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化學性相關的酶在哪裡分泌

化學性相關的酶在哪裡分泌

發布時間:2022-02-15 08:03:12

❶ 酶主要來源於哪裡

在學習化學時,你一定學到「催化劑」這個詞,催化劑的作用是能加速化學反應的速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可用「酶」作催化劑,取代以往的化學催化劑。那麼,「酶」究竟是什麼東西呢?酶是存在於生物體內,由細胞製造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質。任何生物體都像一個復雜而完善的「化工廠」,生物體內的一切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

那麼,什麼是酶工程呢?酶工程是指用生物酶代替化學催化劑進行工業化生產的技術體系。酶比化學催化劑的催化速度要快1000萬到100億倍,而且不需要高溫、高壓等苛刻條件,只要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就能進行生物化學反應。因此,利用酶的這些特性建立起來的酶工程,有著其他化學工程技術無法與之相比的優點。一旦酶能夠在工業上得到廣泛應用,就可以達到簡化工藝、降低能源消耗、節省設備投資和減少環境污染等目的,使工業面貌明顯改觀。

酶的主要來源是微生物。因此,酶工程的一大任務就是利用微生物生產酶。為此,許多國家都建立了生產酶的產業。現在,科學家從微生物中發現的酶已有2500多種。

酶工程是生物工程中的重要領域之一,它能達到高效高產的目的,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❷ 化學的酶

酶(enzyme)是生物體內多數反應的一種生物催化劑,除少數RNA外幾乎都是蛋白質。酶不改變反應的平衡,它只是通過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學反應的速度。酶具有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反應。除此以外,還具有高效性、溫和性。

❸ 化學本質為RNA的酶存在於哪裡

是RNA,有一些被稱為核酶的RNA分子也具有催化功能。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機物,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遠遠高於無機催化劑)、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的進行)

