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的鑒別
新生兒黃疸分類 新生兒黃疸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血清膽紅素由出生時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臨床上出現黃疸而無其它症狀,1~2周內消退。生理性黃疸的血清膽紅素足月兒不超過204μmol/L(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5μmol/L(15mg/dl)。但個別早產兒血清膽紅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發生膽紅素腦病,對生理性黃疸應有警惕以防對病理性黃疸的誤診或漏診。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 (1)黃疸出現得早,生後24小時內即出黃疸; (2)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於12~15毫克/公升; (3)黃疸持久,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減輕後又加深; (4)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者; (5)有體溫不正常、食慾不佳、嘔吐等表現者。 有病理性黃疸時應引起重視,因為它常是疾病的一種表現,應尋找病因。此外未結合膽紅素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通過血腦屏障損害腦細胞(常稱核黃疸),引起死亡或有腦性癱瘓、智能障礙等後遺症。所以一旦懷疑小兒有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診。 編輯本段新生兒黃疸正常值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寶寶出現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主要症狀為皮膚、黏膜、鞏膜發黃,孩子食慾不振、不安躁動,體溫可能也會有所上升。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中一種很常見的疾病,臨床上有60%的足月產寶寶在出生後一周內會出現黃疸,80%的早產兒會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 新生兒黃疸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的肝臟功能發育不完善,膽紅素代謝異常,血中的膽紅素濃度升高引起的一種疾病,具體又可以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那麼,怎麼區分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呢?新生兒黃疸正常值是多少? 新生兒黃疸的正常值是以血清膽紅素為參考指標的,只要足月兒不超過204μmol/L(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5μmol/L(15mg/dl)即為正常。另外,生理性黃疸的孩子除了皮膚黃染外,在食慾和精神方面都沒有多大影響,而且一般在一個月內症狀就會自動消除。病理性黃疸的孩子不但有皮膚變化,通常還又哭又鬧又拒奶,這種情況下家長必須盡快帶孩子到醫院接受治療,否則可能會引發核黃疸,後果非常嚴重。 編輯本段常見的幾種新生兒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分類及鑒別診斷》 (1)溶血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0、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這樣一來,一些父母會十分緊張,擔心孩子會發生ABO溶血,其實要說明的一點是:不是所有ABO系統血型不合的新生兒都會發生溶血。據報道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為1 1.9%。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且逐漸加重。 (2)感染性黃疸:感染性黃疸是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巨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黃疸的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3)阻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其黃疸特點是生後1-2周或3-4周又出現黃疸,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黃疸: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少數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原因還不十分明了。