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詩詞中所涉及的化學知識
1. 古詩中的化學
千錘萬鑿出深山,——CaCO3分解
烈火焚燒若等閑。——CaCO3====CaO
粉身碎骨渾不怕,——CaO+H2O===Ca(OH)2
要留清白在人間。——Ca(OH)2+CO2===CaCO3↓+H2O
杜甫的【客從】:
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
詩中說,從南方來的客人送給詩人一顆珍珠,珍珠上好像有花紋字跡,詩人把它珍藏在箱中,過了好久,開箱尋看,珍珠不翼而飛,只剩下一些紅色液體。珍珠是珍珠貝的外套膜受到刺激後產生的分泌物凝集而成的,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還有少量的無機質。杜甫居室漏雨潮濕,竹箱遇潮,和水及二氧化碳反應:CaCO3+H2O+CO2==Ca(HCO3)2,變成了紅色液體
杜牧的【贈別】:
多情卻是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蠟燭的成分是石蠟,屬於固態烴,熔點很低,在空氣中可以燃燒,該反應放熱,使蠟燭融化。
2. 古詩題目大全
1.白居易的《長相思》是題目還是詞牌名? 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作者是誰? 3.「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是由什麼類別的片語成? 4.唐代的詩仙、詩聖分別指誰? 5.「烽火連三月」的後一句是什麼? 6.《洛神賦》的作者是誰? 7.杜甫寫了幾首《夢李白》的詩? 8.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誰? 9.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誰? 10.齊己稱誰為自己的「一字師」? 附答案 1.詞牌名2.李商隱3.名詞4.李白、杜甫5.家書抵萬金6.曹植7.兩首8.蘇軾、辛棄疾9.柳永10.鄭谷。
3. 有關化學的古詩
石灰吟
千錘萬鑿來自深山,
烈火燒煉仍舊淡然。
粉身碎骨全都不怕,
要將清白留在人間。 化學與古詩 2007-09-04 09:56 一、古詩詞中的化學知識 例1、古詩詞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下列詩句中只涉及物理變化的是() A、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B、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C、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D、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 解析:本題結合古詩詞考查物質的變化,題型新穎。認真分析題意可知:A涉及了草木的燃燒,B涉及了蠟燭的燃燒,D涉及了燃放煙花爆竹,這些都有新物質生成,是化學變化。只有C發生的是物質形狀的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是物理變化。 答案:C 例2、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古代詩詞猶如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請指出以下詩句中出現的「煙」字,符合實際的是() A.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B.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D.煙花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解析:本題利用古詩詞考查化學中「煙」和「霧」的區別。日常生活中往往把「煙」、「霧」混為一談,實際上固體小顆粒飄浮在空氣中稱為煙,而小液滴分散於空氣中則稱為霧。硝煙、炊煙、塵土飛揚均為名副其實的煙,白磷燃燒時看到的現象是產生濃厚的白煙。清晨霧氣騰騰、水壺燒開後直冒白氣都是霧的作用,打開濃鹽酸、濃硝酸的試劑瓶塞時即會產生白霧。本題選項A中的「煙」是由沙土隨風捲起形成,B中的「煙」系炊煙,C、D選項中的「煙」均為雨霧。 答案:A、B 例3、明代民族英雄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四句詩所描寫的物質依次是() A.石灰石、熟石灰、生石灰、碳酸鈣 B.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鈣 C.碳酸鈣、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 D.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碳酸鈣 解析:本題利用古詩詞考查化學反應及化學物質。《石灰吟》中所描述的反應共有三個: (1)CaCO3=高溫CaO+CO2↑ (2)CaO+H2O=Ca(OH)2 (3)Ca(OH)2+CO2=CaCO3↓+H2O,要確定各物質的順序,還必須熟悉碳酸鈣的性質。答案:B。 例4、成語「點石成金」,本意為古代方士的一種法術,即能使石頭變成黃金;現比喻能化腐朽為神奇。有人說他能把石灰石變成黃金,請你用化學知識說明石灰石不能變成黃金的道理。 解析:本題巧用成語考查化學反應的本質。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種原子的總稱,而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卻不能再分。也就是說,化學反應的過程,只是構成物質的原子重新組合的過程,化學變化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 答案: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種類不變。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它是由鈣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組成,黃金是由金元素組成的,因此,石灰石是不可能變成黃金的。 