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文化學的理論有哪些內容

文化學的理論有哪些內容

發布時間:2022-11-04 01:35:25

㈠ 文化學術包括哪些方面

廣義上的文化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
拓展: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中國古代國學包括經、史、子、集等內容。現「國學」概念產生於十九世紀,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㈡ 文化人類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及代表理論

主要研究內容:文化和人
代表理論:古典進化論、傳播論、功能主義、歷史主義、文化與人格、結構功能主義、結構主義、新進化論等等。

㈢ 文化社會學的主要理論是什麼

文化社會學的主要理論,根據側重點的不同,主要有四種理論觀點:
一是實證主義的文化社會學,提出進化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認為文化的分布就象動植物的清單一樣,是由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一部文化史就是人類由低級野蠻狀態向高級文明狀態發展的歷史。新實證主義的文化社會學理論,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L.A.懷特的"工藝決定論"。他認為,工藝的發展是文化進化的基礎,其他因素是次要的。
二是傳播論的文化社會學。把文化看作是有意義的象徵符號,把文化傳播看作是個體互動或交互作用的過程。符號互動理論建立在相互理解的主觀主義基礎上,但在現代自然科學的影響下,愈來愈走向社會文化結構過程的研究。它較之民族學和文化人類學的文化傳播理論,在對於研究文化的社會功能方面更具有社會學意義。
三是認為文化的產生是社會功能的需要,文化的本質在於維護社會規范,是一種價值工具的功能化社會學觀點。文化是社會結構體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發揮受各種社會結構層次的制約,文化體系不僅決定人的價值觀念,也構成人的行為准則。
四是用人類心理說明文化現象的產生及其作用的理論,稱之為心理論的文化社會學。
文化社會學,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是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及與社會學結合的產物。是研究文化產生、發展特殊規律與社會作用的一門學科。

㈣ 科學的文化理論主要有哪些內容

《科學的文化理論》內容精要:該書包括13章。在第一章「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文化」中,作者首先探討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他認為,「人類學的所有分支匯聚的真正場所是對文化的科學研究」,而且他強調,這種文化是一種被置於科學研究方法下的對象。

接著,在「人文學者的最低科學定義」中,他探討了在人文學者中「科學」的含義。他說「科學作為一種工具,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還是必不可少的」。他認為,人文學科中的科學和自然科學中的科學本質是一樣的,「科學的最低定義總是無一例外地隱含著普遍原理的存在,意味著實驗和觀察的場地」。因此,人類學要把自己的學科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必須從事經驗型的研究,即人類學的田野工作。

在「人類學的概念與文化」中,簡述了人類學的發展歷程,指出了古典進化論和傳播學派的優點和不足。他認為,進化論的主要假設仍然是有效的,也就是說,進化論的起源的概念對人類學者來說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概念。他還闡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對人類學的影響。接著馬凌諾夫斯基在「什麼是文化」中論述了他對文化的理解。他首先對文化的眾多表現形式做了一個概括性的描述,然後得出結論說,「個人和種族的機體或基本需求之滿足,是強加於每種文化之上的一組最低條件」。最後他給出文化的定義,即「文化是由部分自治和部分協調的制度構成的整合體」。

在「組織行為的理論」中,馬凌諾夫斯基認為「我們生活於其中並且經歷的基本文化事實,就是人類都被組織在永久性群體中」。所以,研究文化就應當研究組織,因為所有有效的人類行動都導致組織化行為。接著在「組織化行為的基本單元」中,馬凌諾夫斯基論述了組織化行為的基本單元,他認為「每個制度——即活動的組織化類型——都有確定的結構」,最後他總結出一個清單,內容包括「生育、領土、生理學、志願結社、職業和專業、等級和身份、綜合」。

在「文化的功能分析」中,馬凌諾夫斯基認為,「在制度的概念和在每種具體文化都能分析到制度,以及所有文化都有一套作為其主要共同准則的制度類型的主張中,都已經隱含著一些關於過程和結果的通則或科學法則」。所以,研究文化應當研究「形式與功能的關系」。在「什麼是人性」中,他探討了文化的生物性基礎,認為人性是指「內在於每個文明及其中所有個體的生物決定因素,即執行諸如呼吸、睡覺、休息、營養、排泄和生殖等軀體功能」,也就是說,他的人性就是人體生存的功能。所以他把自己的功能概念定義為「以適當行動獲得對某項機體沖動的滿足」。

