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簡要回答影響植物生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影響植物生長的因素主要有:
1、水分
水分和空氣是根系發育的兩個重要因素,但它們之間又是一對矛盾。水多了,占據了土壤孔隙,空氣就減少。土壤乾旱,土壤中水分少了,空氣就多。
當土壤水分過干時,易促使根木栓化和發生自疏;過濕則抑制根的呼吸作用,造成停長或腐爛死亡。同時土壤水分過多會擠出土壤氧氣,導致根系缺氧死亡,同時影響土壤通氣性。
2、土壤酸鹼度
土壤偏酸性或偏鹼性,都會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養分的有效性,難以形成良好的土壤結構,嚴重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同時也可能造成重金屬中毒,從而影響各種作物生長發育。
3、土壤微生物
有益微生物與植物的健康:植物體包括根,莖,葉,花,果實,事實上它整體的表面穿著一件微生物的外衣。在土壤中根的表面周圍約五厘米的范圍內,重重地圍繞著高密度的微生物,稱之為「根圈菌」。
(1)植物生長的化學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其他影響因素
1、光照主要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光照強度超過植物的光補償點,植物才能積累有機物質,當光照強度增加,植物積累的有機物越多。
當光照強度超過光飽和點時,光照增強,光合強度不在增加,當光照過強時,光照會使植物氣孔關閉,反而使光合作用減弱,出現光抑制現象,甚至會分解植物葉綠素甚至灼傷植物細胞,危害植物正常生長發育。
2、二氧化碳對植物生長過程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抗逆性皆有影響,首先二氧化碳作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適當升高二氧化碳濃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強,合成有機物增多。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植物呼吸作用減弱,植物的消耗減少。總的來說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有利於植物的快速生長,但植物對二氧化碳濃度耐受性不一樣,過高的二氧化碳濃度會導致植物死亡,因此要根據植物品種設置合適的二氧化碳濃度。
2. 為什麼植物會有生長因素
是自然規律。而且植物體內含有生長素
影響植物生長的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氣、光照、土壤酸鹼度、土壤微生物。其中空氣和水分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因素。除此之外,還有氮磷鉀三要素影響著植物的生長,氮元素促進植物細胞分裂,磷元素促進種子果實成熟,鉀元素促進澱粉形成與運輸。
調節植物生長,尤其能刺激莖內細胞縱向生長並抑制根內細胞縱向生長的一類激素。它可影響莖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生長。在細胞分裂和分化、果實發育、插條時根的形成和落葉過程中也發揮了作用。最重要的天然存在的植物生長素為β-吲哚乙酸。
研究發現,生長素的作用表現為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這與生長素的濃度對植物不同部位的敏感度有關。一般來說植物根的敏感度大於芽大於莖。雙子葉植物的敏感度大於單子葉植物。所以用2,4D這樣的生長素類似物可以做除草劑。它的特點是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甚至殺死植物。
3. 植物生長的三要素是什麼
植物生長的三要素是氮、磷、鉀。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澱粉的形成與運輸。
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無機鹽包括含氮、磷、鉀、鈣、鎂、硫、硼、錳、鋅、鉬等的多種無機鹽,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
植物生長:
植物生長素是由具分裂和增大活性的細胞區產生的調控植物生長方向的激素。其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主要作用是使植物細胞壁鬆弛,從而使細胞增長,在許多植物中還能增加RNA和蛋白質的合成。調節植物生長,尤其能刺激莖內細胞縱向生長並抑制根內細胞橫向生長的一類激素。它可影響莖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生長。
植物生長必須要經過種子萌發,然後種子抽生出花芽來,再到植株生長開花的階段,最後結出果實來這四個階段。只有經歷這四個階段之後,植物的生長才算圓滿,然後來年接著重復這一生長規律。
4. 植物需要哪些化學元素
1、 炭、氫、氧--能從空氣和水分當中吸取且能充足供應的
2、 氮、磷、鉀--這是三種你能在大多數肥料外包裝上看見的大量元素。
3、 硫、鈣--中量元素
4、 硼、銅、鐵、鋅、鉬、錳--微量元素
以上這些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氮、磷、鉀(作物生長的需求量較大),如果你讀過文章《細胞學》和《食物學》,那麼你就知道氨基酸
,蛋白質和ATP,氮 磷、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們是這些基本組成部分的元素構架,例如:
1、 所有的氨基酸都含有氮。
2、 所有細胞由蛋白質組成,細胞都含有磷,所有ATP也是如此(ATP是細胞活動的能源所在)。
3、 植物乾重的1%到2%是鉀,由此可見其重要性
沒有N、P、K,作物幾乎不能生存,因為不能滿足日常需求,就象一個汽車廠沒有鋼材,路軌沒有枕木一樣。
如果N、P、K短缺或者不能從土壤當中吸取,都會影響作物的生存幾率。在自然界裡面,N、P、K經常是來自於一些已經死亡了的植物。相對氮而言,其從死亡到活著的植物之間的循環只能通過土壤。
要想讓作物生長快一點,你所要做的就是給它們提供那些不易吸收的元素,這個就是施用肥料的目的所在。之所以大多數肥料都只含有N、P、K是因為作物生長過程中大量需要他們,而其他一些也需求的化學元素在生產當中不易提取。
5. 影響植物生長的基本因素
植物生長需要空氣、水、溫度、光和養分五個基本因素,缺一不可。
1、空氣:大氣成分中對植物生長影響最大的是氧、CO2、水氣和氮。空氣中的氧氣是植物進行作用的條件,而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水分:植物體內60%以上是水。水是構成植物體的最主要物質。植物根系和葉片均能吸收水分,參與植物的生理活動。
3、適宜的溫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與溫度有關,一般植物生長適宜的氣溫是8-38度。
4、光照: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沒有光,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5、養分:植物需要的養料很多,有碳、氫、氧、氮、磷、鉀、鈣、硫、鎂、鐵等10 多種元素。
(5)植物生長的化學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科研人員們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進行了長期細致的研究,發現植物更青睞可見光的藍色和紅色部分,比例超過60%。因此,將紅光和藍光按照一定比例配比製成光源,就能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
植物幾乎不吸收綠光,也不需要紅外、遠紅外等部分,把它們去除掉,根本不影響植物生長,還可以避免大量能耗。
LED紅藍光譜的波長調節范圍很大,且可人工控制,可以針對不同種類植物調節成合適的光譜波長,這樣,植物就能根據LED設定的光源進行生長。
除此之外,通過對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以及營養液等影響植物生長環境的高精度控制,科研人員在植物工廠中為植物生長提供了最適宜的環境,令植物的生長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6. 植物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元素有哪些其功能如何
(1)必需營養元素
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除需要一定的光照、水分、空氣和熱量外,還必須不斷地從外界吸收所必需的各種營養元素,並進行同化,以維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動。那麼植物體內到底都含有哪些化學元素呢,經過分析,人們已經發現植物從環境中吸收到體內的化學元素大約有70多種,而植物必需的營養元素共有16種。它們是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鐵、錳、鋅、銅、鉬、硼和氯。
