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初中化學如何實現學科滲透

初中化學如何實現學科滲透

發布時間:2022-11-05 22:14:24

『壹』 談談初中化學教學中應怎樣滲透三維目標

化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側重於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能的關系,以及物質轉化的規律和調控手段。今天,化學已成為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和能源科學的重要基礎,成為推進現代社會文明和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並正在為解決人類面臨的一系列危機,如能源危機、環境危機和糧食危機等,做出積極的貢獻。新課程三維目標體系為我國基礎教育克服認知教育與情感教育分離的狀況提供了觀念和制度上的支持,對於培養認知與情感和諧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三維目標的提出並沒有使認知教育與情感教育分離的狀況得到立竿見影的改變。究其原因,一方面,在理論層面,對三維目標的內涵和外延還存在著一些有爭議的、沒有釐清的觀點;另一方面,在實踐層面,也存在著許多認識上的誤區,影響著三維目標的有效落實。從認知心理學的廣義知識觀和學科知識的教育價值兩個角度綜合來看,三維目標既相互區分,又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構成了一種多向的、非線性的關系。加涅關於教學事件的研究為三維目標整合的可能性提供了實踐模型,而當代復雜性理論則為三維目標整合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論支持,以此基礎建立的三維目標整合的KAPO模型打破了加在三維目標整合上的限制條件,有利於教師精心設計教學事件,有效實現三維目標整合,將認知教育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新課程教材改革和教學實踐研究的重點之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改革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句話已充分體現了,課程目標已將社會、學科、個人的現在和未來結合起來,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而主動獲得的全部經驗,它通過化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系統的構建,完成一個大目標——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那麼化學新課程是如何構建新課程目標體系的呢?
一、科學知識與技能——注重實效
《中學化學課程標准》中對初中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認識簡單的單質和化合物,理解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認識學會用化學用語表達常見的有關化學物質和物質的變化,初步學會解釋簡單的化學現象和事實;初步學會用物質的量對化學物質和化學變化進行量的描述和簡單計算;認識常見的化學儀器,掌握簡單的化學實驗操作,初步學會做實驗記錄並進行分析和處理,能設計簡單的化學實驗。比如說我在講授《燃燒的現象》時,讓學生能掌握可燃物燃燒的條件和著火點的概念是本節課的主要任務,那麼我將採取什麼方法才能使新知識得到很好的傳承呢?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有一定知識儲備,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以見到能夠燃燒的物質,到處可以見到燃燒的現象,那麼它們燃燒能夠發生究竟需要什麼條件呢?在這樣一個問題情景下,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及親自動手實驗、動腦思考,找出問題原因所在,在全班的討論互評中,深刻理會所學知識點,能很好掌握知識要求與技能。由於整個教學密切聯系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很能調動學生的化學學習積極性。課程標准上的知識要求是初中學生要掌握的最主要的知識,它的教育目標是整個素質教育目標的核心和基礎,這一點在國家頒布的課程標准中有明確規定。這些「知識與技能」的獲得。已不再是以往的傳授式的教育,而是依據學生已有經驗和心理水平來獲得,它既有最基本的化學知識技能方面的要求,又有聯系實際、聯系社會和科學技術方面的要求,能體會所學知識有所用。應試教育中知識點的落實與現代新課程中知識點的落實有很大差別,應試教育往往只是簡單的告訴學生結論,然後就是通過大量單調而機械的習題訓練來強化結論,這樣是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的機器。新課程中,則不一樣,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初中學生在學習化學課程之前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與技能,因此老師可以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恰當地創設各種教學情景,選擇各種生活素材,讓學生處於熟悉環境中,親身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明白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將新知識納入既有的或新構建的知識體系中,建立起良好的認知結構;學生只有這樣,經歷真正的認知過程,才能獲得生動的知識,才能在認識上逐步提高,才能談到學以致用和發展創新。
二、 科學過程與方法——注重實施
《中學化學課程標准》中對初中學生的「過程與方法」方面的要求是:初步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及觀察和實驗等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收集、選擇、加工信息及利用信息進行推理的能力,初步具有選擇和運用學習工具的能力;能在學習過程中開展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初步具有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我在講授《燃燒的現象》時,讓學生能夠通過知識的學習,掌握一種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在問題情景下,通過實驗及小組互評中,尋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歸納出一般的方法,並能運用到新問題的解決過程去。在每節課中掌握新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能體會到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能善於檢索、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過程與方法」是構成科學素養的要素之一。在信息社會中,由於信息總量的急劇增加,更新周期越來越短,新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范圍也大得驚人,所以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善於檢索、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知識積累型人才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發展。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浩如煙海並且會很快過時的知識全部教給學生,而是應該重視以具體知識為載體,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掌握進一步學習特別是適於其終生學習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科學過程與方法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關於科學方法的掌握,不是應該先給出規則1、2、3、4,然後再設計相應的練習來強化,而是應該在平時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滲透、影響。解決問題應該先對問題進行分析,有依據的提出假設,再用事實來檢驗或驗證,得出結論後,並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同時,教師應該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小結,以增強學生的體會,從而達到對方法的掌握。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一個人在學習時代所能掌握的具體知識不論有多少,都只能說是滄海一栗。當他走出學校,步入社會後,在學校所學的具體知識,能在實際工作中用到很少,能適合其終生使用的更少。對未來的社會人來說,終生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學校教育應通過具體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求知能力,使他們學會自己獲得知識。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具體知識,不如教給學習的方法。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最重要的也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來開拓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共同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一個人要在未來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需要一定的創造力,還需要跟別人相處合作;所以,在課堂中可以通過開展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彌補學生個人能力的不足,來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我們應該在教學中通過科學探究,改變過去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形成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傾向,改變過去注重接受式學習,強調知識結果的傾向,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動手,敢於創新。因此,中學教育要努力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在今後的人生里,學生也許會忘記具體的知識內容,但是學生時代通過學習,內化形成的能力會使他們受益終生。
三、科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重領會
《中學化學課程標准》中對初中學生的「過程與方法」方面的要求是:了解我國對化學發展所作的貢獻,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振興意識;初步了解生活中一些化學問題,初步認識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具有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初步養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初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關心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保護環境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初步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初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正確價值觀。 在《燃燒的現象》中,在探索燃燒的條件過程的同時,認識到燃燒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在探索的同時,能體會到化學學習的樂趣,形成持續學好化學的熱情。「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僅是構成科學素養的要素之一,而是符合學基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所以化學課程應以化學知識為載體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形成高尚的人格。情感、態度在過去的教師中不夠重視。從理論上講,學生對化學的情感和態度對學習化學至關重要。不可設想,一個對化學情感冷漠、態度消極的學生可以學好化學。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課程的情感和態度被排除在教學關注范圍外,既無針對性地培養,又無科學性的檢測,更無實效性的成果。 情感不是虛無的、空洞的東西,它可以使人形成一定的行為傾向(即態度)。有了積極的情感才能形成積極的態度,才能正確的對待社會、對待自然、對待人生。因此我們要從尊重人的情感和意志的角度出發,用積極的情感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態度,促進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們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正確的價值觀。中學生正處於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刻,我們應以化學知識為載體,引導他們追求真善美,從而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與形成要與知識技能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要與「過程與方法」的培養過程融合一起,這樣才能養學生理解化學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樹立社會責任感,使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化學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
四、 三維融合新境界
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常常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通過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學生已有知識為基礎,以化學方法為中介,逐漸獲得正確理解和運用化學的能力,在獲得化學能力的過程中,也可以獲得知識,並產生情感、激發想像、啟發思維,形成一定的學習態度,所以這一切都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比如說在講解《燃燒的現象》時,首先可以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得出了可燃物燃燒的劇烈程度與可燃物的內在因素有關,是由可燃物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接著再讓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動手實驗,得出可燃物在空氣中燃燒的劇烈程度與可燃物和氧氣的接觸面積有關。學生能在自己、動手獲取知識的同時找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式。由於整個教學密切聯系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使學生的學習既輕松愉快、又能積極努力。在獲取知識在提高能力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得到了真正體現。從而使課堂成為學生主體成長過程中生機勃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實現了知識能力乃至生命活動的同步發展。從而使「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有機的進行了融合,很難把它們分開。 三個維度的有機融合是一門很高的藝術,要做到恰到好處,真的很難。它們是貫穿於整個化學教學體系中的,而不是每一節課都一定要平均面面俱到。三個維度在每一節化學課中,我們都應當有所側重,這樣一學年下來,它們也就得到了平均實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之一。具有什麼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直接決定著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最基本看法與傾向性,對他的人生具有很強的導向與制約作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既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因素,影響著學生對文化知識學習的投入、過程與效果,又是知識教育的目標,通過對復雜的社會生活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對於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初中學生來說,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顯得更為重要。那麼,在教學中該怎樣把握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呢? 1、通過化學史教育培養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我國著名化學家傅鷹曾說:「化學可以給人以知識,化學史可以給人以智慧。」這句話言簡意賅地說明了在化學教學中實施和滲透化學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化學教材中許多規律的發現、原理的建立,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教師應充分發掘,將這些科學知識與有血有肉和有情有感的創造性活動聯系起來,無疑會賦予這些內容大量的情感色彩。同時要揭示出化學發展的科學精髓,展示化學家求真務實的精神、競爭協作精神、繼承創新的精神、敬業獻身的精神。現代化教學是把化學家認識世界的模式和科學思想方法貫穿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學習主體從目的、需要、動機、情感等方面仔細感悟,體會形成科學認知的過程。把握科學、自然、社會和人類的關系,提倡學生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養成尊重他人成果的正確態度,以及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這為化學教育中人文價值的體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加強師生互動,實現情感交流。加強師生互動,首先要求教師具備廣博的知識面、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獨具的人格魅力,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應對自如。當學生們面對一個能熟練駕馭教材、語言風趣幽默、靈活運用各類教學手段、對學生充滿愛心的老師,情感互動其實也就自在其中了。教師有了正確的價值觀、熱情的生活態度、執著的科學精神,就很容易影響到學生。此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落實,已經不再是一句空話。
在化學教學中有意無意地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將使理性教育的片面變得全面,使課堂教學向「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轉變。這樣,將會使課堂生機勃勃,激發並保持學生的思維興奮,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促使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學會觀察、思考、歸納和總結。同時也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人文素養,使人獲得理性的、情感的、精神的、體格的等多方面的健全發展,使人最終成為一個既能創造生活又能享受生活,既懂得尊重他人又善於實現自我的具有完美個性的人。

