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次科技革命的時間,特點以及主要成果
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對比
1、開始時間及條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60年代)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 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急劇擴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紀70年代)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資本積累和對殖民的肆意掠奪積累了大量資金 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進展 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 二戰後,資本主義推行福利制度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局穩定 20世紀初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 (直接推動力是二戰及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的需要--這與前兩次有別)
2、 主要成就和特點
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3、 主要影響及對中國的影響
主要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2、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沖突加劇5、無產階級壯大,工運逐漸走向高潮 1、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並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3、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如: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引進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在科技領域碩果累累。機遇與挑戰並存。
4、科技革命的哲學啟示 :
(1) 其出現是實踐的需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
(2) 即有共性也有各自特點,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3) 不僅促成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隨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 發展)
5、如何面對新的科技革命:
(1) 作為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科技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發展科教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人才,建立知識創新體系。
(2) 從個人講,努力學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注意對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 從經濟學上看,充分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認識其在社會生產中作用,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4) 從政治學角度看,國際競爭重點已發生變化,決定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是科技。需全面行使國家職能,把振興科技、發展教育作為國家戰略的重點。
(5)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面對洶涌而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機遇與挑戰、壓力並存。根據本國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經濟、科技、社會發展戰略,努力縮小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探索一條適合本國高速發展的道路,是擺在廣大發展中國家面前的首要任務。
6、如何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關系:
(1)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系大為加強。
(2) 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生產則成為物化的具體實現過程。
(3) 對於科學來說,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對技術而言,科學是技術的升華;對生產來說,科學技術是其實踐活動的必要前提。
(4) 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以致出現了密不可分的趨勢,正如教材資料所引《蘇聯大網路全書》第三版中的「科學技術革命」條目所言。
② 以計算機應用為標志的分析化學第三次變革包含哪幾個方面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以計算機廣泛應用為標志的信息時代的到來,給科學技術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力。促使分析化學進入第三次變革:計算機處理數據的快速、准確,使分析儀器自動化、智能化,各種傅里葉變換儀器的相繼問世,使傳統的儀器更具優越性和多功能化;計算機促進統計處理進入分析化學,出現了化學計量學,它是利用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設計或選擇最優條件,並從分析測量數據中獲取最大程度的化學信息。可以這樣說,這一變革使分析化學的觀念發生了轉變:分析化學已經成為一門信息的科學。
③ 九年級歷史;三次科技革命說明了一個什麽道理