在「文化需求的衍生」中,馬凌諾夫斯基根據人性即功能的觀點,認為人類的許多滿足都是文化的反映,例如飢餓後有進食的生理需求,但是具體吃什麼卻是由文化所決定的。在「基本需求與文化回應」中,作者製作了一張人的基本需求和文化的回應的表格,例如,人有「新陳代謝」的需求,那麼文化就有「營養補給」的回應;人有「生殖」的需求,文化就有「親屬關系」的回應;在「衍生需求的性質」中,馬凌諾夫斯基論述了衍生需求的性質,這些需求相當於上層建築,例如教育、社會控制、政治組織、藝術和宗教等。他認為,這些衍生需求「最終還是與維系人類生存、保持健康和機體效率的正常狀態的必要性明確相關」。

在「人類文化的整合驅力」中,馬凌諾夫斯基認為「文明的起源是同時出現的幾條發展線路的整合:認識功用性物體的能力,對其技術效能以及其價值,即其在目的性序列中的位置的鑒別力,社會紐帶的形成以及象徵體系的出現」。在「功用性實施的關鍵序列」中,馬凌諾夫斯基總結了驅力、生理實現和機體滿足之間的關系。

㈤ 文學理論有哪幾種基本形態其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文學理論的基本形態有文學哲學、文學社會學、文學心理學、文學符號學、文學價值學、文學信息學、文學文化學等七種. 文學哲學,是從哲學角度對文學的闡述和解釋.它的特點是從哲學的高度對文學是什麼作出總體解釋. 文學社會學,是從社會和歷史的角度研究文學與社會整體關系的新興的交叉學科.屬於文藝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它的基本特徵為對文學與社會作多維研究,從而闡明文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更新的基本規律 . 文學心理學.從心理學角度研究文學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是介於文學學與心理學之間的邊緣交叉學科.它著力探討文學活動中作為主體的人的心理結構,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類文學活動的內在規律,揭示人類作為文學創作主體與鑒賞主體的心理奧秘,從而提高文學創作主體和文學鑒賞主體的審美心理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 文學信息學,是以信息的文學加工,文學信息的形態,文學信息的功能,文學信息的傳播、處理和利用等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 文學價值學,是對文學進行價值論研究的理論.價值是客體對於主體的有用性,是一種效用關系.文學價值論把文學視為主體為了滿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創造精神價值的活動. 文學文化學是從文化的角度對文學研究的理論.文學文化學是一個綜合各種理論、方法,從各個具體不同視角宏觀研究文學,從廣度與深度對文學研究的理論. 文學符號學是在符號學理論的基礎上出現的,是運用符號理論對文化的研究. 文學接受學則突破傳統的文藝批評模式,將視角探入文學闡 釋學、接受美學、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活動的特徵和規律 . 這些現象說明,文學理論的形態是多樣的.

㈥ 什麼是文化,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文化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和范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於社會、地理、歷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藝術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 高級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指習俗、儀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層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價值觀的美醜定義,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系相關的個人角色。 高級文化和大眾文化均植根於深層文化,而深層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眾文化中,以一種藝術形式或文學主題反映在高級文化中。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自20世紀初以來,不少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各種不同的定義至少有二百多種。人們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差異之大,足以說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難度。

<原文> 什麼是文化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義: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此意義是否合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

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二,文化的構成及社會化.

1,文化的構成.

DAvid總結文化的要素主要為3個:

符號,定義和價值觀,這些是用於解釋現實和確定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標准:包括語言和符號.

(2) 規范准則:對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應該怎樣思想,感覺和行動作出的解釋,包括習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質文化——實際的和藝術的人造物體,它反映了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包括:機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先討論)

(1)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能根據它的有利條件來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在產生文化以前,人類只能通過生物進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文化使人的適應過程加快了許多.

例:當一種獵物滅絕後,獵手獵另一種動物的戰術又會產生.

(2) 文化促進了人體生物進化.

例:人腦越來越發達,人手越來越靈活.

(3)文化本身成為人類環境中的一種力量,它無論是范圍上,影響上都變得和環境一樣重要,而且自己也處於動態進化過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鎮——城市——國家——全球化經濟這一發展歷史中,文化貫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術.

第二節 符號與語言

一,符號.文化的存在依賴了人們創造和運用符號的能力.

1,什麼是符號 指能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任何東西.

例:字,數字,一把斧頭和鐮刀

2,符號的功能

(1)傳遞和保存復雜的信息.

(2) 藉助符號人類可以創造文化和學習文化.

