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化學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進步
學習每一堂課的效率決定了你對化學的認識與掌握 從初中到高中的化學課本看似分量不多的一本書,但其中所隱藏的讓我們自己去尋找的東西不少。學好化學的基本,還在於你是否了解化學課本的「基本結構」與「排布」。 1.不知各位有沒有預習的習慣,如果沒有,我建議還是要養成這種習慣。因為在學習化學時,如果提前在大腦中形成框架,在老師的指導下化學知識會更牢固。在預習後,最佳狀態是真正了解了這一節的「基本結構」,即合上書本能敘述本節的知識點。在預習後,我通常會做本節的題,雖然一開始不會做,但能夠在作題中學會了書中沒有的知識點,以便於養成了在作題中總結作題方法與規律的習慣。 2.不聽課也可以學好化學 我們班化學學的好的沒有真正認真聽課的,但並不等於上課不利用.在掌握老師講的知識後,完全可以自己找題做.當然要隨時注意老師所講的知識是否自己沒掌握.對於基礎差的同學還是要認真聽課,自己聽的不是"1+1=2",而是為什麼"1+1=2",真正弄懂出題人的目的. 3.初中沒學好的同學太吃虧了 還沒有升高中的同學還有補救的機會,但是上了高中的基礎差的同學就太吃虧了.因為作化學題不僅是要做出來,還要保證自己作的是對的,還要保證自己作題的速度是相當的,這於自己的作題方法有很大關系.例如,做關於體積與質量題時,除了用我們平時的比例法,還有必要使用極限法,十字交叉法,方程法等等.而這些方法在初中時老師都會讓我們接觸,這就是所謂的學習在於積累.而如果思維不夠敏捷,會影響自己化學的學習,在作題時猶豫不決,造成作題思維混亂.所以,只有在解題時更重要的時積累方法,總結結論. 3.化學知識歸根於基本概念.不論是那一門學科,都與語文有很大關系.只要是個句子,它的每個成分都有它的作用.掌握基礎,還要看你是否真正逐字逐句的記熟概念. 4.少問多想. 我並不覺得"勤學好問"中的好問總是好事,它只回讓你的思維更狹窄,除非你實在沒有接觸過的東西不明白.出過的題跑不出學過的知識,不會只能是自己沒有想到頭上,或基本知識沒學好.獨立思考,不過分依賴老師與同學的幫助,才是挖掘學習化學潛力的好方法. 不過,學習化學還要看自己的努力.化學是活的,千萬不要輕視它的存在,否則你只能有在化學面前低頭. 化學與我們的生活 同學們在學習中經常有這樣的體會,對所要學習的內容了解越多,學習的興趣就越大。要學好化學,就要對化學這一門課程的重要性有相當的了解。化學作為一門基礎理論學科,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的生活,不論是衣、食、住、行、用還是我們的生活環境,都包含有極豐富的化學知識。 衣的方面,衣服的面料都由纖維組成。自然界中的天然纖維主要包括動物和植物纖維素組成的纖維,雖然只需要經過簡單的物理加工就能用於紡織,但自然界能夠提供天然纖維的量是有限的,這就是為什麼真皮的衣服要貴一些的原因。人類所用於衣服面料的纖維大多數都是經過化學加工處理而成的纖維,即化學纖維。化學纖維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將蛋白質溶解在化學葯品中,經過處理成為粘液,然後噴絲形成細長的纖維,即人造纖維;利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為原料,用化學合成法製成高分子有機化合物,然後紡絲即成合成纖維。其實,不論是在衣服原料的制備還是織物的染色、衣服的洗滌過程中,都要與化學打交道。同學們可知道在自己身上包含這么多的化學知識嗎?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為了維持生命和保持充沛的精力參加學習、工作,人們每天都要進食。人人都想吃飽吃好,健康長壽。但是,經驗證明只有進食得當才能保證充足的營養,而進食不當則會影響健康,甚至致病。那麼,我們應當吃些什麼?各種食品的成分和營養如何?食物如何搭配才能保證充足的營養?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廣泛積累相關的化學知識。就拿維生素來說,盡管它在生物體內含量極少,但生物體內含有的種類卻比較多,其中,維生素A、B1、B2、C、D和抗癩皮病維生素等6種對人體特別重要,它們主要用於調節動物的正常生理機能,促進代謝過程,對維持健康和防治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在生物學上稱它為活性物質,是生命的生物催化劑。我們知道,維生素C是慢性病的輔助葯物,維生素D可以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缺鈣的嬰幼兒常注射維生素D。食物,特別是蔬菜和水果中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只要不偏食,常吃蔬菜和水果,是可以滿足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的。當然,還有很多的問題沒有搞清楚,特別是葯物葯理方面的問題,有待更多的同學投身於化學事業進行深入研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要吃好、穿好,還要住好。人類居住的房屋,其所用的建築材料和裝飾材料,在化學上分為無機材料和有機材料兩大類。如建築工地上用量最大的建築材料是水泥,它是既能在空氣中凝結、硬化,又能在水中凝結、硬化的水硬性膠凝材料。解放前,由於我國化學工業落後,主要靠進口,那時,水泥被人叫做「洋灰」。現在,我國可生產50多個品種的水泥,用於不同的場所,年產量已位居世界前3位。水泥的生產包含一個化學過程,大體分為3個步驟,先將石灰石、粘土以及根據需要加入的鐵粉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勻,製成生料;然後,經高溫煅燒、冷卻而成熟料,其主要成分是硅酸二鈣、硅酸三鈣、鋁酸三鈣、鐵鋁酸4種礦物質;最後,熟料中加入約3%石膏和一定數量的混合材料,用球磨機磨成標准規定的粉末即可。 化學科學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齊格勒——納塔催化劑(三氯化鋁和低價鈦的混合物)實現了溫和條件下烯烴的聚合,從而開創了塑料工業的新紀元,大量的塑料製品如我們常穿的涼鞋、包裝塑料袋、塑料盆和桶等因此廉價進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塗飾傢具用的油漆、畫畫用的顏料、粘合各種器具物品用的粘合劑、洗衣服用的肥皂和洗衣粉、清潔用的洗滌劑等,無一不是化學工業的產品。同樣,化學科學的發展,為工農業生產帶來了勃勃生機,如化肥和農葯的出現使糧食作物獲得了豐收;鋼鐵的冶煉為機械工業、航天工業、建築工業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葯物的開發與作用機制的研究,使人類有能力征服各種各樣的疾病,如第一代抗腫瘤葯物順鉑類配合物、第二代抗腫瘤葯物二氯二茂金屬等在人類治療腫瘤的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腳印;有機銻化合物在人類征服血吸蟲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之,化學科學的發展,為人類不斷地創造了千千萬萬的物質財富,使我們能夠廣泛地享用這些物質文明的成果而舒適地生活,沒有化學科學技術的進步,就構不成人類今天的物質文明。所以,學好化學對大家今後的生活必然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② 我是學化學的,請問在農村有什麼可以創業的項目呢
按你說想到農村創業的想法,我覺得你可以養殖蟾蜍:
一、概述:
蜍野生資源豐富,幾乎遍布全國各地,採集蟾蜍的皮,傳統的方法是將蟾蜍直接剝皮,每隻蟾蜍只能剝一張皮,這樣即浪費了野生資源,經濟效益又低。採用高新技術,它便脫下其珍貴的「外衣」,然後回到蟾蜍群體中繼續為人們創造財富。利用本新技術蟾蜍一月可脫皮2次,製成干蟾衣後,葯用價值很高,每公斤蟾衣可賣8000-13000元左右。蟾蜍脫皮後,立刻放回大自然,對生態環境即不破壞,又不影響其自身的生理生長,實乃變廢為寶。
二、捕蟾取衣經濟效益:
捕蟾取衣系無本發財項目,投資幾百元便可加工,不用什麼設備,沒有任何風險。一年收入5萬元以上不成問題,這是一個無本致富的好項目。
三、蟾蜍皮的銷售情況:
目前全國各地葯材公司,葯市場,研究機構,制葯廠,國外造葯企業均收購干蟾衣。
我簡單概論下:中國有13億人口,這么大的市場做什麼都能掙錢,行行出狀元。但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有了好的項目,還需要好的運作。我們不要期待環境在一天內按照你的意願能夠得到改變,應該靠自己
純天然蟾衣,是中華大蟾蜍等在天然生態環境中脫下的角質衣膜,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未施用任何葯物刺激所采蟾衣亦屬於此類。這種蟾衣是真正名貴的中葯原料,可治多種惡性腫瘤和疑難雜症。真蟾衣的特徵是頭部、軀干、四肢完整無缺,無破損,無孔洞;衣膜平整有序,不雜亂,如一張從腹部中軸線剖開的背視圖;色澤自然和諧,不泛油,無雜色;略帶酥香味,無油脂味或其它異味;厚薄均勻,薄如蟬衣而半透明,手感柔軟舒適http://..com/question/3891993.html?si=1
一、脫衣葯液的配製。
一號葯液:檳榔20克、茵陳20克、甘草20克、乾薑20克,浸泡在冷開水中,24小時後即可使用。
二號葯液:白芷20克、細辛20克、黃連20克,用冷開水浸泡24小時備用。
二、選擇蟾蜍。
能脫衣的蟾蜍為個體大的老蟾蜍,一般8~10隻重約1千克。從外表看,背部疙瘩多、皮膚粗糙、老化程度高,且無光澤。腹部皮膚鬆弛、粗糙,並且在皮膚表層有許多凸出的黑色斑點。黑色斑點凸出越多越好,用手觸摸有明顯感覺,這樣的蟾蜍3~5天可脫衣。有些大蟾蜍在自然界中已經脫衣,它們皮膚細膩有光澤,看上去很嫩,這些蟾蜍不能用來脫衣,只能用於提取蟾酥。
三、提取蟾衣的方法。
1.塗一號葯後入池。室外建養殖池,最好分割開,一般分為5~10個小池,把能脫衣的蟾蜍在數天內先後放在小池中。入池前,用一根細小的木棒裹上棉球,醮少許一號葯液,均勻地從蟾蜍頭部擦到尾部,只擦背部中間的中樞神經。
2.觀察症狀。蟾蜍脫衣前有多種症狀,只要把握這些症狀,就能輕易脫取蟾衣。每天間隔1~2小時觀察1次室外池子中蟾蜍的活動情況,一旦發現有蟾蜍單獨停留,不與其它蟾蜍在一起,而是呆在清靜的地方,並且反應遲鈍,這種蟾蜍將在不長時間內脫衣。應立即用手抓住,用二號葯液塗擦它的嘴,上下部都應擦均勻。然後放入室內池子中等待脫衣。室內池應建在安靜的地方,長2米,寬0.6米,高0.4米,可用玻璃圍成,也可用磚砌成。池子分為三部分,用來放置不同時間脫衣的蟾蜍。池子底部用水泥抹光,並有一定坡度,始終保持地面潮濕不積水。蟾蜍放入室內池後,脫衣症狀會進一步加劇。首先蟾蜍背部弓起,四腳抬起,身體表面像出汗一樣潮濕,肚子不時部分鼓起,並用前後爪子用力在自己身上撕。接著,它的嘴一張一合,眼睛一睜一閉,跟人嗑睡時打呵欠一樣。這時,蟾蜍脫衣開始。
3.脫衣時的操作。蟾蜍脫衣一般先從背部中間自動裂開,然後很快脫下後腿。這時必須用手抓住背部已經脫衣的地方,在裝有水的水桶中上下擺動幾次,蟾衣大部分都會自動脫下,還有很小的部分可用手輕輕的拿下來。剛提取下來的蟾衣為一小團膠狀物,放入盛有水的杯子中等待收集整理。
4.蟾衣的整理。蟾蜍脫下的蟾衣很少是完整無缺的,必須經過人工的整理和加工。加工的方法是拼補。首先,用少許食用油擦在20cm×20cm玻璃板上,然後將玻璃板放入水中,再把蟾衣輕輕地放在玻璃板上,用鑷子拉出蟾衣的基本形狀,再把玻璃板和蟾衣一起拿出水面。被蟾蜍或人工弄壞的地方,可用其它蟾衣根據需要補上,整理蟾衣時不能用力過猛。整理好的蟾衣在避光處陰干,八九成干時,輕輕將蟾衣取下夾入書中壓平。過幾天再取出完全陰干,裝入塑料袋,放入說明書待售。http://..com/question/11799919.html?si=1
A、癩蛤蟆又稱蟾
B、養殖及利用
第一節 蟾蜍的經濟價值 蟾蜍,俗稱癩蛤蟆,它不僅是捕食害蟲的田園衛士,而且還能向人們提供治病的良葯,是一種經濟價值相當高的葯用動物。從蟾蜍身上採集到的蟾酥、蟾衣均具有很高的的醫葯價值。
蟾酥是用蟾蜍的頭部耳後腺(眼上角的一對橢圓形起部分)和背皮膚腺分泌的白色乳漿加工干制而成的;是我國傳統的名貴葯材。有強心利尿、興奮呼吸、消腫開竅、解毒治病、麻醉止痛等功能。馳名中外的"六神丸"、"梅花點舌丸"、"季德勝蛇葯"、"蟾力蘇"等都含有蟾酥成分,以蟾酥為原料製作的中成葯在我國已達數十種之多。在我國蟾酥也倍受青睞。日本醫生認為蟾酥是治療皮膚病最有效的外用葯,朝鮮則用於治療腫瘤,收到明顯效果,在國內外的醫葯市場上,對蟾酥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據介紹,國內外囊揭┦諧∩希�澤桿值男棖罅咳找嬖黽櫻�萁檣埽��謔展毫拷黽靶枰�康囊話搿?
