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土壤質量評價指標
一、土壤質量概念的內涵
土壤質量一般定義為:土壤在生態系統的范圍內,維持生物的生產力、保護環境質量以促進動植物與人類健康行為的能力。美國土壤學會(1995)把土壤質量定義為: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態系統邊界內,土壤具有動植物生產持續性,保持和提高水、空氣質量以及支撐人類健康與生活的能力。因此,「土壤質量是指土壤提供植物養分和生產生物物質的土壤肥力質量,容納、吸收、凈化污染物的土壤環境質量,以及維護保障人類和動植物健康的土壤健康質量的總和(據曹志洪、周健民)」。
土壤質量概念的內涵不僅包括作物生產力、土壤環境保護,還包括食物安全及人類和動物健康。土壤質量概念類似於環境評價中的環境質量綜合指標,從整個生態系統中考察土壤的綜合質量。這一概念超越了土壤肥力概念,超越了通常的土壤環境質量概念,它不只是把食物安全作為土壤質量的最高標准,還關繫到生態系統穩定性,地球表層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是與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動態變化有關的一種固有的土壤屬性。專家認為:土壤科學的研究除了應繼續重視土壤肥力質量的研究外,還必須向土壤環境質量和土壤健康質量方面轉移。
二、土壤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分類
土壤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從土壤系統組分、狀態、結構、理化及生物學性質、功能以及時空等方面,加以綜合考慮。土壤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描述性指標,即定性指標;另一類是分析性定量指標,選擇土壤的各種屬性,進行定量分析,獲取分析數據,然後確定數據指標的閥值和最適值。
根據分析性指標的性質,土壤質量的評價指標分為土壤物理指標、土壤化學指標、土壤生物學指標三個方面。
1、土壤物理指標:土壤物理狀況對植物生長和環境質量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土壤物理指標包括土壤質地及粒徑分布、土層厚度與根系深度、土壤容重和緊實度、孔隙度及孔隙分布、土壤結構、土壤含水量、田間持水量、土壤持水特性、滲透率和導水率、土壤排水性、土壤通氣、土壤溫度、障礙層次深度、土壤侵蝕狀況、氧擴散率、土壤耕性等。
2、土壤化學指標:土壤中各種養分和土壤污染物質等的存在形態和濃度,直接影響植物生長和動物及人類健康。土壤質量的化學指標包括土壤有機碳和全氮、礦化氮、磷和鉀的全量和有效量、CEC、土壤pH、電導率(全鹽量)、鹽基飽和度、鹼化度、各種污染物存在形態和濃度等。
3、土壤生物學指標:土壤生物是土壤中具有生命力的主要部分,是各種生物體的總稱,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動物和植物,是評價土壤質量和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土壤中許多生物可以改善土壤質量狀況,也有一些生物如線蟲、病原菌等會降低土壤質量。目前應用較多的指標是土壤微生物指標,而中型和大型土壤動物指標正在研究階段。土壤質量的生物指標包括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潛在可礦化氮、總生物量、土壤呼吸量、微生物種類與數量、生物量碳/有機總碳、呼吸量/生物量、酶活性、微生物群落指紋、根系分泌物、作物殘茬、根結線蟲等。
根據土壤質量評價指標的選擇原則,土壤質量的評價指標分為農藝指標、微生物指標、碳氮指標和生態學指標。
1、土壤質量評價的農藝指標:選用了10個參數指標(吳啟堂等,1995),既質地、耕層厚度、pH、有機質、全氮、鹼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容重、CEC。
2、土壤質量的微生物學指標包括: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組成和多樣性、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等。
3、土壤質量的碳氮指標:即生物活性碳和生物活性氮,作為土壤質量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能敏感反映土壤質量的變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如耕作、輪作、施肥、殘留物管理等對土壤質量的影響。
4、土壤質量的生態學指標主要有:種群豐富度、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優勢性指數等。
根據土壤質量評價指標涉及的內容,土壤質量指標也可以分四個方面: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因素包括水、肥、氣、熱四大因素,具體指標有土壤質地、緊實度、耕層厚度、土壤結構、土壤含水量、田間持水量、土壤排水性、滲透性、有機質、全磷、全鉀、速效氮、速效磷、緩效鉀、速效鉀、缺乏性微量元素全量和有效量、土壤通氣性、土壤熱量、土壤侵蝕狀況、pH、CEC等。
2、土壤環境背景:背景值、鹽分種類與含量、硝酸鹽、鹼化度、農葯殘留量、污染指數、植物中污染物、環境容量、地表水污染物、地下水礦化度與污染物、重金屬元素種類及其含量、污染物存在狀態及其濃度等。
3、 土壤生物活性:包括微生物量、C/N、土壤呼吸、微生物區系、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等。
4、 土壤生態質量:節肢動物、蚯蚓、種群豐富度、多樣性指標、優勢性指標、均勻度指標、雜草等。
三、土壤質量的評價方法
1992年土壤質量國際會議上,建立標準的土壤質量評價方法包括氣候、景觀、土壤化學和物理學性質的綜合評價(據何文壽)。
