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遊文化學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旅遊文化學》共12章,包括緒論、世界旅遊文化概覽、中國旅遊文化的演進歷程、旅遊主體與旅遊文化、中國旅遊主體的文化特徵、西方旅遊主體的文化特徵、旅遊客體與客體旅遊文化的特點、中西方客體旅遊文化的特點、旅遊介體與旅遊文化、中國旅遊介體的文化特徵、旅遊產業與旅遊文化、旅遊文化建設展望。《旅遊文化學》涵蓋了古、今、中、外四個方面的旅遊文化,不僅包含傳統旅遊文化類教材所涉及的旅遊文化主體、客體、介體等方面,而且針對這些旅遊文化主體、客體、介體的文化特徵進行了系統的論證和介紹;不僅有對旅遊文化理論的探討,而且特別重視與具體的旅遊文化實證相結合。最後,《旅遊文化學》還對21世紀中國旅遊文化建設做出了適當展望。
2. [急!!!!高分!!!!!]談談學習旅遊文化的認識以及怎樣學習!!!
要看你想知道旅遊文化的那個方面,如紅色旅遊,佛教等等。
旅遊文化
一、旅遊文化在旅遊業發展中的地位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文化旅遊正成為一種備受青睞、生機盎然的旅遊形式。文化因素對現代旅遊活動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和深遠。要加快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這首先是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的必然要求。
「現代旅遊現象,實際上是一項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為基礎的,涉及經、政、社會、國際交流等內容的綜合性大眾活動。"
(註: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文化因素滲透在現代旅遊活動的各個方面,「文化是旅遊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遊業的靈魂。"
(註:馬波:《現代旅遊文化學》,青島出版社,1998年。)
旅遊者的旅遊行為是一種文化消費行為,其外出旅遊的動機和目的在於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而旅遊經營者要達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須提供一種能滿足旅遊者文化享受的旅遊產品。
無論是自然旅遊資源還是人文旅遊資源,其要吸引和激發起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就必須具有魅力無窮、獨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內涵,滿足人們對科學、史學、文學、藝術和社會學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必然要求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文化。
其次,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旅遊業保持自身特色的決定因素。人們常說:「民族的東西是獨特的,文化的流傳是久遠的。"
(註:孫玉波:「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北京胡同旅遊帶來的啟示」[N],《經濟參考報》,1995年6月17日。)
一個國家的旅遊業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也便失去了強大的吸引力。實踐表明, 「舉凡旅遊業昌盛之國,莫不以旅遊文化取勝。」
奧地利的旅遊,幾乎都與斯特勞斯等奧國音樂大師緊密關聯。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蘊含法蘭西民族的歷史掌故。
(註:許宗元:「論茶文化在旅遊文化中的地位」[J],轉引自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因此,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再次,旅遊文化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旅遊是以一國一民族獨特的文化招徠旅客賺取外匯的文化經濟」
(註:李剛:「宗教文化——重要的旅遊資源」[J],《天府新論》,1990年第1期。)
為此,世界上許多旅遊業發達的國家先後實行了「文化經濟」新戰略。
美國洛杉磯文化旅遊負責人羅伯特·巴雷說:「文化旅遊大概是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旅遊項目。因為各個城市發展文化旅遊可以獲得相當可觀的收入。
(註:玉東:「美國旅遊業中『增長最快的項目』——文化旅遊」[N],《北京日報》,1997年6月26日。)」
義大利對文化遺產投入和產出經過全面系統計算,得出的結論是,國家每年對文化性參觀旅遊業徵收的增值稅收入是保護費用的27.5倍,並能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建築、商業和交通運輸,促進科學文化的發展。他們由此認為「文化遺產是該國最豐富寶藏,內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財政來源,應視為戰略資源和國家基本生產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自1985年,開始實行全國『文化經濟』新戰略,以達到保護文化、宣傳自己、經濟受益一箭三雕的目的。
(註:游天:「新興產業奏鳴曲」[J],《北京財貿學院學報》,1994年第5期。)」
韓國也積極採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意欲將文化、旅遊培育成21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
(註:秦玲:「文化旅遊:下個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韓國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N],《科學時報》,1999年11月5日。)
從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已成為發展旅遊業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經驗之一。