將蟾蜍除去內臟乾燥,即製成干蟾,具有消腫解毒、止痛、利尿的功能,可治慢性氣管炎、水腫小便不利等症。此外,近年來還發現蟾蜍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蟾衣是蟾蜍身上自然脫的皮,它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鎮靜、利尿、壯陽、抗感冒病素的功效人工飼養蟾蜍,是一項花錢少、成本低、收效高、技術簡單、容易掌握的新興養殖業。
第二節 生物學特徵 以中華大蟾蜍為代表,別名"癲閣皰",兩棲綱,蟾蜍科。蟾蜍體形大而粗壯,雄蟾體長一般95毫米左右,雌蟾一般長105毫米,大者可達120毫米以上;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而高,口中無齒眼間距大於鼻間距;前肢較長而粗壯,後肢粗短;背麵皮膚粗糙,顏色變異較大,多為灰綠、黑褐或赤綠色;腹面後部及胯部有一深色斑塊;雄蟾前肢內側三指有黑色婚刺,無聲囊。蟾蜍的頭部兩側長有長條形隆起的耳後腺一對,呈"八字形"排列。該腺體能分泌出白色漿液,即"蟾酥"。
中華大蟾蜍分布於我國南北各地,海撥1000米以下的丘陵區和平壩區,除生殖季節外,白天多隱匿在石塊下、草叢中或土洞內,黃昏常在路旁、田邊或草地上、河岩、塘邊、溝沿及住家附近活動覓食,特別是雨後出外活動者較多。蟾蜍以小動物為食,如蝸牛、蛞蝓、蚊蟲以及螞蟻、蝗蟲、螽斯和蟋蟀等。在我國華南和西南地區分布著一種能大量蠶食白螞蟻的黑眶蟾蜍。蟾體笨拙,行動蹣跚,常爬行,不善游泳和跳躍,由於後肢較短,只能做小距離的,一般不超過20厘米的跳躍。10月份,多數蟾蜍入水隱蔽在水底雜草、稀泥中或土洞內越冬。蟾蜍為冷血動物,其冬眠期的長短隨著各地氣溫差異而不同。行體外受精,卵生。蟾蜍在出蟄後即進入水域並開始抱對產卵。產卵季節因地而異,在華北及內蒙古地區,常於4-5月份產卵,而成都平原則在1-2月產卵。雌雄抱對時間一般9-12小時,有的長達24小時。卵粒排列在管狀膠質卵帶內,長達10米左右,卵粒為5000粒左右;卵小,直徑1.5毫米左右,動物極黑色,植物極深棕色。蝌蚪體色黑,尾鰭較弱而薄。從卵受精到變成的幼蟾約需60天左右,幼蟾營陸棲生活,新長成的幼蟾。體長約10~13毫米。 蟾蜍對棲息環境要求不高,易於進行人工飼養和繁殖。
第三節 飼養和繁殖
一、 選擇場地 養殖場地要選擇在有水塘和水池,蟲源比較豐富、氣溫比較暖和的地方。一般房前屋後,可利用廢溝、廢塘或水坑,也可選用排灌方便、水源充足、保水良好但偏瘦的稻田作養殖場。養殖場要用磚砌築1.5米高的圍牆,也可用薄膜或紗網作圍牆,還可用鐵絲或小山編制而成,以防蟾蜍逃遁。稻田進口宜用塑料紗網作水閘,以攔陰蝌蚪外逃。
二、引種 在養殖量很小的情況下,種蟾主要靠捕捉。成體蟾蜍多在3月底或4日上旬陸續離開冬眠洞穴,緩緩爬出水域。蟾蜍喜溫暖、陰暗、潮濕的環境,通常白天棲息在溝邊的草叢、土穴之中,或者屋後的磚瓦、石孔等陰暗潮濕之地,一般不易找到。下雨天或雨後,在河邊的空地上或田園小路旁,往往很容易捕捉到。春耕時節,在油菜地、綠肥地里以及秧田的小路上出現的蟾蜍也較多,這時可大量捕捉。在天氣溫暖、風靜的夜晚,是捕捉蟾蜍的最好時期。每天傍晚天黑後2小時左右直到次日天亮,蟾蜍出來捕食昆蟲,隨時都可捉到蟾蜍,這時候蟾蜍最多的地方是房前屋後的空地上,尤其每晚半夜更活躍,有時幾個小時就可捉到幾十斤至幾百斤的蟾蜍。 捕捉方法是,用較寬的竹夾輕輕夾住蟾蜍,裝入竹簍或留有縫隙的木箱內,不要裝入塑料袋閉容器中,以防悶死。晚上捕捉,可用三節電池的手電筒強光照射著蟾蜍,它就不會輕易跑掉。由於蟾蜍肢較短,跳躍能力差,一般都是緩慢爬行,因此只要發現,捕捉是很容易的,種蟾雌雄搭配比例,一般以3雌1雄為宜。受精率可達90%以上。放養密度每平方米1-2對。
三、飼養 蟾蜍的食料主要是昆蟲,小型昆蟲有粘蟲、螞蟻、蚜蟲、蚊蟲、蝽象、金龜子、象鼻蟲、小地老虎、甲蟲等;大型昆蟲如螻帖,大青葉蟬等。人工飼養可用黑光燈誘蟲或人工捕蟲解決其飼種問題。此外,繁殖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可解決蟾蜍的主食,也將豬、牛、人糞尿、蔬菜下腳料、廚房廢水、屠宰場和食品廠的廢棄物、肥水或糠等投入繁殖和飼養田內,以培養水質,促進藻類和浮游生物生長。還可以人工捕捉和打撈蠅粗,以滿足其食用。
四、繁殖 每年2月底至3月,水溫在11~15℃時,中華大蟾蜍即交配產卵,從冬眠中蘇醒的蟾蜍,一般黃昏多集中在水塘岸邊或水生植物及漂浮物上,雄體時而嗚叫,時而移動身體,尋找雌體,雌體聞聲而至。蟾蜍的繁殖能力很強,一隻成年蟾蜍一年可產卵3-5千粒。人工繁殖要及時采卵,並將採得的卵盡快從水桶中放到飼養池塘或水田繁殖基地,以免堆積太久而悶死。放卵密度,一般每畝放500個卵帶,每帶平均2600粒卵,即每畝放卵130萬粒左右。在水溫18-24℃的條件下,受精卵經過3晝夜即可孵化成小蝌蚪,剛孵出的小蝌蚪,體形似魚,有尾和外鰓。待蝌蚪開口後,即可用煮熱的蛋黃、饅頭渣和菜葉等混合喂養。大約經過一個月後,可見到蝌蚪先出後肢,前肢芽被鰓蓋隱蓋住,從外形觀察則不明顯,後肢發育完備後,尾開始萎縮前出現前肢,蝌蚪內鰓逐漸萎縮,開始用肺呼吸,尾也逐漸變短而消失,背面出現疣狀腺體,這就是經過變態後的幼蟾。幼蟾以小昆蟲為食,喂養與成體基本相同。
五、蟾蜍越冬 蟾蜍越冬是人工養殖蟾蜍的關鍵,越冬存活的高低直接關繫到飼養蟾蜍的產量和效益。目前,人們摸索出一種蟾蜍人造室外越冬池新方法。選擇塊日照時間長,避風條件好,不積水的地方,挖一個邊長135厘米見方,深50厘米的池,用木板做一個邊長130厘米見方,高70厘米的木框(無底、無蓋)。將木框裝入坑池內,底部不宜過大,能讓積水從間隙滲透掉為宜。在距地面40厘米處,用長139厘米、寬50厘米的木板陋成一個小室。最底層填放落葉、稻草和土的混合物,中層填落葉、上層履蓋稻草,下室放土,最後在池頂用鐵絲間履蓋住,並在池內插上溫、濕度計。` 蟾蜍在自然環境中,一般在田野、池塘旁比較潮濕避風、陽光照射比較充足的地方越冬,如環境不適,越冬死亡率很高。人工飼養,要做好越冬的保護工作。
第四節 蟾酥的採集技術
一、 取酥操作: 採集蟾酥,一般在每年5-8月進行。所需的工具有擠漿用的夾鉗或剪刀,中號直頭止血鉗或鍍鉻鑷子,銅質或鋁質的圓勺狀夾子,裝漿用的直徑為12-26厘米的瓷盤,刮漿用的長約10厘米的竹片(一端削片刀狀),晾曬用的玻璃板等。採集蟾酥的方法有擠漿法和刮漿法兩種。 1.擠漿法:左手捉蟾,右手持夾鉗,適度用力夾擠,擠盡耳後腺體的漿體,白色漿液接到瓷盤內,用竹片刀刮平、刮勻,須注意夾鉗用力要適度,不可擠出血液和撕傷耳後腺皮膜。 2.刮漿法:用銅質鑷子在耳後腺的疣突上適當用力刮取漿液,然後用竹片刀把鑷子上的漿液刮入瓷盤內。
二、蟾酥加工: 采完蟾酥要進行加工。將刮取的漿液放置瓷器盆內,用80號銅篩過濾,再過120號細銅篩。在篩的反面刮下凈漿液,均勻塗在玻璃板上曬干或烘乾。干後剝下即成片酥。若遇氣候乾燥時,可將凝結的漿液用竹子刮到干凈的白布上,集中起來用手捏成團塊,曬至全乾即成團酥也叫塊酥。 為了提高產量,可以臨時採取用竹竿刺痛蟾蜍頭部,或用辛辣的蒜頭和辣椒等納入口中,或將其置於四面放鏡的缸中讓其驚恐急躁等方法,使其蟾酥分泌量增加。 採集後的蟾蜍,先放入旱地喂養,以防傷口感染。兩周後又可再采。一隻兩年生蟾蜍夏秋兩季可采3-5次漿,一般飼養5千克蟾蜍每年可收蟾酥500克以上。事前與當地醫葯部門取得聯系,以便取酥制干以後可交售。
三、注意事項: 1.在整個取酥操作和加工過程中,切忌與鐵器接觸,否則變青色而不能用。 2.若捕到蟾蜍耳後腺空癟的,此系已刮過漿的蟾蜍。應隨即放開,以利繁殖。 3.刮漿時應注意防止漿液射入眼中。 4.所用的工具設備要沖洗干凈,以防雜物滲入,影響成品質量。
第五節 蟾蜍衣採集技術
一、蟾蜍脫衣初探及試論用葯取衣蟾蜍脫衣是一種其生理現象,即似蛇脫衣一樣,脫一次體積長大一些,特別是在連續數天飢餓狀態下,它利用啟動自我保護維持生命的必需功能--脫殼(也叫脫衣,又叫蟾衣)而自食。但在連續寒冷或乾燥環境下,難以脫殼,如此時食物充足,其衣皮長得越厚實,今後一旦遇濕潤(如霧、下雨)時,不久脫衣,此衣質量特優。晚上人們在野外有時可見到這種現象,路邊草叢中一隻蟾蜍正用肢體搔抓自體皮膚,全身鼓脹狀,如用手觸之感覺滑膩,此正是它自然脫衣的現象。只可惜隨著它用肢爪向前推的同時,用嘴去咬住逐步脫下之衣,慢慢地全部吞入肚內吃掉,人們無法得到其衣罷了。所以十分神秘。實際上它與蛇,冷血動物脫衣、脫皮一樣道理,並不需要什麼葯水促其脫衣,如用葯促其脫衣,豈非多此一舉。 因此,蟾蜍脫衣完全是自然生理現象,也是蟾蜍的生長過程中必然現象,屬其本能,而非象一些人們所吹虛的發明一種葯,發現一個激素或幾種葯物去促使脫衣不可。如果是葯用可促使其脫衣,應當無限制地脫才對,再說如無葯物其不會自行脫衣了。但據說用葯刺激後,一年中蟾蜍也只脫數衣次,據某院校的發明用葯的最先進的方法也僅十多次。我們已證明,蟾類自然脫衣可以人為掌握且得到其基本完整的蟾衣,而且,每隔七天可脫一次衣,美中不足是越往後其衣越薄,葯用價值也越低。即使飢餓狀態下的蟾蜍可每隔七天左右脫衣一次,大大超過了用葯的產衣數。實踐證明要連續取衣,經兩三次采衣後的蟾蜍一定要用飼料調養後再采,這樣可減少死亡率,提高衣量和質量。 說到這,可以講用葯刺激打亂了蟾蜍生理現象,反而少脫衣,又損失蟾蜍,並給蟾衣含有不必要的葯物後影響療效。據說有人把用葯刺激的取蟾衣方法申請專利,國家批准不批准暫且不論,但單位取衣數不多,這是事實。真偽由實踐去檢驗。但諸位覺得用葯的發明者是否缺少一點什麼,對蟾蜍生理現象這么膚淺的問題都不甚了解,是否申請得過急了一點?結論可以說不外乎是有點無知和急功近利也。試問用這種手法去"賺"取別人的血汗錢,用得心安理得乎。用一些有毒無毒類葯物塗到蟾蜍身上所脫之衣含有雜質,是對服用蟾衣患者負責嗎? 用我們的方法去採取蟾衣,誰都會恍然大悟的。 2000年5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科學家周正度、南京中醫大學教授倪和憲發表了《緊急呼籲--立即停止蟾衣脫衣素的應用和推廣》也正是批評用葯物取蟾衣的。另有人反映,某人用葯物取衣,一個月內用1500多斤蟾蜍只採得幾克的蟾衣,可見葯物破壞了蟾衣,毫無產量了。