啟示: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 (1)對經濟發展的啟示: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引起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二是使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而且引起了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啟示: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物的現代化,引起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與之相適應,使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各種家電產品走進了千家萬戶,豐富和改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我們進入了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 (3)對人類社會的啟示: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 (4)對國際關系的啟示: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新的科技革命給各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是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和挑戰。目前這場全球性的新技術革命競爭,任何一個國家都將置身其中,無不受到沖擊和影響。哪個國家安於現狀,在科技方面處於落後地位,它的經濟發展就慢,就會受制於人。因此,我國必須把握住機遇,大力發展高科技,以求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有利位置。 (5)對全球問題的啟示:科技革命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向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一個前人所無法想像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三、如何做 20世紀70年代開始,很多西方學者就已發現和預見到在工業經濟之後,第三次科技革命將引導出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80年代初期,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奈斯比特提出「信息經濟」的概念;80年代中期,英國學者福來斯特又提出「高技術經濟」的概念。90年代,科學技術在世界各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空前巨大的作用。在發達國家,高知識含量的產品和服務創造出的價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超過傳統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發展成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報告中,首次正式使用「基於知識的經濟」這一新概念。 我們在迎接知識經濟挑戰方面,已經具備了諸多有利條件:一是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使我國初步具備了科技創新能力。科教興國戰略日益深入人心,以「863」計劃為代表性的高科技研究成果取得重大進展。正在實施的「技術創新工程」、「知識創新工程」等多項科技、教育計劃和工程,為創新體系打下了良好基礎。二是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著廣闊的市場,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吸引外資,獲得發展所缺少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吸取發達國家發展中的教訓,就有可能以發達國家所遠不及的速度,跟上知識經濟的步伐。三是中華民族歷來以勤勞好學著稱,中華民族歷來有好學不倦的傳統,而知識經濟則是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 我們要發揚中華民族好學的傳統,學習知識,學習技能,學習方法,學會學習,不斷地充實和提高自己,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終身學習的環境和氛圍,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
④ 我們從封建社會發展到今天的現代化社會,總共經歷了3次劃時代的工業革命,請問這3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內容依
第一次:瓦特改良蒸汽機為標志,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
第二次:電力技術革命,工業生產的動力來源從人力和機械力向電力方面轉變
第三次:合成生物學引發的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於紡紗與織布的工業規模化與蒸汽機的廣泛應用,以內燃機發明、汽車工業的起點為結束;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啟了電氣化和電話、電子通訊產業的發展,而在計算機互聯網技術達到了頂峰;
第三次工業革命應該以有機化工的末尾,基因工程的開始、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為起點,生物工業革命的顯著特徵是學科交叉和技術綜合,以有機化學合成技術、高精細分析化學、納米分子科學、微電子技術、超大規模集成、計算機軟體設計、轉基因生物技術、葯物篩選高通量技術等學科與技術的綜合集成,開發生物分子計算機元件、人工智慧生物計算、合成細胞生物系統等,將在約30年內帶來的是人工設計的新型生物分子材料、藻類人工細胞合成石油、納米醫療細胞機器人等產業發展。支持重心轉移到把資金力度放在潛在的高科技開發與發明,將是帶來未來支柱企業發展的基礎。
⑤ 生物制葯技術的發展趨勢的論文3000-5000
現代生物技術制葯研究及展望
生物技術葯物(biotech drugs)或稱生物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學、醫學、葯學的先進技術為一體,以組合化學、葯學基因(功能抗原學、生物信息學等高技術為依託,以分子遺傳學、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礎學科的突破為後盾形成的產業。現在,世界生物制葯技術的產業化已進入投資收獲期,生物技術葯品已應用和滲透到醫葯、保健食品和日化產品等各個領域,尤其在新葯研究、開發、生產和改造傳統制葯工業中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生物制葯產業已成為最活躍、進展最快的產業之一。
有些學者認為,20世紀的科學技術是以物理學和化學的成就佔主導地位,而21世紀的科學技術是以生物學的成就佔主導地位。無論這種說法是否得到普遍的認同,生物技術是當今高技術中發展最快的領域似乎是不爭的事實。 科學家預測,生命科學到2015年會取得革命性進展。這些進展可以幫助人類解決很多目前無法醫治的疾病的治療問題,徹底消除營養不良,改善食品的生產方式,消除各種污染,延長人類壽命,提高生命質量,為社會安全和刑偵提供新的手段。有些成果還可以幫助人類加速植物和動物的人工進化以及改善生態環境對人類的影響等。產生新的有機生命的研究也會取得進展。
1.生物制葯現狀
目前生物制葯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向:
1 腫瘤 在全世界腫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國每年診斷為腫瘤的患者為100萬,死於腫瘤者達54.7萬。用於腫瘤的治療費用1020億美元。腫瘤是多機制的復雜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診斷、放療、化療等綜合手段治療。今後10年抗腫瘤生物葯物會急劇增加。如應用基因工程抗體抑制腫瘤,應用導向IL-2受體的融合毒素治療CTCL腫瘤,應用基因治療法治療腫瘤(如應用γ-干擾素基因治療骨髓瘤)。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TNMPs)可抑制腫瘤血管生長,阻止腫瘤生長與轉移。這類抑制劑有可能成為廣譜抗腫瘤治療劑,已有3種化合物進入臨床試驗。
2 神經退化性疾病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腦中風及脊椎外傷的生物技術葯物治療,胰島素生長因子rhIGF-1已進入Ⅲ期臨床。神經生長因子(NGF)和BDNF(腦源神經營養因子)用於治療末稍神經炎,肌萎縮硬化症,均已進入Ⅲ期臨床。
美國每年有中風患者60萬,死於中風的人數達15萬。中風症的有效防治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療不可逆腦損傷的葯物更少,Cerestal已證明對中風患者的腦力能有明顯改善和穩定作用,現已進入Ⅲ期臨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組tPA)用於中風患者治療,可以消除症狀30%。
3 自身免疫性疾病 許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紅斑狼瘡等。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於4000萬,每年醫療費達上千億美元,一些制葯公司正在積極攻克這類疾病。如 Genentech公司研究一種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免疫球蛋白E用於治療哮喘,已進入Ⅱ期臨床;Cetor′s公司研製一種TNF-α抗體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效率達80%。Chiron公司的β-干擾素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病。還有的公司在應用基因療法治療糖尿病,如將胰島素基因導入患者的皮膚細胞,再將細胞注入人體,使工程細胞產生全程胰島素供應。
4 冠心病 美國有100萬人死於冠心病,每年治療費用高於1 170億美元。今後10年,防治冠心病的葯物將是制葯工業的重要增長點。Centocor′s Reopro公司應用單克隆抗體治療冠心病的心絞痛和恢復心臟功能取得成功,這標志著一種新型冠心病治療葯物的延生。
基因組科學的建立與基因操作技術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療與基因測序技術的商業化成為可能,正在達到未來治療學的新高度。轉基因技術用於構造轉基因植物和轉基因動物,已逐漸進入產業階段,用轉基因綿羊生產蛋白酶抑制劑ATT,用於治療肺氣腫和囊性纖維變性,已進入Ⅱ,Ⅲ期臨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轉基因動、植物將成為未來制葯工業的另一個重要發展領域。
2.生物制葯展望
今後10年生物技術將對當代重大疾病治療劑創造更多的有效葯物,並在所有前沿性的醫學領域形成新領域。目前熱門的葯物生物技術如下:
表1 熱門葯物生物技術
疫苗 62 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劑 4
基因治療 28 凝血因子 3
白介素 11 集落細胞刺激因子 3
干擾素 10 促紅細胞生成素 2
生長因子 10 SOD 1
重組可溶性受體 6 其他 56
反義葯物 6 總數 284
生物學的革命不僅依賴於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自身發展,而且依賴於很多相關領域的技術走向,例如微機電系統、材料科學、圖像處理、感測器和信息技術等。盡管生物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人們難以作出准確的預測,但是基因組圖譜、克隆技術、遺傳修改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疾病療法和葯物開發方面的進展正在加快。
除了遺傳學之外,生物技術還可以繼續改進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療法。這些新療法可以封鎖病原體進入人體並進行傳播的能力,使病原體變得更加脆弱並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對新的病原體作出反應。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體對抗生素的耐受性越來越強的不良趨勢,對感染形成新的攻勢。
除了解決傳統的細菌和病毒問題之外,人們正在開發解決化學不平衡和化學成分積累的新療法。例如,正在開發之中的抗體可以攻擊體內的可卡因,將來可以用於治療成癮問題。這種方法不僅有助於改善癮君子的狀況,而且對於解決全球性非法毒品貿易問題具有重大影響。
各種新技術的出現有助於新葯物的開發。計算機模擬和分子圖像處理技術(例如原子力顯微鏡、質量分光儀和掃描探測顯微鏡)相結合可以繼續提高設計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為葯物研究和葯物設計的得力工具。葯物與使用該葯物的生物系統相互作用的模擬在理解葯效和葯物安全方面會成為越來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國食品葯物管理局(FDA)在葯物審批的過程中利用Dennis Noble的虛擬心臟模擬系統了解心臟葯物的機理和臨床試驗觀測結果的意義。這種方法到2015年可能會成為心臟等系統臨床葯物試驗的主流方法,而復雜系統(例如大腦)的葯物臨床試驗需要對這些系統的功能和生物學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到下世紀初生物技術葯物的種類數目尚不會超過一般葯物的總數,但生物技術制葯公司總數將超過前10年的6倍。目前主要生物技術公司多分布在美國,如Amgen,Genetics institute,Genzyme,Genentech和Chiron,還有Biogen也發展較快。1987年尚沒有一種重組DNA葯物進入世界葯品銷售額排名前列表,但到1996年已有多種生物工程葯物榜上有名。經上市的生物技術葯物主要含3大類,即重組治療蛋白質、重組疫苗和診斷或治療用的單克隆抗體。
葯物的研究開發成本目前已經高到難以為繼的程度,每種葯物投放市場前的平均成本大約為6億美元。這樣高的成本會迫使醫葯工業對技術的進步進行巨大的投資,以增強醫葯工業的長期生存能力。綜合利用遺傳圖譜、基於表現型的定製葯物開發、化學模擬程序和工程程序以及葯物試驗模擬等技術已經使葯物開發從嘗試型方法轉變為定製型開發,即根據服葯群體對葯物反應的深入了解會設計、試驗和使用新的葯物。這種方法還可以挽救過去在臨床試驗中被少數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數患者接受的葯物。這種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試驗成本、為適用范圍較窄的葯物開辟新的市場、使葯物更加適合適用對症群體的需要。如果這種技術趨於成熟,可以對制葯工業和健康保險業產生重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制葯工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在世界各地是不平衡的。某些地區(例如亞洲)會繼續以生產專利過期葯物為主,有些地區(如美國和歐洲)除了繼續生產低利潤的葯物外會不斷開發新的葯物。
