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葯的鑒別主要包括哪些
中葯常用的鑒定方法有:來源(原植物、原動物和礦物)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及理化鑒定等方法。
1、來源鑒定是應用植(動)物的分類學知識,對中葯的來源進行鑒定,確定其正確的學名;應用礦物學的基本知識,確定礦物中葯的來源。以保證在應用中品種准確無誤。
2、性狀鑒定是用眼觀、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十分簡便的鑒定方法,來鑒別葯材的外觀性狀。這些方法在我國醫葯學寶庫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鑒別經驗,它具有簡單、易行、迅速的特點。性狀鑒定和來源鑒定一樣,除仔細觀察樣品外,有時亦需核對標本和文獻。對一些地區性強或新增的品種,鑒定時常缺乏有關資料和標准樣品,可寄送少許樣品到生產該葯材的省、自治區中葯材部門或葯品檢驗所了解情況或請協助鑒定。必要時可到產地調查,採集實物標本,了解生產、加工、銷售和使用等情況,以便進行鑒定研究。直觀的性狀鑒定是很重要的,也是中葯鑒定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之一。
3、顯微鑒定是利用顯微鏡來觀察葯材的組織構造、細胞形狀以及內含物的特徵,用以鑒定葯材的真偽和純度,顯微鑒定常配合來源、性狀及理化鑒定等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當葯材的外形不易鑒定,或葯材破碎或呈粉末狀時,此法較為常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已將顯微鑒定應用到很多中葯和中成葯制劑的鑒別中。進行顯微鑒定,鑒定者必須具有植物(動物)解剖的基本知識,掌握製片的基本技術。顯微鑒定的方法,因材料和要求的不同而不同。
4、理化鑒定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學的或儀器分析方法,鑒定中葯的真實性、純度和品質優劣程度,統稱為理化鑒定。通過理化鑒定分析中葯中所含的主要化學成分或有效成分的有無和含量的多少,以及有害物質的有無等。
㈡ 中草葯藤黃圖
你好。藤黃,一名海藤。常綠喬木。葉對生,橢圓形,花單性,實為漿果。樹皮滲出的黃色樹脂,有毒,經煉制,可作繪畫用的黃色顏料,也稱「藤黃」。藤黃作為傳統染料和葯物使用已有數百年歷史,中醫記載具有消腫,化瘀,止血,殺蟲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癰疽腫毒,頑癬惡瘡,損傷,出血等疾病。
㈢ 中葯制劑中常用的鑒別方法有哪些
中葯常用的鑒定方法有:來源(原植物、原動物和礦物)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及理化鑒定等方法。
1、來源鑒定是應用植(動)物的分類學知識,對中葯的來源進行鑒定,確定其正確的學名;應用礦物學的基本知識,確定礦物中葯的來源。以保證在應用中品種准確無誤。
2、性狀鑒定是用眼觀、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十分簡便的鑒定方法,來鑒別葯材的外觀性狀。這些方法在我國醫葯學寶庫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鑒別經驗,它具有簡單、易行、迅速的特點。性狀鑒定和來源鑒定一樣,除仔細觀察樣品外,有時亦需核對標本和文獻。對一些地區性強或新增的品種,鑒定時常缺乏有關資料和標准樣品,可寄送少許樣品到生產該葯材的省、自治區中葯材部門或葯品檢驗所了解情況或請協助鑒定。必要時可到產地調查,採集實物標本,了解生產、加工、銷售和使用等情況,以便進行鑒定研究。直觀的性狀鑒定是很重要的,也是中葯鑒定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之一。
3、顯微鑒定是利用顯微鏡來觀察葯材的組織構造、細胞形狀以及內含物的特徵,用以鑒定葯材的真偽和純度,顯微鑒定常配合來源、性狀及理化鑒定等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當葯材的外形不易鑒定,或葯材破碎或呈粉末狀時,此法較為常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已將顯微鑒定應用到很多中葯和中成葯制劑的鑒別中。進行顯微鑒定,鑒定者必須具有植物(動物)解剖的基本知識,掌握製片的基本技術。顯微鑒定的方法,因材料和要求的不同而不同。
4、理化鑒定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學的或儀器分析方法,鑒定中葯的真實性、純度和品質優劣程度,統稱為理化鑒定。通過理化鑒定分析中葯中所含的主要化學成分或有效成分的有無和含量的多少,以及有害物質的有無等。
㈣ 1.中葯鑒定學(或生葯學)
不知道樓主是咨詢考研嗎??
