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信息化時代如何進行化學教學

信息化時代如何進行化學教學

發布時間:2022-10-16 11:07:22

1. 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有效整合

一、究竟什麼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
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指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實現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當然,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不是簡單的結合,不是被動的融入,而是高層次的主動適應,它將帶來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資源的變革,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和師生之間關系的變革。不僅僅表現為策略或內容上的交叉、滲透、組合、綜合,更重要的是它們所表達的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整合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學習,我個人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武裝教師的頭腦,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
在開始的時候,對於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認識出現了偏差,錯誤的認為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的課程整合就是利用微機引導學生在互連網上學習。
大家知道,化學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的發明、創造一般是從化學實驗中獲得的,化學理論的建立也必須依靠實驗作佐證,化學實驗內容具有非常豐富的教育價值,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化學原理、概念,鞏固化學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在微機上進行化學學科的學習,勢必在學習過程中不能進行化學實驗,只能進行實驗模擬,在很大程度上,實驗模擬的可視性很好,但可信度卻很差。
基於以上的認識,在一段時間內,本人對於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的課程整合存在抵觸情緒。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才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的課程整合不僅僅是利用微機引導學生在互連網上學習,它囊括的內容相當廣泛,例如:早些時候常說的微機輔助課堂的教學等,既包括狹義上的網路學習,又包括廣義上的網路學習。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越來越密不可分,要摒棄傳統教育教學的弊端,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用嶄新的教育理念看待課程、教學,才能把握課程整合的實質與關鍵。課程整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個認識,實踐到推廣、普及的過程。
2、要重視化學學科教學資源庫的建設。
化學是一門信息量很大的科學,學科教學資源是學科課程整合的基礎,沒有資源,整合就無從談起。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本人深受資源匱乏的困擾。
剛開始的時候,為了上化學平衡的課,四處網羅有關動態平衡微觀模擬課件,但都不能很好的與我的教學設計兼容,不得不花很大的精力自己製作課件。
為了上一節鹼金屬的公開課,為了讓學生在感性上對銣和銫與水反應有多麼的劇烈有認識,而四處搜羅銣和銫與水反應的錄象,甚至聯系購買銣和銫。
諸如此類的困擾,大家也會有體會。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化學的探究學習過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資源支撐,僅有教材、參考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量圍繞化學課程,基於信息技術的數字化資源。
可能有人會說,網路資源瀚如煙海,還用你來開發?其實不然,正是如此,才更要教師將相關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和加工。在網路上搜集過資料的人對此都深有體會,我們總不能讓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大海撈針吧。
資源庫的建設和開發,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需要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當然,我們提倡學生親身經歷對自然或社會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資料,與在圖書館、網路或資源庫的第二收資料相結合,因為,這兩種資料及其收集過程中所培養出來的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3、要重視教學設計的「學教並重」
教學設計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規劃藍圖,教學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學設計一般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⑴ 創設學習情境。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不同,創設不同學習情境。如:社會、文化、自然情境;問題情境;虛擬實驗環境等。在學習情境中學生進行觀察、思考、操作,在這里,可利用多媒體課件、網上教學資源創設情境。
⑵ 教師指導學生探索學習。教師指導學生觀察事物的特徵、相互關系、規律等並進行思考,利用NetMeeting或BBS等進行協商或發表意見。
⑶ 學生實踐、驗證階段。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對所獲取的信息經過初步整理,加工後會得到一定的結論或提出某些假說,需要對這些結論或假說加以驗證。在這里,可利用信息技術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學習情境。
⑷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知識重構和歸納總結。
⑸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測評價,以了解學習效果。
教學設計應針對教學模式的各個環節進行教詳盡的設計和規劃。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逐步加大探究力度。整個高中應形成一個系統的學科探究目標。探究教學活動的數量應由少到多,使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切忌「一刀切」。
從每一節的教學來看,在探究問題的設計上,也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不同層次的探究情境。
4、要重視課程整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進
