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黃子卿的人物生平
黃子卿,家名蔭榮,字碧帆。1900年1月2日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槐子崗村。
1904年在本村私塾受啟蒙教育。他的外祖父和舅父古文造詣頗深,藏書甚豐,給了黃子卿很好的早期教育和深刻的影響。1915年,黃子卿考入長沙雅禮中學。該校有一個曾中清末探花的汪姓教師,任教文學與算術。他發現黃子卿在數學方面頗具天賦,建議他以學數理為宜。這對黃子卿以後獻身科學事業起了很大影響。
1919年黃子卿中學畢業,考入清華留美預備班第7期。1921年6月結業。
1922年9月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主修化學,1924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隨即轉入康奈爾大學,於1925年獲理學碩士學位。同年9月入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後因公費到期,1927年12月結業回國。
黃子卿回國後首先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作助教。在吳憲教授指導下做蛋白質變性研究。
1929年9月應聘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1930年2月與夏靜仁女士結婚,共生有四子。
1934年6月黃子卿再度赴美國,回到麻省理工學院,師從熱力學名家比泰(J.A.Beattie),做熱力學溫標的實驗研究,精確測定了水的三相點。
1935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清華大學任教。他克服重重困難,建立了電化學研究的實驗設備,開始從事溶液理論的探索研究。
1937年「七七」事變後,黃子卿隨清華大學輾轉千里,從北京到長沙,又從長沙到昆明,在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聯合成立的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當時,中國大部分化學界的英才匯集於西南聯合大學。他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緊跟化學科學的世界步伐,堅持國內化學教育事業,培養了一批蜚聲中外的中國化學家。
1945年抗戰勝利後,黃子卿隨清華大學回到北京。
1948年第三次赴美國,應聘加州理工學院客座教授,作結晶學研究。
1949年7月回國,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黃子卿被調至北京大學化學系做教授,任物理化學教研室主任。
由於科學研究中的卓著成績,黃子卿曾被載入美國1948年出版的世界名人錄。
1923年黃子卿參加旅美學生組織的「中華化學會」。1932年中國化學會在南京成立,他是早期會員之一。1941年至1943年曾連續三屆被選為理事,1951年開始,再次當選為該會十七、十八、十九屆常務理事和第二十屆副理事長。1955年6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任化學部委員。1981年我國開始推行學位制,黃子卿參加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工作。
1953年黃子卿參加九三學社,歷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央常委。
新中國成立以來,黃子卿曾擔任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二至五屆委員會委員。
黃子卿一生勤奮好學,勇於探索,50多年科學生涯中,涉足物理化學的多個領域,講授過多門物理化學的課程,被譽為我國物理化學的一代宗師。
B. 黃子卿的人物軼事
科學界一顆大星
當你選擇做一名科學家,那麼必然就要選擇枯燥而艱苦的生活。
1982年7月28日,新華社發出一條消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物理化學家黃子卿教授,不幸於7月23日病逝,終年82歲……」與這則簡短的消息相比,熟悉黃子卿教授的人都知道,這位辭世的老人,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他厚重的學術成果,還有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中國傳媒大學微波工程博士生導師黃志洵,是黃子卿最小的兒子。當記者問他父親留給其最深刻的記憶時,黃志洵講述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1980年,北大為黃子卿教授80壽辰舉辦了隆重的慶祝會,散會後回家,黃志洵陪父親喝茶聊天,並問起他為什麼堅持回國的往事,「有兩次機會可以留在美國而未留,當然自己也有損失,以美國的科研環境和實驗條件,留下來做研究也許會做出更傑出的成果,但自己並不後悔,因為國家是需要我們這樣的人為她出力的。」父親的話讓黃志洵記憶猶新。
