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內啡肽和多巴胺的區別是什麼
1、本質不同
內啡肽是由大腦垂體分泌的一種生物大分子肽類化合物。
多巴胺是人的大腦中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
2、作用不同
當機體有傷痛刺激時,內源性阿片肽被釋放出來以對抗疼痛。在內啡肽的激發下,人的身心處於輕松愉悅的狀態中,免疫系統實力得以強化,並能順利入夢,消除失眠症。
多巴胺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沖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慾、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與各種上癮行為有關。
(1)內源性化學物質有哪些擴展閱讀
內啡肽的類型
內啡肽有α、β、γ、δ四種類型。其中β內啡肽大量存在於垂體中。腦啡肽是內源性阿片樣物質中兩種特殊的五肽化合物:亮氨酸和甲硫氨酸腦啡肽,含有與嗎啡相似的活性基團。
在離體突觸阿片結合測定中,腦啡肽、α內啡肽和γ內啡肽具有同嗎啡一樣的活性,而β內啡肽的活性則5~10倍於嗎啡。
內啡肽的鎮痛作用只在大腦內給予時方能見到,但尚未證實外周給葯是否有鎮痛活性。內源性肽類物質、阿片受體和內啡肽神經元共同組成了內啡肽系統。
Ⅱ 多巴胺和內啡肽究竟有什麼區別
用最簡單的比喻就可以知道兩者的區別了:
你忙了一天的工作,很累,終於下班了,感覺到很高興,這樣的感覺就是內啡肽造成的。
你玩了一天,非常開心,到了該睡覺的時間,你卻意猶未盡,這樣感覺就是多巴胺造成的。
所以長距離運動時,產生新快感的東西是內啡肽。
(2)內源性化學物質有哪些擴展閱讀:
1、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沖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慾、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
Ⅲ 為什麼睡覺
睡眠是每人每天都需要的,大多數人一生中的睡眠時間超過生命的1/3。
睡眠的確切定義,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著不同的內涵。最初法國學者認為:睡眠是由於身體內部的需要,使感覺活動和運動性活動暫時停止,給予適當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覺醒的狀態。後來人們認識了腦電活動,認為:睡眠是由於腦的功能活動而引起的動物生理性活動低下,給予適當刺激可使之達到完全清醒的狀態。而經過近些年的研究現代醫學大致認為:睡眠是一種主動過程,睡眠是恢復精力所必須的休息,有專門的中樞管理睡眠與覺醒,睡時人腦只是換了一個工作方式,使能量得到貯存,有利於精神和體力的恢復;而適當的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既是維護健康和體力的基礎,也是取得高度生產能力的保證。我並不完全這么認為。
按照我的經驗和理解,睡眠是指大腦為了將刺激和刺激聯結分配固化給相應神經細胞(重整信息)的需要,把興奮點(注意)暫且轉移到原先興奮強度較弱的神經細胞,並由那些神經細胞接管人體的大部分生命活動,而原先接受處理內外刺激並做出反應的興奮度較高的神經細胞因防止沒有經過深加工的刺激聯結相互干擾(信息過載),(也可以理解為生化能量有限而醒著時這些神經細胞以接受和處理刺激,創建和調用刺激聯結為主,睡眠時以整理、過濾和固化刺激聯結為主),必須大部分屏蔽內外刺激對這些神經細胞的作用的必要的生命過程。精神疲勞體現為待處理或固化的刺激聯結過多,人本能的對刺激聯結儲存的不安、緊張和焦慮,睡眠起到消化這些刺激聯結的作用,這就表現為緩解疲勞。而睡眠質量不高是指屏蔽度不夠或睡眠時間不足以充分消化刺激聯結的現象。嗜睡則是病態的過多過久屏蔽。這些都是神經控制不足的表現。在睡眠中由於主動性活動減弱,人的體力也得到相應恢復。
