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分析化學科學院院士有哪些

分析化學科學院院士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04 16:30:55

⑴ 歷史上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化學家有哪些以及簡要說明他們的貢獻,最好能條理一點。謝謝

中國傑出的化學家唐敖慶
唐敖慶,1915年生於江蘇宜興.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大,1949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50-195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52-1986年任吉林大學教授、校長,1986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量子分子科學研究院院士.
唐敖慶教授是中國傑出的化學家,數十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學成就.他創造性地發展和完善了配位場理論及研究方法,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提出和發展分子軌道圖形理論的一系列新的數學方法和模型,深化了對化學拓樸規律的認識,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唐敖慶教授還對高分子反應,即縮聚、交聯與固化、加聚、共聚與裂解等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獲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1年以後,他重點從事高碳原子簇的研究工作,在對稱性、電子結構及穩定性規律方面取得成果.

⑵ 分析化學領域有哪些大牛未來的發展方向會是怎樣的

知乎用戶 分析化學搬磚民工

由於我本科做的電分析,碩博做的電致化學發光,所以這里的回答偏重光電一點。質譜色譜方向的,只能盡力而為了。

就我自己的方向而言,國際上最牛的無疑是Allen J Bard。這個人貌似也是電化學掃描顯微鏡的創始人。然後與他相關的,他的弟子博後現在很多做電致化學發光和電化學掃描顯微鏡的也做得很不錯的。比如加拿大的丁志峰,澳大利亞的Paul S. Francis,美國的Mark M. Richter和苗武建。然後相關做成像的還有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陶農建。另外,電化學的話其實聖地亞哥大學的Joeph Wang其實做的也很好。本身他也是Electroananlysis的主編。但是近幾年貌似轉行做了納米材料,最近的文獻我沒有追,具體的不太清楚。
另外一個我追的文章比較多的老師應該是芝加哥大學的林文斌老師了。林文斌老師在發光MOFs的合成以及其在生物感測,細胞感測,細胞成像中的應用做了一系列工作,真想哪天拜見一下真人!

電化學掃描顯微鏡國內很少人做,電致化學發光倒是很多。而且電致化學發光和熒光又有很多交叉,這里就一並說了。長春應化所的汪爾康先生和董少俊先生以電化學起家,不過近年來在電致化學發光和熒光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汪先生主要在做新型熒光材料以及電致化學發光材料,比如銅簇,金簇,銀簇。董先生貌似對碳點情有獨鍾,有很多碳點相關的工作。然後他們的弟子也有很多做的不錯的。近年來勢頭很猛的是孫旭平研究員,14年發了6篇JACS(孫旭平老師已經全職加盟川大了)。長春應化所做ECL另一個牛人應該算徐國寶老師了。徐國寶老師早年從新的共反應試劑到現在新的發光材料,促進發光的材料做了一系列的工作。而另一個也已電化學起家,後來轉作發光的院士,南京大學的陳洪淵先生應該說帶徒弟很厲害的。幾個徒弟,基本做的都是電致化學發光,熒光,還有電化學。比較出名的弟子有臨沂大學張書聖教授(長江),南京大學徐靜娟教授(長江)(徐老師好像比較關心電化學發光的能量轉移,然後也有一部分光致電化學的工作),此外貌似有一些ecl成像的工作,主要是結合微流控做ecl可視化檢測,很有創意!朱俊傑教授(傑青)(朱老師手上應該還是電化學的工作最多,他手下博士鄭婷婷做了一系列電化學細胞感測器的工作。另外也見過一些阻抗成像之類的很有新意的工作。近年來也有了一些ECL和PEC的工作),初次之外朱老師近幾年有了一系列微生物燃料電池以及癌細胞治療的工作,手下Yang Penghui的工作很突出,鞠熀先教授(長江)(鞠老師做的就雜了,電化學,ECL,PEC,熒光,拉曼,質譜,細胞成像基本都在做。但基本中心還是基於各種信號放大手段去做),李根喜(傑青)(李老師近兩年好像肽段的工作比較多,基本是在做電化學)(這幾位老師基本都在用光電手段做生命分析。比如microRNA 和target DNA檢測,細胞檢測,細胞成像等)。一直在做電分析的兩個院士,湖南大學俞汝勤先生,姚守拙先生也算是老一輩大牛了。俞先生主要從事兩方面,化學計量學和化學感測。弟子裡面,西南大學袁若教授,湖南大學吳海龍教授,蔣建輝教授(傑青),四川大學肖丹教授都是業內很知名的專家。湖南大學的王柯敏教授,長沙理工的楊榮華教授也做的很棒!(基本在做熒光光譜)提到感測器,國際上的大牛必然是以色列的itamar willner。主要研究各種化學或者生物感測器。還忘了一個電化學牛人了,武漢大學的龐代文教授,以電化學起家。近年來主要轉作量子點的合成以及病毒標記這些高精尖方向。科研難度很高,但是成果很顯著,很有實力。另外福州大學的陳國南先生,也是光電方面成果豐厚的老前輩,而且桃李遍天下。不過這幾年好像沒有親自帶學生了?具體的不太清楚。福州大學那一波老師裡面,個人比較喜歡追池毓務老師的論文。池老師應該是很有創意,很有想法的老師。各種儀器連用以及各種新發光材料的合成都做得和出色。最早的碳點石墨烯量子點好像是董永強博士在做。後來董永強還有一些C3N4的工作。但是按照年限應該畢業了吧?難道是在池老師那裡做博後?另外就是楊黃皓老師做的也相當棒!安利一下福州大學的唐點評老師,絕對算是年輕有為的老師。而且他的奮斗經歷很傳奇,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很勵志的!!!國內化學發光的鼻祖,章竹君老先生也是引領了國內化學發光研究的潮流。陝師大諸如張成孝老師、漆紅蘭老師等也是傳承了章老先生的衣缽,做得很不錯的。

然後其實現在很多做無機的 特別是做稀土發光的課題組現在都在往分析上 往細胞成像上面靠。就比如北京化學所的姚建年院士,還有復旦的趙東元院士。以前他們的工作貌似都集中在熒光材料的合成。現在也有很多細胞成像的工作了。

從小方向看的話,有些方向牛人國內其實就只有幾個。比如做雙光子熒光的山東師范的唐波教授,化學所的馬會民教授(均是傑青)。做DNA構型的,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樊春海老師。前處理的,中山大學的李攻科教授。以及做質譜的清華大學張新榮先生,張四純教授,北大的劉虎威教授。做原子熒光的四川大學侯賢燈老師(謝謝評論里指正)。北京化學所做活體電分析的毛蘭群教授更是全國少有,另一個活體電分析有一定成果的可能要算華東師范的田陽老師了。國際上做活體的也少,比如瑞典的andrew ewing。做儀器的更少了。做得好的,黃岩誼(今年剛評傑青),清華大學林金明,長春應化所牛利,沒幾個。在比如國家納米中心的蔣興宇老師。另外有些方向設備要求高,科研難度較大,國內也鮮有突出成果,這里就不介紹了(比如spr,spri,拉曼光譜等)。