時光倒流到1934年,年富力強的黃子卿再度赴美,來到麻省理工學院從事研究工作。與他第一次赴美留學相比,當年那個勤奮的學生已經是物理化學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那時的黃子卿常常帶著午餐,從早上一進入實驗室後,就整天不出來。他精心設計了實驗裝置,並經過一年多的反復測量,終於完成了一項重要的實驗,即精測出水的三相點溫度,為0.00981±0.00005℃。這是熱力學上的重要數據,也是溫度計量學方面的基礎工作。後來,美國標准局曾組織人員重復實驗,結果與黃子卿的測量結果一致。1935年黃子卿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授予的博士學位。1938年,《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匯刊》發表了黃子卿、貝蒂、本笛克特等三人合寫的論文,題為《絕對溫標的實驗研究(V):水的冰點和三相點的重現性;水三相點的測定》。1948年,美國編輯的《世界名人錄》列入了黃子卿的名字。1954年,國際溫標會議在巴黎召開,再次確認上述數據,並以此為准,定絕對零度為-273.15℃。 教育界是「盡責之處」
人世間有一種博大而強烈的感情,它就是對祖國、對本民族的愛。在獲得博士學位後,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主任、芝加哥大學原子能研究所負責人,都想留下風華正茂的黃子卿,他們說:「你的國家正像一隻破船在風雨中飄搖,你回去干什麼?」黃子卿則非常乾脆地回答道:「我願和我的祖國一起受苦。」就這樣,黃子卿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
1937年7月7日,中國全面抗戰開始了,一些教授自北平抵天津,設法南下。一艘在近海行駛的2000噸小輪船顛簸前進,船尾一間小房艙中,有物理教授吳大猷、文學家朱自清,還有黃子卿等人。開始是在長沙臨時大學,以後是在昆明西南聯大,黃子卿每周授課及實驗多達36小時,而生活卻十分拮據。由於無錢付馬車費(那時沒有公共汽車),黃子卿每次回家要步行一個多小時,但他卻無怨無悔。他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當今吏治腐敗,我絕不去做官,也不打算棄學經商。教育界雖清苦,卻是兒盡責之處也。」
西南聯大化學系三年級的重點課程是「物理化學」,由黃子卿講授。據學生後來回憶,黃子卿教授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格。考試時,他帶兩位助教監考20多名學生;考題也難,如能考到80分以上,就是班上的尖子了。黃子卿就是這樣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中生活著、工作著。西南聯大經濟系教授李雲青曾為他撰寫對聯:
天大事總如斯,盡他芸案螢窗,只贏得數卷殘書,幾莖華發;
昆明居大不易,值此米珠薪桂,但願能半年克敵,一路還鄉。
1948年,黃子卿第三次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研究,師從該校化學系主任、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泡令。當時中國正進行解放戰爭,黃子卿每天焦急地翻閱報紙,收聽廣播,他每時每刻都在惦念著祖國。泡令教授問他:「黃,把你的全家接到美國來,你就在這里工作,不好嗎?」但泡令得到的回答,仍然是與十幾年前相似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的家在中國,我一定要回去。」確實,中國是永遠的,她的兒子是不會悲觀失望的。
1949年夏,黃子卿返回清華大學。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黃子卿到北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教研室任主任,並被評聘為一級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來被舉為數理化學部常務委員)。家也從清華園遷至未名湖畔的燕南園,從此,小樓上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直到他去世為止。
勸誡青年
不要總想一舉成名
在黃子卿看來,化學和物理學一樣,都是實驗科學。理論只不過是通過大量實驗所進行的抽象歸納的結果。他曾形象地比喻說:「拿馬車來做例子,馬就好比實驗,車就好比理論;馬要在前,車要在後。如果把馬放在後邊,車就動不了啦。」黃子卿認為,正確的、好的實驗有永久性,而錯誤的理論一錢不值。當然,只是實驗數據還不是科學;只有對實驗數據進行系統的處理,成為或多或少普遍化的理論時,這樣的內容才能稱為科學。
