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硝酸銅的化學式
硝酸銅化學式為Cu(NO3)2。
硝酸銅為藍色斜方片狀結晶。有潮解性。170℃分解放出氧。易溶於水和乙醇,幾乎不溶於乙酸乙酯。0.2mol/L水溶液的pH為4.0。
相對密度2.05。熔點114.5℃。有氧化性,與炭末、硫磺或其他可燃性物質加熱打擊和摩擦時,發生燃燒爆炸。低毒,半數致死量(大鼠,經口)940mg/kg。
擴展來源:
硝酸銅用作催化劑、氧化劑、熒光粉激活劑及光敏電阻材料等,114.5℃時溶於其結晶水中,加熱至170℃時失去硝酸生成鹼式硝酸銅,加熱至200℃分解為氧化銅。有氧化性,與碳、硫等物混合撞擊容易爆炸或燃燒。
硝酸銅用於鍍銅、制農葯和搪瓷及染料等。溶於中等濃度的硝酸,可用氧化銅或銅塊與稀硝酸作用來製取硝酸銅。
Ⅱ 硝酸銀硝酸鋅硝酸銅的化學方程式
(1)Cu(NO3)2+Fe=Fe(NO3)2+Cu;2AgNO3+Fe=Fe(NO3)2+2Ag;置換反應
(2)Cu,Ag;Zn2+、Fe2+.
Ⅲ 硝酸銀的化學式怎麼寫
金屬在左,銀+1價,硝酸根-1價,一和一抵消,十字交叉,所以是AgNO3
Ⅳ 硝酸銀的化學式怎麼寫
硝酸銀的化學式
硝酸銀(AgNO3)
硝酸銀的化學式是AgNO3,分子量是169.88 。硝酸銀是無色透明的斜方結晶或白色的結晶,有苦味。硝酸銀極易溶於水、鹼,微溶於乙醚。硝酸銀是有毒物質,注意保存。一、硝酸銀的用途 硝酸銀的主要用途照有相乳劑、鍍銀、制鏡、印刷、醫葯、染毛發...
硝酸銀
硝酸銀silvernitrate化學式AgNO3,無色透明斜方晶體。熔點212℃,相對密度4.352。在純凈空氣中,硝酸銀暴露在光線下並不分解和變色,但當存在有機物時,硝酸銀見光就會變成灰色或灰黑色。硝酸銀的分解溫度為444℃:硝酸銀易
Ⅳ 硝酸鉀,硝酸鈉,硝酸鈣,硝酸銅,硝酸銀,硝酸汞,硝酸鋅,硝酸鋇,硝酸鐵,硝酸鋁,硝酸亞鐵的化學式
硝酸鉀,KNO3
硝酸鈉,NaNO3
硝酸鈣,Ca(NO3)2
硝酸銅,Cu(NO3)2
硝酸銀,AgNO3
硝酸汞,Hg(NO3)2
硝酸鋅,Zn(NO3)2
硝酸鋇,Ba(NO3)2
硝酸鐵,Fe(NO3)3
硝酸鋁,Al(NO3)3
硝酸亞鐵,Fe(NO3)2
Ⅵ 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
碳酸 H2CO3
碳酸鈉 Na2CO3
鹼式碳酸銅 Cu2(OH)2CO3
碳酸氫鈉 NaHCO3
碳酸鈣 CaCO3
碳酸氫鈣 Ca(HCO3)2
氯化氫 HCl
氯氣 Cl2
氯化鉀 KCl
二氧化錳 MnO2
氯酸 HClO3
氯酸鉀 KClO3
二氧化氯 ClO2
氧化二氯 Cl2O
硝酸 HNO3
硝酸鉀 KNO3
硝酸鋇 Ba(NO3)2
硝酸銨 NH4NO3
硝酸銅 Cu(NO3)2
硝酸汞 Hg(NO3)2
硝酸銀 AgNO3
硫酸 H2SO4
硫酸銨 (NH4)2SO4
硫酸氫銨 NH4HSO4
硫酸鋇 BaSO4
硫酸鋁 Al2(SO4)3
硫酸鐵 Fe2(SO4)3
硫酸亞鐵 FeSO4
磷酸 H3PO4
磷酸鈉 Na3PO4
磷酸氫鈉 NaH2PO4
磷酸氫二鈉 Na2HPO4
磷酸氫銨 NH4H2PO4
磷酸鈣 Ca3(PO4)2
磷酸二銨 (NH4)2HPO4
氮氣 N2
硫磺 S
白磷 P
金剛石 C
氦氣 He
二氧化硅 SiO2
氖氣 Ne
二氧化氮 NO2
氬氣 Ar
氧化鐵 Fe2O3
氧化鋁 Al2O3
氫氧根離子 OH^-
硫酸根離子 SO4^2-
碳酸根離子 CO3^2-
硝酸根離子 NO3^-
銨根離子 NH4^+
Ⅶ 銅和硝酸銀反應的化學式是什麼
銅和硝酸銀反應的化學式是:Cu+2AgNO3=Cu(NO3)2+2Ag。
分析:由於銅比銀活潑,所以銅與硝酸銀反應生成銀和硝酸銅,銀是銀白色,銅離子溶液是藍色。
反應現象:銅的表面附著著銀白色固體,溶液由無色變成藍色。
硝酸銀的危險性:
皮膚接觸:脫去污染的衣著,用肥皂水和清水徹底沖洗皮膚。