明日之星的話,國內看看萬人,青千就知道了。比如華中科技大學的夏帆,武漢大學袁荃,湖南大學楚霞,南京大學王偉,四川大學吳鵬等等。

至於分析化學發展方向?本鏟屎官還是博士在讀,這么大的命題作文可不敢隨便寫。只能說一點看到的。兩個極端,要麼走極簡路線,讓普通人自己在家就能做檢測。比如ph試紙,早早孕,血糖儀等商品化小型檢測。要麼走高精尖,沒有大型儀器設備的單位做不了,追求高靈敏!比如更靈敏的質譜,檢測限要求極低的部分血檢尿檢農殘等檢測。

另外就科學研究而言,貌似現在想發好點的論文,很多是要自己改造儀器,做出別人做不出來的數據。有些儀器甚至是做定製!完全依靠儀器廠家已經很落伍了。就比如電化學工作站與紫外分光光度計聯用,與spr聯用,甚至於與拉曼聯用。

⑶ 截止到現在還在世的分析化學專業院士有哪些能不能詳細介紹一下他們的資料

化學家。江蘇鎮江人。1952年畢業於滬江大學化學系。1959年獲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副博士學位。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50年代末發現了陰離子促使汞電極氧化發生極譜氧化波的普遍規律, 提出界面形成汞配合及汞鹽膜理論。系統地研究了釕的極譜動力催化波和吸附催化波並提出其電極過程機理,&127;發現銻(Ⅲ)與各類氨羧配合劑形成配合物,錳(Ⅱ)與酒石酸雙核配合物等的極譜波,系統研究配合物的極譜電極過程。研究了各類染料、中性載體、配體等在液/液界面的離子轉移及對金屬離子的推動過程並探討其機理及離子轉移規律。系統研究各類微電極、化學修飾電極、電化學檢測器與液相色譜和毛細管電泳聯用。進行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學和生物電化學研究。發表論著500多篇冊。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黃本立】男,1925年9月21日生於香港。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廣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五邑大學(廣東江門)名譽教授;中國化學會24屆常務理事,分析化學學科委員會主任,中國光學學會光譜學委員會副主任;《光譜學與光譜分析》副主編,《分析化學》編委會顧問,《分析化學學報》、《分析試驗室》、《冶金分析》、《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等國內期刊編委,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1985 -1995), Spectrochimica Review (formerly Progress in Analytical Spectros) (1986 -1995),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 (formerly Canadian Journal of Spectros) (1983 - ), ICP Information Newsletter (1981 - ) 等國際期刊顧問編委或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分析與環境化學學科評審組成員(1992—1995)何梁何利基金科學獎學科(專業)組評審委員。

1945—1949年就學於廣州嶺南大學物理系,1950 年在長春東北科學研究所(後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參加工作,78年升副研究員,82升研究員,83年獲批為博士研究生導師,歷任分析研究室主任、中科院長春分院及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吉林大學、浙江大學、及長春地質學院兼職教授等職。1986年調廈門大學至今,歷任化學系教授、現代分析化學研究所所長等職。

46年來一直從事原子光譜分析研究,1957年提出的新型雙電弧光源多次為國內外專著及論文所引用和一些實驗室所採用,60年代初在我國首次建立原子吸收光譜裝置並發表了國內首批原子吸收論文,所主持的「光譜感光板測光自動化」課題1985年獲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1975年起從事感耦等離子體(ICP)光譜分析研究,參加過多項獲獎工作(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 2次,國家科委及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三等獎 2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一次),所研製的新型霧化-氫化物發生裝置獲中國專利。所主持的「ICP進樣方法及其過程的研究」1993年獲中科院長春分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流動注射在原子光譜分析中應用的技術、新方法」研究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1年獲廈門大學第七屆「南強獎」個人一等獎。

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近二百篇,出版專著有《發射光譜分析》(1977,1979,合著)、《混合稀土元素光譜圖》(1964,合著)、《原子吸收及原子熒光分析譯文集》(1975,主編,合譯)。1982—1995參加過國際會議25次,應邀作過大會報告四篇,特邀報告13篇。

俞汝勤(1935-) 長沙人,分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畢業於長沙雅禮中學。1953年入蘇聯列寧格勒礦業學院化學系學習,1959年畢業。回國後在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1962年調湖南大學,歷任化工系教授、校長等職。1984年加入共產黨,是中國化學學會理事。《化學感測器》主編。專長於有機分析試劑和化學計量學研究,所主持的「氟離子選擇性電極研究」和「有機試劑用於電化學及催化動力分析研究」,分別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著有《現代分析化學與信息理論基礎》、《化學計量學導論》等。 選自百年長沙老照片叢書之《長沙名人》

⑷ 對中國近代化學做出過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今福州),科學家,化學家,赴美留學,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21年獲博士學位。被選入美國最高榮譽sigmaxi科學會會員。譽滿國際化學工業界,英國皇家學會聘他為名譽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也先後聘他為榮譽會員。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近代化學,細菌和病毒學的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鰲峰坊人,改名高士其,棄仕途和金錢不要,立志不做官,不愛錢,以科學家造福中國。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中國為記念他的貢獻,把國際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高士其星。科學家,化學家。細菌和病毒學家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普及科學的先驅,統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鄭貞文(1891年—1969年)字幼坡,號心南,福州長樂縣人。1891年3月2日出生於福州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12歲時考取秀才,15歲赴日本留學。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5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攻讀理論化學,1918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鄭貞文是自然科學專門學會的發起人。翻譯和編著了多種自然科學著作,積極將近代科學知識向國內廣為傳播,內容涉及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氣象學等多種學科。普及科學的先驅。將錯綜復雜的外國有機化學名詞,譯成統一的中文用語。統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近代和現代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和奠基人。

蕭光琰(1920—1968),中國物理化學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坡蒙那大學化學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曾專攻物理化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助理研究員。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學冶金研究所研究員、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化學師。他在美國時,連得過四枚金質獎章。回國後,從事的「頁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機理研究」和「電子酸性催化劑研究」填補了中國的空白。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石油化學領域奠基人。

中國最早生物化學家先軀,開拓者,奠基人,中國近代和現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後改習化學,1916年獲理學士學位後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錄取為研究生;1919 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研究所所長。吳憲一生發表研究論文l63篇,專著3種。他開拓的領域主要包括:臨床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學以及氨基酸代謝等方面,此外,還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美國學者里爾頓·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將他譽為「中國化學的巨人」,並評價道:「毫無疑問,吳憲是20世紀前半葉中國最偉大的化學家,或者說是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他在1919年發表他的第一項研究時,在中國還沒有任何一類的化學研究。他在國際上,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美國化學會會員、美國生物化學家協會會員、美國實驗生物學和醫學會會員、荷蘭《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顧問委員、原德國自然科學院名譽院士、美國亞拉巴馬州科學院院士、美國自然科學榮譽學會(Sigma Xi Society)會員,以及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營養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48-1949年)和熱能需要量委員會委員(1949-1950年)。他的名字被收入《國際醫學名人錄》(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國科學名人錄》(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國名人錄》(Who's Who in China)、以及《科學家傳記大辭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書。他開拓的《一種血液分析系統》引發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吳憲對於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科學事業的貢獻卓著,並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崇高聲望和在中國科學界的地位。生物化學界一代巨人。