當回首看黃子卿對科學的看法時,記者突然有種感覺,他說的不僅僅是對物理化學專業的解讀,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對人生的解讀。精確測定了水的三相點讓黃子卿一舉成名,但他卻指出,自1933年以來,水的結構理論已有8個模型,還很難說哪一個模型代表客觀真實。幾十年來,研究水(H2O)結構的論文多達數百篇,其實還未得到滿意的解決。怎樣看待這種情況呢?「模型並不等於現象背後的真正客觀現實。客觀現實是復雜的,而模型是簡化的,只能反映一部分(甚至很小部分)的客觀現實。如果別的不同模型也能解釋同樣的實驗現象,它就同樣有存在的價值。」
而在另一篇文章《重視實驗,重視化學》中,黃子卿則誠懇地告誡後輩,「有的青年人把搞理論看得很容易,好像隨便就能發明一條定理。其實不然,搞理論是很嚴肅的工作,要經過長期努力才能總結出來。……我收到不少青年人的來信,但所說的『理論』絕大多數是不通的。因此,我勸青年們要克服虛浮急躁,不要總想一舉成名。」 沒有人能全聽懂他的課
作為一位已經逝世多年的科學家,記者在收集關於黃子卿教授的資料時發現,他除了留下精深的學術成果,在後人的記憶中也能找到黃子卿的可愛與嚴謹。時任北京大學教務長的王義遒曾回憶道:1993年,北大化學系1963年畢業生返校座談,我問他們在校6年,哪位老師教課印象最深,至今不忘?他們異口同聲說是黃子卿先生講的「物理化學」。我問黃先生的課好在什麼地方,他們笑笑說:「堂上從來沒有全聽懂過」,「但因為物理化學很重要,學不懂這門課就白學化學了,沒有聽懂的一定要通過自學反復琢磨,啃參考書弄懂。自己花了功夫,理解得深,就記得牢。」
了解一位科學家,必須對他的科研成果有所了解,但像黃子卿這樣的科學家,他們的文章對於文科出身的記者來說,無疑等同於一部天書。記者的這個顧慮則被黃志洵打破了,他推薦記者看看《電解質溶液理論導論》的序言,「你看看就知道了,一篇專業的論文依然可以進行生動、幽默的敘述。」在這篇序言中寫道:「過長的數學推導,不僅使價值和篇幅間的比例互不相稱,還會使讀者沉醉於數學過程,忘記科學本身……如果一個理論只有很強的數學邏輯性,沒有多大的實踐意義,它就像街亭的馬謖,紙上談兵頭頭是道,而臨陣考驗,則全線垮台。不過這樣的理論仍有它的地位,正如馬謖仍可用作軍事參謀那樣,但不應占太長的篇幅耳。實踐和嚴格的科學性是理論的重要標准,而二者並不決定於所用數學的多少和深淺也。」
當然黃子卿的科學思想並不限於理論與實際的關系方面。他擅長用簡潔的字句,來概括科學工作的規律性,並指出前進的道路。學生和晚輩常常向他提出「究竟什麼是科學?」這個問題,他則精煉地回答道:「科學的核心是一個『新』字:新的理論,新的方法,新的公式,新的技術,新的數據。」這就是說,要永遠不停止探索和追求,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黃子卿自己就是這樣做的。科學,是他的上帝、他的靈魂、他的宇宙! 物理化學之外有詩情
我國的老一輩科學家,常常是學貫中西的博學之士。黃子卿不僅是我國物理化學界的一代宗師,而且他對古典文學也有深厚的修養,寫出不少意趣深遠的舊體詩。
黃子卿自幼飽讀詩書,古文根底好,在他的書房之中,除藏有大量自然科學書籍與期刊之外,還有繁多的歷史、文學書籍。像《資治通鑒》、《綱鑒易知錄》、《全唐詩》、《宋詩精華錄》等書,常見於案頭枕畔。閑暇時,老人便常常脫口吟詠出一些五言或七言舊體詩,偶爾也寫詞。據黃志洵介紹,他父親的詩作都抄錄在一個本子里,用毛筆縱寫,大約有幾十首之多。但 「文革」開始後,黃子卿家被抄了,他的詩集被毀,當時黃志洵匆忙間僅從那個本子里撕下兩張紙,上面留下了黃子卿寫的3首詩,這兩張紙至今仍被黃志洵所珍藏著。
至今僅留下一些黃子卿的零星詩作。抗日戰爭時期,早年為美國陸軍大學畢業生的祁學啟,擔任中國陸軍的一位師長。1942年,中美發動打通滇緬路的戰役,祁學啟帶兵路過昆明,並去西南聯大拜訪老友黃子卿。不久之後,祁學啟在抗日戰場上犧牲。噩耗傳來,黃子卿悲痛不已,寫下這首意境蒼遠悲涼的詩:
一燈明滅角聲哀,
夜半無人戶自開;
疑是翩躚羽化客,
滿江明月夢中來。
昆明時期,黃子卿正當壯年,但生活十分清苦,他的這首詩則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三十年(即1941年——筆者注)秋,瘧疾纏綿;賣裘書以購葯,經年乃痊。追憶往事,不禁愴然:
飯甑凝塵腹半虛,
維摩病榻擁愁居;
草堂詩好難驅瘧,
既典征裘又典書。
如果把這些詩句和其夫人夏靜仁的詩《鄉居有感》(避處塵囂外,村幽路徑深;亂山遮俗念,靜水起禪心;兒稚翻思母,家貧不慕金;連年井臼事,蓬鬢久無簪。)對比閱讀,就可以感知到,他們並不是以苦難為榮,而是思考著關於越來越廣泛地傳遍整個中國的信息,關於抗戰及其面臨的不祥而艱難的時刻,以及關於這場戰爭何時能取得勝利的結局。因此,其後我們就能理解黃子卿所感到的歡樂:
三十四年(即1945年——筆者注)八月十日,夜雨早寢。清華研究所警笛忽鳴,繼聞歡呼聲,乃知為日本投降之喜訊也:
秋風萬里客邊城,
縹緲燕雲故土情;
八載昏霾頃刻散,
雨中殘夢笛三聲。
1981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黃宏嘉教授第一次讀到這兩首詩時,感嘆道:「吟之頗有放翁韻味!」
但是,抗戰結束後大陸並不平靜。西南聯大聞一多教授飲彈身亡,此事件震驚中外。黃子卿在悲憤之餘寫下了下面的輓聯:
挽聞一多兄
仁則殺身義全授命碧知染絳帷比重泰山無限恨;
詩成死水經補離騷青史傳紅燭晝吞雲夢有餘才。
這是一位自然科學家在當時提出的抗議!科學和文學,在幾千年之前大約是同一種藝術;科學家和文學家都醞釀著具有永恆價值的東西。為什麼竟有人認為自己有權結束老友聞一多的生命?!
