㈠ 化學教學情境創設應注意哪些問題
創設問題情境時遵循了以下幾條原則:
(1)針對性原則;(2)啟發性原則;(3)層次性原則;(4)探索性原則;(5)開放性原則。將課本中的每一個知識點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通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來逐步掌握隱含於情境背後的理論知識,逐漸熟練並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巧。從而也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㈡ 什麼是化學教學情境
化學教學情境指的是良好的學習情境能吸引著學生進入一個充滿著探索、充滿著思考的化學世界。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合理的恰當的、有效的化學問題情境。
(1) 通過化學實驗來創設情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通過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再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充滿著新鮮和好奇的心理情景中完成教學,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帶領學生進入化學世界。絕大多數的學生對化學實驗都有著濃厚的興趣。新教材中實驗比較多,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有實驗資源演示,或者讓學生配合完成實驗來引發思考和討論,也可以利用化學實驗對同學們提出的猜想和假設進行驗證,這樣通過實驗創設一種很好的化學教學情境,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
(2)利用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
化學來源於生活,通過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化學情境,貼近生活,學生更易接受,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習「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劑」一節時,我結合實際,讓學生觀察自己課桌上的飲料瓶,家庭中的火腿腸,有些同學帶的小食品包裝袋的配料表,讓學生找出著色劑、調味劑、防腐劑、營養強化劑等食品添加劑的分類的代表物,學生很快就按照要求找出來。
(3)通過化學史、歷史故事來創設情境
「化學可以給人以知識,化學史更可以給人以智慧。」化學的歷史是一部化學方法和化學智慧的歷史,化學史上那些著名的實驗和發現事例,是情景教學的優質素材。在我們的教材中有個「科學史話」欄目,介紹了一些重要科學家和他們的發現。如果能夠合理的利用科學史話,可是把學生帶入到歷史的軌跡中,去體驗歷史名人發明創造的過程,更好的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品德和科學精神。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還可以根據授課內容恰當地補充一些歷史故事,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思考問題。/
㈢ 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端,是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音符,是師生心靈溝通的第一座橋梁。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設計精煉、新穎、富有啟發性的導入方式,可以撥動學生學習的心弦,把注意力集中起來,誘發思維,激發求知慾,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新課的導入也如此。由於教學內容不同,教學對象各異,教師得設計靈活多變、生動有趣的導言,才會使課堂教學變得生機而有活力。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導入藝術。
1. 審題導入法 審題導入法是指教師先板書課題,然後從審題入手,引導學生分析課題,從而導入新課教學。這種方法直接了當,主題明確,突出中心,直奔重點,學生很快進入中心內容的探討,同時喚起學習的興趣。運用審題導入法的關鍵在於教師能圍繞課題,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通過設問、反問、討論等方式導入課堂教學,發動學生積極思考,為新課教學起到鋪墊作用。
2. 實驗導入法 實驗是化學科學的靈魂,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在導入新課時,利用化學魔術或實驗引入中出現的有趣現象,給學生直接的視覺沖擊,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從而產生學習的慾望。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上好第一節課非常重要。化學是學生進入初三後接觸到的一門新學科,上好第一節課,讓學生覺得化學是一門易學、有趣的學科,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運用實驗導入新課,可以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有的化學實驗很「神奇」,根據中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我給學生上第一節化學課時,適當增加了一些富有趣味的實驗,例如,設計「雨落葉出紅花開」趣味性實驗,先在白紙上用玻璃棒蘸無色鹽酸溶液畫上幾朵花,再蘸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畫上葉子,將白紙掛在牆上,再向紙上噴灑紫色的石蕊試液,牆上馬上呈現出「雨落葉出紅花開」一幅美麗的畫面,使學生倍感新鮮;然後表演「清水」變「牛奶」的魔術:在澄清石灰水中滴入碳酸鈉溶液,澄清的石灰水馬上變渾濁,使學生感覺化學課如同變「魔術」一樣,產生樂學心理,使學生整堂課都保持激昂的情緒,有效地激發了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3. 實物激趣導入法 以實物引入課堂教學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化學,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使學生產生樂學心理。例如,在學習「分子和原子」時,我把鮮花和香水帶到教室,學生們在享受花香時不禁奇怪,老師帶花上課用意何在?此時我得意地問:「你們聞到了什麼香味?為什麼會聞到?」然後再展示一杯糖水和一杯鹽水,問學生:「憑肉眼觀察你能分辨出哪杯是糖水,哪杯是鹽水嗎?為什麼把糖和鹽放入水中都不見了?」在學生疑惑不解的表情中引入本節課題,枯燥無味的「分子和原子」立刻生動起來,學生學習興趣倍增,為新課教學增添了許多光彩。
