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riken 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al science 隸屬於哪個大學
riken 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al science
理化學研究所綜合醫學科學中心
屬於文部科學省。是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澀澤榮一於1917年設立的大型自然科學研究機構。二戰期間曾為日本核研究的研究機構。
其研究領域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學、工學、 醫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十分廣泛。RIKEN有大約3000 名研究人員,每年的預算約62億人民幣,大部分研究經費來自政府。1982年RIKEN與中國科學院締結了多方位的研究合作協議,很多中國研究人員在RIKEN從事研究工作,為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理化學研究所的本部位於埼玉縣和光市,在茨城縣築波市、兵庫縣佐用郡、神奈川縣橫濱市、兵庫縣神戸市、宮城縣仙台市、愛知縣名古屋市及東京都板橋區設有分所。
⑵ 理化學研究所的介紹
是由當時日本的皇室、政府和產業界集資創建的最早的民間研究所。原稱為「財團法人理化學研究所」,1948年改稱為「株式會社科學研究所」,1958年3月改為現名。1963年遷到埼玉縣和光市。1985年該所的正式工作人員約600人,研究人員佔67%,獲學位者占研究人員的52%。該所的研究重點為新技術的開拓,重視交叉學科的發展,努力推進各學科的獨創性研究。RIKEN有大約3000 名研究人員,每年發表論文約2300篇RIKEN是與中國科學院相類似的研究機關,但是它沒有研究生院那樣的教育組織,是集中進行先端研究的研究機關。 1982年RIKEN與中國科學院締結了多方位的研究合作協議。此後的20餘年,雙方進行人才交流、實施共同研究。很多的中國研究者在RIKEN從事研究工作,為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現在,有100名以上的中國研究者在RIKEN從事著研究工作。
⑶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機構
RIKEN建所90餘年,研究所的地域不斷擴展,由和光增加到築波、播磨、橫濱、神戶、名古屋、仙台以及海外。 (1)中央研究所
由具有自主性的眾多研究室組成,在跨學科的彈性運營下,推進獨創研究與啟蒙研究。在各研究室中,在自由自主的想法下產生課題,並推動先端科學技術的課題研究。在各研究室獲得的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創造跨學科的研究體制,在復合領域、融合領域中,推進新研究學科的創造和產業實用化發展為目標的基礎科學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中培育出的激光等光科學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通過RIKEN的內部合作、與大學及其他研究機構的協作,開展綜合前沿的光科學研究
(2)前沿研究系統(FRS)
FRS是RIKEN的三大核心研究機構之一,發揮著連接「以自由想像為根本進行多樣基礎研究的中央研究所」和「眾多推進面向目標研究項目的研究中心」的作用,對RIKEN新研究領域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FRS的研究人員在一定時間集中,組成流動的研究體制,推進未涉足的前沿基礎研究,在實施生物體超分子系統研究、時空間機能材料研究的同時,開展在仙台、名古屋實施的萬億赫茲光頻研究、生物模擬控制研究,以謀求地方和RIKEN研究潛力的融合。積極推進「獨立主幹研究項目」,具有創新能力的青年科學家可在廣闊的領域獨立開展研究。
(3)腦科學綜合研究中心
腦科學研究是自然科學中的前沿課題。「腦科學綜合研究中心」大力推進「認識腦」、「保護腦」、「創造腦」、及「培育腦」4個領域的研究,致力於對克服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及創造出與腦型計算機開發相關的新技術,新產業做出貢獻。
(4)仁科加速器研究中心
積極推進基本粒子、原子核在農葯、醫療等產業的應用研究。 (1)基因組科學綜合研究中心
對基因、基因組及蛋白質的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正致力於在新醫療技術、環境保護技術、食品生產技術等各種產業上取得突破。
(2)植物科學研究中心
對具有代表性植物進行基因組機能的研究,特別是以理解代謝系統而進行的代謝學研究為基礎,對植物獨自的生理機能系統進行重點研究。
(3)基因多型研究中心
以基因多型中的鹼基因多型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為對象,對一系列疾病的SNP進行解析。
(4)免疫與過敏科學綜合研究中心
對免疫系統的形成、維持、破壞等基本機理進行研究,推動臨床應用研究與臨床機構的密切合作。
(5)傳染病研究網路支援中心
建立了各種傳染病研究網路,對最新的國內外傳染病研究動向進行調查,通過各種支援活動將研究成果服務於社會。 即發育與再生科學綜合研究中心,開展世界最尖端的生物發生與再生領域的研究,闡釋生物發生機理,對應用非排斥反映、自己修復能力的移植、再生醫療作出貢獻。
⑷ 日本京都大學化學研究所在哪個校區
在宇治校區
地址:京都府宇治市五ケ庄
電車去的話
JR奈良線黃檗站徒步7分鍾
或者
京阪宇治線黃檗站徒步11分鍾
地圖可以參考
http://www.kuicr.kyoto-u.ac.jp/access/ujiland080812.pdf
另外還可以坐校區間的公交車
⑸ 小保方晴子的人物經歷
