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化學元素是誰發現的
1603年,在煉金實踐中,用重晶石(硫酸鋇)製成白晝吸光、黑夜發光的無機發光材料,首次觀察到磷光現象(義大利卡斯卡里奧羅)。
十七世紀上半期,認為消化過程是純化學過程,呼吸和燃燒是類似的現象,辨認出動脈血與靜脈血的差別(德國 西爾維斯)。
十七世紀中葉,把鹽定義為酸和鹽基結合的產物(義大利塔切紐斯)。
1637年,明朝《天工開物》總結了中國十七世紀以前的工農業生產技術(中國 宋應星)。
1660年,提出在一定溫度下氣體體積與壓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國 波義耳)。
1661年,發表《懷疑的化學家》,批判點金術的「元素」觀,提出元素定義,「把化學確立為科學」,並將當時的定性試驗歸納為一個系統,開始了化學分析(英國 波義耳)。
1669年,發現化學元素磷(德國 布蘭德)。
1669年,發現各種石英晶體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夾角(丹麥 斯悌諾)。
1669年,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兩種成分,一部分留下,為堅實要素,一部分放出,為可燃要素,這是燃素說的萌芽(德國 柏策)。
1670年,開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氣體,並把燃燒、呼吸和空氣中的成分聯系起來(英國 邁約)。
1670年左右,首次提出區分植物化學與礦物化學,即後來的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法國 萊墨瑞)。
十七世紀下半期,認識了礬是復鹽(德國 肯刻爾)。
公元1700 ~ 公元1800年
1703年,將燃素說發展為系統學說,認為燃素存在於一切可燃物中,燃燒時燃素逸出,燃燒、還原、置換等化學反應是燃素作用的表現(德國 斯塔爾)。
1718—1721年,對化學親和力作了早期研究,並作了許多「親和力表」(法國 喬弗洛伊)。
1724年,提出接近近代的化學親和力的概念(荷蘭 波伊哈佛)。
1735年,發現化學元素鈷(瑞典 布蘭特)。
1741年,發現化學元素鉑(英國 武德)。
1742—1748年,首次論證化學變化中的物質質量的守恆。認識到金屬燃燒後的增重,與空氣中某種成分有關(俄國 羅蒙諾索夫)。
1746年,採用鉛室法制硫酸,開始了硫酸的工業生產(英國 羅巴克)。
1747年,開始在化學中應用顯微鏡,從甜菜中首次分得糖,並開始從焰色法區別鉀和鈉等元素(德國 馬格拉弗)。
1748年,首次觀察到溶液中的滲透壓現象(法國 諾萊特)。
1753年,發現化學元素鉍(英國 喬弗理)。
1754年,發現化學元素鎳(瑞典 克隆斯塔特)。
1754年,通過對白苦土(碳酸鎂)、苦土粉(氧化鎂)、易卜生鹽(硫酸鎂)、柔鹼(碳酸鉀)、硫酸酒石酸鹽(硫酸鉀)之間的化學變化,闡明了燃素論爭論焦點之一,二氧化碳(即窒索)在其中的關系,它對後來推翻燃素論提供了實驗根據(英國 約•布萊克)。
1760年,提出單色光通過均勻物質時的吸收定律,後來發展為比色分析(德國 蘭伯特)。
1766年,發現化學元素氫,通過氫、氧的火花放電而得水,通過氧、氮的火花放電而得硝酸(英國 卡文迪許)。
1770年,改進化學分析的方法,特別是吹管分析和濕法分析(瑞典 柏格曼)。
1770年左右,製成含砷殺蟲劑、顏料「席勒綠」,並從復雜有機物中提得多種重要有機酸(瑞典 席勒)。
1771年,發現化學元素氟(瑞典 席勒)。
1772年,發現化學元素氮(英國 丹•盧瑟福)。
分別於1772年和1774年,發現化學元素錳(瑞典 席勒,甘)。
1774年,再次提出鹽的定義,認為鹽是酸鹼結合的產物,並進而區分酸式、鹼式和中性鹽(法國 魯埃爾)。
1774年,發現化學元素氧與氯(瑞典 席勒)。
1774年,發現化學元素氧,對二氧化硫、氯化氫、氨等多種氣體進行研究,並注意到它們對動物的生理作用(英國 普利斯特里)。
1777年,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指出物質只能在含氧的空氣中進行燃燒,燃燒物重量的增加與空氣中失去的氧相等,從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說,並正式確立質量守恆原理(法國 拉瓦錫)。
1781年,發現化學元素鉬(瑞典 埃爾米)。
1782年,發現化學元素碲(奧地利 賴欣斯坦)。
1782—1787年,開始根據化學組成編定化學名詞,並開始用初步的化學方程式來說明化學反應的過程和它們的量的關系(法國 拉瓦錫等)。
1783年,用碳還原法最先得到金屬鎢(西班牙 德爾休埃爾兄弟)。
1783年,通過分解和合成定量證明水的成分只含氫和氧,對有機化合物開始了定量的元素分析(法國 拉瓦錫)。
1783年,《關於燃素的回顧》一書出版,概括了作者關於燃燒的氧化學說(法國 拉瓦錫)。
1774—1784年,提出同種晶體的各種外形系由同一種原始單位堆砌而成,解釋了晶體的對稱性、解理等現象,開始了古典結晶化學的研究(法國 豪伊)。
1785年,發現氣體的壓力或體積隨溫度變化的膨脹定律 (法國 雅•查理)。
1785年,用氯製造漂白粉投入生產,氯進入工業應用(法國 伯叟萊)。
1788年,發明石炭法制鹼,鹼、硫酸、漂白粉等的生產成為化學工業的開端(法國 路布蘭)。
1789年,發現化學元素鋅、鋯和鈾的氧化物(德國 克拉普羅茲)。
1789年,《化學的元素》出版,對元素進行分類,分為氣、酸、金、土四大類,並將「熱」和「光」列在無機界二十三種元素之中(法國 拉瓦錫)。
1790年左右,提出有機基團論,認為基團由一群元素結合在一起,作用象單個元素,它可以單獨存在(法國 拉瓦錫)。
1791年,發現化學元素鈦(英國 格累高爾)。
1791年,提出酸鹼中和定律,制定大量中和當量表(德國 約•李希特)。
1792年,發表最早的金屬電勢次序表(義大利 伏打)。
1794年,發現化學元素釔(芬蘭 加多林)。
1797年,用氯化亞錫還原法發現化學元素鉻(法國 福克林)。
1798年,發現化學元素鈹(法國 福克林)。
1799年,實現氨、二氧化硫等氣體的液化(法國 福克林)。
1799年,通過鐵和水蒸汽、酸,鹼等反應的研究,提出化學反應與反應物的親和力、參與反應物的量以及它們的溶解性與揮發性有關,開始有了化學平衡與可逆反應的概念;但也因而得出化合物組成不定的錯誤看法(法國 伯叟萊)。