由於目前對土壤質量的評價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為此國家「973計劃」中的 「土壤質量演變規律與持續利用」 課題組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土壤質量指標體系的初步建議方案[1]。該方案由四步組成,第一,測定土壤的化學指標、物理指標和生物指標等質量指標,包括土壤有機質、速效鉀、有效磷、pH值、土層厚度、粘粒、容重、水穩性團聚體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等。第二,根據土壤質量指標隸屬函數計算隸屬度,評價指標與作物生長效應曲線之關系的數學表達式即隸屬度函數。第三,用因子分析法確定指標的權重值,以特徵值>1為選取主因子的條件作因子分析,得到各質量因子主成分的特徵值和貢獻率,並由因子載荷矩陣計算土壤質量指標的公因子方差及權重值。第四,計算土壤肥力質量綜合評價指標值。根據模糊數學中的加乘法原則,利用專用的計算公式求得土壤肥力質量綜合評價指標(據曹志洪、周健民)。
四、無公害食品——水果產地生態環境條件
1、產地選擇:無公害水果產地應選擇在生態環境良好,無或不受污染源影響或污染物限量控制在允許范圍內,生態環境良好的農業生產區域。
2、水果產地灌溉水質量:灌溉水質量指標應符合表1要求
表1 農田灌溉水質量指標(mg/L)
項目
氯化物
氰化物
氟化物
汞
總砷
總鉛
總鎘
鉻(六價)
pH
指標
≤250
≤0.5
≤3.0
≤0.001
≤0.1
≤0.1
≤0.005
≤0.1
≤5.5~8.5
3、水果產地土壤質量:土壤質量指標應符合表2要求
表2 水果產地土壤質量指標(mg/kg)
項目
總汞
總砷
總鉛
總鎘
總鉻
六六六
滴滴涕
pH<6.5
≤0.30
≤40
≤250
≤0.3
≤150
≤0.5
≤0.5
pH6.5~7.5
≤0.50
≤30
≤300
≤0.3
≤200
≤0.5
≤0.5
pH>7.5
≤1.0
≤25
≤350
≤0.6
≤250
≤0.5
≤0.5
4、水果產地空氣質量:空氣質量應符合表3 要求
表3 水果產地空氣質量指標
項目
日平均指標
1小時平均指標
總懸浮顆粒物(TSP)(標准狀態,mg/m3)
≤0.30
二氧化硫(SO2) (標准狀態,mg/m3)
≤0.15
≤0.50
氮氧化物 (NO2) (標准狀態,mg/m3)
≤0.12
≤0.24
氟化物 (F) μg /(dm2 ·d)
≤1.8
≤2.0
氟化物 (F) μg /m3
月平均 10
鉛(標准狀態)μg /m3
季平均1.5
註:表內所列含量限值適用於陽離子交換量>5cmol/kg的土壤,若≤5cmol/kg,其含量限值為表內數值的半數。
五、無公害食品—— 茶葉的土壤管理
定期監測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屬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檢測一次。根據檢測結果,有針對性地採取土壤改良措施。
採用地面覆蓋等措施提高茶園的保土蓄水能力。雜草、修剪枝葉和作物秸桿等覆蓋材料應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質的污染。
採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機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結構。耕作時應考慮當地降水條件,防止水土流失。對土壤深厚、松軟、肥沃,樹冠覆蓋度大,病蟲草害少的茶園可實行減耕或免耕。
幼齡或台刈改造茶園,宜間作豆科綠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土壤pH值低於4.0的茶園,宜施用白雲石粉、石灰等物質調節土壤pH值至4.5~5.5范圍。土壤pH值高於6.0的茶園應多選用生理酸性肥料調節土壤pH值至適宜的范圍。
土壤相對含水量低於70%時,茶園宜節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表4的要求。
表4 無公害茶園灌溉水質標准(mg/L )
項目
pH值
總 汞,
總 鎘
總 砷,
總 鉛
鉻(六價)
氰化物
氯化物
氟化物,
石油類
濃度限值
5.5~7.5
≤0.001
≤0.005
≤0.1
≤0.1
≤0.1
≤0.5
≤255
≤2.0
≤10
表5 無公害茶園土壤環境質量標准 項 目
濃度限值
pH
4.0~6.5
鎘,mg/kg
≤0.30
汞,mg/kg
≤0.30
砷,mg/kg
≤40
鉛,mg/kg
≤250
鉻,mg/kg
≤150
銅,mg/kg
≤150
六、綠色食品產地土壤肥力分級
土壤肥力評價 :土壤肥力的各個指標, I級為優良、II級為尚可、III級為較差。供評價者和生產者在評價和生產時參考。生產者應增施有機肥, 使土壤肥力逐年提高。
表 6 土壤肥力分級參考指標 項 目
級 別
旱地 水田 菜地 園地 牧地
有機質(g/Kg)
I
II
III
>15 >25 >30 >20 >20
10~15 20~25 20~30 15~20 15~20
<10 <20 <20 <15 <15
金 氮(g/kg)
I
II
III
>1.0 >1.2 >1.2 >1.0 -
0.8~1.0 1.0~1.2 1.0~1.2 0.8~1.0 -
<0.8 <1.0 <1.0 <0.8 -
有效磷(mg/kg)
I
II
III
>10 >15 >40 >10 >10
5~10 10~15 20~40 5~10 5~10
<5 <10 <20 <5 <5
有效鉀(mg/kg)
I
II
III
>120 >100 >150 >100 -
80~120 50~100 100~150 50~100 -
<80 <50 <100 <50 -
陽離子交換量
(c mol/kg)
I
II
III
>20 >20 >20 >15 -
15~20 15~20 15~20 15~20 -
<10 <20 <20 <15 -
質 地
I
II
III
輕壤、中壤 中壤、重壤 輕壤 輕壤 砂壤-中壤
砂壤、重壤 砂壤、輕粘土 砂壤、中壤 砂壤、中壤 重壤
砂土、粘土 砂土、粘土 砂土、粘土 砂土、粘土 砂土、粘土
七、土壤環境質量標准(GB 15618-1995)(摘要)
本標准按土壤應用功能、保護目標和土壤主要性質,規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許濃度指標值及相應的監測方法;適用於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林地、自然保護區等地的土壤。
