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如何進行化學實驗的分層評價

如何進行化學實驗的分層評價

發布時間:2022-10-18 05:08:52

Ⅰ 如何評價化學課

優質課是對已掌握教學常規和基本功,有一定教學工作經驗的教師的授課要求,其具體要求通常為: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內容是否科學、教學方法是否得當、組織教學能力是否強、教學效果是否優良等方面。那麼,如何對一節優質化學課進行評價呢?一般意義上,優質化學課的課堂教學評價是以一節化學課的教學為研究對象,以化學教學大綱和教學原則為依據,對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和效果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正確恰當的、公平合理的教學分析評價,可以調動教師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進而全面落實化學教學目標。因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被評價者是化學教師,所以,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可將優質化學課的課堂教學評價分為教師的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本篇文章將著重討論以同行教師的分析評價為評價主體的、以化學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表現及其所產生的學生反應或教學效果為主要評價內容的優質課堂教學評價活動。
一、化學課堂教學評價細則
由於同行們有著相似的學術水平,因而他們能緊密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做出全面的、綜合的、切合實際的分析評價,同時,作為有準備的課後分析往往也是同行們的一次有意義的交流教學經驗的教研活動,這對教者來說都將有所收獲。同行們對教學質量的分析評價,通常是用於對優質課或典示範課的評價。其評價細則可從以下幾點來看:
1、教學目標
目標制定必須符合教學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切合學生實際水平。能使學生明確教學目標,並通過師生共同配合,達到完成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一定要保證正確無誤,符合大綱,知識連貫,邏輯性強。內容要密切聯系生產、生活、科學技術實驗等實踐活動。注意知識結構和學生認識結構相統一。教學時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找准關鍵點,能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於教學之中。
3、教學方法和手段
所運用的教學方法能否注意學生實際及學生心理、生理特點,是否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教學過程中能否注意情感和認識活動的結合,善於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意對學生注意力、意志力的培養。面向全體學生,是否注意調動各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否重視和加強化學實驗,能科學、合理、有效地運用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4、教學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否教態親切、語言簡練、板書工整、布局合理。是否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課堂教學組織是否嚴密,安排是否合理、有序。師生是否配合默契,課堂氣氛是否生動活潑、和諧,能否及時了解教學效果,並能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節教學過程和內容,具有較好的應變能力。實驗效果是否明顯,實驗及使用電教手段時是否適用熟練、操作規范。

5、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應該始終圍繞教學目的和要求展開,並能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中能對學生的提問顯示良好的反應,鞏固練習及書面檢查的正確率也比較高。

二、化學課堂評價指標的建立

在具體實施對教師優質課的授課質量進行測量與評價時,必須首先要確立一個測評標准,即建立授課質量測評的指標體系,把授課工作分解為一系列可測評的要素,然後才可以對照指標進行測評、分析、統計,最後得出評價結果。筆者認為,在進行化學優質課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建立過程中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要做到全面、具體與切實可行相結合。

在建立評課指標體系時,一定要注意根據評課人的實際水平及評課條件,努力做到既切實可行又全面具體。

2、要反映化學課型與教學內容的特點。

為了使評優課更為合理、公平些,我們需要在全面要求的指標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課型或教學內容,制定出與被評課的課型或教學內容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
3、要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予以適當的評價。
從理論上來講,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最終會反映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上。因此,在建立化學評優課的指標體系時,不可忽視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的評價。但是,對教師課堂教學實際效果的評價,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課堂教學效果往往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滯後性,同時還受學生的努力水平,情感因素、家庭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所以對課堂教學實際效果進行評價時,要綜合各個方面的信息,適當地評價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優質課是對已掌握教學常規和基本功,有一定教學工作經驗的教師的授課要求,其具體要求通常為: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內容是否科學、教學方法是否得當、組織教學能力是否強、教學效果是否優良等方面。那麼,如何對一節優質化學課進行評價呢?一般意義上,優質化學課的課堂教學評價是以一節化學課的教學為研究對象,以化學教學大綱和教學原則為依據,對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和效果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正確恰當的、公平合理的教學分析評價,可以調動教師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進而全面落實化學教學目標。因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被評價者是化學教師,所以,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可將優質化學課的課堂教學評價分為教師的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本篇文章將著重討論以同行教師的分析評價為評價主體的、以化學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表現及其所產生的學生反應或教學效果為主要評價內容的優質課堂教學評價活動。
一、化學課堂教學評價細則
由於同行們有著相似的學術水平,因而他們能緊密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做出全面的、綜合的、切合實際的分析評價,同時,作為有準備的課後分析往往也是同行們的一次有意義的交流教學經驗的教研活動,這對教者來說都將有所收獲。同行們對教學質量的分析評價,通常是用於對優質課或典示範課的評價。其評價細則可從以下幾點來看:
1、教學目標
目標制定必須符合教學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切合學生實際水平。能使學生明確教學目標,並通過師生共同配合,達到完成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一定要保證正確無誤,符合大綱,知識連貫,邏輯性強。內容要密切聯系生產、生活、科學技術實驗等實踐活動。注意知識結構和學生認識結構相統一。教學時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找准關鍵點,能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於教學之中。
3、教學方法和手段
所運用的教學方法能否注意學生實際及學生心理、生理特點,是否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教學過程中能否注意情感和認識活動的結合,善於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意對學生注意力、意志力的培養。面向全體學生,是否注意調動各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否重視和加強化學實驗,能科學、合理、有效地運用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4、教學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否教態親切、語言簡練、板書工整、布局合理。是否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課堂教學組織是否嚴密,安排是否合理、有序。師生是否配合默契,課堂氣氛是否生動活潑、和諧,能否及時了解教學效果,並能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節教學過程和內容,具有較好的應變能力。實驗效果是否明顯,實驗及使用電教手段時是否適用熟練、操作規范。

5、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應該始終圍繞教學目的和要求展開,並能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中能對學生的提問顯示良好的反應,鞏固練習及書面檢查的正確率也比較高。

二、化學課堂評價指標的建立

在具體實施對教師優質課的授課質量進行測量與評價時,必須首先要確立一個測評標准,即建立授課質量測評的指標體系,把授課工作分解為一系列可測評的要素,然後才可以對照指標進行測評、分析、統計,最後得出評價結果。筆者認為,在進行化學優質課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建立過程中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要做到全面、具體與切實可行相結合。

在建立評課指標體系時,一定要注意根據評課人的實際水平及評課條件,努力做到既切實可行又全面具體。

2、要反映化學課型與教學內容的特點。

為了使評優課更為合理、公平些,我們需要在全面要求的指標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課型或教學內容,制定出與被評課的課型或教學內容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
3、要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予以適當的評價。
從理論上來講,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最終會反映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上。因此,在建立化學評優課的指標體系時,不可忽視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的評價。但是,對教師課堂教學實際效果的評價,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課堂教學效果往往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滯後性,同時還受學生的努力水平,情感因素、家庭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所以對課堂教學實際效果進行評價時,要綜合各個方面的信息,適當地評價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Ⅱ 化學的分層原理

分層大部分都是在萃取中出現,然後萃取劑與原溶劑的極性不同,根據相似相容的原理.兩者是不會溶在一起的,這也是萃取的原理.因為後來形成的溶液與原溶劑密度不同,就分層了.

