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能告訴我混凝土的化學成分都有些什麼鹼和酸怎樣反應能產生氣泡
你問的是水泥的成分吧?
混凝土是指水泥,砂子和水的混合物。
水泥的主要成分籠統地說是硅酸鈣和石膏(含量多少用於調節凝固速度),具體所含物質為硅酸三鈣,硅酸二鈣和鋁酸三鈣
『貳』 關於混凝土的知識
原發布者:執天之行2002
商品混凝土基礎知識培訓資料一、預拌混凝土的定義及強度等級常識:「混凝土」可簡寫為「砼」。預拌砼(也稱商品砼)是指由水泥、集料、水以及根據需要摻入外加劑、礦物摻合料等組分按一定比例在攪拌站經計量、拌制後出售的並採用運輸車,在規定時間內運至使用地點的砼拌合物。預拌砼屬於半成品。砼等級劃分是按砼的28天立方體抗壓強度標准值分為若干個等級,即強度等級。表示為符號C(「C」為砼的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與立方體抗壓強度標准值(以MPa計)表示,普通砼劃分為C10、
C15
、C20、C25、
C30
、
C35
、
C40
、
C45
、
C50
、C55、
C60
等。二、商品砼的組成材料砼的組成材料一般為水泥、集料、水、礦物摻合料、化學外加劑。對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砼,會根據需要加入一些特殊材料。它與其他商品一樣,其性能是由它的原材料來實現的,只有控制好砼原材料的質量、合理利用原材料才能獲得性能優良、成本低廉的砼。1、水泥水泥是砼中最重要原材料之一,也是決定砼性能的重要部分。水泥的品種很多,有硅酸鹽水泥(P.Ⅰ、P.Ⅱ)、普通硅酸鹽水泥(P.O)、礦渣硅酸鹽水泥(P.S)、火山灰硅酸鹽水泥(P.P)、粉煤灰硅酸鹽水泥(P.F)、復合硅酸鹽水泥(P.C)、鋁酸鹽水泥、鐵鋁酸鹽水泥、硫鋁酸鹽水泥等等。它們主要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差別:一是水泥熟料礦物組成的差別。例如:硅酸鹽水泥,熟料中以硅酸鹽礦物為主;硫鋁酸鹽水泥,熟料中則以無水硫鋁酸鈣礦物為主。二是混合材料品種和摻量的差別。例如普通
『叄』 混凝土在硬化過程中有什麼化學成分
混凝土凝結硬化過程中主要有四種變形形式:
(1)化學收縮:由於水泥水化生成物的體積,比反應前物質的體積小,而使混凝土收縮。
(2)干濕變形:混凝土在凝結硬化過程中及其在以後的使用過程中,都可能發生乾燥或吸濕,從而導 致混凝土體積不穩定一一收縮或膨脹。
(3)溫度變形:混凝土與其他材料一樣,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4)外荷載變形:外加荷載引起的混凝土變形。
混凝土在凝結硬化過程中分4個階段:
1,初始反應期,由於水化物尚不多,包有水化物膜層的水泥顆粒之間是分離著的,相互間引力較小。
2,潛伏期,凝膠體膜層圍繞水泥顆粒成長,相互間形成點接觸,構成疏鬆網狀結構,使水泥漿體 開始失去流動性和部分可塑性,這時為初凝。
3,凝結期,凝膠體膜層破裂,水分滲入膜層內部的速度大於水化物通過膜層向外擴散的速度 而產生的滲透壓,水泥顆粒進一步水化,而使反應速度加快,直至新的凝膠體重新修補好破裂的膜層為止。
4,硬化期,形成的凝膠體進一步填充顆粒之間空隙,毛細孔越來越少,使結構更加緊密,水泥漿 體逐漸產生強度而進入硬化階段。
『肆』 混凝土的主要成分
混凝土的主要組成材料包括:水泥(包括礦粉、粉煤灰等膠凝材料)、骨料(砂、石、陶粒等)、水和外加劑等。
通常講的混凝土一詞是指用水泥作膠凝材料,砂、石作集料;與水(可含外加劑和摻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經攪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稱普通混凝土,它廣泛應用於土木工程。
混凝土具有原料豐富,價格低廉,生產工藝簡單的特點,因而使其用量越來越大。同時混凝土還具有抗壓強度高,耐久性好,強度等級范圍寬等特點。
這些特點使其使用范圍十分廣泛,不僅在各種土木工程中使用,就是造船業,機械工業,海洋的開發,地熱工程等,混凝土也是重要的材料。
(4)混凝土涉及到哪些化學知識擴展閱讀:
在混凝土中,砂、石起骨架作用,稱為骨料;水泥與水形成水泥漿,水泥漿包裹在骨料表面並填充其空隙。在硬化前,水泥漿起潤滑作用,賦予拌合物一定和易性,便於施工。水泥漿硬化後,則將骨料膠結成一個堅實的整體。
水泥標號的選擇應與混凝土的設計強度等級相適應。原則上是配製高強度等級的混凝土,選用高標號水泥;配製低強度等級的混凝土,選用低標號水泥。
如必須用高標號水泥配製低強度等級混凝土時,會使水泥用量偏少,影響和易性及密實度,所以應摻入一定數量的混合材料。如必須用低標號水泥配製高強度等級混凝土時,會使水泥用量過多,不經濟,而且要影響混凝土其它技術性質。
『伍』 混凝土的知識
混凝土