土壤環境質量分類:根據土壤應用功能和保護目標,劃分為三類:Ⅰ類主要適用於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原有背景重金屬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茶園、牧場和其他保護地區的土壤,土壤質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Ⅱ類主要適用於一般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等土壤,土壤質量基本上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Ⅲ類主要適用於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礦產附近等地的農田土壤(蔬菜地外)。土壤質量基本上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土壤環境質量分類和標准分級:
一級標准 為保護區域自然生態,維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環境質量的限制值。
二級標准 為保障農業生產,維護人體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級標准 為保障農林業生產和植物正常生長的土壤臨界值。
各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標準的級別規定如下:
Ⅰ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一級標准;
Ⅱ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二級標准; Ⅲ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三級標准。
八、果園的土壤管理
1、幼年果園的土壤管理
幼齡果園間作綠肥,尤其是豆料綠肥,既解決了有機質的問題,也起了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中的氮及其它元素,做到以園養園。綠肥要選高產品種,進行早播,密植,達到苗足,莖密和桿高。夏季綠肥在3~4月播種,冬季綠肥在9~10月播種。播種前全園翻耕15~20厘米,每畝施廄肥和過磷酸鈣(10~20斤),8月翻壓作基肥,間作綠肥可起復蓋作用,防止土壤被沖刷降低夏季地表高溫,但要比清耕消耗較多的土壤水分,故需灌溉。綠肥品種前面已經提過,幼樹封行前,還可以間作薯類,蔬菜。不論間作那一種間作物,都需要留出樹盤;樹盤除覆蓋綠肥外,還可覆蓋青草,稻草,可降低夏季高溫,冬季防寒。中耕除草:如無間作的果園每年至少要中耕除草1~2次。
2、成年果園的土壤管理:
成年果園根據樹冠大小種植綠肥,在冬季或夏季,耕作志幼齡果園,樹齡較大隙地很小的果園,可以少種此綠肥。中耕除草:間作綠肥的果園隨綠肥播種進行翻耕,樹冠密集,不能種綠肥或密植果園,每年冬季應翻耕一次,深度在15~20厘米。但樹桿周圍就淺耕。每年中耕除草幾次,尤其應保持樹冠下及其外沿周圍的土壤疏鬆,可以保持水分,降低氣溫,清除某些病蟲害。深翻:除定植前開1米深寬壕溝外,5~6年或7~8年以後,地下1米的壕溝已經不能滿足強大根系的要求。因此,必須擴穴深翻,才能保持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協調關系,深翻要用電鑽或手鑽打炮眼,取出樹下的石頭,換上好土,分層壓渣。為避免影響結果,最好每年翻半邊。樹盤復蓋:復蓋在冬季氣溫較低的地區防止冬季落果效果很好,復蓋方法同幼樹。
❷ 種植土的化學分析
對植物生長的土壤化學環境特性的分析,為改良土壤、提高肥力、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提供依據。
土壤pH值表示土壤酸、鹼性的指標,以土壤浸堤液中氫離子濃度負對數來表示。pH值等於7為中性,大於7為鹼性,小於7為酸性。其分析方法有:混合指示劑比色法、永久色階比色法(適合野外使用)、電位滴定法等。
土壤可溶性鹽土壤中所含的水溶性鹽分。了解土壤可溶性鹽含量,是進行鹽鹼土分類、作物種植、防治土壤鹽鹼化、採取灌溉排水措施等所必不可少的依據。
土壤總鹽量從一定比例(一般採用 5:1)的水和土(風干土)中,在一定時間內浸提出來的可溶性鹽分總量。亦可用壓榨法直接抽取土壤溶液進行分析。總鹽量的單位可用相當土重量的百分數表示,也可用電導度單位表示。供試溶液最好採用飽和浸提液。總鹽量的測定方法有:重量法、電導法、比重計法、陰陽離子計演算法。
可溶性陽離子和陰離子土壤鹽分中常有八種陰陽離子,即HCO婣、CO卲、 CI、SO厈、K、Na、Ca、Mg。鹽分組成及這些離子間的比例關系,可資鑒別鹽鹼土的類型,並確定相應的改良措施。這些離子的不同組合對作物一般都有危害作用,尤以NaCO毒性最大。鈉鹽較多的土壤,在進行沖洗時,還可能使土壤鹼化,所以鈉離子是土壤和水中主要監測的離子。其分析方法有火焰光度計法、離子攝譜法、鈉電極法、差減法。氯離子分析法有硝酸銀滴定法、氯電極離子活度計法等。硫酸根離子分析法有四羥基醌法、聯苯胺法等。碳酸根、重碳酸根離子的分析法有雙指示劑滴定法和電位滴定法等。
❸ 土地鹽鹼化的表現有哪些
土壤鹽鹼化是指土壤含鹽量太高(超過0.3%),而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 形成鹽鹼土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高於臨界水位);另一是地勢低窪,沒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 區又比較乾旱,由於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後,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鹼土;如是窪地,且沒有排水出路,則窪地水份蒸發後,即留下鹽份,也形成鹽鹼地。
分布:我國鹽鹼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東北平原,西北內陸地區及濱海地區.
不利影響:
1、土壤板結與肥力下降。
2、不利於農作物吸收養分,阻礙作物生長。
防治:
治理鹽鹼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種稻、防滲等);農業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種、輪作、間種套種等);生物改良措施(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等);和化學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 四個方面。由於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鹽鹼地有望變「綠洲」 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一種耐鹽基因
我國科學家從一種鹽生植物中成功地克隆出一個耐鹽關鍵基因,並已導入多種植物。這一發現,將有望使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約四分之一的鹽鹼地變為「綠洲」。
山東師范大學趙彥修、張慧兩位教授主持的課題組,從1999年開始這項研究,最近在測定了1755個鹽地鹼蓬基因的序列後發現了這一基因。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計劃專家組對這一研究成果進行了驗收。國家專利局在今年第18卷第28期的專利公告上公布了這項成果。
這個基因的全名叫作「Na+ / H+ 逆向運轉蛋白(SsNHX1)全長cDNA」。由這種基因決定的一種蛋白,使鹼蓬能在細胞內形成一種「離子區隔化」解鈉離子毒的機制。
據介紹,鹽地鹼蓬是我國鹽鹼地上普通的一種藜科植物。它能耐3%的鹽度,可以在海水中生長。在鹽鹼地上可長到1米高,在海灘上,長度可達30厘米。課題組研究人員將這一基因轉移到擬南芥上做了對比試驗:在1/2海水澆灌條件下,擬南芥能完成生活史;在盆栽條件下,15天不澆水,復水後仍能恢復生長並結實。而對照株均死亡。在所有已知公開發表的資料中,他們培育的轉基因植物耐鹽性是最強的。
目前,這一成果已經得到應用,培育出了適宜鹽鹼地生長的轉基因植物幼苗。記者在山東師范大學生物科學院實驗室看到,新培育出的耐鹽轉基因植物已有蕃茄、大豆、水稻、速生楊4種,在上千個培養基內長勢良好。工作人員稱,過不多久,就可以實施移栽了。
鹽鹼土是地球陸地上分布廣泛的一種土壤類型,約占陸地總面積的25%。僅我國,鹽鹼地的面積就有3300多萬公頃。在山東省的黃河三角洲地帶,每年新增加的鹽鹼地達6000多公頃。大量的土地因此而荒廢。專家認為,這一發現,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耕地資源日趨減少的人口大國而言,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可以把經濟效益、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很好地結合起來。
❹ 水質營養鹽檢測的檢測項目和標准有哪些呢
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CODCr)、生化需氧量(BOD5)、硝酸鹽(以N計)、亞硝酸鹽(以N計)等;
GB 574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GB/T14848地下水質量標准
GB/T50331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用量標准
GB18918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
GB3097 海水水質標准
GB 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准
❺ 土地鹽漬化監測
土地鹽漬化監測
土壤鹽漬化是土壤退化的主要類型之一,是自然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所帶來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土壤鹽漬化所帶來的土壤表層鹽分集聚,對土壤結構和土壤菌落產生直接影響,從而抑制植物的生長,嚴重製約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鹽漬土是重要的後備土地資源,鹽漬土監測是治理利用補充耕地,緩和人地關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及時掌握區域土壤鹽漬化的時空動態變化特徵,對於科學治理利用鹽漬土資源,提高土地生產力和加強生態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中科檢測開展土壤鹽漬化監測與評價工作,並編制對合規報告。
土壤鹽漬化分等級:
非鹽漬化土、輕度鹽漬化土、中度鹽漬化土、重度鹽漬化土、鹽土
土壤鹽漬化檢測單位:
中科檢測
土壤鹽漬化檢測相關檢測標准:
濱海土壤鹽漬化監測與評價技術規程
NY/T 1121.1-2006 土壤檢測第 1 部分:土壤樣品的採集、處理和貯存
NY/T 1121.16-2006 土壤檢測第 16 部分:土壤水溶性鹽總量的測定
NY/T 1121.17-2006 土壤檢測第 17 部分:土壤氯離子含量的測定
NY/T 1121.18-2006 土壤檢測第 18 部分:土壤硫酸根離子含量的測、
土壤鹽漬化監測
參考來源:土壤鹽漬化監測
❻ 鹽土的基本介紹
鹽土化作用salinization。表層或土體中積聚有過多的可溶性鹽類的土壤。在氣候乾旱、蒸發強烈、地勢低窪、含鹽地下水水位高的條件下造成土壤呈分散狀況並破壞土壤物理性質。腐殖質含量低、含可溶性鹽過高,不利於植物生長。通過排水、合理灌溉、種稻、種植綠肥等措施進行改良。在中國主要分布於華北、西北、東北的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東部濱海地區。
中國土壤中含可溶鹽較高的鹽土主要分布在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尤以內蒙古、寧夏、甘肅、清海和新疆為多。華北平原和汾、渭谷地也有零星分布。氣候乾旱、蒸發強烈、地勢低窪、含鹽地下水接近地表是鹽土形成的主要條件。鹽分累積的形態通常是地表出現白色鹽霜,作斑塊狀分布。含鹽量高的鹽土可出現鹽結皮厚度(小於3厘米)或鹽結殼(大於3厘米),在結皮或結殼以下為疏鬆的鹽與土的混合層,可由幾厘米到30~50厘米;甚或可見鹽結盤層。鹽分累積的特點是表聚性很強,逐漸向下鹽分遞減。沿海地帶鹽分累積特點是整層土體均含較高鹽分。