二、蟾蜍集約高產天然采衣法技術特點 1.不用葯,少麻煩,人人業余可撿衣。 2.省工、省力、省材料、省時間、隨時可收衣。 3.成本低、效益高、原料廣、產量高、管理數量多。
三、采蟾衣流程 蟾蜍+酒+米泔水+H2O(氫氧化合物:水) 請注意:酒是飲料,不是葯(見《辭海》)
四、操作要領 (一) 原料准備 1.用健康無病活蟾蜍,選用個體重75克以上,越大越好。可利用野生資源,也可用人工飼養繁殖的活蟾蜍。蟾蜍品種較多,一般可選用黑眶蜍,中華蟾蜍華西亞種等體形大的品種。 2.用自然中性淡水,可用溪、泉、河、井水,PH值6.8-7.5間。加入5%米泔水(淘大米之水)。泔水製取濃度為1公斤米泡5公斤,泡20分鍾後瀝出之泔水。 (二) 飼養設施 1.空房一間,最好是能保溫、溫度變化小的地下室。不能過份乾燥,必要時可噴水,一般室溫20℃以上均可,但以23~26℃最佳。室內應有排水道和進水管。 2.大水缸或水泥池,口徑1米左右,深1米左右若干個(過大換水不便)。 3.塑料大盆若干只(配上防逃透氣悶蓋)、撈網斗、鑷子、玻璃板、胸制瓦片若干。也可用水泥池子或水桶等代替塑料盆。 (三)工作步驟 1.把活蟾蜍倒入大水缸或水泥池內,干養3天,不餵食物,讓其排泄腸內污物,剔除瘦弱者。 2.第4天把排盡污物的蟾蜍,加入配製泔水,使蟾蜍漂浮,並不讓肢體著池底,促其自然運動,不餵食物。12~24小時內不換水。入缸前撈除病弱、瘦小及死亡蟾蜍。促其排泄盡腹內污物,洗凈體表污垢,以免污物影響今後蟾衣質量。 3.第5天把浸泡後的蟾蜍移入室內,放入塑料腳盆或水桶內,加入自然中性淡水和適量白酒,深度20~30厘米,上加透氣蓋,不讓其逃走。每平方米內可放活蟾蜍1公斤。每隔20~30小時換水一次。容器中放的蟾蜍越多,所產之衣質量越差,也越碎。 4.氣溫在23~25℃到第5天部分蟾蜍開始陸續自然脫衣干水中,第6~7天達到高峰,一般第8天完畢。因蟾蜍在水中無法自己吞吃蟾衣,在水內也吃不了食物。整個過程中不餵食。 5.在蟾蜍脫衣期間,每天分數次用撈斗將脫下的漂浮著似紫狀蟾衣撈起,放入清水盆內洗掉雜質,然後將洗凈的蟾衣挑起涼於瓦片上曬干即可。這是最普通的產品,價格較低。 6.如要將蟾衣加工成標本出售,可輕輕地把蟾衣在水中漂散,一手用鑷手夾住,另一手用一塊玻璃入水中,慢慢移托上去,再慢慢按該只蟾蜍形體拼合一整體形狀,後涼干即可,也可移到白紙上拼合成標本。亦可移到塑料膜上,半干時揭下曬干,也可用電熨燙干、燙平,質量更好。價值也高。 7.待蟾蜍脫衣後,要把其放歸自然環境中,或放在飼養場圍養,以備下次用於脫衣。剛脫衣的蟾蜍肢體白嫩干凈。如人工建場飼養,必須投喂一些食物,最好在晚上點燈誘讓其自然攝食,使其健壯,有利於下次脫衣。如連續脫衣也會脫下來,只是特別薄,質量不如前次,價值更低。 8.如有必要製作高質量標本,事先要挑選出體形大的蟾蜍單養於水盆中讓其獨個脫衣。最好特別一個方格式容器,單個放養,這樣脫下之衣不會被扯壞,至少扯壞也小些。因為防止了因混養引起的相互爬、擦、爪破其衣。這樣可產特級品蟾衣,整衣率大大提高,不必修補也是可以達到相對完整衣程度。 實踐證明,溫度越低,脫衣期越長,發病越小;溫度越高,脫衣時間越短,發病越高。在乾燥環境下,蟾蜍不脫或少脫衣,如久不下干雨,周圍乾燥時也不脫,不過此時若食物充足,今後一旦自然條件有利脫衣時所脫之特厚、質量更好。因此,人為創造條件,也可達到此目的。 在自然條件下,每年4~10月份為最佳脫衣期。如通過人工加溫,冬季也可進行。
五、提高產衣量要點 為使蟾蜍產衣量提高,首先要做好以下工作: 1.選擇優質蟾蜍。一般首選體重75克以上健壯、活潑、無病傷蟾蜍。剔除病傷、體弱、瘦小蟾蜍。 2.選用老皮蟾蜍。用肉眼檢查蟾蜍口邊、腳趾、腹部皮膚均褚黑色或黑褐者為上,其次選用手感蟾蜍背部特粗糙發硬者。上二者均達到要求,不出5天即可自行脫衣。 3.人工促蟾皮膚老化。可把嫩皮膚蟾圍養起來,採用干、餓的辦法,促其皮膚老練,每天觀察一、二次,3~5天後轉老,即可用來脫衣。 4.消毒防病。把選好或促老練蟾蜍放干凈地面或容器內,用漂白粉或消毒靈噴灑消毒,15分鍾後用清水沖洗一遍,這樣可清除蟾蜍體外寄生蟲或防止皮膚病感染,提高出衣率。消毒液濃度視季節,氣溫來選擇,一般每立方水加漂白粉2~5克,消特靈10~20克。5.放養密度。在進入正式脫衣時,要稀放,每平方米1公斤以下活蟾蜍。如密度過高,所產衣互繞抓碎,正品率低。 6.防好內部炎症。在進入脫衣過程中,可在放縮的容器中加入適量白酒,可控制腸胃炎,白眼病傳染,減少死亡率從而提高出衣率。為使蟾衣純正,不含對人體有毒物質和有害物質,一般不提倡人為用化學葯物治蟾病。 7.連續脫衣2~3次,健壯活蟾,可連續使其自然脫衣,一般平均7天左右脫一次,第一張平均重均0.2克、第二張平均重約0.12克左右,但蟾體大小出入較大,最大要達到0.3克左右,連脫方法十分簡單,長期放於下去即可,中間不必餵食物。 8.強化促壯。為了保護蟾蜍健壯生長成活,一般連脫2次後,要放歸大自然,或圍養起來,以足量鮮活飼料或晚上點黑光燈誘飛蟲讓其自食,調養一段時間後再脫衣。 9.冬季加溫脫衣,只要保持水溫15℃以上,冬天也可脫衣。
六、蟾衣品級規定 特級:完整標本狀。 一級:基本標本狀,有缺口無洞眼。 二級:條狀片,薄如蟬衣,在肢爪可見,長10cm,寬3cm以上。 三級:無序碎片,但不過分厚。 上述均要求乾燥並無雜質,無霉味,色澤正常,包裝合理不損蟾衣。 七、蟾衣的用途蟾蜍衣,簡稱蟾衣,又名蟾殼、蟾蛻,即由二棲動物類脫下之表皮衣,極薄一層,比糖衣還薄的,顏色似蟾蜍。 據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國高等醫葯院校試用教材《中醫學》載:蟾蜍,味腥、溫,有毒。歸心經,具有解毒、止痛、開竅等功效。中國民間中醫醫葯研究開發協會編《癌症獨特秘方》中載:蟾皮性味腥、涼、微毒,功能解毒、利水、消脹、主治各種腫癌。1999年經上海交大量子醫學檢測,特別對癌症、肝硬化、糖尿病、疼痛諸症的治療有效含量成份超8千量價上(凡有8千量價以上有免疫功能成份)。華夏出版社《中華醫葯全典》中載:蟾衣毒較輕,主要用於瘡瘍腫毒及小兒疳積,現代常用治腫瘤。遠方出版社《中草葯大全》中介紹,蟾衣可治癌、白血病、淋巴瘤等。 據民間應用調查,蟾衣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鎮靜、利尿、壯陽、抗感冒病毒的功效,並對肝腹水、癌症有顯效,對乙肝大三陽、小三陽可轉陰,還能迅速有效地增強體質和提高免疫功能,促進人本代謝自然平衡。服法請遵醫囑。 一般服用蟾衣,可把蟾衣通過80℃以上烘乾燥、消毒,然後碾成末即可服用。也可加水煎汗服用。 因此,蟾衣有著利用開發的廣闊前景
③ 化學給社會帶來哪些益處
1.保證人類的生存並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如:利用化學生產化肥和農葯,以增加糧食產量;利用化學合成葯物,以抑制細菌和病毒,保障人體健康;利用化學開發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利用化學綜合應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以使人類生活得更加美好.2.化學是一門是實用的學科,它與數學物理等學科共同成為自然科學迅猛發展的基礎.化學的核心知識已經應用於自然科學的各個區域,化學是創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強大力量的重要支柱.目前,化學家門運用化學的觀點來觀察和思考社會問題,用化學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例如能源問題、糧食問題、環境問題、健康問題、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等問題.3.化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滲透,產生了很多邊緣學科,如生物化學、地球化學、宇宙化學、海洋化學、大氣化學等等,使得生物、電子、航天、激光、地質、海洋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4.(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所有科學學科共有的作用)培養不斷進取、發現、探索、好奇的心理,激發人類對理解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 化學的歷史由來
化學的歷史淵源非常古老,可以說從人類學會使用火,就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踐活動。我們的祖先鑽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驅趕猛獸,充分利用燃燒時的發光發熱現象。