眼睛接觸: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並及時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用水漱口,給飲牛奶或蛋清,並及時就醫。
危險特性:無機氧化劑。遇可燃物著火時,能助長火勢。受高熱分解,產生有毒的氮氧化物。
滅火方法:採用水、霧狀水、砂土、二氧化碳滅火。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硝酸銀
Ⅷ 硝酸銀化學式
硝酸銀化學式:AgNO₃。硝酸銀中含有銀和硝酸根,而銀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硝酸根化合價為-1價,所以化學式為AgNO₃。硝酸銀為白色結晶性粉末,易溶於水、氨水、甘油,微溶於乙醇。純硝酸銀對光穩定,但由於一般的產品純度不夠,其水溶液和固體常被保存在棕色試劑瓶中。用於照相乳劑、鍍銀、制鏡、印刷、醫葯、染毛發、檢驗氯離子,溴離子和碘離子等,也用於電子工業。
硝酸銀的用途:
分析化學用於沉澱氯離子,工作基準的硝酸銀用於標定氯化鈉溶液。無機工業用於製造其他銀鹽。電子工業用於製造導電粘合劑、新型氣體凈化劑、A8x分子篩、鍍銀均壓服和帶電作業的手套等。感光工業用於製造電影膠片、x光照相底片和照相膠片等的感光材料。電鍍工業用於電子元件和其他工藝品的鍍銀,也大量用作鏡子和保溫瓶膽的鍍銀材料。電池工業用於生產銀鋅電池。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硝酸銀
Ⅸ 銅和硝酸銀化學式
Cu+2AgNO3=Cu(NO3)2+2Ag
此反應為置換反應
置換反應是單質與化合物反應生成另外的單質和化合物的化學反應,是化學中四大基本反應類型之一,包括金屬與金屬鹽的反應,金屬與酸的反應等。它是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種單質與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不一定為置換反應,置換反應一定為氧化還原反應。
一分鍾了解置換反應
6.8萬 43"
置換反應 金屬和金屬材料
1.1萬 1'35"
>
置換反應
科普中國 |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網路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審閱專家胡啟洲
置換反應是單質與化合物反應生成另外的單質和化合物的化學反應,是化學中四大基本反應類型之一,包括金屬與金屬鹽的反應,金屬與酸的反應等。它是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種單質與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不一定為置換反應,置換反應一定為氧化還原反應。
中文名
置換反應
外文名
Single Displacement reaction
類型
無機化學反應
反應公式
AB+C→A+BC
是否放熱
部分放熱,部分吸熱
快速
導航
反應的吸熱與放熱
反應類型
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反應現象
基本介紹
置換反應可表示為A+BC=B+AC 或 AB+C=AC+B,通常認為置換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但是一些特殊的反應,例如金屬羰基化合物間的置換,則不是氧化還原反應。
置換反應
除此之外,也可以指路易斯酸間的置換反應,此時並不需要單質參與反應。(出處: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無機化學》(第四版)下冊第460頁正文第3行:「……能將另一個較弱的路易斯酸MnF4從穩定配離子[MnF6] 2-的鹽中置換出來」[1] )
反應的吸熱與放熱
1、放熱的反應
(1)金屬和酸發生的置換反應
