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外源化學物的轉運方式有哪些

外源化學物的轉運方式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5 22:35:47

1. 機體吸收外源化學物有哪些途徑各自特點

途徑有:1、消化道進入,通過食物、飲食等方式進入;2、皮膚、粘膜接觸、滲透進入,主要是接觸和滲透,包括固體接觸及浸泡;3、呼吸道進入,通過吸入含有化學物品的氣體入或空氣氣溶膠等進入;4、直接進入人體的血液或肌肉,主要是注射方式進入。

2. 細胞膜被動轉運形式包括

被動轉運是指物質或離子順著濃度梯度或電位梯度通過細胞膜的擴散過程,其特點是不需要細胞提供能量。 被動轉運是細胞膜的物質轉運作用其中的一種。 包括簡單擴散、濾過和易化擴散三種。 1.簡單擴散 簡單擴散又稱脂溶擴散,指外源化學物從濃度高側直接穿過生物膜向濃度低側進行的擴散性轉運,是外源化學物通過生物膜的主要方式。不耗能,無載體。 擴散速率濃度梯度正比,還有其他影響因素。 (1)脂溶性:可用脂/水分配系數表示。該系數越大,越易溶於脂肪,轉運的速率越快。 (2)解離狀態:解離態的極性弱,脂溶性好,容易跨膜擴散。弱有機酸、有機鹼解離態或非解離態的比例,取決於其本身的解離常數pKa和體液的pH. 2.濾過 透過生物膜上親水溶性孔道的過程。藉助於流體靜壓和滲透壓使水通過膜上的微孔,化學物隨之轉運。只能通過分子量小於100、不帶電荷的極性分子如水、乙醇、尿素、乳酸等水溶性小分子和O2、CO2等氣體分子。 3.易化擴散 又稱載體擴散,系指利用載體由高濃度側經生物膜向低濃度側移動的過程。不需消耗能量。 葯物被動轉運的特點是:葯物從濃度高側向低側擴散,不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載體,不受飽和限速與競爭性抑制的影響,受葯物分子量大小、脂溶性、極性影響,當細胞膜兩側葯物濃度平衡時轉運停止。

3. 脂肪酸在體內的跨膜運輸方式 急用 謝謝

被動轉運
被動轉運 包括簡單擴散、濾過和易化擴散三種。
簡單擴散:又稱脂溶擴散,指外源化學物從濃度高側直接穿過生物膜向濃度低側進行的擴散性轉運,是外源化學物通過生物膜的主要方式。不耗能,無載體。
濾過:透過生物膜上親水溶性孔道的過程。藉助於流體靜壓和滲透壓使水通過膜上的微孔,化學物隨之轉運。只能通過分子量小於100、不帶電荷的極性分子如水、乙醇、尿素、乳酸等水溶性小分子和O2、CO2等氣體分子。
易化擴散:又稱載體擴散,系指利用載體由高濃度側經生物膜向低濃度側移動的過程。不需消耗能量。
至於樓主問的第一個為什麼,答案跟膜的結構有關。比如毛細淋巴管膜,我們知道構成膜的主要結構是磷脂雙分子層,磷脂雙分子層由一個親水的極性頭部和一個疏水的非極性尾部組成。由於膜脂的這一結構特點,它們在水溶液中能自動聚攏形成脂雙分子層。簡單的理解就是因為膜上含有磷脂這種脂類,所以生物膜對甘油和脂肪酸這樣的脂類也不排除,所以不需要消耗能量就能進入膜內。

4. 許多外源化學物的代謝產物經由腎臟和肝臟排除,主要是藉助(a胞飲 b簡單擴散 c主動轉運 d濾過)轉運

C
外源化學物的代謝產物經由腎臟和肝臟排出,主要是藉助主動轉運。
a胞飲b簡單擴散都非腎臟和肝臟排出的主要方式
d濾過不是針對外源化學物的代謝產物

5. 包裹葯物的脂質體將葯物運入細胞內的過程需要消耗ATP嗎

這個主要看轉運過程是主動轉運還是被動轉運。主動轉運是某些物質(如鉀離子、鈉離子)以細胞膜特異載體蛋白攜帶下,通過細胞膜本身的某種耗能過程,逆濃度差或逆電位差的跨膜轉運稱為主動轉運。主動轉運的特點是:必須藉助於載體、逆濃度差或電位差轉運並需要能量。
而被動轉運恰恰相反,被動轉運是指外源化學物轉運通過物質膜的方式有被動轉運和特殊轉運。一般認為被動轉運是體內生物轉運的主要機制。
脂質體轉運屬於主動轉運,所以需要能量轉運,所以需要消耗ATP。