(2)必需營養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①碳、氫、氧:碳、氫、氧這3種元素在植物體內含量最高,它們的含量之和占干物質總量的90%以上。其中,碳的含量最高,約佔45%。植物體內的各種有機化合物,如各種碳水化合物、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質等,主要是由這幾種元素構成。光合作用的最初產物——糖,是合成植物體內許多重要有機化合物的原料,也是植物呼吸作用和一系列代謝作用的能量來源。此外,氫和氧在植物體內生物氧化還原過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②氮:氮素在蔬菜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對蔬菜生長發育的影響比其他的大量元素的影響更大,它被稱為是生物的「生命元素」。
第一,氮能促進葉綠素的形成。
第二,氮能促進蛋白質、核酸的合成,加速蔬菜的生長發育。
第三,氮是各種酶和維生素的成分。酶本身也是一種蛋白質,它是植物體內新陳代謝的生物催化劑,氮通過酶的催化效應影響生物體內各種生化反應的進行。此外,許多維生素、植物激素、生物鹼、磷脂等,這些都是植物體內的活性物質,對植物的生命活動影響很大,而它們都是含氮物質。
③磷:磷也是一種重要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含量僅次於氮和鉀。對蔬菜的生長,產量的高低,品質的優劣都有顯著的影響。剛才說過核酸、核蛋白、磷脂、植物激素、酶以及磷酸腺苷,這些物質都參與植物體內重要的代謝過程。而這些都是含磷有機物。
另外,磷對提高蔬菜抗旱能力、抗寒能力及對鹽鹼的耐性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鉀:鉀並不是植物體的構成成分,主要以水溶性無機態存在於植物的汁液中或吸附在原生質的表面。鉀的最重要功能是作為酶的活性劑,也就是說有了鉀,酶的活性就強,作用才能充分地發揮。
第一,鉀可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促進氮的代謝,提高植物對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增加蛋白質含量。鉀參與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運輸及葉片氣孔的開閉。
第二,鉀能增強蔬菜的抗逆性,增強蔬菜的抗寒力。
第三,鉀能改善蔬菜的品質。
⑤鈣:鈣主要分布於葉片中,它是保證蔬菜健康生長和提高品質的重要因素。
第一,鈣是構成質膜和細胞壁的重要元素。細胞壁的胞間層由鈣組成,鈣對胞間層的形成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缺鈣時會影響細胞的形成和發育,並妨礙細胞的分裂和新細胞的形成。鈣還能穩定生物膜結構,保持細胞的完整性。
第二,鈣可以增加細胞分裂素含量,使葉片保持活力,防止蔬菜衰老。
第三,鈣素可以增強蔬菜的抗病性。細胞間層中鈣含量高,可抑制真菌入侵時對細胞壁和質膜的破壞,增強蔬菜的抗病性。
⑥鎂:鎂是葉綠素的組分,是葉綠素分子中唯一的金屬元素,通過組成葉綠素直接參與光合作用。鎂離子也是許多酶的活化劑,調節物質代謝和能量轉化。
⑦硫:硫是蛋白質的組成分。缺硫,蛋白質合成受阻,非蛋白質態氮積累而導致生育障礙。硫能促進豆科植物根瘤的形成,參與固氮酶的形成,增強固氮活力。
⑧鐵:葉綠素的合成必須有含鐵的酶的催化,否則,葉綠素不能形成,葉片會失去綠色,直接影響光合作用。鐵是一些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的成分,影響植物的呼吸作用。
7. 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必要元素都有哪些
1. 種群
地球上任何一種動物或植物都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在地表總是占據著一定的地區,我們把占據著一定環境空間的同一種生物的個體集群叫做種群.換句話說,種群就是在一定空間中同種生物的個體群.種群是由個體組成的,但是當生物進入到種群水平時,生物的個體已成為較大和較復雜生物體系中的一部分,此時,作為整體的種群出現了許多不為個體所具有的新屬性,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齡結構、分布格局和某些動物種群獨有的社群結構等特徵.在自然界,種群是物種存在、物種進化和表達種內關系的基本單位,是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具體對象.