❹ 酶的來源是什麼

動物體內酶的來源


酶是生物體中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質,酶的顯著特徵是它們具有高度的催化能力和專一性,而且酶的活性可以被調節,與不同能量形式的轉化密切相關.到現在為止,已知的酶類有近2 000種,消化酶是其中的一種,它主要是由消化腺和消化系統分泌的具有促消化作用的酶類.在消化酶中,依消化對象的不同而大致可劃分為蛋白酶、澱粉酶、脂肪酶和纖維素酶等幾種.目前,國內外對於水產動物消化酶研究的報道主要以蛋白酶和澱粉酶為最多;從水產動物種類上來看,以魚類、甲殼類等的研究較多;近年來,對於棘皮動物、軟體動物消化酶的研究也有較多的報道.
1 魚類消化酶的研究
對魚類消化道中消化酶的研究,是了解魚類消化生理的重要內容,對於魚類養殖過程中人工餌料的合理配製也具有重要意義.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國外要比國內開展得早而多.研究消化酶在魚體內的分布及其活性,可以將其中活性較高的酶提取利用,有利於水產加工過程中充分利用廢棄物.如今,從大型的海水魚中分離、提取的蛋白酶,已經廣泛的應用於醫葯和生物化工領域.
1.1 魚類蛋白酶
1.1.1 胃蛋白酶
有胃魚類胃中作用最強的消化酶是胃蛋白酶,它先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顆粒的形式貯存於細胞中,在鹽酸或已有活性的蛋白酶作用下轉變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一般軟骨魚類和有胃硬骨魚類胃蛋白酶的最適pH值均在較強的酸性范圍之內.魚類胃內pH值主要受胃酸濃度的影響,胃液的分泌是由食物直接刺激胃而引起的,有食或進食一定時間後,胃液pH值較低,為偏酸性.因此,魚類胃內pH值基本上能夠滿足胃蛋白酶的發揮,但視魚的種類不同而異.由於胃蛋白酶的活性隨魚類食性不同而變動,特別是肉食性魚類蛋白質的消化主要集中在胃,因此有必要在肉食性魚類飼料中添加酸化劑或在飼料中添加促進胃液分泌的物質.
1.1.2 肝胰臟蛋白酶
硬骨魚類的肝臟和胰臟大多是混在一起的,現已有研究證明,胰臟是分泌蛋白酶的主要器官,其分布極其復雜而散亂.關於魚類肝胰臟蛋白酶活性及酶動力學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多.魚類肝胰臟蛋白酶的最適pH值多呈中性或弱鹼性.軟骨魚類肝胰臟內的胰蛋白酶一般是沒有活性的酶原,在腸致活酶的作用下被激活.Das (1991)對硬骨魚類鯉魚、黑鱸(Micropterus sp.)、丁■(Phoxinus tinca)的肝胰臟的研究表明,腸液能增強胰蛋白酶的作用,認為胰臟主要分泌蛋白酶原.而Fish(1960)發現,莫三比克羅非魚(Tilapia mossambica)的肝胰臟蛋白酶的活性比腸中的高.由此可知,不同魚類其分泌蛋白酶的部位和形式不同,魚類分泌的胰蛋白酶原,需在腸致活酶的作用下,使之激活,促進腸對食物蛋白質的消化吸收.
1.1.3 腸道蛋白酶
腸粘膜可以分泌有活性的蛋白酶和腸致活酶,腸致活酶作用就是激活胰蛋白酶原.此外,腸內還有來源於肝胰臟、幽門垂等器官分泌的胰蛋白酶,這樣使腸蛋白酶的研究較為復雜.腸蛋白酶最適pH值大多為微鹼性.黃耀桐(1988)認為,有胃魚類和無胃魚類腸蛋白酶最適pH值是不同的,不同食性的魚類最適pH值也有一定的差異,冷水性魚類偏高;腸道蛋白酶的活性還受到魚類飽食情況和飼料蛋白質水平的影響,草魚腸道蛋白酶在蛋白質為32%~40%范圍內,隨蛋白質水平的增加腸道蛋白酶活性增強.黃峰(1996)指出,飼料性質不同,腸蛋白酶的活性也有差異.總之,魚類腸道蛋白酶活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蛋白酶活性又直接影響魚類營養物質吸收利用的程度,從而影響魚類的生長發育.
1.2 魚類澱粉酶
1.2.1 胃澱粉酶
關於胃澱粉酶的研究資料較少,但可以肯定胃內存在澱粉酶.大多數硬骨魚類胃澱粉酶最適pH值是弱酸性或中性.由於胃澱粉酶的活性明顯地低於腸、肝胰臟和幽門垂等器官的澱粉酶活性,且胃內pH值在較強的酸性范圍內,因此認為澱粉酶在胃內的消化作用微乎其微.
1.2.2 肝胰臟澱粉酶
關於魚類肝胰臟澱粉酶的研究報道較多,其研究結果顯示,澱粉酶最適pH值從弱酸性到弱鹼性,平均值接近中性,對熱不穩定,其活性要比哺乳動物低得多.肝胰臟是澱粉酶生成的中心器官,其分泌機能的強弱直接影響魚類對食物中澱粉的消化能力.
1.2.3 腸道澱粉酶
魚類的腸道存在澱粉酶,最適pH值從酸性到弱鹼性,但大多在中性范圍內,不同食性以及有胃魚類和無胃魚類澱粉酶的最適pH值差異不大.對魚類腸道澱粉酶的研究認為,澱粉酶主要是由胰臟分泌的,但不同的魚類分泌器官亦有差別,有的魚類是由肝胰臟一種器官分泌的,有些魚類腸道也是分泌澱粉酶的重要器官.
魚類各種消化器官中均存在澱粉酶,澱粉酶活性的強弱因魚的種類、消化器官不同而異.因此,有必要在飼料中添加外源性澱粉酶,提高澱粉利用率,減少有機物排泄量,從而減輕水體污染.
1.3 魚類食性和消化酶的關系
動物的食性因種類不同而異,即使是同一種類,在不同的環境條件和不同的發育階段也不盡相同,但動物的食性總是和其本身的消化酶組成狀況密切相關.有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所有這些研究大都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即魚類有什麼樣的食性就有什麼樣的消化酶組成狀況,而且消化酶活力大小的變化程度與食物組分的變化程度也有一定的相關性,這也是生物本身的一種適應.
1.4 季節變化與消化酶的關系
環境條件的變化對生物的生理生化反應有很大的影響,魚類隨季節的變化其消化酶的活力和組成也有一定的變化.目前,國內外對於消化酶與季節變化關系的研究報道較少.有學者研究指出,由於季節的不同、環境水溫的變化,魚類消化酶活力發生變化,進而直接影響動物對營養物質吸收利用的程度,因而魚類在不同的季節會有不同的生長速度.
1.5 生長與消化酶活性的關系
隨著魚體的生長,魚體需要營養成分的質與量也隨之變化.隨著生長、消化器官相對增大,內分泌機能增強,從而使消化酶也隨之發生適應性變化.北御門(1960)、川合真一郎(1975)和李廣麗(1994)對魚類生長與消化酶活性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魚類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不同時期存在著相應的消化生理特點,從而為各發育階段合理安排飼料各成分含量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