萃取,又稱溶劑萃取或液液萃取,亦稱抽提,是利用系統中組分在溶劑中有不同的溶解度來分離混合物的單元操作。即,是利用物質在兩種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劑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數的不同,使溶質物質從一種溶劑內轉移到另外一種溶劑中的方法。廣泛應用於化學、冶金、食品等工業,通用於石油煉制工業。另外將萃取後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分開的操作,叫做分液。

固-液萃取,也叫浸取,用溶劑分離固體混合物中的組分,如用水浸取甜菜中的糖類;用酒精浸取黃豆中的豆油以提高油產量;用水從中葯中浸取有效成分以製取流浸膏叫「滲瀝」或「浸瀝」。

雖然萃取經常被用在化學試驗中,但它的操作過程並不造成被萃取物質化學成分的改變(或說化學反應),所以萃取操作是一個物理過程。
萃取是有機化學實驗室中用來提純和純化化合物的手段之一。通過萃取,能從固體或液體混合物中提取出所需要的物質。
利用物質在兩種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劑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數的不同,使物質從一種溶劑內轉移到另外一種溶劑中。經過反復多次萃取,將絕大部分的化合物提取出來。
溶劑萃取工藝過程一般由萃取、洗滌和反萃取組成。一般將有機相提取水相中溶質的過程稱為萃取(extraction),水相去除負載有機相中其他溶質或者包含物的過程稱為洗滌(scrubbing),水相解析有機相中溶質的過程稱為反萃取(stripping)。
分配定律是萃取方法理論的主要依據,物質對不同的溶劑有著不同的溶解度。同時,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中,加入某種可溶性的物質時,它能分別溶解於兩種溶劑中,實驗證明,在一定溫度下,該化合物與此兩種溶劑不發生分解、電解、締合和溶劑化等作用時,此化合物在兩液層中之比是一個定值。不論所加物質的量是多少,都是如此。屬於物理變化。用公式表示。
CA/CB=K
CA.CB分別表示一種物質在兩種互不相溶地溶劑中的量濃度。K是一個常數,稱為「分配系數」。
有機化合物在有機溶劑中一般比在水中溶解度大。用有機溶劑提取溶解於水的化合物是萃取的典型實例。在萃取時,若在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電解質(如氯化鈉),利用「鹽析效應」以降低有機物和萃取溶劑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常可提高萃取效果。

Ⅲ 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它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教學思想,它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學生「最近的發展區」,實行分層推進教學,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是使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一個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的一種有效的方式。 在高中化學學習中,由於初中教材難度不大,側重於記憶,學生易於接受,而高中教材內容的深度、廣度、和能力要求都有了教大的變化,許多內容理論性強、難度大,方法新、對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較高。從而兩級分化的問題極為突出,特別是剛升入高中對這些變化往往不能很快適應。要改變這種狀況,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顯得極為必要。我認為應以系統的教學思想和全方位的教學視野,將其全程貫穿於「備課——上課——練習設計與批改——課外活動與輔導」等四個基本教學環節之中。 一、「備課」,要認真考慮分層目標教學法 備課,是運用分層目標教學法的起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重點著重做好兩件事: 1、要針對學生的差異,對學生實行動態分層。由於各種原因,學生在學習化學上的差異一般會呈現出好、中、差三個層次,要實施分層目標教學法,教師就不能迴避這一問題,但要考慮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當眾宣布學生的分層情況,而應十分注意講究方法。比如,可分別找學生談心,引導他們冷靜地面對差異,明確自己的定位層次,同時,要讓學生懂得這種分層是相對的、動態的、暫時的,只要自己努力,就可進入更高層次。 2、要結合學生的分層情況,對教材進行分層處理。教師應在吃透教學大綱、教材基礎上,科學合理地把每一個課時的教學要求,相對劃分出高、中、低三個層次。 二、「上課」,要自覺運用分層目標教學法 上課,是運用分層目標教學法的關鍵環節,教師主要應做好兩項工作: 1、適時明確分層教學目標,鼓勵學生個個努力達標。教師應在每節課的開頭,向學生展示各個層次(為了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將學生直接分為好、中、差層,而應稱作為A、B、C層)的教學目標,如在講解「氯水的成分和性質」時,教師應明確告訴A層學生的學習目標是:不但掌握氯水的成分,而且熟練掌握氯水與不同物質反應時體現不同微粒的性質,並且會設計實驗驗證各微粒的性質。B層學生的學習目標是:掌握氯水的成分,能夠分析在不同的反應中所體現出的不同微粒的性質。C層學生的學習目標是:掌握氯水的成分,理解其性質。 2、分層把握教學要求,力求人人學有所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課堂提問、問卷等形式檢查學生學習達標情況,採取因人提問、分層設題的辦法。比如,讓C層次的學生,多回答一些概念識記性提問,動手做一些簡單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提高學習興趣;讓B層次的學生,多回答一些需認真思索的提問,通過實驗來歸納總結問題;讓A層次的學生,多回答一些智力運用性的提問,自己設計實驗方案並進行實驗探究。對回答正確的學生,特別是中、差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讓學習較差的學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讓學習較好的學生感到有壓力,使好的不驕,差的不餒。 三、「練習設計與批改」,應體現分層目標教學法 練習設計與批改,是了解分層目標教學法實施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注意: 1、練習設計要因層制宜。設計化學練習,在緊扣教材的同時,針對各層學生的目標要求和具體情況,適當設計一些難易不一、梯度不一的習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 2、.批改作業要因人制宜。教師在批改化學作業時,要因人給予評語。比如,有些學習較差的學生,有的習題未做對,但作業書寫工整,且作業准確率比以前大有提高,教師可在其作業本上寫些表揚鼓勵性批語,同時,還要客觀具體地指出存在的問題,使他們能倍感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二是要做好批改記錄和認真發現問題。教師應通過作業批改記錄所收集的素材與資料,去發現各個層次學生存在的一些帶普遍性、典型性、趨向性的問題,為「對症下葯」搞好作業講評作好准備。 四、「課外活動與輔導」,也運用分層目標教學法 作為化學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多接觸化學,使課外活動為化學課堂教學服務,又使化學課堂教學服務於生活和社會。教師主要應注意好兩點: 1、要明確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外活動與輔導中的著力點。對化學成績較好層次的學生來說,要盡可能通過課外活動,鼓勵並促使其形成化學特長,可以適當進行調查研究;對中、差層次尤其是較差層次的學生來說,主要應通過課外活動,培養他們對化學的興趣與愛好。 2、要分 層抓好課外活動與輔導。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既有聯系,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課外活動一定要突出學生是主體,要靈活多樣地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參加不同類型的化學興趣小組。在較高要求的化學興趣小組中,教師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引導學生向化學的廣度和深度發展;在較低要求的化學興趣小組中,教師應多給中、下層次的學生在心理素質、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方面實施面對面的輔導,培養其非智力因素,以調動和保持他們對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教師還應適當利用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比如,可以引導學生調查研究當地環境污染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 分層教學雖然增加了教師的負擔,但確實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能讓優生「吃得飽」,讓差生「跟得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成功體驗,增強信心,在主動接受新知識和探索新問題的過程中都有所進步,真正做到提優補差。

