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用簡單方法檢驗翡翠
一、鍍膜翡翠
鍍膜翡翠又稱「穿衣翡翠」或「套色翡翠」。鍍膜翡翠的製作是選擇透明度好,但無色的翡翠戒面,在其表面鍍一層薄膜(一般為有色膜),偽裝顏色艷麗的高檔產品,就如同手指上塗指甲油一樣。
這種翡翠自然是賣相極好,但買回家佩戴一段時間之後,這種翡翠表面鍍的膜往往會脫落,導致表面顏色不均,斑駁不一,看上去像翡翠蛻皮一樣。一般來說翡翠鍍膜主要用在翡翠吊墜或戒指上,因肉眼很難發現,只有在放大鏡下才能看出端倪。
如何鑒別鍍膜翡翠?
a、肉眼看:肉眼看時顏色雖均勻,但沒有天然翡翠常見的色根,也看不到橘皮效應和表面的結晶顆粒。
b、放大鏡:在反光下,用10倍放大鏡觀察,表皮略有細波痕及細擦痕,光澤從翡翠的玻璃光澤改變為塑料的膠體狀光澤,鍍膜後一個月,膜極易脫落。
c、擦拭:用含酒精或二甲苯的棉球擦拭,鍍膜層會使棉花球染綠。
d、手摸:有的鍍膜翡翠用手指細摸有澀感,不光滑,而天然翡翠較滑潤,不過,不排除有的鍍膜翡翠也會有光滑的手感現象。
㈡ 買了兩個玉髄手鐲,看網上寫的玉鐲有的經過化學處理有放射性還有毒,我想知道怎樣判斷買的玉髄手鐲有沒
玉器的化學處理,分為兩種:一種是翡翠的強酸侵泡,然後再注膠,浸色。一種是和田玉皮色的化學染色。
酸洗之後的翡翠,會用大量清水洗凈,注入的膠水和顏色,會隨著膠體一起凝固成型,所以目前經過化學處理的翡翠 做成成品之後,其實它的性質還算比較穩定的,不會由於一般佩戴而傷害皮膚。但話又說回來,明知化學處理過還戴著,心理上的陰影還是有的,潛在的危害隨著歲月的累積,誰也說不清,所以個人建議如果你確實想帶你不妨浸在蘇打水裡數天後再戴,清理掉大部分殘留酸值,對皮不會有害
至於染色後的和田,確實會有損傷皮膚的情況,我有位朋友佩戴一周後就出現皮膚紅斑的情況,取下來,然後搽葯,很快痊癒。這類直接染料染色的皮,直接接觸皮膚,的確有很明顯的危害。
㈢ 怎麼去辨別人工翡翠手鐲,先從人工怎麼處理翡翠開始
一、當代珠寶界面臨的最大挑戰——人工處理寶石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寶石學界面對最大的挑戰,不是類似石鑒別問題,而是人工處理寶石技術層出不窮,幾乎許多重要寶石均出現人工處理問題。這是因為隨著技術的發達,人們生活的改善,對珠寶要求劇增,所以人們就將許多新技術應用到人工處理寶石方面。例如:加熱處理寶石;輻射處理寶石;激光處理寶石;入膠、入玻璃處理寶石。現在無論鑽石、紅藍寶石、祖母綠等寶石均面臨人工處理問題。人工處理寶石最難識別是因為它的材質是天然的,只不過是將有缺陷或低檔的寶石,用人為的方法去加入人為的元素去改進其外觀(如改色、改進凈度等),提高其售價。它不是完全是假的,材質是天然的,其寶石質量方面是假的,耐久性也可能降低了。其外觀可以欺騙人,魚目混珠,惟妙惟肖,引起業界高度重視。這種人工處理寶石,一般人很難發現,對於普通寶石鑒定師來講,用一般常用儀器也很難識其破綻,所以寶石專家被迫要求救於更高更新的科技了。可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在翡翠行業上的問題,是八十年代初出現翡翠浸酸入樹脂的問題。當時是中國台灣市場開始開放,內地市場也正在開放時刻。在香港市場颳起了「B」貨翡翠的旋風,將正在發展的翡翠市場搞得烏煙瘴氣,唯利是圖的奸商抓住還沒有人認識的機會,將這人工處理低成本的翡翠當作A貨翡翠賣,利益豐厚,因而發一筆橫財。
