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dtpa化學式如何與鍀偶聯

dtpa化學式如何與鍀偶聯

發布時間:2022-09-22 07:22:49

『壹』 Gd-dtpa增強的機制是

Gd_DTPA增強的機制是核磁共振對比劑,注射後可提高核磁共振檢查的效果。它不僅可以提供人體不同解剖方位上極為清晰的斷面影像,而且,對於反應組織生物化學改變具有重要的潛在能力。磁共振成像目前已應用在全身各個部位疾病的診斷,對於神經系統疾患效果尤為突出。


安全隱患:

1、核磁共振,對腦、甲狀腺、肝、膽、脾、腎、胰、腎上腺、子宮、卵巢、前列腺等實質器官以及心臟和大血管都有絕佳的診斷功能。

2、肝、腎等實質器官有的病變在平掃時由於其密度與周圍正常組織沒有差別而不能顯示,增強核磁共振,注射造影劑後,使腫瘤與正常組織形成明顯區別,有利於找到腫瘤組織並給予定性,判斷腫瘤分期、分級、能否切除。另外,增強掃描可以應用於血管成像。



『貳』 地電化學勘探及其異常評價

地電化學油氣勘探和評價方法是俄羅斯一項新的專利技術。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地電化學油氣勘探方法首先在俄羅斯西西伯利亞油氣區、烏拉爾油氣區及濱裏海油氣區的二十多個油氣田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明顯的經濟效益,由地電化學方法所確定的十幾口預探井中80%的為油氣流井。隨後該技術在歐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亞開始得到應用。

1998年,國內在引進了地電化學油氣勘探方法的基礎上,開發出了適用於復雜地表條件下油氣勘探的油氣微量元素示蹤技術,建立了地電化學分析實驗室,具備了一定規模的土樣微量元素提取和分析的能力,為盆地含油氣性評價、構造或非構造油氣藏的預測和定位提供了新的分析手段(文百紅,2001)。地電化學油氣勘探方法已先後在柴達木盆地澀北一號氣田、鄂爾多斯盆地四郎廟油田和安塞油田進行了應用實驗,所確定的油氣藏邊界與鑽探證實的油水或氣水界面對應良好,在局部地段,還預測了新的油氣儲層位置。

在合肥盆地,地電化學勘探主要在雙墩-吳山廟(簡稱北區)和防虎山(簡稱南區)等兩個地區進行了嘗試性的工作。

(一)地電化學油氣檢測技術原理及方法

1.微量元素示蹤原則

理論和實驗研究表明,在油氣藏上方近地表土壤中的油氣微量元素與在油氣藏范圍之外近地表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在含量、元素組合關系和同位素比值關繫上都存在明顯差異(柴之芳等,1994)。利用油氣微量元素在組成和結構上的這些差異,進行油氣藏分布范圍的圈定、油氣屬性的判別、油氣藏深度的反演計算等,是地電化學油氣檢測技術的基本原理。

(1)油氣藏分布范圍的圈定原則。油氣微滲漏主要在油氣藏邊緣氣水或油水接觸帶上產生,其油氣微量元素異常反映了油氣藏直接蓋層中油氣滲漏的位置及滲漏方式。因此,利用油氣微量元素異常的暈環狀結構,可以有效地確定油氣藏的邊界位置。

(2)含油氣性的評價原則。通過對國內外地電化學油氣檢測實例的對比分析,發現油氣微滲漏的微量元素比值w(V)/w(V+Ni)>0.5主要是氣藏(田)的反映;0.1<w(V)/w(V+Ni)<0.5是油氣藏(田)的反映,而w(V)/w(V+Ni)<0.1主要為油藏(田)的反映。

(3)有機質成熟度的評價原則。一般來說,油氣微滲漏微量元素比值w(Co)/w(V)<0.1表示有機質尚未成熟;0.1<w(Co)/w(V)<1表明有機質屬低成熟類型;1<w(Co)/w(V)<10表明有機質處於成熟階段;而10<w(Co)/w(V)則表明有機質屬於高成熟或過成熟類型。

(4)目標埋藏深度的推算原則。按照油氣微滲漏的浮滲流模垂(文百紅,2001),根據已知油區上方的微量元素異常分布特徵推測區域蓋層的有效地層輸導參數,然後根據研究區油氣微滲漏異常的特徵參數,利用深度反演公式推算油氣滲漏源的埋藏深度。

2.地電化學油氣檢測的微量元素指標

原油、凝析油和濕氣中含有30多種微量元素,已檢測出的微量元素40%以上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有多價態的過渡元素中。這些過渡元素主要富集在抽提物的瀝青質和非烴中,在芳烴和重正構烷烴中含量較少。

油氣藏中的這些微量元素在油氣微滲漏過程中可隨滲漏氣體遷移至地表或溶解在孔隙水中,在毛細作用下向上遷移,在近地表環境被化學還原或進入吸附水中或被土壤顆粒所吸附,其含量和組合關系與周圍背景條件下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組合關系具有明顯的特徵差異。實踐表明,通過採集油氣區內、外的土樣,進行油氣特徵微量元素的提取分析,可用來追蹤油氣滲漏路徑和分布規律、評價油氣的基本屬性和品質。