再次,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質,提高管理水平的關鍵。旅遊文化大量地體現在旅遊業的管理者及其從業人員身上,其文化素質的優劣、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旅遊者能否獲得良好的審美享受和精神滿足,直接關繫到旅遊資源能否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進而影響到旅遊業的發展。
而未來的旅遊業的競爭主要是旅遊文化方面的競爭,人們對旅遊資源、旅遊服務的需求更趨向於文化性強、科技水平高、富於參與性的項目,因此,旅遊業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必須相應地提高,才能與國際接軌,適應時代的要求,使中國的旅遊業立於不敗之地。
最後,文化是旅遊業創名牌、提高競爭力的法寶。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於滿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種高級而復雜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但又影響全局。
旅遊企業若不能滿足旅遊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同時由於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因此,在競爭中就減少了可比性,具有壟斷的地位,易形成強有力的競爭能力,也易於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應。名牌是旅遊業競爭中的一種無形力量,更是促使旅遊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
總之,中國旅遊業要獲得較大的發展,立於世界旅遊強國之林,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深入挖掘旅遊文化的內涵,營造旅遊文化氛圍,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體系,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服務和指南。旅遊文化是中國旅遊業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蘊和靈魂,是中國旅遊業保持中國特色、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二、旅遊文化內涵及分類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回答者:luoiu - 助理 二級 10-10 14:37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3. 關於學習旅遊文化選修課後感受
選修了旅遊文化學這門課,對我今後的出行有了很大的好處,這門課就像是一個文化導游,引導我如何在旅行的時候不忘去體驗和感受當地的人文特色。作為一個旅行愛好者,而且正處於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學時光,我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去親近那些想去的地方。選修了這門課像是一次3D的旅行,有老師帶領著我們去那些去過的或者沒去過的地方。感受著各種各樣的文化,飲食文化,茶文化,建築文化,風俗文化,語言文化等等。其次,旅遊文化學這門課對我們有很多益處,它對我們今後的生活和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很開心選修了這門課。
老師上課很投入,講起課來津津有味,很認真,每節課講的內容都很新穎獨特。課堂上,有時還有不失幽默的提問。老師很嚴謹,對於遲到或沒到的同學有著不同的要求。旅遊是人類的一種學習,無數自然與人文歷史之趣、之奧、之謎,吸引著我們去不斷探索,旅遊能使人類獲得知識、增長見識,開闊眼界,增加對人生的體驗和感悟。最後希望老師仍能以飽滿的熱情去做一個旅遊文化學的傳播者,把文化的氣息傳播給更多對旅遊有著憧憬的同學們。
4. 研究旅遊文化學有哪些具體的方法
不知道這個對你有沒有幫助?
http://www.cotsa.com/blog/u/lujun1215/archives/2007/20073517563.html
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路徑
陸 軍
(廣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廣西桂林 541001)
民族文化旅遊是我國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旅遊研究的重要領域,與其他非民族文化旅遊相比,它的研究除了涉及旅遊的基本問題和常規問題外,還涉及到民族團結、民族文化保護、民族宗教信仰等民族地區社會文化敏感問題,這些問題並非藉助先進完善的科學技術就可解決的,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在。研究民族文化旅遊方法和途徑很多,但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研究方法、路徑與其他旅遊有所不同,故而,我認為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可通過三種基本方法和兩個路徑進行研究。
一、三種基本方法
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調查法、跨文化研究法和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法,這三種基本方法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層次遞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基礎研究到理論研究到應用研究,重點體現和反映了旅遊本質的應用性特點以及需要多學科交叉學科介入的研究方法與路徑。
(一)調查法
