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化學是哪個國家研製出來的

化學是哪個國家研製出來的

發布時間:2022-10-18 09:18:30

『壹』 化學起源於哪一個國家

原始人類從用火之時開始,由野蠻進入文明,同時也就開始了用化學方法認識和改造天然物質.
公元前4世紀或更早,中國提出了陰陽五行學說,認為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組合而成的.
公元前4世紀,希臘也提出了與五行學說類似的火、風、土、水四元素說和古代原子論
由於我們國家的歷史悠久,可以認為我國是發展比較早的。

恩格斯指出:化學新時代是從原子論開始的
道爾頓 英國化學家。1766年9月6日生於坎伯雷,1844年卒於曼徹斯特。是他提出的原子論。
道爾頓一生宣讀和發表過 l16篇論文,主要著作有《化學哲學的新體系》兩冊。
為了把自己畢生精力獻給科學事業,道爾頓終生未婚,而且在生活窮困條件下,從事科學研究,英國政府只是在歐洲著名科學家的呼籲下,才給予養老金,但是道爾頓仍把它積蓄起來,奉獻給曼徹斯特大學用作學生的獎學金。道爾頓一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化學新時代是從原子論開始的,所以道爾頓應是近代化學之父。
那麼也可以說英國是近代化學產生的地方。

『貳』 各種化學元素,都是哪個國家人發現的,科普一下

俄羅斯著名的化學家門捷列夫
1907年1月27日,俄國首都彼得堡春寒料峭、寒風凜冽,溫度表上的水銀柱驟降到零下20多攝氏度.連太陽也似乎暗淡無光,而街道兩旁點著的蒙上黑紗的燈籠,更著意渲染了一派悲哀凝重的氣氛.
這時,街上出現了一支非常奇怪的送葬隊伍.幾萬人的送葬隊伍在街上緩慢地移動著,在隊伍的最前面,既沒有花圈,也沒有遺像,而是由十幾個青年學生扛著一塊大木牌,上面畫著好多方格,方格里寫著「C」、「O」、「Fe」、「Zn」、「P」、「S」等元素符號.
原來,這是為俄羅斯著名的化學家門捷列夫舉行的葬禮.木牌上畫著的那張有好多方格的表,是化學元素周期表.這是門捷列夫一生對科學的最主要的貢獻.
在追悼會上,人們反復引述了門捷列夫的格言:「什麼是天才?終身努力,便成天才!」確實,天才的化學家門捷列夫的一生,是終身努力的一生.
門捷列夫出生於1834年,他出生不久,父親就因雙目失明出外就醫,失去了得以維持家人生活的教員職位.門捷列夫14歲那年,父親逝世,接著火災又吞沒了他家中的所有財產,真是禍不單行.1850年,家境困頓的門捷列夫藉著微薄的助學金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後來成了彼得堡大學的教授.
幸運的是,門捷列夫生活在化學界探索元素規律的卓絕時期.當時,各國化學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幾十種元素的內在聯系規律.
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順序進行排列,發現無論從哪一個元素算起,每到第八個元素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這很像音樂上的八度音循環,因此,他乾脆把元素的這種周期性叫做「八音律」,並據此畫出了標示元素關系的「八音律」表.
顯然,紐蘭茲已經下意識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點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過,條件限制了他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為當時原子量的測定值有錯誤,而且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尚未發現的元素,只是機械地按當時的原子量大小將元素排列起來,所以他沒能揭示出元素之間的內在規律.
可見,任何科學真理的發現,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都會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為的.當年,紐蘭茲的「八音律」在英國化學學會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無譏諷的口吻問道:「你為什麼不按元素的字母順序排列?」
門捷列夫顧不了這么多,他以驚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艱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將當時已知的各種元素的主要性質和原子量,寫在一張張小卡片上,進行反復排列比較,才最後發現了元素周期規律,並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稱: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來,在物質上會出現明顯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決定元素的性質;可根據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後來一個個發現新元素的實驗證實,反過來,元素周期表又指導化學家們有計劃、有目的地尋找新的化學元素.至此,人們對元素的認識跨過漫長的探索歷程,終於進入了自由王國.
門捷列夫,這位化學巨人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現代化學和物理學的理論基礎.
在他死後;人們格外懷念這位個子魁偉,留著長發,有著碧藍的眼珠、挺直的鼻子、寬廣的前額的化學家.他生前總是穿著自己設計的似乎有點古怪的衣服.上衣的口袋特別大,據說那是便於放下厚厚的筆記本——他一想到什麼,總是習慣地立即從衣袋裡掏出筆記本,把它順手記下.
門捷列夫生活上總是以簡朴為樂.即使是沙皇想接見他,他也事先聲明——平時穿什麼,接見時就穿什麼.對於衣服的式樣,他毫不在乎,說:「我的心思在周期表上,不在衣服上.」他的頭發式樣也很隨便.那時,男人們流行戴假發,對此,門捷列夫總是搖著頭說:「我喜歡我的真頭發.」
最讓人難忘的是,門捷列夫晚年,為了研究日蝕和氣象,自費製造探測氣球.在當時出版的他的著作中,都附印上這樣的說明:此書售後所得款項,作者規定用於製造一個大型氣球並全面研究大氣上層的氣象學現象.
氣球製造好之後,原設計坐兩人,由於充氣不夠,只能坐一個人.門捷列夫不顧朋友們的勸阻,毅然跨進氣球的吊籃.他年老多病,卻不畏高空危險,不怕那裡風大、氣溫低,成功地觀察了日食的過程.
門捷列夫的這種獻身科學的精神,映襯著他對科學的巨大貢獻,深深地影響著後人.

