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氧化還原反應有什麼配平方法或技巧嗎
氧化還原(總復習)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掌握氧化還原的反應的實質,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能力培養:通過復習培養判斷能力和應用能力。 思想情感:通過復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進取的精神。 科學方法:認識本質,進行資料整理與完善的方法培養。 重點、難點 關於氧化還原反應實質的理解、氧化還原方程式的配平和有關產生的推斷。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設疑】請同學們討論以下問題: 1.什麼是氧化還原反應? 2.氧化還原的反應的實質和表徵是 什麼? 3.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還原劑強弱的判斷原則是什麼? 4.氧化產物、還原產物的判斷方法是什麼? 5.氧化還原方程式的配平技巧是什麼? 6.氧化還原反應的表示方法要求是什麼? 7.氧化還原反應基本計算的規律是什麼? 根據討論後逐一回答問題。 1.有化合價變化的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 2.有電子得失或電子對偏移的反應是氧化還原的實質、氧化還原的標志。 3.化合價升高,失去電子,發生氧化反應,是還原劑。化合價降低,得到電子,發生還原的反應,是氧化劑。 4.氧化產物是發生氧化反應的物質的生成物,還原產物是發生還原反應的生成物。 5.配平的技巧是電子得失守恆。 6.電子轉移的方向和電子轉移的數目。 7.計算規律是電子得失守恆。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討論或回憶復習。 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適當講解。 【投影】 一、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網路 【歸納總結】 1.概念實質:電子的轉移(或偏移) 特徵:元素化合價變化 還原性——化合價升高 根據知識網路提出問題。 氧化產物是怎麼判斷呢? 生一生研討: 從對應關系去判斷: 還原劑→氧化產物 從價態變化去判斷: 元素化合價升高後的產物。 根據學生的復習情況在大腦中整理信息,使頭腦中的知識體系完整。 2.表示方法 電子轉移:單線法(轉移方向) 雙線法(化合價升降) 3.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依據原則:氧化劑化合價降低總數=還原劑化合價升高總數 技巧:得失電子守恆 4.有關計算 依據:升、失、氧、還 方法:根據守恆列等式(電子守恆) 提問:氧化還原方程式的配平方法與步驟是如何呢? 教師歸納總結,結合學生以清晰的思路和知識網路啟發探究。 【設問】請舉例說明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和基本反應類型。 【板書】二、疑難點撥 1.從氧化還原反應的角度認識四種基本反應類型 ①有單質參加或有單質生成的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 ②復分解反應既沒有單質參加,也沒有單質生成,都不是氧化還原反應。 【板書】 2.從元素價態變化判斷氧化性或還原性規律 【方法指導】從不同的實驗說明: ①元素的最高價態有氧化性為氧化劑,如:Fe 3+ 、濃H 2 SO 4 、KMnO 4 、HNO 3 ,其中正三價的鐵、正六價的硫、正七價的錳、正五價的氮均有強氧化性。 ②元素的最低價態有還原性為還原劑,如:SO 2 、SO 3 2- 、Fe 3+ 、S。 根據上述一般規律,寫出具有代表性的氧化還原方程式。 【設問】氧化還原性強弱怎判斷? 【板書】小結 3.氧化性或還原性強弱的比較 (1)由金屬性或非金屬性比較強弱; ①金屬單質的還原性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強→弱,其離子的還原性由弱→強。 ②非金屬性越強的非金屬單質其氧化性越強,其離子的還原性越弱。 回答: 化合反應 氧化鈣與水反應,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鐵與氧氣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 分解反應 硝酸鉀分解,是氧化還原反應。 碳酸鈣加熱分解的反應,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置換反應: 鋅與稀酸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 復分解的反應: 氯化鈉與硝酸銀反應,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分析記憶,練習書寫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回答: 可以根據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強弱判斷強弱。 