如果是考研,
1、鑒定,將來主要是和生葯(中草葯)打交道,目的是鑒定方法,例如用一種方法來鑒別一種葯材。提出一種葯材的鑒別方法。
2、中葯化學,主要是分析葯物的成分。從葯材中提取活性成分,或者進一步的化學改造。
3、中葯制劑,主要是將原來的古方,或者經驗方,製成中葯劑型,例如丸、散、膏、丹等。以及現代中葯制劑,顆粒、注射液、口服液、片劑、膠囊劑、滴丸等。
4、制劑分析,就是提出對中葯制劑的分析方法,
5、中葯葯理,分析中葯或者提取物或者復方的葯理作用。
基本上各省市的中醫葯大學、醫學院、或者各省中醫研究院都設有這些專業。
我推薦北京中醫葯大學,北京中醫院研究院,廣州中醫葯大學、成都中醫葯大學等。
㈤ 請問中葯主要有哪幾種鑒定方法
中葯材的鑒別方法有很多,通常可分為對植物自然形態的鑒別,對炮製葯材外表性狀的鑒別,用顯微鏡觀察微觀結構的鑒別,以及化學分析、生物測定等鑒別方法。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還是中葯材的經驗鑒別法,也就是對葯材的外觀性狀的鑒別。
以下幾種常用而簡單的鑒別方法:?
一、看外觀,注意觀察葯材的外表特徵,如表皮、顏色、形狀、粗細、斷面等等。
1、看葯材的表面。不同種類的葯材由於用葯部位的不同,其外形特徵會有所差異。如根類葯材多為圓柱形或紡錘形,而根莖類葯材都有較多的莖痕,皮類葯材則多為捲筒狀,等等。另外,一些葯材有著它們自己特定的表面特徵,或光華、或粗糙、或長有鱗葉、皮孔、茸毛和突起等。比如海馬的外形就被總結成為「馬頭蛇尾瓦楞身」,羚羊角長有「通天眼」,防風長有「蚯蚓頭」等。這些特徵都是鑒別道地葯材真偽優劣的重要依據。
2、看顏色。葯材顏色的不同或變化,不僅與它的品種和本身的質量有關,不適當的加工和儲藏方法也會直接影響葯材的色澤,因此顏色是鑒別葯材的重要因素。我們可以通過對葯材外表顏色的觀察,分辨出葯材的品種、產地和質量的好壞。比如,黃連色要黃,丹參色要紅,玄參色偏黑等。
3、看斷面。無論植物也好,動物也好,都是由一層層的組織器官構造而成的,當葯材被切開,這一層層的構造就會清晰地展現出來,就像古樹的年輪一樣。很多葯材的斷面都具有明顯的特徵,而這些特徵就是葯材內部構造的直接體現。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各種分層、紋路和不同形狀的小點。比如在防己斷面上能看見明顯的車輪紋理,而黃芪的折斷面紋理呈「菊花心」樣,杜仲在折斷時更有膠狀的細絲相連,等等。這些獨有的斷面特徵是鑒別葯材的重要依據。