其黃疸特點是:在生理性黃疸高峰後黃疸繼續加重,膽紅素可達10-30 mg/dl,如繼續哺乳,黃疸在高水平狀態下繼續一段時間後才緩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時,膽紅素明顯下降達50%,若再次哺乳,膽紅素又上升。 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後差,除可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如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編輯本段臨床症狀 1、生理性黃疸輕者呈淺黃色局限於面頸部,或波及軀干,鞏膜亦可黃染2~3日後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復正常;重者黃疸同樣先頭後足可遍及全身,嘔吐物及腦脊液等也能黃染時間長達1周以上,特別是個別早產兒可持續至4周,其糞仍系黃色尿中無膽紅素。 2、黃疸色澤輕者呈淺花色,重者顏色較深,但皮膚紅潤黃里透紅。 3、黃疸部位多見於軀干、鞏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過肘膝。 4、新生兒一般情況好,無貧血,肝脾不腫大肝功能正常,不發生核黃疸。 5、早產兒生理性黃疸較足月兒多見,可略延遲1~2d出現,黃疸程度較重消退也較遲,可延至2~4周。 編輯本段新生兒黃疸的原因 人們常常簡單地把黃疸病看作就是皮膚發黃,其實這只說對了一半,皮膚發黃只是外表現象。正常人體血液里含有一定量的色素物質,叫做膽紅素,如因生理和病理原因使血液里的膽紅素增高,皮膚、眼白等處就會發黃。 那些原因可引起體內膽紅素升高呢? 《新生兒黃疸》 第 一,紅細胞破壞太多太快。體內的膽紅素約80%是由衰老的紅細胞被破壞而形成的。如果紅細胞破壞太多太快,膽紅素激增,就會引起黃疸。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黃疸就屬於這一類,新生兒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而且進展很快,皮膚呈現金黃色。當血里的膽紅素超過20毫克%時,膽紅素就可能進入腦細胞,干擾腦細胞的正常活動和功能,引起核黃疸,威脅新生兒的生命。目前對嚴重黃疸雖已有了較好的治療方法,但要取得理想的療效,還必須在發生核黃疸前及時搶救。家長在觀察黃疸程度時,應注意選擇天然光線充足的地方,並反復多次察看有否加重。對黃疸進展迅速的新生兒要及時就醫。 第 二,肝細胞攝取、結合和排泄膽紅素發生障礙。由於肝細胞發炎或肝細胞內缺少一種酶,或這種酶活力低,就不能很好排泄膽紅素,如患新生兒肝炎或敗血症等。出生一周內的新生兒產生生理性黃疸,就是因肝臟酶活力低下這個原因。有的嬰兒吃了母乳也會引起這種類型的黃疸,因為母乳內含有一種具脂肪成分的孕酮物質。嬰兒哺乳後,這種脂肪成分很快被脂肪酶分解,釋放出遊離脂肪酸,它可以增加小腸對膽紅素的吸收而導致黃疸,但嬰兒是健康的。以上情況都稱為肝細胞性黃疸。 第 三,由於膽管阻塞,膽紅素不能排泄到小腸,使膽汁淤積在肝細胞或膽道內而引起黃疸。我們稱它為阻塞性黃疸,如新生兒膽道閉鎖、膽汁粘稠等。 編輯本段新生兒黃疸的檢查 新生兒黃疸應做的檢查 正常新生兒臍血膽紅素最高約5 1.3μmol/L(3mg/dl),在生後4天左右達高峰,一般不超過171~205μmol/L(10~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6.5μmol/L(15mg/dl),以後逐漸恢復。凡登白試驗呈間接反應。尿中膽紅素陰性,糞內膽色素增多。 臍血 ~24h ~28h 3~7d 足月兒
❷ 新生兒黃疸指數
醫學上把出生28天的新生兒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對於嬰兒黃疸。對於新生兒黃疸,主要有兩種類型,其中一種是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另外一種是新生兒病理性黃疸。那麼,對於新生兒黃疸你又知道多少呢?
新生兒黃疸指數正常值是多少
很多胎兒在出生後都會有黃疸的症狀,一般來說新生兒黃疸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要了解新生兒黃疸,就必須清楚新生兒黃疸正常值是多少。
新生兒黃疸的正常值是以血清膽紅素為參考指標的,只要足月兒不超過204μmol/L(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5μmol/L(15mg/dl)即為正常。另外,生理性黃疸的孩子除了皮膚黃染外,在食慾和精神方面都沒有多大影響,而且一般在一個月內症狀就會自動消除。病理性黃疸的孩子不但有皮膚變化,通常還又哭又鬧又拒奶,這種情況下家長必須盡快帶孩子到醫院接受治療,否則可能會引發核黃疸,後果非常嚴重。
黃疸過深表示寶寶體內的膽紅素過高,如果膽紅素的指數超過二十以上,嬰兒腦內最重要的基底核,將會受損壞死,其結果可能在未來造成腦性麻痹,使寶寶的智力、聽力、視力及活動能力終生受損,結果十分嚴重,不可不慎。
如果發生核黃疸時,小寶寶會出現胃口變差、昏睡、活動力降低等現象。最明顯的特徵是出現非常尖銳且刺耳的哭聲、身體會向後弓彎、非常煩躁不安,甚至發燒抽筋。核黃疸較易發生在早產兒及各種原因引起敗血症的寶寶,即使指數沒有超過二十,很可能早期就可能出現核黃疸的問題, 需特別留意。
現代醫學己經能夠用照光、換血等方法早期降低太高的黃疸,也能早期診斷,所以現在發生核黃疸的機會已大為減少。
新生兒黃疸高怎麼辦
新生兒從生後兩三天開始,會經歷一個皮膚肉眼可見的黃染過程,我們稱之為黃疸。從專業醫學角度理解,這個過程是血液中膽紅素變化所致。那新生兒黃疸高怎麼辦呢?
