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淺談怎樣讓初中化學更加生活化
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使化學教學回歸生活,這就是化學課堂生活化。《化學課程標准》更是強調化學教學要「聯系學生現實生活」、「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化學教育資源。」如今,讓教學內容生活化已然成為廣大化學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本文在對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進行初步探討的基礎上,提出了實現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幾點途徑。
『貳』 如何引導學生將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以化學為例:
文檔沖億季,好禮樂相隨mini ipad移動硬碟拍立得網路書包
題。同時也能疏導學生由眾多問題帶來的心理瘴礙。
如在學習化學元素與身體健康內容時,同學們很想知道豆腐為什麼不可與菠菜一起食用,但大部分學生都不敢提出這個問題,心理自認為這個是生活中的常識問題,是不是很簡單,其它學生可能都知道就是我不知道,萬一我提出來老師或其它同學笑話我怎麼辦?因此一直憋在心理很難受有點欲霸不能的感覺。但大膽的同學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在課堂上提出來,同學們興趣高漲,有的查閱資料,有的請教老師,經過激烈的交流討論,問題終於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原來菠菜、洋蔥、竹筍中含有豐富的草酸、草酸鈉,豆腐中含有較多的鈣鹽,如硫酸鈣等成分;上述物質在一起可以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草酸鈣沉澱等物質;從醫學的觀點看:菠菜、洋蔥、竹筍等不要和豆腐同時混合食用,會生成草酸鈣的沉澱,是產生結石的誘因;從營養學的觀點看,混合食用會破壞他們的營養成分。同學門頓時闊然開來,一顆巨石終於搬開,心理很舒暢。當學生質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的思維處於興奮狀態時,教師要因勢利導,教給學生質疑方法,鼓勵學生以創造者的姿態進行發現式、探究式學習。要根據具體情況不斷設疑增設創新性因素,對問題的講解和闡述不要總是結合思維結果,應經常有意識地創設有一定模糊的問題,讓學生利用所學化學知識對問題分析、猜測、探究,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習慣。例如在新課標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七單元「燃燒與滅火」課題中,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在水中發生火災,你是消防員,怎樣把水中的火滅掉?」讓學生大膽猜想,創造性發揮,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大膽猜想,甚至異想天開,即使猜想與科學相悖,也因勢利導,不斷引申,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④
。
以上事例說明,只有在民主、寬松的教學氣氛中,學生的思維才能不斷被激活,才有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新問題;也只有在這種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樹立敢問的信心達到提升學習的能力。
(四)培養師生互動的能力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原有的知識與必須掌握的知識發生強烈沖突,從而誘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如我在教學講《二氧化碳》一課,我圍繞著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制
3
作相應的軟體:在電影和電視中常見的雲霧繚繞的幻景、用人工降雨把甘露撒向乾枯的大地等現象,用動畫說明這是二氧化碳的功勞。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引出本節研究課題。然後設疑、探究、與學生互動,實踐證明,學生興趣濃厚,思維積極快速進入狀態。此環節時間雖短,但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五)培養學生啟發性能力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讓學生懂得真正的科學發現和創新,往往是從提出一個與眾不同的有科學價值的問題開始的。教學時我就經常用名人成功的例子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教育。如同學們都十分了解並非常敬佩的科學家拉瓦錫,他小時候化學學得不太好,考試的時候甚至不及格。但後來他受問題的啟發,能想他人所不能想,問他人所不能問,從而引導學生自覺地將培養問題意識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之一。
同時,教師還要千方百計讓學生享受解決問題的喜悅,激發學生質疑問題的熱情,所以課堂啟發要生活化,從質疑中受啟發,從啟發中提升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六)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課堂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可以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鞏固所學化學知識,形成化學概念,促進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並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調動學生化學實驗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來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完成實驗。這種放手讓學生參與的做法激勵了學生積極思考的意識,增強了化學實驗思維能力⑤
,拓寬了學生知識面,變被動、機械的學習為主動靈活的學習,學生動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們普遍反映這種實驗解題比過去只按書本背幾種混和、分離、鑒別、加什麼試劑、有什麼現象的死背硬記更有意義;做這樣的實驗,不但覺得學得開心,而且知道怎樣做,做後記得也牢,同時也改變了過去實驗只能按課本「照方抓葯」,個別人動手大家觀看的現象。 在學生做實驗時,教師還應該應現場指導,耐心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並結合實驗採取及時提問、思考等手段,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解答疑難,使他們的注意力更為集中,觀察現象更仔細,
4
實驗的興趣更濃厚。這樣有益於化學知識的實踐化。
二、要明確教學目標
(一)突出化學滲透到社會發展各個方面
新課標的主要目的是讓化學走進生活,使化學在生活中實踐化,學有所用,體現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從生活體驗中提升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比如要學生經常關註:
1、環境保護,治理污染 2、能源開發利用,利用太陽能 3、新材料研製,納米材料 4、生命過程探索,化學變化
(二)強調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1、尋找合適的自主探究素材: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們一直堅持「依據課程標准、靈活使用教材」的原則,對人教版的教材進行二次資源開發和利用。
首先,對圖片的利用與開發加強直觀能力的培養:教材編排了眾多彩色圖片,有化學發展的歷史資料圖片、有實驗操作圖片、有實驗現象圖片、有數據資料圖片,這些圖片清晰而又明快的表現了主題,使教材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如何利用這些圖片呢?在教學實踐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們改變了過去教師一個人在台上孤立地講,學生被動地聽、記的舊習慣,針對不同的圖片,首先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分組討論,探討一些問題,學生相互之間融洽地交流和合作,營造了和諧的教學課堂。
其次,對實驗的探究與改進:教材擁有許多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家庭小實驗和探究性實驗,實驗教學是化學課程的顯著特徵,教材更是充分突出了化學實驗。但是教材中的部分實驗還存在很大的開發空間,如「在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中,學生要對實驗現象、環境保護、裝置氣密性及實驗結論等多方面進行展開討論分析有哪些不足,哪些方面可以進行改進,經過這樣嘗試,學生既豐富了自己的實驗知識又提高了實驗技能,還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將會給學生產生終身的影響。
5 5
最後,還要對人文科學和情感態度進行開發與培養:教材突出了讓學生認識身邊的一些常見物質的組成、性質及其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認識物質微觀構成,了解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認識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系,了解化學與社會和技術的相互關系,能以此分析有關的簡單問題,這些目標既有利於培養學生對待自然、物質和科學方面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又有利於學生對待社會和自身發展方面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2、創設恰當的自主探究問題: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對於加深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展他們的愛好和保護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使他們學的更好更活,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加強思維品質修養都十分有益。我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創設情景問題,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自主探究學習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體驗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問題,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創新意識、探究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⑥
。師生在問題情景中互動、體驗、探究、實踐、感悟,在互動中實現「教學相長」。
其次,貼近生活事例,培養問題意識:問題是自主探究的出發點,也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所以問題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在自主探究學習時,要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從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化學知識著手,最能培養學生從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發現問題的意識。讓學生感到化學問題就在你身邊,就在你平常的生活之中,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到化學的無處不在:「生活處處皆化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通 過實踐活動、調查采訪等探究形式,把化學知識運用於生活,或運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溝通中,增長見識和能力。
三、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尤其是城市的小孩對生活的經驗很缺乏只重視理論知識。
(二)學校條件差設備不齊全,有些實驗很難開展,課外探究更是如此。、 (三)新課標知識點邏輯性不夠好,好多學生很難獨立看懂書本知識,看多了也不知道所以然。
(四)現在的學生自主性差,不願意深入理解,分析問題能力比較缺乏。 (五)學校對實驗這一塊不是很重視,有些學校沒有專門的實驗老師,任課老師蒹實驗老師負擔比較重。
『叄』 如何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這一理念
教學回歸「生活化」,是當今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一個共同的趨勢.化學是一門源於對生活的總結和升華並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與生活關系密切,所以在化學教學中,選擇「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順理成章.
「生活化」的化學教學突破了課堂教學的封閉性,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資源,使化學和學生的生活、社會密切相聯系.讓生活進入化學,讓化學走向生活,不僅充分體現了「科學源於生活,服務生活,創造新生活」的理念,而且在落實化學課堂「三維目標」和情感課堂的構建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肆』 如何增強高中化學課堂的趣味性
如何增強高中化學課堂的趣味性
一. 詳細分析教材和學情,聯系生活故事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深受初中生的喜愛。然而,進入高中以後,部分學生容易對化學失去興趣。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探索化學之路,高中化學教材增加了不少理論知識。然而,與初中化學相比,高中化學部分理論復雜抽象,難以用直觀實驗加以驗證,導致學生理解困難,只能死記硬背。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詳細研讀教材,充分理解理論概念的含義,做到深入淺出地講解。通過簡化理論,並分析學生學**情況、理解能力,把理論與生活實際結合,貼近學生思維,用簡明易懂的生活實例引入或輔助學生學**理解。