中國近代和現代物理電化學創立者,量子電化學開拓者,電化學開拓和奠基者之一。

田昭武,1927年6月28日出生於福建福州,物理化學家,中國電化學學科帶頭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校長 。田昭武主要從事電化學研究,重視與數理及其他化學學科的結合,研究領域包括光電化學、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技術、三維微加工技術、晶元生化實驗研究、譜學電化學和量子電化學等 。1949年,開始獨立主講《物理化學》和《物質結構》兩門主幹課。他還承擔國家部委委託廈門大學舉辦的全國性電化學培訓班、研討班擔任主講 。田昭武提出多孔電極極化的「特徵電流」概念和「不平整液膜」模型,創立電極絕對等效電路的新解法和測量電極瞬間阻抗的選相調輝技術。設計和推廣多種電化學技術和儀器,如新一代的離子色譜抑制器、微區腐蝕測量系統和中國國內第一台電化學綜合測試儀等。在化學電源、金屬腐蝕和電化學分析方面,都有結合生產實際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11月,田昭武先後獲得國際發明專利和國家發明專利共35項,其中作為第一發明人的專利為16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以及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共七項。

⑸ 汪爾康的簡介

中科院院士、電分析化學的領軍人物汪爾康,1933年5月生於鎮江。1952年畢業於上海市滬江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分配到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1955年選派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學習,1959年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後仍在長春應化所供職,1982年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2-1996年任所長,並曾兼任國家電化學和光譜分析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199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並曾擔任《分析化學》主編,RJPAC電分析化學委員會委員,第三世界科學院(化學)院士審查委員會委員、評獎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民會化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人事部博士後化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環境)分析化學學科基金評審組組長,化學科學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分析化學委員會主任等。
汪爾康從事分析化學、電分析化學研究達50年,在國內外均有影響。他於上世紀50年代後期發現陰離子促使汞電氧化產生極譜氧化波的普遍規律,提出與汞配合及形成汞鹽膜的普遍規律。他最早發現鉑族元素釕的極譜動力催化波和釕的極譜吸附催化波,並提出其電極過程機理。他發現了銻(Ⅲ)與各類氨羥配合劑形成配合物,錳(Ⅱ)與酒石酸雙核配合物等的極譜波,系統研究配合物的極譜電極過程並提出相應的方程式。他在我國率先從事液/液界面電化學研究,提出並建立線性電流掃描法等多種電化學研究方法;發現各類染料、中性載體、配體等在液/液界面的離子轉移及對一些金屬離子的推動過程。他提出離子轉移普遍規律,並發展為仿生膜的電化學研究。他較早開展液相色譜/電化學的研究,提出並設計了各類微電極、陣列微電極、多指示電極及各類化學修飾電極和水/固化硝基苯薄層池電化學檢測器與液相色譜聯用,發展了一系列靈敏選擇分析各類通常較難測定的檢測物的液相色譜/電化學測定方法。近10年來,汪爾康又在國內早地開展了掃描探針和電化學掃描探針顯微學研究,在單晶界面電化學研究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果。
其科研成果有專著、專論、譯著31篇/冊,應化集刊及長春應化所報告50篇,專利12項。他曾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獎項。

⑹ 姚守拙的介紹

姚守拙(1936年3月6日—),上海松江人,分析化學家。1952年入南開大學,1954年入原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化學系學習。1959年回國,任教於清華大學。20世紀60年代後到湖南大學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姚守拙主要從事化學與生物感測器研究,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發展交叉學科並應用於新型化學與生物感測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創新工作,相關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先後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以上項目20多項,是「八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九五」重點項目的課題負責人。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出版專著4部。

⑺ 華東師大有多少院士,化學系有多少院士

兩院院士共9人,其中化學系2人 童慶禧(1935.10-),遙感技術與應用專家。湖北武漢人。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前任所長,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1年畢業於蘇聯敖德薩水文氣象學院。 我國最早從事遙感研究的專家之一。 薛永祺(1937.1.11-),紅外和遙感技術專家, 江蘇張家港市人。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寧波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院長。 1959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物理系。 後一直在中科院上海研究所從事多光譜和成像光譜技術研究, 期間曾赴國外進行合作研究, 為我國建立機載實用遙感系統提供了多種先進的遙感手段, 並推動了我國遙感技術的應用。先後研製成功多光譜掃描儀、 成像光譜儀、超光譜成像儀。在航空遙感器應用於水文、地質、 考古、環境污染監測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 開拓三維成像遙感新技術, 提出將掃描光譜成像和激光掃描測距一體化, 實現物地面控制點快速生成數字地面高程模型和地學編碼圖像, 特別適用於灘塗、沙漠、草原、島嶼等交通困難地域。 宋大祥(1935.5.9-),蛛形學與無脊椎動物學家, 浙江紹興人。中共黨員。 1953年畢業於江蘇師范學院(東吳大學)生物系,1953- 1955年華東師范大學動物學研究班研究生。 1955年9月至1957年3月哈爾濱師范學院生物系助教。 1957年4月至1961年4月攻讀北京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甲 殼動物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曾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長、 動物學會理事長、《動物學報》主編等職。 1995年4月任河北師范大學生物系教授、博導。 1999年1月至今,河北大學教授、博導, 現為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名譽院長。先後作為訪問學者到法、美、德、 日、韓、南斯拉夫、荷蘭和新加坡等國的大學、研究所、 博物館進行訪問或合作研究。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丁德文(1941.2.7-), 海洋生態環境學家,遼寧省遼陽市人。 1965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專業。 現為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暨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研究所研究員 、名譽主任暨所長。兼任大連海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上海交通大學講座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 。 胡和生(1928.6-),數學家,生於上海,原籍江蘇南京。 1950年1月畢業於大夏大學數理系。 1950年8月至1952年7月在浙江大學當研究生, 師從蘇步青教授。畢業後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實習研究員、 助理研究員。1956年調至復旦大學任教。1993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早期研究超曲面的變形理論、 常曲率空間的特徵等問題,發展和改進了著名數學家E· 嘉當等人的工作。在黎曼空間運動群方面, 給出了確定黎曼空間運動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 解決了持續60多年的重要問題。對有質量規范場的存在性問題、 團塊現象和球對稱規范勢的決定等問題,都取得難度大、 水平高的重要成果。在調和映照的研究中, 發展了孤立子的幾何理論。撰有《孤粒子理論與應用》、《 微分幾何學》等專著。研究成果「經典規范場」 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李瑞麟(1928.9-),化學合成專家。 1950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化學系。 曾任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甾體激素組組長, 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葯物發展室主任。 曾受WHO資助以訪問學者去英美兩國訪問考察、 受美國北卡RTI研究所聘為顧問。 現為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他是中國女用計劃生育葯物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陳子元1924.10.5,核農學家。祖籍浙江鄞縣, 生於上海市。 1944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化學系。先後在大夏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任教。 1953年調浙江農學院任副教授兼化學教研室主任。 1960年起兼任農業物理系副主任,1978年晉升教授。 1979-1989年間任浙江農業大學副校長、校長。 曾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農業科學評議組組長、農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及分組召集人。 現任浙江省科協副主席、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 農業部及浙江省核農學重點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和中國原子能農學會 名譽理事長,浙江省核學會榮譽理事長等。 徐僖(1921.1.16-),生於江蘇南京。高分子材料學家。 我國高分子材料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40-194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獲工學士學位; 1947-1948年畢業於美國李海大學化工系, 獲科學碩士學位。1945年在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任助教; 1946-194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化學系任講師;1950- 1953年受聘重慶大學化工系副教授; 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在西南地區自己設計、 完全採用國產設備和國產原料的第一個塑料工廠重慶塑料廠的副廠長 、總工程師;1953年創建了我國高校第一個塑料工學專業。 1954-1981年在成都工學院、成都科技大學任系主任、 副校長、教授。1960年撰寫、 出版了我國工科高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書《高分子化學原理》。 唐崇惕(1929.11.26-),寄生蟲學家, 廈門大學生物系教授,福建福州人。 1950年考入廈門大學生物系。 汪品先(1936.11-),海洋地質與微體古生物學家。 江蘇蘇州人。 1960年莫斯科大學地質系畢業。 之後在華東師范大學工作到1972年。 現為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教授。