『貳』 怎樣有效地進行初中化學科學方法教學

一、 通過化學史教學感悟科學方法
自然科學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在科學家們長期的科學實踐中,逐步摸索、積累、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他們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和創造思維,具體體現在他們探索自然世界的足跡之中。化學發展史能充分展現科學發現的過程,為化學科學方法教學提供生動而豐富的材料,使學生更全面而系統地體會科學方法。
中學化學教材中涉及如拉瓦錫、盧瑟福、侯德榜、門捷列夫等眾多中外化學家,他們所運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和精妙絕倫的實驗構思,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科學方法教學素材。例如,盧瑟福的原子結構行星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粒子散射實驗,標志著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的征程邁進了一大步。他所採用的實驗、模型的科學方法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學習「質量守恆定律」時,可以提供這樣的素材:17世紀時,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在敞口的曲頸顫中加熱金屬汞,發現加熱後質量增加了,他得出結論,反應後物質質量增加。事隔百年後,法國化學家拉瓦錫重做了密閉曲頸顫中加熱金屬汞的實驗,他發現密閉時稱量反應前後質量不變。
結合教學內容介紹化學發展史上科學家研究化學問題的科學方法,作為學生學習的範例,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仿效、去運用。從化學發展史中吸取化學思維、化學方法的精髓。
二、根據初中生認知特點進行科學方法教學
初中是學生接觸化學的起始年級。從學生學習和運用科學方法的角度考慮,完全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宏觀到微觀、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表示的過程,這一過程也體現了科學方法本身的層次性。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理解科學既是知識體系,更是研究過程。掌握科學知識,理解科學過程,才能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科學素養。同時,學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按科學研究的要求來要求學生,否則學生會因達不到要求而失去興趣。
1.通過知識教學滲透科學方法教學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於科學方法的應用處於一種自發的、無意識的狀態下,完全是靠教師在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滲透在其中的。尤其是在化學教學的初始階段,如果直接將各種科學方法以顯性的形式教給學生,並要求他們機械識記,學生不但難以理解,而且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首先應根據教學內容確定科學方法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在學生不經意間引入某種科學方法,誘導學生自主能動地去了解和運有科學方法,真正把握某種科學方法的精髓。將科學方法教學的內容滲透在知識教學中,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在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建立、發展,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不斷完善和應用過程中,以及各知識點相關聯的地方,往往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方法。因此抓住知識和方法的結合點是通過知識教學滲透方法教育的關鍵。
2.促進知識網路的形成
化學知識涉及的面寬且量大,內容分散,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多。而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心強、易沖動、學習的韌性與持久性欠缺,要達到激發學生興趣、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建立知識網路、使學習更具持續性和連貫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化學科學方法教學可以讓學生充分掌握幾種認知規律,建立一個知識網路。
為了系統掌握所學元素化合物知識,就必須找出各種元素的單質、化合物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根據這些知識體系,建立一個完整的網路,從而將單一的知識系統化、網路化,以便牢固掌握。而基本理論的學習則要善於聯系實際,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將所獲得的一些知識串起來,進行整理,從而形成固有的規律。
三、通過實驗探究強化科學方法教學
在實驗教學中進行滲透是科學方法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實驗中經常要用到各種科學方法,實驗的過程也往往是科學研究過程的縮影,實驗探究更是科學探究在化學教學中的具體化,是化學教學中最常見、最主要的探究法。
例如,對燃燒條件的探究、紫色石蕊小花為什麼變紅的探究(是二氧化碳,是水還是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物)等等實驗探究中就體現了實驗條件控制的方法。由於科學方法的培養是在具體的活動中進行的,學生就能在運用科學方法的實踐中體驗和領悟科學方法,這些對科學方法的認識也就能動態地存儲在學生的意識中。
總之,學生一旦掌握了科學方法,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科學方法作為正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蘊含有極大的知識價值,它能夠將科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必將使當前的化學教學能盡快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化學學科發展的需求、學生終生發展的需求。