目前,用來評價盆地含油氣性的主要微量元素指標有:Ti、V、Ni、Cr、Co、Mn、Cu、Pb、Zn、Fe、I、Br等。

Tedesco和Goudge(1989)對微量元素在油氣勘探中進行了許多成功的應用實驗。Roeming和Donovan(1985)利用DTPA提取的Fe和Mn暈環狀異常與Bell Creek油田分布對應很好;俄羅斯地質勘探家雷斯、奧登堡、阿列克謝耶夫等(1994、1996)在西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地區利用地電化學方法和熱磁地球化學測量提取了油氣區土壤中Ni、Co、V、Cu、Pb,Zn、Cr、Mn、Ga等微量元素,有效地確定了油氣藏(田)的分布范圍。

(二)指標組合優選

考慮到合肥盆地實際的地質和地貌條件,並結合在鄂爾多斯盆地、六盤山盆地、民和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工作經驗,在油氣檢測和評價指標優選時,主要考慮了下列三個原則:

(1)地表油氣顯示直接指標與間接指標的組合;

(2)受地貌特徵影響較小;

(3)可進行油氣屬性評價。

根據上述原則,選定了7種指標進行合肥盆地重點勘探目標區的油氣檢測和評價,具體指標及其油氣指示性如下:

吸收態微量元素Ni——陸相油氣的主要指標

吸收態微量元素Co——芳烴組分的主要指標

吸收態微量元素V——海相油氣的主要指標

吸收態微量元素Mn——輕烴滲漏蝕變作用的主要指標

吸收態微量元素Zn——輕烴滲漏蝕變作用的主要指標

吸收態微量元素Cu——輕烴滲漏蝕變作用的主要指標

吸收態微量元素Pb——輕烴滲漏蝕變作用的主要指標

(三)油氣檢測異常初步評價

1.地電化學測試結果的統計特徵

通過對合肥盆地北區和南區土樣微量元素地電化學測試結果統計,得到7種微量元素指標的特徵值(表3-15)。

從統計結果來看,除了Pb以外,南區其他元素的背景值均高於北區;除了Pb和V以外,南區其他元素的背景偏差值比北區大;南、北兩區總的變異系數大小不完全一致:北區的變異系數最大值(Co為0.902)雖然不如南區(Co為1.463),但是所有的變異系數均較大;而南區的變異系數V、Zn、Cu均小於北區。兩區變異系數的共同特點是:以與芳烴關系密切的Co有最大的變異系數,說明這兩個地區在區域背景上均有明顯的油氣滲漏現象。

與鄂爾多斯盆地中部黃土塬地區採集的土樣地電化學提取結果相比(表3-16),合肥盆地兩個地區的7種微量元素中,Mn的含量高出近百倍,Co的含量高出近10倍,而其他微量元素基本一致。這種差異可能與合肥盆地中含有較高的淋濾成因的Mn、Co有關。

表3-15合肥盆地地電化學油氣檢測微量元素特徵統計表

表3-16鄂爾多斯盆地中部地區地電化學油氣檢測與合肥盆地微量元素特徵統計表

2.微量元素指標的相關性

從合肥盆地北區地電化學獲取的多種微量元素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表3-17)可以看出,不同的微量元素指標之間相關系數相差很大,而且有正有負。在21個相關系數中,相關系數最大的是Ni和Mn,為0.542;其次是Ni和Cu,為0.509;第三為Cu和V,為0.422。說明Ni、Mn、Cu和V四元素具有較好的共生組合關系,是主要的油氣微滲漏的指示指標。Co和Pb與其他元素的相關系數很小,小於0.24,說明Co和Pb是較獨立的指示指標。Zn與其他元素的相關系數最小,甚至存在負相關,表明Zn是完全獨立的指示指標。

表3-17合肥盆地地電化學油氣檢測北區微量元素指標相關系數矩陣表

從合肥盆地南區地電化學提取的多種微量元素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表3-18)來看,不同的微量元素指標之間相關系數比北區的大,在21個互關系數中,相關系數最大的是Co和Mn,為0.802;其次是Co和Pb,為0.736;第三是Pb和Cu,為0.728;第四是Ni和Mn,為0.631。說明Co、Mn、Pb、Cu和Ni5種元素具有較好的共生組合關系,是主要的油氣微滲漏的指示指標。Zn與其他元素的相關系數很小,小於0.23,說明Zn是較獨立的指示指標。V與其他元素的相關系數最小,甚至負相關,表明V是完全獨立的指示指標。

表3-18合肥盆地地電化學油氣檢測南區微量元素指標相關系數矩陣表

通過統計特徵參數和相關系數,發現北區油氣滲漏顯示比南區小,油氣指示以Ni、V為主,綜合評價指標為Ni、V、Co、Zn等4種元素;南區油氣滲漏顯示明顯,油氣指示以Co、Ni為主,油氣綜合評價指標為Co、Ni、Zn、V等4種元素。

