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如何用化學史開展教學

如何用化學史開展教學

發布時間:2022-09-25 00:02:10

① 學好化學的具體方法介紹

學好化學的具體的方法
一、 明確學習化學的目的

化學是一門自然 科學 ,是中學階段的一門必修課,它是古今中外無數化學家的化學科學研究和實踐的成就,有豐富的化學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無機物的分類及相互間的關系等知識;它介紹了許多科學家的優秀品質和他們對事業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謹的學風,充滿了唯物辯證法原理和內容。化學對工農業生產、國防 和科學技術 現代 化、以及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就是最基本的人們的衣、食、注行都離不開化學。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通過化學課的學習,要掌握一些化學實驗的基本技能,學會動手做實驗的能力,為今後搞科學實驗打下基礎。

因此,通過初中化學課的學習,初三學生不僅能學到初中階段的系統的化學基礎知識,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中外化學家的愛國主義思想、行為和對科學的不斷進取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科學態度及嚴謹學風的 教育 ,而且還能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和自學能力,為今後學習高中化學及其他科學技術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課前要預習

上課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時間自覺地預習老師第二天要講的內容。學會先預習、後聽課這種良好的 學習方法 。

預習的好處很多

(1)有利於發現問題,抓住重點和難點,提高聽課效率

( 2 )有利於做聽課筆記,知道該記什麼,不該記什麼,哪些詳記,哪些略記

(3)它可以節省課後復習和做作業的時間。通過預習時的獨立思考和聽課時留下的深刻印象,從而縮短課後復習和做作業的時間。

(4)它可以培養自學能力。預習的過程就是自覺或獨立思考的過程,長期堅持下去,自學能力會得到提高。

預習的方法是

(1)通讀課文。通讀課文,了解新課的基本內容與重點,看不懂的問題記下來或用鉛筆在書上作一些記號,以提醒自己,上課就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識、有目的地聽老師講,這樣就容易弄懂不懂的地方,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掃清障礙。在讀課文後了解了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聯系已學過的與之有關的基礎知識,如果有遺忘的就要及時復習加以彌補,這樣有利於新舊知識銜接,以舊帶新,溫故知新

(3)確定重點、難點和疑點。在通讀課文和掃清有關障礙後,在對新知識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思考課文後的習題,試著解答,在此過程中找出新課的重點、難點和疑點。

三、聽好每堂課

聽課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會和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課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學的知識,是決定學習效果的關鍵。如果在課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課後復習和做作業都不會發生困難;如果上課時不注意聽講,當堂沒聽懂,在課堂上幾分鍾就能解決的問題,課後可能要花費幾倍的時間才能補上。所以,學生在課堂上集中精力聽好每一堂課,是學習好功課的關鍵。聽課時,一定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還要特別注意老師講過的思路和反復強調的重點及難點。邊聽課、邊筆記,遇到沒有聽明白或沒記下來的地方要作些記號,課後及時請教老師或問同學。同時,還要注意聽同學對老師提問的回答以及老師對同學回答的評價:哪點答對了,還有哪些不全面、不準確和指出錯誤的地方,這樣也能使自己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斷是非。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聽課時,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眼睛要盯住老師,要跟著老師的講述和所做的演示實驗,進行積極地思考,仔細地觀察,踴躍發言,及時記憶,抓緊課堂上老師所給的時間認真做好課堂練習,努力把所學內容當堂消化,當堂記住。

四、認真記好筆記

要學好化學,記筆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記筆記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聽課的效率外,對課後復習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要學會記筆記,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因此,在認真聽講的同時,還應該記好筆記。

記筆記的類型有

(1)講新課時做筆記。就是邊看書,邊聽講,邊在書本上劃記號,標出老師所講的重點,並把老師邊講邊在黑板上寫的提綱和重點內容抄下來,還要把關鍵性的、 規律 性的、實質性的內容和對自己有啟發的地方扼要地在書本上或 筆記本 上寫上幾句,把老師講的但書上沒有的例題記下來,課後再復習思考。

(2)記實驗筆記。記錄老師的演示實驗和學生的分組實驗,重在通過實驗驗證化學原理或掌握化學性質或物質的製法操作。例如,在氧氣的實驗室製法裝置圖邊上記下老師講的重點:

①葯品不能堆積在試管底部,而應平鋪在試管底部,記:「是為了增大受熱面積,葯品受熱均勻,氣體容易逸出」;

②給試管加熱時,為什麼要先把酒精燈在試管下方來回加熱,然後集中在葯品部位加熱?記:「讓試管受熱均勻,不易破裂」。

(3)糾錯筆記。習題課、試卷評講課是老師糾正學生在作業、試卷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並指導解題思路、規律、技巧和方法的課。在聽課時,不是只抄正確答案,關鍵是要糾正,不要擦去自己的錯解,以利於與正確答案作對比,找出答錯的原因,過一段時間還應把以前做錯的題再重做一遍,看看現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這種筆記是在作業或試題空隙處做簡明的「注釋」。

(4)歸納 總結 筆記。復習小結課時,老師把課本內容進行系統歸納總結,是書上沒有的,因此要做系統歸納總結的筆記。將筆記每面一分為二,一半寫板書的內容,一半記講解,課後結合復習加以整理、修改和補充,成為一個整體,以利於加深、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歸納知識的能力和全面的復習。

筆記的形式有

①提綱式,以文字表述為主,適用於概括教材的主要內容或歸納、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點;②綱要式,以化學式、關系式或關系框圖來表述,適用於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製取及相互間的變化、 計算 知識的概括等;③圖表式,以文字、表格、線圖來表述,適用於有關概念、化學基本原理、物質的性質、實驗等進行歸類對比。

