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代世界史》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現代世界史》([美] R.R.帕爾默)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22NZxpiaTQBpFqWUQMM2Tg
書名:現代世界史
作者:[美] R.R.帕爾默
譯者:何兆武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3-4
頁數:1056
內容簡介:自1950 年初版以來,帕爾默等人所著的《現代世界史》便一直被譽為是一部殿堂級的歷史學術教科書,並被廣泛採用作教材。在近60 年的時間里,本書作者不斷修訂,如今已出至第10 版,其銷量在同類作品中一直名列前茅,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世界史教科書中壽命最長、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
毫無疑問,帕爾默三人所著的最新版本依然是市場上最好的世界史入門教材之一。
——喬治·J·馬可波羅和戴維·J·普羅克特,塔夫茨大學
他們的著作的一個顯著特色便在於寫作風格,清晰,美妙。
——納撒內爾·格林,衛斯理大學
能夠作為推薦給歷史專業學生求學生涯的第一本和最後一本著作,這樣的作品,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不可多得的。而《現代世界史》便是這樣的一部傑作。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評論
作者簡介:R.R. 帕爾默(R.R.Palmer,1909—2002),美國著名歷史學家,1934 年獲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1936—1977年間先後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華盛頓大學和耶魯大學。作為法國大革命研究權威,以及美法兩國革命比較研究的先驅,帕爾默曾先後擔任美國法國史研究協會主席(1961),美國歷史學會主席(1970),同時也是美國哲學學會、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活躍成員,並被歐美多所大學授予榮譽學位。1990 年,帕爾默被義大利林琴科學院授予費爾特里內利獎。
本書是帕爾默的代表作,此外他還著有《18 世紀法國的天主教徒和不信教者》(1939),《民主革命的年代:美國與歐洲的政治史》(1959)等。
喬·科爾頓(Joel Colton),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1950—1989 年任教於杜克大學歷史系,曾任洛克菲勒人文科學獎學金與研究項目主席,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古根海姆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成員。
勞埃德·克萊默(Lloyd Kramer),康奈爾大學哲學博士,北卡羅萊納大學歷史系教授,斯坦福大學、康奈爾大學兼職教授。
譯者
何兆武(1921— ),著名翻譯家,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譯有盧梭《社會契約論》、帕斯卡爾《思想錄》、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羅素《西方哲學史》等,著有《歷史理性批判散論》、《葦草集》等。翻譯本書前言、導論,並作推薦導言。
孫福生(1933— ),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原歷史系主任,兼任中國東南亞研究會會長和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理事。翻譯本書第1、2、3、5、7、9章。
陳敦全(1939—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教授,譯有林肯《葛底斯堡演講詞》、達尼肯《眾神之車》、《COLLINS袖珍英漢雙解詞典》(香港)等。翻譯本書第4、6、8章。
周穎如(1927— ),商務印書館編審,曾與周川合譯卡斯頓《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托馬斯《林肯傳》,主譯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美日戰爭的來臨》等。翻譯本書第10章,校譯第21章。
周鴻臨(1933— ),廣西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翻譯本書第11、12、17章,校譯本書第13、16章。
蘇中友(1951—2002),廣西師范大學教師。翻譯本書第13、14、15、16章。
范麗萍(1966— ),廣西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校譯本書第14、15、17章。
楊慧娟(1936— ),廣西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翻譯本書第18章。
羅敏興(1926— ),廣西師范大學化學系教授,精通英語、俄語。校譯本書第18章。
陳少衡(1929— ),燕京大學西語系畢業,商務印書館編審。譯有休斯《歐洲現代史(1914—1980)》(合譯)、狄更斯《荒涼山莊》(合譯)等。翻譯本書第19、20章。
周熙安(1925—2000),原名周川,商務印書館編審,曾參加翻譯《光榮與夢想》、《克格勃》等多部著作,還曾與周穎如合譯卡斯頓《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托馬斯《林肯傳》等。翻譯本書第21章。
牛可(1969—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副教授。翻譯本書第22、25章。
董經勝(1964—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任北京大學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秘書長。翻譯本書第23章。
潘華瓊(1965—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講師,曾於1998年至2000年在比利時新魯汶天主教大學進修。翻譯本書第24章