(3)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義,愛國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慾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斗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斗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於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朴:《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摘編)

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在考古學上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有時文化也指文明。

雖然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已經形成的第一次分工,產生了農業民族和畜牧民族,但早期文化都是在農業民族中產生的,因為畜牧民族要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不容易產生大規模的聚居,對文字沒有迫切的需要;而農業民族容易形成大部落,興修水利需要大量協同工作的人群,所以最早的大國家和奴隸制都產生於農業民族。有了大國家和奴隸制才能產生大批聚集的有閑階級,他們發明了文字,促使形成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人類第二次分工。從而產生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指所有人類的活動,都可以叫作文化)。

目錄 [隱藏]
1 文化的概念
2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3 文化的特點
4 文化的分類
5 參看

[編輯] 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此後,文化的定義層出不窮,克萊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個文化的定義。

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討論人類社會的專屬語;「文」是基礎和工具,包括語言和/或文字;「教化」是這個詞的真正重心所在:作為名詞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范(同時這一規范在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對象化成果中得到體現),作為動詞的「教化」是共同規范產生、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和手段。

[編輯]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不同的學科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號系統,如文字。各文字體系有相應的認知心理。

[編輯] 文化的特點
通過對不同文化的比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點。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准。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在同一社會內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會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齡、職業、階級等之間也存在著亞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滿足方式是由文化決定的,每種文化決定這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從這一角度看,非人的靈長目動物也有各種文化行為的能力,但是這些文化行為只是單向的文化表現如吃白蟻的方式警戒的呼喊聲等。這和人類社會中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相比較僅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參考:濡化

文化的基礎是象徵。這些其中最重要的是語言和文字,但也包含其他表現方式如圖像(如圖騰旗幟)肢體動作(如握手 吐舌)行為解讀(送禮)等我們幾乎可以說整個文化體系是透過龐大無比的象徵體系深植在人類的思維之中而人們也透過這套象徵符號體系理解解讀呈現在眼前的中種種事物。因此如何解讀各種象徵在該文化的實質意義便成為人類學和語言學等社會學科詮釋人類心智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外,文化作為相互關系的整體而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

㈦ 文化學派的文化學派的理論觀點

文化學派將戰略制定視為觀念形態的形成和維持過程。由於日本企業經營的成功,對文化,特別是企業文化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形成了一個高潮。文化學派認為,戰略制定過程是集體行為的過程,建立在由組織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和價值觀之上;戰略採取了觀念的形式,以組織成員的意願為基礎,表現為有意識的行為方式;由於存在共同的信仰,組織內的協調和控制基本上是規范的;戰略的變化不會超出或違背企業的總體戰略觀點和現存文化。 文化學派的信念主要表現為:
(1)戰略形成是社會交互過程,建立在組織成員共同信念和理解的基礎上;
(2)個人通過文化適應過程或社會化過程來獲得信念,而該過程通常是潛移默化的;
(3)組織成員只能部分描述鞏固著他們文化的信念,而文化的來源和解釋可能依然模糊;
(4)戰略首先採取了觀念而非立場的形式,觀念根植於集體意向之中,並在深藏著資源或潛能的組織模式中反映出來,受到保護並且用做競爭優勢。因此戰略最好描述成深思熟慮的形式;
(5)文化,尤其是觀念體系不鼓勵戰略的改變,以便現有戰略永久存在,他們至多在組織的整體戰略觀念中做一些立場的改變。
文化學派相對於定位學派人為的精確性,其的缺點是概念的模糊性。另外,它還會阻礙必要的改變,由於文化是凝重的、穩固持久的,它贊成保持管理的連續性並將管理保持在一定的軌道上。而且,由於文化形成本身就是持久和困難的過程,對其重建和再造往往更難,並會對其造成破壞。但是,和設計學派、認識學派以及企業家學派的個人主義不同,文化學派引入了社會過程中重要的集體思維,確立了組織風格和個人風格的同等地位,並且便於建立整體性的觀念。與計劃學派和定位學派的「割斷歷史」的傾向相反,它將戰略根植於色彩斑斕的組織歷史畫卷之中,而對計劃學派和定位學派而言,改變戰略往往和換衣服一樣。

㈧ 文化的內容包含那些內容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文化的內涵:
文化大致可以表述為:1.廣泛的知識並能將之活學活用;2.內心的精神和修養。
傳統的觀念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的內容。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狹義的文化就是在歷史上一定的物質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的社會精神生活形式的總和。

㈨ 旅遊文化學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旅遊文化學》共12章,包括緒論、世界旅遊文化概覽、中國旅遊文化的演進歷程、旅遊主體與旅遊文化、中國旅遊主體的文化特徵、西方旅遊主體的文化特徵、旅遊客體與客體旅遊文化的特點、中西方客體旅遊文化的特點、旅遊介體與旅遊文化、中國旅遊介體的文化特徵、旅遊產業與旅遊文化、旅遊文化建設展望。《旅遊文化學》涵蓋了古、今、中、外四個方面的旅遊文化,不僅包含傳統旅遊文化類教材所涉及的旅遊文化主體、客體、介體等方面,而且針對這些旅遊文化主體、客體、介體的文化特徵進行了系統的論證和介紹;不僅有對旅遊文化理論的探討,而且特別重視與具體的旅遊文化實證相結合。最後,《旅遊文化學》還對21世紀中國旅遊文化建設做出了適當展望。

閱讀全文

與文化學的理論有哪些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