五、認真觀察和動手實驗

在義務 教育 化學教科書中編入了很多個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和學生選做實驗,還安排了家庭小實驗。因此,通過這些演示和學生實驗,學會觀察老師演示實驗的操作、現象,獨立地做好學生實驗,上好實驗課,是學好化學的基礎。

首先,在課堂上要認真觀察老師所做的每一個演示實驗的操作和實驗現象。化學實驗是很有趣、很直觀的,實驗中千變萬化的現象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學生只看熱鬧,不動腦子思考。所以,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實驗前,要明確觀察的內容是什麼?范圍是什麼?解決什麼問題?目的明確了才能抓住觀察的重點進行觀察。觀察時還要仔細、全面。例如,氫氣還原氧化銅的演示實驗,觀察時先看清反應物是無色的氫氣和黑色的氧化銅粉末,反應的條件是加熱,生成物是水和亮紅色的銅。

其次,要上好學生實驗課,課前必須進行預習,明確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步驟。進行實驗時,自己要親自動手,不做旁觀者,認真做好實驗內容里所安排的每一個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要集中注意力,嚴格按實驗要求操作,對基本操作要反復進行練習,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要耐心細致地觀察,認真思考,准確如實地記錄。

六、課後及時復習

一堂課的內容,十多分鍾就可以復習完,有時也可以像過「錄象」一樣地過一遍。復習要及時,不能拖,只有這樣才能加深理解,才能鞏固知識。復習中不懂的問題要及時請教老師,不在學習上留下障礙,不留下疑點,為以後順利學習打好基礎。當然復習要重視教科書,也要復習聽課筆記,要反復讀,邊讀邊回憶老師的講解,同時理解書上的內容。

七、認真完成作業

做作業是鞏固新知識的極好機會,也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生一定要親自動手做,絕不能抄別人的作業。做作業要在復習好了以後做,才能事半功倍。每一節後面習題和每章後的復習題一定要認真完成,不能馬虎,一定要主動地、獨立地完成每次作業,多思多問,不留疑點,並盡可能地把做過的作業都記在腦子里,因為沒有記憶就沒有牢固的知識,只有用心記憶才會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練的基礎上「巧」起來。

八、學會閱讀課本

讀書一般分為粗讀和精讀。粗讀主要用於預習,通過粗讀,了解基本知識的一般內容,掌握整章、整節或整個小標題的內容輪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麼實驗內容,這樣,課堂上看老師做演示實驗時心裡就有了底。精讀,可以了解教材的重點和發現不理解的問題,聽起課來心中就有數。

精讀時要在理解概念的定義或定律全文的基礎上,剖析具有關鍵性的字詞,強化對關鍵字詞的認識。例如催化劑的定義:「在化學反應里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後都沒有變化的物質叫做催化劑」,關鍵性字詞是「在化學反應里」、「改變」、「質量和化學性質」、「都」等字。像「改變」包含「加快和減慢」兩層含義。對這些關鍵字詞要認真思考,並把它標出記號或作眉批,以備以後再次復習時注意。

九、讀化學課外讀物

學好化學,要重視閱讀課外讀物,例如《中學生理化報》初三化學版、《中學生數理化》、《課堂內外》等報刊雜志和科普讀物,它們的內容緊扣化學教學大綱和教材,其針對性和適用性很強,配合教學進度,指導解析疑難,注意 智力開發 ,重視能力培養;它們的題材廣泛新穎,內容豐富多彩, 文章 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動活潑,圖文並茂。它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透徹理解教材,靈活運用知識,培養探索精神,它們是初三學生學習化學的好朋友。

十、參加化學課外活動

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報名參加課外化學興趣小組,做一些有趣的化學實驗,做化學游戲、看與化學教學相關的電影片、錄像片,參觀工廠,收集整理化學 謎語 ,出化學牆報等等,這些活動都會使學生感到化學知識是豐富多彩的,使學生對化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促使學生努力學好化學
高中化學方程式練習的方法
一、識記法

識記法為學習化學方程式的基本方法。通過教師課堂講授知識,結合實驗內容,將化學方程式記住,同時將化學方程式a的四要素熟練掌握,四要素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正確書寫,配平,條件以及「↑」「↓」的寫法。識記法的主要對象為上冊書中涉及的化合反應以及分解反應。例如:實驗室製取氧氣的三個化學反應方程式:

上學期所學的化學方程式規律並不明顯,需要學生在反復的識記和默寫中達到熟練的效果。建議採取課前三分鍾小測的形式加強訓練。

為讓學生習慣從識記到運用化學方程式,教師應結合信息題型輔以訓練,如:

火柴頭上主要含有氯酸鉀、二氧化錳、硫粉和玻璃粉;火柴盒兩邊的摩擦層是由紅磷和玻璃粉調和而成。火柴著火的主要過程是:(1)火柴頭在火柴盒上劃動時產生的熱量使磷燃燒;(2)磷燃燒放出的熱量使氯酸鉀分解;(3)氯酸鉀分解產生的氧氣與硫反應,放出的熱使火柴桿著火。寫出整個過程中所發生的有關化學方程式 。(答案提示:共有4個反應)

二、理解記憶法

理解記憶法是通過對化學反應特點的理解,尋找其反應規律,而加深對化學方程式的記憶。理解記憶法主要針對下冊書中所學的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

(一)置換反應主要熟記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反應規律A+BC=B+AC,氫氣和單質碳的還原也需掌握。如:

(二)復分解反應主要掌握反應發生的條件,即通過生成物中有沉澱或氣體或有水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可以發生。反應的規律為AB+CD=AD+CB。如:

用理解記憶法訓練時,教師可根據反應發生的規律加大題目的量,讓學生多寫多練,同時可用一些信息題型來加強訓練。如:可溶性鋇鹽會使人中毒。如果誤服氯化鋇,可用瀉鹽硫酸鎂解毒,其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胃鏡檢查時用硫酸鋇作「鋇餐」以便於觀察,但不能用碳酸鋇作「鋇餐」,其原因是(用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