根據高考說明的要求解決學生中常出現的問題。 從反應類型看氧化還原反應,使學生思維系統化。 從不同的實驗事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從基礎的知識升華到理論規律的小結。 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通過不同的方面進一步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 【設問】由反應條件能判斷氧化能力嗎?能舉例嗎? 【投影】 (2)由反應條件進行比較: ①鹵素單質分別與氫氣反應,條件不同,說明反應條件越容易,鹵素單質氧化能力越強。 ②兩種不同的金屬與水反應,反應在常溫或高溫下進行,反應條件越易,金屬單質的還原能力越強。 (3)由氧化還原的方向比較: 強氧化劑+強還原劑→ AB 氧化產物+還原產物 ab 氧化性:A>a還原性B>b 【設問】請舉例說明? (4)相同還原劑與不同氧化劑反應時,可根據還原劑被氧化的程度不同來判斷氧化劑氧化性強弱。 一般規律是:強+強→弱+弱 【設問】請舉例說明? 回答:可以 鹵素單質與氫氣反應,F 2 最容易,它的氧化能力最強。 回答: 如: 2Fe 2+ +Br 2 =2Fe 3+ +2Br — 回答: 如:Cl 2 與Fe反應與S和Fe反應的產物可以判斷Cl 2 與S的氧化性。 學會用所學知識判斷實際問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小結】 4.氧化劑的氧化性或還原劑的還原性的影響因素 (1)溫度:一般溫度高氧化劑的氧化性強。 (2)濃度:一般氧化劑的濃度大時氧化性強;還原劑的還原性強。 (3)酸、鹼性:一般在酸性條件下氧化劑的氧化性增強。如:KMnO 4 在酸性條件下氧化能力更強。 【練習】 1.已知有如下反應: ①2Fe 3+ +2I — =2Fe 2+ +I 2 ②2Fe 2+ +Br 2 =2Fe 3+ +2Br — ③2Fe(CN) 6 4— +I 2 =2Fe(CN) 6 3— +2I — ,試判斷氧化性強弱順序正確的是()。 (A)Fe 3+ >Br 2 >I 2 >Fe(CN) 6 3— (B)Br 2 >I 2 >Fe 3+ >Fe(CN) 6 3— (C)Br 2 >Fe 3+ >I 2 >Fe(CN) 6 3— (D)Fe(CN) 6 3— >Fe 3+ >Br 2 >I 2 2.已知G、Q、X、Y、Z均為氯的含氧化合物。不知它們的化學式,便知道它們在一定條件下轉化關系(未配平): ①G→Q+NaCl ② ③Y+NaOH→G+Q+H 2 O ④Z+NaOH→G+X+H 2 O 在這五種化合物中氯的化合價由低到高的順序是________。 【評價】正確。 【能力培養】 所選習題在1990-1998年高考試題中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題目。 分析:強的氧化劑與強的還原劑反應通過以上的反應: ①可知Fe 3+ >I 2 (氧化性),②可知Br 2 >Fe 3+ (氧化性),③可知I 2 >Fe(CN) 6 3— (氧化性),所以應選C項。 分析:此題的突破點是每個反應中的價態變化,①反應中G的價態高於Cl — ,又低於Q,根據此原則依此類推。所以答案是G、Y、Q、Z、X。 通過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和補充。 啟發思考 培養學生根據自己已復習的知識內容,正確提取信息的能力。 達標測驗,反饋矯正。根據復習檢測和落實已復習的知識內容,反饋知識的掌握情況。
2. 化學中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有什麼技巧
配平三原則:一、得失:電子守恆氧化劑和還原劑得失電子總數相等,化合價升高總數==化合價降低總數。
二、質量守恆: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個數不變。
三、電荷守恆:離子反應前後,所帶電荷總數相等。
配平基本方法:化合價升降法。1、標價態:寫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標出有化合價變化的元素的化合價。
列變化:列出反應前後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值。
求總數:將化合價升高數和化合價降低數的最小公倍數定為電子轉移總數,依據電子守恆,確定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的系數。
配系數:用觀察法配平其他物質的化學計量數,配平後,把單線改成等號。
細檢查:利用守恆三原則,檢查是否配平,任何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時都要嚴格經過這些步驟,特別是最後的檢查一定要確保正確。