信息技術是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和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在實施課程整合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結合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優點,使學生自己主動去完成學習的各個環節,達到學習的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粉筆和黑板的作用要逐漸淡化,代之而起的將是多媒體和網路;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要被重新定位,單純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局面將被改變;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將不斷提高。
總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當前教學改革的新亮點,它的發展無疑將為新的教學理念的實現開辟出美好的前景。
三、在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整合中應注意幾個問題
1、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急於求成。
數字化學習方式與傳統的學習方式有者本質的不同,這個轉變需要過程,從教育者的思想轉變到數字化資源的建設、從學習者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到主動探究式的學習以及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建設都需要一個過程。因此且不能急於求成。
2、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要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⑴ 傳統教育教學手段與信息技術手段之間的關系
化學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的直觀性、真實性是任何先進的技術手段都代替不了的,絕對不能以動畫等媒體流替代所有的實驗。
目前,在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出現過兩種很不好的傾向。
一是教學應用上的極端化傾向
這種傾向的最大特點是將信息技術應用到了「極致」,無論什麼課型,無論是否有必要,甚至板書都要應用信息技術,似乎沒有信息技術就不是一節課。以至於學生變得害怕上課。
對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解應該深入而全面,不能局限在「媒體論」的階段,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應該是多樣化的,學無定法,教也無定法,我們不應追求一個統一的模式,更不能流於形式,否則會走得太偏,不是不用,回到老路上,就是流於形式的處處都用。在這一點上,化學學科顯得更加明顯些:如實驗操作絕對不能完全由信息技術代替。傳統的教學手段也有它的優勢!不能用信息技術手段完全取代傳統的教育教學手段。
另一種是軟體製作上的極端化傾向
這種傾向的最大的特點就是認為,教師的教學課件必須由教師本人編制,並追求製作課件的平台的先進性。不是有一段時間就追求課件製作要用Authorware、3D Max、網頁等等嗎。
這種傾向只能無窮盡的增加教師的負擔,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素質教育的深入、教育教學方法和技術的發展和改進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在課程整合的過程中,信息技術是用的,不是作的。當然,作為一線的教師,能夠自己製作教學軟體更好,但如果有高水平的、符合自己教學思想的教學軟體就沒有必要再費神費力的重新自己編制軟體。
我認為,只要能將信息技術恰倒好處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點,彌補傳統教育教學手段的不足,就是好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課例。因此必須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實效性。
⑵ 關於教學進度和教學時間的關系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40或45分鍾為一個時間段,而基於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是不可能使所有的學生在一節或兩節課內就將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一節或兩節課的內容完成,即使完成了,也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無法達到教學的目的。
正是這種明顯的沖突,引來了在眾多的反對聲。
其實,產生這種反對聲正是由於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認識錯誤而造成的。現行的教材是以知識傳授為核心,能力培養為立意的體系,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基於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如果所有的課都要這樣去上,那隻能是作秀。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除了基於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之外,目前主要的還是網路下的課堂教學。如果將來有一天,教材和教學進度的安排都轉變為以培養能力為核心的化,都採用基於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也未嘗不可。
⑶ 學生低探究能力與實施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對學生高探究能力要求之間的關系
在基於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普遍感覺到學生的探究能力十分欠缺,而且個體間的差異極大。眾所周知,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探究能力的形成更是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這種能力的培養,最好從幼兒園、小學就開始。可惜的是,現在大多數地區的幼兒園、小學甚至初中根本就不重視,因此進入高中的學生非常缺乏探究的經驗與能力。
探究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網路型課程整合的教學時間和教學進度的安排。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前必須了解學生的探究能力達到了什麼水平、知識基礎能夠達到什麼水平、不同基礎的學生可能存在的主要差異是什麼等問題。最好是在基礎年紀(如剛入學時)調查研究整個年級學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並制定本學期期望達到的能力目標。這需要學校建立一個能力發展系列目標,各學科通力合作,幫助學生形成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為核心的能力基礎。
一旦基礎探究能力形成之後,各學科就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科探究能力,一旦學科探究能力形成,學習效率自然提高,教學進度和教學時間的問題自然就好解決了。