1800年左右,提出電池電位起因的化學假說(德國 李特)。
1800年,發明第一個化學電源——伏打電堆,是以後伽伐尼電池的原型,並提出電池電位起因於接觸的物理假說(義大利 伏打)。
1800年左右,首次電解水為元素氫和氧。發現電解鹽時,一極析出酸,一極析出鹼。也實現了酸、鹼的電解(英國 威•尼科爾遜)。
公元1801年 ~ 1899年
1801年
發現化學元素鈮(英國 哈契脫)。
進行大量能夠組成電池的物質對的研究,把化學親和力歸之為電力,指明如何從實驗確認元素(英國 戴維)。
1802年
發現化學元素鉭(瑞典 愛克伯格)。
發現在O攝氏度時,許多氣體的膨脹系數是1/273(法國 蓋•呂薩克)。
1803年
發現化學元素鈰(德國 克拉普羅茲,瑞典 希辛格、柏齊力阿斯)。
發現化學元素鈀和銠(英國 武拉斯頓)。
提出氣體在溶液中溶解度與氣壓成正比的氣體溶解定律(英國 威•亨利)。
1804年
發現化學元素銥和鋨(英國 坦能脫)。
1805年
提出鹽類在水溶液中分成帶正負電荷的兩部分,通電時正負部分相間排列,連續發生分解和結合,直至兩電極,用以解釋導電的現象,這是電離學說的萌芽(德國 格羅杜斯)。
1806年
發現化合物分子的定組成定律,指出一個化合物的組成不因制備方法不同而改變(法國 普魯斯脫)。
首次引入有機化學一詞,以區別於無機界的礦物化學,認為有機物只能在生物細胞中受一種「生活力」作用才能產生,人工不能合成(瑞典 柏齊力阿斯)。
1807年
發現化學元素鉀和鈉(英國 戴維)。
發現倍比定律,即二個元素化合成為多種化合物時,與定量甲素化合的乙元素,其重量成簡單整數比,並用氫作為比較標准(英國 道爾頓)。
提出原子論(英國 道爾頓)。
發現混合氣體中,各氣體的分壓定律(英國 道爾頓)。
1808年
發現化學元素鈣、鍶、鋇、鎂(英國 戴維等)。
發現化學元素硼(英國 戴維,法國 蓋•呂薩克、泰那爾德)。
1808—1810年,通過磷和氯的作用,確證氯是一個純元素,鹽酸中不含氧,推翻了拉瓦錫凡酸必含氧的學說,代之以酸中必含氫(英國 戴維)。
1808—1827年,《化學哲學的新系統》陸續出版,本書總結了作者的原子論(英國 道爾頓)。
發現氣體化合時,各氣體的體積成簡比的定律,並由之認為元素氣體在相等體積中的重量應正比於它的原子量,這成為氣體密度法測原子量的根據(法國 蓋•呂薩克,德國 洪保德)。
1809年
首次獲得高溫氫氧噴焰,用於熔融鉑等難熔物質(美國 哈爾)。
1810年
1810—1818年,通過對二千餘種化合物的分析,測定了四十餘種元素的化學結合量,以氧作標准,不少從結合量求得的元素原子量與近代幾乎一致(瑞典 柏齊力阿斯)。
1811年
發現化學元素碘(法國 庫爾特瓦)。
提出分子說,分子由原子組成,指出同體積氣體在同溫同壓下含有同數之分子,又稱阿伏伽德羅假說(義大利 阿伏伽德羅)。
1812年
提出元素和化合物的「二元論的電化基團」學說,認為所有元素象磁鐵一樣,含正負兩電極,但正負電量與強度不等,元素按正負電量的不同而相吸化合,從而抵消了部分電性,未抵消部分還可以化合成更復雜的化合物,對相同元素,電性相同,不能化合,因此反對分子說(瑞典 柏齊力阿斯)。
發明不需用火引發的碰炸化合物,被用於軍事(美國 古塞里)。
1815年
提出一切元素皆由氫原子構成的假說,又稱普勞特假說(英國 普勞特)。
首次發現酒石酸、樟腦、糖等溶液具有旋光現象(法國 比奧)。
從石腦油中首次分得苯,開始了對苯系物質的研究(英國 法拉第)。
1817年
發現化學元素鎘(德國 斯特羅邁厄)。
發現化學元素鋰(瑞典 阿爾費特遜)。
發現光化學中引起反應的光一定要被物體吸收。這是光化學研究的開端(德國 格羅杜斯)。
分離出葉綠素(法國 佩萊梯)。
創制礦工用安全燈(英國 戴維)。
1818年
發現化學元素硒(瑞典 柏齊力阿斯)。
1819年
發現同晶型現象,即不同物質形成明顯相同結晶的現象;以及多晶型現象,即同樣物質能夠形成不同結晶的現象,說明礦物晶體的類質同像和同質類像(德國 米修里)。
1820年
分離對人體有強烈生理作用的番木鱉鹼、金雞納鹼、奎寧、馬錢子鹼等重要生物鹼,被用於醫葯(法國 佩萊梯)。
1822年
1822—1823年,德國的維勒和李比希分別製得化學組成相同而性質不同的異氰酸銀及雷酸銀,與定組成定律有矛盾,後瑞典的柏齊力阿斯解釋為由於同分異構現象所引起。 木炭作為脫色吸附劑引用於精製甜菜糖,開始了吸附劑的研究和應用,後在戰爭中用作防毒吸附劑(法國 佩恩)。
1823年
最先製得化學元素硅(瑞典 柏齊力阿斯)。
製成硝基纖維素,即為棉花火葯,這是第一個無煙無殘渣的火葯(瑞士 布拉康納特)。
首次提出正確的油脂皂化理論(法國 柴弗洛爾)。
提出理想氣體的絕熱壓縮與絕熱膨脹的狀態方程(法國 泊松)。
1824年
提出容量滴定的分析方法(法國 蓋,呂薩克)。
1825年
提出用銅作船底,通過加入鋅片以防止船底腐蝕的方法,這是金屬電化防腐的萌芽,但因加速了船底對海洋生物的吸著而未獲應用(英國 戴維)。
1826年
發現化學元素溴(法國 巴拉)。
1827年
首次提煉出純鋁(德國 維勒)。
1828年
發現化學元素釷(瑞典 柏齊力阿斯)。
從無機物製得重要有機物——尿素,和已能制草酸等事實打破了無機物和有機物之間的絕對界線,動搖了有機物的「生命力」學說(德國 維勒)。
1829年
提出化學元素的三元素組分類法,認為同組內的三元素不但性質相似,而且原子量有規律性的關系(德國 多培賴納)。
將澱粉轉化為葡萄糖(法國 蓋•呂薩克)。
1830年
發現化學元素釩,並發現鐵中含釩、鈾、鉻等元素後,可改善鐵的性質,開始了合金鋼的研究(瑞典 塞夫斯脫隆)。
1831年
首先應用接觸法製造硫酸(英國 配•菲利普斯)。
1833年
提電化當量定律,為電化學及電解、電鍍工業奠定理論基礎,開始應用陽極、陰極、電解質、離子等名詞,認識到離子是溶解物質的一部分,是電流的負擔者,揭示了物質的電的本質。並把化學親和力歸之為電力(英國 法拉第)。
提出固體表面吸附是加速化學反應的原因,這是催化作用研究的萌芽(英國 法拉第)。
首次分得可以轉化澱粉為糖的有機體中的催化劑,後人稱之為(澱粉糖化)酶(法國 佩恩)。
1834年
從所有木材中都分得具有澱粉組成的物質,稱為纖維素(法國 佩恩)。
1835年
提出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和催化劑概念,證實催化現象在化學反應中是非常普遍的(瑞典 柏齊力阿斯)。
精確測定了許多元素的原子量,指出普勞特的原子量應是單純整數的假說是不對的(比利時 斯塔斯)。
1836年
改善銅鋅電池,這是第一個可供實用的電流源,克服了伏打電池電流迅速下降的缺點(英國 丹尼爾)。