『叄』 化學這門學科的起源

一、化學的前奏

1.人類文明的起點——火的利用
在幾百萬年以前,人類過著極其簡單的原始生活,靠狩獵為生,吃
的是生肉和野果。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至少在距今50
萬年以前,可以
找到人類用火的證據,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過的地方發現了經火
燒過的動物骨骼化石。

有了火,原始人從此告別了茹毛飲血的生活。吃了熟食後人類增進
了健康,智力也有所發展,提高了生存能力。

後來,人們又學會了摩擦生火和鑽木取火,這樣,火就可以隨身攜
帶了。於是,人們不再是火種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夠駕馭火的造火者。

火是人類用來發明工具和創造財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夠產生各種各
化學反應這個特點,人類開始了制陶、冶金、釀造等工藝,進入了廣
闊的生產、生活天地。

2.歷史悠久的工藝——制陶
陶器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已很難考證。對陶器的由來,說法不一,
有人推測:人類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樹枝編成的,為了使它耐火和
緻密無縫,往往在容器的內外抹上一層粘土。這些容器在使用過程中,
偶爾會被火燒著,其中的樹枝都被燒掉了,但粘土不會著火,不但仍舊
保留下來,而且變得更堅硬,比火燒前更好用。這一偶然事件卻給人們
很大啟發。後來,人們乾脆不再用樹枝做骨架,開始有意識地將粘土搗
碎,用水調和,揉捏到很軟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種形狀,放在太陽光底
下曬干,最後架在篝火上燒製成最初的陶器。

大約距今
1
萬年以前,中國開始出現燒制陶器的窯,成為最早生產
陶器的國家。陶器的發明,在製造技木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制陶過程
改變了粘土的性質,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碳酸鈣(gài)、
氧化鎂(měi)等在燒制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化學變化,使陶器具備了防
水耐用的優良性質。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術意義,而且有新的經濟意
又。它使人們處理食物時增添了蒸煮的辦法,陶制的紡輪、陶刀、陶挫
等工具也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陶制儲存器可以使穀物和水
便於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特別是定居
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更是離不開陶器。

3.冶金化學的興起

在新石器時代後期,人類開始使用金屬代替石器製造工具。使用得
最多的是紅銅。但這種天然資源畢竟有限,於是,產生了從礦石冶煉金
屬的冶金學。最先冶煉的是銅礦,約公元前3800
年,伊朗就開始將銅礦
石(孔雀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熱,得到了金屬銅。純銅的質地比較軟,
用它製造的工具和兵器的質量都不夠好。在此基礎上改進後,便出現了
青銅器。

到了公元前3000~前2500
年,除了冶煉銅以外,又煉出了錫(xī)
和鉛(qiān)兩種金屬。往純銅中摻入錫,可使銅的熔點降低到800℃左
右,這樣一來,鑄造起來就比較容易了。銅和錫的合金稱為青銅(有時也
含有鉛),它的硬度高,適合製造生產工具。青銅做的兵器,硬而鋒利,
青銅做的生產工具也遠比紅銅好,還出現了青銅鑄造的銅幣。中國在鑄
造青銅器上有過很大的成就,如殷朝前期的「司母戊」鼎。它是一種禮
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又如戰國時的編鍾,稱得上古代在音
樂上的偉大創造。因此,青銅器的出現,推動了當時農業、兵器、金融、
藝術等方面的發展,把社會文明向前推進了一步。

世界上最早煉鐵和使用鐵的國家是中國、埃及和印度,中國在春秋
時代晚期(公元前
6
世紀)已煉出可供澆鑄的生鐵。最早的時候用木炭煉
鐵,木炭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把鐵礦石中的氧化鐵還原為金屬
鐵。鐵被廣泛用於製造犁鏵、鐵■(一種鋤草工具)、鐵錛等農具以及鐵
鼎等器物,當然也用於製造兵器。到了公元前8~前
7
世紀,歐洲等才相
繼進入了鐵器時代。由於鐵比青銅更堅硬,煉鐵的原料也遠比銅礦豐富,
在絕大部分地方,鐵器代替了青銅器。

4.中國的重大貢獻——火葯和造紙
黑火葯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為什麼要把它叫做「黑火葯」呢?
這還要從它所用的原料談起。火葯的三種原料是硫磺、硝(xiāo)石和木
炭。木炭是黑色的,因此,製成的火葯也是黑色的,叫黑火葯。火葯的
性質是容易著火,因此可以和火聯系起來,但是這個「葯」字又怎樣理
解呢?原來,硫磺和硝石在古代都是治病用的葯,因此,黑火葯便可理
解為黑色的會著火的葯。

火葯的發明與中國西漢時期的煉丹術有關,煉丹的目的是尋求長生
不老的葯,在煉丹的原料中,就有硫磺和硝石。煉丹的方法是把硫磺和
硝石放在煉丹爐中,長時間地用火煉制。在許多次煉丹過程中,曾出現
過一次又一次地著火和爆炸現象,經過這樣多次試驗終於找到了配製火
葯的方法。

