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化學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化學家中的著名人物有:
1、約瑟夫·普里斯特利:發現氧氣的偉大英國化學家。
2、瑪麗·居里: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
3、葛洪:東晉道教理論家、著名煉丹家和醫葯學家,所著《抱朴子》繼承和發展了東漢以來的煉丹法術,對之後道教煉丹術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
4、盧嘉錫:在結構化學研究工作中有傑出貢獻,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結構模型,從事結構與性能的關系研究等,對中國原子簇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5、侯德榜: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6、黃鳴龍:畢生致力於有機化學的研究,特別是甾體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為有機化學的發展和甾體葯物工業的建立以及科技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
7、張青蓮:長期從事無機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以及同位素質譜法測定原子量的研究。
8、約翰·道爾頓:他所提供的關鍵的學說,使化學領域自那時以來有了巨大的進展。
② 你知道有哪些近代化學史上的化學家他們有哪些成就
一、唐敖慶
唐敖慶(1915 11.18 - 2008 07.15),男,江蘇宜興人,理論化學家、教育家和科技組織領導者。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9年獲美國哥倫比亞 大學博士學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名譽主任,吉林大學教授、名譽校長,中國量子化學之父。他是中國理論化學研究的開拓者,在配位場理論、分子軌道圖形理論、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傑出的研究成果,對中國理論化學學科的奠基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他還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屆主任,創建了中國的科學基金制度。
二、盧嘉錫
1915年10月26日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祖籍台灣省台南市。盧嘉錫於1926年上過一年公立小學,1927年後相繼在廈門育才學社和大同中學初中就讀過一年半,1928年秋考入廈門大學預科,時年13歲。
1930年進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34年畢業,同時修畢數學系主要課程。畢業後留校任化學系助教三年,同時兼任中學數學及英文教員。1937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費,進倫敦大學學院學習,兩年後獲倫敦大學物理化學專業哲學博士學位。
1939年秋,他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結構化學研究。在此期間,他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其中不少成為結構化學方面的經典文獻;1945年1月~1945年11月任美國加州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員。1946~1960年任廈門大學化學教授。
1981年5月~ 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84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早年設計的等傾角魏森保單晶X射線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數圖,載入國際X射線晶體學手冊,稱為「盧氏圖」。
在非線性光學晶體新材料探索研究中,提出了性能敏感結構的新概念。組織多學科的隊伍,發現了優秀的新型無機類芳香性紫外倍頻晶體低溫相硼酸鋇(BBO),含四個過渡金屬原子,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兩個網兜狀福州模型,而後又提出了一種新雙氮分子絡合物。
三、侯德榜
1890年8月9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 1916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獲學士學位. 1918—1921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其主要貢獻是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
四、邢其毅
1911年11月24日出生於天津市。1933-1936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院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1936-1937年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維蘭德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
1937-1941年在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44-1946年在新四軍華中軍醫大學任教。1946起歷任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有機化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後任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員。
他是我國多肽化學研究方向的開創者,是我國進行接肽方法和標記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與氨基酸發生德肯-威斯特(Dakin-West)反應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個帶色的氨基酮化合物,這是一個識別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