求採納

⑻ 東北大學有幾位院士

[聞邦椿]

[邱竹賢]

[方肇倫]

[張嗣瀛]

[陸鍾武]

[柴天佑]

[王國棟]

一共7位

聞邦椿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院士

男,漢族,1930年9月生於浙江省杭州市。1957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機械繫研究生班並留校任教。現任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理事長,IFToMM(國際機器理論與機構學聯合會)中國委員會委員,國際轉子動力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第六、七、八、九屆政協委員。兼任上海交通大學等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和兼職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創立了振動學與機器學相結合的新學科"振動利用工程學"。發表專著和合著6部、論文250餘篇,專著《振動機械的理論及應用》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和科研組同志一起研製成功十多種新型振動機械和工程機械,獲國際獎兩項,國家級獎3項,省、部、委級獎10項,為國家創造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他指導的和聯合指導的研究生有30名取得了碩士學位,有16名取得了博士學位。組織兩次國際學術會議,並擔任該國際會議的學術委員會主席。曾應邀去日、澳、德等十多個國家講學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做過20餘次學術報告,宣讀論文40餘篇。曾多次被評為省、市勞動模範,1983年被評為沈陽市特等勞動模範。

邱竹賢 中國工程院院士

男,1921年5月出生,冶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東北大學教授。他致力於鋁冶金及融鹽電化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對融鹽濕潤、融鹽滲透、陽極效應和金屬霧生成等均有新發現,形成了融鹽界面現象及界面反應新學科。總結了節省電能的規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為建設和發展我國鋁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40年來,他單獨或合作撰寫輕金屬冶金方面的論文150餘篇,單獨撰寫的專著有《鋁冶金物理化學》和《預焙槽煉鋁》兩本,合作撰寫的有教材《鋁電解》等三本,合作翻譯的有《冶金熱化學》等七本,其中,《鋁冶金物理化學》一書能夠把物理化學的基本理論和鋁冶金的生產初中聯系此書成為一本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的專著。他和他的同事先後於1989年和1990年得到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金屬溶解和電流效率研究)和一等獎(鋁電解中的界面現象和界面反應研究)以及1991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鋁電解中若干物理化學問題的研究)。邱竹賢參加了大型電解槽的試制工作,經過中國有色工業總公司鑒定,電流效率達到90%,電耗率降低到13500千瓦/噸鋁,該課題獲有色工業總公司一等獎。此種槽型在扶順鋁廠和包頭鋁廠得到推廣應用。

方肇倫 中國科學院院士

分析化學家,中科院院士。
1934年8月16日出生於天津市。1957年10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歷任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助研、副所長、研究員。現任東北大學理學院分析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浙江大學化學系微分析系統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學會理事,流動注射分析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分析化學期刊J.Analytical Atomic,Spectrometry, Talanta,Analytica Chemica Acta,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J.Em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和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及國內《分析化學》等十餘種期刊編委或顧問編委。
自1977年以來方肇倫教授為流動注射分析在我國的發展進行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84年以來曾有五個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在理論和實驗技術上取得多項重要成就。他當前的研究領域包括流動分析、原子光譜分析及微晶元上的微流控分析及其聯用技術,主要研究方向在順序注射—原子吸收及原子熒光光譜分析,流動注射毛細管電泳分析,智能化流動光度分析系統,微流控分析晶元及流動分析在生物過程分析中的應用。自1995年以來,以他為首的研究集體在微流控晶元的研製方面進行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並在該領域首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基金的資助。

張嗣瀛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男,漢族,山東省章丘縣人,1925年4月5日生。1948年8月武漢大學畢業,1949年10月到東北大學任教。1957年9月至1959年7月在莫斯科大學數學力學系進修自動控制理論。1978年晉升為教授。1983年起任博士生導師。
在自動控制理論的穩定性理論、復雜控制系統理論等方面,發表論文200餘篇。專著《微分對策》,主編《現代控制理論》。參加"紅箭-73"反坦克導彈的研製,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及國家和冶金部的獎勵。以"微分對策及定性極值原理的研究"等為題的研究成果均獲國家教委的獎勵。
現為博士生講授"微分幾何方法"等兩門課。已培養博士21人,碩士30餘人,博士後2人。1981年以後分別任《控制與決策》等刊物的主編或副主編。1983年任《中國大網路全書〈自動控制與系統工程卷〉》編委兼控制理論分支主編。1985年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1978年以來,先後被評為部、省、市勞動模範或特等勞動模範,1990年被評為國家教委、國家科委"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陸鍾武 中國工程院院士

男,漢族,1929年10月生,上海市人。1953年畢業於東北工學院冶金爐專業研究生班。1982年晉升為教授。1984年至1991年任東北工學院院長。1986年任冶金熱能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領導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冶金爐專業和冶金熱能工程博士點。率先參照勢流理論研究了豎爐氣體力學,用高爐爐身靜壓成功地判斷了爐內的主要變遷。查明了一批普通平爐改為內傾式後指標下降的原因,結束了各地的爭論,使各廠明確了措施。建立了火焰爐熱工基本方程式;"壓下爐頭式加熱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提出載能體概念,創立了鋼鐵工業系統節能理論和技術。編寫或參編10多種專著和教材,撰寫了100多篇論文。
任院長期間,貫徹教學、科研"兩個中心"的辦學思想,並獲准試辦研究生院。主持制定了學院2000年的發展綱要,提出辦學"六大要素"的概念。確立既為冶金工業服務,又為地方經濟服務的方針。積極推進國際學術交流,借鑒國內外院校辦學經驗。提出創辦科技開發區和建設"大學科學園"的建議,被沈陽市政府採納實施。