中國鹽土的鹽分組成甚為復雜。濱海地區的鹽土主要為氯化物鹽土;硫酸鹽鹽土則分布於新疆北部、甘肅河西走廊、寧夏銀川平原和內蒙古後套地區,但面積不大。而氯化物與硫酸鹽混合類型的鹽土,在中國鹽土中到處可見,以河北、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等省區最為集中。此外,東北松嫩平原、山西大同盆地等,在其鹽分組成中含有碳酸根,稱蘇打鹽土,鹼性特強,腐蝕植物根系,大部植物難以生長。
鹽土的改良應採取灌排、生物及耕作等綜合措施;種稻洗鹽也是改良鹽土的有效措施。 鹼土 在中國分布面積較小,大都零星分布於鹽土地區,特點是表層含鹽量一般不超過0.5%,但土壤溶液中普遍含有蘇打。在吸收復合體中(尤其是鹼化層)代換性鈉占代換總量20%以上;pH值可達 9.0或更高。土壤有機與無機部分高度分散,膠粒和腐殖質淋溶下移,使表土質地變輕,而膠粒聚積的鹼化層則相對粘重,有時形成柱狀結構,濕時膨脹泥濘,干時收縮板結,通透性與耕性均極差。過高的鹼度可以毒害植物根系,過多的交換性鈉可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理化性質,對植物生長危害極大。
鹼土的形成與發育因地區而異,如松遼平原的鹼土是由於蘇打鹽土在脫鹽過程中,鈉離子進入土壤吸收復合體而形成的。華北平原的鹼土(當地稱瓦鹼)是由鹽化潮土或鹽土在脫鹽過程中,突出了土壤的鹼化特性,表層出現鹼殼。前者代換性鈉含量較高(7~10毫克當量/100克土),鹼化度大都在20~40%;後者在質地較輕的土壤中僅1~2毫克當量/100克土,在粘重土壤中也僅5~7毫克當量/100克土,可能屬於初期形成的鹼土。鹼土的改良除上述水利及農業措施外,尚需採取施用石膏和磷石膏等化學改良措施。
❼ 土壤化學指標
一、土壤酸鹼度(pH值)
土壤酸鹼度對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長影響很大,我國西北、北方不少土壤pH值大,南方紅壤pH值小。因此可以種植和土壤酸鹼度相適應的作物和植物。如紅壤地區可種植喜酸的茶樹,而苜蓿的抗鹼能力強等。土壤酸鹼度對養分的有效性影響也很大,如中性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大;鹼性土壤中微量元素(錳、銅、鋅等)有效性差。在農業生產中應該注意土壤的酸鹼度,積極採取措施,加以調節。
1.電位法
土壤實驗室基本上都採用電位法測定土壤pH值,電位法有準確、快速、方便等優點。其基本原理是:用pH計測定土壤懸濁液的pH值時,由於玻璃電極內外溶液H+離子活度的不同產生電位差。
2.比色法
取土壤少許(約黃豆大),弄碎後放在白磁碟中,滴入土壤混合指示劑數滴,到土壤全部濕潤,並有少量剩餘。震盪磁碟,使指示劑與土壤充分作用,靜置1min,和標准比色卡比色,即得出土壤的酸鹼度。
3.原位酸鹼度感測器法
土壤原位pH測定儀可直接埋入土壤測試,直接讀數,非常方便,在指導農業科研及農業生產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氧化還原電位(Eh)
土壤氧化還原電位是以電位反映土壤溶液中氧化還原狀況的一項指標,用Eh表示,單位為mV。
土壤氧化還原電位的高低,取決於土壤溶液中氧化態和還原態物質的相對濃度,一般採用鉑電極和飽和甘汞電極電位差法進行測定。影響土壤氧化還原電位的主要因素有:①土壤通氣性;②土壤水分狀況;③植物根系的代謝作用;④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機質含量。
旱地土壤的正常Eh為200~750mV,若Eh﹥750mV,則土壤完全處於氧化狀態,有機質消耗過快,有些養料由此喪失有效性,應灌水適當降低Eh。若Eh﹤200mV,則表明土壤水分過多,通氣不良,應排水或鬆土以提高其Eh值。
水田土壤Eh變動較大,在淹水期間Eh值可低至-150mV,甚至更低;在排水曬田期間,土壤通氣性改善,Eh值可增至500mV以上。一般地說,稻田適宜的Eh值在200~400mV之間,若Eh經常在180mV以下或低於100mV,則水稻分櫱或生長發育受阻。若長期處於-100mV以下,水稻會嚴重受害甚至死亡,此時應及時排水曬田以提高其Eh值。
1.二電極法
測定氧化還原電位的常用方法是鉑電極直接測定法,方法是基於鉑電極本身難以腐蝕、溶解,可作為一種電子傳導體。當鉑電極與介質(土壤、水)接觸時,土壤或水中的可溶性氧化劑或還原劑,將從鉑電極上接受電子或給予電子,直至在鉑電極上建立起一個平衡電位,即該體系的氧化還原電位。由於單個電極電位是無法測得的,故須與另一個電極電位固定的參比電極(飽和甘汞電極)構成電池,用電位計測量電池電動勢,然後計算出鉑電極上建立的平衡電位,即氧化還原電位Eh值。
2.去極化測定儀法
對復雜的介質,可採用去極化法測定氧化還原電位。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得到較為精確的結果,用去極化法測得的平衡Eh值,與直接電位法平衡48h後測得的穩定Eh值,差數一般﹤10mV。所以去極化法能縮短測定時間,並有較高的測定精度。
將鉑電極接到極化電壓的正端(極化電壓為600mV或750mV),以銀-氯化銀電極作為輔助電極,接到電源的負端,陽極極化10 s以上(自由選擇)。接著切斷極化電源,進行去極,時間在20 s以上(視極化曲線而定),在去極化後監測鉑電極的電位(對甘汞電極),對於大多數的測試樣品,電極電位E(mV)和去極化時間的對數log t間存在直線關系。以相同的方法進行陰極極化和隨後的去極化和監測電位。陽極去極化曲線與陰極去極化曲線的延長線的交點相當於平衡電位。
三、土壤陽離子交換量(CEC)
CEC的大小,基本上代表了土壤可能保持的養分數量,即保肥性的高低。陽離子交換量的大小,可作為評價土壤保肥能力的指標。陽離子交換量是土壤緩沖性能的主要來源,是改良土壤和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據。
1.乙酸銨交換法
適用於酸性與中性土壤陽離子交換量的測定。原理:用1mol/L乙酸銨溶液(pH7.0)反復處理土壤,使土壤成為銨離子飽和土。過量的乙酸銨用95%乙醇洗去,然後加氧化鎂,用定氮蒸餾方法進行蒸餾,蒸餾出的氨用硼酸溶液吸收,然後用鹽酸標准溶液滴定,根據銨離子的量計算土壤陽離子交換量。