但同時有不少人上當受騙,損失慘重,使消費者對翡翠失去信心。日本的行業協會曾經有一段時間不準香港翡翠入口,使翡翠行業收到了不少的摧殘。
作為翡翠的學者,作為翡翠文化的傳播者,小編不忍心看到不法商人為了牟取暴利,不惜將天然翡翠,入色入樹脂並充當天然翡翠出售,欺騙消費者,將天然翡翠扭曲了。這種處理過的翡翠失去了耐久性,過幾年就會產生裂紋。對某些人是獲取了巨大利潤,但對整個翡翠市場打擊太大,讓消費者沒有信心。
二、優化加熱處理
1.目的
燒紅處理玉石已有很長的歷史,應用於翡翠上,主要是為了獲得較純紅色的翡翠,傳統上中國人極喜歡紅色,他是吉祥的象徵。純紅色在自然界中,極為稀少,往往是翡翠原料皮下的一層「糊」的紅色,多帶有棕色或褐色,經加熱處理後,便能獲得較純色紅色翡翠。這種加熱處理沒有加入任何染色劑,對翡翠的結構及其耐久性無破壞,顏色亦不會褪減,傳統上是可被接受的。
2.方法
(1)選種:不是所有翡翠均可加熱變成紅色的,必須是黃色棕色,或褐色的翡翠;
(2)洗凈:需將所有的油漬污點徹底清洗干凈。
(3)放在爐中加熱:可採用一般的爐,爐面上最好鋪上一層砂,以保證加熱時溫度均勻升降,將要處理的翡翠放在砂層之上。一般加熱是在氧化條件下進行,使溫度慢慢升高,以後小心觀察翡翠顏色的轉變,加溫至一定高溫時翡翠會慢慢轉變顏色,看到原來的顏色轉變成紅色。
(4)浸在漂白水片刻:為了得到充分氧化,有時會將加熱之後的樣品冷卻之後,加入漂白水中浸泡,紅色會更加美麗、鮮艷。天然形成的紅色,行家稱之為生紅,加熱之後人們稱之為熟紅。
3.原理
帶黃棕色或褐色的翡翠,是因為顆粒間含褐鐵礦所致。在氧化條件下加熱(約200℃),可轉換為紅色的赤鐵礦,也就是得到較紅色的翡翠。
4.檢查方法
經加熱處理後硬玉的顏色可以轉換為顏色較純正的紅色,但是其透明度較差,這點與天然紅色稍有不同,但一般來講是比較難區分的。行業上一般並不計較紅色翡翠有無經過加熱處理過的,關鍵是它沒有加人任何染色劑,也沒有破壞其作用。
三、染色處理
1.目的
決定翡翠的價值主要因素之一,是取決於其顏色多少盒鮮艷程度,單自然中翡翠無色者居多。故自古以來,為了迎合一些消費者,對有些翡翠,染成各種顏色,如染成綠色,以提高起售價,也有染成紫色和紅色。
2.方法
(1)選擇適當的玉種,不是所有的玉種都能染得好。
(2)用弱酸洗凈。
(3)浸入肥皂粉調和的水中煮沸,然後取出洗凈,去油。
(4)將洗凈的玉器放在加熱爐微加熱,跟據熱脹冷縮的原理,擴大顆粒間的孔隙,有時還需抽真空。
(5)浸入化學染料(如氧化鉻鹽)溶液中,有油劑和粉劑兩種,多為有機染料,浸泡時間因種而異,兩周或一周不等。
(6)取出放入白礦油中或漂白水中進一步氧化。
(7)清水洗凈,在燉蠟。
3.原理
翡翠和瑪瑙等寶石一樣,均是多晶的寶石,是由許多極微小細粒晶體組成的,因此人們採用一種化學處理方法,將寶石浸泡在染色劑中,讓有色溶劑慢慢浸入寶石孔隙中和微裂隙,而使寶石致色,這就是染色,有稱為「熗色」。
上面跟大家說了那麼多的翡翠染色的一些步驟和流程,現在來跟大家說下怎麼辨別染色翡翠的方法。
檢驗染色翡翠的方法和步驟
第一步,用肉眼全面觀察樣品,為取得主觀感覺:(1)顏色的色調:自然色?綠色偏藍否?紫色偏紅否? (2)找有無裂紋?裂隙中有無染色劑? (3)顏色的分布合理否?種與色是否吻合?