1976年秋,橫行了10年的「四人幫」終於倒台。廣大知識分子如久旱之後得甘霖,以十分欣喜的心情迎接了這個事件。這時已經76歲高齡的黃子卿,欣然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
盈巔白雪遇春妍,
社會新型萬物鮮;
千里奔騰憎伏櫪,
紅專齊進不知年。
這首詩是家屬在1989年發現的,原稿寫在北京外文書店於1976年8月寄出的《外文期刊征訂通知》背面。黃子卿告訴記者,原詩無題,估計是老人信手而成,但其喜悅奮進之情躍然紙上。
黃子卿雖然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而不是詩人,但他那豐富的經歷、深邃的思想和優美的文筆使他同樣寫出了堪與詩人媲美的優美詩篇。
有兩次機會可以留在美國而未留,但自己並不後悔,因為國家是需要我們這樣的人為她出力的。」
「我願和我的祖國一起受苦。」
「我是中國人,我的家在中國,我一定要回去。」
「我勸青年們要克服虛浮急躁,不要總想一舉成名。」
——黃子卿
C. 黃子卿的介紹
黃子卿,物理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從事過電化學、生物化學、熱力學和溶液理論等多方面的研究。曾精確測定了熱力學溫標的基準點—水的三相點,並在溶液理論方面頗有建樹。他畢生從事化學教育事業,不遺餘力地培育人才。他是中國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
D. 黃子卿的主要論著
1 黃子卿,王安周.乙酸乙脂在二氧六環和水的混合溶液中皂化反應速度的研究.化學學報,1954,20:13—45.
2 黃子卿.物理化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3 黃子卿,李卓美.在鹽的水溶液中非電解質的活度系數的研究Ⅱ.脂肪酸鹽和季胺鹽對於萘在水中溶度的影響.化學學報,1958,24:174—186.
4 黃子卿,尹亨鎮,楊文治.在鹽的水溶液中非電解質的活度系數的研究Ⅲ.脂肪酸鹽對正已酸在水中溶度的影響.化學學報,1958,24:338344.
5 黃子卿,楊旦,關宏美,劉瑞麟.在鹽的水溶液中非電解質的活度系數的研究V.無機鹽對於鄰硝基苯甲酸在水中溶度的影響.化學學報,1963,29:277—283.
6 黃子卿,電解質溶液理論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修訂本,1983.
7 黃子卿,謝文蕙.在鹽的水溶液中非電解質的活度系數的研究Ⅵ.二氧六環在苯和具大離子的鹽水溶液間的分配.化學學報,1965,31:246—252.
8 黃子卿,黃志沖等.在鹽的水溶液中非電解質的活度系數的研究Ⅶ.無機鹽對甲苯在水中溶度的影響.化學學報,1965,31:314323.
9 黃子卿.配位場理論(上).化學通報,1973,(1):45.
10 黃子卿.配位場理論(下).化學通報,1973,(2):101.
11 黃子卿,楊旦.間硝基苯甲酸在不同溫度的鹽水溶液中的溶度.中國科學,1973,2:140
12黃子卿.非電解質溶液理論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73.
13 黃子卿.熔鹽結構.科學通報,1975,20:112.
14 黃子卿.定標粒子的液體理論.化學通報,1977,(3):155.
15 黃子卿,官全根,劉瑞麟.非電解質在鹽水溶液中的活度系數研究Ⅸ.鄰、間、對二氯苯在鹽水溶液中的活度系數;它們的偶極矩對鹽效應的影響.化學學報(增刊),1980:110.
16 黃子卿,謝文蕙,劉文,劉振義,馬殿坤,范啟家.在鹽的水溶液中非電解質活度系數的研究(Ⅺ)正丙酸、正丁酸在苯和鹽水溶液間的分配.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80,1:7585.
17 黃子卿,楊旦.非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活度系數研究X.對硝基苯甲酸在鹽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化學學報(增刊),1980:1117.