1.6 消化酶在魚體內的分布
不論是有胃魚類還是無胃魚類以及魚類的食性如何,其前腸是消化蛋白質的主要場所.關於腸道澱粉酶的分布,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結果.Shinichi等(1973)分別對草魚、莫三比克羅非魚應用澱粉底物條帶法確定各消化器官中澱粉酶存在的位置,對黑鱸、銅吻鱗鰓太陽魚、鯉魚、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草魚等澱粉酶活性研究發現,後腸活性最強,而前腸最弱.倪壽文(1992)對草魚、鯉魚、鰱魚、鱅魚、尼羅非鯽魚澱粉酶活性及分布情況進行研究後指出,澱粉酶在腸道分布有2種類型,草魚、鯉魚的澱粉酶活性在後腸活性最強,而前腸最弱;鰱、鱅、尼羅非鯽這3種魚澱粉酶活性分布在中腸最強.Kawai等(1973)對草魚、真鯛魚、香魚(Lecoglossus altivelis)的各種碳水化合物酶在各個消化器官中的分布進行了研究表明,澱粉酶在腸道分布因魚而異,與魚類的攝食情況有關.通過這些研究可以清楚地了解魚體是在何部位消化吸收食物中相應的營養成分的,同時也為研究消化酶的分泌、貯存機制提供了依據.
1.7 天然餌料中的消化酶及外源消化酶在魚類消化過程中的作用
水環境中存在著魚類的天然餌料生物,被魚類攝食後其本身具有的消化酶對魚類消化有著較大的影響.Lauff(1984)對白鮭屬(Coregonus)、鮭屬(Salmo)和擬鯉進行研究後指出,餌料生物本身消化酶對孵化後仔魚生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Das(1991)在研究草魚消化酶過程中發現了外源性纖維素酶和細菌產生的纖維素酶,並闡述了其作用;還發現草魚消化酶的形式和活力依賴於其攝取的餌料種類,並建議人工餌料中需加入動物蛋白以適應草魚中存在的較高活性的蛋白酶和澱粉酶.
隨著對魚類消化酶的深入研究可知,魚類本身分泌的消化酶還不能夠滿足其快速生長發育的需要,且會造成飼料系數較高,飼料浪費,甚至造成水體嚴重污染.因此,在飼料中添加適量外源酶,可以彌補內源酶的不足,促進魚類生長發育,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同時又能減少魚類糞便中氮、磷的排泄量,從而減輕水體有機負荷,保護水質.
1.8 胚後發育階段消化酶的發生和演變
有關消化酶發生的研究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生產實踐上均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研究魚類各階段酶活力的出現與變化有助於人們了解各期幼體如何利用餌料,以及需要什麼樣的營養成分.Kawai等(1973)研究了虹鱒魚、鯉魚和黑鱸魚消化酶的發生和演變情況,發現幼體期存在消化酶種類的變化.井健二等(1992)研究了真鯛魚從孵化後到仔稚魚發育過程中消化酶的發生和演變,結果表明,隨著腸道的發育完善,消化酶的種類和活力大小發生了變化.在仔稚魚期,人工餌料的投喂致使胰蛋白酶大幅度增加,同時也導致仔稚魚的低生長率和最終的死亡.總之,各種消化酶的發生並不是完全同步的,而是隨著魚體的生長發育逐步演變和完善.
1.9 魚類消化酶酶促反應與酶動力學方面的研究
酶的蛋白質性質決定了溫度和pH值是酶促反應的兩個重要影響因素.不同生物種類、不同的組織器官以及不同的酶類具有不同的最適pH值和最適溫度,同時最適pH值和最適溫度隨不同的反應條件而有所不同.最適pH值和最適溫度與生物本身消化道的pH值及生活溫度常常不一致甚至有極大的差別,一般來說,生物消化道內的pH值條件能夠極大的滿足其不同種消化酶活力的表現.最適溫度的測定是在實驗規定的反應時間條件下進行的,實際上生物體內酶起作用的時間會長得多,所以最適溫度只是在一定條件下才有意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消化酶的耐熱性,由此計算而來的活化能的大小可用來比較不同種酶活力的大小.
2 甲殼類消化酶的研究
目前,國內外對於甲殼類動物消化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蝦類消化酶的研究上.研究發現,甲殼動物消化液中存在著蛋白水解酶、脂肪酶、澱粉酶、麥芽糖酶和蔗糖酶.以往關於這些酶的特徵描述主要根據粗提物的最適溫度和最適pH值,但由於試驗條件不同,不同研究的結果很難比較;同時,對實驗控制不嚴格,上述酶的存在也受到懷疑,因為這些酶的活性完全有可能來自腸道中共生的微生物、攝食的餌料生物或不純的葯品.近十多年來隨著甲殼動物養殖的興起,餌料短缺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因此,甲殼動物消化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目前,國內外對於甲殼類動物消化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蝦、蟹類消化酶的研究上,其中又以蝦類消化酶的研究最為深入.
2.1 發育不同階段酶活力的變化
Patricia等(1990)對美國龍蝦早期發育過程中前腸腺至中腸腺各組織器官的蛋白酶、澱粉酶和脂肪酶做了分析,在龍蝦的5個幼蟲階段以及卵孵化中的幾個時期分別予以測定,闡明了這3種消化酶在各個階段的發生和變化.劉玉梅等(1984、1990)先後對中國對蝦消化酶進行了兩次研究,測定了稚蝦期、生長中期、收獲期3個階段的肝、胃、腸中酶的活力;將稚蝦期按蚤狀幼體、糠蝦幼體和仔蝦3個時期分析其食性轉化、消化酶的轉變以及每個時期其消化酶的組成,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豐富了這項研究,同時也為各發育階段合理安排餌料各成分含量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魏華等(1996)對羅氏沼蝦幼體和成蝦的消化酶進行研究後指出,在羅氏沼蝦幼體發育過程中,類蛋白酶、澱粉酶、纖維素酶活性在中期最高,而在發育早期和後期較低;胃蛋白酶活性在發育後期較高.消化酶的這種變化形式與劉玉梅(1984)得出的中國對蝦隨著幼體發育消化酶上升有所不同.Lovett(1990)認為,在蝦幼體發育的不同時期消化酶活性的變化是與蝦的食性相一致的.潘魯青(1997)採用酶學分析方法測定了中國對蝦、日本對蝦、中華絨螯蟹和三疣梭子蟹各期幼體的4種消化酶活力,並對它們在幼體發育過程中消化酶活力的變化規律進行了分析研究.實驗結果表明,4種蝦蟹類在整個幼體發育過程中,4種消化酶活力表現出3種不同的變化模式,其中蝦類和蟹類幼體消化酶活力的變化模式有各自的相似性,而且它們的胃蛋白酶、類胰蛋白酶和澱粉酶活力較高,纖維素酶活力極微;在食性轉換過程中,胃蛋白酶、類胰蛋白酶和澱粉酶活力出現較明顯的變化.