第二步,用放大鏡在透光下做點觀察——為找證據:(1)找晶體與顏色之間的關系,晶體與晶體邊界的顏色是否較深。 1)往往晶體內部顏色較淡,染色的可能性大。 2)晶體與晶體之間邊界顏色較淡,不存在染色劑。
紫色翡翠:反射光之下觀察紫色與晶體的關系是白色包圍紫色還是紫色包圍白色?根據我的經驗,若白色包圍紫色——天然紫色。若紫色包圍白色——染色。
第三步,儀器觀察——查氏濾色鏡觀察
觀察綠色翡翠:(1)樣品顏色顯示紅色:指示可能有染色劑。 (2)樣品顏色顯示顏色不變:指示可能沒有染色劑。
觀察紫色翡翠:濾色鏡對紫色翡翠的鑒定不起作用。但是在紫外燈長波下有一定的作用。由於紫色翡翠是由含錳染料染色,紫外燈長波下,會呈現橙至粉紅色的熒光,可以作為指示作用,天然紫色翡翠沒有熒光,但是說明的是:天然紫色翡翠有時也可以顯示有熒光,這能由於加工過程中滲入一些特別溶液,所以要特別小心。
四、漂色入樹脂處理——B貨翡翠
我們要鑒定翡翠B貨,必須了解它的來龍去脈,以便掌握其規律性。
1.目的
在工藝上是為達到以下幾個效果或其中之一的效果,以增加翡翠的售價。
(1)除黃氣:既漂去黃色的膜。(2)去污底:漂去灰色或黑色的底。(3)去水漬:既漂去白色的沉澱物。(4)改善種質:增加透明度。
2.方法
(1)選種:那些種質適合做B或?不是所有種質均可做翡翠B貨。例如:
1)要考慮經濟效果:既考慮有無不要性做。 2)要考慮工藝效果:既考慮有無可能性做。
早期只要底有臟的翡翠就會用做B貨翡翠。例如:
a.「八三花青種」:其特點是底色為白色及有部分紫色,會有不規則的暗青色飄花,大多數其質地較粗,很乾無水分,若不經人工處理可以無人喜愛,但一浸入樹脂其種質改變得透明、晶瑩,工藝效果好。所以市面上一直有不少「三八」種B貨翡翠的手環供應。由於這種原料多,體積大,所以大量用來做手環,但只要對未做過B貨的三八種原料有所認識,就很易察覺到它是否經過浸算入樹脂的B貨翡翠。
b.烏沙種:底往往有許多污漬。有臟,可泡酸,洗去臟,顏色變得鮮艷很多,但不是所有的烏沙種翡翠均要做。
c.白底青種:由於白底青綠色部分一般很鮮艷,其底色為白色,若有黃色覆蓋了白色部分就會降低其美觀程度。
d.花青種:既有白色底或淡綠底,然後由不規則的綠色分布。若它底色部分有「臟」或「黃氣」,也有用來做B貨翡翠。
e.貓豆種:其節後極粗粒,往往底色較污,如不漂色,其價值低,經漂色後可使其底色較清,而提高其價值。
f.鐵龍生種:鐵龍生種翡翠,是一種新種,現在很多用來做B貨翡翠。它不是因為有臟要洗凈。主要是級別低的鐵龍生種翡翠,顆粒粗、結構鬆散、不透明、無水分,入樹脂的目的是要改善其種質,入了樹脂其結構顯的比較緊密,透明度也高了,顏色也顯得比較鮮艷。
(2)浸入酸:根據所選的樣品用水洗凈放入強酸中,依不同種質浸入強鹽酸或亞硫酸,因種質不同,浸泡的時間也不同,一般要四個星期,根據不同需要所浸泡情況也各自不同,若黃色污少,浸泡時間也短,受破壞不太厲害,有些則浸泡時間長,並且交替用鹼拉力浸泡,這階段就是翡翠受強酸強鹼腐蝕的過程。鹼的作用可使翡翠的結構變得非常鬆散成蜂巢狀。既其原來的結構受到破壞,結果可洗的很乾凈,成為粉玉的階段。
(3)洗凈:用清水將酸洗凈。
(4)抽真空:目的在於使顆粒間孔隙無空氣,讓樹脂能均勻滲入。
(5)樹脂膠結:由於結構鬆散,所以需要黏結力極強的樹脂來膠結,一般是用環氧樹脂,現在用的環氧樹脂有很大的改進。
(6)加熱:放在錫紙上置於微波爐中加熱,目的在於使多餘的樹脂流出即使樹脂凝結。
(7)清理樹脂:用刀颳去肉眼能見的樹脂。
3.如何識別B貨翡翠?
