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太陽能怎麼轉化為化學 能..
把太陽能先轉化為電能,然後在通過給電池充電轉化為化學能。
B. 太陽能能轉化為化學能嗎
利用光化反應,一種利用太陽輻射能直接分解水制氫的光—化學轉換方式。它包括光合作用、光電化學作用、光敏化學作用及光分解反應。
光化轉換就是因吸收光輻射導致化學反應而轉換為化學能的過程。其基本形式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利用物質化學變化貯存太陽能的光化反應。
植物靠葉綠素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實現自身的生長與繁衍,若能揭示光化轉換的奧秘,便可實現人造葉綠素發電。太陽能光化轉換正在積極探索、研究中。
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來實現將太陽能轉換成為生物質的過程。
C. 太陽能制氫氣能量轉化為什麼是轉變成化學能
太陽能制氫,光能轉化為電能,電能再轉化為化學能。
因為氫只有在發生化學變化(和氧氣反應生成水)時才釋放出能量(電能或熱能),所以是轉變為化學能。
D. 太陽能的轉化形式有哪些
太陽能的轉化形式:
1、光-熱轉換
通過轉換裝置把太陽輻射能轉換成熱能利用的屬於太陽能熱利用技術,再利用熱能進行發電的稱為太陽能熱發電,也屬於這一技術領域。
2、光-化學轉換
包括半導體電極產生電而電解水制氫、利用氫氧化鈣或金屬氧化物熱分解儲能等。
3、光-電轉換
太陽能與電能的直接轉化和利用。通過轉換裝置把太陽輻射能轉換成電能利用的屬於太陽能光發電技術,光電轉換裝置通常是利用半導體器件的光伏效應原理進行光電轉換的,因此又稱太陽能光伏技術。
技術原理
由太陽內部氫原子發生氫氦聚變釋放出巨大核能而產生的,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人類所需能量的絕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並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在植物體內貯存下來。
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演變形成的一次能源。地球本身蘊藏的能量通常指與地球內部的熱能有關的能源和與原子核反應有關的能源。
地球軌道上的平均太陽輻射強度為1369w/㎡。地球赤道周長為40076千米,從而可計算出,地球獲得的能量可達173000TW。在海平面上的標准峰值強度為1kw/m2,地球表面某一點24h的年平均輻射強度為0.20kw/㎡,相當於有102000TW的能量。
E. 太陽能可以通過什麼方式轉化為哪幾種能量
(1)太陽能汽車消耗了太陽能,得到了機械能,因此將太陽能轉化為機械能;
(2)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太陽光,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3)人造地球衛星上的太陽能由池板是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
故答案為:(1)太陽;機械;(2)光;化學;(3)太陽;電.
F. 植物是如何把太陽能轉化為活躍的化學能的
一、原初反應
光合作用機理是復雜的,迄今仍然未完全查清楚。已有研究表明,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包括一系列復雜的光化學反應和酶促反應過程。
光合作用分為兩個反應:光反應(light reaction)和暗反應(dark reaction)。光反應是必須在光下才能進行的、由光推動的光化學反應,在類囊體膜(光合膜)上進行;暗反應是在暗處(也可以在光下)進行的、由一系列酶催化的化學反應,在葉綠體基質中進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光反應的過程並不都需要光,而暗反應過程中的一些關鍵酶活性也受光的調節。 圖示
光合作用是能量轉化和形成有機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是吸收光能並把光能轉變為電能,進一步形成活躍的化學能,最後轉變為穩定的化學能,貯藏於碳水化合物中。
整個光合作用可大致分為三個步驟:①原初反應;②電子傳遞(含水的光解、放氧)和光合磷酸化;③碳同化過程。第一、二兩個步驟基本屬於光反應,第三個步驟屬於暗反應。從能量轉變的角度來看,光合作用可以做如下劃分:
光能———→電能—————→ 活躍化學能————→穩定化學能
