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岩石物理化學指標有哪些

岩石物理化學指標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12 17:29:09

㈠ 岩石的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有哪些

吸水性,碎脹性,抗凍性等等有好多
記不清楚了,你要我幫你查查
去書店找本《岩石力學》就有了
上學期才學,忘記了。。。我還掛了這科。。

㈡ 岩石有哪些物理性質

岩石的性質主要包括物理性質、力學性質、化學性質和熱力學性質。1物理性質工程上一般主要對石材的體積密度、吸水率和耐水性等有要求。大多數岩石的體積密度均較大

㈢ 岩石有哪些物理力學參數

密度(density),容重 (weight density)
單位體積岩石的重量 kN/m3 水:9.8kN/m3
比重:岩石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的比值。
岩石比重平均為2.7
代表性結果。

滲透性(permeability)
岩石滲透性對許多岩石工程有決定性意義,如對大壩、水庫、地下隧道(臨水、高地下水地區等)、石油、核廢料儲存、瓦斯突出等。
滲透性與岩石孔隙度、岩石中的裂隙和應力水平有很大關系。
達西定律(Darcy』s law):

:在x方向的流量速率;( )
:流體壓力, = ( )
:流體容重 (kN/m3)
:流體(滲透體)柱高度 (m)
:流體的粘度;( )
對於水,20℃時, =1.005×10-3 ; =9.80 kN/m3。
:垂直於 方向的橫截面積;( )
:滲透系數,與流體(滲透體)的性質無關,與岩石性質有關,單位為面積( )
達西定律的另一種形式(滲透體為20℃的水)

:滲透體高度(水頭高度),單位:m
:滲透系數,單位為速度(cm/s)
代表性 系數值 附表3
和 互換:
滲透性單位:1darcy=9.87×10-9cm2 ( )
1Darcy=10-3cm/s ( )
2.1.4 聲波速度(在岩石中的傳播速度)(Sonic Velocity in Rock )
用於了解岩石中的裂隙程度

:岩石沒有孔隙縱波速度
: 成份在岩石中的比例
各種礦物成份的縱波速度

㈣ 珍珠岩的化學指標和物理指標是什麼

珍珠岩的化學指標和物理指標,
珍珠岩礦石的一般化學成分(% )是:
SiO2: 68%~74%
Al2O3:12%
Fe2O3:0.5~3.5%
CaO:7~1.0
K2O:2~3%
Na2O:4~5%,
MgO:0.3%,
H2O:2.3~1.3%。
珍珠岩的主要物理性質是:
顏色:黃白、肉紅、暗綠、灰、褐棕、黑灰等色,其中以灰白-淺灰為主
外觀:斷口參差狀、貝殼狀、裂片狀、條痕白色,碎片及薄邊緣部分透明或半透明
莫氏硬度:5~7
密度g/cm3:2~2.4
耐火度:1300~1380°C
折光率:483~1.506
膨脹倍數:4~25。

㈤ 岩石的力學性質指標主要有哪些各自的含義及特徵如何

岩石的力學指標主要有抗壓強度、抗剪強度和彈性模量及變形模量等等。關於強度主要關注抗剪強度,岩石的抗剪強度和變形模量受到很多復雜因素影響,影響的規律也較復雜,一般受岩石的類型、完整性、風化程度及含水條件等諸多因素的控制;軟岩一般破碎、風化程度高,浸水狀態時,強度低,反之,則強度和模量都較大。

㈥ 岩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統計選用的公式

岩石的力學指標主要有抗壓強度、抗剪強度和彈性模量及變形模量等等。關於強度主要關注,岩石受到很多復雜因素影響,影響的規律也較復雜,一般受岩石的類型、完整性、風化程度及含水條件等諸多因素的控制;軟岩一般破碎、風化程度高,浸水狀態時,強度低,反之,則強度都較大。
公式一:抗壓強度計算公式如下:
p=P/A
式中 p為抗壓強度,以每平方吋多少磅(psi)、每平方公分多少公斤為單位,P為壓力,以磅、公斤為單位,A為剖面面積,以平方公分、平方吋為單位。
公式二:庫倫定律土的抗剪強度公式如下
τ=σtanφ+c
其中φ為內摩擦角,c為土的粘聚力
公式三:彈性模量公式如下
E=2.06e11Pa=206GPa
(e11表示10的11次方)它只與材料的化學成分有關,與溫度有關。與其組織變化無關,與熱處理狀態無關。各種鋼的彈性模量差別很小,金屬合金化對其彈性模量影響也很小。
公式四:變形模量公式如下
Eo=βEsEo/Es
其比值在0~1之間變化,即一般Eo小於Es。但很多情況下Eo/Es 都大於1。其原因為:一方面是土不是真正的彈性體,並具有結構性;另一方面就是土的結構影響;三是兩種試驗的要求不同。

