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碘是怎麼被發現的
在第戎附近的諾曼底海岸有許多淺灘,海生植物受到海浪和潮水的沖擊,會漂浮到淺灘上。在退潮的時候,經營硝石工廠的庫特瓦經常到那裡採集黑角菜、昆布和其他藻類植物。這些採集物經曬干後燒成灰,再用水浸漬就得到一種溶液,這種溶液經蒸發後可先後結晶出氯化鈉、氯化鉀和硫酸鉀,其中氯化鉀可用來生產硝石。
一次,庫特瓦在處理硫酸鉀的母液時,加入了濃硫酸,不料,容器上方竟然產生了紫色的蒸氣,猶如美麗的雲彩冉冉上升。最後這種使人窒息的蒸氣竟然充滿了實驗室,當蒸氣在冷的物體上凝結時,它並不變成液體,而是成為一種暗黑色的帶有金屬光澤的結晶。這一現象使庫特瓦驚喜不已,他對這種結晶體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新物質不易跟氧或碳發生反應,但能與氫和磷化合,也能與鋅直接化合。尤為奇特的這種物質不能為高溫分解。庫特瓦根據這一事實推想,它可能是一種新的元素。
由於庫特瓦的實驗設備簡陋,葯物缺乏,加之他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經營硝石工業上,所以他無法證實這種新物質是新元素。最後他只好請法國化學家德索爾姆和克萊芒繼續這一研究,並同意他們自由地向科學界宣布這種新元素的發現經過。
經過深入的研究,1813年,德索爾姆和克萊芒發表了題為《庫特瓦先生從一種鹼金屬鹽中發現新物質》的報告。他們在研究報告中寫道:「從海藻灰所得的溶液中含有一種特別奇異的東西,它很容易提取,方法是將硫酸傾入溶液中,放進曲頸瓶內加熱,並用導管將曲頸瓶的口與採集器連接。溶液中析出一種黑色有光澤的粉末,加熱後,紫色蒸氣冉冉上升,蒸氣凝結在導管和球形器內,結成片狀晶體。」他們相信這種結晶是一種與氯類似的新元素,為了進一步達到確定的答案,他們又向化學權威戴維、蓋•呂薩克、安培等人作了報告。戴維用直流電將碳絲燒成紅熱,使它與這種結晶接觸,並不能把它分解,證明它是一種元素。1814年,這一元素被定名為碘,在希臘文中是紫色的意義。
㈡ 碘為什麼被稱為「變色大王」
在化學界,有一個有趣的家族。它的所有成員都是典型的非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都有7個電子。因此,它們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能和大部分金屬和非金屬產生化學反應。這個家族就是鹵族元素。
上面提到的變色過程多數都是化學變化:比如,關於第一次變色,可以運用對比的方法。把幾滴碘酒分別滴到列印紙和玻璃板上,玻璃板上的棕色碘酒將會逐漸變淺,直到最後消失。這表明,列印紙上的變黑現象和碘酒中的酒精揮發沒有關系,而是發生了化學變化,並且產生了新物質。
碘的變色本領,是與它個子大以及原子核外的電子個數和排列方式有極大的關系。這個變色大王,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做了很多事,也是科學家做實驗時候的得力助手哦。
㈢ 碘的發現簡史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法國皇帝拿破崙發動戰爭,需要大量硝酸鉀製造火葯。當時歐洲的硝酸鉀礦多取自印度,但是儲藏量是有限的。歐洲人從南美的智利找到了大量硝石礦床,可是它的成分是硝酸鈉,具有吸濕性,不適宜製造火葯。在這種情況下,1809年一位西班牙化學家找到了利用海草或海藻灰的溶液把天然的硝酸鈉或其他硝酸鹽轉變成硝酸鉀的方法。因為海草或海藻中含有鉀的化合物。