當時這只是一種經驗的積累。化學知識的形成、化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它的發展,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歷史的前進。
化學在發展過程中,依照所研究的分子類別和研究手段、目的、任務的不同,派生出不同層次的許多分支。
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化學傳統地分為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和分析化學四個分支。20年代以後,由於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化學鍵的電子理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興起,化學研究在理論上和實驗技術上都獲得了新的手段。
導致這門學科從30年代以來飛躍發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化學內容一般分為生物化學、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應用化學和化學工程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等七大類共80項,實際包括了七大分支學科。
(4)化學如何創造財富擴展閱讀
化學起源說將生命的起源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的階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條件下進行的。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米勒的模擬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一個盛有水溶液的燒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間里含有氫氣、氨氣、甲烷和水蒸汽等「還原性大氣」。
米勒分析其化學成分時發現,其中含有包括5種氨基酸和不同有機酸在內的各種新的有機化合物,同時還形成了氰氫酸,而氰氫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組成核苷酸的基本單位。
米勒的實驗試圖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第二個階段
從有機小分子物質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質。這一過程是在原始海洋中發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經過長期積累,相互作用,在適當條件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過縮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質分子和核酸分子。
第三個階段
從生物大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這一過程是怎樣形成的?前蘇聯學者奧巴林提出了團聚體假說,他通過實驗表明,將蛋白質、多肽、核酸、明膠、阿拉伯膠和多糖等放在合適的溶液中,它們能自動地濃縮聚集為分散的球狀小滴,這些小滴就是團聚體。
第四個階段
有機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包括以生化系統和遺傳系統的建立為標志的細胞的誕生。這一階段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過程中最復雜和最有決定意義的階段。目前,人們還不能在實驗室里驗證這一過程。
⑤ 化學起源
一、化學的前奏
1.人類文明的起點——火的利用
在幾百萬年以前,人類過著極其簡單的原始生活,靠狩獵為生,吃
的是生肉和野果。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至少在距今50
萬年以前,可以找到人類用火的證據,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過的地方發現了經火燒過的動物骨骼化石。
有了火,原始人從此告別了茹毛飲血的生活。吃了熟食後人類增進
了健康,智力也有所發展,提高了生存能力。
後來,人們又學會了摩擦生火和鑽木取火,這樣,火就可以隨身攜
帶了。於是,人們不再是火種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夠駕馭火的造火者。
火是人類用來發明工具和創造財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夠產生各種各
樣化學反應這個特點,人類開始了制陶、冶金、釀造等工藝,進入了廣
闊的生產、生活天地。
2.歷史悠久的工藝——制陶
陶器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已很難考證。對陶器的由來,說法不一,
有人推測:人類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樹枝編成的,為了使它耐火和
緻密無縫,往往在容器的內外抹上一層粘土。這些容器在使用過程中,
偶爾會被火燒著,其中的樹枝都被燒掉了,但粘土不會著火,不但仍舊
保留下來,而且變得更堅硬,比火燒前更好用。這一偶然事件卻給人們
很大啟發。後來,人們乾脆不再用樹枝做骨架,開始有意識地將粘土搗
碎,用水調和,揉捏到很軟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種形狀,放在太陽光底
下曬干,最後架在篝火上燒製成最初的陶器。
大約距今
1萬年以前,中國開始出現燒制陶器的窯,成為最早生產陶器的國家。陶器的發明,在製造技木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制陶過程改變了粘土的性質,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碳酸鈣(gài),氧化鎂(měi)等在燒制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化學變化,使陶器具備了防
水耐用的優良性質。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術意義,而且有新的經濟意
又。它使人們處理食物時增添了蒸煮的辦法,陶制的紡輪、陶刀、陶挫
等工具也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陶制儲存器可以使穀物和水
便於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特別是定居
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更是離不開陶器。
3.冶金化學的興起
在新石器時代後期,人類開始使用金屬代替石器製造工具。使用得
最多的是紅銅。但這種天然資源畢竟有限,於是,產生了從礦石冶煉金
屬的冶金學。最先冶煉的是銅礦,約公元前3800年,伊朗就開始將銅礦 石(孔雀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熱,得到了金屬銅。純銅的質地比較軟,用它製造的工具和兵器的質量都不夠好。在此基礎上改進後,便出現了青銅器。
到了公元前3000~前2500年,除了冶煉銅以外,又煉出了錫(xī)
和鉛(qiān)兩種金屬。往純銅中摻入錫,可使銅的熔點降低到800℃左
右,這樣一來,鑄造起來就比較容易了。銅和錫的合金稱為青銅(有時也
含有鉛),它的硬度高,適合製造生產工具。青銅做的兵器,硬而鋒利,
青銅做的生產工具也遠比紅銅好,還出現了青銅鑄造的銅幣。中國在鑄
造青銅器上有過很大的成就,如殷朝前期的「司母戊」鼎。它是一種禮
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又如戰國時的編鍾,稱得上古代在音
樂上的偉大創造。因此,青銅器的出現,推動了當時農業、兵器、金融、
藝術等方面的發展,把社會文明向前推進了一步。
世界上最早煉鐵和使用鐵的國家是中國、埃及和印度,中國在春秋
時代晚期(公元前6世紀)已煉出可供澆鑄的生鐵。最早的時候用木炭煉
鐵,木炭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把鐵礦石中的氧化鐵還原為金屬
鐵。鐵被廣泛用於製造犁鏵、鐵■(一種鋤草工具)、鐵錛等農具以及鐵
鼎等器物,當然也用於製造兵器。到了公元前8~前7世紀,歐洲等才相
繼進入了鐵器時代。由於鐵比青銅更堅硬,煉鐵的原料也遠比銅礦豐富,
在絕大部分地方,鐵器代替了青銅器。
4.中國的重大貢獻——火葯和造紙
黑火葯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為什麼要把它叫做「黑火葯」呢?