根據我的多年經驗因「種」而鑒別非常重要,認識翡翠的種是對天然翡翠的各種品種要有認識,你拿起觀察的翡翠,首先要看能否恢復其原來是什麼品種?有在玉器加工廠學習過的我而言,希望自己學會用肉眼就能識別B貨翡翠。
(1)肉眼全面觀察
1)顏色是否正常?:經過漂色的硬玉一般顯得顏色比較鮮而不夠自然及有帶黃的感覺。若樣品中同時有綠色和白色部分,使人感到其綠色與白色界限分外分明或十分截然,綠色部分的擴散不自然。底:太干凈。
2)光澤——反光強還是弱:同樣質地,A貨翡翠的反光較強,而B貨翡翠則較弱;在光線下慢慢晃動可以察覺。具蠟狀光澤或樹脂光澤與未經加樹脂的翡翠不同——呈玻璃光澤。
3)透明度——正不正常?B貨翡翠由於入了樹脂,然而並不可能很透明(玻璃底)。這時給你一種色種質是否配的來,從而有一種印象和感覺是A貨還是B貨。
(2)放大鏡觀察——選點觀察,主要找證據,自己主觀感覺是否對?
1)反射光下觀察表面溶蝕凹坑及表面龜裂:由於經過強酸的處理,硬玉集合體中有些抗酸較差的部分,如長石等有可能首先遭受到溶蝕。因此,留下凹坑,在放大鏡反射光下可以觀察的見,而行話稱之為「砂眼」。但要指出的是粗豆種的A貨翡翠也有出現砂眼,比例較少而已。經酸處理入樹脂的翡翠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在表面出現不規則的裂紋嗎,稱為龜裂,一般不深,這是B貨翡翠重要的特徵,這與樹脂老化有關。但這不能是結論性證據,小心應用。
2)透射光下,用放大鏡觀察內部鐵染現象:在深色翡翠往往存在有鐵染(行內稱貓水),裂隙中存在黃色的鐵染現象,證明此成品沒有經過漂色,否則不可能還有鐵染的存在。但要小心有時會將黃色染上去,做成黃色假象。一般經過漂色的翡翠比較干凈。
3)晶體結構是否受到破壞:
a.天然翡翠結構可以分為粒狀變晶結構和纖維變晶結構兩大類。
b.粒狀結構的翡翠主要觀察翡翠的晶粒是明顯還是模糊不清,天然翡翠結構邊界較明顯,而經酸腐蝕在用樹脂膠結的翡翠則邊界不明顯,是B貨翡翠的特徵。
對於纖維結構的翡翠成品,一般是較易觀察,其顆粒細長,晶體受到破壞情況較易觀察,但可以看出的是其晶體排列受到破壞而且其纖維狀晶體失去方向,顯得雜亂無章,這是人工漂色處理很重要的標志。其實到了這階段有一定經驗的人已經可以識別到翡翠B貨了。
(3)儀器試驗方法
1)比重方法:由於經過漂色的翡翠,雜質被帶走了而且結構鬆散,加入一些樹脂,因此比原來的比重輕了。一般可以用3.33比重液作為標准,大多數經漂色的翡翠均輕於3.33,但深綠色多者則會高於3.33(則會下沉)。這方法可以得到更多證據說明翡翠是A貨還是B貨。
2)紫外光燈:觀察翡翠的熒光,因為樹脂是可激發紫外熒光。觀察熒光的顏色,分布情況,強弱特點,有助於識別翡翠B貨,但是必須注意的是A貨翡翠也可能會有熒光,B貨翡翠也可能無熒光。由樹脂引起的熒光是奶白色的,由椰子油引起的熒光是橙色至黃色的,由礦物雜質引起的熒光是局部分布的。一些經過化學處理較深綠色的翡翠,因為含有一定的鐵離子,因此壓制了翡翠的 熒光性,深綠色B貨翡翠無熒光。