例如在《萃取》一節的教學中,學生從定義上不易掌握萃取的原理,可採用以下比喻:A和B是同學,但他們關系不太好(溶解度不大),中途出現了一位C同學(萃取劑),A和C一見如故,關系良好(溶解度較大),最後A和C成為好朋友,剩下B同學落單(溶質溶在萃取劑中,與原溶劑形成分層)。如此比喻,學生頓時恍然大悟:原本高大上的理論竟然就是生活中的小故事。從教學效果看,不僅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變得輕松簡單,由此增強學生學**化學的興趣[1]。
二. 發揮化學實驗核心作用,巧用實驗激發學**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能為化學學**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於學生理解化學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學的思想和觀念,能為學生提供練**和實踐的機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興趣,增強學**動機等[2,3]。
首先,要准確認識演示實驗的地位和價值。
課堂演示實驗是學生接觸化學實驗的首要途徑,教師通過對教材中實驗的思考,准確認識實驗的教學功能和價值,在教學過程中以合適的時機演示實驗,用新鮮有趣的實驗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思考,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展現化學特色趣味。
其次,學生自主實驗活動不可或缺。
由於硬體不足、准備繁瑣、課堂管理難度大、實驗有安全風險等原因,部分教師放棄學生自主實驗,導致學生缺乏動手實踐和科學探究的機會,化學學科素養得不到培養,最後逐步失去實驗興趣。
顯然,學生自主實驗活動是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開展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一些知識點難以通過講授法或課堂演示實驗講解清楚,而通過學生實驗則可快速直觀地掌握,如用鹽酸鑒別NaHCO3和Na2CO3。
針對學生實驗「硬體不足、場地有限」、「准備工作繁瑣」等問題,可採用小組探究實驗,以小組代替個人實驗來減少工作量。亦可採用課堂上小組競賽形式,抽取優勝小組進行演示實驗。雖然不能讓全班學生都動手實驗,但這種方式一方面能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營造趣味課堂氣氛;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化學實驗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化學學**觀。
第三,使化學實驗生活化、趣味化。
常規的化學實驗往往以玻璃儀器為載體,以點燃、加熱、滴入等方式觸發反應。盡管部分實驗現象明顯,吸引眼球,但這些實驗脫離生活場景,而且原料不易獲得,再現性難,難免會讓學生產生這樣的想法:這些實驗都是在課堂或實驗室中完成,離我們很遙遠,在生活中無法重現這個實驗。為此,一些貼近生活、具有實際生活意義的化學實驗成為趣味課堂的切入點。
化學實驗生活化是通過把化學實驗與生活實例相結合,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輕松學**化學知識,養成「化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學化學就是學生活」的學**觀,促進學生認識化學的實用性、重要性並激發探究化學的樂趣。
例如在膠體的性質一課中,有大量的生活應用實例。為實現生活化,此處可引入生活中常見的可樂和牛奶,可樂與牛奶混合後,可樂顏色褪去,牛奶膠體聚沉,用膠體的聚沉理論驗證了「為什麼牛奶和可樂不能一起喝」。該實驗操作簡便,原料易得,貼近生活實際,與理論結合得當,現象明顯,瞬間吸引學生注意力,並傳遞「化學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思想。
此外,趣味實驗也是化學趣味課堂的一大亮點。實際上,趣味實驗是「老酒換新瓶」,以新穎有趣的形式表現已有的實驗。教材中的噴泉實驗、過氧化鈉小魔術等實驗是趣味實驗的典型例子,可以在課堂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細心鑽研,進行實驗創新,自創一些微型、操作簡便、表現形式獨特的趣味實驗,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陌生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一課中,學生面對方程式配平練**,沒有直觀認識,再加上知識點本身有一定難度,不少學生產生畏難情緒,課堂氣氛沉悶。備課階段,經過苦思冥想,筆者決定以氧化還原反應中的變色反應為切入點,設計一個趣味實驗調節課堂氣氛。此時正值萬聖節即將到來,筆者設計了「萬聖節捉妖記」實驗。用濾紙剪出6個小人,分別滴入色彩鮮明的氧化劑KMnO4、K2Cr2O7、FeCl3溶液進行染色,學生手持捉妖噴霧:KI溶液和Na2SO3溶液,消滅各妖怪。學生對這種形式倍感興奮,紛紛踴躍嘗試。此時筆者選擇合適時機引入該反應涉及的氧化還原方程式並練**配平,學生欣然接受,學**情緒高漲。
三. 採用多樣化教學方式,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並不是所有的課堂均能採用實驗教學,如復**課、理論課等。對於此類課堂,若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隻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給腦力帶來疲勞[4]。因此教師可積極採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加強師生互動。融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班級氛圍和積極的教師期望是促進學生學**的有利因素,可以為學生的學**創設一個心理空間,達到激發學生學**的動機,促進課堂交流的目的[5]。
首先,可以開展懸疑探究學**。
化學之樂趣不但源於實驗,更是源於探究學**帶來的成就感。藉助化學理論與生活真實情境結合,創設探究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開啟智慧的化學樂趣。
一線教師肖中榮[5]設置真實的懸疑情境,整合教材零散內容,以實驗為手段,以微粒為抓手,應用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理論解釋,預測碳酸氫鈉和亞硫酸氫鈉的性質。教學取材真實,創意新穎,結構緊湊,整節課猶如一部懸疑偵探片,引人入勝,學生學**積極性高,教學效果很好。
其次,開展學**小組合作與競爭。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想要增進師生互動,營造趣味課堂,小組討論合作是合適的選擇。小組討論意味著學生通過積極的學**和參與,達到相互的全面的和深度的交流。
小組競爭則是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獎懲制度,在激勵學生合作的同時,保證小組成員都在進行學**,獲得集體的成功。例如在上述的案例「萬聖節捉妖記」活動前,可進行小組競爭,優勝組充當捉妖人,而落後小組充當妖怪。此舉能激起高中生爭先創優心理,課堂氣氛活躍,學**變得更有樂趣。
第三,進行多學科融合教學。
21世紀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對知識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化學教學需擺脫單一性的知識傳授,積極與其他學科交融。如在學**有機物時,可與生物融合;學**硅酸鹽時,可與地理、旅遊、珠寶鑒賞等學科融合。幫助學生學**綜合知識之餘,彰顯化學的綜合應用價值。
