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醫學專業術語有那些
1、日照性皮炎
日照性皮炎即日光性皮炎,又稱日曬傷或曬斑,為正常皮膚經暴曬後產生的一種急性炎症反應,表現為紅斑、水腫、水皰和色素沉著、脫屑。
本病春末夏初多見,好發於兒童、婦女、滑雪者及水面工作者,其反應的強度與光線強弱、照射時間、個體膚色、體質、種族等有關。
2、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人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主要病變在黑質和紋狀體。震顫、肌強直及運動減少是本病的主要臨床特徵。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見的神經變性疾病。
3、血崩
血崩亦稱崩中、暴崩,指婦女不在經期而突然陰道大量出血的急性病證。本病病因頗多,有因勞傷過度,氣虛下陷,統攝無權所致;有因暴怒傷肝,肝不藏血,經血妄行而發為血崩;
亦可素體熱盛,復感熱邪或恣食辛燥之品,積熱化火,熱迫血行而發病;另有經期產後,余血未盡,或因外感,夾內傷,瘀血內阻。惡血不去,新血不得歸經,造成崩中。現代醫學中的功能性子宮出血之重症者,與本證相類。
4、秋燥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病邪從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氣乾燥的症狀,如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
燥有兩種不同的性質:一偏於寒,一偏於熱,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體極易受燥邪侵襲而傷肺,出現口乾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種秋燥病症,臨床上分為「涼燥」、「溫燥」二種類型。
5、早衰症
早衰症(兒童早老症)屬遺傳病,身體衰老的過程較正常快5至10倍,患者樣貌像老人 ,器官亦很快衰退,造成生理機能下降。病徵包括身材瘦小、脫發和較晚長牙。
患病兒童一般只能活到7至20歲,大部分都會死於衰老疾病,如心血管病,現未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只靠葯物針對治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醫學術語
㈡ 與化學有關的名詞有哪些
電離,電解,水解,電泳,膠體,溶液等。
1、電離有化學電離和物理電離之分。化學上的電離是指電解質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態下離解成帶相反電荷並自由移動離子的一種過程。在水溶液電離有完全電離和不完全電離之分,強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呈現不完全電離。
2、電解是利用在作為電子導體的電極與作為離子導體的電解質的界面上發生的電化學反應進行化學品的合成高純物質的製造以及材料表面的處理的過程。通電時,電解質中的陽離子移向陰極,吸收電子,發生還原作用,生成新物質;電解質中的陰離子移向陽極,放出電子,發生氧化作用,生成新物質。
3、水解是一種化工單元過程,是利用水將物質分解形成新的物質的過程。水解是鹽電離出的離子結合了水電離出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生成弱電解質分子的反應。水解是物質與水發生的導致物質發生分解的反應(不一定是復分解反應)也可以說是物質與水中的氫離子或者是氫氧根離子發生反應。
4、膠體(Colloid)又稱膠狀分散體是一種較均勻混合物,在膠體中含有兩種不同狀態的物質,一種分散相,另一種連續相。分散質的一部分是由微小的粒子或液滴所組成,分散質粒子直徑在1~100nm之間的分散系是膠體;膠體是一種分散質粒子直徑介於粗分散體系和溶液之間的一類分散體系,這是一種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勻體系。
5、溶液可以是液態,也可以是氣態和固態。如空氣就是一種氣體溶液,固體溶液混合物常稱固溶體,如合金。一般情況下,把能溶解其他物質的化合物稱為溶劑,被溶解的物質稱為溶質。凡是氣體或固體溶於液體時,則稱液體為溶劑,而稱氣體或固體為溶質。
㈢ 醫學化學有哪些
歷來化學與基礎醫學的發展密切相關、相互促進。醫學化學是主要研究人體的生物化學,它既是生物化學,也是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生物化學已滲透到醫學科學的各個領域中。例如,生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葯理學及病理學等基礎醫學的研究都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並應用生物化學的理論與技術解決各學科的問題,由此產生了分子免疫學、分子遺傳學、分子葯理學、分子病理學等新學科。