小保方 晴子,1983年出生於日本千葉縣松戶市,曾在松戶市立第六中學、東邦大學附屬東邦高等學校就讀 。2002年4月,通過AO入試 (與日本全國高考不同,通過報考志願材料、大學自辦招生筆試與面試方式選拔學生,相當於我國的高考自主招生選拔)途徑,小保方晴子進入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應用化學專業學習,並於2006年3月畢業。
本科期間,小保方晴子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微生物領域。2006年進入早稻田大學研究生後,在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大和雅之教授的指導與合作下,小保方晴子在早稻田大學的研究方向轉向醫學-工學交叉科學研究領域。大和雅之是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尖端生命醫學研究所的再生醫學教授,同時也是小保方晴子論文的合作作者。2008年,小保方晴子獲得早稻田大學大學院理工學研究科應用化學專業研究生學位。
2008~2009年,在早稻田大學博士學習期間,小保方晴子在哈佛大學醫學部查爾斯·維坎提(Charles Vacanti)教授的研究室中留學工作,從事萬能細胞相關研究。查爾斯·維坎提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院麻醉學和組織工程學專家,其最著名的成就莫過於1997年首次在一隻小鼠的背上生出一個人耳形狀的軟骨。畢業後小保方晴子與其仍有聯系,2014年小保方晴子的STAP細胞文章即以查爾斯·維坎提為通訊作者。
2010年,小保方晴子回到日本,並於2011年3月憑借論文《三胚葉由來組織共同全能性體幹細胞探索》 ,從早稻田大學大學院先進理工學研究科生命醫科學專業博士畢業。2011年中,小保方晴子加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若山照彥研究團隊,並成為客座研究員,於2013年升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發育與再生醫學綜合研究中心學術帶頭人。
⑹ 侯召民是誰
20多年前的選擇對侯召民博士來說,無疑是正確而有科學眼光的,那就是選擇稀土金屬作為自己科學生涯的起點。如今,侯召民博士已經是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理化學研究所首位外國人主任研究員,並和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野依良治博士一起工作。對於這些,侯召民博士感受到了壓力,但他更多的是以科學探索自由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研究和職位。
作為日本科研最高機構,理化學研究所匯聚了眾多科學精英,其中不乏在世界上享有聲譽的科學家。而侯召民博士作為首位外國人主任研究員,能在眾多的人才中脫穎而出,其成就自然是有目共睹,但侯召民卻謙虛地認為自己只是對研究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而已。
1982年,侯召民從中國石油大學畢業後直接赴日本九州島大學留學,並於1989年獲得工學博士,隨即進入理化學研究所做研究員。雖然後來侯召民又赴加拿大溫莎大學繼續深造,但最終他還是選擇理研作為自己科研的樂園。
自1993年到2002年,侯召民從研究員、副主任研究員做起,直到經過重重審核,成為理研的首位外國人主任研究員。他在稀土金屬作為觸媒研究課題中已經處於世界研究的最前端,並於2004年初成功地用稀土金屬里的鈧元素作為觸媒開發出了新型塑料材料,這對於改善塑料的性能至關重要。目前世界上只有侯召民領導的有機金屬研究室擁有這項觸媒技術。
將稀土金屬作為研究方向,還是侯召民在九州島大學讀書期間的事情。當時侯召民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正為自己的研究方向而猶豫不決,一位來自中科院的老師提醒了他,為什麼不選擇稀土金屬作為研究重點。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稀土金屬研究還未被人重視,但在中國已經有人開始從事這個課題,而且中國稀土資源蘊藏豐富,這對於研究有著天然的優勢。於是在大多數人還對稀土金屬並不了解的時候,侯召民已經在研究上先行一步。20多年來,探索稀土金屬的觸媒作用一直是侯召民科研的重點。
在談到為什麼一直選擇理研時,侯召民認為這里的科研氣氛十分自由。雖然理研的理事長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野依良治博士,而且野依良治博士的研究與侯召民有機金屬研究室的工作方向最接近,但他並沒有感受到研究壓力。他認為研究中有很多不可預料的事情,而化學試驗更是如此,變化和不可預料正是化學研究的魅力所在。
目前,侯召民還積極推動中國國內大學和理研的學術交流。作為海外傑出青年,侯召民和北京大學化學院院長席振峰教授合作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資助,同時他還介紹國內大學里優秀的博士後到理研研修。
⑺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建制變化
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澀澤榮一於1917年設立的大型自然科學研究機構。二戰期間曾為日本核研究的研究機構。
1917年(大正6年)涵蓋物理學、化學、工學、生物學、醫科學等領域,由基礎研究至應用研究均有執行之日本國內唯一的自然科學系綜合研究所。作為一間以優異研究成果享譽國際的研究機構,在日本國外以RIKEN之名稱聞名。
鈴木梅太郎、寺田寅彥、中谷宇吉郎、長岡半太郎、嵯峨根遼吉、池田菊苗、本多光太郎、湯川秀樹、朝永振一郎、仁科芳雄、菊池正士知名科學家皆在此參與研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經形成以理研控股為名的企業集團(十五大財閥之一),隨著日本盟軍佔領時期,而遭到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解散。
於1958年(昭和33年)以特殊法人「理化學研究所」之名義重新出發,於2003年(平成15年)10月改組為文部科學省轄下的獨立行政法人「獨立行政法人理化學研究所」。