種群個體數目的增加稱為種群增長.如果一個單獨的種群(在自然界,常常是若干種群的個體生長在一起)在食物和空間充足,並無天敵與疾病以及個體的遷人與遷出等因素存在時,按恆定的瞬時增長率(r)連續地增殖,即世代是重疊時,該種群便表現為指數式增長,即dN/dt=rN.其積分就得到經過時間t後種群的總個體數,可用一條個體數目不斷增加的J形曲線來表示.種群如按此方式增長,那麼一個細菌經過36小時,完成108個世代後,將繁殖出2107個細菌,可以布滿全球一尺厚.達爾文也曾計算過繁殖緩慢的大象的個體.一對大象任其自由繁殖,後代都能成活,750年後將會有19 000 000 頭大象的存在.這些顯然是一種推算.實際上,這種按生物內在增長能力即生物潛力呈幾何級數或指數方式的增長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限制生物增長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即環境阻力的存在(如有限的生存空間和食物,種內和種間競爭,天故的捕食,疾病和不良氣候條件等)和生物的年齡變化等必然影響到種群的出生率和存活數目,從而降低種群的實際增長率,使個體數目不可能無限地增長下去.相反,通常是當種群侵入到一個新地區後,開始時增長較快,隨後逐漸變慢,最後穩定在一定水平上,或者在這一水平上下波動.此時個體數目接近或達到環境最大容量或環境的最大負荷量(K).在這種有限制的環境條件下,種群的增長可用邏輯斯諦方程表示:dN/dt=rN(K-N/K)=rN(1-N/K),1-N/K 代表環境阻力.增長曲線表現為S形.一般認為,這種增長動態是自然種群最普遍的形式.
種群動態與調節機能的研究,對於管理和保護生物資源,以及對於了解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都具有重要意義.
2. 生物群落
① 群落的概念
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物種都不是孤立地生存,總有許多其他生物種與之同群共居,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物群休.正如種群是個體的集合體一樣,群落是種群的集合體,是一個比種群更復雜更高一級的生命組織層次.群落因成分中生物類別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果在一定地段上,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植物種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彼此發生作用,形成一種有規律的組合,這種多植物種的組合就叫做植物群落.它是不同種類植物鬆散地組織起來的單位.河漫灘上的一塊草地,山坡上的一片松林,湖岸淺水處的一片蘆葦叢,乃至一塊人工管理的稻田,都是植物群落.其類型繁雜多樣,其面積差別懸殊,彼此之間的邊界明顯或不明顯.
動物同植物一樣,也常常是以群落的形式組合在一起共同生活著.只是由於動物的流動性很大,群落組合更鬆散,在科學研究上多以種群為對象而很少應用「動物群落」一詞.
植物群落是動物的食物資源庫、隱蔽所和繁殖生息的地方.所以地球上沒有毫無動物棲居的植物群落,也沒有不與植物群落發生關系的動物群落.在動植物生活的地方,甚至其軀體上都布滿著微生物的群體.因此,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環境條件下,由彼此在發展中有密切聯系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規律地組合成的生物群體,叫做生物群落.每個生物群落都是自然界真實存在的一個整體單位,占據著生物圈的一定地區,具有一定的組成和結構,在物質和能量交換中執行著獨特的功能.生物群落中以陸地植物群落的外貌最為突出,在生物群落的結構和功能中所起作用最大.一個地區全部植物群落的總體,叫做該地區的植被.如北京的植被、秦嶺山地的植被都是指該地區范圍內分布的全部植物群落.
地球上所存在的各種自然群落,如森林、草原、荒漠、沼澤等都是億萬年來地球歷史發展的產物,是通過長期自然選擇在一定地區產生的最合理、最有效的生物群體.人們研究它,可從中得到啟示,以便更合理地創造人工群落,改造自然群落.
② 生物群落的動態
生物群落同其他自然現象一樣是一個動態系統,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生物群落作為一個由多種有機體構成的生命系統,既有季相變化和年變化,又有群落的演替和演化等.其中,以群落的季節性變化和演替比較重要. 在氣候季節變化明顯的地區,植物在不同季節通過發芽、展葉、開花、結果和休眠等不同的物候階段,使整個群落在各季表現出不同的外貌,叫做群落的季相.不同氣候帶群落季相表現很不一致,在終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雨林變化很不明顯;溫帶地區四季分明,變化最為突出. 群落的季節性變化除季相更替外,群落的生產力、植物的營養成分和群落的內部環境也都相應地發生周期性變化.