生物化學與臨床醫學的關系也很密切。近代醫學的發展經常應用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來診斷、治療和預防各種疾病。而且許多疾病的發病機制也需要從分子水平進行研究。近年來由於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大大加深了人們對一些重大疾病本質的認識,例如,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並出現了新的診治方法。可見生物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
㈣ 名詞解釋――關鍵酶(醫學化學)
1、關鍵酶是指代謝途徑中決定反應的速度和方向的酶,它常常催化一系列反應中的最獨特的第一個反應;
2、關鍵酶所參與生物的三個層次的代謝調節分別是:
(1)細胞水平的代謝調節;
(2)激素水平的代謝調節;
(3)整體水平的代謝調節。
(4)與化學有關的醫學名詞有哪些擴展閱讀:
關鍵酶的相關特點:
1、它催化的反應速度最慢,所以又稱限速酶。其活性決定代謝的總速度;
2、它常常催化單向反應或非平衡反應,其活性能決定代謝的方向;
3、它通常處於代謝途徑的起始部或分支處;
4、它的活性除受底物控制外還受多種代謝物或效應劑的調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鍵酶
㈤ 化學醫學名詞
氨基酸(amino acid):是含有一個鹼性氨基和一個酸性羧基的有機化合物,氨基一般連在α-碳上。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動物)(賴氨酸,蘇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要從食物中獲得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動物)自己能由簡單的前體合成不需要從食物中獲得的氨基酸。
等電點(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處於兼性分子狀態,在電場中不遷移(分子的靜電荷為零)的pH值。
茚三酮反應(ninhydrin reaction):在加熱條件下,氨基酸或肽與茚三酮反應生成紫色(與脯氨酸反應生成黃色)化合物的反應。
肽鍵(peptide bond):一個氨基酸的羧基與另一個的氨基的氨基縮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醯氨鍵。
肽(peptide):兩個或兩個以上氨基通過肽鍵共價連接形成的聚合物。
蛋白質一級結構(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質中共價連接的氨基酸殘基的排列順序。
層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動相和固定相(可以是氣體或液體)之間的分配比例將混合成分分開的技術。
離子交換層析(ion-exchange column)使用帶有固定的帶電基團的聚合樹脂或凝膠層析柱
透析(dialysis):通過小分子經過半透膜擴散到水(或緩沖液)的原理,將小分子與生物大分子分開的一種分離純化技術。
凝膠過濾層析(gel filtrationchromatography):也叫做分子排阻層析。一種利用帶孔凝膠珠作基質,按照分子大小分離蛋白質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層析技術。
㈥ chemistry形容詞是什麼意思
化學chemistry
英 [ˈkemɪstri]美 [ˈkemɪstri]
n.化學;物質的化學組成(或性質);(常指有強烈性吸引力的)兩人間的關系
記憶chemist 化學家 + ry …學 化學
舉例:
1.
She studied chemistry for three years.
她學了三年化學。
2.
I'm hoping to do a chemistry degree.
我希望攻讀化學學位課程。
3.
I'm doing physics, biology and chemistry.
我在學物理、生物和化學。
4.
The patient's blood chemistry was monitored regularly.
那名患者的血液化學成分受到了定時的監測。
5.
Chemistry was par excellence the laboratory science of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化學是19世紀初期最傑出的實驗室科學。
6.
He taught chemistry at a leading independent school.