睡眠往往是一種無意識的愉快狀態,通常發生在躺在床上和夜裡我們允許自己休息的時候。與覺醒狀態相比較,睡眠的時候人與周圍的接觸停止,自覺意識消失,不再能控制自己說什麼或做什麼。處在睡眠狀態的人肌肉放鬆,神經反射減弱,體溫下降,心跳減慢,血壓輕度下降,新陳代謝的速度減慢,胃腸道的蠕動也明顯減弱。這時候看上去睡著的人是靜止的,被動的,實際不然,如果在一個人睡眠時給他作腦電圖,我們會發現,人在睡眠時腦細胞發放的電脈沖並不比覺醒時減弱。這證明大腦並未休息。正如一座夜間的蜂房,外表看上去蜜蜂都已歸巢休息,但實際上所有的蜜蜂都在為釀造蜂蜜而通宵達旦地忙碌。
人的睡眠是怎樣引起的?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睡眠是經過長期進化的動物後天獲得的一種生理功能。這種生理現象,自古以來就引起人們的很大興趣,對它的解釋也眾說紛紜,大體上有血液中毒學說、睡眠中樞學說、網狀系統上傳阻斷學說和自律神經系統學說,而最近研究表明,引起睡眠的內源性化學物質有22種,其中有一種叫做ASP5-a-DSIP的物質,具有調節「24小時節律」的編程效應。
近年來神經生理研究表明:腦干藍斑核和中縫核是產生和維持睡眠的特異中樞。藍斑核頭部向上發出纖維至大腦皮層,與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一起維持醒覺;中縫核頭部向上發出的纖維與「無快眼運動」(NREM)睡眠的產生和維持有關。藍斑核和中縫核尾部都參與「快眼運動」(REM)睡眠過程。去甲腎上腺素(NE)與5-羥色胺(5-HT)是維持睡眠和醒覺狀態起決定作用的一對介質。當腦內NE含量不變或增高時,降低5-HT的含量可引起失眠;當腦內5-HT含量正常或增高時,降低NE含量則引起嗜睡。
在近些年來對睡眠中樞的探索中,以色列海法市醫學院睡眠中心,通過掃描發現腦藍斑核還是主管睡眠時做夢的神經中樞;美國科學家發現,大鼠的大腦中有一個主管睡眠的「開關」,是位於大腦深處的微小細胞核團,此即大鼠睡眠中樞;義大利研究者,通過對家族性失眠病例的研究,在病理上發現有丘腦退化現象,推斷人也應該有睡眠中樞。而科學家們通過神經細胞的電生理實驗,初步認為,在眼後側腦的前部存在控制睡眠的睡眠中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沃特曼和他的助手們,發現了松果體分泌的褪黑素有致眠作用;同時他們還發現,兒童夜間血液中褪黑素含量是300,成人只有100,而老年人最高不過是40,以此解釋兒童睡眠多於老年。
睡眠的生化機制
一種稱為δ-睡眠促進多肽的物質
人吃了安眠葯後,就會昏昏欲睡,這是由於某種化學物質進入人體,作用於大腦中的睡眠中樞。有的科學家就設想,動物在持續覺醒過程中,是不是體內會產生某種化學物質,當這種化學物質聚集到一定濃度時,睡眠就發生了。
有的人就是喜歡對事情刨根問底,這些人就是科學家。1910年有個叫Pieron的人,將狗剝奪睡眠150-293小時(不知他老人家要費多大力氣),然後將狗的腦脊液(我們的大腦其實是泡在一種液體中,大腦周圍的液體就是腦脊液)抽出來,注射到醒著的狗的腦室中,結果,Pieron先生的力氣沒有白花,被注射的狗睡著了,這證明了體內確實有一種促進睡眠的物質。後來的許多科學家,如Monnier,以及我國學者劉世熠等,不知又費了多大的勁,終於提取出一種稱為δ-睡眠促進多肽(δ-sleep-incing-peptide)的物質。這種物質如果將來能大量生產,將會是一種很少副作用的安眠葯。
最近的研究還發現,睡眠時,生長激素分沁明顯增加,尤其在慢波睡眠的第3、4期,所以說,睡眠還與我們長個子有關。這還可以解釋為什麼嬰兒特別需要睡眠。
Ⅳ 室內空氣中常見的污染物有哪些,主要來源於什麼,對人體有什麼危害
我們剛裝修完。房間里總是有刺鼻的氣味。這些是什麼味道?他的主要來源在哪裡?下面北京除甲醛公司為您解答。
甲醛主要來源於:
1、室內木製傢具、牆紙、油漆、彩牆。
2、室內布藝、門簾、床單、窗簾等。
3、辦公區域:辦公椅,沙發,衣櫃等。
4、塗料:各種油漆、粘合劑等。
5、地面:地毯、木地板
甲醛危害有哪些:
1、致敏作用:直接接觸甲醛可引起過敏性皮炎、色斑及壞死。吸入高濃度甲醛可誘發支氣管哮喘。
2、刺激作用:甲醛的主要危害顯示對皮膚和粘膜刺激作用,原漿甲醛是有毒物質,能與蛋白質結合、高濃度吸入時出現呼吸道嚴重的刺激和水腫、眼刺激、頭痛。
3、致突變性:高濃度甲醛也是一種遺傳毒性物質。實驗動物在實驗室吸入高濃度甲醛可引起鼻咽腫瘤。
苯及苯系物的主要來源
1、各種油漆污漬、粘合劑
2、辦公室傢具,包括書桌、傳真機、計算機終端和列印機。
3、牆壁:顏色壁,壁紙;
4、地板,包括地毯、地板膠和木地板。
5、其他,包括門簾、天花等。
苯及苯系物危害:
高濃度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麻醉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長期接觸苯會損害造血系統,導致慢性中毒。
室內污染物和有害的來源!
TVOC的主要來源:
1、地板:地毯,地板膠和木地板。
2、油漆:各種油漆、污漬、粘合劑等;
3、辦公面積:包括辦公桌、辦公椅、卡座、衣櫃、沙發等;
4、牆體,包括木牆,彩色牆壁,壁紙等;
5、電視OC的最高版本是地毯、壁紙、窗簾。
TVOC危害:
1、在高濃度TVOC環境中可導致人體免疫力水平失調
2、頭部不適、頭暈、頭痛症狀;
3,眼刺激,視力疲勞,眼睛發紅,發癢,流淚;
Ⅳ 什麼是內源性物質
褪黑素褪黑激素(Melatonin)主要是由哺乳動物和人類的松果體產生的一種吲哚類激素。人的松果體是附著於第三腦室後壁的、豆粒狀大小的組織。也有報導哺乳動物的視網膜和副淚腺也能產生少量的褪黑激素;某些變溫動物的眼睛、腦部和皮膚(如青蛙)以及某些藻類也能合成褪黑激素。褪黑激素的分子式為C13N2H16O2,分子量232.27,熔點116℃~118℃,化學名稱為N-乙醯基-5-甲氧基色胺(N-acetyl-5-methoxytryptamine)。 Lerner(1960)首次在松果體中分離出一種激素,由於這種激素能夠使一種產生黑色素(melanin)的細胞發亮,故取其字首Mela;同時由於它從5-羥色胺(serotonin)衍生而來,故取其後綴tonin,因此,這種松果體激素取名為Melatonin(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在體內含量極小,以pg(1×10-12 g)水平存在。近年來,國內外對褪黑激素的生物學功能,尤其是作為膳食補充劑的保健功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表明其具有促進睡眠、調節時差、抗衰老、調節免疫、抗腫瘤等多項生理功能。 1褪黑激素的生物合成 褪黑激素的生物合成受光周期的制約。松果體在光神經的控制下,由色氨酸轉化成5-羥色氨酸,進一步轉化成5-羥色胺,在N-乙醯基轉移酶的作用下,再轉化成N-乙醯基-5-羥色胺,最後合成褪黑激素,從而使體內的含量呈晝夜性的節律改變。夜間褪黑激素分泌量比白天多 5~10倍,清晨2:00到3:00達到峰值。Hakola等對夜班工人唾液中褪黑激素含量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種晝夜節律性變化。褪黑激素生物合成還與年齡有很大關系,它可由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也可經哺乳授予新生兒。因此,在剛出生的嬰兒體內也能檢出很少量的褪黑激素,直到三月齡時分泌量才增加,並呈現較明顯的晝夜節律現象,3~5歲幼兒的夜間褪黑激素分泌量最高,青春期分泌量略有下降,以後隨著年齡增大而逐漸下降,到青春期末反而低於幼兒期,到老年時晝夜節律漸趨平緩甚至消失。 