6. 簡述細胞膜物質被動轉運的方式及特點

被動轉運是指物質或離子順著濃度梯度或電位梯度通過細胞膜的擴散過程,其特點是不需要細胞提供能量。是細胞膜的物質轉運作用其中的一種。包括簡單擴散、濾過和易化擴散三種。
1.簡單擴散
簡單擴散又稱脂溶擴散,指外源化學物從濃度高側直接穿過生物膜向濃度低側進行的擴散性轉運,是外源化學物通過生物膜的主要方式。不耗能,無載體。
擴散速率濃度梯度正比,還有其他影響因素。
(1)脂溶性:可用脂/水分配系數表示。該系數越大,越易溶於脂肪,轉運的速率越快。
(2)解離狀態:非解離態的極性弱,脂溶性好,容易跨膜擴散。弱有機酸、有機鹼解離態或非解離態的比例,取決於其本身的解離常數pKa和體液的pH.
2.協助擴散
某物質(溶質)通過擴散作用跨膜轉運時,需要藉助於膜上的某些特殊蛋白(膜轉運蛋白)的幫助,以此方式進行的溶質擴散稱為協助擴散。
膜轉運蛋白是指細胞膜上具有物質轉運能力的蛋白質。主要包括通道蛋白和載體蛋白,它們均為膜束縛蛋白。

7. 為什麼物質的主動運輸要耗能而被動轉運則不用

主動運輸是指物質逆濃度梯度,在載體的協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運進或運出細胞膜的過程。主動運輸是由於膜以某種方式提供了能量,物質分子或離子可以逆濃度或逆電——化學勢差而移動.體內某種物質分子或離子由膜的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移動,結果使高濃度一側濃度進一步升高,而另一側該物質愈來愈少,甚至可以全部被轉運到另一側.
包括簡單擴散、濾過和易化擴散三種
簡單擴散又稱脂溶擴散,指外源化學物從濃度高側直接穿過生物膜向濃度低側進行的擴散性轉運,是外源化學物通過生物膜的主要方式。不耗能,無載體。
透過生物膜上親水溶性孔道的過程。藉助於流體靜壓和滲透壓使水通過膜上的微孔,化學物隨之轉運。
又稱載體擴散,系指利用載體由高濃度側經生物膜向低濃度側移動的過程。不需消耗能量。
可見主動運輸是通過載體蛋白將物質逆濃度梯度轉運,而被動轉運是物質有高濃度想低濃度的轉移。因此,主動運輸需要能量,而被動轉運不需要。