當時法國第戎的製造硝石商人、葯劑師庫爾圖瓦就按照這個方法生產著硝酸鉀。他利用海草灰的溶液與硝酸鈣作用。1811年一個時期里他發覺到盛裝海草灰溶液的銅制容器很快就遭腐蝕。他認為是海草灰溶液含有一種不明物質在與銅作用,於是他進行了研究。
他將硫酸傾倒進海草灰溶液中,發現放出一股美麗的紫色氣體。這種氣體在冷凝後不形成液體,卻變成暗黑色帶有金屬光澤的結晶體。這就是碘。
關於庫爾圖瓦發現碘的經過,1947年前蘇聯出版的一期《自然》(природа)雜志中,刊登著一篇署名文章《論倫琴射線發現史》,其中提到碘的發現說:「……在工作中的庫爾圖瓦放著兩個玻璃瓶,其中一個是他制葯用的,裡面盛著海草灰和酒精,另一個裡面盛著鐵在硫酸中的溶液。庫爾圖瓦在吃飯,一隻公貓跳到他肩上。突然,這只公貓跳下來,撞倒了硫酸瓶和並列在一起的葯瓶。器皿被打破了,液體混合起來,一縷藍紫色的氣體從地面上升起……」
化學反應原理:硫酸遇到海草灰中含有的鹼金屬碘化物——碘化鉀(KI)和碘化鈉(NaI),生成了碘化氫(HI)。它再與硫酸作用,就產生了游離的碘:
H2SO4 + 2HI → 2H2O + SO2 + I2↑
法國在拿破崙發動戰爭期間缺少製造火葯的硝酸鉀,是碘發現的歷史條件。碘在自然界中的豐度是不大的,但是一切東西都含有碘,不論堅硬的土塊還是岩石,甚至最純凈的透明的水晶,都含有相當多的碘原子。海水裡含大量的碘,土壤和流水裡含的也不少,動植物和人體里含的更多,這是碘發現的內因。
庫爾圖瓦長期從事於利用含碘的海草灰製取硝酸鉀的工作,偶然地取得了碘,是因為他能夠緊緊抓住偶然的發現,更因為他具有一定的化學知識,具有很強的求知慾,而不是一個平凡的硝石製造商人。他在1813年發表了《海草灰中新物質的發現》論文,並把他取得的碘送請當時的法國化學家克萊門、德索梅、蓋呂薩克等人進行研究鑒定,得到他們的肯定。
正是蓋呂薩克命名它為iode,來自希臘文紫色一詞。由此得到碘的拉丁名稱iodium和元素符號I。
人們沒有忘記庫爾圖瓦的貢獻,第戎的一條街道即以他的姓氏命名,只有極少數化學元素發現人獲得了這樣的榮譽。
㈣ 那個瑞典的化學家在海水中提取碘時發現了新元素
記得他 在海帶發現
貝爾納·庫爾圖瓦(Bernard Courtois,1777年-1838年),法國化學家。庫爾圖瓦在科學上的貢獻主要是碘元素的發現。
貝爾納·庫爾圖瓦生於法國勃艮第第戎。1811年,在海草灰中發現了碘元素
㈤ 碘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1811年的一天,法國巴黎的一位葯劑師兼化學家貝爾納·庫爾特瓦,正在進行一項提取實驗。從海藻灰溶液中提取硝酸鉀的工作,他已進行多日,但一直沒有取得多大進展,他焦急萬分。這天,終於有點兒眉目。可是就在這時,一隻花貓突然跑來,把一瓶硫酸碰倒,恰巧這瓶硫酸全部灑在裝有海藻灰溶液的盆里。庫爾特瓦十分惱火:若想提取硝酸鉀,只能往海藻灰溶液中倒入少許硫酸,可這次卻一下子倒進去這么多!
庫爾特瓦拾起裝硫酸的空瓶,剛要懲罰這只令他氣憤不已的花貓,卻被眼前出現的景象驚呆了:只見一縷縷紫色的蒸氣從盆中冉冉升起,非常美麗。見此異常的紫煙,花貓嚇得不知所措,倉惶逃跑了。而庫爾特瓦卻被這種奇怪的蒸氣吸引住了,他聚精會神地看著……忽然他想把這種蒸氣搜集起來,可是,這時蒸氣已經變得相當少了。他急忙搜到了一點蒸氣,想看看冷卻成液體後是什麼東西。誰知冷卻後得到的卻是一種像金屬一樣耀眼的紫黑色晶體。庫爾特瓦經過分析發現,這是一種新元素!