『叄』 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業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新的課程標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指出:「結合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學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它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就是說明,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而目前中學化學教學中卻普遍存在「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德育教育」的現象。在化學課堂如何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會使化學課堂活起來,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達到智育和德育雙贏的效果,下面我結合教材和教學實際談點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德育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的自身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言語表達、儀表都在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的每一堂課老師教師用自己的人格來熏陶學生的場合。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引導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個性。

二、按照《大綱》要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中學化學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中學化學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在現實的化學教科書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的素材,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把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與化學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在分子、原子、離子的教學中,讓學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礎上樹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物質的可分與在某一層次的不可分組成了無窮變化的化學世界。在講授物質的分解與化合、氧化與還原、陰離子與陽離子、溶解與結晶等概念時,運用對立統一規律去闡述。在進行質量守恆定律教學時,闡明這一規律,正好驗證了哲學上物質永恆不變的規律。通過硫酸的由於濃度不同而性質不同等內容,使學生理解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總之,只要細心地去挖掘教材內容,就可以將辯證唯物主義內容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而且有助於學生正確世界觀的形成。

三、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人們對自己的民族及其文化、優良傳統的熱愛之情,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覺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在化學教材中,介紹中國是世界上對化學工藝發明和使用最早的國家之一,許多發明創造對推進世界文明和科學技術是有卓越貢獻的,造紙術是我國的古代發明之一,我國的造紙工業很發達時,歐洲還在用羊皮作書寫材料。(化學教學論文www.fwsir.com)黑火葯的發明和運用,是一種工業的也是經濟的進步,不僅具有實際意義,而且充實了化學理論。此外,1965年我國成功地合成了牛胰島素,是世界上第一個合成蛋白質的國家。目前我國的納米技術也走在世界的前列等。實踐證明,化學教學中,愛國主義有機插入,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頑強刻苦的意志品質。

四、結合化學史,培養學生勇於探索、不怕困難的品質

目前的學生就像溫室里的花朵,怕吃苦,學習上不努力,承受能力都比較差。對於這種現象,結合化學教材中一些化學家的奮斗史,開設第二課堂,培養學生勤奮學習、勇於探索、不怕困難的品質。例如: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出生在工,出生在英格蘭北部一個窮鄉僻壤,父親是一位織布工人,母親生了6個小孩,有3個因貧窮而夭折。道爾頓讀完小學就因貧窮而輟學,但是他酷愛讀書,在幹完農活空隙還堅持自學,後來在教學中擔任助理教師。工作之餘發憤讀書。在學校的12年,他讀的書比他以後50年的還多,也為他後來的科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針對目前學生學習惰性的情況,有效的學習一下化學家們的奮斗史,激發他們的鬥志,讓他們能夠主動地去學習。

五、在化學教學中,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環境問題是人類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全球惡化以及自然災害和社會問題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解決環境問題從化學教學入手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初中的教材中,《空氣》、《水》、《燃料與熱量》以及《化學與生活》等許多章節都涉及到環境保護,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例如:初中化學教材第七章「燃料燃燒時對環境的影響」一節中,汽車排放的尾氣造成空氣污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煤燃燒形成酸雨,使土壤酸化,農作物減產,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以及對建築物腐蝕,又如《化學與生活》中涉及到的「白色污染」,實際是聚乙烯製成的塑料袋,使用量大而且難分解。在教學中,通過大量圖書的對比,讓學生懂得環境污染的危害性,教育學生從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飯盒,使用布袋來代替塑料袋,不踐踏小草等,做好帶頭和宣傳作用,帶動整個家庭甚至社會共同關注環境問題。