㈦ 岩石的物理性質指標有哪些

岩石物理性質指岩石的力學、熱學、電學、聲學、放射學等特性參數和物理量。
岩石的物理性質包括:顏色、條痕、光澤、透明度、硬度、解理、斷口、脆性和延展性、彈性和撓性、相對密度、磁性、發光性、電性、其它性質。在力學特徵中包括滲流特性和機械特性。

㈧ 岩石物理性質和熱物理性質評價

岩石物理性質包括岩石的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密度、孔隙率、彈性波速、磁化率、電阻率、放射性等,岩石熱物理性質包括岩石熱導率、熱容量、生熱率。在淺層地溫研究中關注更多的是密度、孔隙率和熱物理性質。

(一)岩石密度、孔隙度、含水率

1.岩石密度

岩石密度是指單位體積岩石的質量,用ρ表示: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式中:ρ———密度(g/cm3);

m———質量(g);

V———體積(cm3)。

岩石的密度與化學成分、礦物組成、結構構造、孔隙度以及它所處外部條件有關。

岩漿岩的密度與化學成分有直接關系,總體講由基性岩到酸性岩密度減小。化學成分相同時,侵入岩密度大於噴出岩,這是由噴出岩中孔隙度比侵入岩大所致。

沉積岩的密度取決於沉積物礦物組成、孔隙度和孔隙內充填物的密度。沉積岩孔隙度變化范圍較大,一般為2%~2.5%,高者達50%,鬆散沉積物孔隙度更大。因此,沉積岩密度變化大。隨埋藏深度增加和成岩作用的加深,密度增大,形成了同種岩性埋藏深度越大則密度越大、地層成岩時代越老則岩石密度越大的規律。

變質岩的密度取決於礦物組成。變質岩中孔隙度很小,一般為0.1%~3%,極少達到5%,岩石密度受孔隙影響很小,而受變質作用性質影響較大。在區域變質岩中綠片岩相岩石密度小於原岩,角閃岩、麻粒岩、榴輝岩等中深度變質岩密度大於原岩,這是由於化學成分中鎂鐵元素集中的結果。在動力變質過程中有礦物重結晶者密度大於原岩,無重結晶者密度小於原岩,原因在於無重結晶者使岩石產生了裂隙。

2.岩石孔隙度

岩石孔隙度又稱孔隙率,是岩石的孔隙體積與包括空隙體積在內的岩石總體積之比。孔隙度是表示岩石孔隙性的數量指標,反映岩石顆粒接觸關系和成岩及後期淋濾作用的綜合結果。

岩石的孔隙度取決於岩石的結構和形成條件。岩漿岩的孔隙度與形成環境相關,噴出岩孔隙度大於侵入岩。變質岩由於在變形條件下伴有組分變化,且在一定壓力下孔隙度變小。沉積岩在不同的成岩階段孔隙度變化很大,沉積物組成、結構中的支撐關系、成岩作用和成岩後淋濾作用都對孔隙度產生影響;沉積岩孔隙度不但影響油氣遷移富集,而且對岩石熱導率和熱容量也有重要影響。

3.岩石含水率

岩石含水率是岩石中水的質量與岩石礦物或顆粒質量之比。含水率與孔隙度直接相關。孔隙是岩石充水的前提條件,岩石中孔隙都被水充填時岩石達到水飽和狀態。

(二)岩石熱導率、比熱容、生熱率

物質熱傳導都是物質內部微觀粒子相互碰撞和傳遞的結果。不同物質處於不同狀態時,結構不同,導熱機理不盡相同。固體中的熱傳導機制主要由兩部分組成:①電子傳導(依靠電子相互作用和碰撞傳遞熱量);②晶格原子傳導(依靠晶體點陣和晶格振動傳遞熱量)。一般金屬中熱量主要由電子傳導,硅質物質中的傳熱主要由晶格原子完成。

岩石熱導率(K)、熱容(C)和生熱率(A)是基本熱物理參數,分別反映了岩石對熱能量傳輸、儲存和生熱的能力。淺層岩石土壤熱導率(K)、熱容(C)、生熱率(A)是影響淺層地溫能資源質量的主要因素。

1.岩石熱導率(K)

熱導率是反映物質導熱能力的性質參數,一般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測試來確定熱導率,後者是獲得物質熱導率的主要途徑。