2褪黑激素對睡眠的影響 Holmes研究了褪黑激素的催眠作用和對神經化學的影響,大鼠給予10 mg/kg BW褪黑激素後,用EEG檢測入睡時間,與服葯前相比,縮短一半,覺醒時間也明顯縮短,慢波睡眠、異相睡眠明顯延長而且容易喚醒;給予2.5 mg/kg BW,得到程度略低的、類似的催眠效果。任何劑量的褪黑激素都不會改變標准EEC模型和干擾正常的睡眠規律。腹膜給予小鼠褪黑激素25 mg/kg BW的催眠作用與 100 mg/kg BW(腹膜)環己烯巴比妥(催眠葯)的作用相似。Dollins等(1994)用低劑量褪黑激素對20名年青健康志願者進行催眠效果的研究,志願者在上午11:45口服0.1~10 mg褪黑激素後,其血清濃度達到正常人夜晚平均濃度水平;0.1、0.3、1.0和10.0等各劑量組均使受試者口腔溫度下降、入睡時間明顯縮短、睡眠持續時間明顯延長、精力下降、疲勞感增加、情緒低下、對Wilkinson聽覺覺醒試驗反應正確率下降。Waldhauser等(1990)也對20名年輕健康志願者進行口服80 mg褪黑激素催眠效果的研究。觀察到服葯1 h後血清葯物濃度達到峰值(平均為25 817 pg/mL),顯著高於正常人血清濃度,睡前醒覺時間、入睡時間縮短,睡眠質量改善,睡眠中覺醒次數明顯減少,而且睡眠結構調整,淺睡階段縮短,深睡階段延長,次日早晨喚醒閾值下降。Irina等(1995)在18、20、21時給予志願者口服0.3 mg和1.0 mg褪黑激素,能使入睡和進入睡眠第二階段時間縮短,但未影響REM(Rapid eye movements,快速眼動)期,表明褪黑激素有助於改善失眠症。因此,褪黑激素作為一種新型催眠葯物,其獨特的優點為: (1)小劑量(0.1~0.3 mg)就有較為理想的催眠效果; (2)是一種內源性物質,通過對內分泌系統的調節而起作用,對機體來說並非異物,在體內有其自身的代謝途徑,不會造成葯物及其代謝物在體內蓄積; (3)生物半衰期短,口服幾小時後即降至正常人的生理水平; (4)毒性極小。 此外,褪黑激素還有較強的調節時差功能。 3褪黑激素的抗衰老作用 機體內酶促反應和非酶促反應時可能產生自由基,自由基與衰老有著密
Ⅵ 水產品內源性甲醛產生途徑有哪些
一、.食品污染按污染源的性質:生物性污染、化學性污染、放射性污染 。
(1)生物性污染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蟲和昆蟲的污染、有毒生物組織污染 、昆蟲污染,主要以微生物污染為主,危害較大,主要為細菌和細菌毒素、黴菌和黴菌毒素。
(2)化學性污染來源復雜,種類繁多。主要有:①來自生產、生活和環境中的污染物,如農葯、有害金屬、多環芳烴化合物、N-亞硝基化合物、二惡英等。②從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工具、容器、包裝材料及塗料等溶入食品中的原料材質、單體及助劑等物質。③在食品加工儲存中產生的物質,如酒類中有害的醇類、醛類等。④濫用食品添加劑等。
(3)放射性污染 環境中人為的放射性核素污染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核爆炸、核廢物的排放、意外事故。 環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可通過食物鏈向食品中轉移,其主要的轉移途徑有:向水生生物體內轉移、向植物轉移、向動物轉移。食品放射性污染對人體的危害:攝入污染食品後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內各種組織、器官和細胞產生的低劑量長期內照射效應。主要表現為對免疫系統、生殖系統的損傷和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
二.食品污染的途徑
1.內源性污染
(1) 內源性污染
(2)內源性生物性污染:畜禽生前感染人獸共患病.(肉,蛋,乳被污染) ;畜禽生前感染固有疾病,抵抗力下降引起繼發性感染。 ;畜禽生活期間帶染某些微生物,畜禽抵抗力下降引起這些微生物浸入肌肉,肝臟等部位,造成肉品污染。
(3)內源性化學污染