王昺(1948— ),遼寧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比較文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翻譯本書第26章及「延伸閱讀:建議與書目」
陳啟能(1934— ),史學理論、俄國史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校譯本書第26章
董正華(1950—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富布賴特研究訪問學者。翻譯本書第27章。
推薦者
羅榮渠(1927—1996),著名歷史學家,曾任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堪稱我國現代化理論和現代化進程研究的奠基之作。
劉北成,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世界歷史》編委,世界近代史學會副秘書長。著有《福柯思想肖像》等,譯有布羅代爾《論歷史》、福柯《瘋癲與文明》、湯因比《歷史研究》(合譯)等。
⑵ 現代世界史的譯者簡介
何兆武(1921— ),著名翻譯家,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譯有盧梭《社會契約論》、帕斯卡爾《思想錄》、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羅素《西方哲學史》等,著有《歷史理性批判散論》、《葦草集》等。翻譯本書前言、導論,並作推薦導言。
孫福生(1933— ),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原歷史系主任,兼任中國東南亞研究會會長和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理事。翻譯本書第1、2、3、5、7、9章。
陳敦全(1939—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教授,譯有林肯《葛底斯堡演講詞》、達尼肯《眾神之車》、《COLLINS袖珍英漢雙解詞典》(香港)等。翻譯本書第4、6、8章。
周穎如(1927— ),商務印書館編審,曾與周川合譯卡斯頓《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托馬斯《林肯傳》,主譯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美日戰爭的來臨》等。翻譯本書第10章,校譯第21章。
周鴻臨(1933— ),廣西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翻譯本書第11、12、17章,校譯本書第13、16章。
蘇中友(1951—2002),廣西師范大學教師。翻譯本書第13、14、15、16章。
范麗萍(1966— ),廣西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校譯本書第14、15、17章。
楊慧娟(1936— ),廣西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翻譯本書第18章。
羅敏興(1926— ),廣西師范大學化學系教授,精通英語、俄語。校譯本書第18章。
陳少衡(1929— ),燕京大學西語系畢業,商務印書館編審。譯有休斯《歐洲現代史(1914—1980)》(合譯)、狄更斯《荒涼山莊》(合譯)等。翻譯本書第19、20章。
周熙安(1925—2000),原名周川,商務印書館編審,曾參加翻譯《光榮與夢想》、《克格勃》等多部著作,還曾與周穎如合譯卡斯頓《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托馬斯《林肯傳》等。翻譯本書第21章。
牛可(1969—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副教授。翻譯本書第22、25章。
董經勝(1964—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任北京大學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秘書長。翻譯本書第23章。
潘華瓊(1965—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講師,曾於1998年至2000年在比利時新魯汶天主教大學進修。翻譯本書第24章
王昺(1948— ),遼寧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比較文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翻譯本書第26章及「延伸閱讀:建議與書目」
陳啟能(1934— ),史學理論、俄國史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校譯本書第26章
董正華(1950—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富布賴特研究訪問學者。翻譯本書第27章。
⑶ 《蘇中友好》雜志總編輯「羅果夫」與幫助中國人制訂拉丁化新文字的「龍果夫」是同一個人嗎
你好,是一個人的,翻譯的語誤問題,正確的是:羅果夫
⑷ 如果沒有蘇聯的話,我國真的會被美國核平嗎
蘇聯曾為中國提供了核保護,這話從何說起呢?據俄衛星網近日報道稱,俄中友好,和平發展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席塔夫洛夫斯基在接受采訪時說,蘇聯研發出核武器並為中國提供了保護,使後者免受像廣島和長崎那樣的原子彈轟炸。
我們都知道,中蘇關系最緊張時,蘇聯還威脅要對中國扔核彈,怎麼現在反過來說為我們提供了保護呢?按照塔夫洛夫斯基的說法,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曾有對中國和蘇聯實施核打擊的打算。但蘇聯在1949年8月29日測試了第一款原子彈。1950年2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宮簽署了蘇中條約,該條約規定利用所有現有能力提供全面援助,這裡面也包括核武器援助。因此至少到1960年,中國一直在蘇聯''核保護傘''下,並得以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
當時中國之所以急於製造原子彈,就是不想在關鍵領域受制於人。百年恥辱早就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所以凡是先進的東西,無論是核武器還是經濟發展計劃都是我們當時最需要的。不難想像,如果沒有原子彈,如今的中國又會受到多少欺負?中國還會有今天的盛世太平嗎?更何況我們現在是和平利用核彈,不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