後來,經過H.戴維和J.-L.蓋-呂薩克研究,正式確認庫爾特瓦發現的是新元素,蓋-呂薩克將它命名為iodine,它來源於希臘文,原意為「紫色的」。這種紫色的元素就是碘。科學家們研究發現碘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元素:碘雖然是非金屬,但卻閃耀著光澤;碘雖然是固體,卻又很容易升華,可以不經過液態直接變為氣態;人們常以為碘蒸氣是紫紅色的,其實不然,純凈的碘蒸氣呈深藍色,夾雜空氣時才呈紫紅色。碘的大部分鹽類都是白色晶體。
這種新元素在大自然中很少,僅佔地殼總重量的0.000001%。可是,由於碘易升華,又到處都有它的足跡:海水中有碘,岩石中有碘,甚至連最純凈的冰洲石、從宇宙空間掉下來的隕石、人們吃的蔥、海里的魚……都有微量的碘。碘難溶於水,但能溶於酒精等有機溶劑,碘溶於酒精中可製作碘酒,用於皮膚消毒。
碘的用途很廣泛。它是甲狀腺素必不可少的原料。碘對動植物的生命是極其重要的。海水裡的碘化物和碘酸鹽進入大多數海生動植物的新陳代謝循環中。在高級哺乳動物中,碘以碘化氨基酸的形式集中在甲狀腺內,缺乏碘會引起甲狀腺腫大。近年來,我國利用碘和鎢的化合物——碘化鎢製造的碘鎢燈,使用壽命可達5000小時以上。
㈥ 誰有元素周期表的發現史
1829年,德國的化學家貝萊納首先敏銳地察覺到已知元素所表露的這種內在關系的端倪:某三種化學性質相近的元素,如氯,溴,碘,不僅在顏色、化學活性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定性規律變化,而且其原子量之間也有一定理的關系,即:中間元素的原子量為另兩種元素原子量的算術平均值。這種情況,他一共找到了五組,他將其稱之 為"三元素族",即:
鋰 3 鈉 11 鉀 19
鈣 20 鍶 88 鋇 137
氯 17 溴 35 碘 127
硫 16 硒 79 碲 128
錳 55 鉻 52 鐵 56
盡管他找到的規律僅能說明局部,而且使人感到偶然性的成份
更大,但是,這種從事物本身來說明事物,尋求聯系,由定性到定量
的過渡卻代表了本質上正確的新方向,開了尋找元素間規律的先河。
元素周期表」。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它的發明,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對於促進化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這張表,人們便會想到它的最早發明者——門捷列夫。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生於一八三四年二月七日俄國西伯利亞的托波爾斯克市。這個時代,正是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期。生產的飛速發展,不斷地對科學技術提出新的要求。化學也同其它科學一樣,取得了驚人的進展。門捷列夫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誕生到人間。門捷列夫從小就熱愛勞動,熱愛學習。他認為只有勞動,才能使人們得到快樂、美滿的生活;只有學習,才能使人變得聰明。
門捷列夫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一位很有名的化學教師,經常給他們講課。熱情地向他們介紹當時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始創的新原子論。由於道爾頓新原於學說的問世,促進了化學的發展速度,一個一個的新元素被發現了。化學這一門科學正激動著人們的心。這位教師的講授,使門捷列夫的思想更加開闊了,決心為化學這門科學獻出一生。
門捷列夫在大學學習期間,表現出了堅韌、忘我的超人精神。疾病折磨著門捷列夫,由於喪失了無數血液,他一天一天的消瘦和蒼白了。可是,在他貧血的手裡總是握著一本化學教科書。那裡面當時有很多沒有弄明白的問題,纏繞著他的頭腦,似乎在召呼他快去探索。他在用生命的代價,在科學的道路上攀登著。他說,我這樣做「不是為了自己的光榮,而是為了俄國名字的光榮。」——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門捷列夫並沒有死去,反而一天天好起來了。最後,才知道是醫生診斷的錯誤,而他得的不過是氣管出血症罷了。
由於門捷列夫學習刻苦和在學習期間進行了一些創造性的研究工作,一八五五年,他以優異成績從學院畢業。畢業後,他先後到過辛菲羅波爾、敖德薩擔任中學教師。這期間,他一邊教書,一邊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進行研究,寫出了《論比容》的論文。文中指出了根據比容進行化合物的自然分組的途徑。一八五七年一月,他被批准為彼得堡大學化學教研室副教授,當時年僅二十三歲。