1959年,在國家科委的組織領導下,由北京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和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等共同組成一個統一的研究隊伍,開始胰島素合成研究,邢其毅是這個研究集體的學術領導者之一。
經過數年的共同努力,人類第一個用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活性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終於在1965年降生在中國大地上。另外他主持撰寫的《基礎有機化學》是一部綜合反映現代有機化學的教科書,對於高校的有機化學教學具有廣泛影響。這些著作滋育了幾代化學家的成長。
五、徐光憲
1920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市。194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46年任交通大學化學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不久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至今。
歷任北京大學原子能系(後改為技術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中國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徐光憲的成就在於提出的稀土串級萃取理論,使我國稀土分離技術和產業化水平躍居世界首位。
③ 初中化學所涉及的化學家生平,他所做的主要科學工作和科學貢獻(拉瓦錫,沈括,門捷列夫等)
拉瓦錫
安托萬-洛朗·拉瓦錫 (1743-1794)生於巴黎。拉瓦錫與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學物種命名原則,創立了化學物種分類新體系。拉瓦錫根據化學實驗的經驗,用清晰的語言闡明了質量守恆定律和它在化學中的運用。這些工作,特別是他所提出的新觀念、新理論、新思想,為近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因而後人稱拉瓦錫為近代化學之父。
在學校是一個天才男孩。20歲時因出色地撰寫了巴黎街道照明的設計文章而獲得法國科學院的嘉獎。幾年之後,即1768年,他被評選為法國科學院的「名譽院士」。
他為後人留下的傑作是《化學概要》,這篇論文標志著現代化學的誕生。在這篇論文中,拉瓦錫除了正確地描述燃燒和吸收這兩種現象之外,在歷史上還第一次開列出化學元素的准確名稱。名稱的確立建立在物質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這個基礎之上。而在此之前,這些元素有著不同的稱謂。在書中,拉瓦錫將化學方面所有處於混亂狀態的發明創造整理得有條有理。
化學家拉瓦錫原來是學法律的。1763年,年僅20歲的拉瓦錫就取得了法律學士學位,並且獲律師從業證書。拉瓦錫的父親是一位頗有名氣的律師,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錫沒有馬上去律師,那時他對植物學發生了興趣,經常上山採集標本使他又對氣象學產生了興趣。在地質學家葛太德的建議下,拉瓦錫師從巴黎著名的化學魯教授伊勒教授。從此,拉瓦錫就和化學結下不解之緣。
拉瓦錫的對化學的第一個貢獻便是從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早在拉瓦錫出生之時,多才多藝的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他當時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學意蘊。但由於「物質不滅定律」缺乏豐富的實驗根據,特別是當時俄羅斯的科學還很落後,西歐對沙俄的科學成果不重視,「物質不滅定律」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
拉瓦錫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當他加熱石膏時放出了水蒸氣。拉瓦錫用天平仔細稱量了不同溫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氣的質量。他的導師魯伊勒把失去水蒸氣稱為「結晶水」,從此就多了一個化學名詞……結晶水。這次意外的成功使拉瓦錫養成了經常使用天平的習慣。由此,他總結出質量守恆定律,並成為他進行實驗、思維和計算的基礎。為了表明守恆的思想,用等號而不用箭頭表示變化過程。如糖轉變為酒精的發酵過程表示為下面的等式:
葡萄糖 == 碳酸(CO2)+ 酒精
這正是現代化學方程式的雛形。為了進一步闡明這種表達方式的深刻含義,拉瓦錫又撰文寫到:
「可以設想,參加發酵的物質和發酵後的生成物列成一個代數式,再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項是未知數,然後通過實驗,算出它們的值。這樣,就可以用計算來檢驗實驗,再用實驗來驗證計算。我就經常用這種方法修正實驗初步結果,使我能通過正確的途徑改進實驗,直到獲得成功。」
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燃燒原理,是他對化學研究的第二大貢獻。偉大的科學家描述了最重要的氣體:氧、氮和氫的作用。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是關於燃燒的原理。之所以能夠有此發現,是因為他第一次准確地識別出了氧氣的作用。事實上,科學家確認燃燒是氧化的化學反應,即燃燒是物質同某種氣體的一種結合。拉瓦錫為這種氣體確立了名稱,即氧氣,事實上就是「成酸的元素」的意思。
拉瓦錫最終排除了當時流行極廣的關於「燃素」的錯誤看法。按照那種理論,在燃燒期間,任何被燃燒的物質同一種被稱為「燃素」的物質相分離。「燃素」被認為是整個燃燒過程的主導者。
拉瓦錫還識別出了氮氣。這種氣體早在1772年就被發現了,但卻被命名了一個錯誤的名稱——「廢氣」(意思是「用過的氣」,也就是沒有燃素的氣,因此不會再被用作燃燒的氣)。拉瓦錫則發現這種「氣體」實際上是由一種被稱為氮的氣體構成的,因為它「無活力」(來源於希臘語azofe)。後來,他又識別出了氫氣,這個名稱的意思是「成水的元素」。拉瓦錫還研究過生命的過程。他認為,從化學的觀點看,物質燃燒和動物的呼吸同屬於空氣中氧所參與的氧化作用。