1837年
提出有機結構的核心學說,認為有機分子在取代和加成反應中有一個基本的核心(法國 勞倫脫)。
分析植物的灰分中含鉀、磷酸鹽等,認為這些成分來自土壤,從而確定恢復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學原理(德國 李比希)。
1839年
採用整數指數標記晶格的各組原子平面,即為米勒指數(英國 沃•米勒)。
發現生橡膠的硫化反應,為橡膠工業奠定技術基礎<美國 古德伊爾)。
發現化學元素鑭(瑞典 莫桑得爾)。
提出有機結構的余基學說,余基指分子在反應時保持不變的部分(法國 熱拉爾)。
發現光照稀酸液中金屬極板之一,能改變電池電動勢(法國 埃•貝克勒爾)。
1840年
提出有機結構的類型學說。認為化合物的化學類型決定物質的性質,類型說中包含有分子中原子有一定相對位置的初步結構觀念,並從而認為二元說用於有機化合物完全失敗(法國 杜馬)。
提出化學反應的熱效應恆定定律,不論反應是一步完成,還是分幾步完成,生成熱總和不變(俄國 蓋斯)。
在電解時,發現臭氧(瑞士籍德國人 桑拜恩)。
1841年
提得純鈾(德國 佩利戈特)。
開始使用鋅—碳電池(德國 本生)。
1842年
從苯製得苯胺,後即用作染料(俄國 齊寧)。
1843年
辨明原子,分子和化學當量之間的區別,並提出它們的定義(法國 勞倫脫)。
發現化學元素鉺和鋱(瑞典 莫桑得爾)。
認識到含碳長鏈同系物因鏈長變化而引起物理性質漸變的規律(德國 柯普)。
1844年
發現化學元素釕(俄國 克勞斯)。
1846年
從化學當量與氣體密度的測定,證實氧、氮、氫分子必定由兩個原子組成(法國 勞倫特等)。
1847年
發明烈性炸葯硝化甘油(義大利 索勃萊洛)。
1848年
提出晶體結構的十四種空間點陣的理論(法國 布雷維斯)。
1848—1855年,首次將外消旋的酒石酸分離為左旋和右旋兩種,開始用機械的、生物學的、化學的三種方法來分離葡萄酸中的兩種異性體。初步認識到物質的旋光性是由分子形狀的不對稱性引起的(法國 巴斯德)。
1848—1849年,發現脂肪伯胺、仲胺、叔胺,其性質類似於氨,並從而證明氨的最簡化學式。(法國 沃爾茨,德國 奧•霍夫曼)。
1849年
製得第一個金屬有機化合物(鋅乙基化合物),是後來提出原子價概念的實驗基礎之一(英國 弗蘭克蘭特)。
2. 元素發現史
元素發現史
1、H 氫 1766年,英國貴族亨利.卡文迪西(1731-1810)發現。
氫[hydrogen],金屬氫[Hydrogenium]。氣體元素符號。無色無臭無味。是元素中最輕的。工業上用途很廣。
2、He 氦 1868年,法國天文學家讓遜(1824-1907)和英國天文學家諾曼.洛克爾(1836-1920)利用太陽光譜發現。
氦[helium]。氣體元素符號。無色無臭無味,在大氣層含量極少,化學性質極不活潑。
3、Li 鋰 1817年,瑞典人約翰.歐格思.阿弗韋森 (1792-1841) 在分析葉長石時發現。
鋰[lithium]。金屬元素符號。銀白色,在空氣中易氧化而變黑,質軟,是金屬中最輕的。化學性質活潑;用於原子能工業和冶金工業,也用來制特種合金、特種玻璃等。
4、Be 鈹 1798年,法國人路易.尼古拉斯.沃克朗 (1763-1829)在分析綠柱石時發現。
5、B 硼 1808年,法國人約瑟夫.路易.呂薩克 (1788-1850)與法國人路易士.泰納爾 (1777-1857)合作發現,而英國化學家戴維只不過遲了9天發表。
6、C 碳 古人發現。1796年,英國籍化學家史密森.特南特 (1761-1815)發現鑽石由碳原子組成。
7、N 氮 1772年,瑞典化學家卡爾.威廉.舍勒和法國化學家拉瓦節和蘇格蘭化學家丹尼爾.盧瑟福 (1749-1819) 同時發現氮氣。
8、O 氧 1771年,英國普利斯特里和瑞典舍勒發現;中國古代科學家馬和發現(有爭議)。
9、F 氟 1786年化學家預言氟元素存在,1886年由法國化學家莫瓦桑用電解法製得氟氣而證實。
10、Ne 1898年,英國化學家萊姆塞和瑞利發現。
11、Na 鈉 1807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並用電解法製得。
12、Mg 鎂 1808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並用電解法製得。
13、Al 鋁 1825年,丹麥H.C.奧斯特用無水氯化鋁與鉀汞齊作用,蒸發掉汞後製得。
14、Si 硅 1823年,瑞典化學家貝采尼烏斯發現它為一種元素。
15、P 磷 1669年,德國人波蘭特通過蒸發尿液發現。
16、S 硫 古人發現(法國拉瓦錫確定它為一種元素)。
17、Cl 氯 1774年,瑞典化學家舍勒發現氯氣,1810年英國戴維指出它是一種元素。
18、Ar 氬 1894年,英國化學家瑞利和萊姆塞發現。
19、K 鉀 1807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並用電解法製得。
20、Ca 鈣 1808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並用電解法製得。
21、Sc 鈧 1879年,瑞典人尼爾遜發現。
22、Ti 鈦 1791年,英國人馬克.格列戈爾從礦石中發現。
23、V 釩 1831年,瑞典瑟夫斯特木研究黃鉛礦時發現,1867年英國羅斯特首次製得金屬釩。
24、Cr 鉻 1797年,法國路易.尼古拉.沃克蘭在分析鉻鉛礦時發現。
25、Mn 錳 1774年,瑞典舍勒從軟錳礦中發現。
26、Fe 鐵 古人發現。
27、Co 鈷 1735年,布蘭特發現。
28、Ni 鎳 中國古人發現並使用。1751年,瑞典礦物學家克朗斯塔特首先認為它是一種元素。
29、Cu 銅 古人發現。
30、Zn 鋅 中國古人發現。
31、Ga 鎵 1875年,法國布瓦博德朗研究閃鋅礦時發現。
32、Ge 鍺 1885年,德國溫克萊爾發現。
33、As 砷 公元317年,中國葛洪從雄黃、松脂、硝石合煉製得,後由法國拉瓦錫確認為一種新元素。
34、Se 硒 1817年,瑞典貝采尼烏斯發現。
35、Br 溴 1824年,法國巴里阿爾發現。
36、Kr 氪 1898年,英國萊姆塞和瑞利發現。
37、Rb 銣 1860年,德國本生與基爾霍夫利用光譜分析發現。
38、Sr 鍶 1808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並用電解法製得。
39、Zr 鋯 1789年,德國克拉普魯特發現。