攀登科學高峰的路,是一條艱苦而又曲折的路。門捷列夫在這條路上,也是吃盡了苦頭。當他擔任化學副教授以後,負責講授《化學基礎》課。在理論化學里應該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間有什麼異同和存在什麼內部聯系?新的元素應該怎樣去發現?這些問題,當時的化學界正處在探索階段。近五十多年來,各國的化學家們,為了打開這秘密的大門,進行了頑強的努力。雖然有些化學家如德貝萊納和紐蘭茲在一定深度和不同角度客觀地敘述了元素間的某些聯系,但由於他們沒有把所有元素作為整體來概括,所以沒有找到元素的正確分類原則。年輕的學者門捷列夫也毫無畏懼地沖進了這個領域,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工作。
他不分晝夜地研究著,探求元素的化學特性和它們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後將每個元素記在一張小紙卡上。他企圖在元素全部的復雜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同性。一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堅持幹下去。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他又走出實驗室,開始出外考察和整理收集資料。一八五九年,他去德國海德爾堡進行科學深造。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學,使他探索元素間內在聯系的基礎更扎實了。 一八六二年,他對巴庫油田進行了考察,對液體進行了深入研究,重測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使他對元素的特性有了深刻的了解。一八六七年,他借應邀參加在法國舉行的世界工業展覽俄羅斯陳列館工作的機會,參觀和考察了法國、德國、比利時的許多化工廠、實驗室,大開眼界,豐富了知識。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增長了他認識自然的才幹,而且對他發現元素周期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門捷列夫又返回實驗室,繼續研究他的紙卡。他把重新測定過的原子量的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依次排列起來。他發現性質相似的元素,它們的原子量並不相近;相反,有些性質不同的元素,它們的原子量反而相近。他緊緊抓住元素的原子量與性質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停地研究著。他的腦子因過度緊張,而經常昏眩。但是,他的心血並沒有白費,在一八六九年二月十九日,他終於發現了原素周期律。他的周期律說明:簡單物體的性質,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形式和性質,都和元素原子量的大小有周期性的依賴關系。門捷列夫在排列元素表的過程中,又大膽指出,當時一些公認的原子量不準確。如那時金的原子量公認為169.2,按此在元素表中,金應排在鋨、銥、鉑的前面,因為它們被公認的原子量分別為198.6、6.7、196.7,而門捷列夫堅定地認為金應排列在這三種元素的後面,原子量都應重新測定。大家重測的結果,鋨為190.9、銥為193.1、鉑為195.2,而金是197.2。實踐證實了門捷列夫的論斷,也證明了周期律的正確性。
在門捷列夫編制的周期表中,還留有很多空格,這些空格應由尚未發現的元素來填滿。門捷列夫從理論上計算出這些尚未發現的元素的最重要性質,斷定它們介於鄰近元素的性質之間。例如,在鋅與砷之間的兩個空格中,他預言這兩個未知元素的性質分別為類鋁和類硅。就在他預言後的四年,法國化學家布阿勃朗用光譜分析法,從門鋅礦中發現了鎵。實驗證明,鎵的性質非常象鋁,也就是門捷列夫預言的類鋁。鎵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充分說明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條客觀規律;為以後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資、新材料的尋找,提供了一個可遵循的規律。元素周期律象重炮一樣,在世界上空轟響了!