8. 什麼是代謝酶的誘導什麼是代謝酶的抑制其毒理學意義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文章來源:四季在線教育網。
1.易感生物學標志(biomarkerof susceptibility):反映機體對外源化學物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標,主要用於易感人群的篩檢與監測,在此基礎上可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2外源化學物(xenobiotic):在人類生活的外界環境中存在、可能與機體接觸並進入機體,在體內呈現一定的生物學作用的一些化學物質,又稱為「外源生物活性物質」。
3.生物學標志(biomarker):指針對通過生物學屏障進入組織或體液的化學物或其代謝產物、以及它們所引起的生物學效應而採用的檢測指標。4.閾值(threshold):閾劑量指化學物質引起受試對象中的少數個體出現某種輕微的異常改變所需要的最低劑量或濃度。5.終毒物:是指與內源靶分子(如受體、酶、DNA、微絲蛋白、脂質)反應或嚴重地改變生物學(微)環境、啟動結構和(或)功能而表現出毒性的物質6.代謝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經生物轉化大部分外源化學物的代謝產物,毒性降低,易於排出體外。7.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獨立游離存在的帶有不成對電子的分子、原子或離子。自由基主要是由於化合物的共價鍵發生均裂而產生。其共同特點是:具有順磁性、其化學性質十分活潑、反應性極高,因而半減期極短,一般僅能以μs計,作用半徑短。8.相加作用(addition joint action):指多種化學物同時存在時的毒效應為各化學物分別作用時毒效應的總和。9.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jointaction):多種化學物同時存在時的毒效應低於各化合物分別作用時毒效應的總和 。10.亞慢性毒性(subchronic toxicity):指試驗動物連續多日接觸較大劑量的外來化學物所出現的中毒效應。
11.遺傳毒理學(genetictoxicology):研究化學性和放射性物質的致突變作用以及人類接觸致突變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應的科學12.細胞凋亡(apoptosis):為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由基因控制的細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13.危險度(risk):也叫危險性或風險,系指在具體的暴露條件下,某種因素對機體、系統或人群產生有害作用(損傷、疾病甚至死亡)的概率,確切地說是健康危險度。14.安全性評價(safetyevaluation):是利用規定的毒理學程序和方法評價化學物對機體產生的有害效應,並外推和評價在規定條件下化學物暴露對人體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1、毒理學主要分為哪三個研究領域答:描述毒理學、機制毒理學、管理毒理學
1、生物學標志可以分為
答:暴露生物學標志、效應生物學標志、易感生物學標志
毒理學一般將動物試驗按染毒期限分成哪幾類試驗答:一般將動物實驗按染毒期限分成四個范疇:急性毒性試驗: 24小時內一次或多次染毒;
亞急性毒性試驗:15-30天的重復染毒;亞慢性毒性試驗:1-6個月的重復染毒;慢性毒性試驗: 6個月以上的重復染毒。
5、為什麼要研究劑量-反應關系,簡述其前提和意義答:劑量-反應關系表示外源化學物的劑量與某一群體中質反應的發生率之間的關系,即隨著化學物的劑量增加,出現某種效應的個體在群體中所佔比例增加。劑量-反應關系研究在毒理學中有重要的意義,明確的劑量-反應關系是判斷某種外源化學物與機體出現的某種損害作用存在因果關系的重要依據,劑量-反應關系研究所得到的有關參數可用於比較不同化學物的毒性;劑量-反應關系研究是安全性評價和危險性評定的重要內容。
1、生物轉運方式包括哪三大類答:⑴主動轉運:外來化合物透過生物膜由低濃度處向高濃度處移動的過程。
主動轉運對於已吸收的化學物在體內的不均勻分布和排泄具有重要意義。如: 許多外源化學物的代謝產物經由腎臟和肝臟排出;機體需要的某些營養物質如某些糖類、氨基酸、核酸和無機鹽等由腸道吸收進入血液。主動轉運的主要特點:①可逆濃度梯度轉運,消耗能量;②,轉運過程需要載體參加;③,載體對轉運的化學物有特異選擇性;④,受飽合限速和競爭性抑制的影響。載體是生物膜的組成成分,所以有一定的容量;當化合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載體可以飽和,轉運即達到極限;如果兩種化合物基本結構相似,在生物轉運過程中又需要同一轉運系統,兩種化合物之間可出現競爭,並產生競爭抑制