第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得到大范圍的普及。教師可使用視頻、圖片、圖表、音頻、動畫等多媒體輔助教學。恰當地選用各種教學媒體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給予學生回答問題、表達看法和情感的機會,使他們以最佳的心理狀態主動投入到學**活動中,為新知識的學**打下良好的基礎[7]。
結合化學學科,在多媒體的選用上,筆者有如下建議:
1、選用高清、詳盡、有趣的視頻。
能用視頻的情況下盡可能使用視頻,而不使用圖片。視頻信息量大、動態直觀、表現形式豐富,其應用效果是圖片不可比擬的。視頻的選擇遵循高清、詳盡、趣味原則。高清詳盡的視頻可使學生清楚地觀察到實驗細節,對實驗教學有重要的幫助。
傳統的化學視頻大多數是與實驗相關,用於輔助課堂實驗的講解,形式中規中矩,沒有太強的趣味性和創新性。而趣味視頻則值得我們重視。趣味視頻的內容可包括趣味化學知識、趣味化學實驗、與化學相關的時事新聞、最新科學進展等。視頻的來源既可以是常規的網路媒體,也可以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彈幕視頻網。在彈幕視頻網,可以找到國內外科學愛好者發布的趣味視頻,如國內化學愛好者發布的《瘋狂化學》、國外化學機構發布的視頻《神奇的化學反應最全集合》、《4K攝像機下的超美的化學反應》以及化學發燒友發布的《威力巨大的鋁熱反應》、《iPhone6S 能否在自製火山熔岩下生存》等趣味實驗。這些實驗不但內容與化學教學息息相關,而且實驗現象劇烈明顯,富有感染力,一旦播出,即能深深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生學**興趣。巧妙運用趣味視頻,定能在課堂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2、圖片與其他多媒體方式靈活搭配。
在沒有視頻素材的情況下,教師選用圖片、圖表,結合動畫、音頻等形式,也可以創設學**情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圖片的選用上,遵循高清、高質量、排版整齊等原則,使圖片在演示文檔中發揮相應的作用。視頻的應用可以快速直觀地傳輸知識內容,而應用得當的圖片則可以給學生深遠悠長的記憶,體會不一樣的化學情懷。例如在講述膠體的丁達爾效應時,筆者選用一張高清的清晨陽光照射森林的大圖為背景,展示丁達爾效應;用一首意境幽靜的純音樂為背景樂,在音樂緩緩響起之際,在演示文檔(PPT)中逐句播放一首以清晨陽光為主體的現代詩,學生輕聲朗讀,彷彿走在清晨的樹林中,感受化學帶來的人文氣息和美感。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趣味教學作用,促進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的自主學**狀態。選擇合適的趣味教學策略,可以化困難為樂趣,激發學生學**動機,進一步提升化學學科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創新能力。如何讓化學課堂更具趣味性,值得我們不斷探究。
『伍』 如何實施化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在化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中應注意以下原則與策略。
1.教學內容選擇的策略。
首先,應當選擇緊密聯系化學學科的發展前景,涉及化學學科發展前沿動態的內容。如化學與生物學相結合的的生命科學,化學與材料學相結合的材料科學,化學與環境學相結合的環境科學等。教師進行化學教學時,應當在遵循課程標準的原則下、根據學生的關注程度與可接受程度,結合相關教學內容,介紹化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滲透與交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其次,應當選擇與現代化工生產技術與工藝、與當代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的內容,讓學生切實感受化學的存在與用途。如煤炭干餾的生產工藝、現代硫酸工業的生產工藝、「食鹽加碘」工程、「醬油加鐵」工程等。
再次,應當讓學生接觸與了解當前化學學科研究所取得的新發展、新成果、新成就。如歷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結構化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各個領域的重大發現與突破等。
最後,化學史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對大自然的化學知識的系統的歷史的描述。我國著名化學家傅鷹曾說過:「化學可以給人以知識,化學史可以給人以智慧。」因此,在教學中,還應當根據課程內容精選部分化學史內容,用鮮明生動的歷史事實培養學生嚴謹踏實、實事求是的學術作風,百折不撓、奮發向上的追求精神以及浩瀚博大的國際注意情操與愛國主義胸懷。
2.教學設計與實施的策略
首先,應當關注真生活與偽生活的問題。面向學生生活、面向社會發展的化學教學生活化其基礎必須是以真實的生活為基礎的,而不是為了達到某個教學目的或是為了強化某個知識點而無中生有或謊稱虛報的,脫離真實生活的。其顯而易見的一個最大危害便是使學生由於接受了虛假信息,從而導致其對某一物質、某一現象或某一情況產生錯誤的認識和理解,最終會影響學生認識客觀世界,並對其造成妨害。
其次.化學教學生活化課堂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
教師的職責現在已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將越來越成為學生的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教學是師生交往的過程,營造積極互動的課堂生活,加強溝通與交流,相互啟發與補充,分享思考與成果,共同探究的學習是生活化教學追求的課堂氛圍。為此,教師必須將自己放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
3.化學教學生活化需要多樣化地教學
生活與教學是流水而不是鏡子,它是在不斷變化。生活化課堂教學必需有豐富的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支撐,而多樣化的教學是對教學回歸生活的最好體現。第一,學科教學是知識科學發展的縮影,但生活不僅僅是科學的世界,在生活中還有藝術的、道德的、情感的重要內容,這都將作為生活化教學的重要學習資源,將生活的知識拓展到課堂學習中來。第二,生活化課堂教學包含著諸多的方面、層次與內容,單一的教學方式顯然是不足以應付的,生活的多元化必然導致體現與表達生活的課堂教學的多樣化。
4.生活化課堂需要採取實踐、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知識來源於生活,在提煉的過程中已經具有相當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當知識以生活的面目再次返還於課堂時,對現在的學生而言,其抽象性與概括性並未減弱多少,相反,由於又在理想化模型的基礎上加入了若干現實的真實的影響因素,就使得某些生活問題更顯復雜而難以把握。因此,就必須讓學生在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動手實踐的基礎上豐富感性認識,更好的把握問題的矛盾焦點所在,再由合作學習的小組成員憑借自身的經驗、已有的認知結構與認識事物的不同角度、層次、方法對問題進行多方位的解析,通過小組內部的交流、討論與協商形成比較穩定與正確的觀點與方案,並通過探究實驗(有時候也可能是驗證性實驗)對該問題進行最終的確認或解答。由這個過程來看,實踐的、探究的、合作的學習方式是生活化課堂所必不可少的。
5.生活化課堂需要建立支持激勵的評價策略。