混凝土是當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它是由膠結材料,集料、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配製,經攪 施工中的混凝土
拌振搗成型,在一定條件下養護而成的人造石材。混凝土具有原料豐富,價格低廉,生產工藝簡單的特點,因而使其用量越來越大。同時混凝土還具有抗壓強度高,耐久性好,強度等級范圍寬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其使用范圍十分廣泛,不僅在各種土木工程中使用,就是造船業,機械工業,海洋的開發,地熱工程等,混凝土也是重要的材料。
編輯本段混凝土的歷史
1900年,萬國博覽會上展示了鋼筋混凝土在很多方面的使用,在建材領域引起了一場革命。法國工程師艾納比克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看到莫尼爾用鐵絲網和混凝土製作的花盆、浴盆、和水箱後,受到啟發,於是設法把這種材料應用於房屋建築上。1879年,他開始製造鋼筋混凝土樓板,以後發展為整套建築使用由鋼筋箍和縱向桿加固的混凝土結構梁。僅幾年後,他在巴黎建造公寓大樓時採用了經過改善迄今仍普遍使用的鋼筋混凝土主柱、橫梁和樓板。1884年德國建築公司購買了莫尼爾的專利,進行了第一批鋼筋混凝土的科學實驗,研究了鋼筋混凝土的強度、耐火能力。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力。1887年德國工程師科倫首先發表了鋼筋混凝土的計算方法;英國人威爾森申請了鋼筋混凝土板專利;美國人海厄特對混凝土橫梁進行了實驗。1895年——1900年,法國用鋼筋混凝土建成了第一批橋梁和人行道。1918年艾布拉姆發表了著名的計算混凝土強度的水灰比理論。鋼筋混凝土開始成為改變這個世界景觀的重要材料。 混凝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其所用的膠凝材料為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等。自19世紀20 混凝土施工
年代出現了波特蘭水泥後,由於用它配製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強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價較低,特別是能耗較低,因而用途極為廣泛(見無機膠凝材料)。 20世紀初,有人發表了水灰比等學說,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強度的理論基礎。以後,相繼出現了輕集料混凝土、加氣混凝土及其他混凝土,各種混凝土外加劑也開始使用。60年代以來,廣泛應用減水劑,並出現了高效減水劑和相應的流態混凝土;高分子材料進入混凝土材料領域,出現了聚合物混凝土;多種纖維被用於分散配筋的纖維混凝土。現代測試技術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於混凝土材料科學的研究。 混凝土 - 混凝土的種類按膠凝材料分有:①無機膠凝材料混凝土,如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硅酸鹽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等;②有機膠結料混凝土,如瀝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 混凝土按表觀密度分類:混凝土按照表觀密度的大小可分為:重混凝土、普通混凝土、輕混凝土。這三中混凝土不同之處就是骨料的不同。重混凝土是表觀密度大於2500Kg/m³,用特別密實和特別重的集料製成的。如重晶石混凝土、鋼屑混凝土等,它們具有不透x射線和γ射線的性能。普通混凝土即是我們在建築中常用的混凝土,表觀密度為1950~2500Kg/m³,集料為砂、石。輕混凝土是表觀密度小於1950Kg/m³的混凝土。它由可以分為三類:1、輕集料混凝土,其表觀密度在800~1950Kg/m³,輕集料包括浮石、火山渣、陶粒、膨脹珍珠岩、膨脹礦渣、礦渣等。2、多空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加氣混凝土),其表觀密度是300~1000Kg/m³。泡沫混凝土是由水泥漿或水泥砂漿與穩定的泡沫製成的。加氣混凝土是由水泥、水與發氣劑製成的。3、大孔混凝土(普通大孔混凝土、輕骨料大孔混凝土),其組成中無細集料。普通大孔混凝土的表觀密度范圍為1500~1900Kg/m³,是用碎石、軟石、重礦渣作集料配製的。輕骨料大孔混凝土的表觀密度為500~1500Kg/m³,是用陶粒、浮石、碎磚、礦渣等作為集料配製的。 按使用功能分主要有:結構混凝土、保溫混凝土、裝飾混凝土、防水混凝土、耐火混凝土、水工混凝土、海工混凝土、道路混凝土、防輻射混凝土等。 按施工工藝分主要有:離心混凝土、真空混凝土、灌漿混凝土、噴射混凝土、碾壓混凝土、擠壓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等。按配筋方式分有:素(即無筋)混凝土、鋼筋混凝土、鋼絲網水泥、纖維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等。按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分有:干硬性混凝土、 半干硬性混凝土、 塑性混凝土、流動性混凝土、高流動性混凝土、流態混凝土等。