總之,中學化學教材中有大量的德育教育素材,只要我們仔細地挖掘,將德育教育與化學教育有機地結合,一定能豐富課堂,達到一個好的教學效果。

『肆』 淺談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淺談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業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新的課程標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指出:「結合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學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它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就是說明,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而目前中學化學教學中卻普遍存在「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德育教育」的現象。在化學課堂如何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會使化學課堂活起來,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達到智育和德育雙贏的效果,下面我結合教材和教學實際談點自己的看法:一、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德育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的自身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言語表達、儀表都在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的每一堂課老師教師用自己的人格來熏陶學生的場合。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引導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個性。二、按照《大綱》要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中學化學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中學化學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在現實的化學教科書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的素材,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把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與化學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在分子、原子、離子的教學中,讓學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礎上樹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物質的可分與在某一層次的不可分組成了無窮變化的化學世界。在講授物質的分解與化合、氧化與還原、陰離子與陽離子、溶解與結晶等概念時,運用對立統一規律去闡述。在進行質量守恆定律教學時,闡明這一規律,正好驗證了哲學上物質永恆不變的規律。通過硫酸的由於濃度不同而性質不同等內容,使學生理解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總之,只要細心地去挖掘教材內容,就可以將辯證唯物主義內容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而且有助於學生正確世界觀的形成。三、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人們對自己的民族及其文化、優良傳統的熱愛之情,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覺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化學教材中,介紹中國是世界上對化學工藝發明和使用最早的國家之一,許多發明創造對推進世界文明和科學技術是有卓越貢獻的,造紙術是我國的古代發明之一,我國的造紙工業很發達時,歐洲還在用羊皮作書寫材料。黑火葯的發明和運用,是一種工業的也是經濟的進步,不僅具有實際意義,而且充實了化學理論。此外,1965年我國成功地合成了牛胰島素,是世界上第一個合成蛋白質的國家。目前我國的納米技術也走在世界的前列等。實踐證明,化學教學中,愛國主義有機插入,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頑強刻苦的意志品質。四、結合化學史,培養學生勇於探索、不怕困難的品質目前的學生就像溫室里的花朵,怕吃苦,學習上不努力,承受能力都比較差。對於這種現象,結合化學教材中一些化學家的奮斗史,開設第二課堂,培養學生勤奮學習、勇於探索、不怕困難的品質。例如: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出生在工,出生在英格蘭北部一個窮鄉僻壤,父親是一位織布工人,母親生了6個小孩,有3個因貧窮而夭折。道爾頓讀完小學就因貧窮而輟學,但是他酷愛讀書,在幹完農活空隙還堅持自學,後來在教學中擔任助理教師。工作之餘發憤讀書。在學校的12年,他讀的書比他以後50年的還多,也為他後來的科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針對目前學生學習惰性的情況,有效的學習一下化學家們的奮斗史,激發他們的鬥志,讓他們能夠主動地去學習。五、在化學教學中,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環境問題是人類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全球惡化以及自然災害和社會問題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解決環境問題從化學教學入手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初中的教材中,《空氣》、《水》、《燃料與熱量》以及《化學與生活》等許多章節都涉及到環境保護,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例如:初中化學教材第七章「燃料燃燒時對環境的影響」一節中,汽車排放的尾氣造成空氣污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煤燃燒形成酸雨,使土壤酸化,農作物減產,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以及對建築物腐蝕,又如《化學與生活》中涉及到的「白色污染」,實際是聚乙烯製成的塑料袋,使用量大而且難分解。在教學中,通過大量圖書的對比,讓學生懂得環境污染的危害性,教育學生從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飯盒,使用布袋來代替塑料袋,不踐踏小草等,做好帶頭和宣傳作用,帶動整個家庭甚至社會共同關注環境問題。總之,中學化學教材中有大量的德育教育素材,只要我們仔細地挖掘,將德育教育與化學教育有機地

『伍』 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隨著教學的不斷發展,老師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應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加強滲透。當前人們常常探討教書育人,實則指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的加強,讓學生各方面素質都可以獲得發展,成為符合當前社會需求的人才。育人的實質就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因此,不僅要加強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還要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化學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更應是傳播文化,化學老師在教學過程里應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不斷滲透人文教育,將知識、能力、人文相結合,為社會的發展輸送不同能力的合格型人才。
一 人文教育的含義
人文教育是指在人文精神的感染下,通過人文學科為基準實施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宗旨是為了提升學生在人文方面精神、文化方面的素養。人文教育指在人文學科的范疇里執行,傳統意義上的人文教育指通過學科的形式存在。人文教育具備了以下特點:(1)人文教育不再是古典人文主義時期對精英教育的意義,也不只是通過古典教育的內容作為價值取向;(2)人文教育培養的是完整的人;(3)人文教育應積極開發人的左腦、右腦。
二 初中化學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現狀
長久以來,受到只注重升學率的應試教育影響,初中化學教學長期以來都是將知識教學當作教學重心。由於教學目標的偏差,初中化學教學較少涵蓋人文精神的培養,人文教育被不斷淡化,具體體現為教學內容過於重視邏輯性、系統化及網路化的化學知識結構設定,將學生對社會、生活乃至就業方面的化學素質需求過於忽略,也對化學在科技研究乃至社會應用層面上的問題過於忽略。在教學過程里,局限於加強掌握化學知識、解題技能的理性思維訓練,忽略了人們在情感、心願等方面非理性因素的需求及發展。在教學方法上,推崇理性,追尋規范化、統一化,忽略學生獲得個性解放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每天雖然都處在豐富的化學世界中,但是欠缺通過已掌握的知識對周圍相關現象及問題處理的能力。老師始終將教給學生化學知識當作自身唯一的教學目標,學生如果沒有掌握好知識,老師就會有挫敗感。可當前倡導的是令所有人都發展的教育,而非經營式教育。化學教育承擔的是令所有人都具備化學素養的責任。學生也應具有一定的化學素養,這也是教學的終極目標。所以,化學教學應將精力放在化學基本知識及和化學相關的人文教育方面,而非對學生而言較難的專業問題方面。
三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1.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現化學美的育人功能
審美教育是人們在人文素質方面不可欠缺的構成部分,美育不但可以提升素質、陶冶情操,並且有利於智力的開發,是一種崇高的精神活動,對加快學生整體發展具有無法取代的作用。化學美屬於科學美,化學在展現物質內部豐富的運動方式和規律時,體現了化學范疇中具備的豐富的美育素材,所以,具有特殊的美學意義。
2.透過化學科學研究實驗,養成學生求真務實的人文精神
初中教學的人文精神中心思想為讓學生全面發展,也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建立科學素養的同時,培養其具備積極、向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初中化學探究實驗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主要依據,在這一過程里,不但是探索化學知識的過程,還是令學生了解科學家如何進行科學探索的過程,感受科學研究所經受的困苦,養成學生嚴謹的實驗態度、勇敢探索、堅毅的科學品質以及求真務實的人文精神。
3.充分探尋化學哲理,培養學生堅強的奮斗精神及毅力
在以往的化學教學中,老師會竭盡所能地運用化學史及科學家的奮斗過程、人格魅力來激發學生,讓學生對學習勇敢追求,為事業勇於奉獻,從而感受人文教育。在教學過程里,應將傳授知識及德育的最佳結合點確定好,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滲透。化學中富含的哲理,一線老師應積極開發這些資源。
4.大量實施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
懂得如何合作是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化學大綱中的新要求。由於經濟的不斷提高,知識的不斷進步,國家間的經濟、科技往來的不斷擴大,人們相互間的合作和交流也十分頻繁,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生活方式會對人際往來、生活品質造成嚴重的影響,只有具備合作精神、和睦相處的品質,才可以在當前時代站穩腳跟。學生在實驗中,需要進行分工合作,一定要具備團結互助的精神,才可以將實驗的任務完成。
四 結束語
要建立具有現代化、高品質的社會主義人才,只加強學術能力是不夠的,人文精神的滲透是不可欠缺的。老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應有效地運用當前的教材,有計劃地將人文因素滲透進去,為社會提供更全面的人才。

『陸』 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正處在心理轉型時期。面對嚴峻的升學、就業的壓力,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有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嚴重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注重群體正面引導,重視對學生消極心理狀態的改良和不良行為的矯正,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就化學教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談談個人的看法。

1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

1.1心理健康教育的醫學化

心理健康是每個學生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如果把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相混淆,主要是面對少數學生的心理咨詢,心理疾病的治療,心理障礙的疏導,用治療取向代替預防、發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個別化、醫學化的傾向,就會忽略全體學生的身心發展。心理咨詢僅僅面向個別學生,它只是學校健康教育的一個方面,不能成為健康教育的全部內容。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