由於氣候變遷、洪水、野火、山崩、動物的活動和植物繁殖體的遷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動改變了內部環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於人類活動的結果,可使群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在一定地段上一個群落被性質不同的另一個群落所替代的現象叫做演替.例如,在某一林區,一片土地上的樹木被砍伐後辟為農田,種植作物;以後這塊農田被廢棄,在無外來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就發育出一系列植物,並且依次替代.首先出現的是一年生雜草群落;然後是多年生雜類草與禾草組成的群落;再後是灌木群落和喬木的出現,直到一片森林再度形成,替代現象基本結束.在這里,原來的森林群落被農業植物群落所代替,就其發生原因而論是一種人為演替.此後,在撩荒地上一系列天然植物群落相繼出現,主要是由於植物之間和植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種相互作用的不斷變化而引起的自然演替過程.
群落的演替按發生的基質狀況可分為兩類.發生於以前沒有植被覆蓋過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原生演替.原來有過植被覆蓋,以後由於某種原因原有植被消滅了,這樣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土壤中常常還保留著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發生在這種裸地上的演替稱做次生演替.上述出現於撩荒地上的演替即屬此類.原生演替如果是發生在森林氣候環境下,其演替系列可概括為:裸岩-地衣群落-苔蘚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喬木群落.如果發生在淡水湖泊里,演替系列為:開敞水體-沉水植物群落-浮葉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濕生植物群落-陸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圖10-5).從圖中可以看出,與植物群落發生演替的同時,棲居於其中的動物種群也發生更替,每一階段的動物群都與一定的植物群落類型相聯系.
群落演替還因其發展方向不同分為順行演替與逆行演替.當發生於裸露地面或撩蕪地面的群落經過一系列發展變化,總趨勢朝向逐漸符合於當地主要生態環境條件(如氣候和土壤)的演替過程,叫做順行演替.順行演替的結果,群落的特徵一般表現為生物種類由少到多,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由不穩定變得比較穩定.最後會發展成為與當地環境條件協調一致的、結構穩定的頂極群落,整個群落的物質與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保持相對平衡.
群落由於受到干擾破壞而驅使演替過程倒退,即逆行演替.強度放牧下的草原,因適口性強的牧草逐漸減少或消失,品質低劣或有毒和有刺的植物得以繁生蔓延,草群總蓋度下降,甚至出現裸露地面.草原發生的這種退化現象即是逆行演替.河流中上游地區的森林或其他類型的植被被過度砍伐,如遇大雨、河水暴漲造成危害,是植被逆行演替帶來的惡果. 群落演替的速度隨具體條件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在演替系列的早期階段比較迅速,群落穩定性差;後期演替速度逐漸變慢;最後階段的群落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快些. 研究群落的演替對於認識它們的性質,預測未來發展的趨向,以及合理利用、改造和保護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3. 生態系統
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群落總是通過連續的能量-物質交換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不可分割地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著,共同形成統一的整體,這樣的生態功能單位就是生態系統.
按照生態系統的上述定義,我們既可以從類型上去理解,例如森林、草原、荒漠、凍原、沼澤、河流、海洋、湖泊、農田和城市等;也可以從區域上理解它,例如分布有森林、灌叢、草地和溪流的一個山地地區或是包含著農田、人工林、草地、河流、池塘和村落與城鎮的一片平原地區都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地球表層的基本組成單位,它的面積大小很懸殊,從整個最大的生物圈,到最小的一滴水及其中的微生物.所以整個地球表層就是由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生態系統鑲嵌而成.
作為一個開放系統,生態系統並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在正常情況下的一定限度內,其本身都具有反饋機能,使它能夠自動調節,逐漸修復與調整因外界干擾而受到的損傷,維持正常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其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它又是一個控制系統或反饋系統.