編輯本段混凝土的原材料
水泥、石灰、石膏等無機膠凝材料與水拌和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可塑性;進而通過化學和物理化學作 各種各樣的混凝土
用凝結硬化而產生強度。一般說來,飲用水都可滿足混凝土拌和用水的要求。水中過量的酸、鹼、鹽和有機物都會對混凝土產生有害的影響。集料不僅有填充作用,而且對混凝土的容重、強度和變形等性質有重要影響。 為改善混凝土的某些性質,可加入外加劑。由於摻用外加劑有明顯的技術經濟效果,它日益成為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組分。為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或硬化後混凝土的性能,節約水泥,在混凝土攪拌時也可摻入磨細的礦物材料——摻合料。它分為活性和非活性兩類。摻合料的性質和數量,影響混凝土的強度、變形、水化熱、抗滲性和顏色等。
編輯本段混凝土的制備
配合比設計
制備混凝土時,首先應根據工程對和易性、強度、耐久性等的要求,合理地選擇原材 混凝土車
混凝土設備
料並確定其配合比例,以達到經濟適用的目的。混凝土配合比的設計通常按水灰比法則的要求進行。材料用量的計算主要用假定容重法或絕對體積法。
混凝土攪拌機
混凝土攪拌機:根據不同施工要求和條件,混凝土可在施工現場或攪拌站集中攪拌。流動性較好的混凝土拌合物可用自落式攪拌機;流動性較小或干硬性混凝土宜用強制式攪拌機攪拌。攪拌前應按配合比要求配料,控制稱量誤差。投料順序和攪拌時間對混凝土質量均有影響,應嚴加掌握,使各組分材料拌和均勻。
輸送與灌築
輸送與灌築:混凝土拌合物可用料斗、皮帶運輸機或攪拌運輸車輸送到施工現場。其灌築方式可用人工或藉助機械。採用混凝土泵輸送與灌築混凝土拌和物,效率高,每小時可達數百立方米。無論是混凝土現澆工程,還是預制構件,都必須保證灌築後混凝土的密實性。其方法主要用振動搗實,也有的採用離心、擠壓和真空作業等。摻入某些高效減水劑的流態混凝土,則可不振搗。
養護
養護的目的在於創造適當的溫濕度條件,保證或加速混凝土的正常硬化。不同的養護方法對混凝土性能有不同影響。常用的養護方法有自然養護、蒸汽養護、干濕熱養護、蒸壓養護、電熱養護、紅外線養護和太陽能養護等。養護經歷的時間稱養護周期。為了便於比較,規定測定混凝土性能的試件必須在標准條件下進行養護。中國採用的標准養護條件是:溫度為20±3°C;濕度不低於90%。
編輯本段混凝土的性能
主要有以下幾項:
和易性
混凝土拌合物最重要的性能。它綜合表示拌合物的稠度、流動性、可塑性、抗分層離析泌水的性能及易抹面性等。測定和表示拌合物和易性的方法和指標很多,中國主要採用截錐坍落筒測定的 混凝土現場
坍落度(毫米)及用維勃儀測定的維勃時間(秒),作為稠度的主要指標。
強度
混凝土硬化後的最重要的力學性能,是指混凝土抵抗壓、拉、彎、剪等應力的能力。水灰比、水泥品種和用量、集料的品種和用量以及攪拌、成型、養護,都直接影響混凝土的強度。混凝土按標准抗壓強度(以邊長為150mm的立方體為標准試件,在標准養護條件下養護28天,按照標准試驗方法測得的具有95%保證率的立方體抗壓強度)劃分的強度等級,稱為標號,分為C10、C15、C20、C25等。 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僅為其抗壓強度的1/13~1/8。 提高混凝土抗拉、抗壓強度的比值是混凝土改性的重要方面。
變形
混凝土在荷載或溫濕度作用下會產生變形,主要包括彈性變形、塑性變形、收縮和溫度變形等。混凝土在短期荷載作用下的彈性變形主要用彈性模量表示。在長期荷載作用下,應力不變,應變持續增加的現象為徐變,應變不變,應力持續減少的現象為鬆弛。由於水泥水化、水泥石的碳化和失水等原因產生的體積變形,稱為收縮。 混凝土的變形分為兩類,一類是在荷載作用下的受力變形,如單調短期載入的變形、荷載長期作用下的變形以及多次重復載入的變形;另一類與受力無關,稱為體積變形,如混凝土收縮以及溫度變化引起的變形。
耐久性