柴天佑 中國工程院院士

柴天佑院士,國際知名的控制科學與工程專家,1985年獲工學博士,並留東北大學任教;1988年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1986年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88年被晉升為教授,1990年為博士生導師。
現為東北大學自動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冶金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技術局成員及IFAC製造與儀表技術協調委員會主席(1996-1999),任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863計劃先進製造與自動化領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柴天佑教授長期以來從事智能解耦控制、自適應控制、過程工業綜合自動化等領域的應用基礎和工程技術的研究,先後主持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863高技術計劃、國家攻關計劃、國家高技術產業化專項以及企業重大自動化工程等30餘項科研項目,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產生顯著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針對常規解耦控制理論與方法難於對具有不確定性的多變數強耦合的復雜工業過程進行有效控制的難題,他首先在國際上提出多變數自適應解耦控制的研究方向,打破傳統解耦控制思想,提出了基於控制器設計與直接對閉環系統解耦相結合的在線解耦控制策略, 系統地提出了20餘種多變數自適應解耦控制演算法,建立了演算法的穩定性和收斂性分析,結合電力、冶金等行業的具有多變數強耦合、強非線性、參數時變、生產條件與運行工況變化大、常規控制系統難於投入運行的復雜工業過程開展了應用研究,將所提出的自適應解耦控制方法成功應用於冶金多段加熱爐、余熱鍋爐、合金鋼棒材連軋機立式活套、大型風洞、化工精餾塔等,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成效。該項成果發表的論文被SCI收錄10篇,被EI收錄37篇,經SCI檢索被引用38次。應邀在國際會議上作大會特邀報告,在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下出版了「多變數自適應解耦控制及應用」專著。該成果獲得2002年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他帶領課題組將自適應解耦控制方法與智能控制、計算機集散控制技術相結合,研發了智能解耦控制技術及系統並應用國產2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鋼球磨中儲式制粉系統,進口3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機爐協調等復雜工業過程,解決了由於具有多變數強耦合、強非線性、參數時變、運行工況變化頻繁等綜合復雜特性,使得常規控制系統不能投入自動運行,造成能耗高,污染嚴重這一重大關鍵技術難題,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次。「多變數智能解耦控制技術及應用」獲得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多變數智能解耦控制理論、方法及應用」被評為1999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他提出了建模與控制相集成的以綜合生產指標為目標的復雜工業生產過程優化控制方法。他率領課題組針對我國礦山資源品位低,采、選、冶生產過程復雜,關鍵工藝參數等難於在線連續測量、工況多變、運行環境惡劣、難於實現生產過程的優化控制的難題,提出選礦生產過程優化控制技術及企業綜合自動化的全局解決方案,研發了企業綜合自動化系統,成功應用於遼寧排山樓金礦,酒鋼集團選礦廠等企業,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反映該項成果的論文應邀兩次在IFAC國際會議上作大會特邀報告,「金礦選礦生產過程綜合自動化系統」獲1999年國家經貿委黃金科技進步特等獎,「金礦企業綜合自動化系統」獲得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針對被控對象特性不確定、非最小相位和開環不穩定、具有各種干擾、未建模動態、執行機構出現故障、輸出不可測、大檢測采樣周期與小控制周期不匹配、強非線性等復雜工業過程難於實現自動控制的難題,將模糊控制、神經網路等智能控制與自適應控制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適於復雜工業過程的隨機自適應、前饋自適應、魯棒自適應、容錯自適應、推理自適應、自整定PID、非線性自適應等20餘種控制演算法,建立了演算法的穩定性和收斂性分析。上述成果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甲類)。他領導研究小組結合復雜工業過程開展工業研究,將自適應控制與智能控制想結合,提出了適合復雜工業過程的自適應控制技術,並結合撫鋼的煉鋼—精煉—連鑄—連軋四位一體合金鋼棒材新流程生產線的建設工程,提出了帶有非線性自適應補償的活套解耦控制技術等關鍵自動化技術,保證了我國第一條合金鋼棒材生產線的安全、可靠、高效運行,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該成果獲2000年中國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
研究成果發表的論文被SCI檢索收錄38篇,EI檢索收錄170篇,在國際重要會議上發表的論文被ISTP收錄76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特等獎、一等獎8項。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應邀到國外20餘所大學講學,主持國際會議6次。創建了東北大學自動化研究中心,並使之成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培養了一批博士後、博士生、碩士生,其中共有9名博士後出站,40餘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百餘名碩士生獲得碩士學位。培養建設了一支年輕的研究與開發隊伍,有的成為自動化研究中心的學術骨幹,有的成為東大自動化公司的技術骨幹。他領導的東大自動化公司被評為國家863高技術計劃產業化基地,遼寧省十佳校辦企業。
他治學嚴謹,作風正派,善於合作,勇於創新,為我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的發展和我國工業自動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2002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3年獲遼寧省科技功勛獎,還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遼寧省特等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王國棟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國棟,男,1942年10月生,遼寧大連市人。現任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曾任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王國棟院士主要從事鋼鐵材料軋制的理論、工藝、自動化方面的研究,在板形理論和板形控制、熱軋板帶組織和性能的預測與控制、塑性加工理論與有限元方法、軋制過程的人工智慧優化、板帶新產品的開發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創新成果,對軋制理論發展和軋制技術進步產生很大的影響。
承擔國家的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國家高技術項目(863)、國家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所發表的論文被SCI、EI收錄200餘篇次,專著4部,合作完成譯著4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5項。擔任中國金屬學會軋鋼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金屬學會軋制理論及新技術開發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
王國棟院士主要學術成就:
在超級鋼的研究中,提出晶粒適度細化、復合強化等學術思想,解決了提高材料抗拉強度、降低屈強比和在現有軋機上生產超級鋼兩個關鍵問題,完成了板材、棒線材生產工藝制定、原型鋼研製、熱軋超級鋼軋制、產品工業應用等系統研究工作。在一批熱軋帶鋼連軋機和棒線材連軋機批量工業生產超級鋼,在汽車和建築等部門推廣使用。相關成果「低碳鐵素體/珠光體鋼的超細晶強韌化與控制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承擔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製項目,集成和開發了大型中厚板軋機控軋控冷、中厚板軋制鋼材組織性能預測與控制、中厚板生產線自動控制等技術,形成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中厚板核心軋制技術,闖出了大型中厚板軋機實現國產化的新路,相關成果已經在首鋼、南鋼等中厚板廠的新建和改造中得到應用。相關成果「首鋼3500mm中厚板軋機核心軋制技術和關鍵設備研製」獲冶金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綜合運用人工智慧、組織性能預測、有限元等方法,建立連軋過程數模開發工具和模型參數調優工具,利用軋制過程得到的海量信息,進行軋制過程優化與數模調優。提出將「變形參數調優」、「組織性能參數調優」和「人工智慧調優」三種方法融為一體進行軋制過程優化的創新思想,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軋制過程智能優化理論體系和實用方法;將上述理論成果應用於寶鋼、撫鋼、本鋼等企業,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相關成果 「板帶鋼軋制過程的智能優化與數模調優」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王國棟院士治學嚴謹,學風正派,勇於開拓,深入實際。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教書育人,培養博士36人,碩士34人。在1996-2004年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期間,正確把握實驗室的發展方向,加強研究平台建設,帶領實驗室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形成了凝聚團隊、深入現場、躬行實踐、爭創一流的實驗室特色,成為促進我國軋制技術發展和鋼鐵工業進步的有生力量,在我國軋制領域有良好的學術聲譽和影響。