E. 黃子卿的人物貢獻
1925年黃子卿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師從麥克英納斯(McInnes),從事電化學研究。通過實驗,考察了界面移動法測定電解質溶液中離子遷移數時震動、熱效應、界面可見性條件以及界面調節因素諸方面對實驗測定的影響,改進了此方法的實驗裝置,提高了實驗測定的准確度,並拓寬了此方法的應用范圍。他的第一篇學術論文1927年夏在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1928年黃子卿就職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擔任助教。在生物化學家吳憲教授領導下做蛋白質變性研究。他制備了分別經酸、鹼、尿素和乙醇作用而變性的蛋白質,利用滲透壓測定了變性蛋白質的分子量。研究證明蛋白質變性並不必然改變其分子量,為吳憲明確定義蛋白質變性提供了實驗證據。黃子卿觀察到,天然的和變性的雞蛋清蛋白和羊血紅蛋白的分子量約為34000的倍數或亞倍數,與現在對蛋白質分子量研究得到的亞單位結果相符合。他們於1930年在《中國生理學雜志》上發表了《蛋白質之變性作用(Х)——變性卵清蛋白與高鐵血紅蛋白在濃尿素溶液中之滲透壓力》 這一研究成果。這研究成果是當時這類研究的前驅成果。
1930年前後,尋求合適的狀態方程以預示實際氣體的熱力學性質,探索等張比容與液體其他物性以及與分子組成的關系,都是當時物理化學界所關注的課題。1929年黃子卿應聘到清華大學執教以後,在這兩個方面展開了研究,發表了兩組論文。一組關於氣體的能、熵方程和絕熱方程,實際氣體的熱力學性質,以及實際氣體的焦耳-湯姆遜系數。另一組為用毛細管法測定一系列酯的等張比容的結果。 溫度是熱力學的基本參數。1927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選定水的冰點為熱力學溫標的基準點,定為273.15K。但是水的冰點是在1大氣壓下被空氣飽和的水的液-固平衡的溫度。它受外界大氣壓或進行測量的地理位置影響,並且與水被空氣飽和的狀況有關。因此科學界對它的重視性和精度提出過懷疑。當時物理化學界企圖並已開始測定水的三相點,即水在其飽和蒸氣壓力下氣-液-固三相成平衡的溫度,以代替冰點作為熱力學溫標的基準點。1934年黃子卿再度赴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隨熱力學名家比泰(J.A.Beattie)做熱力學溫標的實驗研究,重新測定水的三相點。
因為當時水的冰點被認為是熱力學溫標的定點,所以測定水的三相點就需要測量水的三相點室與冰室溫度之差。為此需要得到精確的水的冰室的固液平衡溫度。黃子卿仔細計算大氣壓力及水液面高度產生的附加壓力對冰室平衡溫度的影響;測量水樣的電導,折算為鹽濃度,按稀溶液的依數性,估算雜質造成的水的凝固點的降低;在嚴格固定條件下,以空氣飽和水樣。這樣,達到冰室溫度的精度為0.5×10-4℃。黃子卿嚴格處理水的三相點室。精選三相點室材料並嚴格清洗;水樣嚴格純化去CO2;測量三相點室水樣的電導估算雜質對平衡溫度的影響;並且對水面高度產生的附加壓力的影響加以校正。他採用當時能達到的精確測溫手段,並對體系採取嚴格的隔熱防輻射措施。由此黃子卿得到水的三相點為0.00980±0.00005℃。這一結果被美國華盛頓哲學會主席斯蒂姆遜(H·F·Stimson)推崇為水的三相點的可靠數據之一,成為1948年國際實用溫標(IPTS—1948)選擇基準點-水的三相點的參照數據之一。這項工作成為黃子卿博士論文的一個部分。 黃子卿1935年回國後,在執教的同時繼續進行電化學和溶液理論的研究。一方面考查了壓力對鐵在鹼性介質中鈍性的影響;另一方面開始了溶液中化學反應速率的介質效應和非電解質溶度的鹽效應的研究。
首先黃子卿和他的研究生利用電導法研究酯在水二氧六環混合溶劑中的皂化反應動力學,得出反應速率常數與溶劑組成關系的經驗規律。此項工作因抗日戰爭而中斷。至50年代黃子卿在清華大學重新指導研究生作乙酸乙酯在水二氧六環混合溶劑中皂化反應動力學研究。觀測到在相同溫度下反應速率隨溶劑介電常數下降而變小,考察了反應活化能與溶劑組成及介電常數的關系。據此對當時溶液中離子與分子反應的三種理論做了檢驗與評價。
30年代,鹽水體系中非電解質活度系數的研究已積累了一定經驗,並建立了德拜(Debye)等人的靜電作用理論。黃子卿認識到,深入研究溶液體系在於進一步了解其中分子間相互作用的機制,鹽-水-非電解質三元體系的性質變化具有反映這項本質問題的豐富內涵。因此,早在1936—1937年,黃子卿就開始了有關非電解質溶液的鹽效應研究,測定了間硝基苯甲酸的鹽效應常數,驗證了德拜等人的理論(由於日本侵華戰爭的干擾,研究論文到1947年才得以問世)。黃子卿注意到,NaCl和KCl造成間硝基苯甲酸鹽析,而KBr和KNO3卻使其鹽溶。這是只考慮靜電作用的德拜-麥考雷(De-bye-McAulay)和德拜理論所無法解釋的。此後,黃子卿領導的研究組對鹽效應作了系列研究。考查了大小和形狀不同的多種非電解質及鹽的鹽效應規律,檢驗和探索了鹽效應的理論機制,先後發表論文10餘篇。在這一系列研究的第一篇論文中,黃子卿等人提出了鹽效應的如下機制:水、鹽和非電解質形成三元溶液,假如一種離子很大,並假設非電解質分子大於水分子,鹽效應的產生是離子與分子間的靜電作用加上色散力的作用。如果靜電力是主要的,結果是鹽析;如果色散力是主要的,結果是鹽溶。因此,如果沒有意外因素干擾,只要離子體積足夠大,非電解質分子也足夠大,就能引起鹽溶。1955年黃子卿應邀赴民主德國講學。他系統地介紹了他的鹽效應機制,受到同行的重視。
60年代黃子卿指導學生對鄰、間、對三種硝基苯甲酸作系統全面研究。考慮到此酸在水溶液中解離,參照前人方法,從溶度中扣除離解部分,得出中性分子的鹽效應常數。結果表明,具有相同陽離子的鹽,陰離子半徑越小,鹽析常數越大。對陽離子亦然。並且從間硝基苯甲酸鹽析常數的溫度系數,求出它自鹽溶液遷移到純水的標准熵變△S°,表明是熵增加過程。△S°/m=常數,其中m為鹽濃度。具有相同陰離子的鹽,△S°/m隨陽離子半徑和價數而增加,對陰離子亦然。且就離子作用來說,△S°/m具有近似加和性。這些結果表明,非電解質周圍「冰山」的形成,離子與水的相互作用,離子對由氫鍵形成的水的四面體串群結構的影響等都對離子-水-非電解質分子三者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產生影響。
三種硝基苯甲酸的偶極矩相近,實驗測得的鹽效應常數也很接近。為進一步考查非電解質分子偶極矩的影響,黃子卿選擇了偶極矩差別很大的鄰、間、對二氯苯作為研究對象。由於分光光度法測定濃度的精度限制,結果只在可疑數字上顯示出偶極矩大小次序。康韋(Conway)等人考慮了離子近區介電飽和、離子第一水化層的存在、介電常數與分子參數的關系以及柯克烏德(Kirkwood)介電理論的鹽效應公式,由此計算鹽效應常數,其結果比其他理論預示更接近實驗值。說明探討鹽效應機制時應當考慮這些因素。