1、藍光治療
新生兒黃疸高,目前比較公認的治療方法為:藍光治療。
將新生兒置於有一定光強度的藍光環境中,通過一連串復雜的光化學反應,將膽紅素排出體外、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記住雙眼要用黑色眼罩保護,以免損傷視網膜;會陰、肛門部用尿布遮蓋,其餘均裸露。用單面藍光或雙面藍光照射,持續24--48小時(一般不超過4天),等膽紅素下降到7毫克/公升以下即可。
2、換血治療
換血能有效地降低膽紅素,換出已致敏的紅細胞和減輕貧血。但換血需要一定的條件,亦可產生一些不良反應,故應嚴格掌握指征,一般用於光療失敗時。
3、葯物治療
應用葯物減少膽紅素的產生,加速膽紅素的清除或抑制膽紅素的腸肝循環。葯物治療也分為中葯和西葯。西葯治療方法是通過供應白蛋白,糾正代謝性酸中毒。中葯治療方法則主要以利濕退黃為主,採用祛濕劑,如茵梔黃一類。
4、勤喂水
寶寶如果屬於生理性黃疸,多喂水有利於退黃,但每次水量不宜多,可分多次喂,建議2小時左右喂一次,每次20ml左右,以白開水最佳!多喝水可以加速小便頻次,即可以加速黃疸的排出!
5、勤曬太陽
生理性黃疸,多曬太陽也屬於光療,有利於黃疸恢復。每天可以曬1-2次的,每次10-20分鍾左右的,可以在早晨8-9點鍾曬一次,下午4-5點曬一次,顏面部不要暴曬的,主要肢體和腹部,後背可以曬的。
6、加強喂養
通過加強喂養,勤餵奶,促進寶寶大便排出。通俗地說,讓寶寶多吃多拉,可以迅速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明顯縮短治療時間。這個在新生兒黃疸早期特別有用。
7、時刻觀察寶寶黃疸情況
黃疸是從頭開始黃,從腳開始退,而眼睛是最早黃,最晚退的,所以可以先從眼睛觀察起。如果不知如何看,專家建議可以按壓身體任何部位,只要按壓的皮膚處呈現白色就沒有關系,是黃色就要注意了。只要覺得寶寶看起來愈來愈黃,精神及胃口都不好,或者體溫不穩、嗜睡,容易尖聲哭鬧等狀況,都要去醫院檢查。
溫馨提示:
在大多數情況下,出現黃疸是不用擔心的。但是,如果寶寶的膽紅素水平太高(因為沒有採取任何治療措施控制黃疸,而且膽紅素水平持續升高),可能會對寶寶的神經系統造成永久性傷害。極少數發生黃疸的新生寶寶發展成一種叫做核黃疸(也叫膽紅素腦病)的疾病,這種病會導致寶寶耳聾,發育遲緩或出現一種腦性癱瘓。
新生兒黃疸怎樣治療
新生兒黃疸包括母乳性黃疸、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前兩者一般經過一段時間(2~4周)後可自愈,而病理性黃疸則需要查明病因對症治療。那麼新生兒黃疸怎樣治療呢?
1、光照療法:這種方法是治療黃疸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治療費用不高。首先讓寶寶躺在光療箱內,將雙眼、生殖器官遮蓋,其餘部分裸露在外。然後用藍光照射,持續照射2-48小時,但一般不超過4天,直至膽紅素降低到7毫克/分升以下就可以停止治療。
2、換血療法:換血是新生兒黃疸最快速且有效的方法,但換血對醫療技術要求較高,費用也比較貴,並且不是每一個黃疸寶寶都適合換血療法,而且這種療法也有可能產生一些不良反應,所以這種療法主要用於患有重度的病理性黃疸的寶寶。
3、葯物療法: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可以治療病理性黃疸,但一定要在醫生的醫囑下服用。
此外,媽媽們也可以通過用中葯給寶寶擦拭和洗澡的方式,來治療寶寶的黃疸病。取50克黃梔子,放進1000克的水裡煮20分鍾,等煮好的黃梔子水冷卻後,就可以用它來給寶寶擦拭臉部和眼睛,也可以用這水給寶寶洗澡。等到寶寶的黃疸消退後,再給寶寶洗三天黃梔子水就可以了。食療方面,用白蒿和去核的紅棗煮水給寶寶喝,也可以治療黃疸。等到寶寶滿月後,媽媽們還可以抱寶寶到室外曬曬太陽,因為太陽光中也含有微弱的藍光,可預防黃疸的復發。
新生兒黃疸多久能退
新手媽媽們都是很擔心新生兒的健康的,新生兒會出現了黃疸這一疾病,我們都是很擔心新生兒黃疸這一疾病的治療。有的新生兒黃疸消退的時間比較短,有的新生兒黃疸消退的時間比較長。為了更好的保護新生兒的健康著想,我們就要弄清楚這一疾病的消退時間的。那麼新生兒黃疸多久能退?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吧。