黑火葯發明以後就與煉丹脫離了關系,一直被用在軍事上。古代人
打仗,近距離時用刀槍,遠距離時用弓箭。有了黑火葯以後,從宋朝開
始,便出現了各種新式武器,例如用弓發射的火葯包。火葯包有火球和

火蒺藜兩種,用火將葯線點著,把火葯包拋出去,利用燃燒和爆炸殺傷
對方。

大約在公元
8
世紀,中國的煉丹術傳到了阿拉伯,火葯的配製方法
也傳了過去,後來又傳到了歐洲。這樣,中國的火葯成了現代炸葯的「老
祖宗」。這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之一。

紙是人類保存知識和傳播文化的工具,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
大貢獻。在使用植物纖維製造的紙以前,中國古代傳播文字的方法主要
有:在甲骨(烏龜的腹甲和牛骨)上刻字,即所謂的甲骨文;甲骨數量有
限,後來改在竹簡或木簡上刻字。可是,孔子寫的《論語》所用的竹簡
之多,份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用絲織成帛(bó),也可以用來寫
字,但大量生產帛卻是難以做到的。最後才有了用植物纖維製造的紙,
一直流傳到今天。

1957

5
月,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西安市灞(bà)橋的一座古代
墓葬中發現一些米黃色的古紙。經鑒定這種紙主要由大麻纖維製造,其
年代不會晚於漢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
年),這是現存的世界上最
早的植物纖維紙。

提起紙的發明,人們都會想起蔡倫。他是漢和帝時的中常侍。他看
到當時寫字用的竹簡太笨重,便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用樹
皮、麻頭、破布、破魚網等做原料,先把它們剪碎或切斷,放在水裡長
時間浸泡,再搗爛成為漿狀物,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
曬干,便製成了紙。它質薄體輕,適合寫字,很受歡迎。

造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化學工藝,它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產物。
實際上,蔡倫之前已經有紙了,因此,蔡倫只能算是造紙工藝的改良者。

5.煉丹術與煉金術
當封建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力有了較大提高的時候,統治
階級對物質享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皇帝和貴族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兩種
奢望:第一是希望掌握更多的財富,供他們享樂;第二,當他們有了巨
大的財富以後,總希望永遠享用下去。於是,便有了長生不老的願望。
例如,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便迫不及待地尋求長生不老葯,不但讓徐
福等人出海尋找,還召集了一大幫方士(煉丹家)日日夜夜為他煉制丹砂
——長生不老葯。

煉金家想要點石成金(即用人工方法製造金銀)。他們認為,可以通
過某種手段把銅、鉛、錫、鐵等賤金屬轉變為金、銀等貴金屬。像希臘
的煉金家就把銅、鉛、錫、鐵熔化成一種合金,然後把它放入多硫化鈣
溶液中浸泡。於是,在合金錶面便形成了一層硫化錫,它的顏色酷似黃
金(現在,金黃色的硫化錫被稱為金粉,可用作古建築等的金色塗料)。
這祥,煉金家主觀地認為「黃金」已經煉成了。實際上,這種僅從表面

顏色而不從本質來判斷物質變化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他們從未達到過
「點石成金」的目的。

虔誠的煉丹家和煉金家的目的雖然沒有達到,但是他們辛勤的勞動
並沒有完全白費。他們長年累月置身在被毒氣、煙塵籠罩的簡陋的「化
學實驗室」中,應該說是第一批專心致志地探索化學科學奧秘的「化學
家」。他們為化學學科的建立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甚
至總結出一些化學反應的規律。例如中國煉丹家葛洪從煉丹實踐中提
出:「丹砂(硫化汞)燒之成水銀,積變(把硫和水銀二者放在一起)又還
成(交成)丹砂。」這是一種化學變化規律的總結,即「物質之間可以用
人工的方法互相轉變」。

煉丹家和煉金家夜以繼日地在做這些最原始的化學實驗,必定需要
大批實驗器具,於是,他們發明了蒸餾器、熔化爐、加熱鍋、燒杯及過
濾裝置等。他們還根據當時的需要,製造出很多化學葯劑、有用的合金
或治病的葯,其中很多都是今天常用的酸、鹼和鹽。為了把試驗的方法
和經過記錄下來,他們還創造了許多技術名詞,寫下了許多著作。正是
這些理論、化學實驗方法、化學儀器以及煉丹、煉金著作,開挖了化學
這門科學的先河。

從這些史實可見,煉丹家和煉金家對化學的興起和發展是有功績
的,後世之人決不能因為他們「追求長生不老和點石成金」而嘲弄他們,
應該把他們敬為開拓化學科學的先驅。因此,在英語中化學家(chemist)
與煉金家(alchemist)兩個名詞極為相近,其真正的含義是「化學源於煉
金術」。

二、創建近代化學理論

——探索物質結構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但是,物質又是由什麼組成的呢?最早嘗試
解答這個問題的是我國商朝末年的西伯昌(約公元前1140
年),他認為:
「易有太極,易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陰陽八卦來解
釋物質的組成。

約公元前1400
年,西方的自然哲學提出了物質結構的思想。希臘的
泰立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母;黑拉克里特斯認為,萬物是由火生成的;亞
里士多德在《發生和消滅》一書中論證物質構造時,以四種「原性」作
為自然界最原始的性質,它們是熱、冷、干、濕,把它們成對地組合起
來,便形成了四種「元素」,即火、氣、水、土,然後構成了各種物質。