2.2 餌料因素對消化酶活力的影響
許實榮(1987)分析了維生素B對中國對蝦消化酶的影響,闡明了VB在對蝦體內碳水化合物代謝和蛋白質代謝中所起的重要作用.Maugle(1982)則專門針對一種食物即短頸蛤(Shortneck clam)對對蝦生長和消化酶的作用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只有短頸蛤鮮活投喂時才會對蝦類消化酶有影響.分析餌料對消化酶活力的影響,不僅可以作為餌料各營養成分消化吸收和利用的重要指標,且對人工餌料的合理配製意義重大.
3 棘皮動物消化酶的研究
3.1 不同發育階段的棘皮動物消化酶的活性
海膽和海參是重要的海水養殖對象,海膽一直是用來研究受精和胚胎發育的好材料,所以,關於海膽與其相關的研究進行得較多、較早.但關於海膽消化酶的研究僅有少量報道,研究也是結合海膽的生長發育進行的.美國學者Victor等(1971)研究了海膽(Dendraster excentricus)α-澱粉酶的活性,指出它隨著海膽長腕幼體的腸分化而出現,並且與β-1,3-葡聚糖酶同步增加.這種α-澱粉酶還兼有麥芽糖酶的作用,同時還證明了海膽幼體階段的α-澱粉酶和海膽成體的α-澱粉酶具有不同的最適pH值范圍,進而判斷這兩種酶是不同的兩種蛋白質.同年,Victor等還對海膽長腕幼體腸分化階段β-1,3-葡聚糖酶的發生和活力大小進行了探討和測定.
3.2 棘皮動物消化酶酶促反應與酶動力學
日本學者田島健一郎(1993)和瀧襄(1992)對海膽消化酶進行過一些定性的分析.李大志(2002)研究了蝦夷馬糞海膽(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蛋白酶的主要特性,如酶動力學等.實驗結果表明,蝦夷馬糞海膽消化道內含有兩種蛋白酶(類胃蛋白酶和類胰蛋白酶),它們的最適溫度分別為50、40 ℃,最適pH值分別為2.0、8.6.類胃蛋白酶的抗熱性大於類胰蛋白酶,因此在餌料配製過程中應根據季節變化,調整主要配料的比例,提高餌料的轉化率.蝦夷馬糞海膽蛋白酶的最適溫度與其它水生動物主要消化酶的最適溫度的比較發現,水生動物消化酶反應的最適溫度一般都高於它們的生理極限溫度.生物在正常生理條件下的酶促反應是在低於酶本身的最適溫度下進行的.這可以認為是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的一種適應,因為溫度越高,對酶蛋白的破壞越大;而在較低溫度,比較溫和又能保證正常生理機能條件下進行酶促反應是對生物本身的一種保護.
4 軟體動物消化酶的研究
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業的大力發展,相繼有不少學者對不同的軟體動物進行了研究.劉萬順等(1988)研究了紫貽貝(Mytilus elis)和濱螺(Littorina brevicula)的消化酶活性大小.朱仁華(1983)對3種海產螺類即朝鮮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ata)、單齒螺(Monodonta labio)和疣敵荔枝螺(Thais clavigera)進行了研究.小玉修嗣等對柔魚(Todarodes pacificus)的胰凝膠蛋白酶進行了研究.楊蕙萍等(1997、1998)曾針對皺紋盤鮑(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蛋白酶、澱粉酶和褐藻酸酶的最適溫度和最適pH值進行了測定,同時又測定了10種金屬離子對這3種酶的影響,其中Ag+、Hg2+和Cu2+對酶活性有極顯著的抑製作用,而Ca2+、Mn2+和Fe3+則對其活性有促進作用.張碩等(1997)研究了溫度和pH的變化對櫛孔扇貝蛋白酶和澱粉酶活性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櫛孔扇貝的蛋白酶不但與酶性質有關,也與櫛孔扇貝對溫度的適應密切相關.澱粉酶的最適pH值為6.45,與所在的體內環境pH值一致,說明無脊椎動物之間澱粉酶的最適pH值差異不大.
就目前對軟體動物的消化酶類的研究狀況來說,單純針對消化酶及其各方面特性的研究並不是太多,而大多數則集中在對軟體動物消化酶的利用上,且主要的用途范圍又集中在對海藻細胞壁的解壁作用,從而得到其原生質體,利用原生質體培養植株或是進行雜交等,在生物工程技術上有極大的利用價值.目前已做過研究的藻類很多,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對水產動物消化酶的研究,是認識酶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探討酶作用機理的一種重要手段;是了解水產動物消化生理的重要內容.一方面,酶在體內的活性水平反映了水產動物機體內的生理狀況;另一方面,如果控制機體內酶的活性水平,就能對水產動物的機能活動做出相應的調整.因此,了解消化酶特性的生物學規律對於養殖飼料研製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關於水產養殖消化酶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①外源性物質對水產動物消化的貢獻問題,即外來酶源在促進消化酶活性中的機制是什麼?這里的外源性物質主要指消化道內存在的微生物和生物活餌料帶來的外來酶源.由於腸道中的微生物也存在簡單的酶系,因此對水產動物消化餌料和飼料中的營養性物質也起到作用.②蛋白質合成評價問題.我們通過對消化酶活力的測定,可以對水產動物消化營養物質做出評定,但是機體不僅要消化蛋白質,而且要進行蛋白質的合成,並且後者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最終關心的是動物的生長情況,但對於這一點目前還很少有研究,將來可能會是一個研究熱點.