在一般情況下,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但在寒冷地區,特別是在水位變化的工程部位以及在飽水狀態下受到頻繁的凍融交替作用時,混凝土易於損壞。為此對混凝土要有一定的抗凍性要求。用於不透水的工程時,要求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滲性和耐蝕性。抗滲性 、抗凍性 、抗侵蝕性 為混凝土耐久性。
組成材料與結構
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粗骨料(碎石或卵石)、細骨料(砂)、外加劑和水拌合,經硬化而成的一種人造石材。砂、石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並抑制水泥的收縮;水泥和水形成水泥漿,包裹在粗細骨料表面並填充骨料間的空隙。水泥漿體在硬化前起潤滑作用,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硬化後將骨料膠結在一起,形成堅強的整體。
主要技術性質
混凝土的性質包括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混凝土強度、變形及耐久性等。 和易性又稱工作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在一定的施工條件下,便於各種施工工序的操作,以保證獲得均勻密實的混凝土的性能。和易性是一項綜合技術指標,包括流動性(稠度)、粘聚性和保水性三個主要方面。 強度是混凝土硬化後的主要力學性能,反映混凝土抵抗荷載的量化能力。混凝土強度包括抗壓、抗拉、抗剪、抗彎、抗折及握裹強度。其中以抗壓強度最大,抗拉強度最小。 混凝土的變形包括非荷載作用下的變形和荷載作用下的變形。非荷載作用下的變形有化學收縮、干濕變形及溫度變形等。水泥用量過多,在混凝土的內部易產生化學收縮而引起微細裂縫。 混凝土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實際使用條件下抵抗各種破壞因素作用,長期保持強度和外觀完整性的能力。包括混凝土的抗凍性、抗滲性、抗蝕性及抗碳化能力等。
編輯本段混凝土發展前景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中用途最廣、用量最大的一種建築材料。按預定性能設計和製作混凝土,研製輕質,高強度,多功能的混凝土新品種。利用現代新技術、大力發展新工藝、新設備;廣泛利用工業廢渣作原材料等,都是今後需要不斷解決的課題。 現代混凝土的發展方向——商品混凝土 商品混凝土是以集中予拌、遠距離運輸的方式向施工工地提供現澆混凝土。商品混凝土是現代混凝土與現代化施工工藝的結合的高科技建材產品,它應包括:大流動性混凝土、流態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密實混凝土、防滲抗裂大體積混凝土、高強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等。為了使商品混凝土性能穩定、經濟、性價比高,必須嚴格選擇所需的原材料和優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實踐證明,現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計演算法設計為此提供了簡單快捷和可靠的技術途徑。 商品混凝土是指以集中攪拌、遠距離運輸的方式向建築工地供應一定要求的混凝土。它包 括混合物攪拌、運輸、泵送和澆築等工藝過程。嚴格地講商品混凝土是指混凝土的工藝和產品,而不是混凝土的品種,它應包括大流動性混凝土、流態混凝土、泵送 混凝土、高強混凝土、大體積混凝土、防滲抗裂混凝土或高性能混凝土等。因此、商品混凝土是現代混凝土與現代化施工工藝的結合,它的普及程度能代表一個國家 或地區的混凝土施工水平和現代化程度。集中攪拌的商品混凝土主要用於現澆混凝土工程,混凝土從攪拌、運輸到澆灌需1~2h,有時超過2h。因此商品混凝土 攪拌站合理的供應半徑應在l0km之內。隨著商品混凝土的普及和發展,現澆混凝土成為今後發展方向。在我國許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 等,商品混凝土攪拌站都在一百個以上,其規模和工藝水平不亞於發達國家。許多中小城市也在推廣應用商品混凝土。
概述