總之,綜合多學科的努力,通過新技術的創立可以大大拓寬發明新葯的空間,增加發明新葯的機遇與速度。因為這些手段可以尋找快速鑒定葯物作用的靶,更有效地發現更多新的先導物化學實體,從而為發明新葯提供更加廣闊的前景。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⑥ 試談分析化學的發展趨勢
分析化學學科的發展經歷了三次巨大變革:第一次是隨著分析化學基礎理論,特別是物理化學的基本概念(如溶液理論)的發展,使分析化學從一種技術演變成為一門科學,第二次變革是由於物理學和電子學的發展,改變了經典的以化學分析為主的局面,使儀器分析獲得蓬勃發展。目前,分析化學正處在第三次變革時期,生命科學、環境科學、新材料科學發展的要求,生物學、信息科學,計算機技術的引入,使分析化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第三次變革的基本特點:從採用的手段看,是在綜合光、電、熱、聲和磁等現象的基礎上進一步採用數學、計算機科學及生物學等學科新成就對物質進行縱深分析的科學;從解決的任務看,現代分析化學已發展成為獲取形形色色物質盡可能全面的信息、進一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學。現代分析化學的任務已不只限於測定物質的組成及含量,而是要對物質的形態(氧化-還原態、絡合態、結晶態)、結構(空間分布)、微區、薄層及化學和生物活性等作出瞬時追蹤、無損和在線監測等分析及過程式控制制。隨著計算機科學及儀器自動化的飛速發展,分析化學家也不能只滿足於分析數據的提供,而是要和其它學科的科學家相結合,逐步成為生產和科學研究中實際問題的解決者。近些年來,在全世界科學界和分析化學界開展了「化學正走出分析化學」、「分析物理」、「分析科學」等熱烈議論,反映了這次變革的深刻程度。
未來化學在人類生存、生存質量和安全方面將以新的思路、觀念和方式繼續發揮核心科學的作用。應該說,20世紀的化學科學在保證人類衣食住行需求、提高人類生活水平和健康狀態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糧食、人口、環境、資源和能源等問題更加嚴重,雖然這些難題的解決要依賴各個學科,但無論如何總是要依靠研究物質基礎的化學學科。
(1)化學仍然是解決食品問題的主要學科之一
化學將在設計、合成功能分子和結構材料以及從分子層次闡明和控制生物過程(如光合作用、動植物生長)的機理等方面,為研究開發高效安全肥料、飼料和肥料/飼料添加劑、農葯、農用材料(如生物可降解的農用薄膜)、生物肥料、生物農葯等打下基礎。利用化學和生物的方法增加動植物食品的防病有效成分,提供安全的有防病作用的食物和食物添加劑,改進食品儲存加工方法,以減少不安全因素等,都是化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2)化學在能源和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安全利用中起關鍵作用
在能源和資源方面,未來化學要研究高效潔凈的轉化技術和控制低品位燃料的化學反應;新能源如太陽能以及高效潔凈的化學電源與燃料電池等都將成為21世紀的重要能源,這些研究大多都需要從化學基本問題作起,否則,很難取得突破。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化學要研究重要礦產資源(如稀土)的分離和深加工技術以及利用。
(3)化學繼續推動材料科學的發展
各種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與糧食一樣永遠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化學是新材料的「源泉」,任何功能材料都是以功能分子為基礎的,發現具有某種功能的新型結構回引起材料科學的重大突破(如富勒烯)。未來化學不僅要設計和合成分子,而且要把這些分子組裝、構築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從超導體、半導體到催化劑、葯物控釋載體、納米材料等都需要從分子和分子以上層次研究材料的結構。20世紀化學模擬酶的活性中心的研究已取得進展,未來將會在可用於生產、生活和醫療的模擬酶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而突破是基於構築既有活性中心又有保證活性中心功能的高級結構的化合物。21世紀電子信息技術將向更快、更小、功能更強的方向發展,目前大家正在致力於量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分子器件、生物晶元等新技術,標志著「分子電子學」和「分子信息技術」的到來,這就要求化學家作出更大的努力,設計、合成所需要的各種物質和材料。
(4)化學是提高人類生存質量和生存安全的有效保障
在滿足生存需要之後,不斷提高生存質量和生存安全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化學可從三個方面對保證生存質量的提高做出貢獻:① 通過研究各種物質和能的生物效應(正面的和負面的)的化學基礎,特別是搞清兩面性的本質,找出最佳利用方案;② 研究開發對環境無害的化學品和生活用品,研究對環境無害的生產方式,這兩方面是綠色化學的主要內容;③ 研究大環境和小環境(如室內環境)中不利因素的產生、轉化和與人體的相互作用,提出優化環境建立潔凈生活空間的途徑。
健康是重要的生存質量的標志。維持健康狀態靠預防和治療兩方面,以預防為主。預防疾病是21世紀醫學的中心任務。化學可以從分子水平了解病理過程,提出預警生物標志物的檢測方法,建議預防途徑。
展望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化學仍將是一門中心的、實用的和創造性的科學,它將幫助我們解決人類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與此同時,化學將得到進一步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21世紀的化學將更加繁榮興旺,化學將迎來它的黃金時代
⑦ 以多元史觀認識和評價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近代化史觀: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工業
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英美
資產階級代議制鞏固,推動
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進程;
工廠成為了主要的生產組織
形式,推動工業化的進程。
全球史觀: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世界的聯系
日益加強,以歐美國家為主導
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革命史觀:第一次工業革命,加劇亞非拉
地區的貧困和落後的局面;無
產階級招到日益深重的剝削和
壓迫,越來越貧困;促使了社
會主義運動興起和馬克思主義
產生等。
社會史觀: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
式,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
生態史觀:第一次工業革命也帶來了大量
的環境問題。
第二次工業革命
近代化史觀:促進了歐美各國資產階級代
議制的發展完善。
全球史觀: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
成,促進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
終形成。