3)紅外線譜儀:紅外線譜儀是較新型的儀器,但價格不菲,用紅外線照射不同的物質,其吸收光量子的多少各有不同(既波長的不同)。利用紅外光譜儀鑒別B貨翡翠可採用兩種不同的技術,既用透射光方法和反射光方法。
紅外光譜儀鑒別翡翠,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客觀的方法,又是比較快速的方法。但它只能證明有無樹脂的存在。
天然翡翠是鈉鋁硅酸鹽礦物的集合體,不含有機物質,如在翡翠紅外線譜曲線中有樹脂的吸收譜線,可以證明含有樹脂,雖然樹脂的種類有很多種,通常用在製造B貨翡翠的樹脂已知的有四種。
利用紅外光譜鑒別B貨翡翠是在其他方法,如折射率、比重、結構已經確定樣品是屬於翡翠之前提下,觀察有無樹脂的吸收峰來判斷的,樹脂的紅外吸收特徵在於2200~3500范圍內顯示2870、2928、2964、3035和3508 cm-1的吸收峰。所以,只要在2800~3200范圍內觀察有沒有數個強的吸收峰,既可以判別無樹脂存在為A貨。如果有樹脂的吸收峰存在,就說明該翡翠樣品中含有有機樹脂,也就是說該翡翠當屬B貨。當然要小心,多做幾個點來測試。
五、浸酸染色入樹脂處理(B+C)
前面所談的B貨翡翠,其綠顏色是保持原來顏色,無加入任何染色劑。而這里所指的B+C翡翠,是浸酸染色在注入樹脂的翡翠,既其顏色經人工加色在加入樹脂的,可以說是兩重假了。
1.製造過程及步驟
第一步:無色或淡色翡翠泡強酸,在泡鹼,目的是使天然洗凈變松以便可入色入膠。
第二步:方法a):粉玉全浸入染色劑溶液中,使染色液滲入,結果形成均勻色。方法b):用毛筆沾上染色液塗在粉玉之上,慢慢浸透著色,可以任意局部染色。
所用染色劑,綠色有兩種:(1)鉻鹽——濾色鏡之下變紅。(2)有機染料——濾色鏡之下不變紅。 紫色:有機染料。 紅色:氧化鐵。
第三步:灌入樹脂。
2.B+C(染色入樹脂)翡翠的識別
方法與鑒定B貨的方法大致相同,一下補充幾種識別方法。
(1)肉眼全面觀察:取得主觀第一印象。染成綠色,顏色往往過於鮮艷,十分不自然,比不入色的B貨來講鮮艷的多,比單純人工染色的翡翠顏色也鮮艷,因為底經過浸酸十分干凈,在人工加色,因此很不自然,很容易感覺出來。染紫色者,可見紫色均勻分布。總之,色、種質關系不符合自然界的翡翠的色、種質關系。很難恢復其原來的種。
(2)濾色鏡觀察:染有綠色的B+C貨,在濾色鏡下觀察,大部分不顯示紅色。個別可顯示紅色。
(3)放大鏡觀察:與觀察染色翡翠方法一樣,首先尋找有無微裂隙,顏色分布是否集中在裂隙中,其次,在樣品較薄部分觀察是否可見綠色染色劑存在,染色劑是否充填在顆粒孔隙中,顏色是否呈網狀分布,無論染綠色、染紫色,若見到顏色分布是由顆粒邊緣向中心顏色深到淺,可證明是染色的證據。但是對於染紫色時,白光燈管下觀察才能呈現真正的效果。