三、條件訓練法

條件訓練法是在學生初步識記好方程式的基礎上,進行強化訓練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給出某些條件,讓學生在全部所學的方程式里進行選擇,篩選出符合要求的方程式。

例題:(1)請寫實驗室製取氧氣的三個化學方程式 。

(2)請寫出有二氧化碳參加反應的化合反應 。

(3)請寫出一個既有沉澱、又有水,同時還有氣體生成的反應 。

解析:學生看到題目1後,如果對於氧氣的製取比較熟悉的話,三個反應應該不難書寫;在題目2中,有兩個限制條件,一是有二氧化碳參加反應,二是必須是化合反應,學生必須在所有有二氧化碳參加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中尋找符合條件的,最終符合要求的只有CO2+C 2CO,CO2+ H2OH2CO3兩個反應。在題目3中,單獨有水生成的反應不少,單獨有沉澱生成的反應更多,有氣體生成的反應也不少,但是同時有沉澱、有水、氣體生成的反應卻很少,符合要求的主要有BaCO3+H2SO4BaSO4+H2O+CO2↑。

四、兩兩反應訓練法

兩兩反應訓練法難度比較大,需要學生在對方程式比較熟悉的基礎上,根據反應發生的條件和規律自由組合,寫出所有能夠發生的反應。該訓練的特點是沒有任何提示,學生憑借掌握的方程式知識點寫出符合要求的反應。

例題:寫出Fe、HCl、Na2CO3、AgNO3、Ba(OH)2物質間兩兩能夠發生的反應。

解析:該題目涉及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需要學生熟練掌握兩種反應發生的條件,為了防止有漏掉的反應方程式,建議學生從左到右,判斷該物質是否能與其後面的物質發生反應。例如,以Fe為例,其後面能與其發生反應的物質有HCl、AgNO3,接下來是HCl,其後面能與其發生反應的物質有Na2CO3、AgNO3、Ba(OH)2,依此類推,可以得出完整的答案,共可以寫出7個化學反應方程式。

五、表格式(或圖框式)訓練法

表格式訓練法的難度及方式與兩兩反應訓練法相似,區別在於表格式訓練法不需要寫出具體的化學方程式,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根據反應發生的條件迅速判斷該反應是否發生或者反應發生的現象。

例題1:現有H2SO4、BaCl2、NaOH、Na2CO3、Ca(OH)2五種溶液和CO2一種氣體,有下圖所示的相互反應關系,圖中每條連線表示兩端的物質可以發生化學反應,試確定1~6號位有關物質的化學式.

解析:根據兩兩反應訓練法的做法,我們先可以判斷能與H2SO4發生反應的有4個,能與BaCl2發生反應的有2個,能與NaOH發生反應的有2個,能與Na2CO3發生反應的有3個,能與Ca(OH)2發生反應的有3個,能與CO2發生反應的有2個,因而H2SO4應填入2號位;能跟H2SO4等三種物質發生反應的是Na2CO3,因而Na2CO3應填入4號位;能跟H2SO4、Na2CO3等三種物質發生反應的是Ca(OH)2,因而Ca(OH)2應填入5號位;既能跟H2SO4又能跟Na2CO3溶液反應的是BaCl2,因而BaCl2應填入1號位;NaOH能跟H2SO4反應,應填入3號位;CO2能跟Ca(OH)2溶液反應,應填入6號位。

例題2:現有稀鹽酸、稀硫酸、氫氧化鋇、碳酸鈉4瓶失去標簽的溶液,分別編號為A、B、C、D。每次取少量溶液兩兩混合,所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下表中(「—」表示無明顯現象;「↓」表示有沉澱生成;「↑」表示有氣體生成)。由此推斷4瓶溶液中的溶質的化學式分別為:

A. ;B. ;C. ;D.

解析:根據題目的意思,可以列表如下:

將兩表相對比,不難得出結論。

化學方程式貫穿整個初中課本,其掌握的熟悉程度決定了化學基礎知識是否扎實,在升學考試當中,一些推斷題、鑒別題、除雜題、實驗題型都是以化學方程式為主線,相信通過以上五個訓練方式,學生的化學方程式一定能熟練掌握。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方法
1、利用化學史、化學家 故事 ,創設教學情景,進行學習化學的目的性教育

在化學教學中,許多內容涉及到化學史及化學家的故事,這些內容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培養興趣。例:在有關「化學材料」的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展示我國古代的石器、瓷器、青銅器、鐵器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已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具有了高超的生產工藝,從而喚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也為自覺學習化學知識奠定了情感基礎。另外,如在「金屬與金屬礦物」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大量數據、圖表告訴學生,由於我國解放前化學工業水平的落後,連鐵釘、煤油等基本物品都需大量依賴進口,從而激勵學生要學好化學知識,將來報效祖國。此外,教師還可經常向學生介紹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化學家們的成功 事跡 ,讓這些科學巨匠們身上所具有的種種寶貴品質去深深感染學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發起學生探求化學世界奧秘的興趣和願望。這方面的素材是很多的。如教師可介紹著名化學家居里夫人,講述她不怕危險不畏艱辛數十年如一日研究放射性元素,最終碩果累累,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還可以講述她身居國外卻念念不忘祖國的愛國之情。此外,教師還可以舉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瑞典化學家諾貝爾、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我國化學家侯德榜等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與激勵。

總之,通過化學史、化學家故事創設教學情景,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化學學科的重要性,使學生把學好化學與遠大理想聯系起來,與祖國的需要聯系起來,從而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間接興趣。