41、Nb 鈮 1801年,英國化學家哈契特發現。
42、Mo 鉬 1778年,瑞典舍勒發現,1883年瑞典人蓋爾姆最早製得。
43、Tc 鍀 1937年,美國勞倫斯用迴旋加速器首次獲得,由義大利佩列爾和美國西博格鑒定為一新元素。它是第一個人工製造的元素。
44、Ru 釕 1827年,俄國奧贊在鉑礦中發現,1844年俄國克勞斯在烏金礦中也發現它並確認為一種新元素。
45、Rh 銠 1803年,英國沃拉斯頓從粗鉑中發現並分離出。
46、Pd 鈀 1803年,英國沃拉斯頓從粗鉑中發現並分離出。
47、Ag 銀 古人發現。
48、Cd 鎘 1817年,F.施特羅邁爾從碳酸鋅中發現。
49、In 銦 1863年,德國里希特和萊克斯利用光譜分析發現。
50、Sn 錫 古人發現。
51、Sb 銻 古人發現。
52、Te 碲 1782年,F.J.米勒.賴興施泰因在含金礦石中發現。
53、I 碘 1814年,法國庫瓦特瓦(1777-1838)發現,後由英國戴維和法國蓋.呂薩克研究確認為一種新元素。
54、Xe 氙 1898年,英國拉姆塞和瑞利發現。
55、Cs 銫 1860年,德國本生和基爾霍夫利用光譜分析發現。
56、Ba 鋇 1808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並製得。
57、La 鑭 1839年,瑞典莫山吉爾從粗硝酸鈰中發現。
58、Ce 鈰 1803年,瑞典貝采尼烏斯、德國克拉普羅特、瑞典希新格分別發現。
59、Pr 鐠 1885年,奧地利韋爾斯拔從鐠釹混和物中分離出玫瑰紅的釹鹽和綠色的鐠鹽而發現。
60、Nd 釹 1885年,奧地利韋爾斯拔從鐠釹混和物中分離出玫瑰紅的釹鹽和綠色的鐠鹽而發現。
61、Pm 鉅 1945年,美國馬林斯基、格倫德寧和科里寧從原子反應堆鈾裂變產物中發現並分離出。
62、Sm 釤 1879年,法國布瓦博德朗發現。
63、Eu 銪 1896年,法國德馬爾蓋發現。
64、Gd 釓 1880年,瑞士人馬里尼亞克從薩馬爾斯克礦石中發現。1886年,法國布瓦博德朗制出純凈的釓。
65、Tb 鋱 1843年,瑞典莫桑德爾發現,1877年正式命名。
66、Dy 鏑 1886年,法國布瓦博德朗發現,1906年法國於爾班製得較純凈的鏑。
67、Ho 鈥 1879年,瑞典克萊夫從鉺土中分離出並發現。
68、Er 鉺 1843年,瑞典莫德桑爾用分級沉澱法從釔土中發現。
69、Tm 銩 1879年,瑞典克萊夫從鉺土中分離出並發現。
70、Yb 鐿 1878年,瑞士馬里尼亞克發現。
71、Lu 鑥 1907年,奧地利韋爾斯拔和法國於爾班從鐿土中發現。
72、Hf 鉿 1923年,瑞典化學家赫維西和荷蘭物理學家科斯特發現。
73、Ta 鉭 1802年,瑞典艾克保發現,1844年德國羅斯首先將鈮、鉭分開。
74、W 鎢 1781年,瑞典舍勒分解鎢酸時發現。
75、Re 錸 1925年,德國地球化學家諾達克夫婦從鉑礦中發現。
76、Os 鋨 1803年,英國化學家坦南特等人用王水溶解粗鉑時發現。
77、Tr 銥 1803年,英國化學家坦南特等人用王水溶解粗鉑時發現。
78、Pt 鉑 1735年,西班牙安東尼奧.烏洛阿在平托河金礦中發現,1748年有英國化學家W.沃森確認為一種新元素。
79、Au 金 古人發現。
80、Hg 汞 古希臘人發現。
81、Tl 鉈 1861年,英國克魯克斯利用光譜分析發現。
82、Pb 鉛 古人發現。
83、Bi 鉍 1450年,德國瓦倫丁發現。
84、Po 釙 1898年,法國皮埃爾.居里夫婦發現。
85、At 砹 1940年,美國化學家西格雷、科森等人用α-粒子轟擊鉍靶發現並獲得。
86、Rn 氡 1903年,英國萊姆塞仔細觀察研究鐳射氣時發現。
87、Fr 鈁 1939年,法國化學家佩雷(女)提純錒時意外發現。
88、Ra 鐳 1898年,法國化學家皮埃爾.居里夫婦發現,1810年居里夫人製得第一塊金屬鐳。
89、Ac 錒 1899年,法國A.L.德比埃爾從鈾礦渣中發現並分離獲得。
90、Th 釷 1828年,瑞典貝采尼烏斯發現。
91、Pa 鏷 1917年,F.索迪、J.格蘭斯通、D.哈恩、L.邁特納各自獨立發現。
92、U 鈾 1789年,德國克拉普羅特(1743-1817)發現,1842年人們才製得金屬鈾。
93、Np 鎿 1940年,美國艾貝爾森和麥克米等用人工核反應製得。
94、Pu 鈈 1940年,美國西博格、沃爾和肯尼迪在鈾礦中發現。
95、Am 鎇 1944年,美國西博格和吉奧索等用質子轟擊鈈原子製得。
96、Cm 鋦 1944年,美國西博格和吉奧索等人工製得。
97、Bk 錇 1949年,美國西博格和吉奧索等人工製得。
98、Cf 鐦 1950年,美國西博格和吉奧索等人工製得。
99、Es 鎄 1952年,美國吉奧索觀測氫彈爆炸時產生的原子「碎片」時發現。
100、Fm 鐨 1952年,美國吉奧索觀測氫彈爆炸時產生的原子「碎片」時發現。
101、Md 鍆 1955年,美國吉奧索等用氦核轟擊鎄製得。
102、No 鍩 195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與瑞典諾貝爾研究所合作,用碳離子轟擊鋦製得。
103、Lr 鐒 196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科學家以硼原子轟擊鐦製得。
104、Rf 1964年,1964年,俄國弗廖洛夫和美國吉奧索各自領導的科學小組分別人工製得。
105、Db 1967年,俄國弗廖洛夫和美國吉奧索各自領導的科學小組分別人工製得。
106、Sg 1974年,俄國弗廖洛夫等用鉻核轟擊鉛核製得,同年美國吉奧索、西博格等人用另外的方法也製得。
107、Bh 1976年,俄國弗廖洛夫領導的科學小組用鉻核轟擊鉍核製得。
108、Hs 1984年發現。
109、Mt 1982年8月聯邦德國達姆施塔重離子研究協會用鐵-58跟鉍-209在粒子加速器中合成了該元素。
110、Uun,1994年11月9日德國達姆施塔特的重離子研究所發現。
111、Uuu,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西爾古德·霍夫曼教授領導的國際科研小組在1994年首先發現。
112、Uub,於1996年被合成出來。
113、Nh,於2004年9月28日,被日本理化研究所、中國學院蘭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高能研究所發現。
114、Fl 俄羅斯弗廖羅夫核反應實驗室於2000年合成。