2.EDTA——銨鹽法
銨鹽法不僅適用於中性、酸性土壤,並且適用於石灰性土壤陽離子交換量的測定。採用0.005mol/L EDTA與1mol/L的醋酸銨混合液作為交換劑,在適宜的pH條件下(酸性土壤pH7.0,石灰性土壤pH8.5),這種交換配合劑可以與2價鈣離子、鎂離子和3價鐵離子、鋁離子進行交換,並在瞬間即形成電離度極小而穩定性較大的配合物,不會破壞土壤膠體,加快了2價以上金屬離子的交換速度。同時由於醋酸緩沖劑的存在,對於交換性氫和1價金屬離子也能交換完全,形成銨質土,再用95%酒精洗去過剩的銨鹽,用蒸餾法測定交換量。對於酸性土壤的交換液,同時可以用作為交換性鹽基組成的待測液用。
3.氯化鋇-硫酸強迫交換法
土壤中存在的各種陽離子可被氯化鋇(BaCl2)水溶液中的陽離子(Ba2+)等價交換。土壤用BaCl2溶液處理,使之和Ba2+飽和,洗去剩餘的BaCl2溶液後,再用強電解質硫酸溶液把交換到土壤中的Ba2+交換下來,由於形成了硫酸鋇(BaSO4)沉澱,而且氫離子(H+)的交換吸附能力很強,使交換反應基本趨於完全。這樣可以通過計算消耗硫酸的量,計算出陽離子交換量。
四、土壤鹼化度(ESP)
土壤的鹼化度是用Na+的飽和度來表示,它是指土壤膠體上吸附的交換性Na+占陽離子交換量的百分率。當鹼化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土壤的理化性質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土壤呈極強的鹼性反應pH﹥8.5甚至超過10.0,且土粒分散、濕時泥濘、不透氣、不透水、干時硬結、耕性極差,土壤理化性質所發生的這一系列變化稱為鹼化作用。鹼化度是鹽鹼土分類、利用、改良的重要指標。一般把鹼化度﹥20%定為鹼土,5%~20%定為鹼化土(15%~20%為強鹼化土,10%~15%為中度鹼化土,5%~10%為輕度鹼化土)。
計算公式:
鹼化度=(交換性鈉/陽離子交換量)× 100%
式中:交換性鈉[cmol(Na+)/kg]用乙酸銨-氫氧化鈉銨交換-火焰光度法測得;陽離子交換量[cmol(+)/kg]用氯化銨-乙酸銨交換法測得。
五、土壤水溶性全鹽量(易溶鹽)
土壤水溶性鹽是鹽鹼土的一個重要屬性,是限製作物生長的障礙因素。我國的鹽鹼土分布廣,面積大,類型多。在乾旱、半乾旱地區鹽漬化土壤,以水溶性的氯化物和硫酸鹽為主。濱海地區由於受海水浸漬,生成濱海鹽土,所含鹽分以氯化物為主。在我國南方(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沿海還分布著一種反酸鹽土。鹽土中含有大量水溶性鹽類,影響作物生長,同一濃度的不同鹽分危害作物的程度也不一樣。鹽分中以碳酸鈉的危害最大,增加土壤鹼度和惡化土壤物理性質,使作物受害。其次是氯化物,氯化物又以MgCl2的毒害作用較大,另外,氯離子和鈉離子的作用也不一樣。
土壤(及地下水)中水溶性鹽的分析,是研究鹽漬土鹽分動態的重要方法之一,對於了解鹽分對種子發芽和作物生長的影響以及擬訂改良措施都是十分必要的。
1.電導法
土壤中的水溶性鹽是強電介質,其水溶液具有導電作用,導電能力的強弱可用電導率表示。在一定濃度范圍內,溶液的含鹽量與電導率呈正相關,含鹽量愈高,溶液的滲透壓愈大,電導率也愈大。土壤水浸出液的電導率用電導儀測定,直接用電導率數值表示土壤的含鹽量。
2.質量法
吸取一定量的土壤浸出液放在瓷蒸發皿中,在水浴上蒸干,用過氧化氫(H2O2)氧化有機質,然後在105~110℃烘箱中烘乾,稱重,即得烘乾殘渣質量。
六、土壤養分元素
土壤養分元素是指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能被植物直接或者轉化後吸收。土壤養分可大致分為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包括氮(N)、磷(P)、鉀(K)、鈣(Ca)、鎂(Mg)、硫(S)、鐵(Fe)、硼(B)、鉬(Mo)、鋅(Zn)、錳(Mn)、銅(Cu)和氯(Cl)等13種。在自然土壤中,土壤養分主要來源於土壤礦物質和土壤有機質,其次是大氣降水、坡滲水和地下水。在耕作土壤中,還來源於施肥和灌溉。
根據在土壤中存在的化學形態,土壤養分的形態分為:①水溶態養分,土壤溶液中溶解的離子和少量的低分子有機化合物;②代換態養分,水溶態養分的來源之一;③礦物態養分,大多數是難溶性養分,有少量是弱酸溶性的(對植物有效);④有機態養分,礦質化過程的難易強度不同。
根據植物對營養元素吸收利用的難易程度,土壤養分又分為速效性養分和遲效性養分。一般來說,速效養分僅占很少部分,不足全量的1%。應該注意的是速效養分和遲效養分的劃分是相對的,兩者是處於動態平衡之中。
土壤養分的總儲量中,有很小一部分能為當季作物根系迅速吸收同化的養分,稱速效性養分;其餘絕大部分必須經過生物的或化學的轉化作用方能為植物所吸收的養分,稱遲效性養分。一般而言,土壤有效養分含量約占土壤養分總儲量的百分之幾至千分之幾或更少。故在農業生產中,作物經常出現因某些有效養分供應不足而發生缺素症的現象。
1.全氮測定法
(1)開氏定氮法。土壤、植株和其他有機體中全氮的測定通常都採用開氏消煮法,用硫酸鉀-硫酸銅-硒粉做加速劑。此法雖然消煮時間長,但控制好加速劑的用量,不易導致氮素損失,消化程度容易掌握,測定結果穩定,准確度較高,適用於常規分析。
土壤中的含氮有機化合物在加速劑的參與下,經濃硫酸消煮分解,有機氮轉化為銨態氮,鹼化後把氨蒸餾出來,用硼酸吸收,標准酸滴定,求出全氮含量。硫酸鉀起提高硫酸溶液沸點的作用,硫酸銅起催化劑作用,加速有機氮的轉化,硒粉是一種高效催化劑,用量不宜過多,否則會引起氮素損失。
(2)半微量開氏法。樣品在加速劑的參與下,用濃硫酸消煮時,各種含氮有機化合物,經過復雜的高溫分解反應,轉化為銨態氮。鹼化後蒸餾出來的氨用硼酸吸收,以標准酸溶液滴定,求出土壤全氮含量(不包括全部硝態氮)。
包括硝態和亞硝態氮的全氮測定,在樣品消煮前,需先用高錳酸鉀將樣品中的亞硝態氮氧化為硝態氮後,再用還原鐵粉使全部硝態氮還原,轉化為銨態氮。
2.全磷硫酸-高氯酸消煮測定法
在高溫條件下,土壤中含磷礦物及有機磷化合物與高沸點的硫酸和強氧化劑高氯酸作用,使之完全分解,全部轉化為正磷酸鹽而進入溶液,然後用鉬銻抗比色法測定。
3.全鉀測定法
土壤中的有機物先用硝酸和高氯酸加熱氧化,然後用氫氟酸分解硅酸鹽等礦物,硅與氟形成四氟化硅逸去。繼續加熱至剩餘的酸被趕盡,使礦質元素變成金屬氧化物或鹽類。用鹽酸溶液溶解殘渣,使鉀轉變為鉀離子。經適當稀釋後用火焰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溶液中的鉀離子濃度,再換算為土壤全鉀含量。