上面這些論證都未能觸及物質結構的本質。在化學發展的歷史上,
是英國的波義耳第一次給元素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他指出:「元素是

構成物質的基本,它可以與其他元素相結合,形成化合物。但是,如果
把元素從化合物中分離出來以後,它便不能再被分解為任何比它更簡單
的東西了。」

波義耳還主張,不應該單純把化學看作是一種製造金屬、葯物等從
事工藝的經驗性技藝,而應把它看成一門科學。因此,波義耳被認為是
將化學確立為科學的人。

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物質是由元素構成的,那麼,
元素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1803
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創立的原子學說
進一步解答了這個問題。

原子學說的主要內容有三點:1.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
毀滅的微粒所組成,這種微粒稱為原子;2.同一種元素的原子的性質和
質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質和質量不同;3.一定數目的兩種不
同元素化合以後,便形成化合物。

原子學說成功地解釋了不少化學現象。隨後義大利化學家阿佛加德
羅又於1811
年提出了分子學說,進一步補充和發展了道爾頓的原子學
說。他認為,許多物質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
存在,例如氧氣是以兩個氧原子組成的氧分子,而化合物實際上都是分
子。從此以後,化學由宏觀進入到微觀的層次,使化學研究建立在原子
和分子水平的基礎上。

三、現代化學的興起

19
世紀末,物理學上出現了三大發現,即
X
射線、放射性和電子。
這些新發現猛烈地沖擊了道爾頓關於原子不可分割的觀念,從而打開了
原子和原子核內部結構的大門,揭露了微觀世界中更深層次的奧秘。

熱力學等物理學理論引入化學以後,利用化學平衡和反應速度的概
念,可以判斷化學反應中物質轉化的方向和條件,從而開始建立了物理
化學,把化學從理論上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在量子力學建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化學鍵(分子中原子之間的結
合力)理論,使人類進一步了解了分子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大大地促進了
化學與材料科學的聯系,為發展材料科學提供了理論依據。

化學與社會的關系也日益密切。化學家們運用化學的觀點來觀察和
思考社會問題,用化學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例如能源危機、
糧食問題、環境污染等。

化學與其他學科的相互交叉與滲透,產生了很多邊緣學科,如生物
化學、地球化學、宇宙化學、海洋化學、大氣化學等等,使得生物、電
子、航天、激光、地質、海洋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

化學也為人類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數不清的物質保證,在改善

人民生活,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方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現代化學的興起使化學從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的基礎上,發展成為
多分支學科的科學,開始建立了以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
理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為分支學科的化學學科。化學家這位「分子建築師」
將運用善變之手,為全人類創造今日之大廈、明日之環宇。

2.元素發現史上的兩次奇跡及科學方法研究
陝西省渭南師范專科學校化學系張文根

化學發展史上,從個人發現新元素的數量方面講,出現過兩次奇跡。
值得研究的是,兩次奇跡基本上都採用了類似的科學研究方法。

1.戴維與新元素的發現
英國化學家戴維(H·Davy,1778~1829)出生於木刻匠家庭,從小就
喜愛化學實驗。他曾用自己的身體試驗氧化亞氮(笑氣)氣體的毒性,發
現其麻醉性,使醫學外科手術發生了重大改途;他還發明了安全礦燈,
解決了因火焰引起的瓦斯爆炸,對19
世紀歐洲煤礦的安全開采做出了有
益的貢獻。但是,他一生最輝煌的成就莫過於新元素的發現。

1799
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A·Volta)發現了金屬活動順序,並
應用其發明了伏特電池。次年,英國化學家尼科爾森(W.Nicholson)和
卡里斯爾(A·Carlisle)利用伏特電池成功地分解了水。從此,電在化學
研究中的應用引起了科學家的廣泛關注。

1806
年,戴維對前人有關電的研究進行了總結,預言這種手段除可
以把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外,還可能分解其他物質,這一科學思想使他
把電與物質組成聯系起來,從而導致了一系列新元素的發現。

1777
年之前,對於鹼類和鹼土類物質的化學成分,人們普遍認為具
有元素性質,是不能再分解的。法國化學家拉瓦錫(A·L·Lavoisier)創
立氧化理論之後,則認為這兩類物質都可能是氧化物。1807
年,戴維決
心用實驗來證實拉瓦錫的見解,同時也想驗證一下自己預言的正確性。

最初他用苛性鉀或苛性鈉的飽和溶液實驗,發現鹼沒有變化,只和
水電解結果一樣。通過分析,他認為應該排除水這個干擾因素。於是改
用熔融苛性鉀,結果發現陰極白金絲周圍出現了燃燒更旺的火焰,說明
由於加熱溫度過高,分解出的產物立刻又被燃燒了。後來他換用碳酸鉀
並通以強電流,但陰極上出現的金屬顆粒還是很快被燒掉了。最後,他
總結教訓,在密閉坩堝內電解熔融苛性鉀,終於拿到了一種銀白色金屬,
並進行性質實驗,發現在水中能劇烈反應,出現淡紫色火焰,顯然是該
金屬與水作用放出氫氣的結果。山此,戴維判斷這是一種新金屬,取名
為鉀。不久,他又從苛性蘇打中電解出了金屬鈉。次年,用同樣方法,