⑼ 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新增名單

數學物理學部(6人)
張偉平,43, 基礎數學南開大學
龍以明,58,數學南開大學
王恩哥,50, 凝聚態物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邢定鈺,62, 凝聚態物理南京大學
吳岳良,45, 理論物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俞昌旋,65 ,等離子體物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化學學部(6人)
張 希 ,41, 高分子化學和物理清華大學
宋禮成,69 ,有機化學 南開大學
段 雪, 50,化工(應用化學)北京化工大學
趙東元,44 ,物理化學復旦大學
柴之芳,64 ,放射化學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 松 ,43, 無機化學北京大學
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 (7人)
孟安明,43 ,發育生物學 清華大學
趙進東,50, 植物生理學、藻類學 北京大學
武維華,50, 植物生理中國農業大學
陳潤生,66 ,生物信息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楊煥明,54 ,基因組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張明傑,40,結構生物學香港科技大學
謝華安,65, 植物遺傳育種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
地學部(4人)
張經 ,49化學海洋學與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華東師范大學
周衛健,54,放射性碳年代學與全球變化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姚檀棟,52, 冰川環境與全球變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穆穆, 52 ,大氣動力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1人
技術科學學部:5人 當選院士
(共35人,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
數學物理學部(6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孫昌璞 46 理論物理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2 李安民 62 數學 四川大學 3 羅 俊 52 引力物理 華中科技大學 4 鄭曉靜(女) 51 力學 蘭州大學 5 席南華 46 數學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6 崔向群(女) 57 天體物理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化學部(8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萬立駿 51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2 包信和 49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3 江 雷 44 無機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4 江桂斌 51 分析化學、環境化學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5 陳小明 47 無機化學 中山大學 6 周其林 52 有機化學 南開大學 7 唐本忠 52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香港科技大學 8 塗永強 50 有機化學 蘭州大學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5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庄文穎(女) 60 真菌學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 尚永豐 45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北京大學 3 林鴻宣 48 作物遺傳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4 侯凡凡(女) 58 內科學(腎臟病學) 南方醫科大學 5 隋森芳 64 生物物理學 清華大學 地學部(5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周衛健(女) 56 宇宙成因核素與全球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2 鄭永飛 49 地球化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3 莫宣學 70 岩石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4 陶 澍 58 環境地理 北京大學 5 翟明國 61 前寒武紀地質與變質地質學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信息技術科學部(4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劉國治 48 高功率微波 中國核試驗基地 2 許寧生 51 真空微納光電子學 中山大學 3 懷進鵬 46 計算機軟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4 陳定昌 72 導航、制導與控制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科技委 技術科學部(7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於起峰 51 實驗力學、精密光測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 王曦 42 材料科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3 王光謙 47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清華大學 4 王自強 70 固體力學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5 王錫凡 73 電力系統 西安交通大學 6 申長雨 46 塑料成型及模具技術 鄭州大學 7 劉竹生 69 火箭總體設計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2011年12月9日下午在北京公布該院2011年院士增選結果,從314名有效候選人中,經材料公示、通信評審、會議評審暨選舉和後續的審查確認、審議批准等環節,最終產生51名新院士,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2.6歲。經過此次增選,中科院現有院士總人數為727名。
經院士推薦、通信預選和全體院士無記名投票選舉等環節,中科院2011年新增選產生9名外籍院士,分別來自美國、日本、法國、以色列、英國等5個國家,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3名,至此,中科院現有外籍院士總人數為64名。
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
(共51人,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
數學物理學部(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王廣厚 71 原子分子與團簇物理 南京大學 2 張維岩 55 激光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理論物理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3 張肇西 70 粒子物理理論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4 陳永川 47 應用數學 南開大學 5 武向平 50 天體物理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6 袁亞湘 51 運籌學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7 高鴻鈞 47 凝聚態物理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8 鄂維南 47 數學 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 9 潘建偉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與光物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化學部(7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田 禾 48 精細化工 華東理工大學 2 劉忠范 48 物理化學 北京大學 3 嚴純華 50 無機化學 北京大學 4 張俐娜(女) 70 天然高分子與高分子物理 武漢大學 5 李亞棟 46 無機化學 清華大學 6 楊學明 48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7 趙進才 50 環境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朱玉賢 55 植物生理學 北京大學 2 張學敏 47 醫學 軍事醫學科學院 3 張明傑 44 結構生物學 香港科技大學 4 李 林 50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5 趙玉沛 56 外科學(普通外科) 北京協和醫院 6 康 樂 52 昆蟲學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7 黃路生 46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 江西農業大學 8 舒紅兵 44 細胞生物學 武漢大學 9 葛均波 48 心血管內科 復旦大學 地學部(10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單位 1 萬衛星 52 空間物理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 石廣玉 68 大氣物理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3 劉叢強 55 地表地球化學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4 周忠和 46 古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5 郭華東 60 遙感科學與應用 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 6 高 山 49 地球化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7 龔健雅 54 測繪科學與技術 武漢大學 8 傅伯傑 53 自然地理學、景觀生態學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9 焦念志 48 生物海洋學 廈門大學 10 舒德干 65 古生物學及進化生物學 西北大學 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李樹深 48 半導體器件物理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2 楊學軍 48 計算機體系結構與系統軟體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3 鄭建華 54 密碼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保密委員會技術安全研究所 4 金亞秋 64 電磁散射與空間遙感信息 復旦大學 5 徐宗本 56 智能信息處理 西安交通大學 6 梅 宏 48 計算機軟體 北京大學 7 黃 維 48 有機光電子學 南京郵電大學 技術科學部(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朱 荻 57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 張統一 61 力學 香港科技大學 3 沈保根 58 磁性材料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4 鄭 平 75 工程熱物理 上海交通大學 5 南策文 48 復合材料 清華大學 6 賴遠明 48 土木工程(寒區工程)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7 翟婉明 47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學 8 雒建斌 49 機械設計及理論 清華大學 9 魏炳波 47 材料科學與工程 西北工業大學 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
(共9人,分學科領域按姓氏音序為序) 序號 姓名 年齡 國籍 專 業 工作單位 1 戴維·格羅斯David Gross 70 美國 理論物理 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 2 弗朗斯瓦·馬蒂Francois Mathey 70 法國 化學 中國鄭州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3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 73 日本 有機化學 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理化學研究所 4 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 74 以色列 生物化學 以色列理工學院 5 蒲慕明Muming Poo 63 美國 神經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6 羅伯塔·魯德尼克(女)Roberta L. Rudnick 53 美國 地質學-地球化學 美國馬里蘭大學 7 劉必治Bede Liu 77 美國 信息處理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8 飯島澄男Sumio Iijima 72 日本 納米科學 日本名古屋名城大學 9 羅格·歐文D. Roger J. Owen 69 英國 計算力學與工程 英國斯旺西大學 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共53人,分學部以姓氏筆畫為序)
數學物理學部(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向濤 50 凝聚態理論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2 孫鑫 74 凝聚態物理 復旦大學 3 勵建書 53 數學 香港科技大學 4 汪景琇 69 太陽物理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5 陳十一 56 力學 北京大學 6 陳恕行 72 數學 復旦大學 7 歐陽頎 57 凝聚態物理 北京大學 8 周向宇 48 基礎數學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9 趙政國 56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
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化學部(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丁奎嶺 47 有機化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2 方維海 57 物理化學 北京師范大學 3 馮小明 49 有機化學 四川大學 4 李永舫 64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5 楊秀榮
(女) 67 分析化學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6 張洪傑 59 無機化學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7 張濤 49 化工(工業催化)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8 韓布興 55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9 謝毅
(女) 45 無機化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金力 50 進化遺傳學 復旦大學 2 趙繼宗 67 神經外科學 首都醫科大學 3 施一公 46 生物物理學 清華大學 4 桂建芳 57 魚類遺傳育種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5 高福 51 病原微生物學與免
疫學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科學
院微生物研究所 6 韓家淮 53 細胞生物學 廈門大學 7 韓斌 50 作物遺傳與基因組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8 程和平 50 細胞生物學和生物
物理學 北京大學 9 赫捷 52 胸外科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地學部(10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王成善 61 沉積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 王會軍 49 大氣科學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3 吳立新 46 物理海洋學 中國海洋大學 4 張培震 57 地震動力學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5 陳駿 58 地球化學 南京大學 6 金之鈞 55 石油地質學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
探開發研究院 7 周成虎 48 地圖學與地理信
息系統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8 郭正堂 49 新生代地質與環境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9 崔鵬 55 自然地理學與水土保
持學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
環境研究所 10 彭平安 52 有機地球化學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王立軍 66 光電子學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
理研究所 2 王巍 46 導航、制導與控制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院 3 尹浩 53 通信網路與信息系統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第六十一
研究所 4 呂建 53 計算機軟體 南京大學 5 郝躍 55 微電子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6 龔旗煌 48 非線性光學、超快光
子學 北京大學 7 譚鐵牛 49 模式識別與計算機
視覺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技術科學部(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丁漢 49 機械電子工程 華中科技大學 2 方岱寧 55 固體力學 北京大學 3 成會明 49 材料科學與工程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4 劉維民 50 潤滑材料與技術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5 李應紅 50 航空推進技術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 6 邱勇 48 有機光電材料 清華大學 7 何滿潮 57 礦山工程岩體力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8 金紅光 56 工程熱物理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9 高德利 55 油氣鑽探與開采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13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
(按英文姓氏音序排序) 序號 姓名 年齡 國籍 工作單位 專業 1 克里斯汀·阿芒托
Christian Amatore 62 法國 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 化學 2 弗萊明·貝森巴赫
Flemming Besenbacher 61 丹麥 丹麥奧胡斯大學 物理化學 3 阿龍·切哈諾沃
Aaron Ciechanover 66 以色列 南京大學 生物化學 4 雅各布·帕里斯
Jacob Palis 73 巴西 巴西國家純數學與應
用數學研究所 數學 5 拉奧
C. N. R. Rao 79 印度 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
魯先進科技研究中心 化學 6 蘇布拉·蘇雷什
Subra Suresh 57 美國 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 材料科學、
固體力學 7 王曉東
Xiaodong Wang 50 美國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生物化學 8 邁克·沃特曼
Michael S. Waterman 71 美國 美國南加州大學、清
華大學 計算生物學 9 張首晟
Shou-Cheng Zhang 50 美國 美國斯坦福大學 凝聚態/材
料物理