以上是我個人對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整合的一點粗淺看法,不到指出請各位專家斧正。謝謝。

c

2.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助力化學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就此問題,淺談一下本人在實際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對事物有了美感,也就變「苦學」為「樂學」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探索的主題,改變教學態度、改變教學方法等等。現在信息技術在教學的有效運用,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插上了翅膀。 1、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給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活力,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通過屏幕出現的那一副副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那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勁頭,那變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單調和枯燥乏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到強烈地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慾,形成了一股學習的動力的效果。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時,先在屏幕上用動畫顯示一個長方體的展開和合並不斷出現的畫面作為主題畫面,通過一隻小兔騎著摩托車在長方體的棱上繞圈,並加上美妙的音樂,一下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學們對於老師要上的數學課充滿了渴望,學習熱情高漲。 2、信息技術進入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證明:當學生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產生了興趣以後,他們就會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就應該為他們創設各種條件,使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先讓用動畫引出現豬八戒和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裡由於孫悟空沒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師兄弟產生意見,為了搞好團結,共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現在需要同學們幫忙解決問題。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了起來,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內容。他們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廣泛地涉及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在數學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不僅可使一些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概念、法則、公式在教學中簡單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教師更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化抽象復雜為形象簡單。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優化和鞏固。 1、在概念、法則、公式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感性地掌握知識。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思考、討論、操作、答問、質疑、總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學面積的含義時,把它分為兩部分教學,先教學物體表面的面積,然後教學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後讓學生得出面積的含義。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演示引導學生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桌面的面積、操場的面積,從而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由什麼是正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得出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再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2、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有助於教師解決重點、難點。如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一課中,教學重點是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體積單位;教學難點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確表象。這些內容都比較抽象,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教學邊講解邊演示,電腦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體有多大,並與學生操作相結合,變抽象為具體,誘導啟發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環境,促進他們動腦筋,使所有學生都去思考問題,同時利用三把米尺組合成一個1立方米的正方體,讓一個組的學生走進去,從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體可以藏12個人。通過生動的演示和實驗使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突破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在教學中優化練習設計,鞏固新知識。新授課中的鞏固練習,就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時不是簡單地重復書上學到的東西,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練習。信息技術在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練習」的設計方面更富有彈性,體現練習的階梯發展趨勢,由易到難,體現差異教育:學生開始從模仿型的基本練習——變為提高辨析能力而設置的判斷練習——再變為糅合知識而設置的綜合練習等等。另外,老師在練習課上從基本問題出發,循序漸進地設計練習內容和增加難度,設計一定的嘗試練習題和發展性練習題,使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系及規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不依常規去尋求變異,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這方面同樣有很大的優越性,不僅數學題型變化多樣,而且一題多變,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活中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能力。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教學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從新課標實施以來,很多老師都有同感,就是我們所使用的教材課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課時安排卻沒有增多,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如果使用過去的手段,增加每一節課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難度。教材內容是有限的,而課堂教學採用信息技術手段後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與有關的內容引入課堂,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大課堂的容量。例如在講授「第十冊《統計圖》的教學」一節時,可利用電腦的Excel功能,設計簡單折線統計圖和復合折線統計圖,教會學生如何運用Excel功能。本來兩節課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一節課就完成了。學生通過在電腦室上課,動手操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對於重點、難點知識部分進行特殊區分顯示,比較歸納,得出結論。以往需要兩節課時完成的任務,在運用了信息技術教學之後,壓縮成了一節課時來完成。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可以將教材按要求重新組合,增加課堂信息傳輸量,加大密度,同時又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覺器官,投入積極的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中介的整個課堂得到了優化,提高了教學的效果,還能減輕學生盲目地死記硬背的負擔。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於課件設計的形象生動,使學生右腦的直覺形象思維得到較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由於問題的設計和啟發易於多樣化和綜合化,易於知識之間的滲透和條理化,把左腦的抽象邏輯性與右腦的具體形象性相結合。通過這樣,教師就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思維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和創新型人材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讓生活走進課堂 數學本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了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結點,並架起橋梁,使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素養,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例如,教學五年級 「數學活動課」一節時,播放師生游「三星堆博物館」的情景。參加這次活動的學生有980人,教師38人。門票價格為成人票每張20元,學生票每張8元,30人以上可以購買團體票,團體票每張5元。問:請你設計一種最為省錢的購票方案。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各自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 創設生活情景,突出主體地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例如,在教學「幾和第幾」時,讓學生模擬人們排隊買票的情景,把靜止的畫面變成生動的場景,在生動有趣的生活中學生加深了對基數與序數的認識,學會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運用各種信息資源,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總之,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從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形成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