3. 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是怎麼回事求詳解
一、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
1、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電子發生了轉移。
2、氧化還原反應的判斷:有些元素的化合價有升、降變化。
3、有關概念的歸納:
氧化劑 + 還原劑 = 還原產物 + 氧化產物
(氧化性) (還原性)
二、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
1、配平原則:元素化合價升、降的總數相等。
2、配平的一般步驟:寫反應式、劃好價、列變化、求總數、配計量數。
3、常見其它類型的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技巧
1)氧化劑與還原劑是同種物質的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一般從生成物開始配平較為方便。
例1、配平:(NH4)2SO4 NH3+SO2+N2+H2O
解析:反應前N元素為-3價,S元素為+6價,產物中N元素有-3和0兩種價態,S元素為+4價。由於反應中N、S元素得、失e-總數相等。因此產物中,SO2中的S元素和N2中的N元素轉移電子總數也應相等。這樣可把產物當作反應物來考慮:生成1molN2須轉換移6mole-;而生成1molSO2隻須轉移2mole-,則SO2和N2的化學計算量數之比為3:1。這樣再結合質量守恆定律用觀察法配平其它物質的化學計量數。結果是:3(NH4)2SO4=4NH3+3SO2+N2+6H2O
2)某種反應物只有部分被氧化(或被還原)的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可從反應物配平,也可從生成物配平。
例2、配平KMnO4+HCl KCl+MnCl2+Cl2+H2O
解析:因HCl在反應中部分表現為還原劑,其氧化產物為Cl2;部分又表現為酸;其生成物為KCl和MnCl2。從反應物配平時,可先把HCl寫成兩部分:一部分完全作還原劑,另一部分作酸,根據化合價變化情況:Mn元素從+7價到+2價,Cl元素由-1價到0價。結合化合價升降總數相等,可知KMnO4與作還原劑的HCl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1:5。由質量守恆定律再用觀察法配平其它物質的化學計量數(若出現分數時,可在兩邊同時乘以某個數將分數變成整數)最後將兩部分HCl的計量數合並:即: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從產物配平時方法同例1的解析:生成1molMnCl2需轉移5mole-。生成1molCl2時需轉移2mole-,據轉移電子數相等可知MnCl2與Cl2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2:5。由質量守恆和觀察法,配平其它物質的系數,結果與前者方法相同。
3)某反應物中同種元素的不同價態原子間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在配平時可將這些不同價態的原子同等對待,據化合物中化合價代數和等於零的原則予以平均標價,若氧化產物或還原產物中出現雙原子的單質時,有關原子個數要擴大2倍。
例3、配平:NH4NO3 N2+HNO3+H2O
解析:NH4NO3中N的平均化合價為+1價,則元素化合價升降關系為:2N:2(+1→0),降低2價,N:+1→+5,升高4價。由升降總數相等,產物N2與HNO3的化學計量數之比應為2:1;再由質量守恆用觀察法配平得:5NH4NO3=4N2+2HNO3+9H2O。若配平時不用此法;則要分析同種元素化合價升降關系。NH4+→N2,NO3-→N2,絕不會出現化合價交叉現象,即NH4+→NO3-的情況。
4)某些反應物或生成物的化學式未寫出的氧化還原反應,不僅要配平計量數,還要寫出未知物的化學式。配平時一般先不考慮所缺物質(這類物質中一般沒有元素化合價變化,若反應中只出現一種元素化合價有變化時,則空缺物質中應有化合價變化的元素),配平含變價元素物質的計量數,再由質量守恆用觀察法確定所缺物質中應含元素原子或原子的種類及數目,以確定它們的化學式及計量數。
例4、配平:H2O2+Cr2(SO4)3+ K2SO4+K2CrO4+H2O
解析:先配平含變價元素物質的計量數,
3H2O2+Cr2(SO4)3+ 3K2SO4+2K2CrO4+H2O由觀察法:左邊也應有10molk+。兩邊元素不變,而含K+的物質常見的可能為鹽、鹼或氧化物。結合元素守恆,所缺物質可能為K2O或KOH,故最後配平結果為:
3H2O2+Cr2(SO4)3+5K2O=3K2SO4+2K2CrO4+3H2O或3H2O2+Cr2(SO4)3+10KOH=3K2SO4+2K2CrO4+8H2O
5)離子方程式配平時須遵循質量守恆定律和電荷守恆定律
例5、配平:An+By- Ax-+Bm