Ⅳ 我是高一學生、急求、跪求高中化學學習方法和技巧、

高中化學學習方法與技巧

一: 如何進行化學實驗觀察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可以採用許多學校推薦學生使用的「VCM模擬實驗」軟體,它是為學生拓展課堂實驗、進行探究式學習、自主獲取知識、構建知識體系而研發的。用VCM模擬實驗高度模擬的實驗環境,讓學生課堂課外都可以隨時地、反復地親自動手做實驗。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問題,會看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現象,為了解決問題,促使你動腦思考,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有利於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同時會將學過的物理知識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在化學知識中,許多知識如化學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質等,都是通過化學實驗而獲得的。因此,在化學學習中必須學會對實驗進行正確的觀察,並在觀察的基礎上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從而掌握化學知識。那麼,如何正確觀察實驗、在實驗觀察過程中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呢?
首先,應明確實驗目的,確定實驗觀察的重點。
設置課本實驗的目的在與實現某一學習目的,實驗目的決定了實驗觀察的重點。只有明確重點觀察的內容,抓住本質的現象,才能有效地觀察,有效地學習。如在初中化學〈序言〉課的實驗,所設置的幾個實驗都是為學生順利理解和掌握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而設置的。因此,觀察的重點應放在反應前後物質是否發生質的變化,從而確定變化屬於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如鎂帶的燃燒實驗,觀察的重點是鎂在燃燒後的產物的性質和鎂帶有何本質的不同,確定反應是否新物質生成,從而判斷該反應是否屬於化學變化。而不能僅僅注意實驗過程中的「發出耀眼的強光,放出大量的熱」這一非本質的現象。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實驗的目的——掌握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實質。
其次,明確觀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進行實驗的觀察。
對於實驗,特別是一些過於復雜的實驗,往往存在多個實驗觀察的要素,實驗過程中必須全面、有序地進行觀察,才能實現實驗教學的目的,從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學知識。
那麼,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觀察化學實驗呢?
第一階段(實驗前)——觀察要素為:1、反應物的物理性質(如反應的顏色、狀態、氣味等);2、反應條件(如是否加熱、通電等);3、反應裝置(用什麼作反應器具、裝置有何特點等);4、*作順序(如何組裝實驗裝置、添加葯品先後順序如何等);5、其他(如葯品的用量、實驗注意事項等)。
第二階段(實驗中)——觀察要素:反應過程中的主要現象(如是否有顏色變化、是否有氣體生成、是否有沉澱析出、是否發光、放熱等)
第三階段(實驗後)——觀察要素:1、是否有新物質生成?2、新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等;3、儀器拆分順序;4、儀器整理等。
隨著實驗的深入和知識水平的提高,越來越要求學生能夠深入全面地進行實驗的觀察,全面掌握化學知識。如果不能全面地進行實驗的觀察,往往會因為觀察的片面性而導致種種問題,如無法獲得全面的知識。更為嚴重的是在實驗具體*作過程中,可能回導致失敗或危險,如加熱固體葯品時,試管口為向下傾斜,導致試管破裂;用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時,如果不遵循實驗前先通氫氣一段時間後再後加熱、實驗後先撤酒精燈一段時間後再撤氫氣的順序,必然導致實驗失敗和危險(爆炸)等。
第三、協調多種感覺器官。
實驗現象的觀察,往往不僅僅依*眼睛觀察來完成。在很多實驗中,還需要藉助手、鼻等感官。如第一章關於硫燃燒的實驗中,除用眼觀察之外,還需藉助鼻聞(二氧化硫的氣味)、用手摸(摸集氣瓶感覺熱現象)等。只要這樣,才能全面獲得感性的材料。
此外,實驗現象的觀察過程中,還要克服下列不良習慣:1、只注意強烈刺激作用的現象,而忽視其他現象;2、由於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忽略了稍縱即逝的現象;3、只注意觀察實驗過程中的現象,而忽略對實驗*作順序、裝置特點的觀察;4、只觀察不思考等。
二:化學學習中學會提出問題
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能否發現問題或能否提出好的問題標志著他的學習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強弱。從學生學習化學情況來看,提不出問題或者提不出好的問題,往往成為中學生學習化學過程中的常見問題之一。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在於學習過程中基礎知識不牢*、不善於抓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不善於善於觀察和思考等。由於這些缺陷的存在,導致許多學生對問題視而不見,無法發現問題。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並在此基礎上不斷解決問題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因此,不會提出(發現)問題也就不能主動學習,從而導致學習水平低下。
發現問題或提出問題是在對事物進行全面觀察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正向和逆向思維活動來實現的,它具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徑。下面介紹中學化學學習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供同學們學習時參考。
方法一:逆向思考,提出問題
這種方法的具體做法是對某些化學事實從反向進行思考,改變某一或某些化學事實的敘述方式,變正向敘述為逆向敘述為逆向敘述,從逆向提出問題。例如,《序言》中提到:在化學變化中常伴隨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等現象的發生。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從逆向的角度提出「伴隨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等現象的發生的反應是否一定為化學變化?」問題。
法二:覺察異常,發現問題
該方法通過觀察某一事物或某一過程中的「異常點」,從而有針對地提出問題。由於「異常點」中往往隱含許多問題,於是,學習過程中要善於抓住異常之處發現問題。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用容器盛裝固體物質,容器的口總是向上的,而《序言》[實驗4]中,盛裝固體鹼式碳酸銅的試管其管口卻是要略微向下傾斜,這是為什麼?
方法三:善於對比,發現問題
化學事實往往存在相同或相異的地方,學習過程中要善於對不同的事物或化學事實進行對比,通過比較事物間的不同提出有關問題。氧氣和臭氧均為只有氧元素組成的單質,那麼,「它們是否屬於同中物質?其性質是否一樣?」又如,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中氫氣必須「早通遲撤」,而酒精燈加熱卻要「遲到早撤」,這是為什麼?能否調換順序?