如上所述,生活化的課堂需要學生在不斷對生活問題產生新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活動探究與交流互動這樣一個循環中螺旋地上升,因此,學生在教學中必然會遇到各種一下子難以逾越的障礙,會遇到各種行行式式的挫折,甚至其最終的學習結果也未必竟如人意。此時必然就需要一種以支持與激勵為主的評價策略,使得學生在遇到困惑時適時適當地得到點撥,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得到幫助,在學生遇到挫折時得到鼓勵,在學生獲得點滴進取時得到充分的肯定。只有這樣的評價策略才能讓學生保持探究的興趣,保持研究的渴望,保持不斷完善學習方式與學習態度的動力。
『陸』 如何將化學實驗融入課堂教學當中
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以塞里格曼·謝爾頓和勞拉·金為代表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積極心理學強調教育並不只是對學生糾正錯誤、克服缺點、解決心理問題,而主要是發掘、研究學生的各種外顯的和潛在的積極品質,並在教育實踐中擴展和培育這些積極品質。通過理論學園丁教育www.ydcbw.com習,我們逐步形成了統一的認識:初三化學教師年年上重復課,是最易產生職業倦怠、喪失職業幸福感的群體之一;初中化學新課授時少、分化點多,加上中考壓力大,不少學生易產生畏難情緒和挫折感,無形中加重了分化現象。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廣泛融入初中化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有助於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提升教師的教學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也更能讓學生激起積極向上的情感,對學習化學產生更為強烈的興趣和持久動力。為此我們開展了一年的教改實踐,主要取得了一下幾方面的收獲:
一、構建了和諧的師生關系
面對每年的「一輪游」,不少的初三化學教師都會逐漸心生倦意,教學激情下降,教學技能退化,教學手段僵硬,體現在對待學生的態度方面就更明顯了:不親不熱,敬而遠之,甚至諷刺挖苦等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有所抬頭。於是乎課堂上師生互動少了,課間交流淡了,辦公室變得冷清了,網上的聯系也停滯了。另一方面初中生在學習壓力等下,渴望被理解,而處在青春期的他們自我意識強,如果教師的教育方式出現偏差,就難免出現抵觸情緒,產生逆反心理。而人際關系的失敗,又會使他們產生交往恐懼症、自卑等一系列的問題。針對這些現象,我們響應積極心理學的「關注自身積極情緒的培養」觀點,引導教師關注自己情緒,培養積極快樂的人格,開展賞識教育和尊重教育,在教學中時刻提醒自己:我給了孩子們化學知識,給了他們快樂了嗎?用博大的師愛感染學生,培養他們建立積極的人格特徵,感覺到學習化學的樂趣。現在那種師生融洽、熱熱鬧鬧的場景又回來了,教師也普遍感到教有所樂,中考化學再創輝煌更讓我們享受到了職業的幸福。
二、樹立了正確的化學教育觀
化學是「造福人類的科學」!但是近些年頻頻曝出的食品安全問題和加劇的環境污染讓化學的啟蒙教育蒙上了厚厚的塵埃:「都是化學惹的禍」——社會輿論的一邊倒讓老師的宣講變得蒼白無力,層出不窮的類似「毒膠囊」的事件讓中考化學試卷染上了「黑」色,在學生面前開啟的化學之門似乎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甚至出現了化學教師批化學的怪相,不僅課堂教學津津樂道,而且讓學生反復練習以化學事件為情景的習題,無形中給化學教育減分不少。試想這種帶著有色眼鏡看化學的教育觀能激發學生熱愛化學、增強對化學的興趣嗎?為此,我們嘗試利用教學內容的積極意義影響學生,還原化學的正面形象,使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和體會化學的神奇,積蓄努力學習化學的正能量。比如在學第9章第3節化學與環境時,就引用新聞素材「蘇州採用新型生態修復裝備——太陽能曝氣機對河道進行修復」;同樣在學這一章的第2節化學與新材料時,探討了神舟9號飛船外面的耐高溫陶瓷片以及國產「飛天」宇航服等熱門話題等,這些為化學加分的內容確實使化學教育增色不少。同時在涉及化學事件時我們也不迴避問題,但是要告訴學生「科學是雙刃劍」,做事不能喪失科學的道德:化學本無罪,人性惹是非!我們的學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對化學的理解應該是積極的。
三、增加了個性化教學模式
由於教學過於強調一刀切,以往的初三化學教學往往會出現較嚴重的分化現象,客觀上影響到整體的教學質量。通過學習積極心理學,我們意識到了成功給人以愉快的體驗,激起積極向上的情感,使人對學習內容產生更為強烈的興趣。所以,我們創設一定的條件,讓學生有可能取得成功,讓全體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這樣做不僅提升了學困生耐受挫折的能力,使他們在不斷的鼓勵中逐步脫困,而且激發了績優生的潛能,使他們能在競賽、中考中脫穎而出。具體的做法有:採用分層次布置作業,分為必做和選做,選做部分不指定對象,鼓勵多做;分組實驗不再按學號硬性安排,而是自由組合,要求人人動手,鼓勵合作;演示實驗安排學困生當老師的助手,甚至可以放手讓他們做;階段測驗不公布排名,對學困生進行縱向考量,激勵他們挑戰自我;利用課余時間組織績優生拓展研究和能力培訓等等。在今年的「金鑰匙」科技競賽(初三學生CESL活動)中,我們學校共有5位同學獲特等獎,占市區特等獎(12名)人數近一半;中考化學獲滿分(100分)的同學有8人,優秀率為93.4%,合格率幾乎百分百。均取得了建校以來的最佳成績。
『柒』 如何使化學教學生活化
如何使化學教學生活化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過程就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生長過程,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實現「生活化」,正是基於新課程理念下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化學教學觀要求提出的。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還課堂教學以生活本色,使學生在與生活世界的溝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學會生存,促進個性發展。實踐並反思這一教學策略,對化學教學無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中學化學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教學回歸「生活化」,是當今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一個共同的趨勢。化學是一門源於對生活的總結和升華並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與生活關系密切,所以在化學教學中,選擇「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順理成章。
「生活化」的化學教學突破了課堂教學的封閉性,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資源,使化學和學生的生活、社會密切相聯系。讓生活進入化學,讓化學走向生活,不僅充分體現了「科學源於生活,服務生活,創造新生活」的理念,而且在落實化學課堂「三維目標」和情感課堂的構建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中學化學教學「生活化」的具體實踐
「生活化」教學要求「從生活到教學」,即課前引入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使學生的學習從熟悉的生活原型、感興趣的問題情景著手,學習研究學科知識,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體會、辯論反思、概括提升的場所;然後「從教學到生活」,再將學到的書本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操作流程如下:
1.新課引入的「生活化」,創設生活情境
知識建構理論認為,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的。當學習者走進教室時,他並不是一無所知的白紙,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有理解和看法的有自主創造力的人。這時教師再巧妙創設情境,將學習問題設計到生活情境中,就會使學生學得有情趣、學有所得。
[案例1] 在講《金屬的化學性質》時,教學引入的情境設計是:我市新出土文物中見到大多是銅器而不是鐵器,且金銀器皿總是比其他金屬製品要保存得完好,形成也比鐵器早,這是為什麼?生活中鐵及其鐵的化合物常見的有哪些?若取某地的井水,略帶淺綠色,有酸味,靜置一夜,出現紅棕色沉澱。其有關的化學原理又是什麼?
(通過學生對生活問題的疑惑,進入新課的學習,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究思考,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
2.課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運用課程資源共同建構知識和人生的過程。教學即生活,生活即教學。當我們嘗試把生活中的情景搬進課堂,採取「任務型」教學,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使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課堂教學活動,就是師生共同體驗生活的活動。
『捌』 怎樣巧妙的將化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化學與生活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學過化學的學生都知道:化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 的。但是往往在學習時他們只是把它當成知識點來學習,只是記住化學與生活的這種關系,而 並沒有形成真正的認識,這種狀態不利於學生的學習,並且使學生的學習很被動,只是為了分 數或家長等因素而學習,導致了學不能用。為了改變這樣的學習狀態,就要在教學活動中聯系 生活實際,本文將從課前准備、課堂學習、課後鞏固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認識。
我們不難發現化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我們周圍的空氣」「自然界的 水」「生活中常見的酸」「生活中常見的鹼」等。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也應該要好好地利用化 學與生活的關系,使學生能真正地體會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能認識到生活中的化學知 識,能正確地運用化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何在課堂中能達到上述目標呢?我認為可 從課前准備、課堂學習、課後鞏固這三個方面來完成。
一、課前准備 學生每天都坐在教室里上課,回想我們曾和他們一樣坐在教室里學習時,當時我們最盼望 的也是下課鈴聲,課堂上也會有意無意地看看錶,看看窗外。學生在如此疲憊的狀態下,看到了老師帶來的一幅畫、一個實物、一段視頻,而這些實物或是視頻又是學生所熟悉的,例如: 在《生活中常見的酸》中,老師給大家帶來些有酸味的物品,蘋果、橘子、酸奶等,並以獎勵 的方式發給學生等。那這堂課將被引入到另一種狀態,學生興趣被激發了,學習的氣氛被調動 了,回答問題的聲音變大了,頭腦活起來了。我想這樣的學習狀態是每個老師都希望看到的。 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就必須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認真地對待每一堂課,找出每堂課中能 聯系生活的知識點,並准備相關的素材。 例如:《溶解度》中可以准備一瓶沒有打開過的可樂。課堂中,搖晃可樂瓶可以看到瓶內 產生大量的泡沫,打開瓶蓋後,可以看到可樂噴出,但要注意安全。這樣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氣 體溶解度隨壓強、溫度的變化。這樣通過實物的演示觀察,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幫助學 生理解記憶。 《有機合成材料》中可准備各種塑料,讓學生分析它的利與弊,從而使學生客觀地認識塑 料,並能找到正確使用塑料的方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看待問題的唯物主義辯證觀。
二、課堂學習
這個環節主要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利用生活素材,讓學生更進一步的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 關系,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化學,使學生能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並能正確 地利用化學知識來指導生活。 例如:《物質的變化和性質》課堂中,通過觀察分析四個演示實驗後,可以得到物理變化 和化學變化的概念與區別;然後教師可以出示生活中的某些變化,讓學生判斷它屬於化學變化 還是物理變化,例如:粉筆折斷、紙張撕碎等;最後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列舉出生 活中的變化,並分析它是屬於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分子和原子》課堂中,通過演示實驗後,可以從中得到分子的性質;然後教師可以列舉 生活中的某些現象,並用分子性質的知識點進行解釋;最後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思考 生活中能用分子性質解釋的現象。
參考資料:http://wenku..com/view/3c0291aaf111f18582d05a5d.html
『玖』 如何讓生活常識走進初中化學課堂
化學知識來源於社會生活,在教學中充分抓住化學知識與社會的聯系,對學生學好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學習化學,使學生體會到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讓化學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體現新課程標准對化學教學的要求;使學生從化學角度逐漸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分析有關社會現象
一、化學教學面向學生生活的理論依據
1、生活經驗知識的存在形式
教材是課程的物化形式,是師生開展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工具。知識以物化形式和心理形式兩種方式存在,物化形式的知識存儲於書本等媒介之中,屬於人類共同的經驗;心理形式的知識存儲於個體頭腦之中,屬於個體經驗。這兩種知識形式是有機結合,而非機械的疊加。長期以來,我國的教學設計中所隱含的知識往往是強調知識的物化一面,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往往更關注知識內容的選擇、知識的邏輯體系和系統性,而對學生的個體體驗和心理水平的關注不夠,忽略了知識的個體性特徵和價值屬性。現代知識觀的轉變,要求教學設計體現以人為本,對學生情感體驗的真切思考和充分尊重,體現對人性的追求。