2、利用實驗多角度創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直接興趣

教師要根據化學學科具有化學實驗這個特性,盡可能多的創設教學情景,通過大量化學實驗的演示、參與、操作,從而使學生對化學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由「趣」激「疑」,由「疑」導「想」,由「想」得「知」,大大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因此教師在具 體操 作中,可通過增加演示實驗,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家庭自製小實驗等多種方式來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在真實的化學世界中,感受到真正的興趣。如化學中講解碘的性質時,可穿插一個小故事:__曾在獄中用米湯給魯迅先生寫過密信,你們知道魯迅先生是如何觀看的嗎?隨即教師出示一張預先用米湯寫過字的白紙,讓學生觀察晾乾的白紙,看不出任何字跡。當最後老師用毛筆蘸取碘酒,輕輕的塗到白紙上,馬上「珍惜今天,把握明天」幾個藍色大字呈現出來,使學生興奮不己。另如教學中講物質燃燒條件時,教師可設計一個趣味實驗「燒不壞的手帕」。將2體積95%的酒精和1體積水混合,把一塊棉布手帕浸入該混合液中,浸透後取出,再輕輕擰干,用坩鍋鉗夾住,置於酒精燈上點燃,並輕輕抖動手帕。當手帕上火自動熄滅後,學生竟發現手帕安然無恙,與自己原先設想截然不同,不禁產生了強烈的思維沖擊,馬上有許多同學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疑問,並在思維上進入了一種迫切希望找到答案解決問題的積極狀態,這時教師就可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進入到積極的探究活動中,讓大家針對一系列的疑問展開討論。在教師引導下,經過激烈 辯論 與理性分析後,大家終於對實驗結果有了正確認識,同時大家對物質燃燒條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3、聯系自然、社會和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它的許多內容都與我們周圍世界緊密相連。通過化學與自然、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來創設問題情景,可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引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使學生感到化學離生活很近,學化學很有用。因此教學中教師可介紹世界上一些環境污染的重大事件,如1984年的印度博帕爾毒氣滲漏事件、2000年歐洲蒂薩河化學污染事件等,並可組織學生觀看一些關於環境污染的影像和圖片資料,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自然界中一些千變萬化的現象如「溶洞奇景」、「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等。還可介紹學生身邊的水質污染、煤氣泄漏等化學現象。同時還可以跟學生介紹一些與化學有關的 生活小常識 ,如「冰箱除臭」、「熱水瓶除垢」、「鐵製品防銹」等。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還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景中發現問題,並利用已學知識展開有針對性的討論,從而既提升了興趣,又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在講礦物燃料和水資源時,可組織學生辯論「常用的幾種燃料中,哪一種最理想」、「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凈化水質」等。同時教師還可有意識的聯系實際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學習主題,如「調查當地燃料的來源和使用情況,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議」、「調查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在生活中的應用」、「調查當地的水資源污染情況,提出一些治理意見」等。通過這些調查活動,學生的興趣會變的更持久更內化。

4、利用直觀教具和現代電化教學媒體創設情景

利用直觀的教具及影、像、聲、動畫綜合呈現的現代電教媒體來創設情景,可突破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積極有效地向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間接 經驗 ,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能以積極活躍的態度參與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如我們講到水電解產生氫氣與氧氣時,可將該過程製成Flash課件。用一大球表示一個氧原子,用一小球表示一個氫原子,用一大球和二小球構成的V形表示一個水分子,用二個小球並肩構成的「小雙球」表示一個氫氣分子,用二個大球並肩構成的「大雙球」表示一個氧氣分子,然後演示水分子分解出原子,原子重新構成分子,整個過程一目瞭然,學生反映非常熱烈。在我們教材中許多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內容及一些復雜晦澀的內容,我們都可以用這種多媒體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如催化劑的性質、乾冰的生產和使用、鐵的冶煉等,這樣不僅分化了難點,更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信心。當然,我們在用多媒體進行創設情景時,也應注意不能出現一些科學性的錯誤,應確保給學生一個完整正確的學習情景。

猜你感興趣:

1. 如何高效學化學

2. 化學學習的技巧 學好化學的竅門

3. 學好化學的六大秘訣

4. 學好初三化學要掌握哪些技巧

5. 輕松學好高中化學的技巧有哪些

② 化學教學的方式有哪些

化學教學的方式與感悟

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平日的新授課主要以實驗開始。具體教學步驟基本如下:

一,提出問題,引發興趣

二,觀察現象,思考問題

三,真對現象,討論問題

四,學生回答,教師引導總結

五,由現象到規律,逐步得到結論。

六,舉一反三,深刻理解。

策略,如果要探究問題,一定要目的性強,給出學生足夠的知識准備,有階梯性的一步步前進。任務布置要明確,討論什麼問題一定要清晰。總結時一定要強調出重點詞。

再就是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好腦子不如爛筆頭,筆記的整理一定要容易理解,概括性強。

習題課上,一定要精選題目,典型題目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講完的題目一定要回頭總結出思路,在此基礎上,給出幾個同類型題目,小組合作解決。即可使大多數學生完成教學目標!!

以下是我帶來一些關於化學教學方法的摘要

一、 通過化學史教學感悟科學方法

自然科學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在科學家們長期的科學實踐中,逐步摸索、積累、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他們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和創造思維,具體體現在他們探索自然世界的足跡之中。化學發展史能充分展現科學發現的過程,為化學科學方法教學提供生動而豐富的材料,使學生更全面而系統地體會科學方法。

中學化學教材中涉及如拉瓦錫、盧瑟福、侯德榜、門捷列夫等眾多中外化學家,他們所運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和精妙絕倫的實驗構思,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科學方法教學素材。例如,盧瑟福的原子結構行星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粒子散射實驗,標志著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的征程邁進了一大步。他所採用的實驗、模型的科學方法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學習「質量守恆定律」時,可以提供這樣的素材:17世紀時,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在敞口的曲頸顫中加熱金屬汞,發現加熱後質量增加了,他得出結論,反應後物質質量增加。事隔百年後,法國化學家拉瓦錫重做了密閉曲頸顫中加熱金屬汞的實驗,他發現密閉時稱量反應前後質量不變。