(四)油氣檢測異常的屬性評價

根據微量元素w(Co)/w(V)比值關系,研究了滲漏油氣成熟度分布的基本特徵(圖3-33),兩個研究區的w(Co)/w(V)值均很高(68.3和102.9),比鄂爾多斯盆地中南部、柴達木盆地西部和民和盆地等含油氣盆地高出近10倍多。其可能的成因解釋是,合肥盆地紅色土壤中淋濾成因的Co的平均含量均較北方高,而V的含量基本相當,因此w(Co)/w(V)值較大;另外,由於印支運動強烈的沖斷作用,使古生界和元古宇烴源岩埋藏深,成熟度加大,如青白口系劉老碑組、寒武系及奧陶系海相烴源岩已處於凝析油-干氣階段;第三是因為中—上侏羅統大量沉積物載入,造成了下侏羅統烴源岩熱成熟作用加快,達到了成熟—高成熟階段。

圖3-33合肥盆地地電化學油氣檢測w(Co)/w(V)比值異常值等值線圖

a—北區;b—南區

微量元素w(V)/w(V+Ni)的比值(表3-19)顯示,兩個研究區的平均值分別為0.015和0.018,與鄂爾多斯盆地中南部、柴達木盆地西部和民和盆地的類似。由於微量元素比值w(V)/w(V+Ni)<0.1,根據微量元素示蹤原則,推斷合肥盆地中部烴源岩在目前的熱演化條件下,以生油為主,主要勘探目標應為油藏。

表3-19合肥盆地的電化學油氣檢測微量元素屬性評價結果

(五)地電化學油氣遠景預測

有利勘探地區預測原則是:第一,在油氣遠景區周邊有多種微量元素暈環狀異常顯示;第二,熱演化程度指標w(Co)/w(V)比值異常較大;第三,處於隱伏斷裂的裂隙發育部位;第四,油氣微滲漏的深度相對較淺。

根據上述原則和地電化學油氣檢測結果,在這兩個地區預測了7個含油氣遠景區,即北區的雙棗樹-河東鄉Ⅰ級遠景區、桃園坊西Ⅰ級遠景區、炎劉鎮Ⅱ級遠景區和蘭倉星西Ⅲ級遠景區。南區的椿樹鎮-井王鄉Ⅰ級遠景區、聚星街南Ⅱ級遠景區和聚星街街東Ⅱ級遠景區(圖3-34)。

圖3-34合肥盆地地電化學油氣檢測油氣遠景區預測圖

1.北區地電化學油氣遠景區(圖3-34a)

(1)雙棗樹-河東鄉Ⅰ級遠景區。微量元素Co、Ni、V、Cu、Mn5種指標呈暈環狀異常,NE-SW向展布,面積為42km2;w(Co)/w(V)平均值大於100,表明其演化程度已很高,評價為I級遠景區。

(2)桃園坊西Ⅰ級遠景區。微量元素Co、Ni、Cu、Mn4種指標呈暈環狀異常,等軸狀展布,面積為23km2;w(Co)/w(V)平均值大於150,表明其演化程度已很高,評價為Ⅰ級遠景區。

(3)炎劉鎮Ⅱ級遠景區。微量元素Co指標呈暈環狀異常,等軸狀展布,面積為21km2;Cu、Mn、V、Pb4種指標的暈環狀特徵較明顯;w(Co)/w(V)平均值大於85,表明其演化程度已很高,評價為Ⅱ級遠景區。

(4)蘭倉星西Ⅲ級遠景區。微量元素Mn、Ni、Pb、Zn四種指標是較規則的暈環狀異常,等軸狀展布,面積為9km2;但w(Co)/w(V)平均值小於50,表明其演化程度較其他遠景區低,評價為Ⅲ級遠景區。

2.南區地電化學油氣遠景區(圖3-34b)

(1)椿樹鎮-井王鄉Ⅰ級遠景區。微量元素Co、Mn、V、Pb、Ni5種指標呈暈環狀異常,NW-SE向展布,面積為33km2;w(Co)/w(V)平均值大於200,表明其演化程度已很高,評價為Ⅰ級遠景區。

(2)聚星街南Ⅱ級遠景區。微量元素Co、Mn、Ni、Zn4種指標總體上呈暈環狀異常,NE-SW向展布,面積為19km2;w(Co)/w(V)平均值大於150,表明其演化程度已很高,評價為Ⅱ級遠景區。

(3)聚星街東Ⅱ級遠景區。微量元素Co、Cu、Mn、Ni4種指標總體上以暈環狀異常呈NE-SW展布,面積為23km2,w(Co)/w(V)比值大於100,表明其成熟度已經很高,評價為Ⅱ級遠景區。