解析:對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來說,配平的方法與步驟和一般化學方程式相同,又因本題中給出的物質或離子符號均用字母表示,比較抽象,在配平時可用字母來表示其化合價,其思路與一般方程式也是相同的。反應中元素A的化合價變化為:O價降低為-x價,元素B的化合價變化為:-y價升高到0價。元素化合價升降關系為:nA:n(0→-x)降nx,mB:m(-y→0)升my,由化合價升降總數相等及質量守恆確定各物質的計量數,得配平的離子方程式:myAn+mnxBy-=mnyAx-+nxBm
4. 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有那些步驟
學方程式配平的方法
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是書寫完整的化學方程式的基本功和重要步驟。這里,結合初中化學的學習,歸納一下兩種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數法──奇偶法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方法,適用於初學者配平一些簡單的化學方程式。配平的著眼點,在於找出反應式中某一物質化學式中最大的奇數原子個數,與相應物質中對應原子的偶數個數的關系。配平步驟是:
①找出最大的奇數原子個數,與相應的物質中對應原子的偶數個數的關系;
②求出最小公倍數;
③求出相關物質的化學式系數;
④將相應的物質化學式前面配上相應的系數。
例如,配平Al+Fe3O4──Fe+Al2O3
解:①從反應式看,最大奇數是Al2O3中的氧原子個數3,相應物質Fe3O4中對應氧原子個數是偶數4;
②最小公倍數為:3×4=12
③求相關物質的化學式系數:
④配平:Al+3Fe3O4──Fe+4Al2O3
上式中4Al2O3在滿足3×4=12個氧原子的同時,將Al相應增為8個,3Fe3O4中Fe相應增為9個,則整個方程式配平為:
8Al+3Fe3O4=9Fe+4Al2O3
(2)觀察-推理法
這是一種以奇偶法為基礎,進一步加以推理來完成配平的方法。
觀察-推理法應用較廣泛,通常根據著眼點不同又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從化學反應式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元素著眼。其配平步驟是:
①找出在化學反應式中出現次數最多且原子個數為最大奇數的元素;
②將含該元素最大奇數個原子的化學式配上適當的偶數系數;
③以此為基礎,逐步推理,算出其他物質化學式的系數,將方程式配平。
例如,配平FeS2+O2—Fe2O3+SO2
解:①由觀察可知,氧元素出現的次數最多,且在Fe2O3中奇數3為最大;
②將Fe2O3配上系數2,則
FeS2+O2—2Fe2O3+SO2
③從2Fe2O3觀察可知,其中Fe原子有4個,使兩邊Fe原子個數相等,就要在FeS2前面配上系數4,則
4FeS2+O2—2Fe2O3+SO2
從4FeS2觀察可知,其中S原子有8個,要使兩邊S原子個數相等,就要在SO2前面配上系數8,則
4FeS2+O2—2Fe2O3+8SO2
從氧元素著眼,再回到氧原子個數的計算上來。右邊氧原子數為2×3+ 8×2=22個,因此,在O2前面應配上系數11,化學方程式兩邊就平衡了,即
4FeS2+11O2=2Fe2O3+8SO2
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方法,除上述兩種以外,還有代數法、化合價升降法及新觀察法等等,
5. 氧化還原反應配平的簡單方法
(1)順配法
先從氧化劑或還原劑入手配平,即從方程式的左端開始配平。該方法適於分子間的氧化還原反應、所有元素參與的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物中某一物質即是氧化產物又是還原產物的一類反應。
(2)逆配法
對自身氧化還原反應(包括歧化反應和同一物質中不同種元素間的反應)採用逆向配平。
(3)雙向配平法
若氧化劑(或還原劑)中某元素化合價只有部分發生變化,配平要從還原劑、還原產物(或氧化劑、氧化產物)著手配起,即從方程式的兩端進行配平。
4. 零價法
此法適於某一反應物中幾種元素在反應物中化合價都上升(或下降)的反應,以及一些不常見的化合物參加反應且較難確定該化合物中有關元素化合價的反應,在配平過程中可把這些元素的化合價人為地視為零價。
(5)整體總價法
當某一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有數個時,可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予以整體標價。
(6)平均標價法
當同一反應物中同種元素的原子出現兩次時,可將它們同等對待,根據化合價中化合價代數和等於零的原則予以平均標價。此法適於有機物氧化還原反應。
(7)缺項配平法
所謂缺項方程式,即某些反應物或生成物的化學式未寫出,它們一般為水、酸、鹼。這類方程式的配平不僅要配平化學計量數,還要寫出未知物的化學計量數,再通過比較反應物與生成物,觀察增減的原子或離子數,確定未知物並配平。