⑽ 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全體院士名單

截止2020年3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26人,名單如下。

1、數學物理學部(155人)

艾國祥、白以龍、蔡榮根、常進、常凱、陳彪、陳和生、陳佳洱、陳建生、陳木法、陳難先、陳十一、陳式剛、陳恕行、陳仙輝、陳永川、陳志明、崔向群、戴元本、鄧小剛、杜江峰、鄂維南、范海福、方成、方復全、方忠、馮端、甘子釗、高鴻鈞、高原寧、葛墨林、龔昌德、龔新高

郭柏靈、郭尚平、韓占文、何國威、何祚庥、賀賢土、洪家興、胡和生、胡仁宇、霍裕平、江松、姜伯駒、解思深、景益鵬、鄺宇平、李安民、李邦河、李大潛、李德平、李家春、李家明、李儒新、李惕碚、勵建書、林海青、林群、龍以明、陸夕雲、羅俊、羅民興、呂敏、馬余剛

馬志明、莫毅明、歐陽頎、歐陽鍾燦、潘建偉、彭實戈、曲欽岳、沈文慶、沈學礎、石鍾慈、蘇定強、蘇肇冰、孫昌璞、孫斌勇、孫鑫、孫義燧、湯濤、湯超、唐孝威、陶瑞寶、田剛、童秉綱、萬哲先、汪承灝、汪景琇、王鼎盛、王恩哥、王廣厚、王乃彥、王詩宬、王世績、王綬琯

王小雲、王迅、王貽芳、王元、王梓坤、魏寶文、文蘭、吳岳良、武向平、席南華、夏道行、向濤、謝心澄、邢定鈺、熊大閏、徐敘瑢、徐至展、嚴加安、楊福家、楊國楨、楊樂、楊應昌、楊振寧、葉朝輝、葉叔華、葉向東、於淥、袁亞湘、詹文龍、張殿琳、張恭慶、張涵信

張煥喬、張傑、張繼平、張平文、張仁和、張淑儀、張維岩、張偉平、張裕恆、張肇西、張宗燁、趙光達、趙紅衛、趙政國、趙忠賢、鄭厚植、鄭曉靜、周光召、周恆、周向宇、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詩堯、鄒廣田

2、化學部(132人)

安立佳、白春禮、包信和、曹鏞、柴之芳、陳洪淵、陳軍、陳俊武、陳凱先、陳慶雲、陳小明、陳新滋、陳學思、陳懿、程津培、程鎔時、戴立信、丁奎嶺、段雪、樊春海、方維海、費維揚、馮守華、馮小明、高松、郭景坤、郭子建、韓布興、何國鍾、何鳴元、洪茂椿、侯建國、胡英

黃本立、黃春輝、黃乃正、計亮年、江桂斌、江雷、江龍、江明、黎樂民、李燦、李洪鍾、李靜海、李景虹、李亞棟、李永舫、李玉良、林國強、劉若庄、劉元方、劉雲圻、劉忠范、陸熙炎、馬大為、麻生明、麥松威、倪嘉纘、彭孝軍、錢逸泰、任詠華、沙國河、沈家驄、沈之荃

施劍林、宋禮成、孫世剛、譚蔚泓、唐本忠、唐勇、唐有祺、田禾、田昭武、田中群、佟振合、塗永強、萬惠霖、萬立駿、汪爾康、王方定、王佛松、王夔、吳驪珠、吳奇、吳新濤、吳養潔、吳雲東、席振峰、謝毅、謝毓元、謝在庫、謝作偉、徐春明、徐如人、嚴純華、顏德岳

楊金龍、楊萬泰、楊秀榮、楊學明、楊玉良、姚建年、姚守拙、於吉紅、余國琮、俞汝勤、俞書宏、袁權、岳建民、張存浩、張東輝、張洪傑、張錦、張禮和、張俐娜、張乾二、張鎖江

張濤、張希、張玉奎、趙東元、趙進才、趙宇亮、趙玉芬、鄭蘭蓀、支志明、周其鳳、周其林、朱道本、朱起鶴、朱清時

3、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2人)

卞修武、曹文宣、曹曉風、常文瑞、陳國強、陳化蘭、陳可冀、陳霖、陳潤生、陳文新、陳曉亞、陳孝平、陳曄光、陳宜瑜、陳宜張、陳義漢、陳竺、陳子江、陳子元、程和平、董晨、鄧子新、段樹民、樊嘉、方精雲、方榮祥、高福、葛均波、顧東風、桂建芳、郭愛克、韓斌、韓濟生