(2)金屬和鹽發生的置換反應
(3)鋁和金屬氧化物發生的置換反應
(4)活潑金屬和水的置換反應
2、吸熱的反應
(1)不太活潑的金屬和水蒸氣發生的置換反應
(2)大多數的碳、氫氣還原金屬氧化物反應(少數如碳、氫氣還原金屬氧化物反應為放熱反應)[2]
(3)碳和水蒸氣的置換反應
反應類型
根據反應環境分類
根據反應環境的類別,置換反應有以下2種情況:
(1)固態置換在加熱或高溫條件下固體與固體或固體與氣體發生的置換反應。
(2)液態置換在水溶液中進行的置換反應。
1、金屬跟酸的置換:金屬原子與酸溶液中氫離子(H+)之間的反應
特別注意:(1)不能用濃硫酸,硝酸等有強氧化性的酸,它們反應時,先將金屬氧化成對應氧化物,氧化物再溶於酸中,然後繼續氧化、溶解,反應得以繼續。(2)金屬在活動性順序表中需位於氫(H)之前
鎂和酸反應【Mg+2H+====Mg2++H2↑】
鋁和酸反應【2Al+6H+====2Al3++3H2↑】
鋅和酸反應【Zn+2H+====Zn2++H2↑】
鐵和酸反應【Fe+2H+====Fe2++H2↑】(一般情況下,鐵與酸反應生成二價鐵)
2、金屬跟鹽溶液的置換:金屬原子跟鹽溶液中較不活潑金屬的陽離子發生置換
特別注意:置換需滿足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先後次序
鋅置換亞鐵【Zn+Fe2+====Zn2++Fe】
鐵置換銅【Fe+Cu2+====Fe2++Cu】
銅置換汞【Cu+Hg2+====Cu2++Hg】
根據元素性質分類
分類標准:按元素的性質劃分,金屬與非金屬單質間的置換
1、金屬單質置換金屬單質
鋁熱反應【2yAl+3MxOy==高溫==yAl2O3+3xM(M為金屬元素)
鋁置換鐵【(氧化鐵)2Al+Fe2O3==高溫==2Fe+Al2O3】【(四氧化三鐵)8Al+3Fe3O4==高溫==4Al2O3+9Fe】
Al還可與V2O5,CrO3,WO3,MnO2等發生置換,詳見鋁熱反應詞條
滿足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的金屬置換
如:鐵置換銅【Fe+Cu2+====Fe2++Cu
Ⅹ 銅和硝酸銀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怎麼寫
(1)銅和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硝酸銅溶液和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2AgNO 3 ═Cu(NO 3 ) 2 +2Ag.
(2)氫氧化鋁和胃酸中的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鋁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Al(OH) 3 +3HCl═AlCl 3 +3H 2 O.
(3)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鐵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Fe 2 O 3 +3H 2 SO 4 ═Fe 2 (SO 4 ) 3 +3H 2 O.
(4)用氫氧化鈣溶液和碳酸鈉溶液製取燒鹼,同時生成碳酸鈣沉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Ca(OH) 2 +Na 2 CO 3 ═CaCO 3 ↓+2NaOH.
故答案為:(1)Cu+2AgNO 3 ═Cu(NO 3 ) 2 +2Ag;(2)Al(OH) 3 +3HCl═AlCl 3 +3H 2 O;(3)Fe 2 O 3 +3H 2 SO 4 ═Fe 2 (SO 4 ) 3 +3H 2 O;(4)Ca(OH) 2 +Na 2 CO 3 ═CaCO 3 ↓+2Na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