(8)離子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
離子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可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利用化合價升降法或電子得失法配平參加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或分子前面的系數;第二步,利用電荷守恆和原子守恆配平未參加反應的離子或分子式前面的系數。
總之,配平氧化還原反應要遵循幾個原則:
(1)電子守恆,即得失電子總數相等;
(2)電荷守恆,即離子方程式中反應前後離子所帶電荷總數相等;
(3)質量守恆,即反應前後各元素的原子個數相等。
6. 配平化學方程式的原則和步驟分別是什麼
配平化學方程式的原則是:
質量守恆原則
原子守恆原則
電子守恆原則
有以下幾種方法和步驟:
方法1:觀察法
觀察法適用於簡單的氧化-還原方程式配平。配平關鍵是觀察反應前後原子個數變化,找出關鍵是觀察反應前後原子個數相等。
方法2:最小公倍數法
最小公倍數法也是一種較常用的方法。配平關鍵是找出前後出現「個數」最多的原子,並求出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方法3:奇數偶配法
奇數法配平關鍵是找出反應前後出現次數最多的原子,並使其單(奇)數變雙(偶)數,最後配平其它原子的個數。
方法4:逆向配平法
當配平反應物(氧化劑或還原劑)中的一種元素出現幾種變價的氧化—還原方程式時,如從反應物開始配平則有一定的難度,若從生成物開始配平,則問題迎刃而解。
方法5:原子個數守恆法(待定系數法)
任何化學方程式配平後,方程式兩邊各種原子個數相等,由此我們可以設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系數分別是a、b、c¼ ¼ 。 然後根據方程式兩邊系數關系,列方程組,從而求出a、b、c¼ ¼ 最簡數比。
方法6:離子電子法
配平某些溶液中的氧化還原離子方程式常用離子電子法。其要點是將氧化劑得電子的「半反應」式寫出,再把還原劑失電子的「半反應」式寫出,再根據電子得失總數相等配平。
7. 初中化學配平怎麼算
一些知識點
單質:非惰性氣體一般由兩個原子組成: F2,O2,H2,Cl2
惰性氣體一般由一個原子組成:He,Ne,Ar,Kr,Xe
化合物: 氫化物居多:H2S,HCl,H3P,HF,HBr,HI
如下還有很多相關知識
一、初中化學常見物質的顏色
(一)、固體的顏色
1、紅色固體:銅,氧化鐵
2、綠色固體:鹼式碳酸銅
3、藍色固體:氫氧化銅,硫酸銅晶體
4、紫黑色固體:高錳酸鉀
5、淡黃色固體:硫磺
6、無色固體:冰,乾冰,金剛石
7、銀白色固體:銀,鐵,鎂,鋁,汞等金屬
8、黑色固體:鐵粉,木炭,氧化銅,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鐵,(碳黑,活性炭)
9、紅褐色固體:氫氧化鐵
10、白色固體:氯化鈉,碳酸鈉,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碳酸鈣,氧化鈣,硫酸銅,五氧化二磷,氧化鎂
(二)、液體的顏色
11、無色液體:水,雙氧水
12、藍色溶液:硫酸銅溶液,氯化銅溶液,硝酸銅溶液
13、淺綠色溶液:硫酸亞鐵溶液,氯化亞鐵溶液,硝酸亞鐵溶液
14、黃色溶液:硫酸鐵溶液,氯化鐵溶液,硝酸鐵溶液
15、紫紅色溶液:高錳酸鉀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氣體的顏色
17、紅棕色氣體:二氧化氮
18、黃綠色氣體:氯氣
19、無色氣體:氧氣,氮氣,氫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氫氣體等大多數氣體。
三、初中化學敞口置於空氣中質量改變的
(一)質量增加的
1、由於吸水而增加的:氫氧化鈉固體,氯化鈣,氯化鎂,濃硫酸;
2、由於跟水反應而增加的:氧化鈣、氧化鋇、氧化鉀、氧化鈉,硫酸銅;
3、由於跟二氧化碳反應而增加的: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鋇,氫氧化鈣;
(二)質量減少的
1、由於揮發而減少的:濃鹽酸,濃硝酸,酒精,汽油,濃氨水;
2、由於風化而減少的:碳酸鈉晶體。
四、初中化學物質的檢驗
(一) 、氣體的檢驗
1、氧氣:帶火星的木條放入瓶中,若木條復燃,則是氧氣.
2、氫氣:在玻璃尖嘴點燃氣體,罩一乾冷小燒杯,觀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燒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變渾濁,則是氫氣.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變渾濁則是二氧化碳.
4、氨氣:濕潤的紫紅色石蕊試紙,若試紙變藍,則是氨氣.
5、水蒸氣:通過無水硫酸銅,若白色固體變藍,則含水蒸氣.
(二)、離子的檢驗.