因為缺乏心理健康知識,把學生表面的行為「上綱上線」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視了行為背後潛藏的真正原因——學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為是班主任和政教、團隊工作者的任務。誤將心理問題歸結為思想品德問題,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代替心理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內容上,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單純地開設心理課,或開展心理咨詢,或進行心理測驗。首先,學校這方面工作者大多為半路出家,專業性不是很強,其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許多屬於非知識性的內容,需要通過活動、實踐、訓練等親身體驗的方式才能實現,而且心理課程只能解決一些共性的或一般性的問題,很難能解決個性的或特殊性的問題。常常因措施不當以致公開結果,人為分類,結果無意中傷害了學生,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疾病。

2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教師的表率作用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質量。」教師完善的人格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並成為學生學習模仿的榜樣。有理想,有抱負,對事業兢兢業業,刻苦認真。有正氣,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行為等,體現出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學識廣博,思維敏捷,良好儀態,充沛精力,開朗性格,樂觀幽默,愉快的表情和文雅的風度,有較強的承受挫折能力,有較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與他人和睦相處,寬容友善等。教師的人格魅力悄悄打動學生的心,足以使學生心悅誠服,達到效仿療法的目的。對學生人格的發展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2.2課堂的滲透作用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主要活動場所,學生在課堂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最多。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素質的主渠道。

2.2.1選擇恰當教學內容

強加給學生的心理教育是枯燥無力的,是很難被學生接受的。每一堂課所要「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是該堂課的教學素材中所蘊涵的,是份內的、自然的。例如通過介紹我國的某些化學工藝如造紙、制火葯、燒瓷器發明很早,對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貢獻,我國勞動人民在商代就會製造出精美的青銅器,春秋戰國時期就會冶鐵和煉鋼等古代的化學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在講純鹼時,向學生介紹我國的化學家、制鹼工業的先驅和奠基人侯德榜為打破外國技術壟斷,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鹼法,並將其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公布與眾的高尚人格。通過「化學與社會發展」的教學,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化學與現代社會密切相關。從原子彈的爆炸成功到人造衛星上天,從現代海洋開發到合理利用資源,從現代化工業發展到人類環境的保護,從人的衣食住行到衛生保健,都離不開化學知識,從而使學生適時產生社會責任感。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時機,向學生展示學習化學的價值。使學生明顯地感覺到,學好化學能夠培養科學情感和科學態度,提高科學實踐意識,優化思維品質,培養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知難而進勇於探索堅忍不拔的毅力。

2.2.2營造良好心理環境

心理環境是教學環境中無形的方面,是教師和學生共處於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可感的某種心理氣氛和情景,是教學過程中對師生產生「共振性」即整體傾向性的心理情緒。創設良好的育人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求知慾和理智感,培養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學生的主體,體現出與學生的平等。善於觀察、了解學生,多賞識,少責備,多表揚鼓勵,樹立每位學生的威信,寬容學生,善待他們的錯誤。一次測驗中,有個基礎較好的學生做得很不好,該做的都沒有寫。在評講試卷時,其中有一道比較難的習題讓他講解,結果講的很好。我接著說:「試卷上其他部分做的都很好,如果這道題沒有錯的話不是更完美了嗎?」這種心理的溝通給了他很大的鼓舞,學習積極性提高了,一直保持優異的成績。

增加情感投入,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實施情感性教學,用情感和愛心去感染和打動學生,使學生在富有情感的環境中獲得知識[2]。例如教學「奇妙的二氧化碳」:

『柒』 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池貴彬

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學校工作要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主」。「德育為首」要求學校開設的全部課程都有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務。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培養學生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是目前化學教學的主要任務。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初中化學教師,既要培養學生的化學雙基,又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是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德育是教育的靈魂,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所以我們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必須要滲透德育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於化學教學之中,才能達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學的目的。在教學中,我根據化學學科特點,結合實際,在加強雙基教學的同時,不失時機的滲透德育教育,既教書又育人,從而讓新課改的預期目標得以完美實現。
一、通過化學學習興趣的培養,使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的動力,它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樂於學習的情緒體驗。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是學生對化學這門學科的學習目標正確確立的前提條件。在教學中,我通常採用創設情境激趣;利用化學知識的實用性,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運用教材插圖,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設計趣味實驗,保持學習興趣;利用趣味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興趣;發揮情感教育作用,發展學習興趣;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分組合作學習鞏固學生學習興趣等方式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比如創設學習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在創設學習情境時,應該力求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於啟迪性。如在教序言引入時,為學生表演神奇的「魔棒點燈」、「清水變牛奶」、「空瓶生煙」等魔術,同時欣賞北大校長周其鳳的《化學之歌》,一下就點燃了孩子們學習化學的熱情,使他們產生了想要學習、學好化學的強烈的願望。
二、利用化學發展史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的教育
德育並不僅局限於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科學的思維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勇於探索、勤於鑽研等品質教育也應是德育的一部分。以化學史為載體,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味、蒼白無力。在「緒言」課上,我給學生指出,我國人民很早就有了探索化學的活動。古代中國人的煉金、煉丹,雖帶有些唯心主義的神秘色彩,但他們的研究傳入西方後,大大地推動了化學的形成與發展。近、現代,在化學上我國也做出了突出成績,有自己的傑出學術代表。在講解空氣的組成時,學生們會認識到,空氣這種與人們朝夕相伴的物質,它的存在與成分的發現經歷了一個多麼復雜的過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發現、製取了氧氣,這比起以前人們認為空氣是一種單一物質已是一種進步;拉瓦錫進一步得出空氣是由氧氣、氮氣組成的;到後來,有了更先進的儀器與實手段,人們才認識到空氣里還有其它物質存在。通過這些引導性的分析,激發了孩子們探索研究的慾望。
同時,在化學課堂上,化學教師也可以向學生講解國外的化學史實:原子論的創始人、英國著名化學家道爾頓和阿伏加德羅通過辛勤的努力,創立了原子論和分子學說,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具有頑強的學習精神,反復實驗總結,發現了元素周期律,編制了元素周期表,讓化學的學習和研究變得有規律可循。通過對化學史的介紹,讓孩子們明白了科學是沒有國界的,科學是相連的。希望他們明白自己肩負的重任和使命,為自己的將來,也為了自己能在未來的化學發展史上多作貢獻。同時也教育孩子們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勇於探索、不畏困難、尊重知識、團結協作、大膽質疑、實事求是、堅持追求真理。
三、利用化學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曾對人類文明作出過巨大貢獻。在初中化學課本上,介紹了許多令人驕傲的成就:古代四大發明;商代製造的精美青銅器;春秋戰國的冶鐵煉鋼,西漢的濕法冶金;我國還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氣的國家等等。通過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秀的化學工藝的介紹,孩子們從中體會到中華民族是真正古老文明而偉大的民族,是勤奮、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不畏艱難,勇於創造,在科學技術方面有許多傑出的發明,愛國之情便會油然而生。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前後我國鋼鐵、化肥等方面產量的對比,使孩子們切實感受到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國家的正確選擇,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夠救中國,才能夠發展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新成就——納米碳管,高分子材料等等,更激發了他們對祖國的強烈的愛慕和崇敬之情。
在化學學習中,學生們也發現我國現代化學技術與世界先進技術間的差距,認識到我國現階段化學水平還比較低。而未來的世界強國,就是科技強國。中華民族要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發展科學技術。教育他們明白這一歷史重任是自己應義不容辭地承擔的,祖國的未來就在我們身上,激勵他們為中華之振興而發憤讀書,立志獻身祖國的科技事業。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命運是和祖國的興衰榮辱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克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錯誤思想,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確立遠大的理想,明確崇高的目標,努力刻苦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四、通過環境教學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類對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斷增加,同時,對地球上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在不斷加劇。由於人類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引發了一系列嚴重後果:大氣污染、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升,森林被過量砍伐,土地沙漠化等人為和自然的災害不斷,地球環球問題日趨嚴峻。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是每個化學教師必需擔負的職責。教學中可從規范試驗操作、改進實驗、從學生身邊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出發等方面著手:
比如在講到硫的燃燒時,就可以滲透環保知識,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告訴學生二氧化硫是一種主要的大氣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它能導致水質酸化,毀壞樹木、莊稼。微型實驗,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讓學生觀察和記憶,培養學生嚴謹的實驗態度,同時會節省葯品,減少污染,也能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如磷的燃燒我們可以讓他在密閉的容器中用電或激光點燃,避免了對環境的污染。
五、結合分組合作的探究性學習模式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
在化學教學中注重讓學生懂得科技在進步。專業分工日趨細化的今天,合作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成功的關鍵因素。學會與他人共處與合作,是21世紀最重要的素質之一。當代青少年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嬌慣,家庭的溺愛,生活環境優越,因此很容易滋長以自我為中心的嬌縱習慣,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教學中,我們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班上採用分組合作的探究學習模式。在教室里把學生的課桌分成幾個大組,每個組的同學坐在一起,在組長的帶領下,大家互相幫助學習,組內做到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相互比,組外學習組外比。讓他們在互相幫助的前提下,形成你追我趕公平競爭的局面。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表演的陣地,而老師只是導演。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就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其學習的潛力也會被充分地挖掘出來。學生在課堂上是快樂的,就會激發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既能夠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賞他人,同時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賞。
六、結合試驗過程對學生進行自然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指導化學試驗時引導學生注意,化學試驗不是想當然,而要有一定的研究程序,即科學的研究方法:設計、實驗、觀察、記錄、處理數據、結論、評價反思,用得到的結論指導進一步的實驗。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使他們覺得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翁,增強學習的興趣性和主動性。通過潛移默化,他們不自覺地就會養成良好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化學作為實驗科學,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很重要。在學習酸、鹼、鹽的時候,講到酸鹼指示劑時,閱讀資料卡片中玻義耳因為濃鹽酸濺到紫羅蘭花瓣上後變紅而發現了酸鹼指示劑的故事。然後提示學生,看起來玻義耳是無意中注意到這一現象的,但這並非偶然,正是一貫認真觀察實驗的好習慣所帶來的結果。從而教育學生認識到,實驗是化學學習中的重要環節,但必須細致觀察,尊重事實,認真思考,善於總結反思。
七、平常教學中,結合已有定律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揭示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結合化學的具體內容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有利於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和素質的提高,形成了科學的世界觀,能使學生在學習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探索研究,掌握科學知識。
在平常教學中,我很重視對學生實事求是的教育,從筆記的整理,作業的格式規范,實驗的記錄,乃至於考試的卷面書寫,我都嚴格要求學生。我任課班級的很多學生的筆記本作業本都被其他班級或其他學科拿去展覽,拿去作範本。學習就好比做人,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我的以身作則和一絲不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老師的嚴謹,親其師信其道,從而仿效老師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堅持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的科學精神。讓孩子們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掌握科學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培養創新能力。
形成了科學的世界觀,能使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科學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學習了質量守恆定律,學生們知道了化學反應生成的新物質,只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組合,並沒有生成新的元素;任何一個化學反應都是客觀存在,而不是憑空臆想、臆造。通過學習,孩子們清醒地使學生認識到:小說中仙人們的點石成金,水變燃料等都是是違反客觀事實的,是根本不可能的。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揭露偽科學的現象,自覺地將所學化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總之,德育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教育的方式也是靈活多變的。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有其自身的德育教育優勢,只要我們注重並堅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不失時機的德育教育,就可以使化學教學與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安全環保意識等方面的教育有機結合。我們的學生就能樹立起正確的情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最終達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總體要求。