『叄』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簡稱物化探所)作為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依託單位,擔負著我國地學領域中勘查地球物理(物探)與勘查地球化學(化探)兩大學科的研究開發及推動相關技術進步的任務,形成了擁有電磁場精細勘查、彈性波場勘查、位場勘查、地下物探、航空物探、物探數據處理、應用地球化學、地球化學填圖、生態環境地球化學、深穿透地球化學、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技術、地球化學標准物質研製、油氣物化探理論與方法、礦產資源勘查研究等物化探技術方法的國家級科研技術創新基地。

2009年承擔各類科研地調項目99項,年度經費共計9774萬元。其中:國家科技及專項項目(課題)27項,經費2794萬元;地質調查項目38項,經費3704萬元;省級財政專項5項,經費2826萬元;所長基金29項,經費450萬。

所長兼黨委書記韓子夜(中)、副所長徐剛峰(右二)、副所長胡平(左二)、副所長徐龍強(右一)、副所長史長義(左一)

2009年重要科技進展及科研成果

航空電法測量技術應用及新技術研發均取得重要進展:「863」重大計劃課題「時間域航空電磁勘查系統研製」成功實現了磁矩達到50萬A·m2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發射機研製,高靈敏度寬頻三分量感應線圈感測器、實時寬頻高精度數據採集收錄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和試驗取得了實質性的階段成果。以國產Y12IV型飛機作為時間域固定翼航空電磁系統的運載平台的飛機改裝方案通過風洞試驗。

採用頻率域航電儀與航磁、航空放射性測量儀集成的航空物探綜合站首次完成了省部合作項目「內蒙古二連浩特—東烏旗地區1:5萬航空物探綜合站勘查」項目,實現了24萬km2大面積、區域性地球物理測量,查明了測區電磁場、磁場和放射性地球物理場的基本特徵。研究了區內主要地質體、地質現象的電磁識別技術,進行了航空視電阻率岩性構造填圖,為該區進一步普查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地質資料。圈定了有明確找礦意義的179處基岩導體異常,重點解剖6處,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成果。

由3架Y1211型飛機組成的機隊,搭載著物化探所航空物探室研製的HDY—402型三頻航空物探(電磁放)綜合站,在石家莊中核集團標准源上進行航空伽瑪能譜儀靜態及動態標定。

實現了瞬變電磁測量結果的動態可視化三維解釋:在「863」計劃探索導向類課題「復雜地電條件下瞬變電磁三維異常特徵反演」項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復雜地電條件下瞬變電磁三維有限差分法正演數值模擬,解決了正演三維模型可視化輸入輸出、計算速度慢、邊界效應影響大等關鍵技術;實現了瞬變電磁場與三維地質體相互作用的動態可視化,研製了動態可視化地下三維瞬變電磁場程序模塊,為形象地描述地下瞬變電磁場不同衰減時間的空間分布形態,研究瞬變電磁法的機理及擴散過程,理解瞬變電磁法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強有力的圖示工具;實現了定源回線瞬變電磁三維異常特徵反演,為瞬變電磁實測數據的三維處理和解釋最終走向實用化提供了一套新的方法技術。

物化探技術在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勘查中初見成效:青海木里地區物化探勘查實驗研究表明,應用物化探綜合技術可以圈定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有利區帶(塊)。化探異常可以指示水合物物質來源,圈定天然氣水合物分布范圍,物探方法可以進一步圈定水合物有利賦存的有利構造部位。實驗結果還表明,木里地區水合物除煤型氣來源外,還有原油伴生氣來源,因此木里地區既要關注天然氣水合物,也要關注油氣資源,應進行綜合能源調查與評價。

青海木里工作照

「礦產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技術規程」完成了CSAMT法技術規程的起草:在廣泛徵求國內相關單位和專家意見,廣泛收集研究地礦、石油、煤炭等行業現有相關規范的基礎上,吸收了CSAMT法國內外最新發展與實用性成果,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而確定了CSAMT法的作業流程、各項技術指標和質量檢查與評價標准及相關附錄。該規程內容齊全、層次清晰、格式規范、編制基礎扎實、依據充分;各項指標合理、要求具體,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對規范電性CSAMT法的地質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實施中蒙邊界填圖項目野外工作照

在中蒙跨界區域圈出大型礦靶區32處:「中蒙邊界地區地球化學塊體編圖」項目制訂了針對中蒙邊界荒漠戈壁區和草原區的1:100萬地球化學填圖技術標准,為雙方開展聯合地球化學編圖和對比研究奠定了基礎。完成中蒙接壤地區31萬km2的1:100萬69種元素地球化學填圖,結合1:20萬區域化探數據編制了中蒙邊界100萬平方公里1:100萬和1:20萬地球化學圖,建立了大型礦地球化學預測標志。預測銀多金屬大型礦靶區31處,斑岩型銅金礦靶區1處;首次製作出世界最大的白雲鄂博稀土礦地球化學圖,並新發現大規模稀土元素異常2處。