3. 請以高中化學新知識教學某片斷為載體,談談你是如何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

高中化學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實驗,但,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夠用實驗教學來展示,這就需要注入新的教學元素。為了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課堂效率,應把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教學科學整合,把豐富的化學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有機地集合起來,運用系統方法,在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技術學等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協調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教育內容和教學媒體等教學諸元素的作用聯系和相互之間的影響,使整個教學系統保持協調一致,維持整體的過程和結果,產生聚集效應。對於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認識與理解多數教師仍是停留在公開課、賽講課、教研等活動中。要想讓所有教師在教學中都能正確認識、理解和使用,確實還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具前瞻性,尤其是理念更要適度超前。課堂教學仍然是信息技術應用的主戰場,應該盡可能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真正發揮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時代.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要求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的體現,以及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教學方式方法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對於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經常要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要和同行一起討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其他的課程中,信息技術給其他課程帶來什麼?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寬,知識面的拓寬,教學方法的改變等等.那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是什麼?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教師的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
信息技術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圍,極大地豐富了信息資源,為個性化、自主及互動式的學習提供了實施的舞台,使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得以進行,使終生教育、學習化社會的構想得以實現.信息技術不只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服務於他們學科教學的得心應手的教學媒體,是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的工具;對於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措施,是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必修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
我是這樣認為的信息技術這門課的前身是計算機教學,從計算機到信息技術的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突破和飛躍.從單機到聯機到網路的貫通必然對改變了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變化和發展,即從「計算機文化論」到「計算機工具論」,再到現在提出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正是人類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認識的不斷提高.對於我們21世紀的學生來說,基本的「信息素養」應包括:
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並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後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並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4.信息創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6.協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夠通過互聯網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圍,面向世界,開闊視野,並能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與他人的聯系、協作.
三、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課程整合應該分幾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術課程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而學習,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處理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級小報的形式進行教學.Microsoft access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通訊錄的形式進行教學等等,因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識要比課本中的知識豐富和精彩的多,學生們喜歡貼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說事半功倍.
第二步,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
目前,在中小學信息課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好學生以為上信息課是在耽擱他們的學習時間,差點的學生以為信息課是休息課,是玩的課.所以就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談自主性學習.針對這一現象我在高中信息課的教學中是這樣做的,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比如現在的學生要求更寬更廣的知識面,但從課本上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語文方面從作者的生平,寫作歷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體的形式去表現其效果不言而喻.數學方面通過直觀的線、面、圖形的運動會加深學生對幾何的理解,拓寬他們對解題的思路,枯燥的數學就活了起來.其他的課程就不用再說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節信息課為例,淺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體會.
我講的這節課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信息.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網路的基本知識,對Internet有了感性的認識,能對相關信息快速搜索,並能製作簡單網頁的基礎上學習的.考慮到大部分同學都會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到了如何將找到的信息運用到日常的學習中,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將網路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從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信息技術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完成任務相結合.
針對學生平時的各科進度,有目的的選擇一些趣味性強、與各學科知識相關的內容,設置幾個任務,由學生自主學習,最終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擴充自己的資源庫.具體做法是如下.
1.設置任務:利用所學知識,搜索相關信息,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語文:關於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物理:關於聲納的定位;化學:金屬對身體健康的作用;歷史:對陳獨秀的評價;地理:對黃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兩名水平較高的同學,每個成員選擇一科,合理的運用所學知識,在網路上檢索信息,下載下來,最後由小組成員們一起將信息匯總,擴充到資源庫中,每小組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相互討論,相互研究,使學生積極協作,運用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3.各組互相交換成果,互相點評.
4.老師總結點評:同學們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內容很新穎、豐富,極大的擴充了大家的
知識容量,豐富了學習網站的內容,由於時間的關系,很多同學還有大量的內容沒有添加到自己的網站,同學們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再找一些更多的相關內容,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
在組織的這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驅使他們自主的去學習.象這樣讓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在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積極應用到實踐中.
第三步,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後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遊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後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這一步的教學就更加的開放與靈活更會激發學生求知表現的慾望,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缺的就是這一點,可以說能改變整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學生和教師夢寐以求的境界.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4. 如何做好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學教育