對於教師而言,根本任務就是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重新創造和恢復知識的活力。課程和教材作為一個事先設計的情境,知識就是其中的一個要素,必須將知識納入一定的情境中。知識的情境化不僅是使知識走向生命化的前提與途徑,而且是學生在與知識對話中享有自由的根本保證。教學設計應具有一種主動走向學生、向學生靠近的姿態與傾向,不能只是靜靜地站在遠處等候學生的靠近。要實現知識的活化和生命化,精心設計必須是開放的,這就意味著要消除知識的冷漠外殼,破除知識的邊界,為學生進入知識並與知識對話鋪設多樣的路徑,具備將知識與學習者捲入其中的能力。這就要求在教學課堂的設計中更加突出知識的心理形式一面,提高其親和力,盡可能通過恰當的設計方式來消除知識對於學生的控制,形成知識與學生之間的對話。
2、生活經驗的教學理論設計
學習准備是指學習者在從事新的學習時,他的原有知識水平和原有心理發展的適應性。學習可分為認知、運動技能和態度的學習,學習准備也可以這樣劃分,學習者原來具有的學習准備狀態。教學目標是目的地,學習者的起點能力是教學的出發點,起點能力一般是指學習者對從事科學的學習已具備的有關知識、技能的基礎,以及對有關內容的認識與態度。對教師而言又是教學的起點。
學習者的起點能力的分析與學習內容的分析密切相關,如果忽視對學習者起點能力的分析,學習內容的確定就會脫離學習者的實際。長此以往,就會降低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因此,比較准確的確定學習者的起點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豐富的。學習化學前,學生對化學現象及事實已經形成了大量的感知和表象,同時形成了大量的等待探求和解釋的化學問題,這些問題將使學習者對自然現象產生進一步的、有目的的觀察與思考,獲得更多的生活經驗。在化學教學設計中,要善於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作為認識抽象概念的基礎,引導學生的抽象思維逐漸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策略的初步探究
1、教學情境生活化
學習情境是在一定情境下的新舊知識經驗的作用,是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雙向作用過程,也就是學生與特定情境之間互動的過程,是學生學習、協作、交流和意義構建的重要環節。設置有效的學習情境要以富有直觀性、啟迪性、現實性、開放性和發展性為原則。以培養學生具有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著眼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以實際應用為宗旨,關注學生的發展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構建有價值的相關聯的知識,體會學科與自然、社會、人類生活的聯系,注重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最終能使學生自學自勵,意識到自身的價值和責任,形成持久的優良學習品質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意識。現以化學教學為例談談我對教學情境生活化的初步認識:
(1)用形象化的教學手段創設學習情境
教學中要善於用各種教學直觀手段,找出與教材內容的最佳切入點,以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現實、生活情景素材進行加工或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素材作為課堂情境。如使用生活展觀、實物展示、演示實驗,新聞媒體、電視錄像等方式刺激學生的感知器官,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使學生在驚喜和感嘆中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有利於學以致用。
如對於水及常見溶液的學習,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一些關於溶液的生活概念,教師一方面應了解學生已有的有關溶液的知識,盡量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溶液的學習;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引導學生把生活概念向科學概念轉化。此時,教師在教學時可引入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問題,以獲得情感體驗為目的,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探究能力和應用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矛盾點亮學生質疑的火花,以疑入境、以問為境。
教學中要善於設障和立疑,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時時處於有疑難問題可思,有各種矛盾待解的境地,從而促使他們聯想比較,運用已學知識去探求和解決遇到的各種新問題。
如在學習燃燒和滅火一課時,教師在准備好的金屬器皿中點燃一定量的酒精並問問學生如何將火熄滅?學生的生活經驗是用水來滅火,可當他們嘗試後,發現水不一定能滅火。當有了這一矛盾沖突時,教師再用濕的抹布將火蓋滅,由此物質燃燒需要什麼樣的條件?這一思維的火花也被點燃,接下來的內容學生將圍繞這一問題進一步展開。
又如在在分子的性質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1+1=?這一學生再熟悉不過的數學問題,可是接下來,在用酒精與水的混合實驗中,1ml水+1ml酒精<2ml。這樣的結果顯然是出於學生意料之外,教師讓學生大膽質疑,提出各種猜想,然後通過學習課外或小組研討去尋找答案,從而得出分子間有間隔的結論。
(3)利用小故事、日常社會生活中的事例等創設教學情景。
如在講第八單元課題 1《金屬材料》的時候就可以講這兩個小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在 1912年,英國斯科特探險隊的船隻,在去南極的途中,因天氣十分寒冷,可是用於取暖的煤油卻漏光了,以致探險隊員全部凍死在南極冰原。原來裝煤油的鐵桶是用錫焊接的,而錫卻莫名其妙地化為了灰塵。1867年冬天,俄國彼得堡海軍倉庫的大批錫磚,一夜之間不翼而飛,留下了泥土一樣的灰色粉末。 通過這兩個短小而精緻的歷史故事,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知識建構理論認為,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學習不僅是知識由外向內的轉移和傳遞,而且是學習者主動地構建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經驗的相互作用,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因此,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收集一些有關生活的教學資料,在教學時要認真分析教材,創設生活情景,將問題巧妙的設計到生活情境中,使學生學有情趣、學有所得。