他從苦土(MgO)、石灰、菱鍶礦(SrCO3)和重晶石(BaCO3)中分別又發現了
新元素鎂、鈣、鍶和鋇。

1807
年12
月,盡管當時英法兩國正進行著戰爭,法國皇帝拿破崙仍
然頒發勛章,以嘉獎戴維的卓越成就。但是,戴維並沒有因此驕傲起來。
金屬鉀被發現以後,他由該金屬可從水中分解出氫氣受到後發,認為鉀
也應該能夠分解其他物質。於是在1808
年,他將鉀與無水硼酸混合,在
銅管中加熱,得到了青灰色的非金屬硼。這樣,不到兩年,戴維就發現

7
種新元素。如果加上他1810
年和1813
年確定的氯元素和碘元素,
戴維一生發現和確認的元素就有
9
種。這一成就在他去逝之前的52
個元
素發現史上,無人能與其媲美。

『肆』 世界上研究化學最出名的國家是哪都出過哪些化學名人

莫桑德爾
莫桑德爾(Mosander C.G.,1797~1858)
瑞典化學家,是貝采里烏斯的學生,他對發現和研究稀土元素作出了重大貢獻。
門捷列夫
到1869年止,已有63種元素被人們所認識。進一步尋找新元素成為當時化學家最熱門的課題。但是地球上究竟有多少元素?怎樣去尋找新的元素?卻沒有人能作比較科學的回答。尋找新元素的工作也固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而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常常白白地耗費了許多精力。
在對物質、元素的廣泛研究中,關於各種元素的性質的資料,積累日愈豐富,但是這些資料卻是繁雜紛亂的,人們很難從中獲得清晰的認識。整理這些資料,概括這些感性知識,從中摸索總結出規律,這是擺在當對化學家面前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同時也是科學和生產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這樣的科學背景下,從事元素分類工作和尋找元素之間內在聯系的許多化學家,經過長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最輝煌的成就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和德國化學家邁爾先後發現的化學元素周期律。
道爾頓提出了科學的原子論後,許多化學家都把測定各種元素的原子量當作一項重要工作,這樣就使元素原子量與性質之間存在的聯系逐漸展露出來、1829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提出了「三元素組」觀點,把當時已知的44種元素中的15種,分成5組,指出每組的三允素性質相似,而且中間元素的原子量等於較輕和較重的兩個元素原子量之和的一半。例如鈣、錫、鋇,性質相似,鉻的原子量大約是鈣和鋇的原子量之和的一半。氯、澳、碘以及銀、鈉、鉀等元素也有類似的關系。然而只要認真一點,就會發現這樣分類有許多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所以並沒有引起化學家們的重視。
1862年,法國化學家尚古多提出一個「螺旋圖」的分類方法。他將已知的62種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順序標記在繞著圓柱體上升的螺旋線上,這樣某些性質相近的元素恰好出現在同一母線上。因此他第一個指出了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可是他的報告照樣無人理睬。1864年,德國化學家邁爾在他的《現代化學理論》一書中刊出一個「六元素表」。可惜他的表中只列出了已知元素的一半,但他已明確地指出:「在原子量的數值上具有一種規律性,這是毫無疑義的」。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提出了「八音律」一說。他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遞增順序排列在表中,發現元素的性質有周期住的重復,第八個元素與第一個元素性質相近,就好像音樂中八音度的第八個音符有相似的重復一樣。紐蘭茲的工作同樣被否定,當時的一些學者把八音律斥之為幼稚的滑稽戲,有人甚至挖謗說:「為什麼不按元素的字母順序排列呢?那樣,也許會得到更加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六元素表」、「八音律」是存在許多錯誤,但是應該看到,從三元素組」到「八音律」都從不同的角度,逐步深入地探討了各元素間的某些聯系,使人們一步步逼近了科學的真理。以前人工作所提供的借鑒為基礎,門捷列夫通過頑強努力的探索,於1869年2月先後發表了關於元素周期律的圖表和論文。在論文中,他指出:
(1)按照原子量大小排列起來的元素,在性質上呈現明顯的周期性。
(2)原子量的大小決定元素的特徵。
(3)應該預料到許多未知元素的發現,例如類似鋁和硅的,原子量位於65一75之間的元素。
(4)當我們知道了某些元素的同類元素後,有時可以修正該元素的原子量。這就是門捷列夫提出的周期律的最初內容。
門捷列夫深信自己的工作很重要,經過繼續努力,1871年他發表了關於周期律的新的論文。文中他果斷地修正了1869年發表的元素周期表。例如在前一表中,性質類似的各族是橫排,周期是豎排;而在新表中,族是豎排,周期是橫排,這樣各族元素化學性質的周期性變化就更為清晰。同時他將那些當時性質尚不夠明確的元素集中在表格的右邊,形成了各族元素的副族。在前表中,為尚未發現的元素留下4個空格,而新表中則留下了6個空格。由此可見,門捷列夫的研究有了重要的進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門捷列夫發現的元素周期律是否能站住腳,必須看它能否解決化學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門捷列夫以他的周期律為依據,大膽指出某些元素公認的原子量是不準確的,應重新測定,例如當時公認金的原子量為169.2,因此,在周期表中,金應排在餓。銥、鉑(當時認為它們的原子量分別是198.6, 196.7, 196.7)的前面。而門捷列夫認為金在周期表中應排在這些元素的後面,所以它們的原子量應重新測定。重新測定的結果是:餓為190.9,銥為193.1,鉑為195,2,金為197.2。實驗證明了門捷列夫的意見是對的。又例如,當時鈾公認的原子量是116,是三價元素。門捷列夫則根據鈾的氧化物與鉻、鉑、鎢的氧化物性質相似,認為它們應屬於一族,因此鈾應為六價,原子量約為240。經測定,鈾的原子量為238.07。再次證明門捷列夫的判斷正確。基於同樣的道理,門捷列夫還修正了銦、鑭、釔、鉺、鈰、的原子量。事實驗證了周期律的正確性。
根據元素周期律,門捷列夫還預言了一些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的存在和它們的性質。他的預言與爾後實踐的結果取得了驚人的一致。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閃鋅礦時發現一種新元素,他命名為鎵,並把測得的關於它的主要性質公布了。不久他收到了門捷列夫的來信,門捷列夫在信中指出關
於鎵的比重不應該是4.7,而是5.9一6.0。當時布瓦傅德朗很疑惑,他是唯一手裡掌握金屬鎵的人,門捷列夫是怎樣知道它的比重的呢?經過重新測定,鎵的比重確實為5,9「這給果使他大為驚奇。他認真地閱讀了門捷列夫的周期律論文後,感慨他說:「我沒有可說的了,事實證明門捷列夫這一理論的巨大意義。」
下表是個最有力的說明。
類鋁