流態混凝土用作商品混凝土時,對新拌混凝土的流動性和流動性損失的控制要更嚴格。因為運距較長,交通堵塞等因素,要求坍落度損失小,2h(有時超 過2h)內混凝土應保持流動性,澆灌時要求泵送。用後摻法雖然能解決坍落度損失和泵送等問題,但是增加了攪拌時間或次數,這樣影響商品混凝土的產量,並且 使攪拌操作復雜。即使這樣在泵送前摻超塑化劑,在攪拌運輸車中快速攪拌3min,也不能充分發揮超塑化劑的分散作用,拌合物均勻性差。因此,至少在我國, 後摻法不易推廣,還是採用同摻法好。這就要求研究新的超塑化劑,保證新拌混凝土的流動性保持在2h或2h以上,而不影響硬化混凝土的強度,特別是早期強 度。 我國商品混凝土中,約70%是標號C25~C40,C50~C60 在一些重要工程中應用,個別特殊情況採用C70~C80。為了減少水泥用量、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以及提高硬化混凝土性能,特別是耐久性,應當摻用粉 煤灰。這樣在摻10%~25%粉煤灰的情況下,可以減少單位水泥用量10%~20%。計算 表明,基準混凝土中摻20%粉煤灰(減少水泥用量10%情況 下)可節省能源10%。基準混凝土摻超塑化劑(減少水泥用量15%時)配製流態混凝土可節省能源15%。當粉煤灰和超塑化劑同時摻用時可節省能源 25.5%。因此,將粉煤灰和超塑化劑同時摻用配製流態混凝土是最節能的,並且在性能和節能兩方面都可得到滿意的效果。 流態混凝土由於摻超塑化劑使拌合物流變性得到改善,即屈服值減小、塑性粘度降低和滯後圈變小,因而幾乎接近牛頓型流體。這樣就增加了流態混凝土的 可泵性。基準混凝土中摻0.4%~0.8%(最好是0.75%)超塑化劑所得到的流態混凝土,其泵送壓力降低25%一35%。 泵送混凝土在泵壓的作用之下,會產生坍落度損失、離析和堵泵現象。關鍵是通過混凝土配合比和超塑化劑的成分來調整拌合物的均勻性和穩定性、流動性和枯聚 性。在泵送混凝土中,細粉料(<0.25mm)的用量應在350~400kg/m3之間,水泥用量不得低於250kg/m3,粗集料最大粒徑為 25mm或31.5mm。另外,最好摻用粉煤灰,因為粉煤灰在較大降低屈服值的同時,塑性粘度降低小—些,這樣使拌合物保持一定的粘聚性,提高了穩定性, 從而防止離析和堵泵現象。 流態混凝土主要用於高層建築的基礎、梁、柱、框架、橋梁等現澆混凝土,以及T型接頭的整體澆灌。特別是配筋密集、不易振搗或不需振搗(「自坍」或「自流平」)的情況下。
混凝土
拼音:hùn níng tǔ 英文:Concrete 混凝土是當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它是由膠結材料,集料、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配製,經攪 施工中的混凝土
拌振搗成型,在一定條件下養護而成的人造石材。混凝土具有原料豐富,價格低廉,生產工藝簡單的特點,因而使其用量越來越大。同時混凝土還具有抗壓強度高,耐久性好,強度等級范圍寬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其使用范圍十分廣泛,不僅在各種土木工程中使用,就是造船業,機械工業,海洋的開發,地熱工程等,混凝土也是重要的材料。
編輯本段混凝土的歷史
1900年,萬國博覽會上展示了鋼筋混凝土在很多方面的使用,在建材領域引起了一場革命。法國工程師艾納比克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看到莫尼爾用鐵絲網和混凝土製作的花盆、浴盆、和水箱後,受到啟發,於是設法把這種材料應用於房屋建築上。1879年,他開始製造鋼筋混凝土樓板,以後發展為整套建築使用由鋼筋箍和縱向桿加固的混凝土結構梁。僅幾年後,他在巴黎建造公寓大樓時採用了經過改善迄今仍普遍使用的鋼筋混凝土主柱、橫梁和樓板。1884年德國建築公司購買了莫尼爾的專利,進行了第一批鋼筋混凝土的科學實驗,研究了鋼筋混凝土的強度、耐火能力。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力。1887年德國工程師科倫首先發表了鋼筋混凝土的計算方法;英國人威爾森申請了鋼筋混凝土板專利;美國人海厄特對混凝土橫梁進行了實驗。1895年——1900年,法國用鋼筋混凝土建成了第一批橋梁和人行道。1918年艾布拉姆發表了著名的計算混凝土強度的水灰比理論。鋼筋混凝土開始成為改變這個世界景觀的重要材料。 混凝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其所用的膠凝材料為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等。自19世紀20 混凝土施工
年代出現了波特蘭水泥後,由於用它配製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強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價較低,特別是能耗較低,因而用途極為廣泛(見無機膠凝材料)。 20世紀初,有人發表了水灰比等學說,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強度的理論基礎。以後,相繼出現了輕集料混凝土、加氣混凝土及其他混凝土,各種混凝土外加劑也開始使用。60年代以來,廣泛應用減水劑,並出現了高效減水劑和相應的流態混凝土;高分子材料進入混凝土材料領域,出現了聚合物混凝土;多種纖維被用於分散配筋的纖維混凝土。