用手感受葯材的軟硬、輕重,疏鬆還是緻密,光滑還是粘膩,細致還是粗糙,以此鑒別葯材的好壞。不同葯材的質感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種葯材,由於加工炮製的方法不同,也會有較大的差異。如荊三棱堅實體重,而泡三棱則體輕;鹽附子質軟,而黑附子則質地堅硬。
三、口嘗和鼻聞。
葯材的氣味與其所含的成分有關,鼻聞是比較重要的鑒別方法,尤其對於鑒別一些有濃郁氣味的葯材是很有效的,如薄荷的香、魚腥草的腥、阿魏的臭等等。口嘗法鑒別葯材的意義不僅在於味道還包括「味感」,味分為辛、甘、酸、苦、咸五味,如山楂的酸、黃連的苦、甘草的甜等。味感則分為麻、澀、淡、滑、涼、膩等。葯材的味感和所含的化學物質也有密切關系,在中葯材口嘗鑒別的實踐中,可按葯材的品種和質量分類進行判斷。
四、水試和火試。
有些葯材放在水中,或用火燒灼一下會產生特殊的現象。如熊膽的粉末放在水中,會先在水面上旋轉,然後成黃線下沉而不會擴散。麝香被燒灼時,會產生濃郁的香氣,燃盡後留下白色的灰末。這些特殊的現象都與葯材內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密切的關系,是常用的鑒別方法。?
㈥ 中葯制劑常用的鑒別方法與一般制劑有何異同點
中葯制劑常用的鑒別方法有性狀鑒別、顯微鑒別、化學鑒別、光譜鑒別、色譜鑒別等。一般制劑常用的鑒別方法有性狀鑒別、化學鑒別、光譜鑒別、色譜鑒別等。
只是中葯制劑一般成分比較復雜,須排除干擾組分的干擾後才能進行鑒別。具體操作方法和原理應基本相同
㈦ 藤黃還有的其他名字嗎
【葯 名】
藤黃
【拼 音】
TENGHUANG
【來 源】
為雙子葉植物葯藤黃科植物藤黃的膠質樹脂。
【功 效】
消腫,化毒,止血,殺蟲。
【主 治】
治癰疽腫毒,頑癬惡瘡,損傷出血,牙疳 蛀齒,湯火傷。
【性味歸經】
《海葯本草》: 「酸澀,有毒。」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調敷、磨汁塗或熬督塗。內服:入丸劑(一次量 1~2厘)。
【用葯忌宜】
體質虛弱者忌服,多量易引起頭昏、嘔吐、腹痛、泄瀉,甚或致死。
【別 名】
藤黃,又名:玉黃、月黃
【處方名】
藤黃、制藤黃
處方中寫藤黃指制藤黃。為生藤黃在豆腐中蒸後入葯者。
【商品名】
藤黃,玉黃,月黃。以色紅黃、斷面似蠟質、半透明、無雜質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
分布印度、泰國。
【葯材的採收與儲藏】
在開花之前,干離地約 3米處將莖乾的皮部作螺旋狀的割傷,傷口內插一竹簡,盛受流出的樹脂,加熱蒸干,用刀刮下,即為藤黃。
【拉丁名】
Garcinia morella Desv.