❺ 酶的主要合成場所是在哪裡

酶大多數為蛋白質,少數為RNA,因而合成的場所為核糖體或細胞核,原料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❻ 酶產生的場所主要在哪裡

核糖體

❼ 消化酶有哪些,分別由哪些器官分泌消化液呢謝謝了

消化酶 digestive enzyme 參與消化的酶的總稱。
一般消化酶的作用是水解,有的消化酶由消化腺分泌,有的參與細胞內消化。細胞外消化酶中,有以胃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羧肽酶原等一些不活化酶原的形式分泌然後再被活化的。
(1)蛋白質分解酶(蛋白酶):胃蛋白酶,除存在於高等動物的胃液中外,在無脊椎動物中也具有同樣性質的蛋白酶。但其性狀許多還不明了。胰蛋白酶,存在於高等動物的胰液中。在低等動物(甲殼類、復足類等)的胃液中,也以活性狀態存在。但是否與高等動物的相同還不清楚。糜蛋白酶,含於高等動物的胰液中,氨肽酶存在於高等動物的腸液中,除作用於蛋白質的中間分解產物以外,在低等動物的蝸牛和骨螺的中腸腺中作為胃液而分泌,另外也作為中腸腺細胞內的消化酶而存在。羧肽酶除存在於高等動物的胰液外,在低等動物的中腸腺中以活化形態存在。氨酞基脯氨酸(二肽)酶、脯氨酞氨基酸(二肽酶)、二肽酶、亮氨醯肽酶存在於高等動物的腸液中。魚精蛋白酶存在於高等動物的胰液中,角蛋白酶是存在於烏賊類腸液中的特殊的消化酶。凝乳酶(rennin,粗製凝乳酶)存在於高等動物的胃液中。腸激酶,是由高等動物的十二指腸上皮分泌的。組織蛋白酶通常認為存在於高等動物的胃液中,也存在於低等動物的中腸睬等中,原來由於是細胞組織內的蛋白質分解酶,所以不直接參與消化作用。
(2)碳水化合物分解酶;α-葡糖苷酶(麥芽糖酶)存在於高等動物的唾液、腸液以至低等動物的消化液中。β-葡糖苷酶,存在於高等動物的小腸液中。β-半乳糖苷酶(乳糖酶)存在於高等動物的腸液及低等動物的消化液中。澱粉酶,廣泛存在於高等動物的唾液、胰液和低等動物的消化液中。高等動物唾液中的澱粉酶,特稱為唾液澱粉酶。纖維素酶存在於低等動物的消化液中,木蠹蛾的唾液中,鑿船貝的中腸細胞(細胞內消化)、某種木材穿孔昆蟲幼蟲的腸液及其他部位,此外,在高等動物(也包括某種低等動物)消化道內的寄生生物(細菌、原生動物等)也有分泌。木質素酶和幾丁質酶存在於蝸牛的中腸腺分泌液(胃液)中。菊粉酶(inulase)存在於蝸牛的中腸分泌液以及牡蠣的消化盲囊的細胞內(細胞內消化)。木聚糖酶,存在於羊、馬等的腸液以至蝸牛屬(Cellana)鮑魚等的中腸腺中,前者是否是出於寄生細菌尚不清楚,後者是否直接參於細胞內消化也不明了。精氨酸酶存在於食昆布科植物的 Calotomusjaponicus、鮑魚、榮螺等的消化液中。
( 3)脂肪分解酶:脂酶,存在於高等動物的胰液中,此外還存在於胃、中腸腺以及低等動物的變形細胞(消化合體細胞digestive syncytium)中。
(4)核糖核酸酶,去氧核糖核酸酶在高等動物的胰液中發現。核苷酶,發現存在於高等動物的腸液中。
人體的消化功能依靠胃腸運動的機械性消化和消化酶作用的 化學性消化來完成。消化液中含有大量消化酶,可促進食物中糖、脂肪、蛋白質的水解。由 大分子物質變為小分子物質,以便被人體吸收利用。葡萄糖、甘油、甘油-酯、氨基酸等都 是可溶解的小分子物質,可被小腸吸收。 臨床中,消化酶不足既可引起廣泛的消化不良癥候群,如胃腸脹氣、胃飽脹、惡心、腹痛 、腹瀉、厭食等症狀,還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造成低蛋白血症、脂肪性腹瀉、脂溶 性維生素缺乏、內分泌紊亂等。致消化酶缺乏的主要病因常見於:慢性胰腺炎,膽石症,肝 硬化,肝功能減退,胰腺癌,慢性胃腸疾病,胰腺切除術後,胃、膽切除術後,放療或化療 副反應,老年性消化機能減退,長期飲酒。消化不良的症狀形成的機制非常復雜,而消化酶 分泌不足或功能下降是消化不良症狀產生的重要環節�
消化酶的特點總結
消化酶是人體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中所含有的物質,是一種蛋白質。
消化酶的主要作用是將食物分解為人體能夠吸收的小分子物質。
所有的酶都是專一的,一種酶只催化另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所以消化酶有很多種。
消化酶具有生物活性,其受外部環境影響很大(溫度,濕度,酸鹼度)等。
常見的消化酶葯物:慷彼申、多酶片、酵母片等