調查法是絕大多數學科都運用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礎、入門方法和立足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方案。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性、多樣性和社會性特點,使其發展涉及到特殊的人—人關系(社會關系)、人——地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特殊性表現在民族文化越濃郁越有特色的地區,經濟就相對欠發達,但社會關系就越相對和諧(體現在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商業意思淡薄)等方面],而旅遊開發則會對當地社會結構、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等產生一系列的正負面影響,因此,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需要多學科介入,對其資源開發、旅遊影響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尤其是需要運用到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旅遊學、環境學等相關學科的多元化調查方法進行調查,可利用問卷、訪談、參與觀察、遙感技術等手段,通過長期調查與短期調查相結合、整體調查與專題調查相結合、田野調查與通訊調查相結合開展調查研究,以便得出更為可信的、客觀的結論,從而為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建設、發展、管理、經驗、調整各種相關利益者關系和社區居民與自然關系、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等具體實際工作提供豐厚的基礎與科學合理依據。
(二)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是文化學、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理論層面的研究方法。「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的遊客以及入境遊客因文化差異而顯示出消費差異,對哪些文化才是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哪些文化是具有差異性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題文化是什麼,如何開發出適合不同層次、文化背景的遊客需求的產品等等文化篩選、文化內涵與本質問題,需藉助交叉學科和多學科從跨文化角度進行比較研究。有比較有對比才能尋找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優勢,有比較才能清楚自己的競爭位置、自己的劣勢,才能認清態勢,得出更為切合實際的結論。同時,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的旅遊產品設計、形象設計與傳播、客源市場、主客關系、旅遊影響等實際問題也都需要進行跨文化研究,才能找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社會發展的產品與方案。辨正觀點認為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旅遊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產業,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所形成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和文化圖像,也需要藉助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民族學等學科成熟理論進行理論的詮釋與解讀,歸結和尋找出相關的規律、定律,揭示現象的本質,以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面,構建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才能指導更為廣泛的實踐。
(三)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
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正確最重要的方法,在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中屬於應用層面的研究方法。「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准」。旅遊學科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涉及面的廣泛性決定了需要從不同學科理論對其進行多維視角的個案與共性研究,從而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優點,形成自身的理論特色,並指導實踐。旅遊的實踐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對於民族文化旅遊而言更是如此,民族文化旅遊除了需要旅遊學理論的指導外,還需要根據其獨特性結合實踐中的案例進行研究,運用民族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環境學等相關成熟理論將實踐中的新現象、新情況、新問題、新關系、新變化進行概括、總結,上升為理論層面,然後再回到時間中加以檢驗,用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工作。此外,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上升到理論需要有一個載體作為轉換平台,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中對個案與共性的研究則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轉換平台,充分體現了旅遊作為應用性學科特點,避免了理論寬泛或者空洞無物以及實踐的盲目性、短視性。
當然,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切忌紙上談兵,只重視理論分析,忽視應用性探討;二是應避免不分主次的缺乏實際意義的或者不具有典範意義的個案研究的累積。兩者需要有機結合起來,用辨正方法和發展觀點、正確的邏輯思維進行貫通研究。
二、兩個基本路徑
正確科學的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好的便捷的研究路徑,也會造成不必要的重復研究或者人力、物力、財力的耗費,因此,尋求研究路徑也十分重要。
(一)一個視角:跳出旅遊研究旅遊