結合教學內容介紹化學發展史上科學家研究化學問題的科學方法,作為學生學習的範例,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仿效、去運用。從化學發展史中吸取化學思維、化學方法的精髓。

二、根據初中生認知特點進行科學方法教學

初中是學生接觸化學的起始年級。從學生學習和運用科學方法的角度考慮,完全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宏觀到微觀、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表示的過程,這一過程也體現了科學方法本身的層次性。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理解科學既是知識體系,更是研究過程。掌握科學知識,理解科學過程,才能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科學素養。同時,學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按科學研究的要求來要求學生,否則學生會因達不到要求而失去興趣。

1.通過知識教學滲透科學方法教學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於科學方法的應用處於一種自發的、無意識的狀態下,完全是靠教師在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滲透在其中的。尤其是在化學教學的初始階段,如果直接將各種科學方法以顯性的形式教給學生,並要求他們機械識記,學生不但難以理解,而且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首先應根據教學內容確定科學方法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在學生不經意間引入某種科學方法,誘導學生自主能動地去了解和運有科學方法,真正把握某種科學方法的精髓。將科學方法教學的內容滲透在知識教學中,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在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建立、發展,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不斷完善和應用過程中,以及各知識點相關聯的地方,往往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方法。因此抓住知識和方法的結合點是通過知識教學滲透方法教育的關鍵。

2.促進知識網路的形成

化學知識涉及的面寬且量大,內容分散,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多。而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心強、易沖動、學習的韌性與持久性欠缺,要達到激發學生興趣、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建立知識網路、使學習更具持續性和連貫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化學科學方法教學可以讓學生充分掌握幾種認知規律,建立一個知識網路。

為了系統掌握所學元素化合物知識,就必須找出各種元素的單質、化合物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根據這些知識體系,建立一個完整的網路,從而將單一的知識系統化、網路化,以便牢固掌握。而基本理論的學習則要善於聯系實際,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將所獲得的一些知識串起來,進行整理,從而形成固有的規律。

三、通過實驗探究強化科學方法教學

在實驗教學中進行滲透是科學方法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實驗中經常要用到各種科學方法,實驗的過程也往往是科學研究過程的縮影,實驗探究更是科學探究在化學教學中的具體化,是化學教學中最常見、最主要的探究法。

例如,對燃燒條件的探究、紫色石蕊小花為什麼變紅的探究(是二氧化碳,是水還是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物)等等實驗探究中就體現了實驗條件控制的方法。由於科學方法的培養是在具體的活動中進行的,學生就能在運用科學方法的實踐中體驗和領悟科學方法,這些對科學方法的認識也就能動態地存儲在學生的意識中。

總之,學生一旦掌握了科學方法,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科學方法作為正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蘊含有極大的知識價值,它能夠將科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必將使當前的化學教學能盡快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化學學科發展的需求、學生終生發展的需求。

③ 淺析如何利用化學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探究性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發展學生的科學能力、全面性,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探究和發現,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優化課堂教學,讓學生直接感受和體驗、過程性、實踐性,突出趣味性,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以便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全體性