⑵、被動轉運:包括簡單擴散,易化擴散和濾過。一、1、簡單擴散的概念: 外來化合物在體內的擴散是依其濃度梯度差決定物質的擴散方向,即由生物膜的分子濃度較高的一側向濃度較低的一側擴散,當兩側達到動態平衡時,擴散即中止。
2. 簡單擴散的特點:
不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載體,不受飽合限速與競爭性抑制的影響。
3、簡單擴散能夠進行的條件:
a膜兩側存在濃度梯度。如O2由肺泡進入血液和CO2由血液進入肺泡細胞。b外源化合物有脂溶性。外源化合物的脂溶性可以脂水分配系數來表示,即當一種物質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達到平衡時,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一般來說,脂水分配系數越大,越容易透過生物膜而進行擴散。c外源化學是非解離狀態。解離型,極性大,脂溶性小,不易通過生物膜;反之,非離解狀態的化學物容易透過。因此弱有機酸在酸性環境中,弱有機鹼在鹼性環境中多處於非解離狀態,易於透過生物膜。
二、1、易化擴散的概念:
非脂溶性的化學物,不能以簡單擴散形式透過生物膜,它們可以與膜 上的載體結合由高濃度向低濃度處轉運。如葡萄糖、某些氨基酸、甘油、嘌呤鹼等親水化合物,可在特定載體和順濃度梯度的情況下進行轉運。2、易化擴散的特點:a順濃度梯度進行,不消耗謝能量。b需要載體。c轉運非脂溶性化學物;d具有特異性和飽合性。三、1、濾過的概念濾過是指化學物質透過生物膜上親水性孔道的過程。
主要動力是:滲透壓梯度和液體靜壓。主要轉運物質:分子直徑小於膜孔的水溶性化學物,以水作為載體而轉運。2、濾過的特點
不同生物膜孔徑差別很大。腎小球中的生物膜孔徑大,能夠允許分子量小於白蛋白的物質通過。相反,其它細胞膜孔比較小,僅允許100-200D以下的物質通過。除水分子外,有些無機離子和有機離子等外源化學物,亦可濾過。
⑶、膜動轉運。
胞吞:液體或固體外來化合物被伸出的生物膜包圍,然後將被包圍的液滴或較大顆粒並入細胞內,達到轉運的目的,前者稱為胞飲,後者稱為吞噬。入侵的細菌、病毒、死亡的細菌、組織碎片、鐵蛋白等可通過吞噬作用被細胞清除。
胞吐:某些顆粒物液態大分子物質可從細胞內轉運到細胞外,如腺體分泌及遞質釋放。
膜動轉運對外源化學物或異物的清除轉運具有重要意義
胃腸道 呼吸道 皮膚各自的吸收部位及其決定因素答:胃腸道
吸收部位:外來化合物在胃腸道的吸收可在任何部位進行,但主要在小腸。決定因素:經簡單擴散吸收,主要取決於外源性化學物的脂溶性、pKa, 以及胃腸道腔內的PH值。一些外源性化學物的結構或者性質與機體的營養素相似時,可以藉助這些相同的特殊轉運系統而吸收。
呼吸道吸收部位:空氣中的外源性化學物主要從呼吸道吸收,其中以肺泡吸收為主。決定因素:(1)氣態物質的吸收:易溶於水的氣體在上呼吸道吸收,如二氧化硫、氯 氣等;水溶性差的氣體則可深入到肺泡,如光氣、NO2。氣態物質到達肺泡後,主要通過簡單擴散透過呼吸膜而進入血液,這一過程受血氣分配系數的影響。
(2) 氣溶膠物質的吸收
影響氣溶膠物質的吸收的重要因素是氣溶膠中顆粒的大小和化學物質的水溶性。皮膚吸收部位:皮膚是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屏障。許多化學物能通過皮膚大量地吸收,產生全身毒性。決定因素:經皮膚吸收主要機理是簡單擴散,擴散速度與很多因素有關。在穿透階段主要影響因素是外來化合物分子量的大小、角質層厚度和外來化合物的脂溶性。影響皮膚吸收的化學物本身因素:與化學物的脂溶性有關。與分子量成反比。皮膚的完整性,尤其是角質層的完整性。氣溫、濕度的影響。人體不同部位的皮膚(角質層厚度)毒物的通透性不同。不同物種動物的皮膚通透性不同。
氧化反應的主要酶系是什麼答:催化氧化反應的酶系主要有: ①細胞色素P-450酶系; ②微粒體含FAD單加氧酶:③醇脫氫酶和醛脫氫酶;④胺氧化酶.其中①和②主要發生於微粒體中,是微粒體酶催化的反應;③和④主要發生在線粒體和胞漿中,是非微粒體酶催化的氧化反應
簡單擴散發生的條件
答:①膜兩側存在濃度梯度。如O2由肺泡進入血液和CO2由血液進入肺泡細胞。②外源化合物有脂溶性。外源化合物的脂溶性可以脂水分配系數來表示,即當一種物質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達到平衡時,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一般來說,脂水分配系數越大,越容易透過生物膜而進行擴散。③外源化學是非解離狀態。解離型,極性大,脂溶性小,不易通過生物膜;反之,非離解狀態的化學物容易透過。因此弱有機酸在酸性環境中,弱有機鹼在鹼性環境中多處於非解離狀態,易於透過生物膜。
2、終毒物可以分為哪四類答:1親電子劑、自由基、親核物、氧化還原性反應物。
毒作用的類型是什麼 速發與遲發作用、局部與全身作用、可逆與不可逆作用、超敏反應、高敏感性與高耐受性、特異質反應