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榮,人們給他以很高的評價。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經指出。「門捷列夫不自覺地應用黑格爾的量轉化為質的規律,完成了科學上的一個勛業,這個勛業可以和勒維烈計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軌道的勛業居於同等地位。」
由於時代的局限性,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並不是完整無缺的。一八九四年,惰性氣體氛的發現,對周期律是一次考驗和補充。一九一三年,英國物理學家莫塞萊在研究各種元素的倫琴射線波長與原子序數的關系後,證實原子序數在數量上等於原子核所帶的陽電荷,進而明確作為周期律的基礎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序數。在周期律指導下產生的原於結構學說,不僅賦予元素周期律以新的說明,並且進一步闡明了周期律的本質,把周期律這一自然法則放在更嚴格更科學的基礎上。元素周期律經過後人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在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斗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門捷列夫除了完成周期律這個勛業外,還研究過氣體定律、氣象學、石油工業、農業化學、無煙火葯、度量衡等。由於他總是日以繼夜地頑強地勞動著,在他研究過的這些領域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就。
一九0七年二月二日,這位享有世界盛譽的科學家,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了。但他給世界留下的寶貴財產,永遠存留在人類的史冊上。
㈦ 法拉第的表演講的是什麼
化學家法拉第在印刷廠當工人的時候,就堅定了為科學獻身的信念。有一次,他碰到了當時著名的化學家戴維。戴維問他:「你對什麼最感興趣?」他回答道:「化學和物理。我想當一個化學家,我渴望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科學。」此後,他當上了戴維的助手,並隨其到國外旅行,從事學術活動,走上了科學研究的艱難路程……
一天,法拉第為英國科學史家惠威爾表演了一個有趣的試驗。法拉第把一張浸透了碘化鉀溶液的紙的兩端分別和發電機的兩極相連接。他轉動發電機上的圓板時,和發電機正極相連的陽極紙面附近,開始出現了棕色的斑點,說明碘離子在電流的作用下變成了碘單質。法拉第把圓板轉動得越久,通過碘化鉀溶液的電量越大,紙上出現的棕色斑點就越多。
他還設計了「伏特靜電計」,來測定電量。在一個充滿某種液體的玻璃瓶中,放上兩個裝滿液體的試管,使電流從液體中通過,則會發現試管中聚集了氫氣和氧氣,氣體收集得越多,說明從液體中通過的電量越大。巧妙的實驗說明了電化學的一個基本規律:電極上分解出來的物質的量,與通過液體的電量成正比。
惠威爾被法拉第精彩的實驗吸引住了。他不解地問道:「你研究的這種電解實驗是否有實際意義呢?」法拉第回答道:「當然有,在沒有弄清這種現象的本質以前,戴維就藉助它提取了鉀、鈉、鈣以及其他許多金屬。」
法拉第還發現,電解時由相同電量產生的不同電解產物,有固定的「當量」關系。這兩條定律後來被稱為「法拉第電解定律」。1834年,法拉第在題為《關於電的實驗研究》一文中發表了電解定律,並首次明確地給「電解質」、「電極」、「離子」等概念下了定義。
法拉第關於電量與化學變化量之間的定量規律的發現,為電化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是電化學的創始人。
㈧ 碘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有哪些
碘的物理性質:
碘是一種紫黑色有光澤的片狀晶體,自然界存在的同位素是74個中子的碘-127。碘具有較高的蒸氣壓,在微熱下即升華,純碘蒸氣呈深藍色,若含有空氣則呈紫紅色,並有刺激性氣味。碘易溶於許多有機溶劑中,碘在乙醇和乙醚中生成的溶液顯棕色。
碘的化學性質:
碘的化學性質不如同族元素活潑,但在化學反應中它也可以表現出由-1到+7的多種氧化態,它的化學性質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碘能溶於碘化物中是因為I₂與碘離子生成了錯離子。溶液里總有單質碘的存在,因此許多碘化鉀溶液的性質與碘溶液相同。碘分子會與澱粉生成藍黑色錯合物,但碘離子則否。