例5、下列兩個成語與我們所學的化學知識有關。請你任選一個,簡述其中的化學原理。 A.百煉成鋼(將反復燒紅的生鐵在空氣中不斷錘打,轉化為鋼。) B.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炊具,相當於現在的鍋;薪:指柴火) 你選擇的成語是____。其中的化學原理:________。 解析:本題利用成語考查鋼的冶煉原理、燃燒的條件及滅火的原理。A生鐵和鋼的區別在於含碳量的高低,在反復燒紅的生鐵在空氣中不斷錘打的過程中,碳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轉化為二氧化碳氣體逸出,達到了降低含碳量的目的,使生鐵轉化為鋼。B燃燒條件之一是可燃物,可燃物減少不利於燃燒,放出的熱量少。 答案:若選A,原理是:錘打燒紅的生鐵時,生鐵中的碳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放出二氧化碳,使含碳量降低,轉化為鋼。若選B,原理是:燃燒條件之一是可燃物,可燃物減少不利於燃燒。 三、廣告詞中的化學知識 例6、「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廣告詞被美國(廣告時代)評為20世紀的經典廣告之一,該廣告詞能體現的鑽石的性質是() A.硬度大B.不能導電 C.化學性質穩定D.熔點低 解析:本題巧用廣告詞描述了鑽石的化學性質。「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說明鑽石能保存很久,仍絢麗璀璨,而不變質。鑽石就是金鋼石,其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其它物質起反應。 答案:C
㈡ 有關化學的詩句都有哪些
1、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作者:明·於謙
解釋:
(1)石灰吟:贊頌石灰。 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名稱{古代的一種形 式}
(2)千錘萬鑿: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千,萬:指撞擊次數多,不是指一千一萬。錘:錘打。鑿:開鑿。
(3)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閑:平常,輕松。
(4)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人間:人世間。
譯文:
石頭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間。
2、 客 從
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
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
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
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
作者:唐·杜甫
解釋:
(1)有隱字,有一個隱約不清的字。因為隱約不清,所以辨認不出是個什麼字, 書,即文字。珠由淚點所成,故從珠上想出「有隱字」,這個字說穿了便是「淚」字。它是如此模糊,卻又如此清晰。意在警告統治階級應該看到他們所剝削的一切財物其中都含著人民的血淚。
(2)緘,封藏。篋笥,藏物的箱子。俟,等待。公家,官家,須,需要,即下所謂「征斂」。
譯文:
詩中說,從南方來的客人送給詩人一顆珍珠,珍珠上好像有花紋字跡,詩人把它珍藏在箱中,過了好久,開箱尋看,珍珠不翼而飛,只剩下一些紅色液體。
3、 贈 別
多情卻是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作者:唐·杜牧
解釋:
「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裡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裡,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譯文: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4、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作者:宋·王安石
譯文: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著美味的屠蘇酒。家家戶戶都被太陽的光輝照耀著,每家每戶都在新年的時候取下了舊春聯換上了新春聯。
解釋:
(1)爆竹:古人燒竹子時發出的爆裂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鞭炮)。
(2)屠蘇:葯酒名。古代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3)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4)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歷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5)千門萬戶:形容房屋廣大或住戶極多。
5、 己亥雜詩·其五
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作者:清·龔自珍
譯文:
浩浩盪盪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解釋:
(1)浩盪離愁: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盪:無限。
(2)吟鞭:詩人的馬鞭。 東指:東方故里。 天涯:指離京都遙遠。
(3)落紅:落花。花朵以紅色者為尊貴,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
(4)花:比喻國家。即:到。
㈢ 詩是: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化學上的 哪個反應