革命史觀:傢具亞非拉地區的貧困落後造
成東方最終從屬於西方的局
面。隨著政治經濟發展不平
衡,帝國主義國家矛盾激化,
最終導致一戰的發生。
社會史觀:進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
促進了各地區人們生活方式等
的西化。
生態史觀: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第三次工業革命暫時沒有想好😂😂)
謝謝觀看
⑧ 三次科技革命的時間,標志,影響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1、時間:18世紀60年代開始 2、條件 ①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②資本-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③勞動力-圈地運動;④技術-國外市場不斷擴大;⑤市場-先後打敗西、荷、法,國外市場不斷擴大 3、主要成就 ①棉紡織:哈格里夫斯-珍妮紡紗機(1765年);克隆普頓-騾機(1779年);卡特萊特-水力織布機(1785年) ②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的) ③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1814年) 4、特點 ①首先發生在英國,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到機器生產機器,最終大機器生產代替工場手工業; ②開始於輕工業(棉紡織)部門,發明機器者大多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工人和技師,新機器的科技含量不高; ③英國一花獨放,絕大多數發明都出自英國,英國成為世界發展的核心。 5、影響 ①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 ②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 ③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④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東方從屬於西方 ⑤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1、時間:19世紀70年代開始 2、條件 ①政治保障-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②生產技術-自然科學的突破性進展; ③資金-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 ④市場-德、意、日等國的統一開辟了國內市場;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3、主要成就 ①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 ②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 ③電訊事業的發展: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4、特點 ①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科學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與技術結合。 ②同時在幾個國家發生,發展迅速; ③有許多國家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④側重於基礎工業、重工業、能源工業等部門,有巨大的能力改造和武裝各輕工業部門並使農業機械化,從而使發達國家首先實現了工業化。 5、影響 ①生產力迅猛發展; ②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帝國主義階段; ③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世界,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 ④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1、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 2、條件 ①政治保障-資本主義發展相對穩定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②先決條件-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 ③必要手段-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④推動力-社會需要(二戰中的軍事需求、戰後軍備競爭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3、主要成就 以原子能(1945年美國-原子 彈爆炸、1954年蘇聯-第一座核電站建成)、航天技術(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升空)、電子計算機的應用(1946年美國-電子計算機誕生、1964年美國-集成電路計算機問世等)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1973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首創成功)等高新技術。 4、特點 ①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③科學技術各個領域間相互滲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 5、影響 ①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造成第一、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發展迅速。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變了變革); 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們日益重要。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同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每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1、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棉紡織業、金屬冶煉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出現了以曼徹斯特為中心的棉紡織工業區與以伯明翰為中心的鋼鐵工業基地,工業布局的趨勢是生產由分散走向集中,輕工業發展迅速。 2、第二次科技革命產生了電力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汽車製造業、造船工業,出現了德國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原蘇聯以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為中心的歐洲工業區。