信息化是現階段最主要的發展方向,它為化學學科的教學和發展提供了很多的新方法和新技術。化學是一門以實驗性為主的學科,在化學的學習中,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技術來促進化學的學習。
一、信息化促進化學學科的發展的意義
信息技術作為硬體設施,為化學教學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它還需要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與諸多軟體的有機結合,以達到信息化化學教學的整體最優化。因此,有效利用信息化可以提高化學學科教學效果。
1.信息化化學學習是信息化化學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途徑。信息化化學學習的學習目標比以往的化學學習目標更強調化學學科知識結構,以達到利於學習者進行知識的遷移與補充的目的。信息技術方便的信息組織、管理功能,為知識的結構化提供了技術支持,但如何甄別原始數據、獲取有用信息,如何處理信息使之成為有用的知識,如何將知識結構化,如何將外顯的知識結構內化為學習者頭腦中的認知結構,這無不需要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合理使用信息化化學學習策略來完成。
2、信息化化學學習策略是享用超媒體的前提條件。集圖形、文字、聲音、動畫、圖像於一體的多種媒體刺激,是整合課程中信息技術最顯著的優點之一,也是信息化化學學習過程用以激發學習者興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學習者如果仍以傳統單一的文本接收的方式接收信息,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多個感覺通道,大量不適應的多媒體信息反而會造成學習負擔,學習者只有掌握信息化化學學習策略才能極好地在頭腦中完成信息輸入過程。以化學學習中的學科特色,化學實驗的學習為例,在強調「動手做」實驗的同時,學習者可以選擇使用電子技術對部分危險、污染、高科技、微觀實驗進行模擬,但這一切活動的完美實現均要以良好的信息化化學學習策略作為前提條件;否則,技術雖然是好的技術,卻無法促進你對化學實驗的學習。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學教育的措施
1.將信息化應用到老師的備課中
利用信息化的技術可以大大的提高了老師查閱資料的速度。通過信息技術,老師可以在網路上進行查找到相當豐富的教學材料和生動的案例。比如說,在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氧氣的性質和用途」的時候,就可以利用網路查找到很多生動的案例,比如說,溫室大棚的蔬菜種植,南極的冰山融化,登上運動員的氧氣瓶,急救病人的氧氣使用等,這樣的教學案例的引用個,可以大大的豐富了化學課堂的教學內容,讓邏輯性思維也比較強的學科瞬間變得貼近學生們的生活,激發起學生們想要學習的積極性。利用信息化製作圖文並茂的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可以大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省去了不必要的環節。多媒體技術可以提供圖文並茂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們在視覺、聽覺的完美結合之中完成了知識的吸收,這樣更加的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2.將信息化應用到課堂教學中
利用信息化的技術進行有效的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課堂導入是學好一節課的必要的環節和部分,一個好的導入,會瞬間激發和吸音學生們的注意力。比如說,在學習「磷的自燃」這一節課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段關於傳說中的「鬼火」的視頻,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懸念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老師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課:為什麼在過去的墳墓中會有火光出現?這樣的新課導入,會僅僅的吸音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迫切的想要了解課文中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抽象的知識點。利用信息技術可以非常生動、形象的將微觀的知識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比如說,在進行分子變成原子,原子組合成分子的過程中,學生們單憑自己的想像是無法真正的體會到化學反應的內涵的。那麼利用信息技術,就可以在大屏幕上生動、形象的展現給學生,分子是怎麼裂變成原子的,原子是怎麼通過重新的組合形成新的分子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可以大大的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最終順利的完成化學教學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突發事件和突發問題,老師也可以及時的利用信息技術去解決。
3.將信息化應用到化學實驗中
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來進行知識的探究和學習,從而在實際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培養了自己的創新精神的科學素養。但是,由於受到時間、空間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有很多的實驗無法在課堂教學中演示給學生觀看,比如說:有害性氣體的實驗、危險性的實驗、有毒的實驗、浪費時間比較長的實驗、佔用空間比較大的實驗、對儀器要求較高的實驗等,這些都無法演示給學生觀看。這時候,可以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實驗中去,網路上保存了大量的實驗教學和實驗過程。真實的實驗模擬不僅調動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幫助學生們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化學反應的全過程,從而達到了對知識的全面了解。比如說,利用氧化法降解來處理生活中的污水的實驗設備、方法和原理,這就可以讓學生們在網路上找到相關的視屏進行學習和了解。因為,「利用氧化法降解來處理生活中的污水」這不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是屬於化學教學的延伸,不適合佔用許多的時間在化學課堂上講解。但是,「污水的處理」又是學生們非常關心的生活問題。所以說,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的達到實驗的延伸,而且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學生們有效利用信息化「資源」的能力和水平。另外,對於「非重點」的化學實驗,老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們進行自己學習、自己探究。可以讓學生們利用網路資源進行相關實驗的下載和學習。
結語
信息化技術有利於課堂教學的改革和進步。教師從備課、講授、作業等多個環節都能有效利用信息化技術,使得教學內容更加接近化學學科發展前沿、更加貼近生活,提高教學的知識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水平,建立多樣化的信息化資料庫將成為化學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發展方向。

5. 如何在信息化時代,網路環境下進行化學教育教學

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深刻地改變著現實生活。掌握信息技術是適應時代的基本要求,可以說21世紀不掌握信息技術,在某種意義上說,就等於文盲。信息技術給人類傳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它不僅給我們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傳播媒體,而且給我們創造了更多、更豐富的傳播方式和途徑。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人類傳播是緊密相連的,人類傳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日益豐富多彩。掌握和應用基本的信息技術,提高人際傳播和交往的技能,是信息社會中的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也將成為我們每個人社會生活的必需。

關於教育信息化,我們不能僅僅把它理解為「多媒體化和計算機網路化」,盡管多媒體與網路理所當然是教育信息化的技術先鋒,但學校教育的多媒體化和網路化決不能等同於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內涵遠比這大,一般理解的教育信息化,即指在教育與教學中,開發並應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建立信息社會需要的教育環境。從資訊理論的觀點來看,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利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建設一個能使教育者和學習者方便地獲得信息和交換信息的環境,特別應指出的是,教育信息化中的學校教育教學環境是指圍繞學校教學活動周圍的一切事物,是教學活動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全部內外條件的總和。