6、氫離子:滴加紫色石蕊試液/加入鋅粒
7、氫氧根離子:酚酞試液/硫酸銅溶液
8、碳酸根離子:稀鹽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離子: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若產生白色沉澱,則是氯離子
10、硫酸根離子:硝酸鋇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鹽酸再滴入氯化鋇
11、銨根離子:氫氧化鈉溶液並加熱,把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試管口
12、銅離子:滴加氫氧化鈉溶液,若產生藍色沉澱則是銅離子
13、鐵離子:滴加氫氧化鈉溶液,若產生紅褐色沉澱則是鐵離子
(三)、相關例題
14、如何檢驗NaOH是否變質:滴加稀鹽酸,若產生氣泡則變質
15、檢驗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鹽酸,若產生氣泡則含有石灰石
16、檢驗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產生白色沉澱,則含有NaCl。
五、初中化學之三
1、我國古代三大化學工藝:造紙,制火葯,燒瓷器。
2、氧化反應的三種類型:爆炸,燃燒,緩慢氧化。
3、構成物質的三種微粒:分子,原子,離子。
4、不帶電的三種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質組成與構成的三種說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的;
(3)、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6、構成原子的三種微粒:質子,中子,電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種原因:(1)工業「三廢」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農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種方法:排水法(不容於水的氣體),向上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向下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
9、質量守恆定律的三個不改變:原子種類不變,原子數目不變,原子質量不變。
10、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的三種方法:
增加溶質,減少溶劑,改變溫度(升高或降低)。
11、復分解反應能否發生的三個條件:生成水、氣體或者沉澱
12、三大化學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氣中的三種氣體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燒發白光的物質:鎂條,木炭,蠟燭(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還原性的物質:氫氣,一氧化碳,單質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種氣體是:氫氣(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種化學性質:可燃性,還原性,毒性。
18、三大礦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氣。(全為混合物)
19、三種黑色金屬:鐵,錳,鉻。
20、鐵的三種氧化物:氧化亞鐵,三氧化二鐵,四氧化三鐵。
21、煉鐵的三種氧化物:鐵礦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見的三種強酸:鹽酸,硫酸,硝酸。
23、濃硫酸的三個特性:吸水性,脫水性,強氧化性。
24、氫氧化鈉的三個俗稱:火鹼,燒鹼,苛性鈉。
25、鹼式碳酸銅受熱分解生成的三種氧化物:氧化銅,水(氧化氫),二氧化碳。
26、實驗室製取CO2不能用的三種物質:硝酸,濃硫酸,碳酸鈉。
27、酒精燈的三個火焰:內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燈有三禁:禁止向燃著的燈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燈去引燃另一隻酒精燈,禁止用嘴吹滅酒精燈。
29、玻璃棒在粗鹽提純中的三個作用:攪拌、引流、轉移
30、液體過濾操作中的三靠:(1)傾倒濾液時燒杯口緊靠玻璃棒,(2)玻璃棒輕靠在三層濾紙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緊靠燒杯內壁。
31、固體配溶液的三個步驟:計算,稱量,溶解。
32、濃配稀的三個步驟:計算,量取,溶解。
33、濃配稀的三個儀器:燒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種遇水放熱的物質:濃硫酸,氫氧化鈉,生石灰。
35、過濾兩次濾液仍渾濁的原因:濾紙破損,儀器不幹凈,液面高於濾紙邊緣。
36、葯品取用的三不原則:不能用手接觸葯品,不要把鼻孔湊到容器口聞葯品的氣味,不得嘗任何葯品的味道。
37、金屬活動順序的三含義:(1)金屬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電子變成離子,它 的活動性就越強;(2)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酸里的氫,排在氫後面的金屬不能置換出酸里的氫;(3)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後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38、溫度對固體溶解度的影響:(1)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變化不大(3)極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39、影響溶解速度的因素:(1)溫度,(2)是否攪拌(3)固體顆粒的大小