(4)內源性放射性污染
2.外源性污染
外源性生物性污染:食品在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烹飪等過程中由於不遵守操作規程,使起受到微生物等的污染. 主要有(1)通過水的污染 (2)通過空氣的污染 (3)通過土壤的污染(4)生產加工過程的污染 (5)運輸/保藏過程的污染 (6)病媒害蟲的污染
外源性化學性污染:食品在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烹飪等過程中受到有毒害化學物質的污染 。主要有:(1)空氣 (2)水 (3)土壤4)運輸 (5)生產加工
Ⅶ 內源性活性物質的葯用價值
內源性活性物質,所謂內源性,就是指身體內含有,與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關,尤其對皮膚抗衰老有巨大貢獻。它們攝入不足,就會削減皮膚的免疫、抗損傷能力,造成皮膚衰老。目前,內源性活性物質已廣泛運用於美白、保濕以及抗衰老等功效型化妝品中。以具有抗衰老功效的化妝品為例,此類護膚品中多數都含有維生素C、E,神經醯胺,透明質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天然內源性物質。隨著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內源性生物活性物質會展現其葯用價值。
以下列舉幾種具有抗衰老作用的內源性活性物質:
(1)乙醯化六肽(祛皺肽)
抗衰老原理:曾經有生物學家說過,補肽就等於補生命,可見肽對於抗衰老的重要性。祛皺肽,學名又叫乙醯化六肽,類肉毒素成分,它有肉毒素的功能,但沒有肉毒素的毒性。阻斷肌肉神經傳遞速度,從而抑製表情紋及細小皺紋的產生多肽通常由10-100氨基酸分子脫水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多肽是人體重要的生理調節物,它可全面調節人體生理功能,有效抗擊衰老。
(2)維生素C
抗衰老原理:提起維生素C,相信沒有人會陌生。它是水溶性物質,能夠重建真皮表皮結合部,促進膠原纖維生成。此外還具有很強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同時也是增強身體免疫力不可缺少的成分。研究證明,經常補充維生素C的人比普通人的壽命更長,它富含於瓜果蔬菜當中,胡蘿卜、西紅柿和柑橘類水果中都含有豐富的維C。
(3)二勝肽 抗衰老原理:勝肽最近一直是化妝品科研領域最熱門的話題,因為勝肽成分先進,效果顯著,被很多葯妝品牌使用。但是勝肽的價格很貴,所以添加了勝肽的產品也賣的比較貴。一般來說,勝肽能促進膠原蛋白,彈力纖維和透明質酸增生,提高肌膚的含水量,增加皮膚厚度以及減少細紋。繼之前的五勝肽與六勝肽大熱之後,最近二勝肽也被廣泛的應用在了抗衰老的護膚品中。
(4)透明質酸
抗衰老原理:它是透明的人體天然保濕成分,可以持久保濕,促進其他活性成分的吸收,為真皮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的合成提供良好的環境,減輕老化皺紋痕跡。
(5)維生素E
抗衰老原理:它是被研究和應用最多的抗老成分之一,屬於人體主要的脂溶性抗氧化物,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以阻斷氧化反應的生成,並減輕和修復細胞膜損傷,達到抵抗衰老的作用。由於細胞中只含有極少量的維生素E,且人體自身無法合成,所以只能從外來補充物中獲得,未精製的植物油、杏仁、堅果油等都含有較多的維生素E。
(6)SOD