4. 以猜激趣導入法 「猜想和假設」是科學探究能力的一大要素。對於新接觸的化學知識,學生存在很大的好奇心,會出現一些猜想,教師應適時引導、啟發學生,讓學生主動去探究驗證自己的猜想,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例如,在學習質量守恆定律後,我請學生大膽猜想: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後生成物的質量與原來鎂條的質量相比是增大還是減小?大部分學生都說質量增大了,我笑而不答,讓學生自己去做實驗。實驗後學生發現天平的指針右偏了,說明反應後生成物的質量減小了。於是有的學生說:「我看到白煙了,是部分氧化鎂變成白煙跑到空氣中去了,沒稱到所以變輕了。」經過這樣的猜想和驗證使學生興趣大增,還訓練了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5. 故事導入法 故事導入法是藉助寓言、典故、傳說等,通過巧妙的編排、選擇,以故事的形式開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啟迪學生思維。富有情趣的故事導入,起到了牽線搭橋的作用,為新課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講到《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一課時,我告訴學生:「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很久以前,居住在日本富士山神通川下游的農民,種植水稻,大米質量很好,但產量不高。多年以後,不知什麼原因,水稻越長越好,產量也有所增加,當地的農民都非常高興。但好景不長,從1955年開始,此地居民突然出現了一種怪病:病人起初腰疼、背、手、腳等處的關節疼,不久就全身疼痛,患者走路像鴨子一樣搖搖擺擺,連呼吸、吃飯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病人一直喊:『痛啊!痛啊!』,僅從1963至1977年就死了207人。從死者遺體解剖看到:病人外表完好無損,體內骨折卻多達70多處。後來經專家研究,找到了病因,抓住了罪魁禍首。原來是上游建立了一座煉鋅廠,工廠排放的廢水中含有有害元素鎘,含鎘元素的水澆灌稻田,大米中也含有鎘元素。人們長期食用含有鎘元素的大米,釀成了以上的悲劇,這就是日本發生的『痛痛病』」。這樣近乎離奇的故事,使學生驚訝不已,產生了巨大的疑問,學習興趣得以升華。課堂教學的「黃金時刻」到了,我接著說:「可見保護環境是多麼重要啊!」,學生也不住地點點頭。通過教師形象的講述,學生聽得樂此不疲,在說笑議論中受到了教育,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面,充分感受到了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在講《燃燒》一課時我給學生講了這么一個故事,有一位考古專家在深山中發現了一座古墓,通過考證他確認裡面埋葬著一千多年前的一位王侯,那位考古專家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推開墳墓的門時,眼前的景象卻嚇得他魂飛魄散:在棺木的上方很多熄滅的吊燈中竟然有一盞還燃燒著。這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專家從來沒有見過能燃燒1000多年的燈,驚駭之餘他轉身便逃,再也不敢回到墓中。幾天之後,另外幾位考古學家得知消息,趕到這里,卻沒發現那盞燃燒的燈,他們順利地取出了文物。為什麼呢?學生帶著迷惑開始本節課學習,燃燒的條件討論完後,謎底也就解開了。這樣的導入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學習佳境,也讓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本節課得到體現。
6. 情景導入法 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前進行相關的圖片、影片和展示,將教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使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對知識產生有效的共鳴,從而達到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如在《酸雨》一課前,我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有關酸雨對農業、建築、森林和人體健康的危害短片,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之前了解到酸雨對我們生存環境的破壞性,從而在思想上產生抵制酸雨的意識,為後面學習理論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講《化石燃料》一課時,我先放一段有關煤礦瓦斯爆炸的短片,讓從未接觸到煤礦的學生能有親身體驗的感覺,讓學生對這些燃料的利害關系進一步了解,拓展了知識面,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以上幾個方面只是筆者的一些膚淺體會,無法全部涵蓋。教學中我們還需要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經驗,相信我們會找到更好的導入秘方,進一步優化、改進化學課堂教學,全面推進化學課堂教學素質化。
㈣ 如何設置化學探究中的問題情境