對於以水為溶劑的電解質溶液,非電解質溶度一般有限。靜電力的作用總是佔主要地位,決定著這些體系的性質。黃子卿認為,要突出非靜電力對離子溶液性質的影響,介電常數較低的非水溶劑的離子溶液是更恰當的研究體系。60年代初,這類體系研究報道還很少。黃子卿即指導開展了「電解質非水混合溶劑體系」的研究。1965年完成了「電解質在混合溶劑中活度系數和溶劑化數的研究」一文的工作。由於「文化大革命」,該文到1980年才得以發表。文章報告了一組電解質在含甲醇二元溶劑中的溶解度,提出了簡單溶劑化模型及其檢驗公式,並給出了估算這類體系中離子溶劑化數的方法。
「文化大革命」期間,黃子卿並未停止科學研究工作。他緊緊跟上世界化學科學的步伐,發表了一系列綜述文章,向我國化學界介紹配位場理論、熔鹽結構學說、定標粒子液體理論及其應用等基本理論與最新發展。 黃子卿從事高等學校化學教育55年,講授過物理化學、化學熱力學、統計力學、電化學、溶液理論等。他講課一絲不苟,立論嚴謹,循循善誘,使學生終生不能忘懷。
黃子卿於1956年出版了《物理化學》。該書是我國這個領域第一部教科書。針對我國大學的實際情況,採用自具體到抽象的編排次序,為提高物理化學教學質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長期被選為這門課程的主要參考書。綜合講授溶液理論課的經驗和長期從事溶液理論研究的成果,並不斷以世界溶液理論最新進展充實教學內容,黃子卿撰寫了《電解質溶液理論導論》及《非電解質溶液理論導論》等兩本專著。前者的修訂版獲國家教委頒發的1988年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
在數十年教學生涯中,黃子卿非常重視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他認為物理化學雖然是理論性較強的學科,但它和各門化學一樣是實驗科學。他諄諄教導學生,要重視科學研究中的實驗工作,要一絲不苟,嚴格可靠,否則可能得出荒謬的結論。
作為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教授,黃子卿一直認為化學教師的任務有兩個。一是培養人才,一是發展化學科學。前者是教學,後者是科學研究。他告誡他的學生,要教好書,不然誤人子弟。但不能光當教書匠。不作科學研究在科學上就會落伍,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教師。
F. 西南聯大歷史簡介,西南聯大有哪些名人
1、歷史簡介
1935年,北京的局勢日益危急,為了防止突發的不利情況,清華大學秘密預備將學校轉移至長沙。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在廬山召開了一系列會議討論戰局問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校長,在廬山會議後並未立即返回京津,而暫時留在南京和上海。7月29、30日,南開大學遭到日機轟炸,大部校舍被焚毀。8月28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分別授函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指定三人分任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三校在長沙合並組成長沙臨時大學。
1937年11月1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後來定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慶日,臨時大學綜合了清華、北大、南開原有的院系設置,設17個學系。
1938年2月中旬,長沙臨大開始遷徙昆明。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發電命令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改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設文、理、工、法商、師范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校本部所在地現為雲南師范大學。
1938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正式開課。
1946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舉行結業典禮,7月31日宣布結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遷回原址,師范學院留昆獨立設置,改稱國立昆明師范學院。
2、知名校友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友(含附中附小校友)中共有174人當選為「兩院」院士(其中,中國科學院163人,中國工程院13人,朱光亞、鄭哲敏為雙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國工程院院長)。此外,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評選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知名校友: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鄧稼先、陳寅恪、陳省身、華羅庚、吳大猷、馮友蘭、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梁思成、錢端升、肖公權、陳達等等。
(6)黃子卿的物理化學怎麼樣擴展閱讀: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從1937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決定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組建開始,到1946年7月31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前後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
G. 中國現代的傑出人物