2014年起發生小保方晴子的STAP細胞風波,導致胚胎學研究者,理化學研究所再生中心副所長笹井芳樹自殺。
⑻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發展史
時間 本地發展(和光) 地域擴展 大科學設施 1917年3月 RIKEN創立 1937年 建成日本第一個迴旋加速器(直徑65厘米) 1944年 建成直徑150厘米的迴旋加速器(二戰結束後被佔領軍摧毀) 1952年 建成直徑65厘米的迴旋加速器 1963年3月 遷到現址埼玉縣(Saitama)和光市(Wako) 1966年 建成直徑160厘米的重離子迴旋加速器 1980年 建成世界上第一個可變頻率直線加速器RILAC(RIKEN Heavy-ion Linac) 1984年10月 在築波(Tsukuba)研究學園都市設立生命科學築波研究中心,發展DNA重組技術 1986年10月 設立先進科學研究所(前沿研究系統) 1987年 建成RRC重離子環形迴旋加速器,RILAC作為注入器 1988年10月 與日本原子能研究所JAERI成立聯合機構 負責在京都(Kyoto)建造大型同步輻射裝置Spring-8 1989年 建成AVF迴旋加速器 1990年10月 在仙台(Sendai)市設立光動力學研究中心 1993年10月 在名古屋(Nagoya)設立生物模擬控制研究中心。 1995年4月 成立RIKEN的RAL分所 在英國Rutherford Appleton研究所建造了μ介子科學研究設施 1997年10月 設立腦科學綜合研究中心 在播磨(Harima)科學公園都市設立播磨研究所 SPring-8開始運行,主要開展生命科學及其交叉領域研究 1997年4月 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設立RIKEN的BNL研究中心,重點研究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物理計劃、硬量子色動力學/自旋物理、格點量子色動力學和相對論重離子物理 RIKEN BNL研究中心的研究重點是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物理計劃、硬量子色動力學/自旋物理、格點量子色動力學和相對論重離子物理。 1998年10月 設立基因組科學綜合研究中心 2000年4月 生命科學築波研究中心改稱為築波研究所,
設立植物科學研究中心,
設立發生與再生科學綜合研究中心,
設立基因多型研究中心。 設立橫濱(Yokohama)研究所 橫濱研究所由現有的基因組科學綜合研究中心、新設的基因變異型研究中心和植物科學研究中心構成,它實際上把該所關於人和植物的基因組、蛋白質以及基因信息科學等最尖端的科學技術研究部門集中在一起。從2000年10月份起,有360多名科學家開始在這里從事關於基因科學的研究活動。 2001年 設立生物資源研究中心,
設立免疫與過敏科學研究中心 2002年 設立中央研究所 設立神戶(Kobe)研究所,下設發展生物學綜合研究中心和再生醫學綜合研究中心 2003年 RIKEN改制為獨立行政法人機構 建立了跨學科合作研究體制,開拓新的研究領域,開展工業應用的「種子」研究。 2004年 與產業界聯合創建了「融合的聯合研究制度」 由日本國內企業提出研究開發課題,或公開徵集並聯合選定新的研究課題,將RIKEN的研發能力與企業的研發能力融合,促進兩者在基礎和應用階段的聯合。 2005年 成立知識產權戰略中心 滿足社會需求,加速專利研究成果產業化。 2005年7月 神戶研究所設立傳染病研究網路支援中心、放射線科學綜合研究中心 2006年4月 設立仁科(Nishina)加速器研究中心 2006年6月 在Spring-8成功研製700米長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的60米樣機 2006年 建成fRC、IRC、SRC 2007年4月 在神戶建立分子成像研究學院 2007年 放射性同位素工廠RIBF 2008年3月 1998年建立的基因組科學綜合研究中心關閉 2008年4月 發現研究所和前沿研究系統相結合,形成先進科學研究所(ASI)
SNP研究中心集成到基因組醫學中心 設立RIKEN-MIT神經迴路遺傳學中心(CNCG) 2008年10月 形成分子影像科學中心(CMIS) 2010年7月 建立先進計算科學研究所 2011年4月 建立定量生物學中心
⑼ 侯召民的人物簡介
侯召民,教授。現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金屬有機化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大連理工大學長江講座教授。侯教授1982年畢業於中國石油大學,由國家公派到日本留學,先後在日本著名的九洲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隨後分別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加拿大Windsor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7年和2002年先後受聘為日本理化學研究所金屬有機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和主任研究員。侯教授已發表SCI論文130多篇,其中Nature 2篇,JACS和Angew. Chem.30餘篇,國際和日本專利10多項。由於侯教授在稀土金屬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以及配位化學等領域的傑出成就,先後獲得日本配位化學學會研究獎勵獎、日本稀土學會獎勵獎、有機合成化學學會獎勵獎、第三屆日本日本學術振興會獎、第24屆日本化學會學術獎以及三井化學觸媒科學獎。此前已被日本琦玉大學、立教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等單位聘任為客座教授。並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聘為海外評審專家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