新生兒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區別,一般生理性的不用處理治療,會自行退去,病理性的卻需要及早發現治療。
1、生理性黃疸的特點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不深,且有以下這些特點:
1、黃疸一般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
2、黃疸逐漸加深,在第4-6天達高峰,以後逐漸減輕。
3、足月出生的新生兒,黃疸一般在生後2周消退,早產兒一般在生後3周消退。
4、黃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膚顏色呈淡黃色,黃疸常只限於面部和上半身,黃疸時孩子的一般情況良好,體溫正常,食慾正常,大小便的顏色正常,生長發育正常。
5、化驗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2mg/dl,但小於12mg/dl。如果孩子的黃疸屬於這種情況,父母即不必擔心。
2、病理性黃疸的特點
病理性黃疸是由於疾病所引起的,使膽紅素的代謝出現異常,它發生在新生兒的特定時期,使生理性黃疸明顯加重,並與生理性黃疸相混淆,給黃疸的診斷造成了困難。但病理性黃疸有一些特徵與生理性黃疸不同:
1、黃疸出現時間過早,於生後24小時內出現。
2、黃疸消退時間過晚,持續時間過長,超過正常的消退時間,或黃疸已經消退而又出現,或黃疸在高峰時間後漸退而又進行性加重。
3、黃疸程度過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膚黏膜明顯發黃。
4、檢查血清膽紅素時,膽紅素超過12mg/dl,或上升過快,每日上升超過5mg/dl。
5、除黃疸外,伴有其他異常情況。
因此,當孩子出現黃疸時,如有以上5個方面中的任何一項,就應該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視,這樣就能早期發現病理性黃疸以便及時治療。
❸ 黃疸正常值范圍是多少
不止新生兒有黃疸,成年人其實也可能有黃疸,但新生兒的黃疸比較常見一些,如果新生兒是生理性的黃疸,通常不需要太過擔心,如果是病理性的黃疸才需要擔心,黃疸可以通過測試檢查出來,接下來我們說下黃疸正常值范圍是多少吧。
黃疸正常值范圍是多少新生兒
很多新生兒都會有黃疸的,那麼新生兒黃疸正常值范圍是多少呢?
新生兒黃疸指的是新生兒發生膽紅素代謝紊亂,致使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升高,進而使皮膚、眼球等處出現異常黃色的現象。它的正常值是以血清膽紅素為參考指標的,只要足月兒不超過204μmol/L(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5μmol/L(15mg/dl)即為正常。
一般生理性黃疸,如果寶寶沒有出現不適,可以等它自己消退,或者喂點葡萄糖水。對於病理性黃疸這種伴隨其他疾病的情況,通常會採取藍光和葯物治療。藍光治療指的是把寶寶放在藍光箱中,以溶解皮膚上多餘的黃色色素,讓它從尿液中排出,減少血液中的膽紅素。
黃疸正常值7.6如何消退
有些人測出來黃疸值為7.6,那麼黃疸正常值7.6如何消退比較合適呢?
黃疸正常值7.6建議服用茵梔黃顆粒和媽咪愛治療,另外注意監測孩子的黃疸值情況,若是生理性黃疸一般會自愈,病理性黃疸需要住院治療。黃疸正常值7.6除葯物外,必要時實行藍光治療。
注意事項方面看看孩子黃疸是體內膽紅素濃度高的結果,而膽紅素主要是紅血球的代謝產物,當紅血球老化破壞時,血紅素就會游離出來,經代謝後產生膽紅素,膽紅素通過血液運送到肝臟經肝臟代謝後,由膽管排泄於腸子內,當上述的代謝路徑發生問題時造成血中膽紅素的堆積形成黃疸,有病理性黃疸是應引起重視,因為它曾是疾病的一種表現,應尋找病因。
黃疸正常值看什麼指標
黃疸的檢查結果中有不少指標,通常黃疸正常值看什麼指標呢?