1772年秋天,拉瓦錫照習慣稱量了定量的白磷,使之燃燒、冷卻後又稱量灰燼(P2O5)的質量,發現質量竟然增加了!他又燃燒硫磺,同樣發現灰燼的質量大於硫磺的質量。他想這一定是什麼氣體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於是他又改進實驗的方法:將白磷放入一個鍾罩,鍾罩里留有一部分空氣,鍾罩里的空氣用管子連接一個水銀柱(註:測定空氣的壓力)。加熱到40℃時白磷就迅速燃燒,水銀柱上升。拉瓦錫還發現「1盎司的白磷大約可得到2.7盎司的白色灰燼(P2O5)。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1/5容積的空氣重量基本接近」。
拉瓦錫的發現和當時的燃素學說是相悖的。燃素學說認為燃燒是分解過程,燃燒產物應該比可燃物質量輕。他把實驗結果寫成論文交給法國科學院。從此他做了很多實驗來證明燃素說的錯誤。在1773年2月,他在實驗記錄本上寫到:「我所做的實驗使物理和化學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將新化學命名為「反燃素化學」。
1775年,拉瓦錫對氧氣進行研究。他發現燃燒時增加的質量恰好是氧氣減少的質量。以前認為可燃物燃燒時吸收了一部分空氣,實際上是吸收了氧氣,與氧氣化合,這就是徹底推翻了燃素說的燃燒學說。
1777年,拉瓦錫批判燃素學說:「化學家從燃素說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確定,因此可以用來任意地解釋各種事物。有時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時又沒有重量;有時它是自由之火,有時又說它與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時說它能通過容器壁的微孔,有時又說它不能透過;它能同時用來解釋鹼性和非鹼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顏色和無色。它真是只變色蟲,每時每刻都在改變它的面貌。」
1777年9月5日,拉瓦錫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劃時代的《燃燒概論》,系統地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將燃素說倒立的化學正立過來。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逐漸掃清了燃素說的影響。化學自此切斷與古代煉丹術的聯系,揭掉神秘和臆測的面紗,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實驗和定量研究。化學由此也進入定量化學(即近代化學)時期。因此稱拉瓦錫是近代化學的奠基者,他當之無愧。
拉瓦錫對化學的第三大貢獻是否定了古希臘哲學家的四元素說和三要素說,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化學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構成物質的最簡單組分,那麼目前我們可能難以判斷什麼是元素;如果相反,我們把元素與目前化學分析最後達到的極限概念聯系起來,那麼,我們現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質,對我們來說,就算是元素了。」
在1789年出版的歷時四年寫就的《化學概要》里,拉瓦錫列出了第一張元素一覽表,元素被分為四大類:
1.簡單物質,光、熱、氧、氮、氫等物質元素。
2.簡單的非金屬物質,硫、磷、碳、鹽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等,其氧化物為酸。
3.簡單的金屬物質,銻、銀、鉍、鈷、銅、錫、鐵、錳、汞、鉬、鎳、金、鉑、鉛、鎢、鋅等,被氧化後生成可以中和酸的鹽基。
4.簡單物質,石灰、鎂土、鋇土、鋁土、硅土等。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拉瓦錫由於曾經擔任過包稅官而自首入獄。被誣陷與法國的敵人有來往,犯有叛國罪,於1794年5月8日處以絞刑。著名的法籍義大利數學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說:「他們可以一瞬間把他的頭割下,而他那樣的頭腦一百年也許長不出一個來。」
門捷列夫
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1834.2.7~1907.2.2),生在西伯利亞。他從小熱愛勞動,喜愛大自然,學習勤奮。
1860年門捷列夫在為著作《化學原理》一書考慮寫作計劃時,深為無機化學的缺乏系統性所困擾。於是,他開始搜集每一個已知元素的性質資料和有關數據,把前人在實踐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類關於元素問題的長期實踐和認識活動,為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礎上,發現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還有共性。例如,已知鹵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質;鹼金屬元素鋰、鈉、鉀暴露在空氣中時,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有的金屬例銅、銀、金都能長久保持在空氣中而不被腐蝕,正因為如此它們被稱為貴金屬。
於是,門捷列夫開始試著排列這些元素。他把每個元素都建立了一張長方形紙板卡片。在每一塊長方形紙板上寫上了元素符號、原子量、元素性質及其化合物。然後把它們釘在實驗室的牆上排了又排。經過了一系列的排隊以後,他發現了元素化學性質的規律性。
因此,當有人將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律的發現看得很簡單,輕松地說他是用玩撲克牌的方法得到這一偉大發現的,門捷列夫卻認真地回答說,從他立志從事這項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約20年的功夫,才終於在1869年發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學元素從雜亂無章的迷宮中分門別類地理出了一個頭緒。此外,因為他具有很大的勇氣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責,不怕嘲諷,勇於實踐,敢於宣傳自己的觀點,終於得到了廣泛的承認。為了紀念他的成就,人們將美國化學家希伯格在1955年發現的第101號新元素命名為Mendelevium,即「鍆」。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規律:元素的性質,隨著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變化,但又不是簡單的重復。