他在一所重點私立中學教化學。
㈦ 化學的名詞有哪些
化學的名詞如下:
1、水解:水解是一種化工單元過程,是利用水將物質分解形成新的物質的過程。
2、蒸餾:蒸餾是一種熱力學的分離工藝,它利用混合液體或液固體系中各組分沸點不同,使低沸點組分蒸發,再冷凝以分離整個組分的單元操作過程,是蒸發和冷凝兩種單元操作的聯合。
3、烯烴:烯烴是指含有C=C鍵(碳碳雙鍵)的碳氫化合物。
4、乙酸:化學式CH3COOH,是一種有機一元酸,為食醋主要成分。
5、烷烴:烷烴是一類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都以碳碳單鍵相連,其餘的價鍵都與氫結合而成的化合物,分為環烷烴和鏈烷烴兩類。
6、強鹼:所謂強鹼、弱鹼是相對而言,鹼溶於水能發生完全電離的,屬於強鹼。
㈧ 有關醫學生物化學的名詞解釋
網路中搜,可以找到(本來准備給你發一個鏈接的,但不符合規格,所以就不好意思了)
㈨ 與醫學相關的3個化學名詞
1、混合物:含有一種以上物質的氣體、溶液或固體。
2、溶液:含有一種以上物質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
3、分散系統:一種或一種以上物質分散在另一種物質中形成的系統。
4、分散相/分散介質:分散系統中被分散的物質/起分散作用的物質。
5、懸濁液:分散相以固體小顆粒分散在液體中形成的多相分散系統。
6、乳狀液:分散相以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種液體中形成的多相分散系統。
7、溶膠:分散相由許多個小分子或小離子組成的聚集體。
8、半透膜:只允許某些分子或離子通過,而不允許另外一些分子或離子通過的多孔性薄膜。
9、滲透:溶劑分子透過半透膜自動擴散的過程。
10、滲透壓:施加於液面上的恰能阻止滲透現象發生的額外壓力。
11、反滲透現象:溶劑分子透過半透膜進入純溶劑一側的現象。
12、滲透活性物質:溶液中能夠產生滲透效應的溶質粒子(分子、離子)。
13、鹽效應:在弱電解質溶液中加入不含相同離子的強電解質,使弱電解質的解離度增大的現象。
14、緩沖溶液:能夠抵抗外加少量弱酸或弱鹼,而保持溶液PH基本不發生變化的溶液。
15、緩沖作用:緩沖溶液對強酸、強鹼稀釋的抵抗作用。
16、晶體滲透壓:小分子和小離子晶體物質產生的滲透壓。
17、膠體滲透壓:高分子膠體物質產生的滲透壓。
18、電解質: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
19、電解質溶液:電解質的水溶液。
20、強/弱電解質:水溶液中能夠完全/只能部分解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21、酸/鹼:能夠給出/接受質子的物質。
22、共軛酸鹼對:一種酸釋放一個質子後成為其共軛鹼,一種鹼結合一個質子後成為其共軛酸,這種僅相差一個質子的一對酸鹼稱為共軛酸鹼對。
23、多元弱酸(鹼)能給出(接受)兩個或兩個以上質子的弱酸(鹼)。
24、同離子效應:在弱電解質溶液中,加入與弱電解質含有相同離子的易溶性強電解質,使弱電解質的解離度明顯降低的現象。
㈩ 醫學中,什麼叫有機化學
首先,讓我們來看這些名詞的英文來源。
organism, n.生物體, 有機體
organic chemistry --> 有機化學
"in-organic chemistry --> 非有機化學"
inorganic chemistry --> 無機化學
「有機化學」這一名詞於1806年首次由貝采利烏斯提出。當時是作為「無機化學」的對立物而命名的。19世紀初,許多化學家相信,在生物體內由於存在所謂「生命力」,才能產生有機化合物,而在實驗室里是不能由無機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國化學家維勒從氰經水解製得草酸;1828年他無意中用加熱的方法又使氰酸銨轉化為尿素。氰和氰酸銨都是無機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機化合物。維勒的實驗結果給予「生命力」學說第一次沖擊。此後,乙酸等有機化合物相繼由碳、氫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學說才逐漸被人們拋棄。
由於合成方法的改進和發展,越來越多的有機化合物不斷地在實驗室中合成出來,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與生物體內迥然不同的條件下台成出來的。「生命力」學說漸漸被拋棄了, 「有機化學」這一名詞卻沿用至今。
在現代化學中,有機化學可以理解為含碳(C)氫(H)化合物的化學。 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來源、制備、結構、性質、應用以及有關理論的科學,又稱碳化合物的化學。
「有機化學」這一名詞於1806年首次由貝采里烏斯提出。當時是作為「無機化學」的對立物而命名的。由於科學條件限制,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只能是從天然動植物有機體中提取的有機物。因而許多化學家都認為,在生物體內由於存在所謂「生命力」,才能產生有機化合物,而在實驗室里是不能由無機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國化學家維勒從氰經水解製得草酸;1828年他無意中用加熱的方法又使氰酸銨轉化為尿素。氰和氰酸銨都是無機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機化合物。維勒的實驗結果給予「生命力」學說第一次沖擊。此後,乙酸等有機化合物相繼由碳、氫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學說才逐漸被人們拋棄。
由於合成方法的改進和發展,越來越多的有機化合物不斷地在實驗室中合成出來,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與生物體內迥然不同的條件下合成出來的。「生命力」學說漸漸被拋棄了,「有機化學」這一名詞卻沿用至今。