黃疸是指血液中的膽紅素含量,分為三個指標: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關系為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總膽紅素的正常值范圍為3.42-20.52umol/L,直接膽紅素的正常范圍為0-6.84umol/L,間接膽紅素的正常值范圍為0-13.68umol/L。通常在看肝功能化驗單時,還是以總膽紅素的數值代表黃疸指數。
通常黃疸伴上腹劇烈疼痛可見於膽道結石、肝膿腫或膽道蛔蟲病;右上腹劇烈疼痛、寒戰高熱和黃疸為charcot三聯症,提示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持續性右上腹鈍痛或脹痛可見於病毒性肝炎、肝膿腫或原發性肝癌。
黃疸正常值是多少以下
黃疸超過一定數值就是不正常的,那麼黃疸正常值是多少以下呢?
正常新生兒黃疸指數最高約51.3μmol/L(3mg/dl),在生後4天左右達高峰,一般不超過171~205μmol/L(10~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6.5μmol/L(15mg/dl),以後逐漸恢復。凡登白試驗呈間接反應。尿中膽紅素陰性,糞內膽色素增多。
要知道黃疸伴肝大,若輕度至中度腫大,質地軟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見於病毒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或膽道阻塞。明顯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結節見於原發性或繼發性肝癌。肝腫大不明顯而質地較硬邊緣不整表面有小結節者見於肝硬化。
❹ 黃疸血常規看什麼數值
新生兒黃疸的正常值是以血清膽紅素為參考指標的,只要足月兒不超過204μmol/L(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5μmol/L(15mg/dl)即為正常。
生理性黃疸的孩子除了皮膚黃染外,在食慾和精神方面都沒有多大影響,而且一般在一個月內症狀就會自動消除。病理性黃疸的孩子不但有皮膚變化,通常還又哭又鬧又拒奶,這種情況下家長必須盡快帶孩子到醫院接受治療,否則可能會引發核黃疸。
❺ 黃疸偏高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新生兒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主要是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於皮膚、黏膜及鞏膜黃疸為特徵的病症。那麼,接下來我們就為大家介紹黃疸偏高的相關內容。
新生兒黃疸偏高的原因
剛出生的嬰兒出現黃疸偏高的現象是十分常見的,引起新生兒黃疸偏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1、膽紅素生成過多
因過多的紅細胞的破壞及腸肝循環增加,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升高。
常見的病因有:紅細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腸肝循環增加、紅細胞酶缺陷、紅細胞形態異常、血紅蛋白病。
2、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
由於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升高。
常見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綜合症、Gilbert綜合症、Lucey-Driscoll綜合症、葯物(如磺胺、水楊酸鹽、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
3、膽汁排泄障礙
肝細胞排泄結合膽紅素障礙或膽管受阻,可致高結合膽紅素血症,但如同時伴肝細胞功能受損,也可有未結合膽紅素的升高。
常見的病因有:新生兒肝炎、先天性代謝性缺陷病、綜合症、膽管阻塞。
新生兒黃疸偏高的症狀
新生兒黃疸,顧名思義就是身體發黃。其實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症狀,比如嘔吐物、糞便也會發黃,下面為大傢具體介紹。
1、生理性黃疸。
輕者呈淺黃色局限於面頸部,或波及軀干,鞏膜亦可黃染2-3日後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復正常;重者黃疸同樣先頭後足可遍及全身,嘔吐物及腦脊液等也能黃染時間長達1周以上,特別是個別早產兒可持續至4周,其糞仍系黃色,尿中無膽紅素。
2、黃疸色澤。
輕者呈淺花色,重者顏色較深,但皮膚紅潤黃里透紅。
3、黃疸部位。