方法四:窮追不舍,刨根問底
具有某種屬性的物質往往有多種,而且某種物質通常具有多種屬性(如用途)。課本限於篇幅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對有關事物的屬性一一加以羅列。學習過程中,應學會窮追不舍,發現問題。如,課本中有談到「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這里說分子僅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那麼,「除了分子之外,還有那些微粒可以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呢?」
方法五:聯系實際,發現問題
實際生產生活中存在許多化學現象,其中隱含許多化學知識,學習時,要善於聯系實際,發現問題。如「油庫為何要嚴禁煙火?」「乾燥的夏天為何常見鬼火現象?」等等。
方法六:探求因果,提出問題
抓住事物內部的因果關系,由「果」導「因」或由「因」推「果」。這是常見的發現問題或提出問題的一種方法。我們知道,元素的結構、性質和用途之間存在下列關系:
用途
結構 性質 製法
保存
於是,學習過程中,抓住「果」(物質的性質或用途)來探求「因」(物質的結構或性質);或抓住「因」推到事物的「果」。如進行氧氣用途的學習時,可以提出「氧氣為何可以用於煉鐵、航天和氣焊?」問題。
方法七:改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提出問題
化學概念包含內涵和外延兩部分。內涵所反應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而外延是指概念的對象范圍。如「單質」和「分子」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可以表示如下:
概 念 內 涵 外 延
單質是指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同種元素組成 純凈物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 物質化學性質 微粒
通過改變概念的內涵或外延,可以提問:(1)「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屬於單質」;(2)「分子是保持物質性質的一種微粒」。這兩種說法是否正確?
上面介紹七種常見的發現問題或提出問題的途徑,掌握這些途徑,將有助於發現問題。希望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善於利用以上途徑,經常問一問、想一想,努力提高學習能力。
三:學會加工
加工,指的是對所感知的事物通過特殊的思維方法對獲取(感知)的餓信息進行處理的過程,其目的在於是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取得聯系,增進對新知識的理解。加工在學習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高效獲取知識的基本條件之一。
對信息加工的重要方法有:1)類比法;2)比較法;3)質疑等。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學會這些策略,從而順利實現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那麼,在學習過程中如何類比、比較和質疑呢?
第一、學會類比
類比是根據兩類或兩個事物之間某些屬性上的相同或相識所作出的一種推斷。這是加工的重要方法。它既可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也可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從而實現對新知識的掌握。這種方法在學習中廣泛地得到應用。如在高一學習鹵族元素極其化合物性質知識時,抓住該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徵:核外最外層電子數相同,均為7個,從而類推出它們的單質及化合物在化學性質上具有與Cl2與及其化合物相似的化學性質,從而順利實現鹵素其他元素對應單質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學習。這里應該注意的是:1)要考慮不同事物之間的可比性。即善於發現事物相同或相似的本質上屬性,只有本質上屬性相同或相似,才能作出類比;如鹵族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相同這一本質屬性,為鹵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間的類比提供基礎。2)要注意類比的或然性,正確類比,防止類比的負遷移。換句話說,就是在抓住事物共同屬性的同時,也應注意差異性一面。如鹵族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相同,但由於其電子層數不一樣,因此其化學性質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不能有Cl2+H2O==HCl+HClO類推出F2+H2O==HF+HFO等。
第二、學會比較
比較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易混淆的相關事物進行對比分析的一種常用方法。常用的比較方法有對立比較、差異比較和對照比較等。如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時,氧化和還原、氧化劑和還原劑、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等屬於對立的概念,在學習過程中,要抓住這些概念內部間的對立面來比較,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實現記住一個就掌握另一個的一箭雙雕的效果。又如對易混淆的同位素、同素異形體、同分異構體、同系物等概念,學習時著重從其定義、特徵、使用范圍等差異面進行比較,抓住各自的不同點,從而掌握四個概念。要學會比較,關鍵在於對化學事實進行分析,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這樣做不僅能揭示事物的關鍵特徵,而且還能更加容易掌握新概念的涵義。
第三、學會質疑
質疑就是追問為什麼,或者用挑剔的眼光來看待已有的事物,達到對化學事實的深層理解。能否提出問題(或發現問題)往往標志一個人學習水平的高低或學習能力的強弱。要善於質疑、發現問題,必須學會對事物進行全面的觀察,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正向、逆向思維等活動來實現。它具有一定的途徑和方法。常見的途徑能和方法有:1)變正向思維為逆向思維,提出問題;2)觀察事物的異常點,發現問題;3)對不同事物做對比,發現問題;4)窮追不舍,刨根問底;5)聯系實際,大膽質疑;6)探求因果,弄清關系;7)改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提出問題,等。
四:學會閱讀
閱讀和觀察一樣,也是感知化學事實、獲取信息的重要方法。會不會閱讀、研讀到什麼程度直接影響到所感知信息量的多少、深淺以及學習效率等。如何才能有效地閱讀呢?
第一、學會速讀
速讀是一目十行的閱讀。它主要是為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較多的信息。通過速讀,對課本知識的內容和邏輯結構作粗步了解,並明確所需感知事物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等,為精讀提供「物質基礎」。速讀的技巧主要有:(1)意群掃描試閱讀。這種閱讀並不是以字或詞為單位進行閱讀,而是以意群為單位進行閱讀,掌握化學事實基本意思即可。(2)瀏覽。即對全文粗略閱讀,達到對內容的大體了解或整體認識為目的。(3)跳度。即對自己所要了解的特定內容進行閱讀,以便搜尋特定信息資料或捕捉重點。對於速讀,可以節約大量時間,可以提高獲取知識的效率。但速讀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如跳讀,只能獲得自己所需的內容,對化學事實的整體概貌無法搞清;又如瀏覽,無法獲取化學事實背後隱含的深層的東西,僅能獲取知識的概貌。象採用瀏覽方式預習《鹽類的水解》內容時,僅可以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1)鹽類水解的概念和實質;2)強鹼弱酸鹽、強酸弱減鹽的水解情況;3)鹽類水解的應用;等等。