『捌』 如何在中學化學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辯證法是唯一的、最高地適合於自然觀這一發展階段的思維方法」。(恩格斯語)在化學教學中,通過化學知識的傳授, 對學生進行辯證法思維的訓練,培養他們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1、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矛盾著的對立面互相依存互相聯系的關系。
講到離子鍵形成的本質時,指明陰、陽離子通過靜電作用形成穩定的化學鍵,並闡明這里的靜電作用是陰、陽 離子間的引力,核與核之間、電子與電子之間的排斥力。這種既排斥又吸引的一對矛盾在「一定距離」上,又達到了力的平衡,而統一在穩定的離子鍵中。又如溶
解和結晶、中和和水解、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氧化與還原、正反應與逆反應、酯化與水解等都反應了對立統一規律。可以培養學生的「世界充滿矛盾、而矛盾互相對立又統一」的觀點。
2、量變、質變規律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的兩種形式。事物的發展過程就是由量變到質變,由質變到量變的循環往復而由低到高的過程。
元素周期表有力地論證了事物變化中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性,從氫開始,核電荷數每增加一就產生一種不同質的新元素。中學化學教材中量變引起質變的事例還有很多。如碳、氫、硫三種元素可分別與氧元素形成不同的三組氧化物。
CO--CO2, SO2--SO3, NO--NO2
就每組內的兩種物質而言,組成的元素種類相同,僅原子個數比不同,引起質變,化學性質也有明顯差異。又如硫酸溶液由於濃度變化也會引起性質的變化:稀硫酸無吸水性、脫水性,其中的SO4 2-無氧化性,而濃硫酸有吸水性、脫水性,濃硫酸中的SO4 2-有強氧化性。由量變到質變的結合點分散在教材中,教學時應作深入研究,創造性地加以利用。
3、內因和外因的關系
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一規律在中學化學中也普遍存在。
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充分體現了內因和外因有辯證關系。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參加反應的物質的性質,
是內因,如同濃度的鹽酸和醋酸分別與碳酸鈣反應,鹽酸與碳酸鈣的反應有盡有速率比醋酸與碳酸鈣的反應速率要快得多,這是由於鹽酸的酸性比醋酸的酸性強,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質決定的。若同是鹽酸與碳酸鈣反應,濃度大的鹽酸比濃度小的鹽酸反應速率要快,加熱比不加熱反應要快。在過氧化氫分解反應中,加入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反應速率明顯加快。可見,增大濃度、升高溫度、使用催化劑這些外部條件的改變也能起到加快反應速率的作用。所影響化學反應速率還有其他因素,這里不一一例舉。但對於一個不能發生的反應,不管外因如何變化,如增大濃度、升溫、加催化劑等反應也還是無法進行。
又如,H2和O2可化合成H2 O ,但常溫下兩種氣體混合幾乎不反應,而在點燃或鉑粉催化(常溫)下,立即爆炸生成H2 O;乙醇與濃硫酸以1∶3的體積比混合後,若溫度控制在140℃,主要生成乙醚,若溫度迅速升高到170℃則主要生成乙烯在這類知識點的教學中,思想觀點教育的切入要自然,使師生配合默契,自然地滲透。
4、現象和本質的關系
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及這些表面特徵之間的外部關系,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現象與本質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可以通過現象認識本質,另一方面,現象和本質又是對立的,必須透過現象來認識本質。
化學反應常常伴有發光、發熱、生成沉澱、逸出氣體、改變顏色等現象,但上述現象卻不一定是發生化學反應、在具有相同現象的變化中,有的表現出相同的本質,如一切燃燒現象,其本質是發生氧化還原反
應。但有些現象相同的變化表現的本質卻不相同,如氯水、過氧化鈉、臭氧、二氧化硫、活性炭都能使某些有機色素褪色,其中氯水、過氧化鈉、臭氧使色素褪色的本質是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二氧化硫使色素褪色是發生化合反應,而活性碳使色素褪色卻只是吸附作用,沒有發生反應,所以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具有問題具體分析。
中學化學教材中有大量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素材,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自然地引導學生學習辯證唯物主義,使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玖』 淺談怎樣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是新課程改革和時代發展的需要。初中化學新課程標准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能從化學的視角去認識科學、技術、社會和生活方面的有關問題,了解化學製品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懂得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去治理環境污染,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化學資源,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使學生在面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挑戰時,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學的決策。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素質教育,即教學生怎樣做人,怎樣與自然、人和社會和諧相處。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理論修養和道德修養。人文教育關注的核心是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發展。人文素質是做人的基本素質,人文教育也是科學文化教育的基礎,它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就是通過對化學學科的諸多內容和方法的研究,培養學生追求人生美好境界,追求自我價值完善,推崇感性和情感,關注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和反對盲從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科學觀,培養他們的社會意識,增強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新課程標准中可以看出新課程強調在化學學科的教育中更加註重人文教育,注重在教學中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體現人文精神?怎樣恰當地在化學教育中實施人文教育,實現化學教育的人文價值,是目前每一位化學教師必須探索實踐的課題。化學教學活動中蘊涵著無窮的教育時機,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必須靈活運用教育教學方式,熟練駕馭教材內容,寓人文教育於化學教學中。下面介紹本人實踐的具體做法。
1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體現化學美的育人功能
審美教育是一個人人文素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是一種德操橫溢而高尚的精神活動,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學美是一種科學美,化學在提示物質內部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及其規律時,顯示了化學領域中蘊含的豐富的美育素材,因此具有特殊的美學價值。在素質教育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重視開發化學美獨特的育人功能應該逐漸成為全體化學教師的共識。在初中化學緒言課的設計中,首先要充分展示化學的魁力和學習化學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化學的情感。為此,筆者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對「生活中的化學」展開調查。結果學生匯報的成果讓筆者欣喜和震驚。在「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一課中,學生完成「觀察和描述----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活動後,本人鼓勵學生像寫作文一樣描述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因為學生此時剛剛接觸化學,對於化學實驗充滿好奇,對現象的描述還很不規范和嚴謹。老師也沒有必要要求一步到位,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感受和體驗化學的神奇與美妙。在探究「金屬的化學性質」之前,筆者先讓學生們展開一場辯論「誰是金屬王國的國王?」,學生扮演金屬王國中的國民發表自己的看法,並陳述理由。甲說:我選銀,因為它的導電性和導熱性最好!乙說:我選金,因為它是財富的象徵!丙說:我選鎢,因為它最耐熱,熔點最高!丁說:我選汞,因為它最獨特,常溫下只有它是液態的……大家相持不下,評審團只能制定統一的競選標准,讓大家展開活動性的比較,排出順序,並一致同意讓最活潑的金屬當國王。在這樣一場精彩而充滿神秘色彩的爭論後,大家探究的慾望也被帶入了高潮。在教學中,一方面可充分挖掘化學科學美的事物和現象,並利用這些事物和現象來熏陶學生,培養學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審美觀,同時引導學生利用化學美的特徵與規律來分析和掌握化學,實現以美啟真的教育目的,使學生的感性和理性協調發展,塑造健全的人格,這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
2充分挖掘化學哲理,激發學生的堅強意志和奮斗精神
在傳統的化學教學中,老師會不遺餘力地利用化學史和科學家的奮斗歷程、人格魅力來激勵學生以他們為楷模,學習他們勇於探索、不斷追求的科學精神和為科學、事業而獻身的堅強信念,從而受到人文教育。教學時,應確定好知識傳授與德育的最佳結合點,潛移默化地自然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化學中蘊含的哲理是相當豐富的,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充分挖掘這些資源。在「離子」一課中,學生總結出原子得失電子的規律後,筆者聯想到了做人的道理,並將這一感悟與同學分享。由原子得失電子想到的:

金屬元素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而非金屬元素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從而達到穩定結構。但原子在得失電子中,它的原子核不變,所以原子種類沒有變。無獨有偶,中國古代諺語中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其實,青山常在,樹木常青。而本末倒置,追求木柴而舍棄青山,這只是得到眼前利益。其實,人生就像原子得失電子一樣,有得有失,但不能失去中心,失去目標。目前有許多學生喜歡玩電腦游戲,無心學習。他們得到了一部分「電子」----電腦游戲的刺激,卻失掉了他們的「原子核」----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了「原子核」,也就沒有了自我,「電子」再多有何用?那豈不成了沒有目的、沒有靈魂的「流浪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漁即「原子核」,如果魚是「電子」,可以得到魚,但捕魚的本領沒有學會,即使是金銀財寶,也會坐吃山空。所以應先具有一樣本領,才能利用它捕捉其他的東西。但想一蹴而就,一步登天是不可能辦到的。就拿學習來說,學習方法是「原子核」,而諸如做題目、記憶等是「電子」。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就能如魚得水。如果只死記硬背,只進行大量機械重復的習題訓練,而未悟出方法,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會根本提高,也就應對不了新課程下的考試了。原子使化學世界變得絢麗而多彩,也使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3廣泛展開探究活動,樹立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
「學會合作」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化學新大綱的要求。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國際間科技、經濟的交流不斷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也更頻繁,那種「獨善其身」、「萬事不求人」等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生活模式和行為准則將直接影響人的社會交往、生活質量,而相互協作、樂群和睦等品質必將成為新一代人的行為特徵。學生在實驗活動中,有時需要合理分工、協作,需要團結互助,合作共事,才能完成實驗任務。在實驗教學中,應該創設更多活動讓學生更多地交流、合作,培養與人合作的意識,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互助精神,還使他們在分享合作成果的過程中體驗到合作的快樂,更加具有團體精神。當然其中還包括與老師的、與家長的協作。在學習「空氣」一課前,筆者布置一個家庭小實驗(如下圖所示)。在一個學生交回的報告中寫道:「我第一次跟爸爸在家裡做實驗,很有意思,突然感覺跟他親近多了!第一次發現爸爸懂得真多,動手能力也很強,挺佩服他的!」這份感言至今讓我很感動,可見這些活動會在學生的同伴教育上發揮重大作用。
4抓住各種契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尊重事實的作風,不僅是思想品質問題,也是一種科學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而如果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則會不打自垮。科學活動的基本特徵即是永無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並由此增進人類的幸福,從該意義上講,科學活動本身的教育即是一種人文教育。
5.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新的學習方式中實現人文素質的培養
轉變教學方式,就是要改變那些不利於學生成長、不合乎時代需要的教學行為和相應的思維方式及態度,調整師生教學活動的整體結構,使教學活動能夠更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更有效的實施素質教育。教學方式的轉變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轉變了「滿堂灌」和機械訓練的教學方式,就會改變學生原有的死記硬背、被動接受、忽視發現與探究、缺少興趣與激情的傳統接受型學習方式,轉變為進行發現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新的發現型學習方式。學生只有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凸現出觀察、發現、探究、研究、交流、討論、歸納等認識活動。在這樣的認知活動中,學習興趣、熱情、動機以及內心的體驗和心靈的感受便得到了豐富,隨之而來的,學習態度和責任,對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科學價值等的認識就可能有了進一步發展,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也就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戰勝困難與挫折的決心和毅力,越來越有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奉獻精神;也越來也有細心嚴謹的態度,越來越有團結互助的品質。這樣,「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不僅是學生成長的舞台,也是是學生發揮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天空和品味生活的「夢想劇場」。這樣的學科教學,最終才會使賦予人文指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與「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三維教學目標一同實現。
6、重視挖掘化學課程中化學美的育人功能,提高學生審美品位和真善美的情操
審美藝術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實在化學學科中也有它的美學、哲學內容。如金剛石的璀璨奪目、水晶的玲瓏剔透、金屬晶體的天然光澤等,這些外在美無不與它的內在結構美相統一,而其內在的天然結構正是一種「真」──「真」與「美」相統一;再如焰火的五彩繽紛無不與其化學反應的「真」相聯系,現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的形式美正是元素遞變規律的「真」使然;又如「酚酞遇鹼顯紅色」這一化學反應的「真」用於製作噴泉就會使人產生美的悅感,如果用於巫術騙人「捉鬼治病」就會使人產生「惡」的憤慨。因此,科學的「真」與「美」和「善」自有其辯證統一的道理。所以,在教學中,一方面可充分挖掘化學科學美的事物和現象,並利用這些事物和現象來熏陶學生,培養學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審美觀,同時引導學生利用化學美的特徵與規律來分析和理解化學問題,使學生的感性和理性協調發展,這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之一。
7、滲透環保教育,樹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
「科學是一柄雙刃劍,它既能造福於人類的同時,又能給人類帶來災難」。在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知識內容滲透環保教育,在環境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如: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收集環保小資料、討論並撰寫小論文,閱讀有關環保書籍及文章、參觀等。
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他們進行反思,把學到的課本知識跟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環境污染問題,樹立起利用科學知識保護環境的熱情和信心。行動上,努力從自身做起,在考慮和安排自己的行動時,要意識到這一行為對周圍環境(包括他人)可能產生的後果,並由此進一步調整自身的行為。實驗時,提倡節約葯品、節約用水,不將化學物質隨意丟棄,在有毒有害物質的實驗中,讓他們思考這些物質直接進入環境的危害及避免措施,從而加強感性認識。以此培養學生形成3個觀念:愛護淡水資源節約用水的觀念;防止污染,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觀念;節約能源,合理利用現有能源的觀念。強化2個現代意識:科技意識和減災意識。
傳統教學觀念上認為,化學學科和人文精神是不相關的,因為,人文知識和化學知識分別屬於兩類不同性質的學科,而這兩類學科各自具有特定的價值取向,所以,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只能在這兩類學科中分別得到培養和發展。然而,對化學學科許多內容和方法深入分析後不難發現,人文精神並不是孤立地存在於人文學科範疇內。科學的發展,並不局限於研究對象本身所發生的進步和變化,新的科學知識一旦進入人們的認知結構,必然會同原有的知識結構發生作用,從而使原有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以至整個文化傳統發生變化,使人類能夠重新定位自己,從而擁有更為深刻的人文觀念,為人的生命尋找更有意義的人文價值。另外,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化學與人文科學從來就是緊密聯系的,許多偉大的科學成就都是科學家在沉湎於情緒上的高度審美體驗而產生的,這樣的科學家必然具有深刻的人文思想和人類終極關愛的價值觀,而不僅是一套解決問題的技巧和方法。同時,人文科學的發展又極大地影響著化學科學的進步。因此,化學教育要體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教育不能成為化學教育的唯一依據和目的,挖掘化學教育中的人文價值,使之與科學精神形成雙向互補、兩者平衡、協調發展,在化學教育中達到追求真理、實現價值的完美統一。
總之,科學和人文的結合是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然趨勢。我們在教學中應把握好時代脈搏,以化學教學內容為載體,自覺推進化學教學與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閱讀全文

與初中化學如何實現學科滲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