這還要從它所用的原料談起。火葯的三種原料是硫磺、硝(xiāo)石和木
炭。木炭是黑色的,因此,製成的火葯也是黑色的,叫黑火葯。火葯的
性質是容易著火,因此可以和火聯系起來,但是這個「葯」字又怎樣理
解呢?原來,硫磺和硝石在古代都是治病用的葯,因此,黑火葯便可理
解為黑色的會著火的葯。
火葯的發明與中國西漢時期的煉丹術有關,煉丹的目的是尋求長生
不老的葯,在煉丹的原料中,就有硫磺和硝石。煉丹的方法是把硫磺和
硝石放在煉丹爐中,長時間地用火煉制。在許多次煉丹過程中,曾出現
過一次又一次地著火和爆炸現象,經過這樣多次試驗終於找到了配製火
葯的方法。
黑火葯發明以後就與煉丹脫離了關系,一直被用在軍事上。古代人
打仗,近距離時用刀槍,遠距離時用弓箭。有了黑火葯以後,從宋朝開
始,便出現了各種新式武器,例如用弓發射的火葯包。火葯包有火球和
火蒺藜兩種,用火將葯線點著,把火葯包拋出去,利用燃燒和爆炸殺傷
對方。
大約在公元8世紀,中國的煉丹術傳到了阿拉伯,火葯的配製方法
也傳了過去,後來又傳到了歐洲。這樣,中國的火葯成了現代炸葯的「老
祖宗」。這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之一。
紙是人類保存知識和傳播文化的工具,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
大貢獻。在使用植物纖維製造的紙以前,中國古代傳播文字的方法主要
有:在甲骨(烏龜的腹甲和牛骨)上刻字,即所謂的甲骨文;甲骨數量有
限,後來改在竹簡或木簡上刻字。可是,孔子寫的《論語》所用的竹簡
之多,份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用絲織成帛(bó),也可以用來寫
字,但大量生產帛卻是難以做到的。最後才有了用植物纖維製造的紙,
一直流傳到今天。
1957年5月,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西安市灞(bà)橋的一座古代
墓葬中發現一些米黃色的古紙。經鑒定這種紙主要由大麻纖維製造,其
年代不會晚於漢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這是現存的世界上最
早的植物纖維紙。
提起紙的發明,人們都會想起蔡倫。他是漢和帝時的中常侍。他看
到當時寫字用的竹簡太笨重,便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用樹
皮、麻頭、破布、破魚網等做原料,先把它們剪碎或切斷,放在水裡長
時間浸泡,再搗爛成為漿狀物,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
曬干,便製成了紙。它質薄體輕,適合寫字,很受歡迎。
造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化學工藝,它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產物。
實際上,蔡倫之前已經有紙了,因此,蔡倫只能算是造紙工藝的改良者。
5.煉丹術與煉金術
當封建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力有了較大提高的時候,統治
階級對物質享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皇帝和貴族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兩種
奢望:第一是希望掌握更多的財富,供他們享樂;第二,當他們有了巨
大的財富以後,總希望永遠享用下去。於是,便有了長生不老的願望。
例如,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便迫不及待地尋求長生不老葯,不但讓徐
福等人出海尋找,還召集了一大幫方士(煉丹家)日日夜夜為他煉制丹砂
——長生不老葯。
煉金家想要點石成金(即用人工方法製造金銀)。他們認為,可以通
過某種手段把銅、鉛、錫、鐵等賤金屬轉變為金、銀等貴金屬。像希臘
的煉金家就把銅、鉛、錫、鐵熔化成一種合金,然後把它放入多硫化鈣
溶液中浸泡。於是,在合金錶面便形成了一層硫化錫,它的顏色酷似黃
金(現在,金黃色的硫化錫被稱為金粉,可用作古建築等的金色塗料)。
這祥,煉金家主觀地認為「黃金」已經煉成了。實際上,這種僅從表面
顏色而不從本質來判斷物質變化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他們從未達到過
「點石成金」的目的。
虔誠的煉丹家和煉金家的目的雖然沒有達到,但是他們辛勤的勞動
並沒有完全白費。他們長年累月置身在被毒氣、煙塵籠罩的簡陋的「化
學實驗室」中,應該說是第一批專心致志地探索化學科學奧秘的「化學
家」。他們為化學學科的建立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甚
至總結出一些化學反應的規律。例如中國煉丹家葛洪從煉丹實踐中提
出:「丹砂(硫化汞)燒之成水銀,積變(把硫和水銀二者放在一起)又還
成(交成)丹砂。」這是一種化學變化規律的總結,即「物質之間可以用
人工的方法互相轉變」。
煉丹家和煉金家夜以繼日地在做這些最原始的化學實驗,必定需要
大批實驗器具,於是,他們發明了蒸餾器、熔化爐、加熱鍋、燒杯及過
濾裝置等。他們還根據當時的需要,製造出很多化學葯劑、有用的合金
或治病的葯,其中很多都是今天常用的酸、鹼和鹽。為了把試驗的方法
和經過記錄下來,他們還創造了許多技術名詞,寫下了許多著作。正是
這些理論、化學實驗方法、化學儀器以及煉丹、煉金著作,開挖了化學
這門科學的先河。
從這些史實可見,煉丹家和煉金家對化學的興起和發展是有功績
的,後世之人決不能因為他們「追求長生不老和點石成金」而嘲弄他們,
應該把他們敬為開拓化學科學的先驅。因此,在英語中化學家(chemist)
與煉金家(alchemist)兩個名詞極為相近,其真正的含義是「化學源於煉
金術」。
二、創建近代化學理論
——探索物質結構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但是,物質又是由什麼組成的呢?最早嘗試
解答這個問題的是我國商朝末年的西伯昌(約公元前1140
年),他認為:
「易有太極,易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陰陽八卦來解
釋物質的組成。
約公元前1400年,西方的自然哲學提出了物質結構的思想。希臘的
泰立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母;黑拉克里特斯認為,萬物是由火生成的;亞
里士多德在《發生和消滅》一書中論證物質構造時,以四種「原性」作
為自然界最原始的性質,它們是熱、冷、干、濕,把它們成對地組合起
來,便形成了四種「元素」,即火、氣、水、土,然後構成了各種物質。
上面這些論證都未能觸及物質結構的本質。在化學發展的歷史上,
是英國的波義耳第一次給元素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他指出:「元素是
構成物質的基本,它可以與其他元素相結合,形成化合物。但是,如果
把元素從化合物中分離出來以後,它便不能再被分解為任何比它更簡單
的東西了。」
波義耳還主張,不應該單純把化學看作是一種製造金屬、葯物等從
事工藝的經驗性技藝,而應把它看成一門科學。因此,波義耳被認為是
將化學確立為科學的人。
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物質是由元素構成的,那麼,
元素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1803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創立的原子學說
進一步解答了這個問題。
原子學說的主要內容有三點:1.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
毀滅的微粒所組成,這種微粒稱為原子;2.同一種元素的原子的性質和
質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質和質量不同;3.一定數目的兩種不
同元素化合以後,便形成化合物。
原子學說成功地解釋了不少化學現象。隨後義大利化學家阿佛加德
羅又於1811年提出了分子學說,進一步補充和發展了道爾頓的原子學
說。他認為,許多物質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
存在,例如氧氣是以兩個氧原子組成的氧分子,而化合物實際上都是分
子。從此以後,化學由宏觀進入到微觀的層次,使化學研究建立在原子
和分子水平的基礎上。
三、現代化學的興起
19世紀末,物理學上出現了三大發現,即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
這些新發現猛烈地沖擊了道爾頓關於原子不可分割的觀念,從而打開了
原子和原子核內部結構的大門,揭露了微觀世界中更深層次的奧秘。
熱力學等物理學理論引入化學以後,利用化學平衡和反應速度的概
念,可以判斷化學反應中物質轉化的方向和條件,從而開始建立了物理
化學,把化學從理論上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在量子力學建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化學鍵(分子中原子之間的結
合力)理論,使人類進一步了解了分子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大大地促進了
化學與材料科學的聯系,為發展材料科學提供了理論依據。
化學與社會的關系也日益密切。化學家們運用化學的觀點來觀察和
思考社會問題,用化學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例如能源危機、
糧食問題、環境污染等。
化學與其他學科的相互交叉與滲透,產生了很多邊緣學科,如生物
化學、地球化學、宇宙化學、海洋化學、大氣化學等等,使得生物、電
子、航天、激光、地質、海洋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
化學也為人類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數不清的物質保證,在改善
人民生活,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方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現代化學的興起使化學從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的基礎上,發展成為
多分支學科的科學,開始建立了以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
理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為分支學科的化學學科。化學家這位「分子建築師」
將運用善變之手,為全人類創造今日之大廈、明日之環宇。
2.元素發現史上的兩次奇跡及科學方法研究
陝西省渭南師范專科學校化學系張文根
化學發展史上,從個人發現新元素的數量方面講,出現過兩次奇跡。
值得研究的是,兩次奇跡基本上都採用了類似的科學研究方法。
1.戴維與新元素的發現
英國化學家戴維(H·Davy,1778~1829)出生於木刻匠家庭,從小就
喜愛化學實驗。他曾用自己的身體試驗氧化亞氮(笑氣)氣體的毒性,發
現其麻醉性,使醫學外科手術發生了重大改途;他還發明了安全礦燈,
解決了因火焰引起的瓦斯爆炸,對19世紀歐洲煤礦的安全開采做出了有
益的貢獻。但是,他一生最輝煌的成就莫過於新元素的發現。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A·Volta)發現了金屬活動順序,並
應用其發明了伏特電池。次年,英國化學家尼科爾森(W.Nicholson)和
卡里斯爾(A·Carlisle)利用伏特電池成功地分解了水。從此,電在化學
研究中的應用引起了科學家的廣泛關注。
1806年,戴維對前人有關電的研究進行了總結,預言這種手段除可
以把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外,還可能分解其他物質,這一科學思想使他
把電與物質組成聯系起來,從而導致了一系列新元素的發現。
1777年之前,對於鹼類和鹼土類物質的化學成分,人們普遍認為具
有元素性質,是不能再分解的。法國化學家拉瓦錫(A·L·Lavoisier)創
立氧化理論之後,則認為這兩類物質都可能是氧化物。1807
年,戴維決心用實驗來證實拉瓦錫的見解,同時也想驗證一下自己預言的正確性。
最初他用苛性鉀或苛性鈉的飽和溶液實驗,發現鹼沒有變化,只和
水電解結果一樣。通過分析,他認為應該排除水這個干擾因素。於是改
用熔融苛性鉀,結果發現陰極白金絲周圍出現了燃燒更旺的火焰,說明
由於加熱溫度過高,分解出的產物立刻又被燃燒了。後來他換用碳酸鉀