115、Mc2004年2月2日,由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研究所和美國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聯合組成的科學團隊成功合成。
116、Lv 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於2004年合成。
117、Ts該元素於2010年首次成功合成,2012年再次成功合成。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研究所合成。
118、Og 由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與俄羅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學家聯合合成。
(2)化學元素怎麼發現擴展閱讀:
化學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從哲學角度解析,元素是原子的電子數目發生量變而導致質變的結果。
化學元素(英語:Chemical element),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種基本的金屬和非金屬物質,它們只由一種原子組成,其原子核具有同樣數量的質子,用一般的化學方法不能使之分解,並且能構成一切物質。
一些常見元素的例子有氫,氮和碳。2012年為止,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94種存在於地球上。擁有原子序數≧83(鉍元素及其後)的元素的原子核都不穩定,會放射衰變。 第43和第61種元素(鍀和鉕)沒有穩定的同位素,會進行衰變。
可是,即使是原子序數高達95,沒有穩定原子核的元素都一樣能在自然中找到,這就是鈾和釷的自然衰變。
3. 元素周期表是如何被發現的
1869年2月17日,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結束了一天緊張的研究工作,十分疲勞地倒在沙發上。休息了一會兒後,他又繼續工作起來。結果元素的周期性變化還是沒有理出個頭緒來。
幾個星期來,他食不甘味,一個囫圇覺也沒有睡過。面對堆積如山的資料,他有一種預感:「自己15年來縈繞在心中的研究即將迎刃而解。」這令他非常興奮。極度的疲勞使他漸漸進入夢鄉,他突然覺得元素周期表由模糊變得清晰起來,令他感到一陣驚喜。門捷列夫隨即醒來,急忙拿起筆把夢中的元素周期表寫了下來,於是,一個偉大的發現終於誕生了。
門捷列夫根據元素周期表預言了新的元素存在,這些新元素在此後相繼被科學家們發現,事實證明他的周期表完全正確。
4. 化學是怎麼被發現的
土五種元素之說,把原來認為各種元素之間彼此孤立,每數到8個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德國化學家邁爾根據元素的物理性質及其他性質?古希臘人以為是水,再收起,而是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任聖彼得堡大學教授.開始剪吧. 門捷列夫激動得雙手不斷顫抖著、火、氣四種元素,皺著眉頭地玩「牌」…… 冬去春來. 「安東:「根據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學性質的近似性試排元素表.門捷列夫沒有在雜亂無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內在的規律,他又坐到桌前擺弄起「紙牌」來了、再擺開,擺著,還是彼此間有著某種聯系呢,門捷列夫去德國深造.他把當時已發現的60多種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質排列成一張表、鐵、硫等.」 門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著.」 安東是門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實僕人.門捷列夫激動不已,人們才漸漸明白、化合物的化學式和主要性質,使化學研究從只限於對無數個別的零星事實作無規律的羅列中擺脫出來,按照嚴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著.1861年回國. 元素周期律一舉連中三元,元素不是一群烏合之眾,僕人為了安全起見,使人類認識到化學元素性質發生變化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16歲時,如金,門捷列夫終於在化學元素符號的排列中,門捷列夫像觸電似的站了起來、水. 在編寫無機化學講義時,門捷列夫發現這門學科的俄語教材都已陳舊. 「幫我把它剪開,怎麼排列的呢? 1834年2月7日,他邁進了聖彼得堡大學的圖書館,科學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種,結果發現.同年. 「所有的卡片都要像這個格於一樣大小.門捷列夫深刻地了解這一點、木. 「這就是說. 人們自然會問,一邊動手在厚紙上畫出格子,夜以繼日地分析思考.筐里逐漸裝滿了卡片、能夠反映當代化學發展水平的無機化學教科書?當時俄羅斯科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簡直著了迷,從任何一種元素算起.有一大!」門捷列夫站起來對僕人說?當時化學界發現的化學元索已達63種、原於量.夜深人靜.畢業後,然後擺放在一個寬大的實驗台上,他遇到了難題.」 1869年2月底,他不得不研究有關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土.」門捷列夫興奮地在室內踱著步子,他把這個規律稱為「八音律」,從而奠定了現代化學的基礎,沒有發現的元素還有多少種,然後?門捷列夫發現. 原來.按照什麼次序排列它們的位置呢、磷,決不止於四五種.他走出房門,迅速地抓起記事簿在上面寫道.門捷列夫把它們分成幾類,擺著,門捷列夫把元素卡片進行系統地整理.」 門捷列夫一邊吩咐僕人,古代中國則相信金宇宙萬物是由什麼組成的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火,進入聖彼得堡師范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學習,發現了元素具有周期性變化的規律,在他面前出現了完全沒有料到的現象,推開了門捷列夫書房的門.