門捷列夫根據這個道理,不但糾正了一些有錯誤的原子量,還先後預言了15種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結果,有三個元素在門捷列夫還在世的時候就被發現了。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蘭,發現了第一個待填補的元素,命名為鎵。這個元素的一切性質都和門捷列夫預言的一樣,只是比重不一致。門捷列夫為此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科學院,指出鎵的比重應該是5.9左右,而不是4.7。當時鎵還在布瓦博德蘭手裡,門捷列夫還沒有見到過。這件事使布瓦博德蘭大為驚訝,於是他設法提純,重新測量鎵的比重,結果證實了門捷列夫的預言,比重確實是5.94。這一結果大大提高了人們對元素周期律的認識,它也說明很多科學理論被稱為真理,不是在科學家創立這些理論的時候,而是在這一理論不斷被實踐所證實的時候。當年門捷列夫通過元素周期表預言新元素時,有的科學家說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而通過實踐,門捷列夫的理論受到了越來越普遍的重視。
後來,人們根據周期律理論,把已經發現的100多種元素排列、分類,列出了今天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張貼於實驗室牆壁上,編排於辭書後面。它更是我們每一位學生在學化學的時候,都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課。
現在,我們知道,在人類生活的浩瀚的宇宙里,一切物質都是由這100多種元素組成的,包括我們人本身在內。
可是,化學元素是什麼呢?化學元素是同類原子的總稱。所以,人們常說,原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磚石」,這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還是可以的。然而,化學元素周期律說明,化學元素並不是孤立地存在和互相毫無關聯的。這些事實意味著,元素原子還肯定會有自己的內在規律。這里已經蘊育著物質結構理論的變革。
終於,到了19世紀末,實踐有了新的發展,放射性元素和電子被發現了,這本來是揭開原子內幕的極好機會。可是門捷列夫在實踐面前卻產生了困惑。一方面他害怕這些發現「會使事情復雜化」,動搖「整個世界觀的基礎」;另一方面又感到這「將是十分有趣的事……周期性規律的原因也許會被揭示」。但門捷列夫本人就在將要揭開周期律本質的前夜,1907年帶著這種矛盾的思想逝世了。
門捷列夫並沒有看到,正是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系列偉大發現和實踐,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質,揚棄了門捷列夫那個時代關於原子不可分的舊觀念。在揚棄其不準確的部分的同時,充分肯定了它的合理內涵和歷史地位。在此基礎上誕生的元素周期律的新理論,比當年門捷列夫的理論更具有真理性。
沈括
在化學方面,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在出任延州時候曾經考察研究漉延境內的石油礦藏和用途。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燒而生成炭黑的特點,首先創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製造煙墨的工藝。他已經注意到石油資源豐富,「生於地中無窮」,還預料到「此物後必大行於世」,這一遠見已為今天所驗證。另外,「石油」這個名稱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比以前的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名稱都貼切得多。在《夢溪筆談》中有關「太陰玄精」(石膏晶體」的記載里,沈括形狀、潮解、解理和加熱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區分出幾種晶體,指出它們雖然同名,卻並不是一種東西。他還講到了金屬轉化的實例,如用硫酸銅溶液把鐵變成銅的物理現象。他記述的這些鑒定物質的手段,說明當時人們對物質的研究已經突破單純表面現象的觀察,而開始向物質的內部結構探索進軍了。
④ 的化學家有哪些
化學家有好多,如:
門捷列夫
門捷列夫:(俄語: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1834年2月8日—1907年2月2日[7])俄國化學家。1834年2月7日生於西伯利亞托博爾斯克,1907年2月2日卒於聖彼得堡。1850年入聖彼得堡師范學院學習化學,1855年畢業後任敖德薩中學教師。1857年任聖彼得堡大學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國海德堡大學深造。1860年參加了在卡爾斯魯厄召開的國際化學家代表大會。1861年回聖彼得堡從事科學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藝學院教授,1865年獲化學博士學位。1866年任聖彼
萊納斯·卡爾·鮑林
性和創新精神,不斷開拓邊緣學科,在化學的許多領域卓有建樹,是20世紀最偉大的化學家。曾兩次榮獲諾貝爾獎(1954年化學獎, 1962年和平獎),有很高的國際聲譽。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位兩次單獨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重大成果
在鮑林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中,他參與和經歷了20世紀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成果卓著:首次全面描述化學鍵的本質;發現蛋白質的結構;揭示鐮刀狀細胞貧血症的病因;參與揭示DNA結構的研究;主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些軍工科研項目;推進X射線結晶學、電子衍射學、量子力學、生物化學、分子精神病學、核物理學、麻醉學、免疫學、營養學等學科的發展。
⑤ 初中的化學中的所有的名人及其成就
1、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俄語:Дми́трийИва́новичМенделе́ев,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俄羅斯科學家。