並通以強電流,但陰極上出現的金屬顆粒還是很快被燒掉了。最後,他
總結教訓,在密閉坩堝內電解熔融苛性鉀,終於拿到了一種銀白色金屬,
並進行性質實驗,發現在水中能劇烈反應,出現淡紫色火焰,顯然是該
金屬與水作用放出氫氣的結果。山此,戴維判斷這是一種新金屬,取名
為鉀。不久,他又從苛性蘇打中電解出了金屬鈉。次年,用同樣方法,
他從苦土(MgO)、石灰、菱鍶礦(SrCO3)和重晶石(BaCO3)中分別又發現了
新元素鎂、鈣、鍶和鋇。
1807年12月,盡管當時英法兩國正進行著戰爭,法國皇帝拿破崙仍
然頒發勛章,以嘉獎戴維的卓越成就。但是,戴維並沒有因此驕傲起來。
金屬鉀被發現以後,他由該金屬可從水中分解出氫氣受到後發,認為鉀
也應該能夠分解其他物質。於是在1808年,他將鉀與無水硼酸混合,在
銅管中加熱,得到了青灰色的非金屬硼。這樣,不到兩年,戴維就發現
了7新元素。如果加上他1810年和1813年確定的氯元素和碘元素,
戴維一生發現和確認的元素就有9種。這一成就在他去逝之前的52
個元素發現史上,無人能與其媲美。
⑥ 化學這門學科的起源
一、化學的前奏
1.人類文明的起點——火的利用
在幾百萬年以前,人類過著極其簡單的原始生活,靠狩獵為生,吃
的是生肉和野果。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至少在距今50
萬年以前,可以
找到人類用火的證據,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過的地方發現了經火
燒過的動物骨骼化石。
有了火,原始人從此告別了茹毛飲血的生活。吃了熟食後人類增進
了健康,智力也有所發展,提高了生存能力。
後來,人們又學會了摩擦生火和鑽木取火,這樣,火就可以隨身攜
帶了。於是,人們不再是火種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夠駕馭火的造火者。
火是人類用來發明工具和創造財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夠產生各種各
樣化學反應這個特點,人類開始了制陶、冶金、釀造等工藝,進入了廣
闊的生產、生活天地。
2.歷史悠久的工藝——制陶
陶器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已很難考證。對陶器的由來,說法不一,
有人推測:人類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樹枝編成的,為了使它耐火和
緻密無縫,往往在容器的內外抹上一層粘土。這些容器在使用過程中,
偶爾會被火燒著,其中的樹枝都被燒掉了,但粘土不會著火,不但仍舊
保留下來,而且變得更堅硬,比火燒前更好用。這一偶然事件卻給人們
很大啟發。後來,人們乾脆不再用樹枝做骨架,開始有意識地將粘土搗
碎,用水調和,揉捏到很軟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種形狀,放在太陽光底
下曬干,最後架在篝火上燒製成最初的陶器。
大約距今
1
萬年以前,中國開始出現燒制陶器的窯,成為最早生產
陶器的國家。陶器的發明,在製造技木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制陶過程
改變了粘土的性質,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碳酸鈣(gài)、
氧化鎂(měi)等在燒制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化學變化,使陶器具備了防
水耐用的優良性質。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術意義,而且有新的經濟意
又。它使人們處理食物時增添了蒸煮的辦法,陶制的紡輪、陶刀、陶挫
等工具也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陶制儲存器可以使穀物和水
便於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特別是定居
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更是離不開陶器。
3.冶金化學的興起
在新石器時代後期,人類開始使用金屬代替石器製造工具。使用得
最多的是紅銅。但這種天然資源畢竟有限,於是,產生了從礦石冶煉金
屬的冶金學。最先冶煉的是銅礦,約公元前3800
年,伊朗就開始將銅礦
石(孔雀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熱,得到了金屬銅。純銅的質地比較軟,
用它製造的工具和兵器的質量都不夠好。在此基礎上改進後,便出現了
青銅器。
到了公元前3000~前2500
年,除了冶煉銅以外,又煉出了錫(xī)
和鉛(qiān)兩種金屬。往純銅中摻入錫,可使銅的熔點降低到800℃左
右,這樣一來,鑄造起來就比較容易了。銅和錫的合金稱為青銅(有時也
含有鉛),它的硬度高,適合製造生產工具。青銅做的兵器,硬而鋒利,
青銅做的生產工具也遠比紅銅好,還出現了青銅鑄造的銅幣。中國在鑄
造青銅器上有過很大的成就,如殷朝前期的「司母戊」鼎。它是一種禮
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又如戰國時的編鍾,稱得上古代在音
樂上的偉大創造。因此,青銅器的出現,推動了當時農業、兵器、金融、
藝術等方面的發展,把社會文明向前推進了一步。
世界上最早煉鐵和使用鐵的國家是中國、埃及和印度,中國在春秋
時代晚期(公元前
6
世紀)已煉出可供澆鑄的生鐵。最早的時候用木炭煉
鐵,木炭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把鐵礦石中的氧化鐵還原為金屬
鐵。鐵被廣泛用於製造犁鏵、鐵■(一種鋤草工具)、鐵錛等農具以及鐵
鼎等器物,當然也用於製造兵器。到了公元前8~前
7
世紀,歐洲等才相
繼進入了鐵器時代。由於鐵比青銅更堅硬,煉鐵的原料也遠比銅礦豐富,
在絕大部分地方,鐵器代替了青銅器。
4.中國的重大貢獻——火葯和造紙
黑火葯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為什麼要把它叫做「黑火葯」呢?
這還要從它所用的原料談起。火葯的三種原料是硫磺、硝(xiāo)石和木
炭。木炭是黑色的,因此,製成的火葯也是黑色的,叫黑火葯。火葯的
性質是容易著火,因此可以和火聯系起來,但是這個「葯」字又怎樣理
解呢?原來,硫磺和硝石在古代都是治病用的葯,因此,黑火葯便可理
解為黑色的會著火的葯。
火葯的發明與中國西漢時期的煉丹術有關,煉丹的目的是尋求長生
不老的葯,在煉丹的原料中,就有硫磺和硝石。煉丹的方法是把硫磺和
硝石放在煉丹爐中,長時間地用火煉制。在許多次煉丹過程中,曾出現
過一次又一次地著火和爆炸現象,經過這樣多次試驗終於找到了配製火
葯的方法。
黑火葯發明以後就與煉丹脫離了關系,一直被用在軍事上。古代人
打仗,近距離時用刀槍,遠距離時用弓箭。有了黑火葯以後,從宋朝開
始,便出現了各種新式武器,例如用弓發射的火葯包。火葯包有火球和
火蒺藜兩種,用火將葯線點著,把火葯包拋出去,利用燃燒和爆炸殺傷
對方。
大約在公元
8
世紀,中國的煉丹術傳到了阿拉伯,火葯的配製方法
也傳了過去,後來又傳到了歐洲。這樣,中國的火葯成了現代炸葯的「老
祖宗」。這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之一。
紙是人類保存知識和傳播文化的工具,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
大貢獻。在使用植物纖維製造的紙以前,中國古代傳播文字的方法主要
有:在甲骨(烏龜的腹甲和牛骨)上刻字,即所謂的甲骨文;甲骨數量有
限,後來改在竹簡或木簡上刻字。可是,孔子寫的《論語》所用的竹簡
之多,份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用絲織成帛(bó),也可以用來寫
字,但大量生產帛卻是難以做到的。最後才有了用植物纖維製造的紙,
一直流傳到今天。
1957
年
5
月,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西安市灞(bà)橋的一座古代
墓葬中發現一些米黃色的古紙。經鑒定這種紙主要由大麻纖維製造,其
年代不會晚於漢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
年),這是現存的世界上最
早的植物纖維紙。
提起紙的發明,人們都會想起蔡倫。他是漢和帝時的中常侍。他看
到當時寫字用的竹簡太笨重,便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用樹
皮、麻頭、破布、破魚網等做原料,先把它們剪碎或切斷,放在水裡長
時間浸泡,再搗爛成為漿狀物,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
曬干,便製成了紙。它質薄體輕,適合寫字,很受歡迎。
造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化學工藝,它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產物。
實際上,蔡倫之前已經有紙了,因此,蔡倫只能算是造紙工藝的改良者。
5.煉丹術與煉金術
當封建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力有了較大提高的時候,統治
階級對物質享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皇帝和貴族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兩種
奢望:第一是希望掌握更多的財富,供他們享樂;第二,當他們有了巨
大的財富以後,總希望永遠享用下去。於是,便有了長生不老的願望。
例如,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便迫不及待地尋求長生不老葯,不但讓徐
福等人出海尋找,還召集了一大幫方士(煉丹家)日日夜夜為他煉制丹砂
——長生不老葯。
煉金家想要點石成金(即用人工方法製造金銀)。他們認為,可以通
過某種手段把銅、鉛、錫、鐵等賤金屬轉變為金、銀等貴金屬。像希臘
的煉金家就把銅、鉛、錫、鐵熔化成一種合金,然後把它放入多硫化鈣
溶液中浸泡。於是,在合金錶面便形成了一層硫化錫,它的顏色酷似黃
金(現在,金黃色的硫化錫被稱為金粉,可用作古建築等的金色塗料)。
這祥,煉金家主觀地認為「黃金」已經煉成了。實際上,這種僅從表面
顏色而不從本質來判斷物質變化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他們從未達到過
「點石成金」的目的。
虔誠的煉丹家和煉金家的目的雖然沒有達到,但是他們辛勤的勞動
並沒有完全白費。他們長年累月置身在被毒氣、煙塵籠罩的簡陋的「化
學實驗室」中,應該說是第一批專心致志地探索化學科學奧秘的「化學
家」。他們為化學學科的建立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甚
至總結出一些化學反應的規律。例如中國煉丹家葛洪從煉丹實踐中提
出:「丹砂(硫化汞)燒之成水銀,積變(把硫和水銀二者放在一起)又還
成(交成)丹砂。」這是一種化學變化規律的總結,即「物質之間可以用
人工的方法互相轉變」。
煉丹家和煉金家夜以繼日地在做這些最原始的化學實驗,必定需要
大批實驗器具,於是,他們發明了蒸餾器、熔化爐、加熱鍋、燒杯及過
濾裝置等。他們還根據當時的需要,製造出很多化學葯劑、有用的合金
或治病的葯,其中很多都是今天常用的酸、鹼和鹽。為了把試驗的方法
和經過記錄下來,他們還創造了許多技術名詞,寫下了許多著作。正是
這些理論、化學實驗方法、化學儀器以及煉丹、煉金著作,開挖了化學
這門科學的先河。
從這些史實可見,煉丹家和煉金家對化學的興起和發展是有功績
的,後世之人決不能因為他們「追求長生不老和點石成金」而嘲弄他們,
應該把他們敬為開拓化學科學的先驅。因此,在英語中化學家(chemist)
與煉金家(alchemist)兩個名詞極為相近,其真正的含義是「化學源於煉
金術」。
二、創建近代化學理論
——探索物質結構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但是,物質又是由什麼組成的呢?最早嘗試
解答這個問題的是我國商朝末年的西伯昌(約公元前1140
年),他認為:
「易有太極,易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陰陽八卦來解
釋物質的組成。
約公元前1400
年,西方的自然哲學提出了物質結構的思想。希臘的
泰立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母;黑拉克里特斯認為,萬物是由火生成的;亞
里士多德在《發生和消滅》一書中論證物質構造時,以四種「原性」作
為自然界最原始的性質,它們是熱、冷、干、濕,把它們成對地組合起
來,便形成了四種「元素」,即火、氣、水、土,然後構成了各種物質。