原子量
69
69.72
比重
5.9-6.0
5.94
熔點

30.1
和氧氣反應
不受空氣的侵蝕
灼熱時略起氧化
灼熱時能分解水汽
灼熱時確能分解水汽
能生成類似明礬的礬類
能生成結晶較好的鎵礬
可用分光鏡發現其存在
用分光鏡發現的
鎵的發現是化學史上第一個事先預言的新元素的發現,它雄辯地證明了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科學性。1880年瑞典的尼爾森發現了鈧,1885年德國的文克勒發現了鍺。這兩種新元素與門捷列夫預言的類硼。類硅也完全吻合。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再次經受了實踐的檢驗。
事實證明門捷列夫發現的化學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條客觀規律。它揭示了物質世界的一個秘密,即這些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間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它變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從此新元素的尋找,新物質、新材料的探索有了一條可遵循的規律。元素周期律作為描述元素及其性質的基本理論有力地促進了現代化學和物理學的發展。
門捷列夫於1834年2月7日誕生在俄國西怕利亞的托波爾斯克 市。他父親是位中學教師。在他出生後不久,父親雙眼固患白內障而失明,一家的生活全仗著他母親經營一個小玻璃廠而維持著。1847年雙目失明的父親又患肺給核而死去。意志堅強而能乾的母親並沒有出生活艱難而低頭,她決心一定要讓門捷列夫象他父親那樣接受高等教育。
門捷列夫自幼有出眾的記憶力和數學才能,讀小學時,對數學、物理、歷史課程感興趣,對語文、尤其是拉丁語很討厭,因而成績不好。他特別喜愛大自然,曾同他的中學老師一起作長途旅行,搜集了不少岩石、花卉和昆蟲標本。他善於在實踐中學習,中學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中學畢業後,他母親變賣了工廠,親自送門捷列夫,經過2千公里以上艱辛的馬車旅行來到莫斯科。因他不是出身於豪門貴族,又來自邊遠的西怕利亞,莫斯科、彼得堡的一些大學拒絕他入學。好不容易,門捷列夫考上了醫學外科學校。然而當他第一次觀看到屍體時,就暈了過去。只好改變志願,通過父親的同學的幫忙,進入了亡父的母校——彼得堡高等師范學校物理數學系。母親看到門捷列夫終於實現了上大學的願望,不久便帶著對他的祝福與世長辭了。舉目無親又無財產的門捷列夫把學校當作了自己的家,為了不辜負母親的期望,他發奮地學習。1855年以優異的成績從學校畢業。
畢業後,他先後到過辛菲羅波爾、敖德薩擔任中學教師。在教師的崗位上他並沒有放鬆自己的學習和研究。1857年他又以突出的成績通過化學學位的答辯。他刻苦學習的態度、鑽研的毅力以及淵博的知識得到老師們的贊賞,彼得堡大學破格地任命他為化學講師,當時他僅22歲。
在彼得堡大學,門捷列夫任教的頭兩門課程是理論化學和有機化學。當時流行的教科書幾乎都是大量關於元素和物質的零散資料的雜亂堆積。怎樣才能講好課?門捷列大下決心考察和整理這些資料。1859年他獲准去德國海德堡本生實驗室進行深造。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學。他運用物理學的方法來觀察化學過程,又根據物質的某些物理性質來研究它的化學結構,這就使他探索元素間內在聯系的基礎更寬闊和堅實。因為他恰好在德國,所以有幸和俄國化學家一起參加了在德國卡爾斯魯厄舉行的第一屆國際化學家會議。會上各國化學家的發言給門捷列夫以啟迪,特別是康尼查羅的發言和小冊子。門捷列夫是這樣說:「我的周期律的決定性時刻在1860年,我參加卡爾斯魯厄代表大會。在會上我聆聽了義大利化學家康尼查羅的演講,正是他發現的原子量給我的工作以必要的參考材料,而正是當時,一種元素的性質隨原子量遞增而呈現周期性變化的基本思想沖擊了我。」從此他有了明確的科研目標,並為此付出了艱巨的勞動。
從1862年起,他對283種物質逐個進行分析測定,這使他對許多物質和元素的性質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他重新測定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因而對元素的這一基本特徵有了深刻的了解。他對前人關於元素間規律性的探索工作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他先後研究了根據元素對氧和氫的關系所作的分類;研究了根據元素電化序所作的分類,研究了根據原子價所進行的分類:特別研究了根據元素的綜合性質所進行的元素分類。有比較才有鑒別,有分析才能做好綜合。這樣,門捷列夫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他分析根據元素綜合性質而進行的元素分類時,他堅信元素原子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徵,同時發現性質相似的元素,它們的原子量並不相近。相反一些性質不同的元素,它們的原子量反而相差較小。他緊緊抓住原子量與元素性質之間的關系作為突破口,反復測試和不斷思索。他在每張卡片上寫出一種元素的名稱原子量、化合物的化學式和主要的性質。就象玩一副別具一格的元素紙牌一樣,他反復排列這些卡片,終於發現每一行元素的性質都在按原子量的增大,從小到大地逐漸變化,也就是發現元素的性質隨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往的變化。第一張元素周期表就這樣產生了。