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化學課堂中想方設法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師生共入質疑、解疑境界,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真理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新形勢下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是課堂中問題情境設置得以順利實施的潤滑劑。
給學生寬松的學習氛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創設問題情境的前提之一。有經驗的教師總結出共同的結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起來的關鍵。《學會生存》一書中說:「教師的職責現在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正式職能以外,他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觀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把更多課堂時間還給學生,激勵學生對教材,對老師發出挑戰,也允許學生出錯,老師不僅要寬容還要想方設法讓錯誤變得 「美麗」。鼓勵學生獨樹一幟,標新立異,從而激發學生內在的快感和動機,這樣由思到疑,再由疑到辯,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變原來的被動學為主動學,逐步形成科學的頭腦。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是課堂中問題情境設置得以順利實施的正催化劑。
自信是學生產生問題意識的源泉。在化學教學中,努力增強學生自信心,克服他們的畏懼心理。每個學生如不同內涵的書,每本都有可讀之處,教學中應想方設法肯定、表揚每一個學生的長處,讓他們看到自己優勢,讓其內心充滿陽光,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潛能。
問題源於於生活,源於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生活和社會問題值得探討:如控制汽車尾氣的排放、健康與改水、水管的銹蝕與防銹、白色污染的控制、開發利用新型能源等,一個個社會生活問題都發人深思。只要做有心人,問題隨處可見。
問題源於閱讀。閱讀給人增智,但閱讀的材料是個體或部分智慧的結晶,帶有個體意識,總存在待修改完善的部分;再者作者當時寫時順應那時的背景和信息,所以存在滯後性,即使專家編的教材也如此。鼓勵學生帶著質疑的眼光去閱讀,即用「心」去研讀,尋找不合時宜的觀點,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發現並進一步探討問題。例如,我在教學時曾以此例鼓勵學生質疑:科學研究發現,人體含鋁量過多,使兒童智力低下,老年人易患老年痴呆症,所以,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TO)正式將鋁確定為「食品污染源之一」。但是,教材在關於金屬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沒有涉及這類知識,在新教材「食品、飲料的包裝……胃舒平用來治療胃病」中還沒提到,這顯然不妥。由此告訴學生教材並非權威,有疑可質。
問題源於實驗現象。我們應透過現象看本質,來不得半點馬虎。例如1673年,英國物理學家波義爾做了一個有名的實驗,他將金屬放在密閉容器中煅燒,煅燒後,他立即打開容器蓋進行稱量,結果發現反應後的固體的質量增加了,該實驗導致波義爾未能發現質量守恆定律,如果當時他不放過這點誤差,把它作為研究問題的起點,也許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就屬於他了。
問題源於跨學科課題研究。化學是一門基礎自然學科,自然現象絕不是化學來包羅萬象的,它包括地理、物理、生物等跨學科的知識,因此,跨學科的問題很豐富,有必要關注。如宇宙飛船升空,既表明氫氣燃料燃燒(化學知識)威力無窮,也顯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物理知識)的赫赫功勞。
培養積極思辯能力可優化學生的問題意識 。比如看到一瓶無標簽的氣體,產生求知慾:這是什麼?通過猜想驗證後,又想該氣體能跟哪些物質反應?小組合作探究後再思:它有哪些用途?由思到疑,再由疑到辯,循環往復使認識發生質的飛躍。
三、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人自己覺察到的一種「有目的但不知如何達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說,問題情境是一種當學生接觸到學習內容與原有知識水平不和諧、不平衡時,學生對疑難問題急需解決的心理狀態。並不是任何情境都能使學生產生心理困境,非常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事物都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能構成問題情境。只有那些難易適度,有助於學生形成「心求通而不得」的認知沖突的化學問題或事物,才是構成問題情境的最佳素材,才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學習動機。據此,在教學中可採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
欲擒故縱,努力讓學生自主創設問題情境,解決問題。在教學「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時,我故意不講,讓學生自學,去發現問題。不一會兒就有學生迫不及待的問:老師,我們這里應該不會缺水吧?(激發認知沖突)許多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我趁熱打鐵,切入主題,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小組討論,結果形成共識:我們雖處江南水鄉,整個的水資源比較豐富,但水污染卻不容忽視。這時,我來了個投石問路:什麼原因導致了水污染?聯系實際談談如何保護水資源。他們說古論今,道出水污染的眾多原因竟是現代人為造成:向河裡倒垃圾倒污水、農葯化肥的濫用、工廠的廢水,廢渣,廢氣等;為了保護水資源有同學建議按小組有計劃地向人們宣傳水資源的寶貴,提高人們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樹立節水光榮的良好風尚;也有同學提議改變燃料結構,杜絕污染源;也有人提出工廠排放污水之前必須凈化處理等等。課後學生筆記上道出心裡話:這節課有趣、有勁,留下很深的印象。由反饋的信息表明:學生渴望自主發現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自主解決問題。