現代測試技術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於混凝土材料科學的研究。 混凝土 - 混凝土的種類按膠凝材料分有:①無機膠凝材料混凝土,如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硅酸鹽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等;②有機膠結料混凝土,如瀝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 混凝土按表觀密度分類:混凝土按照表觀密度的大小可分為:重混凝土、普通混凝土、輕混凝土。這三中混凝土不同之處就是骨料的不同。重混凝土是表觀密度大於2500Kg/m³,用特別密實和特別重的集料製成的。如重晶石混凝土、鋼屑混凝土等,它們具有不透x射線和γ射線的性能。普通混凝土即是我們在建築中常用的混凝土,表觀密度為1950~2500Kg/m³,集料為砂、石。輕混凝土是表觀密度小於1950Kg/m³的混凝土。它由可以分為三類:1、輕集料混凝土,其表觀密度在800~1950Kg/m³,輕集料包括浮石、火山渣、陶粒、膨脹珍珠岩、膨脹礦渣、礦渣等。2、多空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加氣混凝土),其表觀密度是300~1000Kg/m³。泡沫混凝土是由水泥漿或水泥砂漿與穩定的泡沫製成的。加氣混凝土是由水泥、水與發氣劑製成的。3、大孔混凝土(普通大孔混凝土、輕骨料大孔混凝土),其組成中無細集料。普通大孔混凝土的表觀密度范圍為1500~1900Kg/m³,是用碎石、軟石、重礦渣作集料配製的。輕骨料大孔混凝土的表觀密度為500~1500Kg/m³,是用陶粒、浮石、碎磚、礦渣等作為集料配製的。 按使用功能分主要有:結構混凝土、保溫混凝土、裝飾混凝土、防水混凝土、耐火混凝土、水工混凝土、海工混凝土、道路混凝土、防輻射混凝土等。 按施工工藝分主要有:離心混凝土、真空混凝土、灌漿混凝土、噴射混凝土、碾壓混凝土、擠壓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等。按配筋方式分有:素(即無筋)混凝土、鋼筋混凝土、鋼絲網水泥、纖維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等。按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分有:干硬性混凝土、 半干硬性混凝土、 塑性混凝土、流動性混凝土、高流動性混凝土、流態混凝土等。
編輯本段混凝土的原材料
水泥、石灰、石膏等無機膠凝材料與水拌和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可塑性;進而通過化學和物理化學作 各種各樣的混凝土
用凝結硬化而產生強度。一般說來,飲用水都可滿足混凝土拌和用水的要求。水中過量的酸、鹼、鹽和有機物都會對混凝土產生有害的影響。集料不僅有填充作用,而且對混凝土的容重、強度和變形等性質有重要影響。 為改善混凝土的某些性質,可加入外加劑。由於摻用外加劑有明顯的技術經濟效果,它日益成為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組分。為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或硬化後混凝土的性能,節約水泥,在混凝土攪拌時也可摻入磨細的礦物材料——摻合料。它分為活性和非活性兩類。摻合料的性質和數量,影響混凝土的強度、變形、水化熱、抗滲性和顏色等。
詳見http://ke..com/view/23579.html?wtp=tt
『陸』 混凝土常識
(一)混凝土組成
混凝土的組成材料主要有水泥、細骨料(砂)、粗骨料(石子)和水。為了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也可在混凝土拌合時或施工中加入小於水泥質量5%的外加劑。
1.水泥的性質及其品種選用要求
(1)水泥的性質
水泥是水硬性膠凝材料,它不僅能在空氣中凝結硬化和保持強度,而且也能在水中繼續硬化並長期保持和繼續提高其強度。混凝土強度的產生,主要是水泥硬化的結果。同時水泥的價格又是混凝土組成材料最貴的。因此,合理使用水泥,對保證工程質量和降低成本都非常重要,應根據工程性質、施工工藝和條件選擇水泥品種。
硅酸鹽類水泥是水泥膠凝材料中應用最普遍、強度較高、生產量較多的一類。這類水泥包括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復合硅酸鹽水泥、快硬硅酸鹽水泥、硅酸鹽大壩水泥等。建築工程廣泛使用前5種水泥。
(2)水泥品種選用要求
1)選用水泥標號(軟練標號)時,應以能達到要求的混凝土標號並能盡量減少混凝土的收縮和節約水泥為原則。在不使用外加劑、高強振搗、特殊養護等特殊措施時,選用的水泥標號應為混凝土標號的1.5~2倍,且不宜低於425號。