④ 如何將化學史知識滲透到化學教學中

1.在講授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識時,可以向學生介紹相關的化學史.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格表達的具體形式,它反映元素原子的內部結構和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的規律.元素周期表有很多種表達形式,目前最常用的是維爾納長式周期表(見書末附表).
19世紀中期,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制定了化學元素周期表.門捷列夫14歲那年,父親逝世,接著火災又吞沒了他家中的所有財產,真是禍不單行.1850年,家境困頓的門捷列夫藉著微薄的助學金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後來成了彼得堡大學的教授.幸運的是,門捷列夫生活在化學界探索元素規律的卓絕時期.當時,各國化學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幾十種元素的內在聯系規律.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順序進行排列,發現無論從哪一個元素算起,每到第八個元素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這很像音樂上的八度音循環,因此,他乾脆把元素的這種周期性叫做「八音律」,並據此畫出了標示元素關系的「八音律」表.顯然,紐蘭茲已經下意識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點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過,條件限制了他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為當時原子量的測定值有錯誤,而且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尚未發現的元素,只是機械地按當時的原子量大小將元素排列起來,所以他沒能揭示出元素之間的內在規律.可見,任何科學真理的發現,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都會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為的.當年,紐蘭茲的「八音律」在英國化學學會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無譏諷的口吻問道:「你為什麼不按元素的字母順序排列?」 門捷列夫顧不了這么多,他以驚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艱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的主要性質和原子量,寫在一張張小卡片上,進行反復排列比較,才最後發現了元素周期規律,並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它的發現,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對於促進化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這張表,人們便會想到它的最早發現者――門捷列夫.
通過對門捷列夫本人及他對元素周期表的發現的介紹 ,學生們很容易在心理上產生共鳴,了解了科學家的成長歷程,並能真正理解成功是需要付出時間和汗水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科學研究的方法,可以說受益匪淺.
2.在講阿伏加德羅定律的時候,就可以結合阿伏加德羅定律的發現歷史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定律的發現和發展,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層地理解掌握阿伏加德羅定律.同時,也讓學生知道一個定律的產生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被補充或者被修正而得來的.這樣可以活躍學生的思想,啟發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
阿伏加德羅在1811年提出了一種分子假說:「同體積的氣體,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力時,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現在把這一假說稱為阿伏加德羅定律.這一假說是根據蓋・呂薩克在1809年發表的氣體化合體積定律加以發展而形成的.阿伏加德羅在1811年的著作中寫道:「蓋・呂薩克在他的論文里曾經說,氣體化合時,它們的體積成簡單的比例.如果所得的產物也是氣體的話,其體積也是簡單的比例.這說明了在這些體積中所作用的分子數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必須承認,氣體物質化合時,它們的分子數目是基本相同的.」阿伏加德羅還反對當時流行的氣體分子由單原子構成的觀點,認為氮氣、氧氣、氫氣都是由兩個原子組成的氣體分子.
當時,化學界的權威瑞典化學家貝采利烏斯的電化學學說很盛行,在化學理論中佔主導地位.電化學學說認為同種原子是不可能結合在一起的.因此,英、法、德國的科學家都不接受阿伏加德羅的假說.一直到1860年,歐洲100多位化學家在德國的卡爾斯魯厄舉行學術討論會,會上坎尼扎羅散發了一篇短文《化學哲學教程概要》,才重新提起阿伏加德羅假說.這篇短文引起了邁爾的注意,他在1864年出版了《近代化學理論》一書,許多科學家從這本書里了解並接受了阿伏加德羅假說.現在,阿伏加德羅定律已為全世界科學家所公認.阿伏加德羅數是 1摩爾物質所含的分子數,其數值是 6.0221367×1023,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的基本常數之一.
3. 在學習鋁的時候,就可以引入鋁的使用和冶煉歷史.通過鋁的冶煉和廣泛使用,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發展的艱辛,我們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是通過很多科學家的不懈努力的結果.也讓學生了解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知識的寶貴,從而去珍惜這些寶貴的知識遺產,努力學習提升自己.
鋁在100多年前是一種貴重金屬,比黃金還貴被稱為「銀色的金子」.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貴命令官員給自己製造了一頂比黃金還貴的「鋁王冠」,這是當時轟動一時的新聞.在化學界鋁也被看成最貴重的.英國皇家學會為了表彰門捷列夫對化學的傑出貢獻,不惜重金製作了一隻鋁杯,贈送給門捷列夫.這就會引起學生的好奇,為什麼我們現在隨處可見的鋁在當時會那麼值錢呢.原來鋁是一種化學性質很活潑的金屬,一般的還原劑很難將它還原,因而鋁的冶煉比較困難.鋁從發現到製得純鋁,經過十幾位科學家100多年的努力.由於科學家們的努力才使鋁變成一種用途廣泛的金屬,也才有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鋁製品.
4.讓學生了解化學的歷史意義和廣泛應用.化學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如果單憑這句話很難讓學生信服,所以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實例來進行驗證.如:在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導言中就講述了金屬在整個人類歷史中所起的作用,每一次歷史的變更也必定有新的金屬被使用.這讓學生體會到冶煉和使用金屬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引起學生對金屬的好感而產生更深層了解金屬的好奇心.同時,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的實用性,從而培養其學習化學的興趣. 又如在對硅酸鹽的學習中,可以引入陶瓷的製造和使用歷史.大約距今1萬年以前,中國開始出現燒制陶器的窯,成為最早生產陶器的國家,所以說中國是「陶器的故鄉」.陶器的發明,在製造技術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制陶過程改變了粘土的性質,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碳酸鈣、氧化鎂等在燒制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化學變化,使陶器具備了防水耐用的優良性質.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術意義,而且有新的經濟意義.它使人們處理食物時增添了蒸煮的辦法.陶制的紡輪、陶刀、陶銼等工具也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陶制儲存器可以使穀物和水便於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特別是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更是離不開陶器.雖然時代在進步,但是陶器並沒有被淘汰而是一直被廣泛應用於生活中.陶器也在不斷被更新,創造出有功能性陶器.再如學習氨的性質時可以引入氨氣合成的歷史和意義.由於氨氣的合成才實現了人工固氮,才有可能合成氮肥保證糧食的產量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這些都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化學,化學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影響.
5. 結合教學內容適時穿插和滲透一些現代社會面臨的、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淡水資源的危機、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機、環境污染(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酸雨等).如在氮的氧化物的教學中,可以介紹他們對環境的危害.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線的照射後,發生一系列光化學反應,形成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發生在美國的「洛杉磯煙霧」就是光化學污染的典型事件.
而在學習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的性質時,也可以結合硫的氧化物污染環境的史實進行講解.如1952年12月發生在英國的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就屬硫的氧化物的污染事例.再如由二氧化碳等引起的「溫室效應」,氯氟烴引起的臭氧層破壞,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通過對這些化學史實的了解,以培養學生形成三個觀念:愛護淡水資源節約用水的觀念;防止污染,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觀念;節約能源,合理利用現有能源的觀念,從而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在化學教學中適當滲透化學史教育不但會使學生深入地了解科學家進行科研的全過程,還會引導學生學會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方法,這樣更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大大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對學生的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⑤ 化學探究式教學的一般程序