消化液 人體內對食物消化起作用的液體。唾液、胃酸、腸液、膽汁等。
人每日由各種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總量達6-8L。消化液主要由有機物、離子和水組成。消化液的主要功能為:①稀釋食物,使之與血漿的滲透壓相等,以利於吸收;②改變消化腔內的pH,使之適應於消化酶活性的需要;③水解復雜的食物成分,使之便於吸收;④通過分泌粘液、抗體和大量液體,保護消化道粘膜,防止物理性和化學性的損傷。
分泌過程是由腺細胞主動活動的過程,它包括由血液內攝取原料、在細胞內合成分泌物,以及將分泌物由細胞內排出等一連串的復雜活動。對消化腺分泌細胞的刺激-分泌耦聯的研究表明,腺細胞膜上往往存在著多種受體,不同的刺激物與相應的受體結合,可引起細胞內一系列的生化反應,最終導致分泌物的釋放。
各種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不盡相同,現在分別介紹如下。
唾液 唾液近於中性,pH為6.6~7.1,成人每日分泌的唾液約為1~1.5 L,其中約有99.4%是水,其餘為唾液澱粉酶、溶菌酶和少量的無機物(如含鈉、鉀、鈣的無機鹽)等。唾液的主要作用是:濕潤口腔和食物,便於吞咽;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澱粉酶能促使一部分澱粉分解為麥芽糖;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有一定的殺菌作用。
胃液 胃液呈酸性,pH為0.9~1.5,成人每日分泌的胃液約為1.5~2.5 L。胃液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胃酸(即鹽酸)和黏液。此外還含有鈉鹽、鉀鹽等無機物。胃蛋白酶能促使蛋白質分解為和腖以及少量的多肽。鹽酸除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以外,還有以下的作用:為胃蛋白酶促使蛋白質分解提供適宜的酸性環境;抑制或殺死胃內的細菌;鹽酸進入小腸,能促進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分泌。黏液的作用是它經常覆蓋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一層黏液膜,有潤滑作用,使食物容易通過,並且能夠保護胃黏膜不受食物中的堅硬物質的機械損傷;黏液為中性或偏鹼性,能夠中和鹽酸,減弱胃蛋白酶的活性,從而防止鹽酸和胃蛋白酶對胃黏膜的消化作用。
胰液 胰液呈鹼性,pH為7.8~8.4,成人每日分泌的胰液約為1~2 L。胰液的主要成分有碳酸氫鈉、胰澱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等。碳酸氫鈉能夠中和由胃進入十二指腸的鹽酸,並且為小腸內消化酶提供適宜的弱鹼性環境。胰蛋白酶原進入小腸以後,在小腸液中的腸激酶的作用下,激活為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可以迅速激活其餘大量的胰蛋白酶原為胰蛋白酶,也可以激活糜蛋白酶原為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於蛋白質,蛋白質就被分解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存在於胰液中的胰澱粉酶和少量的胰麥芽糖酶,又可以分別促使澱粉和麥芽糖分解為葡萄糖。胰脂肪酶在膽汁的協同作用下,促使脂肪分解為脂肪酸和甘油。
胰液由於含有消化三種主要營養成分的消化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種。臨床和實驗都證明,當胰液缺乏時,即使其他消化液的分泌都很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仍然不能完全消化,因而也影響營養成分的吸收。脂肪吸收的障礙,還可以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受到影響。胰液缺乏時,糖類的消化一般不受影響。
膽汁 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的,在膽囊內貯存。當食物進入口腔、胃和小腸時,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膽囊收縮,膽汁經過總膽管流入十二指腸。成人每日分泌的膽汁約為0.8~1.0 L。膽汁中沒有消化酶,主要成分是膽鹽和膽色素。膽鹽的作用是:激活胰脂肪酶;將脂肪乳化成極細小的微粒,可以增加脂肪與胰脂肪酶的接觸面積,有利於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可以與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等結合,形成水溶性復合物,以促進人體對這些物質的吸收。人類的膽色素主要是膽紅素。膽紅素呈橙色,是紅細胞破壞以後的產物。當紅細胞大量破壞或肝臟和膽道功能損壞時,膽紅素在血液中的濃度升高,使皮膚和黏膜等組織染成黃色,臨床上稱為黃疸。
小腸液 小腸液呈弱鹼性,pH約為7.6,成人每日分泌的小腸液為1~3 L。小腸液含有多種消化酶,如澱粉酶、麥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肽酶、脂肪酶等。通過這些酶的作用,進一步分解糖類、蛋白質和脂肪,使之成為可以吸收的物質。

❽ 化學本質為RNA的酶存在於哪裡只是微生物么然後能否舉例謝謝!

存在於細胞核。不只是微生物,真核生物中也有。

❾ 酶是分布在細胞哪些結構里

我想你對酶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楚
建議你看看下面的敘述

酶(enzyme)是生物體內多數反應的一種生物催化劑,除少數RNA外幾乎都是蛋白質。酶不改變反應的平衡,它只是通過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學反應的速度。酶具有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反應。除此以外,還具有高效性、溫和性。
酶的溫和性,是指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吻合的條件下進行的。
一般來說,動物體內的酶最適溫度在35到40攝氏度之間,植物體內的酶最適溫度在40-50攝氏度之間;細菌和真菌體內的酶最適溫度差別較大,有得酶最適溫度可高達70攝氏度。動物體內的酶最適PH大多在6.5-8.0之間,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適PH為1.5,植物體內的酶最適PH大多在4.5-6.5之間。

酶的活力
酶活力單位(U,active unit):
酶活力單位的量度。1961年國際酶學會議規定:1個酶活力單位是指在特定條件(25oC,其它為最適條件)下,在1min內能轉化1μmol底物的酶量,或是轉化底物中1μmol的有關基團的酶量。
比活(specific activity):每分鍾每毫克酶蛋白在25oC下轉化的底物的微摩爾數。比活是酶純度的測量。
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將1mol反應底物中所有分子由其態轉化為過度態所需要的能量。
活性部位(active energy):酶中含有底物結合部位和參與催化底物轉化為產物的氨基酸殘基部分。活性部位通常位於蛋白質的結構域或亞基之間的裂隙或是蛋白質表面的凹陷部位,通常都是由在三維空間上靠得很進的一些氨基酸殘基組成。

酶的催化

酸-鹼催化(acid-base catalysis):質子轉移加速反應的催化作用。
共價催化(covalent catalysis):一個底物或底物的一部分與催化劑形成共價鍵,然後被轉移給第二個底物。許多酶催化的基團轉移反應都是通過共價方式進行的。

靠近效應(proximity effect):非酶促催化反應或酶促反應速度的增加是由於底物靠近活性部位,使得活性部位處反應劑有效濃度增大的結果,這將導致更頻繁地形成過度態。