2)水泥應符合現行水泥標準的規定要求,必須有製造廠的試驗報告單、質量檢驗單、出廠證等證明文件,並按其品種、標號和試驗編號等進行檢查驗收。工地領用水泥時必須進行核對,避免差錯。對水泥質量有懷疑、標號不明或出廠日期超過3個月時,應按不同情況分別取樣檢驗,並按檢驗結果合理使用。
3)袋裝水泥在儲運時應妥善保管,防雨、防潮,堆放在距離地面一定高度的堆架上。堆放高度不宜超過12袋。不同標號品種、廠家和出廠日期的水泥應分別堆放.以便分別使用和按出廠日期的先後順序使用。袋裝水泥在儲運堆放過程中,嚴禁拋摔和損壞包裝袋。散裝水泥的貯存.應設置專用的水泥罐或斗倉。
4)已受潮的水泥或不同標號、品種混雜的水泥,不得用於配製鑽孔樁混凝土,也不得在一根樁內,使用不同標號品種和廠家的水泥配製樁身混凝土。
2.粗骨料、細骨料
骨料是指混凝土中摻入的砂、石材料,又稱集料。按其粒徑的不同,可分為粗骨料和細骨料。一般把粒徑為0.15~5mm的砂稱為細骨料;把粒徑大於5mm的石子稱為粗骨料。粗骨料有卵石和碎石,細骨料按產源的不同,有河砂、山砂和海砂,通常多用河砂。
骨料約占混凝土體積的3/4以上,它的材質和級配對混凝土的強度、穩定性和耐久性影響很大。
(1)對粗骨料的要求
1)粗骨料宜選用堅硬卵礫石和碎石,其規格應符合要求:不得使用曾受礦化水,特別是酸水侵蝕過的石灰岩碎石。水下混凝土應優先採用符合要求的碎石做粗骨料。
2)石料中泥土雜物含量超過規定,應過篩並用水沖洗以除去泥土雜物,若混入煤渣、白灰、碎磚或煅燒過的石塊等難以篩洗的雜物,則禁止使用。石料在運輸過程中應保持干凈,不使混入泥土雜物;碎石中也不宜含有石粉。
3)樁身鋼筋混凝土石料一般採用粒徑為20~40mm,最大粒徑不得大於導管內徑的1/8~1/6和鋼筋最小凈距的1/3;用於素混凝土的石料粒徑不宜大於50mm,最大粒徑不得大於導管內徑的1/5~1/4。
4)石料的級配應保證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石料規格不符合級配要求時,可通過試驗摻加另一種規格的石料,使之符合設計要求。
5)每批石料進場,應有檢驗報告單以檢查石料是否符合要求。現場石料應堆放於干凈之處,不使泥土雜物混入。
(2)對細骨料的要求
1)細骨料應選用級配合理、質地堅硬、顆粒潔凈的天然中、粗河砂。
2)每批砂料進場應有檢驗報告單,以檢查砂料是否符合要求。如砂中泥土雜物含量超過要求時,可過篩並用水沖洗後使用。
3.拌合水
拌制混凝土用水應符合下列規定:
1)水中不含有影響水泥正常凝結硬化的有害雜質,不得含有油脂、糖類及游離酸等。
2)污水、pH值小於4的酸性水和含硫酸根
3)鋼筋混凝土灌注樁不得用海水拌制混凝土。
4)拌制混凝土前,應對拌合用水進行水質分析檢驗,並進行拌合試驗。使用供飲用的自來水或清潔的天然水做拌合用水,可免做試驗。
4.混凝土外加劑
在混凝土中摻入少量有機或無機化合物,從而改善或賦予混凝土某些性能。這些外摻物稱為混凝土外加劑。混凝土中摻入適量外摻劑,能改善混凝土的工藝性能,加速工程進度及節約水泥用量。
混凝土中摻入外摻劑,必須先經過試驗,以確定外摻劑使用種類、摻入量和摻入程序。外摻劑的試驗及現場使用,應有專人負責掌握,精確稱量,做好記錄。
(1)外加劑的種類與常用外摻劑
按外加劑的用途來分,一般可分成以下幾類:
1)減水劑。是指在混凝土坍落度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加入其後能減少拌合用水量的一種外加劑,如木質素磺酸鹽、多環芳基磺酸鹽、多羥基碳水化合物等。
2)調凝劑。是指調節混凝土凝結時間的一種外加劑,如羥基碳水化合物、各種無機酸鹽類等。
3)早強劑。是指加速混凝土早期強度發展的一種外加劑,如各種可溶性氯化物、硫酸鈉與其他化學物質復合物等。
4)引氣劑。是指在攪拌混凝土過程中,能引入大量均勻分布、穩定而封閉的微小氣泡的一種外加劑,如各種樹脂酸鹽、蛋白性物質鹽、油脂衍生物、松香熱聚物等。
5)防水劑。如各種硬脂酸鹽。
6)除銹劑。NaN03。
此外還有防凍劑、膨脹劑等。
(2)混凝土常用外摻劑
主要有速凝劑、緩凝劑、減水劑和早強劑。
(二)混凝土類型
混凝土種類繁多,可以按不同劃分方式進行分類,其中以下幾種分類方法較為常見:
1.按所用膠凝材料不同
分為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硅酸鹽混凝土、瀝青混凝土及聚合物混凝土等。
2.按用途不同
分為結構混凝土、道路混凝土、水工混凝土、耐熱混凝土、耐酸混凝土、防射線混凝土等。
3.按混凝土容重或表觀密度不同
分為重混凝土、普通混凝土、輕混凝土等。
1)重混凝土。表觀密度大於2800kg/m3,由特別密實和特別重的骨料(如重晶石、鐵礦石等)製成。
2)普通混凝土。表觀密度為2000~2800kg/m3,用天然砂、石為骨料製成,是建築結構、道路、水工工程等常用材料。
3)輕混凝土。表觀密度小於2000kg/m3,它包括輕骨料混凝土、多孔混凝土及大孔混凝土等,常用作保溫隔熱或結構兼保溫材料。