第二、學會精讀
精讀一般是建立在速讀的基礎上的更進一步的閱讀。其目的在於研究速讀過程中所感知的化學事實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等,深化對本節知識內容和邏輯結構的理解和掌握。精讀的主要策略是學會聚焦。所謂聚焦,是指在閱讀時拋開冗餘信息和枝節信息,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信息上來。如在閱讀《鹽類的水解》時,通過速讀,明確本節內容的重點在於鹽類水解的實質上。於是,在此基礎上把注意力聚焦在這一內容上,深入研究課本中相關段落的內容,從而概括出鹽類水解的實質。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對於所有的重點知識如化學概念、原理等的閱讀,都必須做到精讀。對這些內容所涉及的字、詞、句甚至段等都要精研細讀,反復推敲,從而掌握所學內容的精髓。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一種微粒」是概念的外延,「保持物質化學性質」是概念的內涵。學習時,要特別注意分子保持的是化學性質,而不是物理性質;同時分子僅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不是所有能保持化學性質的微粒都是分子,也可能是原子等,明確這些對化學的深入學習很重要。
第三、讀思結合
閱讀教材,僅停留在「讀」的基礎上是不夠的,只「讀」不「思」,僅能獲得化學事實的表象知識,而對於深深隱含在表象內部的、深層次的知識往往就無法感知,從而影響對化學事實的全面深刻的感知。因此,要邊讀邊思,注意對表象的知識進行大膽的質疑、提出問題、多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將表象的知識與相關的化學概念、原理、規律等知識密切聯系起來,並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對比深化,確保深入全面的掌握。例如,在閱讀初中有關氧化反應內容時,課本在列出硫、鐵、碳等與氧氣反應後,提出「我們把物質與氧發生的化學反應叫做氧化反應」。在這里為什麼指「與氧反應」而不說「與氧氣反應」?「氧」是否就是氧氣?如果不是,那麼「氧」指的是那些物質等?如果能夠這樣深入去分析,就能更加深入地掌握氧化反應的概念。
此外,閱讀的同時要兼顧動筆,作好讀書筆記,記錄閱讀過程中所提煉出來的內容如教材的邏輯結構、重點內容、難點內容和疑點內容以及學習體會(如突破難點的方法、有哪些創新的記憶方法等),以利於下階段的學習。
五:化學課本空白欄的利用
打開高中新版化學課本,同學們立刻會發現:課本中的每頁被明顯地分成左右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印刷著章節的正文內容,其面積約占書頁的三分之二;另一部分則印著與正文相配套的注釋、插圖等內容,約占書頁面積的三分之一。由於注釋、插圖等輔助性內容的篇幅總是有限的,因此在此部分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要明確編書者留出這些空白並不是浪費,而是旨在通過同學科學、合理、有效地加以應用,使空白處成為同學們發揮才能的自由空間,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發展學習。然而,從過去課本使用情況來看,很多同學並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甚至有些同學在空白處信手塗鴉、胡亂地寫些與學習毫無關系的內容,使空白欄失去應有的作用。下面和同學談談空白欄空間的使用。
1、利用空白欄記錄預習時的疑點
化學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客觀上決定了其內容的抽象性。因此,作好課前預習便成為學好化學的前提。由於化學內容的抽象性,因此在預習過程中總回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又是學習的重點或難點內容。這就要求同學們在預習過程中善於把這些問題提煉出來,並記錄於課本相應內容的空白欄處,以便在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解,回里喲內個空餘時間和同學討論、查找資料等。因此,在空白處作好預習疑點的記錄,能為提高聽課的目的性、學習的自覺性起相當重要的作用。
2、利用空白欄記錄老師講授的重點和所得到的啟迪
聽課是學習的重要環節,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學習時要認真聽課。特別是要帶著預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計劃、有側重地聽課。在聽課過程中,要很好地利用課本的空白做好記錄。記錄的要點主要有:(1)老師上課時所講的重點知識;(2)老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突破難點的思路和方法;(3)老師在實驗過程中所強調的現象、結論和有關注意事項。此外,還要記錄聽課過程中受到的啟發、閃現的靈感以及發現的新問題等。記錄下這些內容將為課後的復習與研究、歸納與總結帶來極大的方便。
3、利用空白欄記錄課外補充材料
學習過程總不免要閱讀適量的教學參考資料,以幫助消化所學的內容、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一本好的參考資料總會在以下一個或幾個方面作深入細致的剖析:(1)教材的重點和難點;(2)知識點間的聯系網路;(3)學習方法;(4)典型例題剖析;(5)知識的延伸和拓展等。這些內容中總有一些往往是教材所無法包含或所未直接給出、教師授課所無法涉及的。因而,在研讀這些內容時,應及時把有價值的東西在教材相應的空白位置中予以記錄,以便復習時總結與提高。
4、利用空白欄作好學習總結
作好總結是構建知識網路、提高對知識的運用與記憶的有效手段,也是進一步學習的前提和保障。學習時要注意運用好空白欄作好總結工作。在進行課後復習時,要學會用簡明的語言對本章節所學的內容做簡要總結,並把總結語言記錄於空白處,便於記憶。在單元或某些章節副系時,要對前後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找出異同、提煉規律、形成知識網路,記錄於單元或章節空白欄處,便於知識的提取與運用。在學習一段時間後,對學習方法也要不斷加以總結,總結經驗教訓,提出注意事項和今後努力方向等,把這些內容記錄與某顯要的位置,便於今後學習參照。
化學學習過程中如能按上述要求科學、合理地使用好課本的空白欄做詳實的記錄,那麼,你的課本將成為一本內容豐富,實用性強的「網路全書」,為將來的復習、備考帶來極大的方便。
附:絕招
1、你必須記一些知識。化學是文科性質非常濃的理科。記憶力在化學上的作用最明顯。不去記,註定考試不及格!因為化學與英語類似,很多知識是記下來的,有的甚至沒法去問為什麼。但是,只記,也是難以及格!因為化學畢竟是理科,有些知識如果理解了,是沒有必要去刻意地死記硬背的。有些知識如果不理解,簡直沒法記住。
2、找一個小本本,專一記錄自己不會的,以備考試前強化記憶。只用問你一個問題:明天就考試化學,今天你還想復習一下化學,你復習什麼?對了,只用看一下你的小本本即可。正所謂:「考場一分鍾,平時十年功!」「處處留心皆學問。」「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考前復習,當然要復習平時自己易錯的知識點和沒有弄清楚的方法,而這些都應當在你的小本本上才是!考試作弊是非法的,但是,考試之前看一看自己准備的「作弊材料」是合法的。希望你能領悟這一點。
3、把平時做過的題,分類做記號,以備考試前有選擇地再看一眼,要重視前車之鑒,防止「一錯再錯」。與「小本本」的作用相同。只是不用再抄寫一遍,節約時間,多做一些其它的題。