鑽天山示範區靶區優選結果示意圖

「隱伏斑岩型塊狀硫化物型銅多金屬礦床地球化學環境異常結構和定位預測方法研究」項目成果:為在我國東部地質工作程度較高的地區開展地球化學勘查提供了方法技術,拓展了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研究的思路。對九—瑞成礦帶斑岩型塊狀硫化物型Cu多金屬礦的成礦遠景進行了預測,在成礦遠景區內優選出了找礦靶區。篩選出用於斑岩型塊狀硫化物型Cu多金屬礦勘查的地球化學新指標,包括分散元素、稀土元素、常量化學組分等。兼顧礦化過程中富集和貧化作用兩類元素地球化學信息的需要,建議土壤測量樣品加工採用水篩方式,粒級確定為—20~+150目。總結歸納出斑岩型塊狀硫化物型Cu多金屬礦礦致異常結構規律。在鑽天山示範區I號異常地段同時出現富集和貧化兩類元素異常,是有進一步工作意義的找礦靶區。以成礦地球化學環境及異常結構規律為基礎,提出了隱伏斑岩型塊狀硫化物型Cu多金屬礦預測定位方法技術。

「內蒙古自治區白乃廟巴彥呼舒高石山等地區銅鉛鋅多金屬礦物化探新方法查證」成果:通過1:25000地質調查,了解了白乃廟、高吉高爾-海力敏、罕達蓋林場工區地層、岩漿岩、構造、礦產分布特徵,為物化探異常解釋提供了依據。通過1:25000相位激電測量、岩屑測量,總結了工作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圈定視相位異常19處、化探多元素組合異常10處。優選重點物化探綜合異常進行了1:10000地質簡測、相位激電測量、岩屑測量,進一步了解了異常特徵和地質成礦條件。提出找礦靶區5處(罕達蓋林場工區3處、高吉高爾工區2處)。其中罕達蓋林場工區東北部以Mo為主的多金屬異常,有的樣品Mo含量已達邊界品位,鑽探結果證實該異常是斑岩型鉬多金屬礦的顯示。根據罕達蓋林場工區ZK0002鑽孔原生暈測量結果,對多種元素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了分析,指出除Fe、Cu外,該區Mo也是一種重要的成礦元素。提出了適用於半乾旱草原區銅鉛鋅多金屬礦勘查及定位預測的綜合物化探方法技術組合。

罕達蓋林場工區Mo異常

「礦產勘查中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新指標及其應用研究」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09年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同位素、硫(碲)、稀土元素等指標為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提供了更加系統全面的信息。發生貧化的元素與發生富集的元素在地球化學勘查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綜合利用元素的富集和貧化規律構建異常結構模型,是實現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指標定量化的基礎。這項研究成果不僅為大興安嶺中北段異常成礦前景評價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技術,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地球化學勘查指標和方法技術應用的基礎理論,對促進學科領域的進步和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為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方法技術研究指明了方向。

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系列標准物質研製成果: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系列標准物質包括15個水系沉積物、12個土壤、10個生物樣品,共計37種。這些標准物質從我國地質調查的需求出發,研製了為廣大地質分析實驗室廣泛接受的水系沉積物標准物質GSD1-8,補充了中國西部乾旱荒漠區,中國東北森林沼澤區、灘塗等不同景觀、不同性質的水系沉積物和土壤樣品,基本涵蓋了中國主要景觀區和主要土壤類型。研製的10個生物樣品使物化探所的生物標准物質數量達到35種,涵蓋了中國主要大宗農產品與主要生物類型。水系沉積物與土壤樣品定值元素達72種,生物樣品定值元素達59種,定值元素多、定值精度高,能滿足礦產勘查、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動植物檢疫、農業與環境調查等領域的需求。

標准物質候選物采樣點位示意圖

「覆蓋區深穿透地球化學方法技術完善與標准建立」成果:提出細粒級樣品是在乾旱荒漠戈壁覆蓋區進行深穿透地球化學調查的有效采樣介質。初步建立了荒漠戈壁覆蓋區準平原化過程中元素的分散模型,了解了深部含礦信息在地表的富集層位、富集粒度和賦存狀態,發現深部含礦信息富集在垂直剖面頂部的弱膠結層細粒級粘土和鐵錳氧化物膜中,剖面底部靠近礦體的風化層。研製了針對荒漠戈壁覆蓋區4個金屬活動態分析的內部標准樣,初步給出了50餘種元素的全量、一步提取和四步提取的內部參考值。在乾旱荒漠戈壁區進行了淺鑽取樣試驗研究,初步提出了淺覆蓋區淺鑽化探取樣的可行性。編寫了《乾旱荒漠戈壁覆蓋區穿透性地球化學技術操作規范(草案)》。在黃土覆蓋區、沖積物覆蓋區進行了地氣捕集劑實驗的空白控制、不同類型和不同濃度捕集劑的地氣實驗以及地氣元素組分特徵方面的研究,發現地氣中成礦元素Cu、Pb、Zn、Ni等元素含量最高,地氣方法最適合用於覆蓋區尋找多金屬礦床。