生態系統概念的提出,使我們對生命自然界的認識提到了更高一級水平.它的研究為我們觀察分析復雜的自然界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並且成為解決現代人類所面臨的環境污染、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重大問題的理論基礎之一.
8. 植物生長所需要的三大要素是什麼
氮、磷、鉀
在植物體內經常可以檢測到70多種化學元素,但國際公認的高等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必需營養元素僅有16種,它們是碳(C)、氫(H)、氧(O)、氮(N)、磷(P)、鉀(K)、鈣(Ca)、鎂(Mg)、硫(S)、鐵(Fe)、硼(B)、錳(Mn)、銅(Cu)、鋅(Zn)、鉬(Mo)和氯(C1)。按植物對它們需要量的多少,可分為大量營養元素、中量營養元素和微量營養元素。大量營養元素包括碳、氫、氧、氮、磷、鉀;中量營養元素有鈣、鎂、硫;微量元素包括鐵、硼、錳、銅、鋅、鉬和氯。現在也有學者認為鎳(Ni)是第17種必需營養元素。
據研究,確定為植物必需營養元素的3個條件是:①這種元素對植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應該是必不可少的,當它完全缺乏時,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②植物對這種元素的需要是專一的,其它元素不能代替它的作用,缺乏時,植物會出現特殊的缺乏症狀,只有滿足這種元素,症狀才會消除;⑧這種元素必須在植物體內起直接作用,而不僅僅是起改善植物生長環境的間接作用。
花卉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元素:
大量元素氮、磷、鉀⑴花卉的氮(N)素營養:氮是植物生長發育過程
中所必需,通常雖然在植物體內氮的總量不太高,如水稻全株為1.0—2.0%
。植物是含氮量較高的植物,植物葉片中的含氮量占其乾重的3.5—5.0%左
右。氮素主要以銨態氮和硝態氮的形式被吸收,有些小分子的有機氮如尿素
等亦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氮是構成蛋白質的主要成份,約占蛋白質含量的16
—18%在細胞質和細胞核中都含有蛋白質。所有的酶也都以蛋白質為主體。
此外,核酸、磷脂、葉綠素、輔酶等化合物中均含有氮;某些植物激素如生
長素和激動素、維生素(如B1、B2、B3、PP)中也含有氮。因此,氮在植
物生命中佔有首要地位,故氮又稱為生命元素。⑵花卉的磷(P)素營養磷也
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一般植物的含磷量為1—8%。植物在
花芽分化期至開花期對磷的吸收量較大,因此在花芽分化期前要進行適當增
施磷肥;在土壤溫度較低時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低,應增加磷肥;在秋後適
當施用磷肥,可提高植物的抗寒能力,並增加根櫱和莖櫱的數量。磷主要以
HPO42-和H2PO4-的形成被吸收。磷參與核酸、核苷酸、磷脂和某些輔酶
等的組成,所以是細胞質和細胞核的主要成份。磷參與糖酵解過程等許多代
謝過程。⑶花卉的鉀(K)素營養鉀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三大要素之一,
土壤中的鉀的含量較豐富,因此長期以來人們對施鉀肥重視不足。近年來由
於大量的使用氮肥和磷肥,對鉀肥的的需求也日趨增加。鉀以游離狀態或吸
附態存在於有機體中,對植物體內多種酶具有活化作用
9. 植物所需的基本化學元素
總的說來,所有植物都必需的有16種元素。它們是碳、氫、氧、氮、磷、鉀、硫、鈣、鎂、硼、鐵、銅、鋅、錳、鉬、氯。另外4種元素鈉、鈷、釩、硅不是所有植物都必需的,但對某些植物是必需的,缺乏它們也不行。