多見於軀干、鞏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過肘膝。新生兒一般情況好,無貧血,肝脾不腫大肝功能正常,不發生核黃疸。早產兒生理性黃疸較足月兒多見,可略延遲1-2天出現,黃疸程度較重消退也較遲,可延至2-4周。
新生兒黃疸偏高怎麼辦
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偏高主要是採取的以下幾種方法:
1、光照療法。
是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將新生兒卧於光療箱中,雙眼用黑色眼罩保護,以免損傷視網膜,會陰、肛門部用尿布遮蓋,其餘均裸露。用單面光或雙面光照射,持續2-48小時(一般不超過4天),膽紅素下降到7毫克/分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療。
2、換血療法。
換血能有效地降低膽紅素,換出已致敏的紅細胞和減輕貧血。但換血需要一定的條件,亦可產生一些不良反應,故應嚴格掌握指征。
3、葯物治療。
供應白蛋白,糾正代謝性酸中毒,肝酶誘導劑(如苯巴比妥),靜脈使用免疫球蛋白。
新生兒黃疸偏高做哪些檢查
1、膽紅素檢測
是新生兒黃疸診斷的重要指標,可採取靜脈血或微量血方法測定血清膽紅素濃度(TSB)。經皮測膽紅素儀為無創的檢測方法,操作便捷,經皮膽紅素值(TcB)與微量血膽紅素值相關性良好,由於此法受測定部位皮膚厚薄與膚色的影響,可能會誤導黃疸情況,可作為篩查用,一旦達到一定的界限值,需檢測血清血膽紅素。
2、其他輔助檢查
(1)紅細胞、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有核紅細胞 在新生兒黃疸時必須常規檢查,有助於新生兒溶血病的篩查。有溶血病時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減低,網織紅細胞增多。
(2)血型 包括父、母及新生兒的血型(ABO和Rh系統),特別是可疑新生兒溶血病時,非常重要。必要時進一步作血清特異型抗體檢查以助確診。
(3)紅細胞脆性試驗 懷疑黃疸由於溶血引起,但又排除血型不合溶血病,可做本試驗。若脆性增高,考慮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症等。若脆性降低,可見於地中海貧血等血紅蛋白病。
(4)高鐵血紅蛋白還原率 正常>75%,G-6PD缺陷者此值減低,須進一步查G-6PD活性測定,以明確診斷。
(5)血、尿、腦脊液培養,血清特異性抗體,C反應蛋白及血沉檢查 疑為感染所致黃疸,應做血、尿、腦脊液培養,血清特異性抗體,C反應蛋白及血沉檢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增高或降低,有中毒顆粒及核左移。
(6)肝功能檢查 測血總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谷丙轉氨酶是反映肝細胞損害較為敏感的方法,鹼性磷酸酶在肝內膽道梗阻或有炎症時均可升高。
(7)超聲 腹部B超為無損傷性診斷技術,特別適用於新生兒。膽道系統疾病時,如膽管囊腫、膽管擴張、膽結石、膽道閉鎖,膽囊缺如等都可顯示病變情況。
(8)聽、視功能電生理檢查 包括腦干聽覺誘發電位(BAEP)可用於評價聽覺傳導神經通道功能狀態,早期預測膽紅素毒性所致腦損傷,有助於暫時性或亞臨床膽紅素神經性中毒症的診斷。
❻ 老年人黃膽過高會引起什麼症狀
【臨床表現】
病程約2~3個月。
一、黃疸前期 多數起病緩慢,可有畏寒發熱,主要症狀為乏力、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肝區脹痛、腹脹、便秘或腹瀉等。某些病例有明顯的上呼吸道症狀,類似感冒。本期體征不顯著,部分病例有淺表淋巴結腫大。於本期末小便顏色加深,繼而鞏膜及皮膚先後出現黃染。
二、黃疸期 鞏膜、皮膚出現黃染,約1周左右達高峰,部分病人短期內可出現肝內梗阻性黃疸的臨床表現,黃疸日益加深,皮膚搔癢,大便呈淡灰白色,肝多腫大,質地充實有壓痛、叩擊痛。約10%的病人脾腫大。肝功能檢查有明顯異常,本期病程2~6周左右。
三、恢復期 此時黃疸和其他症狀逐漸消退,精神食慾明顯好轉,肝脾逐漸回縮,肝功能漸趨正常。有些病人口苦、肝區痛、腰背酸困、腹脹等症狀遷延較久。本期病程2~16周,平均一個月左右。
有人觀察有部分甲型肝炎患者在急性期病情恢復後,可再次出現病情復發(黃疸和轉氨酶升高),少數患者呈慢性經過。有報道病程遷延達1年之久,黃疸持續時間最長達33個月。
【化驗檢查】
一、血象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偶有異常淋巴細胞出現。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減少。
二、黃疸指數、膽紅素定量試驗均明顯升高。尿檢查膽紅素、尿膽原及尿膽素顯著增加。
三、血清酶測定