(8)碘的化學家是怎麼變得擴展閱讀:
碘在介電常數較小的溶劑(如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中生成紫色溶液,在這些溶液中碘以分子狀態存在。碘在水中的溶解度雖然很小,但在碘化鉀KI或其他碘化物溶液中溶解度卻明顯增大。
一般能與氯單質反應的金屬(除了貴金屬)同樣也能與碘反應,只是反應活性不如氯單質。例如碘單質常溫下可以和活潑的金屬直接作用,與其他金屬的反應需要在較高的溫度下才能發生。
㈨ 碘字的來歷
1811年,法國的庫特爾,用硫酸處理海草灰母液時,發現了碘的存在。
碘是一個變化多端的元素,它雖然屬於非金屬元素,卻又閃耀著金屬般的光芒;它雖然是固體,卻又很容易升華,只要一加熱,它可以不經過液態而直接變成氣態。人們常常以為碘蒸氣是紫色的,其實不然,這是因為裡面夾雜著空氣,純凈的碘蒸氣是藍色的。
雖然大自然中的碘很少,但由於它容易升華,因此到處都有它的足跡:海水中有碘,岩石中有碘,我們吃的蔥、海里的魚中有碘,甚至從天上掉下來的隕石中也少不了它。
元素碘是由法國的化學家庫爾特瓦在1811年發現的。可是,當時很多人都傳說碘是由一隻小花貓發現的。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事情是這樣的,進入十九世紀後,拿破崙發動了許多戰爭,而戰爭中需要大量的黑色火葯。大家知道,黑色火葯是由我國古代人民發明的,最後經阿拉伯人傳到了西方。它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硫黃和碳粉。
庫爾特瓦在巴黎經營了一座不大的硝石工廠,他是利用法國海岸邊漂浮的綠色海藻來提取硝酸鉀的,也就是先把海藻曬干燒成灰,然後用海藻灰的溶液把天然的硝酸鈉轉變成硝酸鉀。
有一次,庫爾特瓦正在實驗室中製取硝酸鉀。他在桌子上放了兩只瓶子,一隻瓶中盛著海藻灰的酒精溶液,另一隻瓶中袋的是硫酸。他家裡有一隻淘氣的小花貓,它不知什麼時侯爬到了桌子上,乘庫爾特瓦不注意,它就去碰那兩只杯子。杯子全被它碰倒了,裡面的溶液流了一桌。
庫爾特瓦聽到響聲一看,十分生氣,當他抬手就耍懲罰這個「搗蛋鬼」時,突然發現了一個從來汲見過的現象:從混合液體中產生了一縷紫紅色的氣體,就好像一朵美麗的雲正從桌面上緩緩升起。這種氣體十分難聞。
更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這種紫色蒸氣在冷卻下來後並沒有凝結成液體,而變成了一種紫黑色的閃著金屬光澤的顆粒。庫爾特瓦頓時被它吸引住了。
這種氣體究竟是由什麼形成的呢?庫爾特瓦經過持續不懈的研究,終於發現這是一種新元素,後來他就用這種蒸氣的顏色給它起名叫碘(在拉丁文中,碘的意思就是紫色)。
碘當然是庫爾特瓦發現的,可你們也不要忘了這只為發現碘而立下大功的小花貓。
平常在生活中,我們見到的人無論男女老幼,脖子長得都差不多一般粗細。可是,一些科學家們在我國西部某省的一個山村裡,卻發現那兒的人的脖子特別粗,兒乎跟下巴一樣齊。
為什麼他們的脖子長得這么粗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知道碘與人體的關系。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成人體中約有二十至五十毫克的碘,其中有很多聚集在甲狀腺內,是形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元素。
當人體缺碘時,體內甲狀腺素的合成就不能順利地進行,血液中的甲狀腺素的濃度就會下降。這時中樞神經系統就會「下令」給腦垂體,讓它分泌更多的促甲狀腺激素來使甲狀腺細胞增生和肥大,這就使人的脖子越來越粗,科學家們把這個症狀叫「地方性甲狀腺腫」,而人們一般就叫它「粗脖子病」。
現在就清楚了,那個山村裡的人所吃的食物中缺乏碘元素,所以才長出了粗大的脖子。據統計,目前全世果患粗脖子病的人最少也有兩億,平均每一百個人中就有五個人是粗脖子!
那麼,怎麼治療和預防這種粗脖子病呢?
辦法很多。既可以在食物中加入碘鹽,還可以多吃一些海帶、海藻和海魚等含有碘的食品。
日本有一家農產品公司把碘混入飼料中來喂雞,成功地讓雞下出了含有大量碘的雞蛋,吃了這種雞蛋的人的體質會越來越好,對含有高膽固醇和異常過敏的人作用更加顯著。
大家知道,普通的白熾電燈中的燈絲是用鎢做的。通電時,燈絲溫度很高,通常舍達到攝氏兩千度,這樣高的溫度下,鎢絲很容易揮發,這就大大縮短了電燈的壽命。
怎麼才能使生產出來的燈泡更耐用呢?