分類和命名 通常按照酶所催化的反應類型和所作用的底物來分類和命名。所有已知的酶按反應性質分成6大類,再分成若干亞類和亞亞類。

有習慣命名和國際系統命名兩種方法。
習慣命名法不特別精確,但較簡便,像催化乳酸脫氫生成丙酮酸的酶就叫乳酸脫氫酶;給催化水解作用的酶命名時略去反應類型,如水解蛋白質的酶叫蛋白酶,水解澱粉的酶叫澱粉酶;有時還在酶的名稱前面標上酶的其他特點如來源、酸鹼性等以示區別,如胃蛋白酶、胰澱粉酶、中性蛋白酶等。

催化機理
酶的催化機理和一般化學催化劑基本相同,也是先和反應物(酶的底物)結合成絡合物,通過降低反應的能來提高化學反應的速度,在恆定溫度下,化學反應體系中每個反應物分子所含的能量雖然差別較大,但其平均值較低,這是反應的初態。
S(底物)→P(產物)這個反應之所以能夠進行,是因為有相當部分的S分子已被激活成為活化(過渡態)分子,活化分子越多,反應速度越快。在特定溫度時,化學反應的活化能是使1摩爾物質的全部分子成為活化分子所需的能量(千卡)。
酶(E)的作用是:與S暫時結合形成一個新化合物ES,ES的活化狀態(過渡態)比無催化劑的該化學反應中反應物活化分子含有的能量低得多。ES再反應產生P,同時釋放E。E可與另外的S分子結合,再重復這個循環。降低整個反應所需的活化能,使在單位時間內有更多的分子進行反應,反應速度得以加快。如沒有催化劑存在時,過氧化氫分解為水和氧的反應(2H2O2→2H2O+O2)需要的活化能為每摩爾18千卡(1千卡=4.187焦耳),用過氧化氫酶催化此反應時,只需要活化能每摩爾2千卡,反應速度約增加10^11倍。酶作用的pH和溫度條件(細胞內條件)都很溫和,為什麼會有巨大的催化活性?

有4種主要因素使酶加速化學反應。

酶催化效率的促進因素

酶活測定

初速度(initial velocity):酶促反應最初階段底物轉化為產物的速度,這一階段產物的濃度非常低,其逆反應可以忽略不計。
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t equation):表示一個酶促反應的起始速度(υ)與底物濃度([s])關系的速度方程:υ=υmax[s]/(Km+[s])
米氏常數(Michaelis constant):對於一個給定的反應,異至酶促反應的起始速度(υ0)達到最大反應速度(υmax)一半時的底物濃度。
催化常數(catalytic number)(Kcat):也稱為轉換數。是一個動力學常數,是在底物處於飽和狀態下一個酶(或一個酶活性部位)催化一個反應有多快的測量。
催化常數等於最大反應速度除以總的酶濃度(υmax/[E]total)。或是每摩酶活性部位每秒鍾轉化為產物的底物的量(摩[爾])。
雙倒數作圖(double-reciprocal plot):那稱為Lineweaver_Burk作圖。一個酶促反應的速度的倒數(1/V)對底物度的倒數(1/LSF)的作圖。x和y軸上的截距分別代表米氏常數和最大反應速度的倒數。

酶活調節
競爭性抑製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通過增加底物濃度可以逆轉的一種酶抑制類型。競爭性抑制劑通常與正常的底物或配體競爭同一個蛋白質的結合部位。這種抑制使Km增大而υmax不變。

非競爭性抑製作用(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劑不僅與游離酶結合,也可以與酶-底物復合物結合的一種酶促反應抑製作用。這種抑制使Km不變而υmax變小。

反競爭性抑製作用(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劑只與酶-底物復合物結合而不與游離的酶結合的一種酶促反應抑製作用。這種抑制使Km和υmax都變小但υmax/Km不變。

很大一類復雜的蛋白質物質 [enzyme;ferment],在促進可逆反應(如水解和氧化)方面起著像催化劑一樣的作用。在許多工業過程中是有用的(如發酵、皮革鞣製及乾酪生產)

酶是一種有機的膠狀物質,由蛋白質組成,對於生物的化學變化起催化作用,發酵就是靠它的作用:~原。

酶的妙用
一.酶在生物體內的功能

在生物體內的酶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存在於生物體內的細胞和組織中,作為生物體內化學反應的催化劑,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使生物體內及其復雜的代謝活動不斷地、有條不紊地進行.

酶的催化效率特別高(即高效性),比一般的化學催化劑的效率高10^7~10^18倍,這就是生物體內許多化學反應很容易進行的原因之一.

酶的催化具有高度的化學選擇性和專一性.一種酶往往只能對某一種或某一類反應起催化作用,且酶和被催化的反應物在結構上往往有相似性.

一般在37℃左右,接近中性的環境下,酶的催化效率就非常高,雖然它與一般催化劑一樣,隨著溫度升高,活性也提高,但由於酶是蛋白質,因此溫度過高,會失去活性(變性),因此酶的催化溫度一般不能高於60℃,否則,酶的催化效率就會降低,甚至會失去催化作用.強酸、強鹼、重金屬離子、紫外線等的存在,也都會影響酶的催化作用.