40、使鐵生銹的三種物質:鐵,水,氧氣。
41、溶質的三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
42、影響溶解度的三個因素:溶質的性質,溶劑的性質,溫度。
六、初中化學常見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氣:氮氣(N2)和氧氣(O2)
2、水煤氣:一氧化碳(CO)和氫氣(H2)
3、煤氣:一氧化碳(CO)
4、天然氣: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鐵/鋼:(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鐵銹:(Fe2O3)
七、初中化學常見物質俗稱
1、氯化鈉 (NaCl) : 食鹽
2、碳酸鈉(Na2CO3) : 純鹼,蘇打,口鹼
3、氫氧化鈉(NaOH):火鹼,燒鹼,苛性鈉
4、氧化鈣(CaO):生石灰
5、氫氧化鈣(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體(CO2):乾冰
7、氫氯酸(HCl):鹽酸
8、鹼式碳酸銅(Cu2(OH)2CO3):銅綠
9、硫酸銅晶體(CuSO4 .5H2O):藍礬,膽礬
10、甲烷 (CH4):沼氣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過氧化氫(H2O2):雙氧水
14、汞(Hg):水銀
15、碳酸氫鈉(NaHCO3):小蘇打
八、物質的除雜
1、CO2(CO):把氣體通過灼熱的氧化銅,
2、CO(CO2):通過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
3、H2(水蒸氣):通過濃硫酸/通過氫氧化鈉固體
4、CuO(C):在空氣中(在氧氣流中)灼燒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鐵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鹽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鋇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鹽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氫氧化鈣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氫氧化鋇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銀溶液
14、NaCl(KNO3):蒸發溶劑
15、KNO3(NaCl):冷卻熱飽和溶液。
16、CO2(水蒸氣):通過濃硫酸。
九、化學之最
1、未來最理想的燃料是 H2 。
2、最簡單的有機物是 CH4 。
3、密度最小的氣體是 H2 。
4、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物質是 H2 。
5、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原子 。
7、PH=0時,酸性最 強 ,鹼性最 弱 。
PH=14時,鹼性最強 ,酸性最弱 。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 N,K,P 三種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 尿素 。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是 金剛石 。
10、最早利用天然氣的國家是 中國 。
1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
12、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 鋁 。
13、空氣里含量最多的氣體是 氮氣 。
14、空氣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 。
15、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氣 。
16、形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碳
十、有關不同
1、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不同:是因為 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鐵和鋼的性能不同:是因為 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同:是因為 分子構成不同。
(氧氣和臭氧的化學性質不同是因為分子構成不同;水和雙氧水的化學性質不同是因為分子構成不同。)
4、元素種類不同:是因為質子數不同。
5、元素化合價不同:是因為最外層電子數不同。
6、鈉原子和鈉離子的化學性質不同:是因為最外層電子數不同
十一:有毒的物質
1、 有毒的固體:亞硝酸鈉(NaNO2),乙酸鉛等;
2、 有毒的液體:汞,硫酸銅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 有毒的氣體: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十二:實驗室製法
△
1、實驗室氧氣: 2KMnO4=====2K2MnO4+MnO2+O2↑
MnO2
2KClO3=======2KCl+3O2↑
△
MnO2
2H2O2=======2H2O+O2↑
2、實驗室制氫氣
Zn+H2SO4===ZnSO4+H2↑ (常用) Fe+H2SO4===FeSO4+H2↑
Mg+H2SO4===Mg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Mg+2HCl===MgCl2+H2↑ 2Al+6HCl===2AlCl3+3H2↑