韓家淮、韓啟德、郝小江、賀福初、賀林、赫捷、洪德元、洪國藩、侯凡凡、黃荷鳳、黃路生、季維智、蔣華良、蔣有緒、金力、鞠躬、康樂、匡廷雲、李季倫、李家洋、李林、李蓬、李振聲、梁棟材、梁智仁、林鴻宣、林其誰、劉新垣、劉耀光、劉以訓、劉允怡、陸林、駱清銘

馬蘭、毛江森、孟安明、裴鋼、蒲慕明、錢前、戚正武、強伯勤、饒子和、尚永豐、邵峰、沈善炯、沈岩、沈允鋼、施一公、施蘊渝、石元春、舒紅兵、宋爾衛、宋微波、蘇國輝、隋森芳、孫大業、孫漢董、孫曼霽、唐崇惕、唐守正、童坦君、仝小林、汪忠鎬、王大成、王恩多

王福生、王松靈、王文采、王正敏、王志新、王志珍、魏輔文、魏江春、魏於全、吳常信、吳孟超、吳祖澤、武維華、謝道昕、謝華安、謝聯輝、徐國良、徐濤、許智宏、閻錫蘊、楊福愉、楊煥明、楊雄里、姚開泰、葉玉如、尹文英、印象初、曾益新、曾毅、翟中和、張春霆

張明傑、張啟發、張新時、張旭、張學敏、張亞平、張永蓮、張友尚、趙國屏、趙繼宗、趙進東、趙玉沛、鄭光美、鄭儒永、鄭守儀、種康、周俊、周琪、朱玉賢、朱兆良、朱作言、庄巧生、庄文穎

4、地學部(138人)

安芷生、常印佛、巢紀平、陳大可、陳發虎、陳俊勇、陳駿、陳曉非、陳旭、陳顒、陳運泰、程國棟、成秋明、丑紀范、崔鵬、戴金星、戴民漢、戴永久、丁國瑜、丁林、丁仲禮、竇賢康、馮士筰、符淙斌、傅伯傑、高俊、高銳、龔健雅、郭華東、郭正堂、郝芳、侯增謙

胡敦欣、黃榮輝、賈承造、焦念志、金振民、金之鈞、李崇銀、李德仁、李德生、李吉均、李曙光、李獻華、李廷棟、林學鈺、劉寶珺、劉昌明、劉叢強、劉嘉麒、陸大道、呂達仁、馬宗晉、莫宣學、穆穆、歐陽自遠、彭建兵、潘永信、彭平安、秦大河、邱占祥、任紀舜

戎嘉余、邵明安、沈其韓、沈樹忠、石廣玉、石耀霖、舒德干、蘇紀蘭、孫和平、孫鴻烈、陶澍、滕吉文、童慶禧、塗傳詒、萬衛星、汪集暘、汪品先、王赤、王成善、王德滋、王會軍、王水、王鐵冠、王焰新、王穎、魏奉思、文聖常、吳福元、吳國雄、吳立新、吳新智、伍榮生

夏軍、肖文交、肖序常、徐冠華、徐義剛、許厚澤、許志琴、薛禹群、楊經綏、楊樹鋒、楊文采、楊元喜、姚檀棟、姚振興、葉大年、葉嘉安、殷鴻福、於崇文、於貴瑞、袁道先、曾慶存、翟明國、翟裕生、張國偉、張宏福、張經、張彌曼、張培震、張人禾、趙柏林、趙國春

趙鵬大、趙其國、鄭度、鄭永飛、鍾大賚、周成虎、周衛健、周秀驥、周志炎、周忠和、朱日祥、朱永官、鄒才能

5、信息技術科學部(99人)

包為民、保錚、陳定昌、陳桂林、陳國良、陳翰馥、陳俊亮、陳星旦、褚君浩、崔鐵軍、戴汝為、段廣仁、董韞美、房建成、馮登國、干福熹、龔旗煌、顧瑛、管曉宏、郭光燦、郭雷、郝躍、何積豐、侯朝煥、侯洵、懷進鵬、黃宏嘉、黃琳、黃民強、黃如、黃維、簡水生、江風益

姜傑、金亞秋、匡定波、雷嘯霖、李啟虎、李樹深、李未、李衍達、林惠民、劉國治、劉明、劉盛綱、劉頌豪、劉永坦、陸建華、陸汝鈐、陸元九、呂建、毛軍發、梅宏、彭堃墀、秦國剛、沈緒榜、宋健、譚鐵牛、王懷民、王家騏、王金龍、王建宇、王立軍、王啟明、王巍

王圩、王陽元、王永良、王育竹、王越、王占國、王之江、吳朝暉、吳德馨、吳宏鑫、吳培亨、吳一戎、夏建白、相里斌、徐宗本、許寧生、薛永祺、楊德仁、楊芙清、楊學軍、姚建銓

姚期智、尹浩、張鈸、張景中、鄭建華、鄭耀宗、鄭有炓、鄭志明、周炳琨、周巢塵、周興銘、周志鑫、朱中梁

6、技術科學部(150人)

蔡其鞏、曹楚南、曹春曉、常青、陳維江、陳雲敏、陳祖煜、成會明、程耿東、程時傑、丁漢、都有為、段進、段文暉、范守善、方岱寧、高德利、高鎮同、葛昌純、顧秉林、顧誦芬、顧逸東、郭烈錦、郭萬林、過增元、韓傑才、韓禎祥、何滿潮、何雅玲、胡海岩、胡文瑞

胡聿賢、黃克智、賈振元、姜中宏、金紅光、金展鵬、賴遠明、李東旭、李述湯、李依依、李應紅、林皋、劉寶鏞、劉昌勝、劉廣均、劉維民、劉竹生、柳百新、盧柯、盧強、路甬祥、雒建斌、閔桂榮、毛明、蒙大橋、南策文、倪晉仁、歐陽明高、歐陽予、潘際鑾、彭練矛

彭一剛、齊康、邱大洪、邱勇、任露泉、芮筱亭、申長雨、沈保根、沈志雲、宋家樹、宋振騏、孫家棟、孫鈞、唐叔賢、陶文銓、滕錦光、田永君、汪耕、汪衛華、王崇愚、王大中、王淀佐、王光謙、王立鼎、王秋良、王希季、王錫凡、王曦、王自強、魏炳波、魏悅廣、溫詩鑄

聞邦椿、吳承康、吳良鏞、吳碩賢、伍小平、吳宜燦、邢球痕、熊有倫、徐建中、徐性初、宣益民、薛其坤、閆楚良、嚴陸光、楊孟飛、楊叔子、楊偉、楊衛、楊槱、姚熹、葉恆強、葉培建、葉志鎮、於起峰、余夢倫、俞大鵬、俞鴻儒、翟婉明、張楚漢、張清傑、張統一

張興鈐、張佑啟、張躍、張澤、趙淳生、趙天壽、趙陽升、鄭平、鄭泉水、鄭時齡、鄭哲敏、鍾萬勰、周國治、周孝信、周遠、朱荻、朱靜、朱美芳、朱森元、朱位秋、祝世寧、祝學軍、庄逢辰、鄒世昌、鄒志剛

7、外籍院士(88人)、已故院士(608人)、已故外籍院士(26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科學院院士

閱讀全文

與分析化學科學院院士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1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6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6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6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2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