工業布局進一步趨向集中,重工業突飛猛進。 3、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了電子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激光工業、信息產業等,出現了美國西南部的斯坦福工業區(矽谷)、日本九州島(硅島)、英國蘇格蘭電子工業基地、德國慕尼黑工業中心。工業布局總體趨勢是分散,發達國家以分散為主,發展中國家以集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二、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三次能源突破 1、第一次:蒸汽成為新動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2、第二次:電力成為新的能源,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3、第三次:核能成為新的能源,人類進入「電子時代」、「信息時代」、「太空時代」。 三、三次科技革命在生產力方面、社會關系方面和國際格局方面產生了哪些不同的後果? 1 、生產力方面: ①第一次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出現,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為標志,帶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利用、電子計算機和航天技術的發展為主要標志,人類進入「電子時代」、「信息時代」、「太空時代」。 2 、社會關系方面: ①第一次工業革命: 社會階級結構:近代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形成,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 社會經濟結構:英國工業經濟中心的擴散和城市化浪潮; 社會生活結構:交通工具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 生產關系調整: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自由改革運動的高漲,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強大,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 生產關系的調整: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壟斷組織,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也發生變化。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 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強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人們生活也發生變革。 四、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政治、經濟、思想) 1、第一次工業革命: ⑴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會; ⑵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 2、第二次工業革命: ⑴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後,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⑵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⑶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 3、第三次科技革命: 新中國的科技與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關。中國面臨著機遇與挑戰。 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對比 1、開始時間及條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60年代)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 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急劇擴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紀70年代)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資本積累和對殖民的肆意掠奪積累了大量資金 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進展 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 二戰後,資本主義推行福利制度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局穩定 20世紀初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 (直接推動力是二戰及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的需要--這與前兩次有別) 2、 主要成就和特點 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3、 主要影響及對中國的影響 主要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2、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沖突加劇5、無產階級壯大,工運逐漸走向高潮 1、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並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3、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如: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引進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在科技領域碩果累累。機遇與挑戰並存。 4、科技革命的哲學啟示 : (1) 其出現是實踐的需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 (2) 即有共性也有各自特點,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3) 不僅促成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隨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 發展) 5、如何面對新的科技革命: (1) 作為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科技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發展科教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人才,建立知識創新體系。 (2) 從個人講,努力學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注意對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 從經濟學上看,充分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認識其在社會生產中作用,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4) 從政治學角度看,國際競爭重點已發生變化,決定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是科技。需全面行使國家職能,把振興科技、發展教育作為國家戰略的重點。 (5)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面對洶涌而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機遇與挑戰、壓力並存。根據本國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經濟、科技、社會發展戰略,努力縮小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探索一條適合本國高速發展的道路,是擺在廣大發展中國家面前的首要任務。 6、如何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關系: (1)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系大為加強。 (2) 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生產則成為物化的具體實現過程。 (3) 對於科學來說,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對技術而言,科學是技術的升華;對生產來說,科學技術是其實踐活動的必要前提。 (4) 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以致出現了密不可分的趨勢,正如教材資料所引《蘇聯大網路全書》第三版中的「科學技術革命」條目所言。
⑨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時間,表示,核心,特點,意義以及啟示。(最好回答詳細一點)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第四次科技革命·細胞與分子的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形成的是生物能源、生物信息與生物材料的全方位生物產業革命,將帶來的是生物太陽能、生物計算機與生物反應器的技術突破與產業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引進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在科技領域碩果累累。機遇與挑戰並存。
如何面對新的科技革命(1) 作為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科技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發展科教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人才,建立知識創新體系。(2) 從個人講,努力學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注意對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3) 從經濟學上看,充分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認識其在社會生產中作用,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4) 從政治學角度看,國際競爭重點已發生變化,決定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是科技。需全面行使國家職能,把振興科技、發展教育作為國家戰略的重點。(5)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面對洶涌而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機遇與挑戰、壓力並存。根據本國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經濟、科技、社會發展戰略,努力縮小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探索一條適合本國高速發展的道路,是擺在廣大發展中國家面前的首要任務。認識如何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關系(1)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系大為加強。(2) 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生產則成為物化的具體實現過程。(3) 對於科學來說,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對技術而言,科學是技術的升華;對生產來說,科學技術是其實踐活動的必要前提。(4) 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以致出現了密不可分的趨勢,正如教材資料所引《蘇聯大網路全書》第三版中的「科學技術革命」條目所言。
影響
第三次科技革命·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二戰後,資本主義推行福利制度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局穩定 20世紀初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 (直接推動力是二戰及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的需要--這與前兩次有別)
⑩ 分析化學三次變革的代表技術
第一次變革:1920s~1930s----溶液四大平衡理論的建立;分析化學由技術→ 獨立的科學;代表技術:四大滴定。
第二次變革:1940s~1960s----物理方法的發展; 經典分析化學(化學分析)→ 現代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為主);代表技術: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譜法、薄層色譜法等
第三次變革:1970s末至今----計算機的發展與應用現代分析化學能提供組成、結構、含量、分布、形態等全面信息,為當代最富活力的學科之一。同時也把化學與數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精密儀器製造科學等學科結合起來,發展成為一門多學科性的綜合性科學。代表技術:掃描電鏡、透射電鏡、X射線衍射、熱重、核磁、質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