【炮製方法】
制藤黃:一、先用豆腐一大塊,平鋪於盤內,中間挖一不透底的槽,將藤黃放人,再用豆腐蓋嚴,置於籠屜內,放入鍋中,將此鍋再坐於大鍋內,隔水加熱,蒸至藤黃溶化,取出,冷卻凝固,去豆腐曬干。二、先將藤黃放入磁罐內,加入比藤黃多10倍量的鮮荷葉煎汁,將罐放入鍋中,隔水加熱40~60分鍾,至罐內溶液呈紫紅色時,倒入銅鍋內再煎,濃縮成糊狀,曬干。(每藤黃斤約用荷 葉半斤煎法,去渣)三、將藤黃加入鮮山羊血中,置銅鍋內,加水同煮5~6小時,去山羊血晾乾。 (每藤黃1斤,用鮮山羊血半斤)
【考 證】
出自《海葯本草》; ①《海葯本草》:「按《廣志》雲,藤黃出鄂、岳等州諸山崖,其樹名海藤,花有蕊,散落石上,彼人收之,謂沙黃,就樹采者輕妙,謂之臘草。搖今所呼銅黃謬矣,蓋以銅藤語訛也。按此與石淚采無異也,畫家及丹灶家並時用②《綱目》:「今畫家所用藤黃,皆經煎煉成者,溉之麻入。招局達觀《真臘記》雲,國有畫黃,乃樹脂,以刀砍樹枝滴下,次年收之。似與郭氏(《廣志》)說微不同,不知即一物否也。」③《百草鏡》:「藤黃出外洋及粵中,乃藤脂也。以形似筆管者良,大塊者名中屎藤黃,不佳。人葯取色撇純明看,用水蒸化,源去渣,盛瓷器內隔水煮之,水少時再添,煮於,以帛扎瓷器口,埋土中,七日取出,如此七次,曬干用。」
【生葯材鑒定】
為管狀或不規則的決狀物,直徑3~5厘米,顯紅黃色或橙棕色,外被黃綠色粉霜,有縱條紋。質脆易碎,斷面平滑,呈貝殼狀或有空腔,具黃褐色而帶蠟樣的光澤,用水研和則呈黃色乳劑,投火中則燃燒。氣微,味辛辣。以半透明、紅黃色看為佳,黑色者次產印度及泰國。
【中葯化學成分】
樹汁含藤黃素,已知結構的有α-藤黃素(α-Gut-tiferin)和β-藤黃素(β- Guttiferin),另含藤黃酸(Morellic acid)、異藤黃酸(Isomorellic acid)。種子含藤黃寧 (Morellin)、異藤黃寧(Isomorellin)、二氫異藤黃寧(Dihydroisomorellin)、乙氧基二氫異藤黃寧(Eth-oxydihydroisomorellin)、新藤黃寧(Neomorellin)。果皮含α-藤黃素。樹汁及心材含藤黃雙黃酮(Morello-flavone)。
㈧ 如何鑒別中葯材是否硫磺熏過
選購中葯材識別是否被打磺可以從「看聞捏嘗」幾方面著手。
首先是看一看,因為硫磺熏蒸後的中葯材顏色過於鮮艷,甚至艷麗得不正常。因此,對顏色太鮮亮的葯材要警惕,像銀耳、百合、山葯、霸王花、黨參等煲湯常用的料,正常情況下應該呈淡黃色,如果呈雪白色的話,基本上都打過磺。硫磺熏過的葯材如果放置時間較長,就會變成黃色,因為發生了化學變化;其次是聞一聞,硫磺熏蒸後的中葯材通常會有一股較刺鼻的酸味;然後要捏一捏,硫磺熏蒸後的中葯材要比未熏蒸的中葯材重,就連質地疏鬆的草葯也可感覺到重量的差別;最後是嘗一嘗,硫磺熏蒸後的中葯材通常都有一股酸味。但黨參和當歸這類含糖量較大的葯材,哪怕被「撒磺」過,煲湯後的酸味也並不明顯,未必嘗得出,只能靠市民自己注意多方鑒選。
如何避免食入過量的硫磺
選購中葯,盡量去知名、正規的大葯店或醫院葯房。另外提醒,用硫磺過度熏過的葯材靠浸泡淘洗是沒有用的,因為毒素已經進入到葯材內部,很難洗干凈。把打磺熏過的中葯材打開包裝,攤薄,放在通風處一段時間,可以驅除一部分殘留的二氧化硫。因此,如果是誤購了過度磺熏的中葯,最好的辦法就是棄之不用,千萬不要只算小賬不算大賬,到時候傷害了身體、加重了病情後悔晚矣。在選擇葯材時除了依靠上述介紹的如何識別打磺葯材外,盡量選擇外觀粗糙自然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