從19世紀初到1858年提出價鍵概念之前是有機化學的萌芽時期。在這個時期,已經分離出許多有機化合物,制備了一些衍生物,並對它們作了定性描述,認識了一些有機化合物的性質。
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發現,有機化合物燃燒後,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為有機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礎。1830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發展了碳、氫分析法,1833年法國化學家杜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這些有機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學家能夠求得一個化合物的實驗式。
當時在解決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結合的問題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最初,有機化學用二元說來解決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問題。二元說認為一個化合物的分子可分為帶正電荷的部分和帶負電荷的部分,二者靠靜電力結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學家根據某些化學反應認為,有機化合物分子由在反應中保持不變的基團和在反應中起變化的基團按異性電荷的靜電力結合。但這個學說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類型說由法國化學家熱拉爾和洛朗建立。此說否認有機化合物是由帶正電荷和帶負電荷的基團組成,而認為有機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發生取代的母體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這些母體化合物來分類。類型說把眾多有機化合物按不同類型分類,根據它們的類型不僅可以解釋化合物的一些性質,而且能夠預言一些新化合物。但類型說未能回答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問題。這個問題成為困擾人們多年的謎團。
從1858年價鍵學說的建立,到1916年價鍵的電子理論的引入,才解開了這個不解的謎團,這一時期是經典有機化學時期。
1858年,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和英國化學家庫珀等提出價鍵的概念,並第一次用短劃「—」表示「鍵」。他們認為有機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組成的原子通過鍵結合而成的。由於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個氫原子只能與一個別的元素的原子結合,氫就選作價的單位。一種元素的價數就是能夠與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結合的氫原子的個數。凱庫勒還提出,在一個分子中碳原子之間可以互相結合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離到兩種酒石酸結晶,一種半面晶向左,一種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轉,後者則使之向右旋轉,角度相同。在對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類似現象。為此,1874年法國化學家勒貝爾和荷蘭化學家范托夫分別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同分異構體,圓滿地解釋了這種異構現象。
他們認為:分子是個三維實體,碳的四個價鍵在空間是對稱的,分別指向一個正四面體的四個頂點,碳原子則位於正四面體的中心。當碳原子與四個不同的原子或基團連接時,就產生一對異構體,它們互為實物和鏡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關系,這一對化合物互為旋光異構體。勒貝爾和范托夫的學說,是有機化學中立體化學的基礎。
1900年第一個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發現,這是個長壽命的自由基。不穩定自由基的存在也於1929年得到了證實。
在這個時期,有機化合物在結構測定以及反應和分類方面都取得很大進展。但價鍵只是化學家從實踐經驗得出的一種概念,價鍵的本質尚未解決。
現代有機化學時期 在物理學家發現電子,並闡明原子結構的基礎上,美國物理化學家路易斯等人於1916年提出價鍵的電子理論。
他們認為:各原子外層電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結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層電子如從—個原了轉移到另一個原子,則形成離子鍵;兩個原子如果共用外層電子,則形成共價鍵。通過電子的轉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層電子都獲得惰性氣體的電子構型。這樣,價鍵的圖象表示法中用來表示價鍵的短劃「—」,實際上是兩個原子共用的一對電子。
1927年以後,海特勒和倫敦等用量子力學,處理分子結構問題,建立了價鍵理論,為化學鍵提出了一個數學模型。後來馬利肯用分子軌道理論處理分子結構,其結果與價鍵的電子理論所得的大體一致,由於計算簡便,解決了許多當時不能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