①轉氨酶 谷丙轉氨酶(ALT)及穀草轉氨酶(AST)在肝炎潛伏期、發病初期及隱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於早期診斷。
②其它酶
γ-谷氨醯轉肽酶(γ-GT)可輕度升高。
四、膽固醇、膽固醇酯、膽鹼脂酶測定 重症肝炎患者膽固醇、膽固醇酯、膽鹼脂酶均可明顯下降,提示預後不良。
五、血清蛋白質及氨基酸測定
①蛋白電泳γ-球蛋白(9~18%) 慢性活動性肝炎時常>26%,肝硬化時γ-球蛋白可>30%。
②血清蛋白電泳前白蛋白(由肝臟合成) 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值降低者達83~92%隨著病情的恢復而恢復正常。
③血漿支鏈氨基酸(BCAA)與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 如比值下降或倒置,則反映肝實質功能障礙,對判斷重症肝炎的預後及考核支鏈氨基酸的療效有參考意義。
六、血清免疫學檢查
①甲型肝炎 測定抗HAV-IgM對甲型肝炎有早期診斷價值。
②乙型肝炎 HBV標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對判斷有無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義。HBV-DNA、DNA-P及PHSA受體測定,對確定乙型肝炎病人體內有無HBV復制有很大價值。高滴度抗HBc-IgM陽性有利於急性乙型肝炎的診斷。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獲得HBsAg的前S1(Pre-S1)和前S2基因。用組織化學及固相放射免疫測定可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細胞中的定位,在有HBV復制的肝組織中常含有HBsAg的前Sl和前S2。血清中可測定抗-前Sl和抗-前S2,前者於潛伏期即出現,後者在病毒復制終止前出現。故抗-前Sl陽性可作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診斷指標,抗-前S2可為肝炎恢復的指標。
③丙型肝炎常有賴排除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診斷,血清抗HCV-IgM陽性可確診。
④丁型肝炎的血清學診斷有賴於血清抗HDV-IgM陽性或HDAg或HDV cDNA雜交陽性;肝組織中HDAg陽性或HDV cDNA雜交陽性可確診。
⑤戊型肝炎確診有賴於血清抗HEV-IgM陽性或免疫電鏡在糞便中見到30~32nm病毒顆粒。
【並發症與後遺症】
肝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臟外,還可侵犯其他器官,如HBV標志可在腎、胰、骨髓、甲狀腺等組織中找到。常見並發症有關節炎(12~27%),腎小球腎炎(26.5%),結節性多動脈炎等。應用直接免疫熒光法及電鏡檢查,發現關節滑膜上有HBV顆粒。血清HBsAg持續陽性的膜性腎小球腎炎患者,腎活檢腎小球組織中曾發現有HBcAg沉積。並發結節性多動脈炎者的病變血管壁上可見HBsAg、IgG、IgM、C3等組成的免疫復合物沉積。少見的並發症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礙性貧血、多發性神經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視。少數患者可後遺肝炎後高膽紅素血症。
【預後】
急性甲型肝炎預後大多良好。急性乙型肝炎約15%左右轉變為慢性肝炎,其中約0.6%發生肝癌。丙型肝炎26~55%可轉為慢性。戊型肝炎則約10%轉為慢性肝炎,以遷延性居多。慢性活動性肝炎的預後較慢性遷延性肝炎為差。
慢性乙型肝炎與原發性肝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慢性肝病發生肝癌者較對照組高10.76倍。病理學檢查發現,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肝病理切片中,全部均伴有肝炎後肝硬化的改變,且多數是從慢性活動性肝炎發展而來。
【常規治療】
一、基礎治療 患者應絕對卧床休息,防止交叉及繼發感染。可注射丙種球蛋白、口服卡那黴素以控制腸道細菌的生長。
二、抗病毒葯物應用
三、免疫調節劑的應用:①腎上腺皮質激素(激素)治療;②胸腺肽治療;③強力寧。
四、活躍微循環的葯物治療:莨菪類葯物和小劑量肝素、丹參等,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
http://..com/question/7932889.html
❼ 黃疸病人血和尿中可能有哪些生化指標發生變化
黃疸病人主要是肝功能中膽紅素會升高的,轉氨酶可能也會升高,主要是針對病因治療,使用保肝退黃葯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