隨著周期律廣泛被承認,門捷列夫成為聞名於世的卓越化學家。各國的科學院、學會、大學紛紛授予他榮譽稱號、名譽學位以及金質獎章。具有諷刺意義的是: 1382年英國皇家學會就授予門捷列夫以戴維金質獎章。1889年英國化學會授予他最高榮——法拉第獎章。相反地在封建王朝的俄國,科學院在推選院士時,竟以門捷列夫性格高做而有稜角為借口,把他排斥在外。後來回門捷列夫不斷地被選為外國的名譽會員,彼得堡科學院才被迫推選他為院士,由於氣惱,門捷列夫拒絕加入科學院。從而出現俄國最偉大的化學家反倒不是俄國科學院成員的怪事。
門捷列夫除了發現元素周期律外,還研究過氣體定律、氣象學、石油工業、農業化學、無煙火葯、度量衡,由於他的辛勤勞動,在這些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做出了成績。1907年2月2日,這位享有世界盛譽的俄國化學家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享年73歲。
居里
(Marie Sklodowska Curie 1867~1934)
法國物理學家和放射化學家。1867年11月 7日生於波蘭華沙,1934年7月4日卒於法國上薩瓦省。1883年中學畢業,並獲得金質獎章。由於家中經濟困難和當時波蘭的大學不接受女生,她擔任家庭教師八年。1891年到法國深造,1893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巴黎大學理學院物理系,1894年畢業於數學系。1895年與P.居里結婚。1904年被巴黎大學聘為助教;1906年P.居里去世後,她接替了丈夫的工作,成為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她是法國科學院第一個女院士,並被15個國家的科學院選為院士。
在H.貝可勒爾發現鈾的放射現象以後,M.居里和P.居里首先對各種物質進行放射性考察,發現元素釷也具有放射性,鈾礦物則有著比純鈾高得多的放射性;依靠科學推測和精巧實驗技術,1898年在鈾礦物中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開創了一門新的科學——放射化學。按照傳統的概念,確證一個元素的發現應該提供可以目睹的該元素的足夠純的化合物或單質樣品。他們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從數以噸計的鈾礦物廢渣中提取少量的純鐳鹽。最終經光譜分析和原子量測定,證實了元素鐳的存在。因對放射性研究的貢獻,他們和貝可勒爾共同獲得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10年 9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放射學大會上,她和一些專家提出建立鐳的放射性標準的建議,這對放射性研究和輻射治療都是必需的。大會通過鐳的放射性單位為居里,以紀念P.居里,並決定由M.居里負責制備鐳的標准。M.居里因發現元素鐳和釙、分離出鐳和對鐳的性質及其化合物的研究,又獲得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和她的長女I.約里奧-居里一起參加戰地醫療服務,擔負傷員的 X射線透視工作。她積極提倡把鐳用於醫療方面,使輻射治療(早期也稱為居里治療)得到推廣和提高,使核能造福於人類。
M.居里一生中擔任25個國家的104個榮譽職位,接受過 7個國家的24次獎金或獎章。主要著作有《同位素及其組成》、《論放射性》、《放射性物質及其輻射的研究》。

『伍』 化學起源於哪個國家

這個很難去判定,因為在人類學會了鑽木取火,那時候就有了化學。。。

『陸』 陶氏化學是哪個國家的歷史背景怎樣

美國的。陶氏化學於1897年成立於美國密歇根州米蘭德市,是世界500強之一,也是美國最大的化學公司,在35個國家建立有生產基地,188家工廠,客戶遍及全球160個國家及地區,全球超過5萬員工。
歷史大事記:
1897年成立於美國密歇根
1922年一戰後,年銷售達到420萬美元,員工達到400人
1937年紐交所上市
1964年銷售額突破10億美元
1968年阿波羅成功繞月飛行並返回地球,其隔熱板採用陶氏環氧樹脂
1973年在東京證交所上市,年銷售額突破30億美元
1995年銷售額突破200億美元
1997年陶氏成立100周年
2007年躋身財富500強,並位列前100位
2008年被評為年度最佳化學公司
2009年並購羅門哈斯,成為全球領先的特殊化學品及高新材料公司
2010年員工突破5萬名,銷售額達到537億美元,成為奧運會全球合作夥伴及化學類官方合作夥伴,並因在環境、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出色表現榮膺Robert W.Campbell獎