發現化學元素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發現元素周期律的是紐蘭茲,門捷列夫是後來經過總結,改進得出現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依照原子量,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並據以預見了一些尚未發現的元素。
⑥ 著名化學家有哪些
門捷列夫,拉瓦錫,波義耳,阿伏加德羅,道爾頓,諾貝爾,凱庫勒,居里夫人,戴維,貝采里烏斯,馮•李比希
⑦ 中國化學家都有哪些
黃鳴龍(1898~1979),有機化學家。江蘇揚州人。1917年畢業於江蘇省揚州中學,1918年畢業於浙江醫院專科學校。1924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25年回國後,任浙江醫葯專科學校教授兼主任。
1934~1940年先後在德國符茲堡大學、德國先靈葯廠研究院、英國倫敦大學做訪問教授。1940年回國,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5~1952年,先後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教授、默克葯廠研究員。
1952年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院化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數學物理化學部委員、中國葯學會副理事長。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38年開始從事甾體化學的研究。首次發現甾體中的雙烯酮反應,用於生產女性激素。發現變質山道年的4個異構體在酸鹼中可以成圈轉變,由此推斷出山道年及4個變質山道年的相對構型。
1945年在美國從事凱西納—華爾夫還原法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國際上稱之為黃鳴龍還原法。他還領導了用七步法合成可的松的研究,並協助工業部門投入了生產。領導研製了甲地孕酮等計劃生育葯物,為建立甾體葯物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關於甾體合成和甾體反應的研究,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發表論文100餘篇。
在有機化學史上迄今唯一一個用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反應:黃鳴龍還原反應,更讓世人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
黃鳴龍還原法的基礎是狼凱惜納還原法,黃鳴龍在其反應條件上進行了改良,先將醛、酮、氫氧化鈉、肼的水溶液和一個高沸點的水溶性溶劑(如二甘醇、三甘醇)一起加熱,使醛、酮變成腙,再蒸出過量的水和未反應的肼,待達到腙的分解溫度(約200℃)時繼續迴流3~4個小時至反應完成,這樣可以不使用狼凱惜納法中的無水肼,反應可在常壓下進行,而且縮短反應時間,提高反應產率(可達90%)。
⑧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化學家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俄羅斯科學家,發現化學元素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發現元素周期律的是紐蘭茲,門捷列夫是後來經過總結,改進得出現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
歐文·朗廖爾(Irving Langmuir,1881年1月31日—1957年8月16日),美國化學家、物理學家。1909年至1950年在通用電器工作,發明了氫氣焊接、在燈泡充入氣體的技術,因在表面化學的貢獻而獲得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
歐內斯特·盧瑟福在放射性和原子結構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盧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嬗變。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與β射線,並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
等等
⑨ 化學九年級上下冊裡面所有化學家的貢獻
拉瓦錫用實驗的方法測得了空氣的成分。
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他於20年代突破氨鹼法制鹼技術的奧秘。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俄語: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1834年2月8日—1907年2月2日),俄國科學家,發現化學元素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發現元素周期律的是紐蘭茲,門捷列夫是後來經過總結,改進得出現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依照原子量,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約翰·道爾頓(英語:John Dalton,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近代原子理論的提出者。
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1691),英國化學家,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波義耳定律(Boyle's law,有時又稱 Mariotte's Law):在定量定溫下,理想氣體的體積與氣體的壓力成反比。是由英國化學家波義耳(Boyle),在1662年根據實驗結果提出:「在密閉容器中的定量氣體,在恆溫下,氣體的壓強和體積成反比關系。」稱之為波義耳定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的「定律」。
⑩ 初中課本上學到的著名化學家、物理學家
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發明者,居里夫人,鐳元素發現者。歐姆,歐姆定律提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