乾旱荒漠區野外采樣工作照

乾旱荒漠戈壁覆蓋區淺鑽地球化學取樣工作照

「吉林省農田生態系統區域地球化學評價」項目研究成果簡介:「吉林省農田生態系統區域地球化學評價」系吉林省人民政府與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實施的「吉林省農業地質調查——吉林省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項目的子項目。經過4年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項研究任務,獲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對吉林省農田區有毒有害與有益營養元素的自然來源與人為來源進行了追蹤,建立起元素生物有效量與影響因素間的定量關系模型;通過定量關系模型,利用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數據對研究區表層土壤環境質量進行了整體評價。吉林省農田區有毒有害與有益營養元素的生態效應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區生產的玉米、水稻等大宗農產品全部是安全食品,且多為綠色食品。但蔬菜中重金屬元素含量超標現象普遍。農作物中重金屬來源甄別研究結果顯示:農作物中有相當一部分重金屬並不是來自於土壤,而可能主要是來自大氣。吉林省農田生態系統安全性預測結果顯示:研究區目前整體環境質量良好,但研究區中東部土壤酸化嚴重,有32%面積的土壤已基本喪失酸緩沖能力,有34%面積的土壤酸緩沖能力已較弱,迫切需要防止土壤酸化加劇。

研究區大氣干濕沉降物中As含量分布圖

中國區域土壤地球化學評價標准研究:「中國區域土壤地球化學評價標准研究」是「中國農業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標准體系研究與成果集成」項目的工作內容之一。本項目查清了以山西、江蘇、湖南/浙江、黑龍江/吉林為代表的4個研究區內17項元素指標的累積程度和累積途徑,並針對元素的存在形態特點確定了用於多種元素活性組分研究的提取劑AB-DTPA。通過對根系土元素含量與農作物籽實中元素含量間相關性的研究,確定了當農作物中出現元素含量超過食品衛生標准時,土壤中元素全量和有效量的臨界值,構建了各研究區土壤元素生態效應評價的定量標准體系及安全和預警指標,為其他景觀區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標准體系的研製提供了可借鑒的案例。

研究區土壤中有效氮與全氮含量關系圖

珠江水系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成果:項目通過珠江水系北江、東江、流溪河、潭江及西江(廣東省境內河段)幹流及其重要支流河水懸浮物,河水、底泥、沉積柱、流域內主要地層岩體等樣品地系統採集與分析,查明了元素在底泥—懸浮物—河水中的分布與分配特徵,以及豐水期、枯水期的季節性變化規律;區域地球化學元素分布、元素組合、稀土配分等特徵顯示,水系中重金屬等元素含量與匯水域地球化學背景、礦床分布及礦產開發等人類活動污染有關;沉積柱、重礦物組合、鉛同位素組成特徵顯示,河流中重金屬等元素主要為自然成因,但已疊加有人為污染;結合徑流量資料,計算了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每年輸送進入珠江三角洲平原區的元素通量,以及珠江水系輸送入海中的元素通量。該項成果為珠江三角洲平原區土壤中重金屬異常元素的成因來源研究、珠江口近岸淺海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提供了基礎資料。

珠江水系豐水期懸浮物態Cd濃度分布

珠江水系豐水期水溶態Cd濃度分布

『肆』 應用Gd-DTPA增強MRI對面神經麻痹診斷有什麼幫助

磁共振成像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泛應用於臨床的影像學診斷技術。它不僅可以提供人體不同解剖方位上極為清晰的斷面影像,而且,對於反應組織生物化學改變具有重要的潛在能力。磁共振成像目前已應用在全身各個部位疾病的診斷,對於神經系統疾患效果尤為突出。

日本磯野道夫應用二乙三胺五乙酸釓(Gd-DTPA)作增強MRI,對面神經膝狀神經節及鼓室部造影的效果進行了研究。

近年來隨著MRI的普及,用於聽神經腫瘤或面神經鞘瘤診斷的報告增多,而增加MRI對聽神經腫瘤和顏面神經鞘瘤的診斷極有幫助。

『伍』 化學滲透假說如何解釋氧化磷酸化偶聯機制

1.NADH的氧化,其電子沿呼吸鏈的傳遞,造成H+ 被3個H+ 泵,即NADH脫氫酶、細胞色素bc1復合體和細胞色素氧化酶從線粒體基質跨過內膜泵入膜間隙。
2.H+ 泵出,在膜間隙產生一高的H+ 濃度,這不僅使膜外側的pH較內側低(形成pH 梯度),而且使原有的外正內負的跨膜電位增高,由此形成的電化學質子梯度成為質子動力,是H+ 的化學梯度和膜電勢的總和。
3.H+ 通過A TP合酶流回到線粒體基質,質子動力驅動A TP合酶合成A TP。