(4)可見光吸收光譜儀的觀察:紅外光譜只能解決翡翠中有無樹脂,從而確定是A貨或B貨,但不能解決有無染色劑的問題。通過可見光譜儀的觀察,可以檢測有無染色劑的存在。根據我們多年的鑒定經驗,染綠色又入樹脂處理的翡翠在可見光光譜中,紅色區域中明顯粗的吸收帶,由於它比較靠近紅色漸滅的一端,所以不容易觀察,必須非常仔細,才能看出。這是檢驗染色入膠的翡翠的方法之一。
(5)紫外燈下熒光觀察:對於染綠色入膠的翡翠,在紫外燈下仍有熒光,但熒光反應為藍綠到綠藍,與未染綠色入膠的翡翠的熒光反應稍有一點區別,只要仔細觀察,就能夠區分出來。
對於染紫色入樹脂的翡翠來講,它在紫外燈下呈藍紫色的熒光,與單純染色或單純入樹脂的熒光反應有所區別。染紅色的入樹脂的翡翠,由於加入了含鐵染色劑,因此它呈惰性反應,沒有熒光。
通過以上方法不難測出B、B+C貨翡翠,至於用無機填充的B貨翡翠,有人在試驗當中,並未在市場大量出現,只要懂得因種而鑒別,採取以上除了紅外光譜方法也能識破。
六、鍍膜處理
翡翠價值決定於顏色和透光性,有不少透光性好的翡翠偏偏又無顏色。有些不法商人為了能獲得更大的利潤,用極薄的綠色塑料披覆在翡翠表面上,使它顯翠綠色。因為技術高超,鍍在無色透明的翡翠表面的一層塑料薄膜,既薄又光滑,所以肉眼很難發現。用聚光電筒透視也可以看見有翡翠的翠性,曾經使一些人看走了眼而上當。據資料記載,在1990年左右,在中緬邊境發現不少這種偽裝品,當地人稱之為「穿衣服的翡翠」。這是一些國外個別不法商人傳入中國大陸的。由於已被人揭穿,目前已少見。其測驗方法如下:
(1)在紫外燈下呈現粉藍色的強熒光,這是由於表層塑料引起的。
(2)浸入溶液觀察可見只是表面滿層呈澀,而內部完全無色。
(3)用折射儀器測折射率:用透視測出的折射率為樹脂的折射率,大約為1.52(翡翠折射率為1.66)。
(4)測比重:鍍膜翡翠比重與天然翡翠偏差很小,約3.33(因顏色表面薄層所佔很小比重)。
(5)用紅外光譜儀測定,所獲得的吸收光譜與B貨翡翠類似呈現含樹脂的吸收光譜。
(6)其他方法:熱針法測試可聞到燒焦味。
㈣ 翡翠玉鐲怎麼辨別真假
一般情況下鑒定翡翠手鐲的真假可以採用人工鑒定或者使用機器鑒定。機器鑒定會通過很多方面來對翡翠的密度、硬度還有透光率折射率等方面分析鑒定。人工鑒定可以通過翡翠玉鐲的透明度、瑕疵還有顏色來辨別真假。
1、翡翠玉鐲透明度。
可以說透明度越好的翡翠它的品質也會越高價格自然也會越高。也有一些人為了以次充好會提升翡翠的透明度。方法都是千篇一律的,挖空翡翠玉鐲的內部。也會有人用透明度很好的瑪瑙來充當翡翠。真的翡翠手鐲的透明度不均勻,假的翡翠就會渾濁不清,透明和不透明的界限會特別模糊。翠性是翡翠才會有的特性,可以把玉鐲放在燈光下或者放大鏡下,就會看到翡翠內部會有雪片狀。假的翡翠玉鐲是沒有翠性的在燈光下不會出現雪片狀。
2、翡翠玉鐲瑕疵。
天然的翡翠是存在瑕疵的,所以瑕疵就是鑒別翡翠手鐲真假的依據。也可以把將手鐲放在燈光下,調整手鐲位置的時候可以觀察玉鐲表面有沒有凹坑和酸裂紋。如果玉鐲上面出現了橘皮現象那就是真的翡翠玉鐲,也就是說翡翠玉鐲的拋光表面會有和橘子皮一樣的凸起或者凹陷,就像橘子皮表面會有很多的小點,有的是凹陷的有的是凸起的。出現酸蝕紋就說明這是假的玉鐲。酸蝕紋就是翡翠玉鐲經過化學處理以後它的表面被腐蝕了。