中國現代的傑出人物如下。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袁隆平,「世界雜交水稻之父」,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馬雲,1964年9月10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浙江省嵊州市(原嵊縣)谷來鎮, 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始人,現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日本軟銀董事、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理事會主席兼全球董事會成員、華誼兄弟董事、生命科學突破獎基金會董事、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 李彥宏,網路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全面負責網路公司的戰略規劃和運營管理。 雷軍,1969年12月出生於湖北仙桃,畢業於武漢大學,是中國大陸著名天使投資人。雷軍作為中國互聯網代表人物及全球年度電子商務創新領袖人物 ,曾獲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及十大財智領袖人物。 鄧稼先(1924—1986),娃娃博士、 兩彈元勛;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華羅庚,著名數學家、華氏定理 。 歐陽自遠,嫦娥之父。 顏廷利,當代著名漢字漢語專家、頂級國學易經大師、高級心理咨詢師、『升命學說』創始人、當代網紅對聯撇捺人生原創作者、全球十大易學建築設計大師、國際品牌命名大師。 季羨林,中國國學研究大師; 洪戰輝,感動中國的經典模範; 姚明,中華籃球運動的驕傲; 郭敬明,80後優秀青年作家; 鍾南山,抗非典的先進醫生。 黃子卿,中國物理化學家。 李四光,地質學家。 馬大猷,物理學家。 茅以升,橋梁學家、教育家。 盧永根——作物遺傳學家。 錢三強,核物理學家。 竺可楨,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 李四光,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 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來源:青年與社會
H. 中國科學名人
陳景潤(1933.5-1996.3)
中國現代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在50年代即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里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中國核彈之父——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中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全國兩院院士中獲獎最多。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4項:1985年2項(「原子彈的突破和武器化」、「氫彈的突破及武器化」項目),1987年1項(「××××彈裝置的突破」項目),1989年1項(「核武器的重大突破」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3頂。1984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和第一枚全國勞模獎章,1994年獲香港求是科學精英獎,1999年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等。他為我國核武器的奠基、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黃子卿(1900~1982)中國物理化學家。
1900年1月2日生於廣東省梅縣,1982年7月23日卒於北京。1924年畢業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1925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理學碩士學位,1935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院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化學系研究員,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和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1955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學部委員。
李四光,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地質學家。蒙古族。湖北黃岡人。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運動及其與礦產分布的規律,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並為大慶、勝利等油田的發現所證實。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晚年發表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對我國學科大交叉的倡導產生深刻影響。對中國地質教育、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馬大猷。物理學家。原籍廣東潮陽,生於北京。北京大學理學學士(1936)。美國哈佛大學碩士(1939)、哲學博士(1940)。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物理聲學和建築聲學的研究,極大地發展了房間聲學中的簡正波理論,提出簡正頻率分布定律和房間混響的分析方法。50年代設計建造了具有獨創性的中國第一個聲學研究室和第一個水聲實驗室。60年代領導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個高聲強試驗室。提出了語音統計分布的理論,開創了我國語言學的研究工作和駐極體電容傳聲器的研製工作。成功地領導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音質設計。建立了電動氣流揚聲器理論、微穿孔板吸聲結構理論、流體動力雜訊的威力定律,小孔消聲器和擴散消聲器理論,室內聲場分布理論,室內聲場有源控制理論和非線性駐波理論。
茅以升,(1896 -- 1989),出生於江蘇丹徒 ( 今鎮江 ) 。橋梁學家、教育家。 1955 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院士 ) 。 1952 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第五、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