2、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學即生活,生活世界成為課程的內容。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論述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但是,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重視學生解題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了學情分析;遠離學生的生活,遠離學生的實踐;學生的創新意識沒有得到培養,創新能力也就沒有得到提高。事實上,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還原生活的過程。教學活動內容應紮根於現實生活,對生活的意義進行探尋,對人生進行有意義的指導,使自然生命體在體驗存在、體驗生活、體驗生命中達到對人生意義的感悟與領會。也就是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1)、在課堂教學中聯系生活事例,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充滿了化學知識。廚房裡、餐桌上、洗衣盆邊、建築工地旁,甚至是在廢品回收站,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化學現象,會提出形形色色的化學問題。例如:菜刀、鋤頭在潮濕的空氣中為什麼會生銹?蠟燭燃燒有何現象?蠟燭熄滅時產生的白煙和黑煙分別是什麼?如何證明?為什麼有的鐵制容器(如水龍頭)要鍍鉻?若是鍍金會怎麼樣?你身邊發生過那些污染?老師還可以帶學生走出課堂,去看看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在接觸和觀察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同時將環保教育融人其中,提倡保護環直觀的現象,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很快地進人學習狀態,積極地開動腦筋去聯想並解釋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化學現象。
(2)將化學實驗教學與生活聯系,對生活資源進行實驗開發。
化學實驗是化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實驗解決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方法。如在課堂學習了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後,教師再讓學生用事先從家裡帶來的蘇打與食醋進行反應來製取二氧化碳與前者對比其產物和反應速度。然後,布置給學生一個簡單家庭實驗補鈣的偏方即是:用雞蛋皮泡醋。使學生意識到化學反應就在身邊,也使學生理解化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促使學生深刻地思考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從而主動地投入到化學學習中去。
(3)在化學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如:為了增強市民環保意識,變廢為寶,政府部門率先在城市實行垃圾分類回收。通常,綠色箱用來裝可回收再利用垃圾,黃色箱用來裝不可回收垃圾。大家思考一下,能放人綠色箱的垃圾有哪些?該放人黃色箱的垃圾又有哪些?講到空氣的成分及氧氣和氮氣的性質時,讓同學們思考生活中拔火罐的原理。燈泡里的氣體是什麼?有什麼作用?大家喜歡吃的土豆片包裝里裝有什麼氣體?作用又是什麼?讓學生了解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認識人類影響環境的性質和含義,從中培養學生愛擴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是初中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在講到農葯和化肥時,要講清農葯和化肥的使用,對農業的高產豐收產生重要的作用,又要強調農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會導致地土壤退化及水、大氣和環境污染的問題。講到合成材料,介紹三大合成材料的應用與發展,推動了其它行業的進步,在大大的方便了人類的生活,同時合成材料廢棄物的急劇增加也帶來了環境問題,現在的白色污染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當學到碳及其化合物這一課題時,在講過二氧化碳的一般性質後,就可以介紹濕室效應及其危害,那麼,如何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呢?可讓學生思考、討論後,再看二氧化碳的循環示意圖,此時,保護森林資源、綠化荒山的意義就不言自明了。再如講到愛惜水資源課題時,要介紹我國每年排入江和湖泊的有害有毒物質總量,據有關部門統計在13萬噸以上,這些污染使我國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1.5億人口的飲用水未達到衛生標准,引導並教育學生愛護水資源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一方面要節約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的污染。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列舉歷史上重大的環境污染事件,如1952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慘案等等,使學生在震驚之後感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
3、作用布置生活化
學生學習化學就是要應用到社會社會生活實踐中,因此,課外作業不應是為了做題而做題。學生作業應該由封閉走向開放,由獨立完成走向協同合作,由題海走向求精、求活,應該具有個性化、活動化、生活化。因為生活世界是生動的,作業與生活世界緊密聯系,從而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與價值,增強學習化學知識和技能的信心與動力。例如,在學習糖類、油脂、蛋白質之後,就可以布置作業,引導學生把自己經常食用的食物進行歸類,讓學生收集有關食物營養成分的資料,為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計劃。如果家裡有肥胖者,在平時的飲食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如果家裡有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飲食要注意哪些?家裡有脂肪肝的人,其飲食又有注意哪些問題呢?等等。
總之,將教學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既擴大了學生知識面,讓學生用書本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慢慢的也就會主動地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同時他們也逐步將化學知識與最新科技相聯系,從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拾』 如何利用課上所學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素質
對於很多人來說初中化學學習起來是非常困難的,會導致學習非常的吃力,那麼有什麼方式可以提升學習的速度?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學習方法總結
4、倆本
在學習初中化學的時候需要准備『倆本』一般是錯題本,將平常練習當中的錯題全部都記錄到其中,第二個是好題本,對於一些好的題目,以及技巧需要將其記下來,經常的查看,在考試之前看看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以上就是初中化學的技巧,可以將以上的技巧運用到自身學習當中,這樣會使自身的學習有所提高,並且會更加熱愛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