4.鹼解氮測定法
土壤水解性氮或稱鹼解氮包括無機態氮(銨態氮、硝態氮)及易水解的有機態氮(氨基酸、醯銨和易水解蛋白質)。用鹼液處理土壤時,易水解的有機氮及銨態氮轉化為氨,硝態氮則先經硫酸亞鐵轉化為銨。以硼酸吸收氨,再用標准酸滴定,計算水解性氮含量。
5.速效磷測定法
(1)碳酸氫鈉法。石灰性土壤由於存在大量的游離碳酸鈣,不能用酸溶液來提取速效磷,可用碳酸鹽的鹼溶液。由於碳酸根的同離子效應,碳酸鹽的鹼溶液降低了碳酸鈣的溶解度,也就降低了溶液中鈣的濃度,這樣就有利於磷酸鈣鹽的提取。同時由於碳酸鹽的鹼溶液也降低了鋁和鐵離子的活性,有利於磷酸鋁和磷酸鐵的提取。此外,碳酸氫鈉鹼溶液中存在著OH-,
(2)鉬銻抗比色法。酸性土壤中的磷主要是以Fe—P、Al—P的形態存在,利用氟離子在酸性溶液中有配合Fe3+,Al3+的能力,可使這類土壤中比較活性的磷酸鐵鋁鹽被陸續活化釋放,同時由於H+的作用,也能溶解出部分活性較大的Ca—P,然後用鉬銻抗比色法進行測定。
6.速效鉀測定法
用1mol/L NH4OAc浸提土壤,可將膠體表面吸附的鉀離子全部浸提出來,而與黏土礦物晶格固定的鉀截然分開。
7.有機質重鉻酸鉀容量測定法
在加熱的條件下,用過量的重鉻酸鉀-硫酸(K2Cr2O7-H2SO4)溶液,來氧化土壤有機質中的碳,
七、土壤重金屬
土壤的重金屬主要包括汞(Hg)、鎘(Cd)、鉛(Pb)、鉻(Cr)和類金屬砷(As)等生物毒性顯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鋅(Zn)、銅(Cu)、鎳(Ni)等元素。主要來自農葯、廢水、污泥和大氣沉降等,如汞主要來自含汞廢水,鎘、鉛污染主要來自冶煉排放和汽車廢氣沉降,砷則被大量用作殺蟲劑、殺菌劑、殺鼠劑和除草劑。過量重金屬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亂、營養失調,鎘、汞等元素在作物子實中富集系數較高,即使超過食品衛生標准,也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此外汞、砷能減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細菌活動,影響氮素供應。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動性很小,不易隨水淋濾,不為微生物降解,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後,潛在危害極大,應特別注意防止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一些礦山在開采中尚未建立石排場和尾礦庫,廢石和尾礦隨意堆放,致使尾礦中富含難降解的重金屬進入土壤,加之礦石加工後餘下的金屬廢渣隨雨水進入地下水系統,造成嚴重的土壤重金屬污染。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測量對象是呈原子狀態的金屬元素和部分非金屬元素,是由待測元素燈發出的特徵譜線通過供試品經原子化產生的原子蒸氣時,被蒸氣中待測元素的基態原子所吸收,通過測定輻射光強度減弱的程度,求出供試品中待測元素的含量。原子吸收一般遵循分光光度法的吸收定律,通常借比較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的吸光度,求得供試品中待測元素的含量。所用儀器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它由光源、原子化器、單色器、背景校正系統、自動進樣系統和檢測系統等組成。
2.X射線熒光光譜(XRF)法
XRF法是介於原子發射光譜(AES)和原子吸收光譜(AAS)之間的光譜分析技術。它的基本原理是基態原子(一般蒸氣狀態)吸收合適的特定頻率的輻射而被激發至高能態,而後激發過程中以光輻射的形式發射出特徵波長的熒光。該方法可定量分析測量待測元素的原子蒸氣在一定波長的輻射能激發下發射的熒光強度。原子熒光的波長在紫外、可見光區。氣態自由原子吸收特徵波長的輻射後,原子的外層電子從基態或低能態躍遷到高能態,經10~8 s,又躍遷至基態或低能態,同時發射出熒光。若原子熒光的波長與吸收波長相同,稱為共振熒光;若不同,則稱為非共振熒光。共振熒光強度大,分析中應用最多。在一定條件下,共振熒光強度與樣品中某元素濃度成正比。該法的優點是靈敏度高,譜線簡單;在低濃度時校準曲線的線性范圍寬達3~5個數量級,特別是用激光做激發光源時更佳。主要用於金屬元素的測定,在環境科學、高純物質、礦物、水質監控、生物製品和醫學分析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
3.電感耦合等離子光譜(ICP)法
高頻振盪器發生的高頻電流,經過耦合系統連接在位於等離子體發生管上端,銅制內部用水冷卻的管狀線圈上。石英製成的等離子體發生管內有3個同軸氫氣流經通道。冷卻氣(Ar)通過外部及中間的通道,環繞等離子體起穩定等離子體炬及冷卻石英管壁,防止管壁受熱熔化的作用。工作氣體(Ar)則由中部的石英管道引入,開始工作時啟動高壓放電裝置讓工作氣體發生電離,被電離的氣體經過環繞石英管頂部的高頻感應圈時,線圈產生的巨大熱能和交變磁場,使電離氣體的電子、離子和處於基態的氖原子發生反復猛烈的碰撞,各種粒子的高速運動,導致氣體完全電離形成一個類似線圈狀的等離子體炬區面,此處溫度高達6000~10 000℃。樣品經處理製成溶液後,由超霧化裝置變成全溶膠由底部導入管內,經軸心的石英管從噴嘴噴入等離子體炬內。樣品氣溶膠進入等離子體焰時,絕大部分立即分解成激發態的原子、離子狀態。當這些激發態的粒子回收到穩定的基態時要放出一定的能量(表現為一定波長的光譜),測定每種元素特有的譜線和強度,和標准溶液相比,就可以知道樣品中所含元素的種類和含量。
發射光譜分析方法只要將待測原子處於激發狀態,便可同時發射出各自特徵譜線同時進行測定。ICP-AES儀器,不論是多道直讀還是單道掃描儀器,均可以在同一試樣溶液中同時測定大量元素(30~50個,甚至更多)。已有文獻報道的分析元素可達78個,即除He,Ne,Ar,Kr,Xe惰性氣體外,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元素,都已有用ICP-AES法測定的報告。
❽ 土壤鹽漬化標準是多少
土壤鹽漬化標准如下:
(8)鹽土化學診斷指標有哪些擴展閱讀:
土壤鹽漬化的改良措施:
1、化學改良措施
化學改良措施是通過施用化學改良劑及礦質化肥改良鹽漬土的方法。常用的化學改良劑有有機或無機肥料、礦質化肥、亞硫酸鈣、脫硫石膏、磷石膏、硫酸亞鐵、高聚物改良劑及土壤綜合改良劑等。
其原理是通過酸鹼中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質,抑制鹽漬化的發生。鹽鹼地土壤結構差,有機肥通過分解微生物、形成腐殖質,促進土壤團粒形成,增加土壤通氣透水性,提升土壤緩沖能力,並和NaCO3,作用形成腐殖酸鈉,從而降低土壤鹼性,同時腐殖酸鈉還具有刺激植物生長的作用,增強其抗鹽性。
腐殖質肥料中有機質分解會形成有機酸,不僅能中和土壤鹼性,還能加強養分的分解,増強磷的有效性·所以,合理施用有機肥對於改良鹽漬土,增強土壤肥力有著重要作用。
2、生物改良措施
植物地上生長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夠降低土壤水分蒸發,減弱地表積鹽速度植物吸收鹽分能降低土壤鹽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變土壤物理性質,促進土壤脫鹽且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還能改善土壤養分及化學性質,抑制土壤鹽鹼化的發生。
同物理、化學改良措施而言,生物措施成本低,環保有效,同時可以產生經濟效益,頗受廣大農民的喜愛。
3、綜合改良措施
物理措施成效快,但工程量大,成本較高,不具有長久性,而且受水資源的限制,不易推廣化學措施見效快,但若使用不當,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且施用改良劑後需要大量的水沖洗,應用起來較困難且經濟成本昂貴生物措施能減少土壤鹽分,但不能完全解決鹽漬化問題。
經多年實踐發現,土壤鹽演化是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僅用某一種防治措施並不能達到改良的最佳效果。近年來,乾旱、半乾旱地區多使用淋洗脫鹽、深翻鬆耕及廣泛栽植耐鹽植物等綜合治理措施解決土壤鹽漬化問題。
❾ 土壤檢測指標有哪些
土壤檢測是現代農業生產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通過土壤檢測,可以了解土壤水分、養分含量、pH值、污染等與土壤質量有關的數據。這些土壤檢測數據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一、土壤養分檢測
土壤中的養分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養分過少或過多都會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因此合理的土壤養分含量對作物生長至關重要。土壤養分檢測可以幫助我們指導施肥。土壤檢測指標一般有氮磷鉀、有機質、水分、鹽分、PH、中微量元素、重金屬等。
二、土壤墒情檢測
土壤墒情反映的是土壤水分含量的指標。通過對土壤含水量的檢測,我們可以根據檢測數據幫助我們實施科學灌溉,以保證作物產量或品質不受含水量(過多或不足)的影響。土壤墒情檢測可以使用四蘭儀器的SL-SJ土壤墒情速測儀進行檢測。
三、土壤重金屬檢測
檢測土壤重金屬含量可以判斷一塊土壤的污染程度。一般來說,土壤中的重金屬超標是因為工業污染和肥料濫用造成的殘留。農作物一旦吸收重金屬而被食用,將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人體健康。重金屬檢測指標一般為土壤中鎘、銅、砷、鉻、汞、鎳、鐵、鋁、鋅、錳、銅的含量符合不符合限量要求。重金屬檢測儀器可採用四蘭儀器的SL-ZJS款,方便快捷。
❿ 土壤檢測主要檢測什麼
土壤檢測主要檢測對影響土壤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測定,確定環境質量(或污染程度)及其變化趨勢。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涉及評價因子、評價標准和評價模式。評價因子和項目類型的數量取決於監測目的和實際經濟技術條件。評價標准通常採用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准、區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門(專業)土壤質量標准。評價模型通常採用污染指數法或與其相關的評價方法。
快速測定土壤中與植物營養狀況密切有關的速效養分含量和某些化學性質的方法。它通常包括有效氮、磷、鉀、土壤pH值及相關的土壤石灰需求量等項目;有些微量元素有時也包括在試驗范圍內。
土壤測試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包括測試樣品的採集、測試和測試結果的應用。根據土壤試驗結果和其他相關資料,可以對土壤肥力進行評價,為合理施肥提供依據。
(10)鹽土化學診斷指標有哪些擴展閱讀:
土壤檢測的測試項目:
1、土壤速效氮的測定。土壤有效氮是指土壤中銨態氮和硝態氮含量低、變化大,缺乏理想的測定方法。在我國,水解態氮的含量常被用作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標。
2、土壤速效磷、鉀的測定。土壤中有效磷和有效鉀的提取和測定通常採用萃取劑。由於土壤溶液中的有效磷、鉀與吸附態的有效磷、鉀之間存在一定的平衡,萃取劑提取的有效磷、鉀僅為土壤中有效磷、鉀總量的一部分,酸性土壤中有效磷的測定一般採用氟化銨法或雙酸法。
用碳酸氫鈉溶液萃取測定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的有效磷。中性醋酸銨溶液更常用於有效鉀的提取。
3、土壤pH和石灰需要量的測定。土壤pH值是土壤酸度的強度指標,用土壤溶液中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表示。當pH值小於7時,表示酸性;當pH值大於7時,表示鹼性;當pH值等於7時,表示中性。一般用玻璃電極pH計測定土壤pH值。
由於土壤水的比例會影響氫離子的稀釋和解離,土壤水的比例一般為1:1或1:2。通過分析土壤含鹽量的變化,也可以確定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