1、影響毒性的因素
答:毒性作用出現的性質和強度主要受四個方面的影響:1化學物因素:a、取代基的影響b異構體和立體構型 c同系物的碳原子數和結構的影響 d分子飽和度 e與營養物和內源性物質的相似性 2、理化性質:溶解度、分散度、揮發性、比重、電離度和荷電性3毒物與機體所處的環境條件:a氣象條件b季節或晝夜節律 4機體因素:a物種間遺傳學差異b個體遺傳學差異c機體的其它因素。5化學物的聯合作用:兩種以上化學物同時或先後作用於機體時產 生的交互毒性作用。有五種類型:相加作用;獨立作用;協同作用;加強作用;拮抗作用
1、急性毒性實驗的目的?①確定受試物使一種或幾種實驗動物死亡的劑量水平,以初步估計該化合物對人類毒害的危險性。②為進一步的蓄積毒性試驗、亞慢性與慢性毒性試驗及特殊毒性試驗提供劑量和判斷指標的依據。
③闡明一種化合物的相對毒性、作用方式和特殊毒性表現,找出量-效關系,以便其毒性包括臨床症狀、生理生化和病理變化、毒性性質和可能的靶器官等有初步了解。為毒理學機制研究的初步探索。
④確定機體在環境中接觸的受試物侵入機體的途徑,研究受試物的代謝動力學過程。⑤研究受試物急性中毒的預防和急救治療措施。
最常用染毒途徑答:①經口接觸②經呼吸道接觸③經皮膚接觸
1、外源化合物的致突變的類型答:①基因突變②染色體畸變③染色體數目改變
常用的致突變試驗有哪些答:1、鼠傷寒沙門氏菌回復突變試驗(Ames試驗)
檢測受試物誘發鼠傷寒沙門氏菌組氨酸營養缺陷型突變株(his-)回復突變成野生型(his+)的能力
微核試驗
2常用嚙齒類動物骨髓嗜多染紅細胞(PCE)做微核試驗
PCE是紅細胞成熟的一個階段,此時紅細胞的主核已排出,微核容易辯認,PCE胞質含RNA染色與成熟紅細胞易於區別,故為骨髓微核試驗的首選細胞群
3單細胞凝膠電泳在電泳槽中,DNA斷片在電場的作用下,由細胞核中移出,並向陽極泳動,經熒光染色後見到細胞核和移出的DNA斷片,形成有如彗星一樣的彗星頭和彗星尾,故又稱彗星試驗4染色體畸變分析觀察染色體形態結構和數目改變,又稱細胞遺傳學試驗。
將觀察細胞停留在細胞分裂中期相,用顯微鏡檢查染色體畸變和染色體分離異常。5姐妹染色單體交換:它顯然與DNA損傷和修復過程有關。作為一種簡便和敏感的遺傳學指標,它在誘變和腫瘤研究等領域中的應用十分廣泛6果蠅伴性隱性致死試驗:能檢出點突變、小缺失、重排等。7顯性致死試驗它是評價化學毒物對雄性動物的生殖細胞遺傳毒性較好的方法之一。:8熒光原位雜交技術:通過分析標記探針在被檢對象中的顯示狀況而達到對特殊目標順序進行檢測、定位的目的。什麼是對照,對照設立的意義,致突變實驗中陰性和陽性對照如何設立答:陰性、陽性對照的設立:
陰性對照:即未處理對照或溶劑對照陽性對照:用某種已知能產生陽性反應的物質作對照
什麼是修復障礙,及可能引起的毒作用是什麼?
答:修復的局限性:某些損傷的修復可能被遺漏;損傷程度超過機體修復能力時,修復失效;修復所必需的酶或輔因子被消耗時,修復能力耗竭;某些毒性損害不能被有效地修復。如毒物與蛋白質的共價結合。修復障礙引起的毒性 1.炎症,其標志是微循環改變,炎性細胞聚集。2. 壞死,主要表現在細胞凋亡3. 纖維化,TGF-β在細胞外聚集引起纖維化,如肺纖維化4. 致癌作用,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3、對於致癌物檢測方法有三大類答:1、短期試驗2、動物致癌試驗3、人類流行病學調查
3、簡述發育毒性作用的特點答:發育各階段發育毒性作用的特點①著床前期 :此期受損的是早期胚胎的相對未分化細胞,可通過代償性的細胞增生加以修補,不會產生局部缺陷,最多出現發育遲緩,若受損的細胞較多,可造成胚胎死亡,稱為著床前丟失。也有例外,如小鼠妊娠第2.5天、3.5天和4.5天用甲基亞硝脲處理可造成子代神經管缺陷和齶裂。②器官形成期:此期細胞增殖分裂速度很快,組織器官生長旺盛,胚胎對致畸物特別敏感,細胞受損可導致結構畸形、生長遲緩或胚胎死亡。③胎兒期:胚胎的器官、系統的基本結構形成後,致畸物難以使之發生結構缺陷,通常是變形或異常而非畸形。胎兒期接觸外源性理化物質,很可能對生長和功能成熟產生效應,主要表現為:全身生長遲緩、特異的功能障礙、經胎盤致癌和偶見死胎。④圍生期和出生後的發育期 :此期接觸外源性化學物質,主要表現在發育免疫毒性、神經行為發育異常和兒童期腫瘤。圍生期接觸外源化學物,會嚴重影響胎兒T細胞、B細胞和吞噬細胞的發育、遷移、歸巢及功能,可能暫時甚至永久性地損傷機體的免疫系統。許多化學物質具有發育神經毒性,表現為對感覺、運動、自主和認知等方面的影響。圍生期是一生中對致癌物最敏感的時期。
簡述母體毒性與發育毒性的關系
答:1、具有胚胎毒性,但無母體毒性2、既有胚胎毒性,也有母體毒性
3、具有母體毒性,但不具有胚胎毒性4、既無母體毒性,也無胚胎毒性
(一定劑量范圍內)
4、毒理學安全性評價程序的選用原則答:1根據化學物的種類和用途來選擇相應的程序
2採用分階段進行的原則,優先安排試驗周期短、費用低、預測價值高的試驗。3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經濟的辦法,取得最可靠的結果。
文章來源:四季在線教育網。