由於各地教育行政領導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程度不同,各地經濟發展水平高低不等,城鄉差別及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層次等原因,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存在著明顯的不平衡現象,從馬鞍山地區來看,就存在著諸多誤區。

誤區之一:重網路建設,輕信息應用。我市近幾年在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各校都組建了校園網或上網教室,這是一項投資大、技術含量高的工作。校園網建成了,上網教學也開展起來了。但通過一階段的工作,問題就顯現出來了:學校大都以上網教學為起點,對學生進行普及上網教學,瀏覽WWW、收發E—mail,兩、三節課就可以教完,學生掌握得也很快,接著就放手讓他們上網,可學生們不是上游戲站點玩游戲就是上網聊天,教師沒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也無法有效地進行控制管理。一方面上網沒有實效,另一方面對網路的要求卻越來越高。如此大的投入,效果卻不明顯,學校開始迷惘:難道這就是教育信息化工程嗎?

誤區之二:重教育信息化工程,輕CAI教學。在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學校中有許多也是CAI教學搞得很好的學校。校園網的建成和上網教學開展起來後,原來做課件的教師又要管理校園網,還要組織上網教學,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師的精力有限,且其他能得心應手地製作課件的教師也不多,故課件製作也停步不前,學校又陷入了迷惘:難道搞了教育信息化,CAI就不搞了嗎?

誤區之三:網路教學與輔助教學、上網教學混為一談。有不少學校在上網教室的基礎上進行了網路教學,開展了課題研究,但在具體工作中還是使用傳統教學思想和模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搞了網路語文教學、作文教學、多學科整合教學等,但收效平平,有的甚至還不如傳統教學的效果好,課前要做大量的准備工作,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資源,針對一堂課要做一個幾十個頁面的網站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們開始對網路教學缺乏信心,積極性也降了下來,課題研究工作困難重重。
鑒於教育信息化目前發展的現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 提高認識,樹立教育信息化新觀念

全球信息化的迅猛發展,沖擊著政治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教育也不例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而教育的進步又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發展信息化,不僅要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通過信息教育使多數人能夠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基礎設施的作用。因而信息化社會對全民族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發達國家,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接觸計算機。法國教育部最近宣布了一項為期三年的發展計劃,到2000年,每個學生都要介入多媒體學習活動。幼兒園孩子學電腦繪畫,小學學生低年級學電子郵件,高年級學用WEB伺服器,初中生上Internet網,大學生人人有個人網址。用好現代教育技術,開展網路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樹立新觀念。因而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在中學教育領域中提出信息教育的觀念,目的在於使人們能全面認識信息教育的目標、內容和要求,能意識到信息教育不單純是開設計算機課,學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其他學科教學服務。強化信息教育,為的是能更好地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有科學精神、有創新能力,有很強信息觀念和信息能力的全面發展的新人;為的是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教學的新規律,推進教學模式的變革。

(二) 重視對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

一個現代人,不僅需要有讀寫算的能力,還要具有計算機的常識,並且具有使用計算機的意識與能力。因此,「信息素質」可以理解為由信息時代帶來的對「素質」內涵的新的補充,即除了平常所指的「素質」之外,一個現代人必須具有信息意識、信息常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相關素質,及具有道德、技術和人文三大素質。信息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即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種使用計算機與其他信息技術來解決自己工作、生活中問題的意識。這是想不想得到和敢不敢用信息技術的問題。其次,教育者必須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修養,使他們能夠遵循信息應用人員的倫理道德規范,不作非法活動,也知道如何防止計算機病毒和其他計算機犯罪活動入侵。這是信息倫理修養問題。再次,還應該使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學技術常識,讓他們基本上能夠閱讀有關的一般通俗科普信息文章和參加有關的討論,談論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這是知不知道信息技術的問題。另外,我們要引導學生,讓他們具有基本的信息能力、信息系統(計算機系統)的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文字處理能力等;具有信息採集能力、信息通信的能力、信息的組織與表達能力、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信息系統的分析與查錯能力、對於信息進行評價的能力、信息結果的分析與報告能力等。這是能否應用信息技術的問題。