讓我們先來熟悉一下這些元素的符號。碳:C、氫:H、氧:O、氮:N、磷:P、鉀:K、硫:S、鈣:Ca、鎂:Mg、硼:B、鐵:Fe、銅:Cu、鋅:Zn、錳:Mn、鉬:Mo、氯:Cl、鈉:Na、鈷:Co、釩:V、硅:Si。我們對這些化學元素按不同性質作一初步分類 。
碳(C)、氫(H)、氧(O)、氮(N)、磷(P)、鉀(K)、硫(S)、鈣(Ca)、鎂(Mg)、硼(B)、鐵(Fe)、銅(Cu)、鋅(Zn)、錳(Mn)、鉬(Mo)、氯(Cl)這16種元素目前被認為是植物必需元素。下面我們重點討論它們。
現在我們把這16種元素分一下類。組成植物蛋白質,再進一步合成原生質的元素有碳(C)、氫(H)、氧(O)、氮(N)、磷(P)、硫(S)6種元素。如果對植物體加以燃燒,碳(C)、氫(H)、氧(O)、氮(N)4種元素就變成氣體氧化物跑到空氣中,剩餘的其它12種元素變為肉眼看得見的固體氧化物,通常稱為植物灰分。
碳(C)、氫(H)、氧(O)這3種元素可以從二氧化碳和水中獲得,通過光合作用轉化為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再一步步生成澱粉、纖維素或生成氨基酸、蛋白質、原生質,還可能生成其它物質。一般認為,這些元素是非礦質元素。人們對這些元素不太容易控制。植物所需水分一般來自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乾旱缺水時,人們可以通過灌溉補充一些水分,漬澇時挖渠排掉一部分過剩的水,在一定程度上調控植物需要的水。二氧化碳來自空氣,人們除了對生長在溫室中的植物能夠補充一些二氧化碳外,對露天種植的作物還無法控制二氧化碳的供應。所以在考慮營養元素時一般不考慮它們。
其餘13種元素來自土壤,被稱為礦質營養元素。人們可以通過施肥來調節控制它們的供應量。這是我們以後將討論的重點。按照它們在植物體中含量的多少,可以將它們大致分為三類:
大量元素包括氮(N)、磷(P)、鉀(K)。
中量元素有硫(S)、鈣(Ca)、鎂(Mg)。
微量元素是硼(B)、鐵(Fe)、銅(Cu)、鋅(Zn)、錳(Mn)、鉬(Mo)、氯(Cl)。
這樣分類絕不意味著有的元素重要,有的元素不重要。它們在植物體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無論哪種元素缺乏,都對植物生長造成危害。同樣,某種元素過量也對植物生長造成危害,因為一種元素過量意味著其它元素短缺。下面我們將討論它們在植物體中的作用、植物對它們的需求規律、從什麼肥料中可以得到這些營養元素等一系列問題。
10. 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十六元素都是幹嘛用的
植物體中存在著近60種不同元素。然而其中大部分元素並不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植物生長發育必需的元素只有16種,這就是碳、氫、氧、氮、磷、硫、鉀、鈣、鎂、鐵、錳、鋅、銅、鉬、硼和氯。人們將這16種元素稱為必要元素。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必要元素,是因為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種,植物的生長發育就不會正常,而且每一種元素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由化學性質非常相近的元素代替。
植物所必需的16種元素中,碳、氫、氧、氮、磷、硫、鉀、鈣、鎂等9種元素,植物吸收量多,稱為大量元素;鐵、錳、鋅、銅、鉬、硼和氯等7種元素,植物吸收量少,稱為微量元素。
16種必要元素中的碳、氫、氧來自大氣和水,其餘元素均靠植物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每種元素的化合物形態很多,但根系只能吸收其自身可以利用的化合物形態,例如,對於氮元素來說,大多數植物只能吸收銨態氮(NH4—N)和硝態氮(NO3—N),又如磷元素,植物主要利用的形態是正磷酸鹽(H3PO4)。因此了解植物對元素的吸收形態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