化學探究式教學的一般程序 在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構建了「五階段、五中心」的基本問題解決的化學探究教學模式的一般程序。它具有操作性強的特點,其內容如下:
一、呈現化學問題階段,以創設問題情境為中心
呈現化學問題,是模式的第一個要素和實施環節。在這一階段,學生必須得到一個明確任務,或者在某一情境中自己發現問題;教師必須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並提出問題,形成問題意識。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在教學實踐中提出一些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
1. 直接提問,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有趣的問題往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活學生的思維。一個恰到好處的問題能夠很快引起學生的興趣;一個具有鼓舞性問題能夠馬上激活學生的思維細胞,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並迅速將其帶入願意學習的思維境地。例如,在學習鹽類水解時,可由家中蒸饅頭談起並提出問題:「麵粉發酸了怎麼辦?」(學生答:加鹼);「這里所說的鹼的化學成分是什麼?」(學生答:碳酸鈉);「屬於哪類物質?」(學生答:鹽類);「它的酸鹼性如何?可用哪些實驗加以驗證?」,進而教師可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並進行實驗。學生會從實驗中發現「為什麼碳酸鈉溶液會呈鹼性」,「其他鹽的酸鹼性如何」等問題的答案,這樣就自然地將矛盾交到了學生手中,起到了激發興趣、引導探究的作用。
2. 利用實驗,發現問題,引發探究
化學實驗的直觀性、生動性和變化性使其自身充滿了探究懸念,易引起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興趣,這是教師經常採用的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利用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的適用范圍很廣。例如,元素化合物和有機物性質及其反應產物的驗證性研究;按一定要求制備,驗證物質性質的實驗設計(裝置、葯品、操作);證明概念、理論或習題的有關實驗探究。
3. 通過一些探究性習題創設問題情境
所謂探究性習題,也稱探索性試題,其特徵是題目本身沒有給出明確結論,或是得出結論的方法,只是提出了可能,需要經過觀察、分析、猜測、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才能得出結論的一類新型試題。利用探究性試題創設問題情境的關鍵是教師要有良好的試題。
4. 利用化學史創設問題情境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利用化學史創設問題情境,不僅可以使教學不再局限於現成知識本身的靜態結果,還可以追溯到它的來源和動態演變的過程,揭示出反映在認識過程中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想,使學生學會形成知識和運用知識的科學方法。
5. 結合生活、生產和當前科技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
緊密聯系生活、生產和當前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有利於激發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意識,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的實踐性和深刻性。
二、學生的搜索信息階段,以收集資料為中心
學生明確探究任務之後,就要根據問題情境的要求收集相關資料。收集資料的方法很多,可以查閱教材,可以通過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也可以咨詢專家。
搜集信息的過程和質量決定著問題解決的最終效果,如果資料收集不全或者收集的資料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就會導致問題解決的失敗。
收集資料的能力對於問題解決來說很重要,特別是對於陌生的具有創造性的.問題而言,更是舉足輕重。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並不是簡單地找出問題解決所需要的信息,同時還要對這些信息進行精製和組織,以利於問題解決過程中信息的提取和遷移。對資料的精製和組織就是把獲得的資料與已有的知識用適當線索聯系起來,形成網路化認知結構。精製和組織的方法有找出新資料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知識的聯系,如對學習材料列提綱,作圖解或畫概念圖;理解新信息的涵義,對其進行分類和概括等。 三、學生的信息整合階段,以形成假設為中心
收集完資料後,就要促使問題初始情況向目標情境轉化,就必須提出種種可解的途徑、假設和目標。
情境假設,所謂假設是指根據已知的科學事實和科學規律,對未知的科學事實和科學規律所做的一種推斷和解釋。假設不僅是一種方法,還是一種結果、一種思想。所謂「方法」就是指根據已知對未知進行推斷和解釋的思維過程。所謂「思想」是指要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看待科學理論。隨著科技的發展,當前被認為是正確的理論也有可能進一步修正,甚至被推翻。所謂「結果」是指由推斷所得到的假定性結論。
提出假設是探究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提出假設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對問題進行分析、了解。牢牢掌握問題的目標情境與問題的主要特徵,將精力集中在問題目標情境上。學生可以是自己提出假設,也可以是合作提出假設。提出假設的過程,對於學生來說,既是整合已有知識的過程,又是超越已有知識,更新理解的過程。
四、解決問題階段,以選擇策略為中心
選擇恰當的策略是問題解決中關鍵的一步。從本質上講,問題解決就是要通過合理策略的選擇和運用,以縮短問題初始情境和目標情境之間差距。這是解題的實質性步驟,常用策略有以下三種。
1. 雙向推理

⑥ 淺談化學史如何融入高中化學教學中

①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 ②抓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 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④將系統連貫性與靈活多樣性結合起來。

⑦ 如何教好初中化學教師教學經驗

首頁 化學資訊 化學教學 正文
淺談如何教好初中化學
lxj5858 2014-10-17 04:30:00 136
在學校中,學生得到系統知識的主陣地是課堂,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其自身的存在的一些不足越來越凸現出來,轉變教育理念,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成為時代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強調,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研究性、參與性、體驗性和實踐性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促使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因此,新課標理念下的化學教學活動不應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活動模式是體現最新教學理念的關鍵。
一、利用化學特點,從開始培養學生興趣
當學生對一門學科有了興趣,那就有了巨大的求知動力。興趣的培養在於誘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及時排除不利於發展學生認識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初三學生剛接觸化學,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但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往往會把化學視為「第二外語」或認為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有可能會使原有的興趣消失。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突破初中化學知識的分化,使原有的、暫時的興趣轉變為穩定的、持久的興趣?為此,及時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教育,講化學的發展和形成,結合書本及相關資料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秘的軼事等等。
二、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教學手段
1、合理運用合作學習形式。合作學習是化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新課程的實施中更注重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獲取進步,在互動合作中獲取知識應成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同學之間相互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學中要教會把學生置於集體之中,處理好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學會合作學習。
2、合理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科學探究活動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科學,在教學中,提倡和鼓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要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手參與實驗操作,努力發揮化學實驗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作用,激勵學生改進實驗方案,參與設計。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這節教學中,講述二氧化碳與水反應這一性質時,先把鹽酸滴到紫色石蕊試液中,然後又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讓學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試液變紅的原因。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後,學生通過猜想與假設,收集資料,設計實驗,交流討論等環節,最終得出了科學結論。這樣就成功地把書上的演示實驗轉變成了探究性實驗,從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發現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由被動接受式向互動探究式的轉變。
三、轉變評價試,激勵學生學習動機
1、變被動評價為學生主動評價。目前世界各國的教育評價逐步成為由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甚至包括專業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的交互過程,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發展進程的體現。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讓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進步。
2、加強對評價過程的重視,實現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中心的轉移。從過分關注結果逐步轉向對過程的關注。傳統的學習評價主要是終結性評價,它是面向過去的評價,往往表現為「一考定終身」;同時,這種評價往往只要求學生提供問題的答案,而對學生獲得答案的過程卻漠不關心,導致學生只重結論,忽視過程。而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則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
3、加強師生、生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初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於內在的學習需求,而是更多地藉助他人肯定、課堂氛圍等外在因素,因此,學習過程往往伴隨著濃厚的個人情緒,覺得有意義、有趣、得到了肯定、贊揚或鼓勵,他們就學得積極主動,反之,就消極、被動。這樣,課堂評價就成為調控學生,促進其發展的有效手段。而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下的評價方式,將由單一走向多元,教學中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既注重過程性評價,也重視結果性評價。
四、充分利用教材,拓展化學課程資源
新課程要求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給教師的空間很大,要求我們不僅能使用教材還要能駕馭教材、補充教材,開發一切可以開發的資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化學與人們生活越來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為化學學習資源;只有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設計成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從熟悉的周圍事物中學習,理解知識,感受課堂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我們的教學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麼」、「為什麼」上,還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貼近學生的個體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解放人,重視個體獨特的體驗,個性發展的需求。課堂教學是學生與教師共同構建的一種互動過程,它是開放的、動態的,有利於促進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發展的。作為新課程的實踐者,只有如此,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型社會實用人才。
作者:張振武
來源:233網校
相關推薦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老師的角色轉變應該如何做?任重而道遠
10-29
高中化學老師,只要做好一件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就不難進行
07-30
談2020年高考化學學科4種關鍵能力 在高考中的作用
04-15
初三化學教學心得
11-30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探析
11-26
更多