岩石傳熱機理是通過造岩礦物晶格振動和礦物晶體點陣振動進行的,主要是傳導方式。岩石熱導率指沿熱流傳遞方向單位長度(l)上溫度(T)降低1℃時單位時間(t)內通過單位面積(S)的熱量(Q)。根據傅里葉定律,物質熱導率與熱流密度成正比,與溫度梯度成反比,用如下關系式表達: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熱導率受礦物成分(岩性)和礦物間接觸關系即岩石結構影響,同時受外部環境影響,如岩石裂隙、孔隙及含水率、壓力條件等(對於鬆散堆積物的熱導率影響的因素更為復雜),一般情況下岩石熱導率隨壓力、密度、濕度增大而增大。均質物質熱導率可用一個數值表徵,非均質材料熱導率不能用一個數值來表徵,岩石屬非均質體,特別是具有層理、片理、葉理以斷層等外部條件約束時,熱導率就不可用簡單關系描述。

總體上,結晶岩熱導率數值高於沉積岩,且隨岩石中鎂鐵組分增高而增大,表2-9是根據楊淑貞對華北地殼上部岩石熱傳導結構探討,熊亮萍等對中國東南地區岩石熱導率值分析,邱楠生對西北塔里木、准噶爾、柴達木三盆地岩石熱導率研究和吳乾蕃對松遼盆地地熱場研究資料匯總簡化而成。由表2-9可見,岩漿岩、變質岩熱導率普遍高於沉積岩,沉積岩熱導率隨顆粒粒徑增大而增大,化學沉積岩熱導率隨成分而異並隨結晶程度增高而增大。

表2-9 中國各地岩石熱導率表

沉積岩熱導率變化較大,沉積物顆粒成分、形狀、接觸關系、孔隙度、含水率等對熱導率有直接影響。此外,熱導率還受岩石所處構造環境影響。同一種岩性固態顆粒,由細到粗熱導率增大,壓力增大熱導率升高,孔隙含水率增大熱導率增大,溫度升高熱導率減小。對於鬆散沉積物來講,其孔隙度大、含水率不同,熱傳輸的影響因素不僅有傳導形式,還有水參與下的對流和無水孔隙中的輻射,其熱傳輸機理較復雜。

孔隙中含水程度不同,熱導率不同,在成岩岩石中熱導率與孔隙度呈指數關系,表2-10是楊淑貞等於1986年對砂岩與泥岩的研究成果,以圖2-19表示;表2-11是對岩石不同含水率下的熱導率的測試結果,顯示當孔隙一定時,熱導率隨含水率增大而增大,呈線性關系。圖2-20這種線性形式可用K=A+B·W表示,式中,K為熱導率,A為初始熱導率,B為變化系數,W為含水量。

表2-10 飽和水和風干狀態孔隙岩石熱導率表

注:K=A+Blogφ,回歸系數r為0.9748或0.9660。(據楊淑貞,1986,略修改)

圖2-19 砂岩(砂質泥岩)熱導率與孔隙度關系圖(據楊淑貞,1986)

南京大學肖琳對不同孔隙度與含水量的土體熱導率進行了實驗室熱線法研究,得出不同土體熱導率隨含水量及孔隙度的變化規律是:孔隙度一定時,土體熱導率隨含水量增大而增大;含水量一定時土體熱導率隨孔隙度增大而減小。由圖2-21可見,土體熱導率隨孔隙度、含水量變化規律在不同土體中表現形式不同。對於粉砂和粉土熱導率與含水量呈對數關系,含水量增大至一定量時,熱導率趨於穩定;粉質粘土熱導率與含水量呈指數關系,熱導率在較大含水量范圍內增加急劇,達一定量時趨於穩定。土體熱導率隨孔隙度增大而減小,粉砂和粉土熱導率與孔隙度呈指數函數,先急劇增大後趨穩定;粉質粘土熱導率與孔隙率呈對數函數,隨孔隙度增長先平緩減小後急劇增加。

表2-11 不同含水率時孔隙岩石熱導率表

(據楊淑貞等,1985)

圖2-20 孔隙岩石熱導率與含水率的關系圖(據楊淑貞,1986)

這項研究還表明,孔隙岩石中熱導率隨含水率變化是有臨界值的,含水率增加到臨界值時,熱導率不再增加。究其原因是因為粘土顆粒的熱傳遞依靠顆粒接觸進行,水的加入使顆粒接觸面積增大,熱導率升高,當水量達到使顆粒充分接觸時,水量再繼續增加,顆粒有效接觸面積不會增加。所以,熱導率趨於穩定。北京地區實際測試岩土體熱導率結果也支持這一結論。

圖2-21 含水量對土樣(不同孔隙率)熱導率的影響圖(據肖玉林等,2008)

沉積岩(物)熱導率隨壓力增大、埋藏深度增大、岩石地層形成年齡增長而增大的根本原因在於岩石中孔隙度隨上述因素增加而減小、顆粒質點接觸面積加大。

沉積岩(物)熱導率隨溫度升高而降低,但降低數量級在10-3上,影響很小。雖然這一數量級對熱導率影響較小,但這一變化規律在地溫場研究中非常重要。據張延軍研究,在0℃以上,粘土和中細砂熱導率與溫度有以下線性關系:

粘土:k=-0.0016T+1.2269,β=1.30×10-3

中砂:k=-0.0057T+1.8819,β=3.03×10-3

細砂:k=-0.0099T+1.8957,β=5.22×10-3

式中:k———熱導率(W/(m·K));

T———溫度;

β———溫度影響系數。

2.岩石比熱容(C)

岩石比熱容指使單位質量物質溫度變化1K所必需的熱量,單位為J/(kg·K)。

C=Q/(m·ΔT)

式中:C———比熱容;

m———質量(kg);

ΔT———溫度變化。

比熱容是反映物質吸熱或放熱能力的物理量。任何物質都有自己的比熱容,同種物質在不同狀態下,比熱容也不同。比熱容與過程有關,可分為定壓比熱容和定容比熱容。從工程手冊上可以查閱的比熱容為物質的平均比熱容(表2-12)。

鬆散沉積物比熱容是(顆粒)固態物質與孔隙及填充物比熱容之和。不同物質成分、結構岩性層構成的堆積體比熱容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對同一岩性,飽和水狀態與非飽和水狀態、均質狀態和非均質狀態下,比熱容有顯著差別。

比熱容是計算熱量的主要參數之一,岩土體的比熱容可以通過多種測試方法獲得,也可查閱各種工程手冊獲得。

表2-12 幾種岩石土壤比熱容表

(據胡芃等,2009)

3.岩石生熱率(A)

岩石生熱率是指單位體積岩石在單位時間內生成熱量的總和,是表徵岩石自身生熱能力高低的性質參數。一般認為,地殼淺部熱源是由岩石中U,Th,K三種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可以用下式來求取岩石熱量: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式中:A———岩石生熱率(μW/m3);

w(U),w(Th),w(K)———U,Th,K在岩石中的質量分數(10-6)。

岩石生熱率與岩性密切相關,岩漿岩由基性到酸性生熱率增高;沉積岩隨顆粒減小生熱率增高;變質岩生熱率變化較大,為0.3~10.9μW/m3,以變粒岩最大。三大岩類的生熱率排列為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

岩石生熱率隨深度(z)分布呈指數遞減,表達式為

A(z)=A(0)·exp(-z/H)

式中:A(z)———岩石生熱率隨深度變化值;

A(0)———地表岩石生熱率;

H———對數縮減量。

地球不同深度帶生熱率估計如下:0~100km大地熱流為50%;100~200km為25%;200~300km為15%;300~400km為8%;>400km為2%。

岩石放射性是地殼溫度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地球內部驅動深部構造熱過程的重要動力來源,在淺層地溫場評價中應予高度重視。

表徵岩石熱物理性質的參數還有熱阻率、熱擴散率、不同傳熱形式的熱流密度等。熱導率、比熱容和生熱率是岩石最基本的熱物理性質參數,以此為基礎,利用其他物性參數和相應關系可以導出岩石的其他熱物理性質參數。

㈨ 岩石有哪些物理力學性質

岩石的物理性質
容重、含水量、堅固性、彈性、塑性、韌性、碎漲性、流變性、孔隙度、密度,容重 、滲透性、聲波速度(在岩石中的傳播速度)等等.
岩石力學性質:非限制壓縮強度,點荷載強度 ,三軸壓縮強度,拉伸強度,剪切強度,全應力—應變曲線及破壞後強度。
岩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和天然玻璃組成的,具有穩定外形的固態集合體。由一種礦物組成的岩石稱作單礦岩,如大理岩由方解石組成,石英岩由石英組成等;由數種礦物組成的岩石稱作復礦岩,如花崗岩由石英、長石和雲母等礦物組成,輝長岩由基性斜長石和輝石組成等等。沒有一定外形的液體如石油、氣體如天然氣以及鬆散的沙、泥等,都不是岩石。
岩石是組成地殼的物質之一,是構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其中,長石是地殼中最重要的造岩成分,比例達到60%,石英則是數量第二多的礦石。
岩石根據其成因、構造和化學成分分類,大多數岩石含有二氧化硅(SiO2),而74.3%的地殼成分都是後者。岩石中硅的含量是決定岩石屬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岩石是人類早期工具的重要來源,在人類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人類的第一個文明時期被稱為石器時代。岩石一直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重要材料和工具。

㈩ 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有哪些

1岩石的物理性質
容重、含水量、堅固性、彈性、塑性、韌性、碎漲性、流變性、孔隙度、密度,容重
、滲透性、聲波速度(在岩石中的傳播速度)等等。
2岩石力學性質
2.1非限制壓縮強度
2.2點荷載強度
2.3
三軸壓縮強度
2.4拉伸強度
2.5剪切強度
2.6全應力—應變曲線及破壞後強度

閱讀全文

與岩石物理化學指標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