應該是三個反應:1.」粉身碎骨渾不怕」是說:碳酸鈣高溫分解成氧化鈣CaCO3==(加熱)==CaO+CO2(氣體符號)..2.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石灰CaO+H2O==Ca(OH)2.. 3.然後抹在人們的牆上,也就是所說的」要留清白在人間」CaO+CO2==CaCO3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㈣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客從》一詩表現哪個化學反應
一、詩人在這里提出了珍珠化為血的直觀現象。原來在珍珠的物質成分中,有90%是文石,其化學成分是碳酸鈣,此外還有以氨基酸為主的有機質和水。這個變化是因為文石的化學成分很不穩定,天長日久珍珠光澤、顏色也隨之變化,俗話說"人老珠黃"就是這一回事。再加上氨基酸的有機質是易分解的物質,隨著它的分解,珍珠也就化為"血"。
二、原文:
客從
唐.杜甫
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
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
緘之篋笥頭,以俟公家須,
開視化為血,衰今征斂無。
三、簡析:
《客從》一詩,則以象徵的手法,譴責統治集團的苛刻搜刮:
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珠中有隱字,欲辯不成書。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
詩看似講一個寓言故事:一位朋友從南海回來,送給了詩人一顆泉客珠,泉客即鮫人,其眼能泣珠。這是一件珍貴的禮物。珠中隱隱約約現有文字,但又讓人看不清,猜不透。當時賦稅繁多,這珠或許能值好些金錢,於是主人藏之篋笥,以待公家之需要,可真的征斂下達時,打開箱子,明珠卻變成一汪鮮血。此詩通過泉珠化血的故事,對統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的酷行,作出血淚的控訴。浦起龍解此詩說:「'緘篋'、'俟須',不徒欲以珠獻,正欲以'隱字'之珠獻,意將乘間代為請命也。」(《讀杜心解》卷一)此詩作於杜甫逝前一年的大歷四年,「代為請命」顯然是不大可能的。王嗣奭的見解比較中肯:「此為急於征斂而發。上之所斂,皆小民之血,今並血而無之矣。'珠中隱字',喻民之隱情,欲辯而不得也。」(《杜臆》卷十)
從杜甫晚年寫下的大量的反誅求的作品,可以看出,詩人的批判鋒芒可謂寶刀不老,批判精神老而彌堅
㈤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中的客指誰還有兩句是什麼作者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不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客指作者,作者是唐代詩人賀知章
㈥ 客從的介紹
《客從》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諷刺詩,大約作於唐代宗大歷四年(769年)。作者巧妙地、准確地運用了傳說,用「泉客」象徵廣大的被剝削的勞動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徵由人民血汗創造出來的勞動果實。全詩控訴了殘酷的剝削制度,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㈦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寫出此詩全文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㈧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兩句詩的作者是什麼代詩人什麼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cui;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中唐詩人賀知章。
㈨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客指的是誰
客指賀知章,詩人自己。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出自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組詩作品《回鄉偶書二首》,寫於作者晚年辭官還鄉之時。
全詩如下: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無改 一作:未改/難改)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譯文如下: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裡來的呀?
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回家後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漣漪,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
注釋如下:
偶書:偶然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回鄉偶書二首》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
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㈩ 古代的化學反應有哪些原理
制酒
唐代詩人白居易詩雲: 「荔枝新熱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北宋田錫所著《趟本草》、南宋吳悞所著《丹房須知》、張世南所著《遊宦紀聞》中都有關於蒸餾器和蒸餾技術的記載。可見中國製造蒸餾酒的歷史似應在唐朝中期以前。至於用高粱釀酒,胡錫文(1981)認為「粱醴清糟」(《禮記·內則》),當是中國高梁釀酒的最早記載。據此,中國是最早用高粱製造蒸餾酒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