原初反應是指光合色素分子對光能的吸收、傳遞與轉換過程。它是光合作用的第一步,速度非常快,可在皮秒(ps,10-12秒)與納秒(ns,10-9秒)內完成,且與溫度無關,可在-196℃(液氮溫度)或-271℃(液氦溫度)下進行。
根據功能來區分,類囊體膜上的光合色素可為二類:
(1)反應中心色素(reaction centre pigments),少數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分子屬於此類,它具有光化學活性,既能捕獲光能,又能將光能轉換為電能(稱為「陷阱」)。 圖示
(2)捕光色素(light-harvesting pigments),又稱天線色素(antenna pigments),它沒有光化學活性,能吸收光能,並把吸收的光能傳遞到反應中心色素,絕大多數色素,包括絕大部分葉綠素a和全部的葉綠素b、胡蘿卜素、葉黃素等都屬於此類。
捕光色素位於光合膜上的色素蛋白復合體上(圖示),反應中心色素存在於反應中心(reaction center)。但二者是協同作用的,若干個捕光色素分子所吸收的光能聚集於1個反應中心色素分子而起光化學反應。一般來說,約250~300個色素分子所聚集的光能傳給一個反應中心色素。每吸收與傳遞1個光量子到反應中心完成光化學反應所需起協同作用的色素分子數,稱為光合單位(photosynthetic unit)。實際上,光合單位包括了聚光色素系統和光合反應中心兩部分。因此也可以把光合單位定義為:結合於類囊體膜上能完成光化學反應的最小結構的功能單位。
當波長范圍為400~700nm的可見光照射到綠色植物時,天線色素分子吸收光量子而被激發,以「激子傳遞」(exciton transfer)和「共振傳遞」(resonance transfer)兩種方式進行能量傳遞。所謂激子是指由高能電子激發的量子,可以轉移能量,但不能轉移電荷。而共振傳遞則是依賴高能電子振動在分子間傳遞能量。兩種激發能傳遞方式的傳遞速率都很快,例如,振動一個壽命為5ⅹ10-9s的紅光量子在葉綠體中可傳遞經過幾百個葉綠素a分子。能量可在相同色素分子之間傳遞,也可在不同色素分子之間傳遞,但總是沿著波長較長即能量水平較低的方向傳遞。傳遞的效率很高,幾乎接近100%。於是,大量的光能通過天線色素吸收、傳遞到反應中心色素分子,引起光化學反應。 能量傳遞過程的圖示
光化學反應是在光合反應中心進行的。而反應中心是進行原初反應的最基本的色素蛋白復合體,它至少包括一個反應中心色素分子即原初電子供體(primary electron donor,P)、一個原初電子受體(primary electron acceptor,A)和一個次級電子供體(secondary electron donor,D),以及維持這些電子傳遞體的微環境所必需的蛋白質,才能導致電荷分離,將光能轉換為電能。反應中心的原初電子受體,是指直接接受反應中心色素分子傳來電子的物質(A)。反應中心次級電子供體,是指將電子直接供給反應中心色素分子的物質。在光下,光合作用原初反應是連續不斷地進行的,因此,必須不斷有最終電子供體和最終電子受體的參與,構成電子的「源」和「庫」。高等植物的最終電子供體是水,最終電子受體是NADP+。
光化學反應實質上是由光引起的反應中心色素分子與原初電子受體和次級供體之間的氧化還原反應。天線色素分子將光能吸收和傳遞到反應中心後,使反應中心色素分子(P)激發而成為激發態(P*),釋放電子給原初電子受體(A),同時留下了「空穴」,成為陷井(trap)。反應中心色素分子被氧化而帶正電荷(P+)........(太多了)
參考資料
http://4a.njau.e.cn/plantphysiology/content/chapter4/unit3/page1-1.htm
G. 太陽能電池板工作時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
A、太陽電池補充電能時,是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太陽能電池工作時,是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說法錯誤; B、電路工作時,消耗的電能,得到了內能,因此是將電能轉化為內能的過程.說法錯誤; C、電池在對外供電時,是通過化學反應得到了電能,因此是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說法錯誤; D、無軌電車在運行時,消耗了電能,使電車具有了機械能,因此是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過程.說法正確. 故選D.
H. 太陽能可以直接轉化為化學能嗎
可以的。光合作用是一個例子。
同時有一大類反應叫做光化學反應,這類反應的特點就是在特定顏色光的照射下發生反應,且反應速率與光的強度成正比。這種反應中一部分是吸能反應,也就是光能轉化為產物化學能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