9. 外源化學物在體內可通過哪些轉運方式進行生物轉運

轉運只是位置變化了,但是轉化是物質結構發生變化,就像是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

10. 外源化學物在體內的生物轉化過程抱括那些步驟

外源化學物泛指自然界存 在著或人工合成的各種具有生物活性的物 質。對人體而言,這些化學物是由外界環境中攝入,而非機體內源性產生的。外源化學物能與機體相互作用,但不包括在體內正常代謝途徑中出現的化學物。
它既包括在食品生產、加工中人類使用的物質,也包括食物本身生長中存在物質
簡述外源化學物質的adme過程
血液凝固可分為三個過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2)凝血酶形成;3)纖維蛋白形成。
內源性凝血途徑特點:
參與凝血的因子均在血漿中,啟動因子是XII,當血管內膜受損或血液抽出體外後接觸異物表面時被激活,再依次通過因子XI、IX的激活引起因子X激活。
外源性凝血途徑特點:
由血管外的組織釋放的因子III所啟動。因子III進入血液後與Ca、因子VII結合為因子VII復合物後再激活X因子。簡單擴散 簡單擴散又稱脂溶擴散,指外源化學物從濃度高側直接穿過生物膜向濃度低側進行的擴散性轉運,是外源化學物通過生物膜的主要方式。不耗能,無載體。 擴散速率濃度梯度正比,還有其他影響因素。 (1)脂溶性:可用脂/水分配系數表示。該系數越大,越易溶於,轉運的速率越快。 (2)解離狀態:非解離態的極性弱,脂溶性好,容易跨膜擴散。弱有機酸、有機鹼解離態或非解離態的比例,取決於其本身的解離常數pKa和體液的pH. 2.協助擴散 某物質(溶質)通過擴散作用跨膜轉運時,需要藉助於膜上的某些特殊蛋白

閱讀全文

與外源化學物的轉運方式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