(三) 切實重視學校實踐基地的建設

要重視教學實踐的作用,要與社會各部門橫向聯合建立實踐基地環境,讓學生置身於各種實踐活動中,獲得實踐信息,發展自我能力。

實踐與參觀,調查與訪問,包括參加社會實踐和參與各種實驗活動、參觀自然界和調查社會生活的各種現象,永遠是學生教育信息最基礎的來源。皮亞傑在兒童早期認識理論研究中發現,結合日常生活情景進行教學對兒童具有實戰感、形象性、感染力,創設日常生活情景與實踐環境,引導學生從中接受教學信息,積極探索並與同學老師協作交流,主動進行意義建構,這樣的教學對兒童認知與情感的發展特別有利。應當鼓勵學生研究一些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課題,組織學生編成小組到社會中對課題相關的內容進行走訪、調查、測量、統計,同時在課題研究中充分利用電腦和網路搜索相關信息、整理信息並在整理中培養創造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另外要多嘗試具有挑戰性的實踐與研究,這樣可以增強中小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社會責任感,強化他們對學習必要性的認識。

(四) 重視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的信息化

中小學教師要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信息技術的運用,要把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作為學生的認知內容,而不是演示播放工具,要通過教學設計,運用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改革具體學科的教學過程。教育信息化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環節就是教學過程信息化,要切實重視運用信息化的教育環境與成果並結合現代教育教學理論來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培養學生素質與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與教學過程。首先應進一步加強教學網路環境建設,進一步加大各學校現代教育投入裝備的配置,力爭在教室中安裝多媒體計算機、閉路電視和校園區域網,並與Internet網連接,使教師和學生能充分享用國內外的各種信息資源。其次是要抓好軟體建設,充分發揮網路、光碟、自製軟體在教學中的作用,並充分利用原有的投影、幻燈、錄像等開展教學。第三,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科的特色探索教學信息化的模式。例如組織以項目活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在項目活動的教學中將信息技術的學習融入綜合知識的學習之中;組織以學生的信息能力發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創新信息為目的,採取對策、選擇內容等。第四是要盡快在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信息教育課程。

(五) 充分重視網路時代的德育新課題研究

網路的迅速發展,沖擊了傳統的學校德育內容和方式,網路傳播所具有的跨形態的、多元化的文化特性會沖擊學生未成熟的人生觀、價值觀,伴隨信息傳播的各種信息垃圾會弱化學生並不堅強的道德意識,在教育實現信息化的過程中,若不構築好德育堤壩,就可能會嚴重削弱我們多年來的德育成果,學生的思想教育可能會失控。因此,一定要重視網路德育的研究,重視對學生實施網路倫理教育,探索行之有效的網路德育新方法、新模式。

(六)培養一支適應教育信息發展需要的教師隊伍

加大培訓的力度,明確教師必須掌握的信息知識與技能,在大面積地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同時,也要有重點地加強學科教師專業水平的訓練,利用各種教師培訓中心和區域內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技術優勢,盡快地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總之,未來社會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教改步伐,利用信息技術,改革教育內容、方法、體系,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修養,重視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的信息化,重視網路時代學校德育工作新課題研究,把信息技術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促進教育現代化的早日實現。