SOD是Super Oxide Dimutese縮寫,中文名稱超氧化物歧化酶,是生物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酶,廣泛分布於各種生物體內,如動物,植物,微生物等。SOD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是生物體內清除自由基的首要物質。SOD在生物體內的水平高低意味著衰老與死亡的直觀指標;現已證實,由氧自由基引發的疾病多達60多種。它可對抗與阻斷因氧自由基對細胞造成的損害,並及時修復受損細胞,復原因自由基造成的對細胞傷害。由於現代生活壓力,環境污染,各種輻射和超量運動都會造成氧自由基大量形成;因此,生物抗氧化機制中SOD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7)蛋氨酸亞碸還原酶A(MsrA)蛋氨酸亞碸還原酶A是繼超氧化物歧化酶之後的另一種引起自由基醫學界和老年醫學界廣泛關注的抗氧化酶。與超氧化物歧化酶相比,它不僅可以在細胞內發揮清除氧化因素的作用,還可以對已經發生蛋白質氧化進行有效修復,增加它的水平和活性可以延長多種生物的壽命。蛋氨酸亞碸還原酶A的表達在多種衰老組織中顯著下降。
蛋氨酸亞碸還原酶A(MsrA)是目前發現的可在生物體內還原逆轉蛋白質蛋氨酸殘基氧化結構變化和功能損傷的主要抗氧化酶系統。硫氧還原蛋白(Trx)是一種低分子量、進化上高度保守的有還原二硫鍵氧化產物活性的蛋白質,主要功能是調節細胞胞內氧化還原平衡,參與氧應激誘導的細胞凋亡。它既是MsrA系統在體內發揮功能最重要的伴侶分子,同時也是還原體內半胱氨酸殘基氧化最重要的功能分子。
最新研究表明,華中科技大學曾建華博士等人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開發的 ,可以進入細胞顯著減少氧化應激引起的細胞損傷,清除氧自由基並降低氧化應激引起的蛋白質氧化水平,減少衰老過程中脂質過氧化引起的細胞損傷,緩解衰老過程中脂質過氧化引起的病理變化。
總之,我國未來葯物、葯妝品發展應抓住機遇,面向未來,充分利用人類基因組及蛋白質組計劃提供的信息,注意開發能控制人類疾病的內源性活性物質作為治療葯物。21世紀,人類的基因組和蛋白質組資料一定會成為新葯開發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許多生物技術公司和制葯公司已開始意識到未來在使用這些信息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我國亦應充分給予重視,並給予較大投入。
Ⅷ 我肋骨神經痛,可能有炎症。人的炎症是怎麼產生的怎麼辦
「任何能夠引起組織損傷的因素都可成為炎症的原因。雖然致炎因子種類繁多,但可歸納為以下幾大類。
1.物理性因子高熱、低溫、放射線及紫外線等。
2.化學性因子包括外源性和內源性化學物質。外源性化學物質有強酸、強鹼等腐蝕性物質及松節油、芥子氣等。內源性化學毒物如壞死組織的分解產物及在某些病理條件下堆積於體內的代謝產物如尿素等。
3.機械性因子 如切割、撞擊、擠壓等。
4.生物性因子細菌、病毒、立克次體、支原體、真菌、螺旋體和寄生蟲等為炎症最常見的原因。它們通過在體內繁殖,產生、釋放毒素直接導致細胞和組織損傷,而且還可通過其抗原性誘發免疫反應導致炎症。
5.免疫反應各型變態反應均能造成組織和細胞損傷而導致炎症:Ⅰ型變態反應如過敏性鼻炎、蕁麻疹;Ⅱ型變態反應如抗基底膜性腎小球腎炎;Ⅲ型變態反在如免疫復合物性腎小球腎炎和Ⅳ型變態反應如結核、傷寒等等;此外還有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淋巴性甲狀腺炎、潰瘍性結腸炎等。
損傷因子作用於機體是否引起炎症,以及炎症反應的強弱不僅與損傷因子的性質和損傷的強度有關,並且還與機體對損傷因子的敏感性有關,如幼兒和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易患肺炎,病情也較嚴重;接種過預防疫苗的兒童,對該病原體常表現不感受性等。因此,炎症反應的發生和發展取決於損傷因子和機體反應性兩方面的綜合作用。」
上面的是別人說的
另外
炎症很嚴重的時候需要治療
炎症的一般表現就是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