3、翡翠玉鐲的顏色。
真的翡翠玉鐲顏色是天然的,假的翡翠玉鐲顏色是用不好的玉石或者玻璃漂染以後才有的。翡翠玉鐲表面顏色很好內部顏色就很少了,畢竟漂染只是在表面沒辦法全部滲透進翡翠的內部。而且真的翡翠玉鐲的顏色是不同的會深淺不一不可能整個玉鐲都是顏色深淺相同,假的就會比較統一了顏色也沒有深入內部。
㈤ 如何判斷翡翠是否酸洗
酸洗的翡翠鐲子可以通過看顏色、掂重量、聽聲音、比折射率以及用放大鏡,這五種方式可以看出來。酸洗的翡翠鐲子一般多是種水比較差的翡翠,將種水不怎麼好。顏色也不怎麼好的翡翠放在酸鹼性的溶液中,浸泡至內部的結構疏鬆為止,然後注入膠體,屬於人工處理的翡翠鐲子,使翡翠失去了保值升值潛力,要懂得看酸洗的翡翠鐲子。
怎麼判斷翡翠是否酸洗過
1、用手來掂。每種玉石的密度都是不一樣的,翡翠的密度是3.33或3.34,拿著掂在手裡,有一種「墜手」的感覺,因為翡翠的密度大,玉鐲的重量也就比較大,掂起來就比較有份量。
2、用眼睛看。看玉鐲的表面光澤,每個種類的玉石折射率都不一樣,因此玉鐲的表面光澤也會有著別的,像和田玉與岫玉,表面光澤就是一種油脂光澤感,看上去似乎帶點油感。像翡翠表面光澤是玻璃光澤,但翡翠的玻璃光澤是一種明亮的玻璃光澤。
3、看玉鐲的顏色。每種玉石的顏色都有它的特點,不同的玉鐲,即使是顏色類似,但仔細看就會發現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翡翠的綠色和澳洲玉的顏色可能很像。但澳洲玉的綠色一般分布非常均勻,沒有色根,而翡翠的綠色往往會有色根。如果在市場上,一支綠色玉鐲只賣幾百塊,那就要注意了,這支玉鐲很大可能不是翡翠手鐲,因為滿綠的翡翠手鐲價格非常高,這么便宜的綠色玉鐲很有可能是翡翠B貨或者是B+C手鐲,或者是澳洲玉手鐲,岫玉手鐲等。
4、觀察玉鐲表面特徵和內部特徵。我們可以根據觀察翡翠表面的翠性來鑒別,翠性只有翡翠才有,其他種類的玉鐲是沒有翠性的;像岫玉,當我們看到那種很透明的水頭,獨特的黃綠色,那我們就差不多可以鑒別出這是岫玉了;再有像瑪瑙手鐲,當我們看到玉鐲表面的那種環狀條形紋,那就可以確定是瑪瑙手鐲了。其實每種玉鐲它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與眾不同的天然印記,只要我們能把握住每個種類玉鐲的特點,就可以從這些特點上將玉鐲鑒別出來了。
5、聽聲音來鑒別。翡翠它本身的質地以及成分結構都與其他玉石不一樣,所以兩個翡翠手鐲輕撞時發出的聲音也是與其他玉石不同的,同時這也可以應用到鑒別翡翠手鐲的真假上來,我們拿繩子懸掛玉鐲,用瑪瑙棒輕敲玉鐲,翡翠A貨的聲音清脆、清晰;而翡翠B貨或B+C手鐲的聲音就比較沉悶、沙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