⑧ 化學史教育的意義

一、化學史在化學教科書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史就是化學科學的形成、產生和發展及其演變規律的反映,是人類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對大自然化學知識的歷史論述,是化學家不斷探索、創新的歷史,也是科學思想取得勝利的歷史。化學史教育是指在化學教學中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地穿插化學史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1904年,法國著名的科學家郎之萬(Langevin 1872—1946)首先提倡在科學教學中運用歷史的方法。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結合化學史教育有助於學生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培養科學的精神和掌握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民族自尊心;結合化學史進行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簡而言之,化學史教育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能起到知識教育、創造教育、德育、美育等素質教育功能。所以,化學史在初中化學教科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化學史在初中化學教科書中的滲透情況
我國20多年來人教版的初中化學教科書中都滲透了化學史教育的內容,而且化學史內容都佔了一定的比例。人教版初中化學教科書中化學史的滲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教科書中滲透化學史的內容逐年增多。對比幾種教科書,不難看出,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滲透化學史內容的章節所佔比例逐年遞增,1978年版的教科書中化學史才佔5%,而2001年版新課程標准教科書中化學史則佔到50%。90年代以來,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教學要貫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強調加強素質教育,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教科書中化學史內容滲透逐年增多,說明初中化學教科書正努力反映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化學史在教科書中佔到比較重要的位置。同時,也說明化學課程在提供給學生最基本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同時,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在現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獲得更多的真正有用的化學知識,這些知識也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以適應21世紀公民科學素養的要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2.教科書中滲透化學史的內容所涉及的面越來越寬。1978年版的教科書只是略介紹化學的發展,隨後幾種版本的教科書,除化學史上的一些重大發現和發明、重要的實驗方法外,也介紹了一些著名的化學家及其對化學的重要貢獻,化學史的滲透雖有了較大進步,但這些化學史料只是緊扣所學內容,沒有進行擴展,這樣學生的知識面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窄。而2001年版的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增加了化學與社會、技術、生活相聯系的學習內容,既介紹了早期化學史實,又涉及到了19世紀的經典化學和20世紀的現代化學,化學史內容所涉及的面有化學家及科學實驗、材料、能源、環境保護、生命科學、國情知識等諸多方面,化學史得到進一步的滲透。透過化學史實,學生可以了解到科學技術發生的重大變化和飛速發展,同時能讓學生知道化學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能夠讓教師在授課時,注意學科間知識的綜合,從科學、技術、社會相聯系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化學與材料、能源、健康、環境等方面的關系,逐步使學生形成綜合的科學觀,提高科學素養。
3.教科書中滲透化學史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對比幾種教科書,90年代前的教科書,多是以文字敘述化學史,形式單一,90年代後的教科書中介紹化學史時,在原來基礎了增加了一些插圖,化學史呈現的形式有一定變化。而2001年新課程標准教科書,化學史呈現的形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在文內增加了不少插圖和實物照片,如彩陶、古畫、雕像、透明金剛石薄膜等,圖文並茂,通過真實的圖片、鮮艷的色彩、具體的數據、重要的史實,再加上適當的文字說明或描述,把化學史知識融匯在各單元各課題中,畫面色彩明麗,其真實、直觀、親切、深刻,比文字更具有說服力,使得化學史知識更直觀、易懂,更接近於生活,能提高初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豐富他們的想像力,起到啟發思維的作用,便於學生有效地學習、理解和掌握。
三、化學史教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化學已發展成為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和能源科學的重要基礎,成為推進現代社會文明和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並正在為解決人類面臨的一系列危機,如能源危機、環境危機和糧食危機等,做出積極的貢獻。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引入和穿插化學史教育,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初中化學是中學化學教學的啟蒙階段,趣味化和過程化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化學教科書的編排時應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可通過滲透化學史來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學生在了解化學的發展歷史以及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關系的同時,更好地了解化學的本質和價值。教師結合化學史進行教學,可以使化學教學不只局限於現成知識的靜態結論,還可追溯到它的來源和動態演變;不只局限於書本知識,還可揭示出其中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使學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和創造精神。隨著化學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化學教科書會不斷改變,不斷進步,化學史的滲透也會不斷增加,化學史教育也將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在化學教育中重視化學史教育將成為化學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

閱讀全文

與如何用化學史開展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