錢學森。中國現代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於上海。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錢學森生前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協會主席。
盧永根。作物遺傳學家。廣東花都市人。1953年畢業於華南農學院農學系。華南農業大學教授。60年代初研究稻作遺傳資源,劃分我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型和氣候生態型。70年代後,從事水稻遺傳學的研究。根據矮生性遺傳方式和等位關系,把我國現有主要秈稻矮源分為2類4群。對水稻的質核互作雄性不育性進行基因分析,發現它們的育性恢復基因是相同的Rf1和Rf2。Rf為不完全顯性,有劑量效應。栽培稻的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最少由6個基因座的花粉不育基因控制,提出「特異親和基因」的新概念。首次建立原產我國三個野生稻種的粗線期核型。
I. 水的三相點的黃子卿
溫度是熱力學的基本參數。1927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選定水的冰點為熱力學溫標的基準點,定為273.15K。但是水的冰點是在1大氣壓下被空氣飽和的水的液—固平衡的溫度。它受外界大氣壓或進行測量的地理位置影響,並且與水被空氣飽和的狀況有關。因此科學界對它的重視性和精度提出過懷疑。當時物理化學界企圖並已開始測定水的三相點,即水在其飽和蒸氣壓力下氣—液—固三相成平衡的溫度,以代替冰點作為熱力學溫標的基準點。1934年黃子卿再度赴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隨熱力學名家比泰(J.A.Beattie)做熱力學溫標的實驗研究,重新測定水的三相點。
因為當時水的冰點被認為是熱力學溫標的定點,所以測定水的三相點就需要測量水的三相點室與冰室溫度之差。為此需要得到精確的水的冰室的固液平衡溫度。黃子卿仔細計算大氣壓力及水液面高度產生的附加壓力對冰室平衡溫度的影響;測量水樣的電導,折算為鹽濃度,按稀溶液的依數性,估算雜質造成的水的凝固點的降低;在嚴格固定條件下,以空氣飽和水樣。這樣,達到冰室溫度的精度為0.5×10-4℃。黃子卿嚴格處理水的三相點室。精選三相點室材料並嚴格清洗;水樣嚴格純化去CO2;測量三相點室水樣的電導估算雜質對平衡溫度的影響;並且對水面高度產生的附加壓力的影響加以校正。他採用當時能達到的精確測溫手段,並對體系採取嚴格的隔熱防輻射措施。由此黃子卿得到水的三相點為0.00980±0.00005℃。這一結果被美國華盛頓哲學會主席斯蒂姆遜(H·F·Stimson)推崇為水的三相點的可靠數據之一,成為1948年國際實用溫標(IPTS-1948)選擇基準點——水的三相點的參照數據之一。這項工作成為黃子卿博士論文的一個部分。
J. 西南聯合大學的突出人物
西南聯大辦學的9年中,培養學生8000餘人,畢業生達4000多人,均學有成就。這個學府培養了大批舉世聞名的專家學者,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屠守鍔、郭永懷、陳芳允、王希季、朱光亞、鄧稼先,等等這些人都曾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他們對中國的建設事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和世界學術研究作出了貢獻。聯大的教授和校友名家薈萃,他們讓這所曾被遺忘在歷史煙雲後的大學,在半個世紀後仍閃耀出巨大光芒
【著名教授】
陳省身:20世紀偉大的幾何學家,國際上享有「微分幾何之父」的美譽。
王竹溪:物理學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
饒毓泰:物理學家、教育家,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
華羅庚: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大猷:國際知名物理學家。
黃子卿:化學家,專於物理化學,精測水的三相點數據被確定為國際實用溫標的基本參考數據之一。
葉企孫:物理學家、教育學家。
朱自清:現代散文家、詩人、教授。
羅常培:語言學家、語言教育家。
袁復禮:從事教育學、生物學、考古學和地質學研究,是我國地貌和第四紀地質學的創始人。
陳寅恪:國學大師,最早提出「敦煌學」的概念。
馮友蘭:哲學大家。
吳有訓:物理學家,中國開展近代物理學實驗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趙九章:氣象學家、物理學家。曾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顧毓秀:文理兼通,學貫中西,他既是國際電機界大家,還集教育家、文學家、戲劇家、詩人、音樂家和講學家於一身,在世界享有盛譽。
孫雲鑄: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中國古生物學、地層學的奠基人之一。
沈從文:文學家、歷史學家。
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梁思成: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中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中國古建築和文物保護工作的倡導者之一。
金岳霖:中國現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傑出的教育家,為中國第一批院士。
王 力: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
陳岱孫: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
聞一多: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
錢 穆: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
錢鍾書:博學多能,學貫中西的文學家、作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昆侖。
費孝通: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
吳 晗:著名歷史學家。
朱光潛:美學家,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
林徽因:中國著名建築學家、作家,也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
李廣田:詩人、散文家、作家。與詩人卞之琳、何其芳並稱為「漢園三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