Ⅳ 如何有效開展化學實驗教學

一、教師是有效實施化學實驗教學的關鍵
「教師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只有發揮教師在實驗教學中的組織引導和參與作用才能使實驗教學有效開展,學生才能獲得知識,體驗快樂,全面持續發展。
1、教師是實驗探究的組織者。
教師應從自己做實驗,甚至「黑板實驗」得出結論,學生「背實驗」的怪圈中走出,將動手、動腦、體驗實驗還給學生。教師做好組織者,實驗前組織學生認識實驗目的,操作過程,注意事項,組織好有關實驗用品;實驗中組織好學生實驗,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實驗結束後組織好實驗報告與實驗反思。
①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農村中的實驗資源,組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在日常生活中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組織學生制定實驗計劃,實驗方案。
②組織學生積極觀察並做好記錄。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使實驗得以順利有效進行,營造良好的實驗氛圍,使學生積極投入實驗,認真記錄現象,分析實驗。創設寬松、平等、信任、理解的實驗氛圍;調動學生實驗積極性,觀察會更細致,假設會更新穎,思維更活躍,探究熱情會更高。
③創設實驗情境,激發實驗熱情,培養學生實驗興趣,調動學生實驗積極性。實驗應從農村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內容出發,與社會發展社會熱點相連系,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實驗熱情。發揮「化學實踐活動是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最主要途徑」。
④問題是實驗關鍵,有了問題就應該實驗探究,用實驗來驗證問題的假設。教師應創設問題讓學生質疑,假設、探究實驗並獲得結論。
⑤教師應提供學生合作交流實驗。合作與交流是實驗順利完成的關鍵,也是實驗教學的目的之一。只有合作與交流才能使團隊獲得成功。
2、教師是有效實驗的引導者
有效進行實驗教學,必須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假設,引導學生正確操作,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獲取知識與技能。
①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選擇儀器。如制o2的兩套裝置:固體加熱制氣體;固體與液體不需加熱制氣體。激活進一步探究所需的知識和經驗,如用鋅與希硫酸制氫氣的儀器選擇。
②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得出結論,體驗快樂。教師尊重學生不同感受,引導學生主動地有個性的實驗,尊重學生從實驗中獲得的獨特體驗,引導學生反思,評價實驗。如蠟燭燃燒,有的觀察到有黑煙,有的觀察到熔化,有的觀察到有水等,應引導學生全面觀察,反思自己不足。
③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實驗中的困難。不是所有的實驗都能獲得成功,所有實驗現象都會明顯。因而引導學生反思實驗,尋找實驗失敗的原因,比實驗本身更重要。這樣會使實驗教學效果最大化。
3、教師是實驗教學的參與者
有效實施化學教學,教師必須參與,做好演示實驗,與學生溝通、合作、交流、分享。
①教師應成為學生實驗的參與者,學會從學生的角度觀察、傾聽和交流,而不是指責,培養師生和諧關系,使化學實驗更有效。
②分享學生的認識和喜悅。實驗教學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並養成探究的熱情和動手、動腦的習慣。教師參與學生歡呼,分享實驗成果和愉悅,讓學生喜愛化學使化學在學生中可持續發展。
③與學生一起實驗。這在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中同等重要,教師實驗能示範操作技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師生同演示便於學生觀察、體驗、參與,使實驗效果更優化」。
4、師生同參與
實驗是師生共同提高的過程,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是教師學習的,而教師的知識與技能是學生該吸取的。
①適時點撥。拓展學生實驗探究技能與實驗知識,特別是現象分析,以獲取正確結論。
②學會觀察。在實驗教學中應觀察學生的操作,學生的表情,傾聽實驗中的聲音,適時給予關注、指導。
③關注實驗方案。教師應關注學生假設的合理性,操作步驟的可行性。
二、學生積極有效參與是實驗教學的核心
農村中學有效實施化學實驗教學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全體學生全面參與實驗,從實驗中獲得發展,積極有效參與實驗,「真正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使實驗探究發揮傳授知識與技能,培養科學素養的固有功能。
1、學生參與實驗,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與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形式,而「化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化學學習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初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①給每位學生平等的實驗機會,包括操作、交流、探究、獲取知識技能,特別關注性格內向生與後進生,多給他們以實驗。給同一位學生不同的操作,全面培養學生,發展學生。
②化學實驗是實驗教學發生的基礎,而學生是實驗教學的主體。因此應讓學生充分探究、交流合作、反思、注重學生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③讓實驗成為學生發展個性,舒展個性的空間,培養學生的獨特視角。
2、學生積極有效參與化學實驗教學,確保實驗教學三維目標的最大化實現。
①積極參與實驗,要求學生情緒飽滿,興趣濃厚,而不是敷衍了事,應付式參與實驗。主動積極參與實驗能有效避免事故的發生,使實驗順利完成並取得成效。
②有效參與實驗是學生自我動手、動腦,思維活躍參與實驗,這樣能獲得實驗策略,探究現象之後的本質,使學生創新素質與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3、學生真正參與實驗。
在農村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真正參與實驗,有效與積極參與的和諧統一,能使實驗探究在培養學生三維目標中最優化。
①讓學生真正實驗,即設計實驗,動手實驗,體驗實驗,分析結果。「實驗前預習實驗內容,實驗過程中要仔細觀察發生的現象,聯想學生的知識進行分析判斷,認真做好記錄,實驗後如實寫出實驗報告」。
②重過程、重體驗。在實驗中應注重學生實驗的過程,注重學生的操作,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尋找結論,又引導學生感受實驗,體驗過程,發揮獨特視角與個性化理解。
③實驗設計應關注學生興趣。
三、實驗是實驗教學的載體
農村中學進行有效的化學實驗應關注農村特點,從校本出發,做好典型實驗。並讓實驗延伸到課外,根植於生活,做好農村實驗的開發,為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做出實驗教學應有的功效。
1、實驗應關注農村又結合學校實際。
實驗是實驗教學有效開展的載體,做好實驗的選擇與准備能發揮學生積極能動性,實驗目標更易達到。
①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活動。讓實驗源於生活,服務生活,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化學知識走進生活。如:自製凈水器,無儀器可考慮竹子等替代。廚房中的化學等。
②根據學校配備,做好演示實驗。演示實驗起示範、啟發作用,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規范操作的作用。有的演示實驗讓學生參與演示,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及時發現學生操作的不足。
2、做好典型實驗,讓學生觸類旁通。
根據新課程標准,初中化學就實驗內容來說可歸為以下幾種類型:「①有關製取實驗;②有關性質實驗;③有關生活實驗;④有關概念定律闡明實驗;⑤有關定量計算實驗。」
①而每類實驗的原理、裝置、操作都有規律可循,因而應做好典型實驗,由典型實驗引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如:製取o2可運用雙氧水與二氧化錳或氯酸鉀與二氧化錳兩種方式,就使氣體的製取實驗的有關設計、操作、思路培養練習掌握內化。
②處理好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實驗後注意實驗的歸納反思,使實驗目的更清晰,效果更優化。學生能觸類旁通,將知識技能內化。
3、做好實驗的開發與拓展,使實驗根植於生活。
家庭實驗、自主實驗,使學生養成探究慾望,樂於實驗,使化學實驗延伸到課外,伴隨學生生活。
①教師應培養和激發學生實驗興趣,結合農村實際設計一些實驗,讓學生自主進行,對家庭實驗進行分類,採用多種實驗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使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②組織形式多樣,個別與合作的實驗、調查。為學生提供更自由的實驗,提供開放性實驗,激發學生的思維、想像空間,使實驗的教育功能在三維目標中最優化。
農村中學有效實施化學實驗教學能使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師生和諧發展,增強學生的化學素養,使新課程三維目標得到全新落實。親愛的同學們快樂實驗吧!
有效實施化學實驗教學關鍵在於人即教師與學生,只有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實驗,使實驗順利有效的開展學生情緒飽滿,思維積極有效參與實驗才能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實現最優化。其次是實驗的對象實驗本身也是制約農村有效開展化學實驗教學的一個因素。

Ⅵ 化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教學

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是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探索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模式,堅持用因材施教、分層指導的原則,盡可能地滿足每個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與要求,在這個基礎上為把分層教學落實在化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上,並能進一步地推廣與應用,提出了高中化學分層次教學的方法,並落實到化學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對學生實施分層教學的策略是使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一個有效措施,全面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是「因材施教」落到實處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正文:
在高中化學學習中任何一種編班的形式都會分化出中上(小尖班)、中等(英才班)、中下(英語班、素質發展班)三個不同層次學習水平的學生,特別是近幾年宜賓市很多學校在不斷的擴招,學生之間的差異更加明顯,如不加以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勢必會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問題,要改變這種狀況,因材施教顯得極為必要。然而因材施教這個口號一直喊得很響、很久,已變得不再時髦,鑒於各種主觀及客觀的原因,不少教師的因材施教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並沒有落實到實處。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是使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一種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實到實處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分層教學的理論基礎為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當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度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
分層教學正是充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因素,通過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均獲得成功後的喜悅感,心理上獲得較大的滿足感和平衡感,從而激發學習興趣,開發學習潛力。但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教學呢?筆者認為,實施分層教學的基本構想是:

1、分析學生差異,把握學生層次
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把學生分成中上(小尖班)、中等(英才班)、中下(英語班、素質發展班)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學生的特點是:中上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明確、上進心強、基礎扎實、分析、觀察和邏輯推理能力強,成績優秀且穩定(比較而言)。中等學生有一定的上進心和學習自覺性、理解能力較強、雙基不夠扎實、成績中等但缺乏穩定。中下層次的學生相對來說學習成績處於班級的中下層面,學習自覺性較差、自信心不足、基礎知識和理解能力較差。但這種分層僅僅是為了用於教師了解學生、研究學生、客觀地把握學生層次,做到備課、教學時能「對症下葯」把握上課的基點,做到分層教學時目標設置合理,而不是把學生的分層情況告訴學生本人,目的是不讓學生給自己貼上標簽,因為中學生的可塑性很大,造成學生化學成績較差的原因並不僅僅是思維能力的差異,非智力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就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同時,同一層次的班級內學生也可能有較大的差異。
2、制定分層教學目標
中學生學習化學的過程是從已知到未知,從低級到高級的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從教學大綱的要求看要完成高中化學的學習是有一部分務必要掌握的知識和內容的。我國歐陽鍾仁教授提出的四階段學習過程:①誘導階段:主體化過程,包括教師提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②探討階段:計劃化過程,包括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收集有關資料,進行思維和化學實驗等。③整理階段:理解和系統化過程,包括學生整理、探討的結果,解釋某些化學實驗現象,得出科學結論等。④發展階段:應用過程,包括對化學原理與理論的推論、引伸和創新等。從上述的四個學習階段看,學生學習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第③和第④階段上,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與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的差異則主要體現在第④階段上,即推論、引伸和創新上。因此課堂教學目標可以分為面向全體同學的目標(基礎目標),即完成學習過程中的①②③階段和面向學習能力較強的部分同學的目標(發展目標),即完成上述的第④階段學習過程。在制定目標時,對中上學生提出的目標,要注意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注重對其進行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思維、實驗、觀察、分析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對中等學生提出的目標,要注意在思想上使其樹立奮斗目標以增強學習的動力,在學習上使其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掌握雙基的基礎上拓展其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中下學生提出的目標要注意重視心理因素,多給他們從回答問題中獲取成功快感的機會,幫助他們樹立奮斗目標,恢復自信心和自尊心,培養其學習化學的興趣,使這部分學生利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基本上能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具有一定分析、觀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分層教學的目標設置中要注意因勢利導地使各層次學生的能力、素質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發展,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均能得到發揮,使教師能充分利用不同層次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

Ⅶ 如何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分層評價

在分層教學的不同階段,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手段。
一、劃分學生層次階段。
在這一階段主要應採用定位性評價,即「摸底」。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具備怎樣的知識結構、掌握何種技能、在多大程度上學生已經達到前一階段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如何、學生的興趣習慣及其他個性特徵適合什麼樣的層次。應當指出,僅僅採取一兩次考試成績來作為分層的依據顯然是不恰當的。在這一階段,需要採取靈活的評價工具,因為雖然分層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但一開始的分層對學生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的學習狀態和心理狀態都有很大影響,因此必須科學慎重。
這一階段可結合考試測驗、訪談法、問卷法、成長紀錄袋等多種手段進行綜合評價,再根據評價結果合理劃分層次。許多學校還在劃分層次階段引入了學生自我評價,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把學生根據自評選擇層次和教師師劃分層次結合起來,能保證層次劃分的客觀和科學。
二、制定層次目標階段。
這一階段非常關鍵,確定層次目標實際上也就是規定學生在一定階段學習後的學習成果和行為表現。評價者應區分三個層次的總體目標,並分別為各個層次的學生制定一整套目標體系。分層教學學生評價的整套目標體系應當有兩個維度。橫向上為領域維,應當包括認識領域、技能領域、情感和態度領域的目標,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縱向上為序列維,應包括獨立水平、教學水平和挫折水平的目標序列,目的是促進學生不斷趨近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各個層次的目標間又構成了相互銜接的關系,以促進學生不斷向更高一級的層次努力。
三、課堂教學階段。
這一階段應當主要採用形成性評價,適當運用總結性評價。前者的功能在於不斷反饋學生學習成功或失敗的信息,尤其特別注重強化學生學習的成功之處,顯示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改進的具體的錯誤;而後者是對教學目標達到程度的判斷,同時提供教學目標適當性與教學策略有效性的信息。
這一階段可進行表現性評價、學生隨堂作業、課堂表現評價,也不能完全否定傳統考試的作用。對於前者,一定不要拘泥於形式,如硬性規定日常評價的時間間隔、字數、內容、形式等,只要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和積累達到一定程度,覺得「有感要發」,就可以對學生進行評價並記錄下來。記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寫在學生的作業本上,也可以放在學生的成長記錄袋中,還可以是學習報告單。
四、反饋提高與個別輔導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採用診斷性評價,其功能有三:找出學生實際學業水平與教學目標預期之間的差距;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提出相應的補救措施。診斷性評價則更深入地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提出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並反饋給學生,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斷修正改進自己的學習行為與思維方式,不斷地向教學目標的要求靠近。
診斷性評價的主體除了教師之外,還可以是學生。通過學生撰寫「考試分析」、階段性自我總結等方式,促使學生主動反思,主動參與提高。