上面這些論證都未能觸及物質結構的本質。在化學發展的歷史上,
是英國的波義耳第一次給元素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他指出:「元素是
構成物質的基本,它可以與其他元素相結合,形成化合物。但是,如果
把元素從化合物中分離出來以後,它便不能再被分解為任何比它更簡單
的東西了。」
波義耳還主張,不應該單純把化學看作是一種製造金屬、葯物等從
事工藝的經驗性技藝,而應把它看成一門科學。因此,波義耳被認為是
將化學確立為科學的人。
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物質是由元素構成的,那麼,
元素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1803
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創立的原子學說
進一步解答了這個問題。
原子學說的主要內容有三點:1.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
毀滅的微粒所組成,這種微粒稱為原子;2.同一種元素的原子的性質和
質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質和質量不同;3.一定數目的兩種不
同元素化合以後,便形成化合物。
原子學說成功地解釋了不少化學現象。隨後義大利化學家阿佛加德
羅又於1811
年提出了分子學說,進一步補充和發展了道爾頓的原子學
說。他認為,許多物質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
存在,例如氧氣是以兩個氧原子組成的氧分子,而化合物實際上都是分
子。從此以後,化學由宏觀進入到微觀的層次,使化學研究建立在原子
和分子水平的基礎上。
三、現代化學的興起
19
世紀末,物理學上出現了三大發現,即
X
射線、放射性和電子。
這些新發現猛烈地沖擊了道爾頓關於原子不可分割的觀念,從而打開了
原子和原子核內部結構的大門,揭露了微觀世界中更深層次的奧秘。
熱力學等物理學理論引入化學以後,利用化學平衡和反應速度的概
念,可以判斷化學反應中物質轉化的方向和條件,從而開始建立了物理
化學,把化學從理論上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在量子力學建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化學鍵(分子中原子之間的結
合力)理論,使人類進一步了解了分子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大大地促進了
化學與材料科學的聯系,為發展材料科學提供了理論依據。
化學與社會的關系也日益密切。化學家們運用化學的觀點來觀察和
思考社會問題,用化學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例如能源危機、
糧食問題、環境污染等。
化學與其他學科的相互交叉與滲透,產生了很多邊緣學科,如生物
化學、地球化學、宇宙化學、海洋化學、大氣化學等等,使得生物、電
子、航天、激光、地質、海洋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
化學也為人類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數不清的物質保證,在改善
人民生活,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方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現代化學的興起使化學從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的基礎上,發展成為
多分支學科的科學,開始建立了以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
理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為分支學科的化學學科。化學家這位「分子建築師」
將運用善變之手,為全人類創造今日之大廈、明日之環宇。
2.元素發現史上的兩次奇跡及科學方法研究
陝西省渭南師范專科學校化學系張文根
化學發展史上,從個人發現新元素的數量方面講,出現過兩次奇跡。
值得研究的是,兩次奇跡基本上都採用了類似的科學研究方法。
1.戴維與新元素的發現
英國化學家戴維(H·Davy,1778~1829)出生於木刻匠家庭,從小就
喜愛化學實驗。他曾用自己的身體試驗氧化亞氮(笑氣)氣體的毒性,發
現其麻醉性,使醫學外科手術發生了重大改途;他還發明了安全礦燈,
解決了因火焰引起的瓦斯爆炸,對19
世紀歐洲煤礦的安全開采做出了有
益的貢獻。但是,他一生最輝煌的成就莫過於新元素的發現。
1799
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A·Volta)發現了金屬活動順序,並
應用其發明了伏特電池。次年,英國化學家尼科爾森(W.Nicholson)和
卡里斯爾(A·Carlisle)利用伏特電池成功地分解了水。從此,電在化學
研究中的應用引起了科學家的廣泛關注。
1806
年,戴維對前人有關電的研究進行了總結,預言這種手段除可
以把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外,還可能分解其他物質,這一科學思想使他
把電與物質組成聯系起來,從而導致了一系列新元素的發現。
1777
年之前,對於鹼類和鹼土類物質的化學成分,人們普遍認為具
有元素性質,是不能再分解的。法國化學家拉瓦錫(A·L·Lavoisier)創
立氧化理論之後,則認為這兩類物質都可能是氧化物。1807
年,戴維決
心用實驗來證實拉瓦錫的見解,同時也想驗證一下自己預言的正確性。
最初他用苛性鉀或苛性鈉的飽和溶液實驗,發現鹼沒有變化,只和
水電解結果一樣。通過分析,他認為應該排除水這個干擾因素。於是改
用熔融苛性鉀,結果發現陰極白金絲周圍出現了燃燒更旺的火焰,說明
由於加熱溫度過高,分解出的產物立刻又被燃燒了。後來他換用碳酸鉀
並通以強電流,但陰極上出現的金屬顆粒還是很快被燒掉了。最後,他
總結教訓,在密閉坩堝內電解熔融苛性鉀,終於拿到了一種銀白色金屬,
並進行性質實驗,發現在水中能劇烈反應,出現淡紫色火焰,顯然是該
金屬與水作用放出氫氣的結果。山此,戴維判斷這是一種新金屬,取名
為鉀。不久,他又從苛性蘇打中電解出了金屬鈉。次年,用同樣方法,
他從苦土(MgO)、石灰、菱鍶礦(SrCO3)和重晶石(BaCO3)中分別又發現了
新元素鎂、鈣、鍶和鋇。
1807
年12
月,盡管當時英法兩國正進行著戰爭,法國皇帝拿破崙仍
然頒發勛章,以嘉獎戴維的卓越成就。但是,戴維並沒有因此驕傲起來。
金屬鉀被發現以後,他由該金屬可從水中分解出氫氣受到後發,認為鉀
也應該能夠分解其他物質。於是在1808
年,他將鉀與無水硼酸混合,在
銅管中加熱,得到了青灰色的非金屬硼。這樣,不到兩年,戴維就發現
了
7
種新元素。如果加上他1810
年和1813
年確定的氯元素和碘元素,
戴維一生發現和確認的元素就有
9
種。這一成就在他去逝之前的52
個元
素發現史上,無人能與其媲美。
⑦ 化學的起源的簡介
化學起源說將生命的起源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的階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條件下進行的,這一過程教材中已有敘述,這里不再重復。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米勒的模擬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一個盛有水溶液的燒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間里含有氫氣、氨氣、甲烷和水蒸汽等「還原性大氣」。米勒先給燒瓶加熱,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環,接著他通過兩個電極放電產生電火花,模擬原始天空的閃電,以激發密封裝置中的不同氣體發生化學反應,而球型空間下部連通的冷凝管讓反應後的產物和水蒸汽冷卻形成液體,又流回底部的燒瓶,即模擬降雨的過程。經過一周持續不斷的實驗和循環之後。米勒分析其化學成分時發現,其中含有包括5種氨基酸和不同有機酸在內的各種新的有機化合物,同時還形成了氰氫酸,而氰氫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組成核苷酸的基本單位。米勒的實驗試圖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第二個階段
從有機小分子物質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質。這一過程是在原始海洋中發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經過長期積累,相互作用,在適當條件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過縮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質分子和核酸分子。
第三個階段
從生物大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這一過程是怎樣形成的呢?前蘇聯學者奧巴林提出了團聚體假說,他通過實驗表明,將蛋白質、多肽、核酸和多糖等放在合適的溶液中,它們能自動地濃縮聚集為分散的球狀小滴,這些小滴就是團聚體。奧巴林等人認為,團聚體可以表現出合成、分解、生長、生殖等生命現象。例如,團聚體具有類似於膜那樣的邊界,其內部的化學特徵顯著地區別於外部的溶液環境。團聚體能從外部溶液中吸入某些分子作為反應物,還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發生特定的生化反應,反應的產物也能從團聚體中釋放出去。另外,有的學者還提出了微球體和脂球體等其他的一些假說,以解釋有機高分子物質形成多分子體系的過程。
第四個階段
有機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這一階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過程中最復雜和最有決定意義的階段。目前,人們還不能在實驗室里驗證這一過程。
⑧ 化學是一把「雙刃劍」,割斷了貧困之索,割開了災難之門。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化學提供了很多的促進生產的產品,例如農葯,化肥。可以說近代農業的成就有一部分就是建立在化學基礎之上的。她改變了貧困的現狀。
但化學也帶來了不可抑制的生態災難,過量使用農葯讓水體被污染了,經過食物鏈進入人體,讓人類得了新的疾病。化肥使水體富營養化,帶來了新的生態危機。
⑨ 化學是把雙刃劍論文
化學是把雙刃劍論文
化學一把雙刃劍,割斷了貧困之索,割開了災難之門.綠色化學正是人類在化學的雙面性的困擾下被一些有識之士提出的.
綠色化學又稱環境友好化學,它的主要特點是:
(1)充分利用資源和能源,採用無毒、無害的原料;
(2)在無毒、無害的條件下進行,以減少廢物向環境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圖使所有作為原料的原子都被產品所消耗,實現廢物的「零排放」;
(4)生產出有利於環保、社會安全和人體健康的環境友好產品.
綠色化學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消除污染.人類呼喚綠色化學,綠色化學是人類為自身開出的一張處方,它將使化學工業改變面貌,為子孫後代造福,使化學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傳統的化學工業在為人類創造巨大的財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目前世界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重,每年產生的有害廢物達3億噸4億噸,給環境造成危害並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大量的有害氣體排向大氣使大氣質量日趨下降.溫室效應使大量的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地球表面的綠色森林逐漸減少,沙塵暴肆意橫行,人類生存地一點點地被沙漠吞食;化工廠、葯廠、紙廠排放的廢水、廢渣使江河湖海變得渾濁不堪,魚蝦不能生存,水藻瘋長,大片的水域出現沼澤化;大量的病菌伺機而入,人類甚至畜類總是不斷地被一些來路不明的怪病困擾著.地球呼喚綠色化學,人類呼喚綠色化學.注意,綠色化學絕不能理解為綠顏色的化學,而是對環境友好的化學.