任何一個學科的可持續發展都不能把自己的思維束縛在本學科的視野之內,需要藉助其他學科理論與方法來反思、審視本學科,為學科發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動學科理論的完善和可持續發展。旅遊研究也如此,「旁局者迷、旁觀者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免造成一葉遮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性。受學科背景和知識結構的影響,研究者往往局限於自身專業的去研究旅遊,目前,從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學者多為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專業,視角較為單一,受學科專業研究方法、手段、路徑所牽制,當研究達到一定階段後很難突破固定思維的束縛,使研究更進一層,因此,需要「跳出旅遊看旅遊、跳出旅遊談旅遊、從另類的視角研究旅遊」才可能加快完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的構建。旅遊的發展涉及眾多學科,從相關學科的視角來研究旅遊,用他者的眼光審視旅遊,也許能夠得出新的觀點、新的思維、新的結論。
然而,並非要說,研究民族文化旅遊完全需要脫離實際和自身專業知識背景,而是說在自身專業知識背景的基礎上,換另一種思維、視角,善於學習其他學科的優點,博採眾長,融貫中西,匯通古今,為我所用。不僅如此,也要學會借鑒和運用國外已有的優秀理論成果和成熟的先進的研究方法、手段,結合我國實際,進行研究,以實現利用「他者」的視野探討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旅遊之目的。
(二)一個平台:實踐與交流對話
目前,我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人員主要由實踐派(從事旅遊一線工作的旅遊行政部分、旅遊公司、旅遊企業等)和理論派(高等院校、政府研究機構等)構成(包括海歸派,海歸派也有實踐派和理論派之分),對於實踐派而言,他們長期從事旅遊實業工作,實踐經驗豐富,但由工作忙、空閑時間少等影響,大多數人沒有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現象,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一般屬於的「拿來主義」和「實用主義」,是我國旅遊研究中理論滯後於實踐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的優勢是對現實把握很准,能夠產生直接的明顯的效益,劣勢由於理論欠缺,往往對旅遊發展態勢把握不準,對實踐的本質認識不夠,在實踐中往往容易造成旅遊負面影響和不和諧因素。而對於理論派而言,大多數人的空閑時間相當多點,受學術氛圍、教育等背景的影響,其知識相當豐富、理論功能深厚、對未來事物發展態勢具有很強的敏銳性和可預視性,對事物本質剖析清晰,但由於實踐經驗少,大多數人對實踐認識不夠,往往導致理論脫節於實踐,或者造成理論過於寬泛、空洞,「理想主義」色彩較濃。針對實踐派和理論派的優劣勢,民族文化旅遊研究者可採取回歸實踐的做法,建立一個對話與交流的平台,實現優劣互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一是對理論派而言,「實踐出真知」,可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條件允許的話單位可鼓勵和支持他們到旅遊一線掛職工作,掛職期間工作量以及相關報酬可酌情計算,消除掛職人員的後顧之憂。或者與旅遊一線企業、景區、旅遊實體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設立研究觀察點,跟蹤研究;二是建立對話交流平台。通過各種途徑參加由專業機構、學術界、旅遊企業實體、政府部門等聯合舉辦的各種各樣的旅遊學術研討會、旅遊論壇、旅遊峰會、旅遊交易會等對話交流平台,互通有無;三是憑借現代傳媒,廣泛涉獵旅遊及相關的資訊和學術動態,了解旅遊發展態勢,提高業務和理論水平。
總之,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獨特性需要研究者運用正確的恰當的研究方法、手段、技術去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更好的成果。當然,在民族文化旅遊實際研究中還應特別注意兩點: 一是尋找問題比解答問題更為重要;二是著力於分析問題而非做出判斷(下死結論)。尋找問題不僅是研究的起點,而且對於青年研究者來說鍛煉洞察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對今後的研究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是培養創造性能力最堅實的基礎。旅遊是一個發展變化著的動態產業,對於「民族文化旅遊」這樣還在發展變化中旅遊研究,重要的是對發展運動中各種關系及作用與變化的分析,而非輕率地做出判斷(下死結論),避免「盲人摸象」現象的產生。
5. 我想報旅遊管理的自考,一共需要過幾門課呢分別是什麼
報旅遊管理的自考,一共需要過幾門課以及課程是什麼,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旅遊管理專業(專科)
考試科目(科目代碼)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0001)
鄧小平理論概論(0002)
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0003)
大學語文(專)(0010)
計算機應用基礎(0018)
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0019)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0009)
旅遊經濟學(0187)
旅遊心理學(0188)
旅遊與飯店會計(0189)
旅遊英語(6010)
中國旅遊地理(0190)
旅行社經營與管理(0191)
旅遊市場學(0192)
飯店管理概論(0193)
旅遊法規(0194)
公共關系學(0182)
導游業務(0195)
畢業實習與考核(2548)
第二種,旅遊管理專業(獨立本科段)
考試科目(科目代碼)
毛澤東思想概論(0004)
英語(二)(0015)
日語(二)(0016)
俄語(二)(0017)
任選1門(0051)
管理系統中的計算機應用(實踐)(0052)
客源國概況(0200)
財務管理學(0067)
市場營銷學(0058)
專業英語(0196)
旅遊景區管理(6153)
旅遊資源規劃與開發(0197)
旅遊企業投資與管理(0198)
旅遊人力資源管理(6126)
中外民俗(0199)
旅遊文化學(6124)
畢業論文(0)
導游學概論(6123)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0053)