『柒』 化學最早起源於哪個國家,誰命名的

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直到19世紀初,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而原先,心理學、教育學都同屬於哲學的范疇,後來才各自從哲學的襁褓中分離出來。科學的心理學不僅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現象進行說明,以揭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 心理產生的歷史根源,心理產生的歷史根源,物質反映特性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的物質都具有反映特性,在受到外部作用時都會作出反映。而且物質反映特性隨著自然界物質的進化而進化,越是處在高級階段的物質,其反映特性越發達越復雜。高級階段的物質的反映特性是從低級階段物質的物質反映特性經過漫長的歷史進化而產生的。在目前人類所把握的世界裡,物質反映特性經歷如下的階段:非生物的物態反映(物理的、化學的、機械的)、低等生物(包括植物)的刺激感應性、高等動物的感覺、知覺和表象、人類的想像(內含了記憶)和思維。
心理現象是物質世界長期進化所衍生出來的現象,是物質對外界刺激反映的高級形式,是物質高度組織化後的表現。心理的產生根源於物質反映特性的高度發展。心理現象是專門應對刺激而產生的物質反映現象。反映特性只有在受到刺激才顯現其存在,沒有了刺激,反映特性就會潛伏起來,不會表現出來。心理也具有如此共性。只有在受到刺激時,才會表現出心理現象,展示心理的存在。沒有了刺激,心理就會消失。心理是在刺激的基礎上產生、存在和發展。

『捌』 被稱為化學之父的科學家是 ,最早運用天平研究化學的化學家是 ,最早發現電子的化學家是 (說出國家和名稱

近代化學之父——約翰·道爾頓 英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

最早運用天平研究化學的化學家是法國化學家拉瓦錫

最早發現電子的化學家是英國科學家湯姆遜

『玖』 化學最早起源於哪個國家,誰命名的知道的,請告訴我,好嗎越快越好,謝謝了!

這些不是具體說明化學起源之類的。。但是也算比較全。。你自己看看吧。。希望對你有用。。
16世紀開始,歐洲工業生產蓬勃興起,推動了醫葯化學和冶金化學的創立和發展,使煉金術轉向生活和實際應用,繼而更加註意物質化學變化本身的研究。在元素的科學概念建立後,通過對燃燒現象的精密實驗研究,建立了科學的氧化理論和質量守恆定律,隨後又建立了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和化合量定律,為化學進一步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775年前後,拉瓦錫用定量化學實驗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開創了定量化學時期,使化學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19世紀初,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突出地強調了各種元素的原子的質量為其最基本的特徵,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與古代原子論的一個主要區別。近代原子論使當時的化學知識和理論得到了合理的解釋,成為說明化學現象的統一理論。接著義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提出分子概念。自從用原子-分子論來研究化學,化學才真正被確立為一門科學。這一時期,建立了不少化學基本定律。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和維勒發展了有機結構理論,這些都使化學成為一門系統的科學,也為現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拾』 化學的歷史由來

化學的歷史淵源非常古老,可以說從人類學會使用火,就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踐活動。我們的祖先鑽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驅趕猛獸,充分利用燃燒時的發光發熱現象。

當時這只是一種經驗的積累。化學知識的形成、化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它的發展,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歷史的前進。

化學在發展過程中,依照所研究的分子類別和研究手段、目的、任務的不同,派生出不同層次的許多分支。

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化學傳統地分為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和分析化學四個分支。20年代以後,由於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化學鍵的電子理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興起,化學研究在理論上和實驗技術上都獲得了新的手段。

導致這門學科從30年代以來飛躍發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化學內容一般分為生物化學、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應用化學和化學工程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等七大類共80項,實際包括了七大分支學科。

(10)化學是哪個國家研製出來的擴展閱讀

化學起源說將生命的起源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的階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條件下進行的。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米勒的模擬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一個盛有水溶液的燒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間里含有氫氣、氨氣、甲烷和水蒸汽等「還原性大氣」。

米勒分析其化學成分時發現,其中含有包括5種氨基酸和不同有機酸在內的各種新的有機化合物,同時還形成了氰氫酸,而氰氫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組成核苷酸的基本單位。

米勒的實驗試圖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第二個階段

從有機小分子物質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質。這一過程是在原始海洋中發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經過長期積累,相互作用,在適當條件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過縮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質分子和核酸分子。

第三個階段

從生物大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這一過程是怎樣形成的?前蘇聯學者奧巴林提出了團聚體假說,他通過實驗表明,將蛋白質、多肽、核酸、明膠、阿拉伯膠和多糖等放在合適的溶液中,它們能自動地濃縮聚集為分散的球狀小滴,這些小滴就是團聚體。

第四個階段

有機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包括以生化系統和遺傳系統的建立為標志的細胞的誕生。這一階段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過程中最復雜和最有決定意義的階段。目前,人們還不能在實驗室里驗證這一過程。

閱讀全文

與化學是哪個國家研製出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