4.按混凝土的構造不同
分為細石混凝土、特細砂混凝土、無砂大孔混凝土、輕骨料混凝土、加氣混凝土等。
1)細石混凝土。即石子的最大粒徑在10mm以下的普通混凝土。
2)特細砂混凝土。即砂的細度模數<1.5,或平均粒徑<0.25mm的混凝土。
3)無砂大孔混凝土。即只用石子、不用砂子配製的水泥混凝土。
4)輕骨料混凝土。即用輕質骨料配製的水泥混凝土
5)加氣混凝土(多孔混凝土)。即用鋁粉或其他發泡劑、水、水泥或加極少的磨細砂製成,稱加氣混凝土或泡沫混凝土,通常用於保溫,隔熱。
此外,還可按混凝土的特性或施工方法不同,分為高強混凝土、抗滲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噴射混凝土;按生產地點不同分為現場攪拌混凝土、預拌混凝土等。
在地勘行業岩土工程勘察和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應用最廣、用量最大的是水泥混凝土。
(三)混凝土的配製
1.混凝土拌合方法及攪拌機械
1)混凝土拌合方法。混凝土一般應採用機械拌合製作,效率高且拌料均勻。
2)混凝土攪拌機械類型及選用。混凝土攪拌機按其攪拌原理分為自落式攪拌機和強制式攪拌機兩類。前者適用於拌制高流動性和塑性混凝土,後者適用於拌制干硬性混凝土。由於鑽孔樁水下混凝土坍落度較大,流動性高,故應採用自落式攪拌機。適用於拌制水下混凝土的攪拌機有JG250、JG750等鼓筒形攪拌機,JZ350、JZY350等錐形反轉出料攪拌機,JF750、JF1000等錐形傾翻出料攪拌機。應根據單樁灌注量,灌注控制時間和灌注設備機具等情況選用,一般要求出料容量不低於0.35~0.40m3。
2.混凝土的拌合(製作)方式
主要有如下3種:
1)沿襲工藝。將水泥、砂、石料加入攪拌機拌勻後,再加水拌合3min左右形成混凝土拌合物。該工藝拌制的混凝土,水泥易結成小團粒,得不到充分的水化,混凝土硬化固結後,水泥砂漿與石料表面黏結力差,強度降低。
2)砂漿裹石工藝。將水泥和砂加入攪拌機拌勻,再加水拌合1.5~2min,最後加入石料攪拌2min左右形成混凝土拌合物。
3)凈漿裹石工藝。將水泥和水先加入攪拌機拌成水泥漿,再加入石料攪拌1.5min左右,使石子表面黏附一層水泥漿液,最後加入砂攪拌1~1.5min形成混凝土拌合物。由於充分水化的水泥漿液填充並包裹了石料凹陷不平的表面,消除了石料表面形成一層水膜,游離水分不易向石料界面集中,加強了水泥與石料界面的黏結作用。據此,拌制水下混凝土應優先採用凈漿裹石工藝。
拌制混凝土時,要認真按設計配比稱量水、砂和石料,並嚴格遵守混凝土拌製程序,認真操作,保證攪拌不少於規定的時間。同時還應按要求留樣供檢測。
『柒』 混凝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就是水泥水化反應公式。
硅酸鹽水泥拌合水後,四種主要熟料礦物與水反應。分述如下:
①硅酸三鈣水化
硅酸三鈣在常溫下的水化反應生成水化硅酸鈣(C-S-H凝膠)和氫氧化鈣。
3CaO·SiO2+nH2O=xCaO·SiO2·yH2O+(3-x)Ca(OH)2
②硅酸二鈣的水化
β-C2S的水化與C3S相似,只不過水化速度慢而已。
2CaO·SiO2+nH2O=xCaO·SiO2·yH2O+(2-x)Ca(OH)2
所形成的水化硅酸鈣在C/S和形貌方面與C3S水化生成的都無大區別,故也稱為C-S-H凝膠。但CH生成量比C3S的少,結晶卻粗大些。
③鋁酸三鈣的水化
鋁酸三鈣的水化迅速,放熱快,其水化產物組成和結構受液相CaO濃度和溫度的影響很大,先生成介穩狀態的水化鋁酸鈣,最終轉化為水石榴石(C3AH6)。
在有石膏的情況下,C3A水化的最終產物與起石膏摻入量有關。最初形成的三硫型水化硫鋁酸鈣,簡稱鈣礬石,常用AFt表示。若石膏在C3A完全水化前耗盡,則鈣礬石與C3A作用轉化為單硫型水化硫鋁酸鈣(AFm)。
④鐵相固溶體的水化
水泥熟料中鐵相固溶體可用C4AF作為代表。它的水化速率比C3A略慢,水化熱較低,即使單獨水化也不會引起快凝。其水化反應及其產物與C3A很相似。
『捌』 混凝土的成分有哪些
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粗骨料(碎石或卵石)、細骨料(砂)、外加劑和水拌合,經硬化而成的一種人造石材。砂、石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並抑制水泥的收縮;水泥和水形成水泥漿,包裹在粗細骨料表面並填充骨料間的空隙。水泥漿體在硬化前起潤滑作用,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硬化後將骨料膠結在一起,形成堅強的整體。
『玖』 用化學知識來解答混凝土的構成
混凝土主要成分是水泥、石灰、石膏,所以混凝土的主要組成元素是 硅,氧,鈣,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