旁徵博引,把問題悄悄地「移」入課堂,創出別樣的效果。我在教學「常見的酸」時,曾切入這樣的問題:著名化學家羅伯特·波義爾在一次實驗中,不小心將鹽酸濺到紫羅蘭花瓣上,過一會兒,他驚奇地發現,紫色的花瓣上出現了紅點點。學生驚奇:原來指示劑是這樣被發現的(興趣被激發)。老師接著問:波義爾對這一意外的發現,作出了各種假設,經過多次實驗驗證,探究普遍規律,終於獲得成功。對紫羅蘭花瓣兒遇鹽酸變紅的現象,你有哪些假設?請將你的各種假設以及驗證的實驗方案表達出來。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達成一致:①其它酸也能使花瓣變紅色嗎?將稀硫酸,稀醋酸等酸分別滴在花瓣上,觀察現象;②鹽酸能使其它花瓣變色嗎?將鹽酸分別滴在其它幾種花瓣上,觀察現象;③鹼溶液能使花瓣變色嗎?將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等鹼溶液分別滴在花瓣上觀察現象。尋著方案,一步步進行實驗,從學生專注的神情看出好象一個個小科學家。由此說明巧問善誘是創造良好問題情境的關鍵。
創設問題情境的思路很多,也可故意設置錯誤論點,讓學生「唱反調」;也可獨辟蹊徑,提出問題讓學生去辯論,使真相越辯越明。也可利用多媒體創設學生較困惑的情境,如「變魔術」「揭露騙子的謊言」等激發學生「心求通而不得」的意境,創設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氛圍,使枯燥理論變得有血有肉。也可通過相關練習創設問題,按材料索驥,鞏固學生的問題意識。
四、化學教學中問題情境設置應注意的問題
1、不應讓設置問題情境流於形式,為了提問而提問,也不應把一個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分解得非常具體,設置成一系列十分細碎的問題,使學生易獲得標准答案,由一串細碎的問題,邊問邊答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走向目標,將學生思維限制在教師思維的框架中,這種提問既不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獨立性,也不利於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思路和掌握知識的整體結構。
2、問題教學並非對原來的教學模式的全盤否定,轉變不是拋棄,討論式、探究式、合作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如講解式、接受式、個體學習並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不能完全否定或棄之不用,他們是多樣化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不同形態。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性,往往一堂課滲透各種教學方式。
㈤ 如何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創設化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化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能有效地誘發學習動機,強化學習動力。愛因斯坦說:「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學校所規定的功課,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
二、倡導多元化學習方式
化學新課程改革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力圖逐步改變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局面,改變學生原來單純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與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元化學習方式。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創造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體驗學習的美妙,讓學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三、學校化學課堂教學是實施化學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化學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創設一個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的課堂教學環境,並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化學教師要學會「傾聽」
引導學生參與評價後,教學組織形式呈現多樣化,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增多了。在小組內、在班裡有機會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意見和結論,而不是去揣度教師所期待的標准答案,
五、給予學生充分的參與評價的機會
要讓學生參與評價,教師在課堂上就必須保證他們評價的時間,為每個學生提供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充分地思考、討論、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