『陸』 如何用碳二亞胺法將半抗原偶聯到

我曾經做過小分子和蛋白質的偶聯,有一些自己總結的綜述,你可以參考以下:
人工抗原合成常用的載體
載體表面應首先應具有化學活性基團,這些基團可以直接與抗生素(antibiotic)或農分子偶聯,這是化學偶聯制備抗原的前提;其次,載體應具備一定的容量,可以偶聯足夠的分子;載體還應該是惰性的,不應干擾偶聯分子的功能;而且載體應具有足夠的穩定性,且應該是廉價易得的。
常用來作為合成人工抗原的載體蛋白質有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蛋白(OVA)、鑰孔血藍蛋白(KLH)、人血清白蛋白(HSA)及人工合成的多聚賴氨酸(PLL)等。這些蛋白質分子中的α和ε-氨基(等電點8和10)、苯酚基、巰基(等電點為9)、咪唑基(等電點為7)、羧基(等電點2~4,大部分來自天冬氨酸或谷氨酸的β-和γ-羧基)等在等電點pH條件下,一部分成為質子,另一部分未質子化的親核基團則具有反應活性,可與半抗原中的對應基團結合。當然,這些基團的反應性也取決於蛋白質各種氨基酸殘基的微環境。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AS)分子中含有大量的賴氨酸,故有許多自由氨基存在,且在不同pH和離子強度下能保持較大的溶解度。此外,這些蛋白質在用有機溶劑(如吡啶、二甲基甲醯胺)溶解時,其活性基團仍呈可溶狀態,因此,這兩種蛋白質是最常用的載體蛋白質[30]。近年來,有研究報道用人工合成的多聚肽(最常用的是多聚賴氨酸)作載體,表現出能增加半抗原的免疫原性,從而使產生征對半抗原的特異性抗體可能性增加,被廣泛應用[31,32]。
1.2.2人工抗原合成方法
小分子半抗原與載體蛋白偶聯效果會受到偶聯物的濃度及其相對比例、偶聯劑的有效濃度及其相對量、緩沖液成分及其純度和離子強度、pH以及半抗原的穩定性、可溶性和理化特性等因素的影響。通常是在條件溫和的水溶液中將半抗原與載體蛋白共價結合,不宜在高溫、低溫、強鹼、強酸條件下進行。一般是由半抗原上的活性基團決定偶聯合成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如下:
1.2.2.1分子中含有羧基或者可羧化的半抗原的偶聯
1)混合酸酐法(mixed anhydride method):也稱氯甲酸異丁酯法。半抗原上的羧基在正丁胺存在下與氯甲酸異丁酯反應,形成混合酸酐的中間體,再與蛋白質的氨基反應,形成半抗原與蛋白質的結合物
2)碳二亞胺法(CDI):碳二亞胺(EDC)使羥基和氨基間脫水形成醯胺鍵,半抗原上的羧基先與EDC反應生成一個中間物,然後再與蛋白質上的氨基反應,形成半抗原與蛋白質的結合物(見圖1.5)。EDC被稱作零長度交聯劑之一,因為它作為醯胺鍵的形成介質並沒有形成手臂分子。
此連接方法十分簡便,只需將載體蛋白質和抗原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適當的溶液中,然後加入水溶性碳化二亞胺,攪拌1~2h,置室溫24h,再經透析即可。如果半抗原分子中不含羧基,可通過某些化學反應引入羧基。在引入羧基後,也可用上述方法進行偶聯。
1.2.2.2含有氨基或可還原硝基半抗原的偶聯
1)戊二醛法:雙功能試劑戊二醛的兩個醛基分別與半抗原和蛋白質上的氨基形成schiff鍵(-N=C<,在半抗原和蛋白質間引入一個5碳橋。這一反應條件溫和,可在4~40℃及pH6.0~8.0內進行,操作亦簡便,因此應用廣泛。戊二醛受到光照、溫度和鹼性的影響,可能發生自我聚合,減弱其交聯作用,因此最好使用新鮮的戊二醛。
2)重氮化法:用於活性基團是芳香胺基的半抗原,芳香胺基與NaNO2和HCl反應得到一個重氮鹽,它可直接接到蛋白質酪氨酸羧基的鄰位上,形成一個偶氮化合物(見圖1.6)。
1.3.2.3含羥基半抗原的偶聯
1)琥珀酸酐法:半抗原的羥基與琥珀酸酐在無水吡啶中反應得到一個琥珀酸半酯(帶有羧基的中間體),再經碳二亞胺法或混合酸酐法與蛋白質氨基結合,在半抗原與蛋白質載體間插入一個琥珀醯基(圖1.7)。
2)羰基二咪唑法:N,N』-羰基二咪唑是引入羰基的高活性試劑,在肽合成中首次表明了是形成極好的醯胺鍵試劑[33]。含羥基的分子同羰基二咪唑反應,形成中間體咪唑基甲酸酯,它能和N-親核試劑反應,得到N-烷基化的甲酸酯鍵,通常蛋白質通過N-端(α-氨基)和賴氨酸側鏈的(ε-氨基)和分子形成不帶電的類似尿烷的衍生物,具有極好的化學穩定性。
1.2.3影響人工抗原質量的因素