Ⅷ 如何提高高中化學課堂實驗教學質量

新課程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它要求教師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師的教學活動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更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一、有效教學的理念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在英語教育文獻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關注。有效教學的提出也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教學是藝術,這是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佔主導地位的教學觀。它倡導教學是一種教師個性化的、沒有公共的方法的行為,一種憑良心行事的、約定俗成的行為,主張影響教學過程的因素是復雜的,教學結果是豐富的,難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但是,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才明確地提出,教學也是科學。也就是說,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於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 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學有效性要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教學有效與否,要通過學生來表現。有效的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2、教學有效性要關注教學效益,它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教師在課程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教學效益的問題,不能為追求形式拋棄對教學效益的追求。 3、教學有效性的實現要以教師自身的發展為基礎。教師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條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教學觀念的變革,教師採取的教學策略,教師對教學批判反思的能力,這些與教學有效性相關的因素都離不開教師自身的發展。 4、教學有效性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通過學生的自主能動學習,使學生有效學習,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 5、教學的有效性還要關注教師的教學策略。在保證教學有效性的條件中,教師的教學策略佔有重要的地位。教師要掌握教學設備、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階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識。 二、傳統教學中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分析 1、教學目標單純關注學生的認知,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往我們的教學也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領域,但是受傳統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始終把反復練習、訓練的方式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單純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由於教學目標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漸演變成「熟能生厭」的現實,其結果就是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教學效率低下。教師的教學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教師和家長不得不靠佔用學生的課外時間來彌補課堂教學沒有完成的任務,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2、不能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學的基本著眼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核心觀念。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學生不是自主發展,往往是教師「強制」下的一種發展,學生始終處於一種被動發展狀態。這種發展壓抑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被動發展的結果是:⑴造成學生發展的兩極分化,一些適應被動發展的學生受到教師的關注,一些不適應的學生得不到良好的發展;⑵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壓制,缺少學習的主動性;⑶以學生的片面發展代替學生的全面發展;⑷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經歷和體驗。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直接後果是導致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進而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3、師生互動性不強,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學生的活動。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活動實現知識信息和各種情感的交流,實現促進學生發展的目標。從當前的課堂教學來看,師生互動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仍然是單向的,即教師——學生。它的一個弊端是忽視課堂教學中其他知識信息的傳遞,忽略了課堂教學中人際交往因素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它使本來應該鮮活的課堂教學變得枯燥死板。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單向互動向多向互動的轉換是課堂教學改革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4、不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固定教學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嚴重製約了學生的發展,影響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一些教師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學方式。我們並不認為傳統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無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們認為,通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熱情,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一個重要條件。 5、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合作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採用,無論是從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是從教師的教學觀念方面都是一個重大的變革。然而在現實中,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情況比較普遍。教師在教學中,大都採用分組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討論合作,且無論什麼樣的課都採用。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課堂教學熱熱鬧鬧。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學生並沒有學到什麼東西,教師也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師沒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論精髓。二是受功利主義的影響,搞形式主義。而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學有效性的觀念。 三、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的合理性建構 1、師生交流互動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屬性,交流互動是主體間的相互聯系與能動的反映,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與學生彼此間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間分享思維、經驗和知識,彼此交流情感、體驗,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求得了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以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目標。 (1)「互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交流」互動。「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師生間相互理解與交流的「主體間性」的打造,是師與生,師生與教材間的雙向理解、問題解決的活動,是形成共識的共創共生活動。教學中的有效交流要體現「三個有效」,即尊重客觀事物的真理性,社會規律的正當性和「捧一顆心來」的真誠性,課堂教學強調時空共有,內容共創,意義共生,成功共享。 (2)互動的多元性與教育性。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是多元的,是多情況、多內容、多難度、多形成的互動體。在情境上既有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還有融洽和諧的人文環境,發人深省的問題背景;內容上不僅是課本知識的學習,還有生活經驗的積淀,生命意義的領悟;師生關繫上,既有師與生,還有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個體與群體,師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與溝通。 2、學生是發展的、具有獨特和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自身發展是有規律的。為強化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熟悉並掌握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發展的特點,並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另外,學生的發展有巨大的潛能,教師應相信每個學生的確都潛藏著巨大的發展能量,堅信每個學生都可以積極成長,有培養前途,可以獲得成功。同時,還要承認,處在發展中的學生,有個性差異性,肯定有許多不足之處,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均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到解決。 學生是獨特的人。首先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學生不是單純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人。有效教學活動中,還學生一個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個學生都有獨特性,學生由於受不同遺傳因素、社會環境、家庭條件的影響,從而形成獨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每個學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願、好惡、情感、價值取向和知識基礎,教師只能激發學生自主讀書,自主感受事務,自主觀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3、「以學論教」,全面改進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創設有效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拓展學生發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納,民主、平等、協調的師生關系。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一方面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的狀態,把教學視為學生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另一方面,「以活動促發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學論教」,創設一個良好的有利於師生共創共生、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使整個教學過程自始至終充滿主動學習的氣息,使學生在合作交流與交往中獲取知識與技能,在平等尊重的氣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教師的教學是課程的創設與開發。教學與課程的關系中,課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課程理念決定教學理念,教師與學生均處在課程中,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建者,他們共同參與積極開發,教學過程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的過程。 教師以研究者的心態致力於教學中。「行動研究」是以行動而進行的研究,是在行動中的研究,在研究中的行動,是對行動的研究。教師在有效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極的經驗進行總結,建構理解與反思間的對話,使其形成規范性的認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過程教學、強化學生體驗。過程教學包括知識發生過程和知識發展過程的教學。知識發生過程教學是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結論,知識發展過程教學是在結論的指導下的運用,兩個階段缺一不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建立充足的感性認識,提供有結構的研究素材,概括上升,抽象出概念,適時強化,通過復試練習和建構型復習,促使學生多角度審視結論,並把結論納入認識結論中使之內化,並為下次新授課做鋪墊。 4、組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系統,構建課程整合網上協作教學模式。 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以促進教學的有效性,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為目的,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的教學技術應用觀。同時要本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挖掘和發揮各種傳統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把現代教學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努力把握所有教學技術手段的實用價值,積極促進各種技術手段的協同互補,從而促進教學技術體系整體協調發展。 四、新課理念下中學化學有效教學的策略 1、興趣化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准中明確要求培養學生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青少年心理特點和教材的編寫風格及新課標的理念,都需要運用興趣化教學策略,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常見的教學方法有: (1)實驗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通過做一些生動有趣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 (2)設疑法。「學則須疑」,通過設疑引發學生興趣,然後經過討論分析,明白道理,從而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3)競爭法。學習需要營造競爭的氛圍,使壓力變為動力。例如在進行元素化合物教學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化學方程式背默比賽,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開展課外活動法。通過製作教具、模型,舉辦化學講座,化學課外實驗,化學競賽,化學晚會,化學牆報,化學展覽會,參觀與化學有關的工農業部門,進行社會熱點問題的調查,撰寫化學小論文等等活動,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有理有趣。這些活動能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學生視野,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生活化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准中明確要求學生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而化學教學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實施生活化教學。實施生活化教學要注意以下三點: (1)要進行角色轉換,重新給教師和學生定位,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學會傾聽,欣賞和關注每一個學生。 (2)讓學生走進生活,彌補課堂傳授間接經驗的不足,多組織一些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使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3)致力人文關懷,關愛每一位後進生,要關心幫助他們,以達到共同進步。 3、信息化教學策略 當今社會下在處於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則必須實施信息化教學。信息化教學策略最終目的是學生不再是信息簡單機械的接受者,而要讓學生成為信息的運用者,在互動的信息中將知識進行重組,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而實施信息化教學要注意以下三點: (1)內容不再只局限化學生課本內容,要緊跟化學發展研究的步伐,讓學生及時了解世界上化學發展動態和化學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於口授耳聽,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辨證、采訪、上網、觀看有關化學知識的影片和參觀一些與化學有關的工農業部門等等,這些形式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知識面,而且能激發興趣,發揮學生的特長。 (3)授課者不僅是教師,也可以是工程師及研究人員或者是具有豐富知識和實踐的人都可以給學生作專題報告,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 4、探究性教學策略 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生通過實驗親身經歷和體會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實施探究性教學策略要注意以下五點: (1)樹立新的課堂觀和學生觀 探究性教學改變了人們的教育觀念,明確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觀念,在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科學的同時,關注學習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態度的培養。科學探究既是一種方法,又是一種學習目標。進行探究性教學時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進行探究,在探究中尋找規律。 化學反應規律是前人在實踐基礎上總結的科學結論,教學時如果不讓學生了解化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不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幾個結論如何能讓學生記住呢?即使學生機械地記住了也不能運用,要讓學生經歷過程,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思維和推理中誘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探究。 (3)在實驗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獲得體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由於實驗者或實驗條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實驗產物也不相同,如果對實驗後的產物進行現研究,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發揮學生潛能,進一點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開展化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開展化學課外活動,能鞏固和加深課堂教學的基礎知識,提高實驗操作基本技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有利於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因而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心理特徵、知識層次和能力要求,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廣闊空間。 (5)開展專題研討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專題研討式教學,體現化學教學的探究性,實踐性特點。在教學中設置一些新穎、活潑、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自學、討論、查閱資料,提問、質疑和嘗試解決問題,安排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允許學生各抒已見,並且答案是開放式的而不唯一。通過這樣的教學,能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閱讀全文

與如何進行化學實驗的分層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