為了尋找元素的科學分類方法、銀.門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時間的教授突然熱衷於「紙牌」感到奇怪,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 接下來的日子,我要在上面寫字,已發現的元素已達54種,莫名其妙地聳聳肩膀.到了近代.門捷列夫旁若無人,是把握該學科發展進程的最好方法. 研究某一學科的歷史. 這種想法激勵著年輕的門捷列夫,父親是中學校長.18世紀,元素的性質與它們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關系. 門捷列夫是怎樣發現元素周期律的呢;而且,在數不盡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們研究化學元素分類的原始資料…… 門捷列夫抓住了化學家研究元素分類的歷史脈絡?元素之間是孤零零地存在,收起,聖彼得堡大學主樓左側的的門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著燈光,性質相似相近:元素多種多樣,到19世紀,揭開了這個奧秘、互不相關的觀點徹底打破了:「到實驗室去找幾張厚紙,也制出了一個元素周期表,元素的性質和它們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變化,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誕生於西伯利亞的托波爾斯克,把筐也一起拿來.到了1869年底.他在每一張卡片上都寫上了元素名稱,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學.當門捷列夫編寫有關化學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章節時,外文教科書也無法適應新的教學要求、氧,很快就拿來一卷厚紙,每一行元素的性質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從上到下地逐漸變化著,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紙牌那樣,門捷列夫已經積累了關於元素化學組成和性質的足夠材料
5. 請問化學元素是哪裡來的
宇宙大爆炸隨著第一批恆星的形成,原子在恆星的內部發生了核聚變反應,進而出現了氦,碳、氧、鎂,鐵等元素原子核。核聚變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並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的一種核反應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質量的恆星能引發的核聚變程度不同,太陽主要為氫—氦聚變,重一點的會引發碳—氧—鎂聚變,再重的會引發下一輪聚變。總的順序簡略依次為:氫—氦—碳—氧—鎂—硅—鐵。但無論恆星多重,最終的聚變結果只能是鐵,恆星內部不能產生比鐵更重的原子核!)
凡是元素周期表上有的(除人造元素外),都是在恆星大煉爐里形成的,鐵以後的原子核,只能在超爆中產生。http://ke..com/view/14565.htm
6. 化學元素究竟是怎樣產生的
大多數科學家能夠接受的元素起源的假設是:「質子聚變和中子俘獲是宇宙中形成化學元素的兩個主要過程。」這種假設認為,宇宙中所有元素都起源於氫,它在非常高的溫度下,發生聚變反應,形成較重的原子核,首先是氦,其次是輕元素(鋰、硼、鈹等),這一過程是質子聚變。氦原子轟擊輕元素的原子,就會產生中子,這些中子被輕元素的原子核俘獲,就形成較重的元素,從碳、氮、鐵一直到原子序數為82和83的鉛和鉍,這一過程是中子俘獲。
7. 元素周期表裡的元素是怎麼被發現出來的
宇宙萬物是由什麼組成的?古希臘人以為是水、土、火、氣四種元素,古代中國則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之說.到了近代,人們才漸漸明白:元素多種多樣,決不止於四五種.18世紀,科學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種,如金、銀、鐵、氧、磷、硫等,到19世紀,已發現的元素已達54種.
人們自然會問,沒有發現的元素還有多少種?元素之間是孤零零地存在,還是彼此間有著某種聯系呢?當時俄羅斯科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揭開了這個奧秘.
原來,元素不是一群烏合之眾,而是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按照嚴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著,怎麼排列的呢?門捷列夫發現: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質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質和它們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變化.門捷列夫激動不已.他把當時已發現的60多種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質排列成一張表,結果發現,從任何一種元素算起,每數到8個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他把這個規律稱為「八音律」.
門捷列夫是怎樣發現元素周期律的呢?
1834年2月7日,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誕生於西伯利亞的托波爾斯克,父親是中學校長.16歲時,進入聖彼得堡師范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學習.畢業後,門捷列夫去德國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學.1861年回國,任聖彼得堡大學教授.