⑩ 化學教育論文
化學 教育 能夠幫助未來的人們更好地適應化學化的社會生活,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化學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化學教育論文 範文 一:化學教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講到素質教育,有以下幾個問題想提出來和同志們商榷。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智力因素培養與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關系及在化學教學中如何著眼於素質教育等問題。
一、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沒有考試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顯然也是不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誰也不會認為“交白卷”是素質高的表現。然而,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公民,而不是培養“考試得高分,其餘不沾邊”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實上,隨著考試內容及考試方式 方法 的不斷改進,高分低能現象也在逐漸減少至最低程度。從這個意義講,考試與素質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學教師如何在突出素質教育的化學教學中駕馭考試呢?一方面,考試所涉及的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自學、思維等能力正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對於觀察能力(圖片觀察除外)、化學實驗的動作技能及德行、體質等難以通過考試檢測,但學校及教師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對付考試”就抓住了一切呢?顯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評價不再單純看升學率,同樣,學校評價教師也不再以升學率為唯一尺度。第二, 經驗 表明:化學教師除了上好課外,也應與學生溝通情感,關心他們的思想品德,身體健康等諸方面的進步。即素質教育抓好了,考試成績也一定會上去的。相反,倘若對大綱所規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識性介紹”等不同層次的要求視為多考與少考、重點考與非重點考、考與不考來組織教學是有害的,即那種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的做法應理智地予以摒棄。
二、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關系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為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個性特徵,主要包括:興趣、動機、理想、氣質、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等。它在人的行為的或心理的活動中起著動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而中學時代,正是一個人的智力因素迅速發展,非智力因素逐漸形成、發展和趨於穩定的關鍵時期。
對待這個問題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只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與發展,而非智力因素則認其自然地發展,認為後者是學校和教師所管不了的,是社會和家長的事情。另一種態度則認為非智力因素也要像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一樣,使之與智力因素得到同步的發展。有位心理學家說得好:人的心理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任何一方出現“病症”,都會抑制另一方面的健康發展。非智力因素應如何培養呢?它與智力因素一樣,同樣有著自身的發生、發展規律。
如學習化學的良好動機的激發與培養就有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即好奇→興趣→喜愛→ 愛好 →熱愛。化學教師往往利用化學實驗中的發光、發聲、發熱、顏色變化、狀態改變、氣味等奇異現象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本能的、不穩定的認識傾向,接著,教師又通過形象生動、准確明白的講授、以及性質聯系用途、理論聯系實際等教學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導和鞏固,還有作業與考試的成功的鼓舞等,逐漸使好奇發展為興趣。興趣比好奇要深刻、穩定、具體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發展為喜愛、愛好和熱愛。當學習成果常與榮譽、理想和抱負聯系在一起時,喜愛、愛好和熱愛就融有強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穩定、持久而強烈的動力特徵。
又如良好道德情操的培養和形成也有一個知、情、意、行的諧調統一的發展過程。由此可見,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存在著一個開發和引導、穩定和鞏固、發展和提高的過程。不僅如此,它還有一個特點是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反復性,此外,也受到智力因素的制約。因此,只有讓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發展,其心理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發展。
三、化學教學如何著眼於素質教育
前面講過,“雙基”教學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在化學教學中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重視實驗教學
有人提出: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標志。我國化學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術的化學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學教育要求既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能,又訓練科學方法和思維,還培養科學精神和品德,學生在化學實驗中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實驗,訓練用實驗解決化學問題,使各項智力因素皆得到發展,故化學實驗是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因此,我們不應該因為升學考試中對化學實驗的動作技能測試不到而忽視實驗教學。在教學中我們已深有體會:化學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和鞏固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獲取化學知識、培養科技素質。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實驗中的時間和空間的運籌能力;通過計算和稱量實驗是否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量”的概念呢?通過“打開試劑瓶蓋要倒放”的動作技能的訓練是否可以讓學生養成“揭開茶杯(或電飯煲鍋蓋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習慣呢?至於在實驗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等就不再贅述了。
(二)重視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突出素質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我們應當想方設法,因地制宜地開展一些課外活動。課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是豐富多採的。如組織和指導學生辦化學小報、化學牆報、化學 魔術 表演、自製儀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實驗、舉辦化學講座、化學競賽、搞社會調查、組織參觀化工廠、化學興趣小組開展化學實驗等活動。就拿這次全區義務教育化學樣本班研討會期間組織教師們參觀遂川火柴廠來說,與會者親眼看到小小的一根火柴,製造出來竟要這么多的設備和工序!不僅驗證了課本上寫的:火柴盒側面所塗物質是紅磷、三硫化二銻等混合物,火柴頭上的物質是氯酸鉀、二氧化錳和硫磺等,使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結合起來,而且還體驗到: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生產時,同樣還需要人們創造性的勞動,也充分體現了工人階級的智慧和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偉大創業精神。這必將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緊密地聯系社會,取得課堂上難以取得的效果。
(三)重視練習與學法指導
現在誰都知道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很重要,應如何來培養呢?我認為有兩條途徑值得重視,一是指導閱讀,二是指導練習。指導閱讀就是要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特別建議:最好的閱讀材料是教材。初中化學新教材圖文並茂,思考性、可讀性強。且正好與課堂教學相配合,既起到 課前預習 的作用,又能使自學成果在課堂上得到及時的驗證,從而增強自學信心和激發自學的興趣。教師給出適當的閱讀任務——要解決什麼問題。教師對教材中的文字說明、圖象圖畫、數據等應幫助學生進行分析歸納。指導練習包括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為學生選擇適合的練習題,使學生免入題海之苦。這里若將習題分為兩類的話,一類則是為學生及時消化和鞏固新學知識,使新學內容與原有知識同化後,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即所謂“形成性練習題”。另一類則是提高題,即對某一知識點從各個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進行揭示,使解題時對該知識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以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同時需要運用類比、分析、歸納、綜合等多種思維方法,使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嚴密性、創造性等各種思維品質得到有效的鍛煉。
二是要通過典型習題講解,不僅教給解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練習之後去整理知識、使知識在頭腦中清晰化、條理化、網路化。因此,每做完一道習題應該進行一番反省思索工作,如這一問題我是怎樣解決的,應用了哪些相關知識?我是怎麼想到這種解決辦法的?還有其他解決辦法嗎。
綜上所述,有關在化學教育中突出素質教育的問題,一要提高認識,二要真正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化學教育論文範文二:試論化學教育中的生命意識教育論文關鍵詞:化學教育生命意識
論文摘 要:化學是一門與生命密切相關的教育課程,在化學的教育中透視著生命教育。在教育活動中,可以通過化學了解生命,認識思考生命的重要意義。由於人們對生命的理解不同,現有的生命教育也各不相同。通過對生命意識的詮釋,把人們的終極追求目標作為生命教育的理念,同時,把認知、情感、行為這三方認識作為化學教育中生命意識教育的構造維度。
化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是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合成及能量變化的學科,生命物質和生命過程的變化是化學研究的重要對象,生命研究與化學研究的關系是息息相關的。化學教育不僅僅是化學科學 文化 知識的傳輸,也是在傳遞對世界、生命價值的認知過程,生命價值的體現也在於它是人類創造和實施一切有價值事物的前提與先決條件,所以生命意識教育就是主要幫助人們認識並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尊重其他存在的生命。
一、結合化學教育進行生命意識教育
化學與生命的密切關系是作為化學教育中進行生命意識教育奠定可靠的物質基礎。如果把生命意識僅作為一個概念來理解那是遠遠還不夠的,生命意識畢竟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展現的現象,特別是對人的生命,不僅是作為具有生命特徵的個體而鮮活存在的,更是為了追求生命的最終意義而存在的理念。而化學發展史卻有很多生命意識教育的內容,化學家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的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更是學生學習的榜樣。例如:教師在傳授原子論時,可以向學生們介紹著名的原子論創始人英國化學家道爾頓,他深信“聰明在於積累,天才出自勤奮”,並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為他治學的座右銘,最終可以自學成才。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化學教育進行意志品質的思想教育,讓人們可以充分認識生命的意義在於堅持,也是對真理的不懈追求。
二、充分運用化學教育進行生命意識 教育
在化學教育中可以透視出對生命意識的教育,利用化學與生命相關的豐富資源讓人們認識生命和對生命的理解。生命意識是指人對生命的存在、價值及意義的理解和認識,包括存在意識和價值意識兩個方面。存在意識是人對生命存在的基礎性的認識和理解,價值意識則是指人在生命存在的基礎上,通過 社會實踐 去實現生命價值的自覺意識。在化學中涉及生命知識的內容很多,關鍵在於如何才能把這些內容與生命意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能夠有效地傳授給學生。例如:教師在教授氯氣相關知識的時候,結合錄像播放氯氣泄漏所引起的人員傷亡以及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認識氯氣是怎樣的一種氣體。再如:在製造硫化氫、二氧化硫等氣體以及銅與硝酸、濃硫酸反應的實驗時,這些氣體容易污染教室和實驗室的空氣,也嚴重影響師生的身體健康,這也需要讓學生做到不留多餘污染物,並且一定要把殘余的有毒氣體通過導管再通過一個倒掛漏斗,進入相應的吸收液,進行化學的妥善處理,以便消除或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通過對這些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也可讓學生知道生命的脆弱和珍惜生命的意義,從而可以有助於培養學生尊重生活和對生命意識的正確認識。
三、化學教育中透視著生命意識教育的情感維度
化學教育與生命意識的情感態度,可以激發人們探索化學與生命的關系,並在實際的生活中運用化學的知識與原理來認知生命的規律、實施對生命的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康的情感態度有助於調動人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可以探索把化學原理與規律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從而提高對生命的認知度,並在日常生活習慣中形成良好的保護生命的意識。反之,負面的消極的情感態度,不利於化學教育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的開展。通過了解生命意識的復雜結構,體會生命的珍貴與脆弱,才會欣賞出生命的美麗,從而養成對生活情感的積極態度,升華對生命的美好憧憬。
總之,化學教育不僅僅是獲得知識的工具,它還是要建立在對人類生命的關懷的基礎上的。生命是自然的產物,尤其是人的生命,生命意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將生命的價值與教育統一起來,利用化學知識解決關於生命意識的問題,實現對生命的保護,促使心靈完善,達到提升生命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汪蓀萸.化學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滲透[J].課程與教學論,2009.
[2]李清秀.化學與生命教育把文化基因根植入心靈之中[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6).
[3]程錫俊.對學校教育中加強生命意識教育的思考[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6
化學教育論文相關 文章 :
1. 淺談化學教育教學論文
2. 化學教育教學論文
3. 化學教學論文範文
4. 淺談化學教育學論文
5. 有關化學教學論文
6. 化學教學綜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