組織行為學(0152)
6. 中國旅遊文化的內容有哪些
一、旅遊文化在旅遊業發展中的地位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文化旅遊正成為一種備受青睞、生機盎然的旅遊形式。文化因素對現代旅遊活動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和深遠。要加快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這首先是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的必然要求。
「現代旅遊現象,實際上是一項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為基礎的,涉及經、政、社會、國際交流等內容的綜合性大眾活動。"
(註: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文化因素滲透在現代旅遊活動的各個方面,「文化是旅遊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遊業的靈魂。"
(註:馬波:《現代旅遊文化學》,青島出版社,1998年。)
旅遊者的旅遊行為是一種文化消費行為,其外出旅遊的動機和目的在於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而旅遊經營者要達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須提供一種能滿足旅遊者文化享受的旅遊產品。
無論是自然旅遊資源還是人文旅遊資源,其要吸引和激發起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就必須具有魅力無窮、獨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內涵,滿足人們對科學、史學、文學、藝術和社會學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必然要求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文化。
其次,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旅遊業保持自身特色的決定因素。人們常說:「民族的東西是獨特的,文化的流傳是久遠的。"
(註:孫玉波:「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北京胡同旅遊帶來的啟示」[N],《經濟參考報》,1995年6月17日。)
一個國家的旅遊業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也便失去了強大的吸引力。實踐表明, 「舉凡旅遊業昌盛之國,莫不以旅遊文化取勝。」
奧地利的旅遊,幾乎都與斯特勞斯等奧國音樂大師緊密關聯。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蘊含法蘭西民族的歷史掌故。
(註:許宗元:「論茶文化在旅遊文化中的地位」[J],轉引自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因此,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再次,旅遊文化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旅遊是以一國一民族獨特的文化招徠旅客賺取外匯的文化經濟」
(註:李剛:「宗教文化——重要的旅遊資源」[J],《天府新論》,1990年第1期。)
為此,世界上許多旅遊業發達的國家先後實行了「文化經濟」新戰略。
美國洛杉磯文化旅遊負責人羅伯特·巴雷說:「文化旅遊大概是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旅遊項目。因為各個城市發展文化旅遊可以獲得相當可觀的收入。
(註:玉東:「美國旅遊業中『增長最快的項目』——文化旅遊」[N],《北京日報》,1997年6月26日。)」
義大利對文化遺產投入和產出經過全面系統計算,得出的結論是,國家每年對文化性參觀旅遊業徵收的增值稅收入是保護費用的27.5倍,並能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建築、商業和交通運輸,促進科學文化的發展。他們由此認為「文化遺產是該國最豐富寶藏,內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財政來源,應視為戰略資源和國家基本生產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自1985年,開始實行全國『文化經濟』新戰略,以達到保護文化、宣傳自己、經濟受益一箭三雕的目的。
(註:游天:「新興產業奏鳴曲」[J],《北京財貿學院學報》,1994年第5期。)」
韓國也積極採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意欲將文化、旅遊培育成21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
(註:秦玲:「文化旅遊:下個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韓國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N],《科學時報》,1999年11月5日。)
從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已成為發展旅遊業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經驗之一。
乄誮訫逝氺 回答時間 2007-06-06 15:30
7. 旅遊文化學是什麼
旅遊文化學是從文化的視角研究旅遊的知識系統,是把旅遊作為文化的對象和內容加以研究的一門學問。旅遊文化學是商業文化研究的一個分支,是旅遊學和文化學的結合,也是旅遊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作為一個旅遊者,僅僅知道旅遊,只是一個看客;不僅知道旅遊,而且知道文化,才是一個真正的旅遊者,才稱得上是一個旅行家。同樣,僅僅研究旅遊,可以成為一個旅遊業的指導者或一個有知識的商人;只有不僅研究旅遊,而且研究旅遊文化。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旅遊專家。
8. 《旅遊文化學》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hj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