人們發現,只要在鎢絲表面塗上一層碘化鎢,就能延長燈泡的壽命。
在通電後,當燈絲溫度高於攝氏一千四網路,碘化鎢就受熱分解,變成碘和鎢。鎢留在燈絲上,而碘是容易升華的元素,它會充滿整個燈管。當鎢絲上的鎢受熱揮發,擴散到管壁上,碘就會與鎢作用生成碘化鎢。碘化鎢擴散到燈絲,又受熱分解。這樣循環不已,就使鎢絲保持原狀,使用壽命很長。
一支普通的碘鎢燈管,比一支自來水筆還小,通電後,會射出白熾耀眼的光芒。一般的碘鎢燈,使用壽命可達五千小時以上。
你知道嗎,碘還有一個很好聽功外號叫」智慧元素」。人們為什麼要給它起這么一個外號呢?
大家知道,如果人體碘的攝人量不足,就會使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和釋放減少,引起碘缺乏病。這種病不但會使人長粗脖子,而且也是目前已知的導致人類智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在我國內陸和一些高山地區,由於缺碘,有為數不少的家庭,生下的子女長相難看,頭大額低、表情呆板、垂舌流涎、而且身材矮小,有的一直到了四五歲時還不會站立、走路,他們智力低下,上了小學連自已的名宇也不會寫,簡單的數學計算也算不出來,有的甚至耳聾、口啞,生活不能自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時,胎兒發育所需的碘是由母體本身提供的,如果那時母體本身攝人的碘不足,就會影響到胎兒,使生下來的嬰兒發育遲綴,身材矮小;如果母親在哺乳期內繼續缺碘,那就會使嬰兒智力低下。
科學家們發現,在嬰兒期出現的這種碘缺乏病是永久性的,它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和骨胳的發育的損傷也是終身性的。由於缺碘能造成大腦發育不良,智商低下,所以人們把碘稱為「智慧元素」,並提出了「要聰明,食碘鹽」,道理就在這里。
碘在自然界中的含量較少,在地殼中每十萬個原子中約有一個碘原子,而且分布很不均勻。在海水和海產品中碘的含量相對較高(如每千克海帶含碘多達四千毫克),內陸或山區的水中含碘量極少。
我國幅員遼闊,缺碘地區占絕大部分。如甘肅省,就有百分之九十的地區屬於缺碘區,其中有一半是嚴重缺碘區,患各種碘缺乏病的人口高達兩千多萬。據統計,現在全球至少有十億人生活在缺碘的環境中。我國目前有智力殘疾人一千多萬,其中一半以上是因缺碘造成的,而且還在以每年新增一萬智力殘疾兒的速度憎長著。
我國政府已作出了決定,從1995年起全部食用加碘鹽,這對於保護廣大的少年兒童智力健康,提高民族素質有重要意義,也是對人類杜會的一大貢獻。
㈩ 碘是哪一年被發現的
19世紀初,法國皇帝拿破崙發動了一場規模巨大的戰爭。許多化學家都在研究人工合成硝酸鉀來製取炸葯。法國化學家庫特瓦也正在研究利用海草來製取硝酸鉀。他把收集到的海草燒成灰,把灰泡在水裡,再通過這些泡過海草灰的水制出透明的硝酸鉀。
庫特瓦是個善於提出問題的人。他想:「這些泡過海草灰的水製取硝酸鉀之後,剩下的液體中會不會有其他成分呢?」
1811年的一天,庫特瓦正專心地工作著。「砰」的一聲,一隻調皮的貓把架子上的盛濃硫酸的瓶子碰倒了,濃硫酸正好淌進浸過海草灰的瓶子里。兩種液體相遇後,立即升起了一股紫色的蒸氣,並有強烈的刺鼻氣味。
庫特瓦很善於觀察,他立即收集起這種揮發性的物質,獲得了一種紫色的、漂亮的晶體。1814年這一元素被定名為碘,取希臘文「紫色」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