6. 化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解決了哪些問題

(1) 聯系實際課堂化
化學是一門密切聯系實際的學科,學習化學離不了化工生產過程,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模擬化工生產過程,編寫出化工生產的流程圖,如工業生產硫酸、工業生產硝酸、合成氨、煉鐵煉鋼、煤加工等,也可以根據工業生產實際,模擬實物及反應器中的反應現象。還可以播放實際生產過程的影片,使學生感受到貼近生活,猶如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動態過程「可視化」、空間想像「直觀化
有機化學教學中,經常牽涉到一些化學反應歷程,而化學反應歷程又難以在教室里形象展示。學生缺少感性認識,想像力又受年齡和知識結構水平限制,難於理解。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模擬化學反應歷程使學生看到化學健的拆分及重新組合的過程,加深學生對化學概念的理解。
(3) 微觀現象「宏觀化」
化學教學中涉及到一些微觀問題難於在教學中具體體現,藉助多媒體技術能將微觀現象放大處理。如物質結構中的分子結構、晶體結構等內容是難於用語言描述清楚的,傳統的教學藉助於模型可以降低講解難度,但模型的製作、保存和使用都有一定的限制,而利用多媒體的三維動畫功能則可以輕易解決化學模型問題.
(4) 課堂容量「巨大化」
運用電腦多媒體網路輔助化學教學,可充分發揮其信息容量大、省時省力的優勢,這也是傳統教學所無法比擬的。例如:在復習階段,即化學知識分塊復習階段,教師要在課堂上進行全面的知識總結與大劑量的鞏固訓練活動。若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事先製作好的多媒體課件來輔助復習教學,則不但能增大化學教學容量,加大訓練密度,還能減輕教師的負擔,開拓學生視野,極大地提高了化學課的復習效率。另外利用多媒體的人機對話、不僅界面友善,其超文本、人工智慧、可編著工具、虛擬現實等功能,可以使學習者沿著自己的思路,適應自己的需要去發展學習的過程,及時反饋教學信息,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必能極大地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7. 如何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應用於中職化學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過程,形成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改變中職化學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對於職教工作者,面對不同層次,不同發展需求與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要把他們培養成社會所需的適用型人才,為制葯專業的區域發展輸送合格的專業技術人才,就在全面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使信息技術深層次介入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同時,學生能夠在專業領域的學習中把信息技術作為自己學習的工具,通過它的媒介與教師,與社會建立密切聯系的資源,通過信息技術的暢通渠道,及時了解社會,了解本專業的發展趨勢,實現與社會零距離溝通的渠道,為中職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關鍵詞】信息技術 化學教學 創新教學 應用研究
一、信息技術為中職化學教學添翅助飛
21世紀是信息世界,國際互聯網的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逐步應用,國內外對於信息技術的應用都在積極地推廣,信息技術在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影響著教育教學.為適應未來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必須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所以在中職化學教學中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優化化學教學過程,推進素質教育,是當務之急.
運用信息技術,憑借其呈現方式多樣化,化抽象為具體、生動、直觀、形象、動畫播放,聲情並茂等特點來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提高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而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和數值通訊技術的綜合應用從單一媒體到多媒體,從封閉資源到開放資源,從給定的教學資源到自主建立建設資源,把課堂進一步開放,可以藉助校內外,國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最豐富的、學生最需要的課程資源,從而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使化學教學基於學科,跨越學科,面向真實世界.始於課堂,走出課堂,融入復雜社會.信息技術為挖掘教育的潛力,提升信息素養,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教學創新提供了保障.
二、信息技術應用於化學課堂教學的理論支持
(一)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灌輸的,而是由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協作、討論、交流、互相幫助(包括教師提供的指導與幫助),並藉助必要的信息資源主動建構的.
(二)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
該理論認為人的認知能力首先是從直接經驗得來,即是通過人的多種感官,經過思考到實踐而獲得的,這種經驗較為具體,是從實踐中學習的.第二種經驗比較間接,有「真實感」,但這種經驗不一定要親身體驗,可通過視聽手段而獲得有「親切感」的「代替經驗」.第三類經驗是間接和抽象的,是需要通過思維能力去理解而得到的經驗.以上三類經驗,從直接經驗、代替經驗到抽象經驗依次由底到頂地排列成一個「經驗之塔」.由「經驗之塔」得到啟示,在教學過程中,越是直接具體的經驗,就是易於學習,所以,教育應從具體經驗人手,逐步進到抽象.教學中,許多難點是專門與塔尖上的抽象概念打交道的,由於學習抽象經驗有難度,加上課堂上時空的限制,因此,可藉助寶塔中層的視聽媒體,配合比較具體、生動的「代替經驗」,使難以接受的內容易於理解和接受.這同樣符合了人們認識事物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的規律.化學學科抽象的微觀特點,正好可以與信息技術進行很好的融合,解決教學中的無形化,並實現教學效果的實效性.
三、信息技術應用於中職化學課堂教學遵守的適用性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1、突出學生學的主體地位.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能力,千方百計鼓勵他們,從主動獲取達到知識重組與再建構、培養其創新思維的原則;
2、發揮教師教的主體性.師資培訓中充分發揮教師這個群體的主體性,發展其信息素養,使其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更好成為學生的引導、組織、協助、合作者,實現師生良性互動共同提高.
(二)減負增效的原則
化學實驗要到達的目的就是將教師從沉重的負擔下解放出來,教得輕松;讓學生從繁重的學習不負擔下解放出來,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學得扎實,共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習效益.
四、信息技術在中職化學創新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研究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化了中職化學的教與學
1、利用多媒體輔助化學教學,改變了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提高了化學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主體對知識的呈現形式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化學的效果.一節生動活潑的化學課,不僅讓學生學有所得,掌握了專業基礎知識,同時,對知識的延伸會讓學習的學習能力得到一定提高.授之以漁,正是把好的方法教給學生.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讓學生感知化學微觀世界在奇妙,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
2、增強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學生學習能力體現在多方面,但都是以學習興趣的自覺性為依據的.學習效果的評價是要立足於學生學習的成效.在學習中教會學生充分利用日益普及的信息技術,從專業角度進行引導,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任務,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環節,從深層次激發學生動因,信息技術在其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優化中職化學的教與學.
(二)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學習興趣往往是他們學習的直接動因.而「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能使這些因素(興趣、注意)得到優化,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對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全新教學方式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近年的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學實踐,對所任教的班級的調查結果表明95%的同學喜歡教師採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使他們更喜歡學習化學,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閱讀全文

與信息化時代如何進行化學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