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丙烯腈和氨基的反應的機理
丙烯基,與氨氧化而來的NO反應生成。
1977年Zidan等人研究1,丙烯、氨和氧混合物在催化劑作用下生成丙烯腈的反應機理是丙烯首先脫氫製成丙烯基,與氨氧化而來的NO反應生成丙烯腈、乙腈和其它副產物,並建立了相應的反應動力學數學方程式。最近,P.G.Menon等人認為2,丙烯基與NO直接結合成丙烯基中間體,然後按不同路線形成丙烯腈和乙腈等副產物。.
㈡ 聚丙烯腈的單體是丙烯腈(CH2═CHCN),其合成方法很多,如以乙炔為原料,其合成過程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如
(1)反應①屬於加成反應,反應②屬於聚合反應(加聚反應),故答案為:加成反應和加聚反應;
(2)w(N)=
14 |
3×12+3×1+14 |
14 |
53 |
㈢ 丙烯腈為單體發生加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怎麼寫
nCH2=CH-CN ---> -[-CH2-CH(CN)-]n,這個其中的CN-不應該放在括弧里吧
㈣ 丙烯腈能發生哪些化學反應
雙鍵可氫、鹵素加成,環氧化、雙鍵斷裂,氰基水解生成羧基,氰基還原為醯胺,伯胺。
㈤ 丙烯腈的化學方程式
丙烯丙烯腈(CH2=CH-C≡N),或稱氰基乙烯(Cyanoethylene)、乙烯基氰(Vinyl cyanide),是有刺激性氣味,極易燃燒。IUPAC名稱是2-丙烯腈(英文:2-propenenitrile)。還有個名稱叫:Acrylonitrile
CAS:107-13-1 (這個是美國化學會的編號)
最常用的名稱是acrylonitrile。
可用來制備聚丙烯腈、腈綸纖維和丁腈橡膠等。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
㈥ 丙烯氨氧化法製取丙烯腈的反應原理
反應原理
1.主、副反應
主反應 :
CH=CH-CH3 + NH3 + O2 → CH2=CH-CN + 3H2O
丙烯、氨、氧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反應,除生成丙烯腈外,尚有多種副產物生成。
副反應:
CH2=CHCH3 + 3NH3 + 3O2 → 3HCN + 6H2O
氫氰酸的生成量約占丙烯腈質量的1/6。
CH2=CHCH3 + NH3 + O2 → CH3CN + 3H2O
乙腈的生成量約占丙烯腈質量的1/7。
CH2=CHCH3 + O2 → CH2=CHCHO + H2O
丙烯醛的生成量約占丙烯腈質量的1/100
CH2=CHCH3 + O2 → 3CO2 + 3H2O
二氧化碳的生成量約占丙烯腈質量的1/4,它是產量最大的副產物。
上述副反應都是強放熱反應,尤其是深度氧化反應。在反應過程中,副產物的生成,必然降低目的產物的收率。這不僅浪費了原料,而且使產物組成復雜化,給分離和精製帶來困難,並影響產品質量。為了減少副反應,提高目的產物收率,除考慮工藝流程合理和設備強化外,關鍵在於選擇適宜的催化劑,所採用的催化劑必須使主反應具有較低活化能,這樣可以使反應在較低溫度下進行,使熱力學上更有利的深度氧化等副反應,在動力學上受到抑制。
2.催化劑
工業上用於丙烯氨氧化反應的催化劑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復合酸的鹽類(鉬系),如磷鉬酸鉍、磷鎢酸鉍等;另一類是重金屬的氧化物或是幾種金屬氧化物的混合物(銻系),例如Sb、Mo、Bi、V、W、Ce、U、Fe、Co、Ni、Te的氧化物,或是Sb—Sn氧化物,Sb—U氧化物等。
我國目前採用的主要是第一類催化劑。鉬系代表性的催化劑有美國Sohio 公司的C-41、C-49及我國的MB-82、MB-86。一般認為,其中Mo—Bi是主催化劑,P—Ce是助催化劑,具有提高催化劑活性和延長催化劑壽命的作用。按質量計,Mo—Bi占活性組分的大部分,單一的MoO3雖有一定的催化活性,但選擇性差,單一的Bi03對生成丙烯腈無催化活性,只有二者的組合才表現出較好的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單獨使用P—Ce時,對反應不能加速或極少加速,但當它們和Mo—Bi配合使用時,能改進MO—Bi催化劑的性能。一般來說,助催化劑的用量在5%以下。載體的選擇也很重要,由於反應是強放熱,所以工業生產中採用流化床反應器。流化床反應器要求催化劑強度高,耐磨性能好,故採用粗孔微球型硅膠作為催化劑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