人工抗原免疫原性的好壞,與多種因素有關。對不同的物質,影響免疫原性的因素並不完全相同,常常需要在得到抗體後對免疫偶合物的具體合成方法進行重新調整。但總的說來,影響人工抗原質量的因素主要有:
1) 偶聯比
偶聯比過去人們認為,聯接到蛋白質分子上的半抗原數目要盡可能多。但實驗證明,過多的半抗原並不能得到預期的結果,這是因為載體上覆蓋的半抗原分子過多時,可能不利於載體與淋巴細胞表面結合,不能使載體引起免疫反應。實際上,每個載體分子連接上一個半抗原分子就足以產生抗體。有人認為,以BSA為例,連接到蛋白分子上的半抗原數以5~20為宜。而榮康泰等用不同的載體制備對氧磷的人工抗原時,卻發現各種載體的分子量不論是否接近,最佳結合比都不盡相同,並建議為了取得最佳免疫效果,應逐個確定各種載體的最佳結合比。
2) 偶聯橋
有研究者認為,一定長度的手臂的介入,有助於半抗原暴露在外面,利於所產生抗體專一性的增強,如吳頌如等[34]發現,通常愈遠離載體蛋白的基團,其特徵反應愈明顯。但也有一些研究者發現,手臂結構對免疫檢測經常有不利的影響,有時產生的抗體對手臂結構親和力特別強,對待測小分子親和力卻很弱,因此造成對特異性抗體檢測的干擾。Sionf等[35]認為可以採取兩種方法來避免因偶聯橋而造成的不足:一是半抗原上相同位點結合蛋白質,但免疫原和包被抗原用不同的偶聯橋;二是免疫原和包被抗原用相同的偶聯橋,但與不同半抗原位點結合。Frieia[36]研究農酶免疫分析多年,他認為最好的偶聯橋是3~6個直鏈的碳原子結構。
3)半抗原的分子空間結構
用來作半抗原的分子最好有分支結構,直鏈分子難以產生抗體。此外,有些抗生素(antibiotic)或農有多個可供蛋白質偶聯的位點,但據研究報道,不同位點與蛋白質結合制備的人工抗原產生的抗體效價及親合力都有差別,這可能是因為不同位點結合導致半抗原呈現的空間結構不一樣的原因。如合成滅草松和吡蟲啉人工抗原時,當利用半抗原不同位點與載體結合時產生的抗體效價和親合力明顯不一樣[37、38]。因此,如果一個分子內有多個不同的結合位點時,最好盡可能利用不同位點都合成出人工抗原,然後,通過比較,篩選出最好的人工抗原用於制備抗體作為檢測。
1.2.4人工抗原的質量評定
1.2.4.1濃度測定
人工抗原的絕對含量常以蛋白質的相對濃度表示(如每ml抗原溶液中含有蛋白質多少mg)。因此測定人工抗原的濃度與測定人工抗原溶液中蛋白質的相對含量(mg/ml)是一致的(這里也反映出人工抗原越純,檢出的濃度值愈准確)。常用的方法有紫外吸收法、Folin-酚法、雙縮脲法、微量凱式定量法、染色結合法和熒光法等。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1.2.4.2純度鑒定和結構分析
鑒定農人工抗原最常用的方法是紫外光譜掃描法,如果人工抗原的紫外吸收圖譜不同於原載體蛋白和半抗原的紫外掃描圖譜,則可初步證明人工抗原合成成功。
半抗原與載體分子反應後是否真正的連接在一起,如果發生連接,它們的連接基團又在哪裡。這些問題可以通過紅外吸收光譜圖或質譜分析得到解決。
利用吸附與分配層析和電泳技術可鑒定人工抗原的偶聯的純度。前者適應范圍廣,但鑒別的靈敏度較低。後者是用於大分子大分子酶標記物和某些半抗原偶聯物的純度鑒定。如果電泳圖譜上只出現一條電泳帶,則表明人工抗原達到電泳純,否則說明人工抗原中含有有利的未偶聯的物質。

1.2.4.3偶聯比的測定
1)分光光度法
根據趙肅清等人的說法[39],如果半抗原的紫外最大吸收大於220nm(蛋白質在220nm以下會產生肽的強紫外吸收,如果半抗原的紫外最大吸收少於220nm,則與蛋白質肽的吸收發生重疊),則可根據蛋白質及其半抗原特定的吸收峰的光密度值和各自的摩爾消光系數,計算出結合到每個蛋白質分子上的半抗原分子數(可以參考文獻[30]中的279-283頁計算)。
2)標記抗原示蹤法
在制備半抗原-蛋白質結合物時,向反應液中同時加入一定量的標記半抗原,反應完成後,未結合的半抗原經透析除去,測定透析前後的放射性強度,就可以計算出結合百分比。再依反應時加入的蛋白質摩爾數即可知半抗原結合到蛋白質上的分子數。如果不用透析,也可取一定量反應後的溶液,加入蛋白質沉澱劑或有機溶劑以提取結合的半抗原,測定半抗原-蛋白質結合物的放射性。同樣可以計算出半抗原與蛋白質的偶聯比。

閱讀全文

與dtpa化學式如何與鍀偶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5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1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