在編寫無機化學講義時,門捷列夫發現這門學科的俄語教材都已陳舊,外文教科書也無法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夠反映當代化學發展水平的無機化學教科書.
這種想法激勵著年輕的門捷列夫.當門捷列夫編寫有關化學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章節時,他遇到了難題.按照什麼次序排列它們的位置呢?當時化學界發現的化學元索已達63種.為了尋找元素的科學分類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關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研究某一學科的歷史,是把握該學科發展進程的最好方法.門捷列夫深刻地了解這一點,他邁進了聖彼得堡大學的圖書館,在數不盡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們研究化學元素分類的原始資料……
門捷列夫抓住了化學家研究元素分類的歷史脈絡,夜以繼日地分析思考,簡直著了迷.夜深人靜,聖彼得堡大學主樓左側的的門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著燈光,僕人為了安全起見,推開了門捷列夫書房的門.
「安東!」門捷列夫站起來對僕人說:「到實驗室去找幾張厚紙,把筐也一起拿來.」
安東是門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實僕人.他走出房門,莫名其妙地聳聳肩膀,很快就拿來一卷厚紙.
「幫我把它剪開.」
門捷列夫一邊吩咐僕人,一邊動手在厚紙上畫出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要像這個格於一樣大小.開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寫字.」
門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著.他在每一張卡片上都寫上了元素名稱、原於量、化合物的化學式和主要性質.筐里逐漸裝滿了卡片.門捷列夫把它們分成幾類,然後擺放在一個寬大的實驗台上.
接下來的日子,門捷列夫把元素卡片進行系統地整理.門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時間的教授突然熱衷於「紙牌」感到奇怪.門捷列夫旁若無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紙牌那樣,收起、擺開,再收起、再擺開,皺著眉頭地玩「牌」……
冬去春來.門捷列夫沒有在雜亂無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內在的規律.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擺弄起「紙牌」來了,擺著,擺著,門捷列夫像觸電似的站了起來,在他面前出現了完全沒有料到的現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質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從上到下地逐漸變化著.
門捷列夫激動得雙手不斷顫抖著.
「這就是說,元素的性質與它們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關系.」門捷列夫興奮地在室內踱著步子,然後,迅速地抓起記事簿在上面寫道:「根據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學性質的近似性試排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門捷列夫終於在化學元素符號的排列中,發現了元素具有周期性變化的規律.同年,德國化學家邁爾根據元素的物理性質及其他性質,也制出了一個元素周期表.到了1869年底,門捷列夫已經積累了關於元素化學組成和性質的足夠材料.
元素周期律一舉連中三元,使人類認識到化學元素性質發生變化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把原來認為各種元素之間彼此孤立、互不相關的觀點徹底打破了,使化學研究從只限於對無數個別的零星事實作無規律的羅列中擺脫出來,從而奠定了現代化學的基礎.
8. 化學家們是怎麼發現各種元素的
簡單的直接就有單質的,比如金元素。不用化學家就發現了。復雜點的,比如Fe鐵,發現了化合物,想辦法提純出來……至於現在么,地球上不存在92號元素以後的天然元素(在實驗室人工合成93,94號元素後,在自然界發現了極微量的9394元素,但是95以後的元素在自然界尚未找到)了,只能人工合成。辦法簡單粗暴,用各種加速器轟炸靶標,會生成各種稀奇古怪的物質,然後研究這些生成物,沒准就發現了新元素,仔細看95號以後的元素,基本都是兩個實驗室發現的。
9. 化學元素是怎麼發現的
化學元素
關於元素的學說,即把元素看成構成自然界中一切實在物體的最簡單的組成部分的學說,早在遠古就已經產生了。
不過,在古代把元素看作是物質的一種具體形式的這種近代觀念並不存在。無論在我國古代的哲學中還是在印度或西方的古代哲學中,都把元素看作是抽象的、原始精神的一種表現形式,或是物質所具有的基本性質。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大約在公元前900年前後,我國西周時代的《易經》中有這樣幾句話:"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一個以"太極"為中心的世界創造說。
到公元前403一公元前221年,我國戰國時代又出現一些萬物本源的論說,如《老子道德經》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如《管子·水地》中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
我國的五行學說是具有實物意義的,但有時又表現為基本性質。我國的五行學說最早出現在戰國末年的《尚書》中,原文是:"五行:一曰水,二日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日從革,土愛(曰)稼穡。"譯成今天的語言是:"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的性質潤物而向下,火的性質燃燒而向上。木的性質可曲可直,金的性質可以熔鑄改造,土的性質可以耕種收獲。"在稍後的《國語》中,五行較明顯地表示了萬物原始的概念。原文是:"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譯文是:"和諧才是創造事物的原則,同一是不能連續不斷永遠長有的。把許多不同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使它們得到平衡,這叫做和諧,所以能夠使物質豐盛而成長起來。如果以相同的東西加合在一起,便會被拋棄了。所以,過去的帝王用土和金、木、水、火相互結合造成萬物。"
在古印度哲學家的思想中也有和我國五行相似的所謂五大。這就是公元前7世紀一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學者卡皮拉(Kapila)提出來的地、水、火、風、空氣。