4、 實驗室制CO2:
CaCO3+2HCl==CaCl2+CO2↑ +H2O
十三:工業製法
1、 O2:分離液態空氣
高溫
2、 CO2:高溫煅燒石灰石(CaCO3=========CaO+CO2↑)
3、 H2:天然氣和水煤氣
高溫
4、 生石灰:高溫煅燒石灰石(CaCO3=========CaO+CO2↑)
5、 熟石灰:CaO+H2O==Ca(OH)2
6、 燒鹼:Ca(OH)2+Na2CO3=== CaCO3↓+ 2Na OH
希望對你有幫助
8. 配平氧化還原反應化學方程式有哪些常用方法和技巧
一、配平原則
由於在氧化還原反應里存在著電子的轉移,因此元素的化合價必然有升有降,我們把化合價能升高的元素或含該元素的物質稱還原劑;反之稱為氧化劑。由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我們不難得出配平原則:還原劑失電子總數=氧化劑的電子總數,即還原劑(元素)化合價升高的總價數=氧化劑(元素)化合價降低的總價數。
二、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的一般方法與步驟
1、一般方法:從左向右配。
2、步驟:標變價、找變化、求總數、配系數。即
⑴ 標出變化元素化合價的始態和終態;
⑵ 始態 終態 變化的總價數 = 變化 × 系數
註:假設以上變化均以正價表示,其中(b-a)×(d-c) 為最小公倍數。
⑶ 將 上的系數,分別填在還原劑和氧化劑化學式的前面作為系數;
⑷ 用觀察法配平其它元素;
⑸ 檢查配平後的方程式是否符合質量守恆定律(離子方程式還要看是否符合電荷守恆)
三、氧化還原反應配平的特殊技巧。
1、從右向左配平法
例2、Cu + HNO3(濃)- Cu(NO3)2 + NO2 + H2O
分析:由於HNO3在反應中有兩個作用即酸性和氧化性,因此如按照一般的方法從左向右配的話比較麻煩,但如採用從右向左配平法的方法,這個問題顯得很簡單。
不同之處:配系數時只需將 中的系數先寫在對應產物化學式之前,其它步驟相同。
始態 終態 變化的總價數 = 變化 × 系數
Cu + 4 HNO3(濃)= Cu(NO3)2 +2 NO2 + 2H2O
總結使用范圍:此法最適用於某些物質(如硝酸、濃硫酸的反應)部分參加氧化還原反應的類型。
2、整體總價法(零價法)
適用范圍:在氧化還原反應中,一種反應物中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化合價發生變化或幾種不同物質中的元素化合價經變化後同存在於一種產物中。
技巧:把該物質當成一個「整體」來考慮。
例3、FeS2 + O2 — Fe2O3 + SO2
分析:在FeS2 中Fe的化合價由+2變到+3,S的化合價由-1變到+4,即同一種物質中有兩種元素的化合價同時在改變,我們可以用整體總價法,把FeS2當成一個「整體」來考慮。
故 4FeS2 +11 O2 =2 Fe2O3 +8 SO2
3、歧化歸一法
適用范圍:同種元素之間的歧化反應或歸一反應。
技巧:第三種價態元素之前的系數等於另兩種元素價態的差值與該價態原子數目的比值。
例4、Cl2 + KOH — KCl + KClO + H2O
分析:在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只發生在氯元素之間,屬於歧化反應。
0 -1 +5
Cl2 + KOH — KCl + KClO3 + H2O
Cl2 的系數為6/2=3 KCl的系數為5 KClO3的系數為1
故 3Cl2 + 6KOH = 5KCl + KClO3 +3 H2O
4、判斷未知物
顧名思義,在一個氧化還原反應中缺少反應物或生成物。
技巧:一般是把反應物和生成物中的所有原子進行比較,通過觀察增加或減少了哪種元素:
①若增加的元素是除H、O以外的非金屬,未知物一般是相應的酸;
②若增加的元素是金屬,未知物一般是相應的鹼;
③若反應前後經部分配平後發現兩邊氫、氧原子不平衡,則未知物是水。
例5、KMnO4 + KNO2 + — MnSO4 + K2SO4 + KNO3 + H2O
分析:經比較發現,生成物中增加了S元素,則未知物是H2SO4 ,其它步驟同上略。
2KMnO4 + 5KNO2 + 3 H2SO4 = 2MnSO4 + K2SO4 + 5KNO3 + 3H2O
5、單質後配法
適用范圍:反應物或生成物中有單質參加或單質生成,如有機物的燃燒
都可用此法。
技巧:把游離態的那種元素放在最後來配。
例6、FeS2 + O2 — Fe2O3 + SO2
分析:反應物中有單質O2 ,我們可以把O元素放在最後來配。首先假定
Fe2O3的系數為1,則FeS2 的系數為2,那麼SO2的系數為4,因此O2的系數為11/2,然後把每種物質前的系數都擴大2倍,即可配平。
4FeS2 +11 O2 =2 Fe2O3 +8 SO2
6、待定系數法
技巧:將各種物質的系數分別設為不同的未知數,然後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列方程求解最後配平。
7、加合法
技巧:把某個復雜的反應看成是某幾個反應的疊加而成。
例7、Na2O2 + H2O — NaOH + O2
分析:我們可把這個反應看成是以下兩個反應的疊加:
Na2O2 + 2H2O = 2NaOH + H2O2 ①
2H2O2 = 2H2O + O2 ②
把①× 2+ ② ,最後我們得到:2Na2O2 +2 H2O = 4NaOH + O2
總結:從以上示例我們發現,對於同一氧化還原反應,有時可採用不同的方法來配平,也有時用幾種方法綜合應用。總之,只要我們能掌握以上技巧,配平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會易如反掌。
P+CuSO4+H2O---Cu3P+H3PO4+H2SO4
P 化合價變化:0----〉-1(Cu3P中)
0---〉+5
Cu2+變化 :+2----〉+1
化合價升高的是P 0---〉+5
降低的:P與Cu
可見: 生成一個Cu3P 總共降低 6價
生成一個H3PO4升高 5 價
可知Cu3P 與H3PO4系數比應該是5:6
初步得到: P+CuSO4+H2O==5Cu3P+6H3PO4+H2SO4
再由觀察法配出: 9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