人體內存在大量酶,結構復雜,種類繁多,到目前為止,已發現3000種以上(即多樣性).如米飯在口腔內咀嚼時,咀嚼時間越長,甜味越明顯,是由於米飯中的澱粉在口腔分泌出的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的緣故.因此,吃飯時多咀嚼可以讓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有利於消化.此外人體內還有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多種水解酶.人體從食物中攝取的蛋白質,必須在胃蛋白酶等作用下,水解成氨基酸,然後再在其它酶的作用下,選擇人體所需的20多種氨基酸,按照一定的順序重新結合成人體所需的各種蛋白質,這其中發生了許多復雜的化學反應.可以這樣說,沒有酶就沒有生物的新陳代謝,也就沒有自然界中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生物界.

二.酶在醫療上的作用

隨著對酶研究的發展,酶在醫學上的重要性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應用越來越廣泛.下面分三個方面介紹.

1.酶與某些疾病的關系

酶缺乏所致之疾病多為先天性或遺傳性,如白化症是因酪氨酸羥化酶缺乏,蠶豆病或對伯氨喹啉敏感患者是因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許多中毒性疾病幾乎都是由於某些酶被抑制所引起的.如常用的有機磷農葯(如敵百蟲、敵敵畏、1059以及樂果等)中毒時,就是因它們與膽鹼酯酶活性中心必需基團絲氨酸上的一個-OH結合而使酶失去活性.膽鹼酯酶能催化乙醯膽鹼水解成膽鹼和乙酸,當膽鹼酯酶被抑制失活後,乙醯膽鹼水解作用受抑,造成乙醯膽鹼推積,出現一系列中毒症狀,如肌肉震顫、瞳孔縮小、多汗、心跳減慢等.某些金屬離子引起人體中毒,則是因金屬離子(如Hg2+)可與某些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團(如半胱氨酸的-SH)結合而使酶失去活性.

2.酶在疾病診斷上的應用

正常人體內酶活性較穩定,當人體某些器官和組織受損或發生疾病後,某些酶被釋放入血、尿或體液內.如急性胰腺炎時,血清和尿中澱粉酶活性顯著升高;肝炎和其它原因肝臟受損,肝細胞壞死或通透性增強,大量轉氨酶釋放入血,使血清轉氨酶升高;心肌梗塞時,血清乳酸脫氫酶和磷酸肌酸激酶明顯升高;當有機磷農葯中毒時,膽鹼酯酶活性受抑制,血清膽鹼酯酶活性下降;某些肝膽疾病,特別是膽道梗阻時,血清r-谷氨醯移換酶增高等等.因此,藉助血、尿或體液內酶的活性測定,可以了解或判定某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3.酶在臨床治療上的應用

近年來,酶療法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廣泛受到重視,各種酶制劑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如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能催化蛋白質分解,此原理已用於外科擴創,化膿傷口凈化及胸、腹腔漿膜粘連的治療等.在血栓性靜脈炎、心肌梗塞、肺梗塞以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病的治療中,可應用纖溶酶、鏈激酶、尿激酶等,以溶解血塊,防止血栓的形成等.

一些輔酶,如輔酶A、輔酶Q等,可用於腦、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的輔助治療.另外,還利用酶的競爭性抑制的原理,合成一些化學葯物,進行抑菌、殺菌和抗腫瘤等的治療.如磺胺類葯和許多抗菌素能抑制某些細菌生長所必需的酶類,故有抑菌和殺菌作用;許多抗腫瘤葯物能抑制細胞內與核酸或蛋白質合成有關的酶類,從而抑制瘤細胞的分化和增殖,以對抗腫瘤的生長;硫氧嘧啶可抑制碘化酶,從而影響甲狀腺素的合成,故可用於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等.

三.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如釀酒工業中使用的酵母菌,就是通過有關的微生物產生的,酶的作用將澱粉等通過水解、氧化等過程,最後轉化為酒精;醬油、食醋的生產也是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用澱粉酶和纖維素酶處理過的飼料,營養價值提高;洗衣粉中加入酶,可以使洗衣粉效率提高,使原來不易除去的汗漬等很容易除去等等……

由於酶的應用廣泛,酶的提取和合成就成了重要的研究課題.目前酶可以從生物體內提取,如從菠蘿皮中可提取菠蘿蛋白酶.但由於酶在生物體內的含量很低,因此,它不能適應生產上的需要.工業上大量的酶是採用微生物的發酵來製取的.一般需要在適宜的條件下,選育出所需的菌種,讓其進行繁殖,獲得大量的酶制劑.另外,人們正在研究酶的人工合成.總之隨著科學水平的提高,酶的應用將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❿ 酶是以什麼方式分泌的

不一樣:呵呵
酶是一種蛋白質, 不是與高爾基體有關嗎?我們知道細胞質內有兩種核糖體,一種是在內質網的,另一種是游離在細胞質之內的
附著在內質網的核糖體產生的蛋白質由高爾基排除細胞外
游離在細胞質的核糖體產生的共給細胞自己使用。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除少數RNA外幾乎都是蛋白質。高爾基體普遍存在於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中,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形成有關,高爾基體本身沒有合成蛋白質的功能,但可以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因此有人把它比喻成蛋白質的「加工廠」。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而激素 按化學結構大體分為四類。
第一類為類固醇,如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
第二類為氨基酸衍生物,有甲狀腺素、腎上腺髓質激素、松果體激素等。
第三類激素的結構為肽與蛋白質,如下丘腦激素、垂體激素、胃腸激素、降鈣素等。
第四類為脂肪酸衍生物,如前列腺素
激素是內分泌細胞製造的。
內分泌細胞有群居和散住兩種
而我們的激素產生之後是由載體蛋白直接轉運至需要的部位產生相應的作用。不知道我這樣說你是否明白
?呵呵
問問你們生物老師 看他怎麼說 ?

閱讀全文

與化學性相關的酶在哪裡分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