西方自然哲學來自希臘。被尊為希臘七賢之一的唯物哲學家塔萊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母。希臘最早的思想家阿那克西米尼認為組成萬物的是氣。被稱為辯證法奠基人之一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o,公元前535一公元前475)認為萬物由火而生。古希臘的自然科學家、醫生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公元前490一公元前430)綜合了以前的哲學家們的見解,在他們所指的水、氣和火之外,又加上土,稱為四元素。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綜合了但也歪曲了這些樸素的唯物主義的看法,提出"原性學說"。他認為自然界中是由4種相互對立的"基本性質"--熱和冷、乾和濕組成的。它們的不同組合,構成了火(熱和干)、氣(熱和濕)、水(冷和濕)、土(冷和干)4種元素。"基本性質"可以從原始物質中取出或放進,從而引起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這樣,宇宙的本源、世界的基礎便不是物質實體,而且可以離開實物而獨立存在的"性質"了,這就導向唯心主義了。
13-14世紀,西方的煉金術士們對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元素又作了補充,增加了3種元素:水銀、硫磺和鹽。這就是煉金術士們所稱的三本原。但是,他們所說的水銀、硫磺、鹽只是表現著物質的性質:水銀--金屬性質的體現物,硫磺--可燃性和非金屬性質的體現物,鹽--溶解性的體現物。
到16世紀,瑞士醫生帕拉塞爾士把煉金術士們的三本原應用到他的醫學中。他提出物質是由3種元素--鹽(肉體)、水銀(靈魂)和硫磺(精神)按不同比例組成的,疾病產生的原因是有機體中缺少了上述3種元素之一。為了醫病,就要在人體中注人所缺少的元素。
無論是古代的自然哲學家還是煉金術士們,或是古代的醫葯學家們,他們對元素的理解都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或者是臆測的方式解決的。只是到了17世紀中葉,由於科學實驗的興起,積累了一些物質變化的實驗資料,才初步從化學分析的結果去解決關於元素的概念。
1661年英國科學家玻意耳對亞里士多德的四元素和煉金術士們的三本原表示懷疑,出版了一本《懷疑派的化學家》小冊子。書中寫道:"現在我把元素理解為那些原始的和簡單的或者完全未混合的物質。這些物質不是由其他物質所構成,也不是相互形成的,而是直接構成物體的組成成分,而它們進人物體後最終也會分解。"這樣,元素的概念就表現為組成物體的原始的和簡單的物質。
拉瓦錫在肯定和說明究竟哪些物質是原始的和簡單的時候,強調實驗是十分重要的。他把那些無法再分解的物質稱為簡單物質,也就是元素。
此後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元素被認為是用化學方法不能再分的簡單物質。這就把元素和單質兩個概念混淆或等同起來了。
而且,在後來的一段時期里,由於缺乏精確的實驗材料,究竟哪些物質應當歸屬於化學元素,或者說究竟哪些物質是不能再分的簡單物質,這個問題也未能獲得解決。
拉瓦錫在1789年發表的《化學基礎論說》一書中列出了他製作的化學元素表,一共列舉了33種化學元素,分為4類:
1.屬於氣態的簡單物質,可以認為是元素:光、熱、氧氣、氮氣、氫氣。
2.能氧化和成酸的簡單非金屬物質:硫、磷、碳、鹽酸基、氫氟酸基、硼酸基。
3.能氧化和成鹽的簡單金屬物質:銻、砷、銀、認鑽、銅、錫。鐵、錳、汞、鉬、金、鉑、鉛、鎢、鋅。
4.能成鹽的簡單土質:石灰、苦土、重土、礬土、硅土。
從這個化學元素表可以看出,拉瓦錫不僅把一些非單質列為元素,而且把光和熱也當作元素了。
拉瓦錫所以把鹽酸基、氫氟酸基以及硼酸基列為元素,是根據他自己創立的學說--一切酸中皆含有氧。鹽酸,他認為是鹽酸基和氧的化合物,也就是說,是一種簡單物質和氧的化合物,因此鹽酸基就被他認為是一種化學元素了。氫氟酸基和硼酸基也是如此。他之所以在"簡單非金屬物質"前加上"能氧化和成酸的"的道理也在於此。在他認為,既然能氧化,當然能成酸。
至於拉瓦錫元素表中的"土質",在19世紀以前,它們被當時的化學研究者們認為是元素,是不能再分的簡單物質。"土質"在當時表示具有這樣一些共同性質的簡單物質,如具有鹼性,加熱時不易熔化,也不發生化學變化,幾乎不溶解於水,與酸相遇不產生氣泡。這樣,石灰(氧化鈣)就是一種土質,重土--氧化鋇,苦土--氧化鎂,硅土--氧化硅,礬土--氧化鋁。在今天它們是屬於減土族元素或土族元素的氧化物。這個"土"字也就由此而來。
19世紀初,道爾頓創立了化學中的原子學說,並著手測定原子量,化學元素的概念開始和物質組成的原子量聯系起來,使每一種元素成為具有一定(質)量的同類原子。
1841年,貝齊里烏斯根據已經發現的一些元素,如硫、磷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的事實,硫有菱形硫、單斜硫,磷有白磷和紅磷,創立了同(元)素異形體的概念,即相同的元素能形成不同的單質。這就表明元素和單質的概念是有區別的,不相同的。
19世紀後半葉,在門捷列夫建立化學元素周期系的時間里,明確指出元素的基本屬性是原子量。他認為元素之間的差別集中表現在不同的原子量上。他提出應當區分單質和元素兩個不同概念,指出在紅色氧化汞(H滬)中並不存在金屬汞和氣體氧,只是元素汞和元素氧,它們以單質存在時才表現為金屬和氣體。
不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19世紀末,電子、X射線和放射性相繼被發現,導致科學家們對原子的結構進行了研究。1913年英國化學家索迪(F.Soddy,1877-1956)提出同位素的概念。同位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而原子量不同的同一元素的異體,它們位於化學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方格位置上。
其後,英國物理學家阿斯頓在1921年證明大多數化學元素都有不同的同位素。元素的原子量是同位素質量按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質量分數求得的平均值。
在這同一時期里英國物理學家莫塞萊(H.G.J.Moseley,1887一1915)在1913年系統地研究了由各種元素製成的陰極所得的X射線的波長,指出元素的特徵是這個元素的原子的核電荷數,也就是後來確定的原子序數。
這樣,如果把同位素看作是幾種不同的單獨的元素,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決定元素的原子的特徵不是原子量,而是它的核電荷數。
1923年,國際原子量委員會作出決定:化學元素是根據原子核電荷的多少對原子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把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稱為一種元素。
當然,直到今天,人們對化學元素的認識過程也沒有完結。當前化學中關於分子結構的研究,物理學中關於核粒子的研究等都在深人開展,可以預料它將帶來對化學元素的新認識。
10. 你知道元素周期表的化學元素是怎麼來的嗎
宇宙始於1.39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誕生後幾秒鍾,宇宙開始形成基本粒子,如質子、中子、電子和光子。然而,由於宇宙的溫度極高,這些粒子以高速運動,無法結合成比氫氣更重的穩定原子核。大爆炸幾分鍾後,當宇宙的溫度下降到大約10億開爾文時,少數質子與所有中子結合,形成了重氫核,經過一連串的核反應,大部分重氫轉化為穩定的氦核。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