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呼吸中樞化學感受器最有效的感受刺激因素
呼吸中樞對二氧化碳的濃度和血液中的酸度很敏感,如果二氧化碳濃度和酸度過度增高,中樞就會激起呼吸增加,使大量的空氣通過肺臟,直到二氧化碳濃度和酸度恢復正常為止。
⑵ 延髓的神經系統
延髓之內具有與生命活動有關的中樞結構包括: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在動物實驗中利用損毀和刺激等方法,逐步建立了延髓內存在一個控制心血管活動中樞的概念。利用定位儀電刺激延髓不同部位,發現第Ⅳ腦室頭端外側背部的網狀結構的廣大區域都可使外周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這區域叫做加壓區;刺激延髓尾端內側腹部網狀結構時,出現心搏減慢、血管舒張、血壓下降,此結構叫做減壓區。這兩個區域之間在功能上有協調關系,並保持著適度的緊張性活動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神經解剖方面,利用辣根過氧化酶法、熒光組織化學、電子顯微鏡、放射自顯影等技術,對了解心血管中樞的形態結構、神經核團的相互聯系提供了豐富資料,結合電生理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應用,進一步闡明了心血管中樞的功能及其結構基礎。
心抑制中樞
延髓迷走神經的疑核及其周圍的網狀結構。
上述與心血管活動有關的神經元,大部埋在腦干網狀結構控制肌緊張的易化區或抑制區內,因而有人認為正是這些區域內存在著不同功能的細胞,它們分別控制著血壓、呼吸及肌緊張等功能,從而產生一個協調的全身性反應。
在延髓心血管中樞對心血管的調節方面研究最多的,是頸動脈竇主動脈弓減壓反射(見循環系統)。這一反射對正常血液循環的保持具有重要意義。
心血管調整中樞不僅在延髓內,也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各個部分,大腦皮層、邊緣系統、下丘腦、中腦、腦橋的中軸網狀結構內,都有調節心血管活動的神經元。它們在解剖上並不處於嚴格的局限區域,功能上也不是孤立的。延髓因集中了一些心血管反應的神經核群,而且調節心血管活動的神經傳出沖動多由延髓集中下傳,故被視為心血管調節的基本中樞。
心加速中樞
加壓區中控制心臟活動的神經集團,也分布在延髓網狀結構內。通過網狀脊髓束與上胸段T1~5,6脊髓灰質側角發生聯系,再支配心臟的左心房
有些學者對延髓內存在局限的加壓區及心加速中樞表示異議。認為加壓神經元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廣泛分布著,即中樞神經系統接受某些刺激發生交感性反應時,其中往往包括心血管反應。提出血壓升高、心搏加快、心肌收縮力量加強等反應是普遍性交感反應的一個部分,而且是最常出現的反應。 加壓中樞
一些具有使血壓升高功能的神經元,分布在下丘腦(後部)、中腦、腦橋、延髓網狀結構近中軸部分。延髓網狀結構中屬加壓區的神經核有巨細胞網狀核,外側網狀核。它們通過網狀脊髓束下行纖維至脊髓胸1~腰3灰質側角,發出交感縮血管纖維。靜息情況下其節前纖維每秒鍾發放1~2次沖動,使小動脈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緊張度,維持了外周阻力。加壓區的興奮常引起全身性加壓反應。
減壓中樞
延髓網狀結構中近中線尾部的神經細胞核。延髓的孤束核、旁正中網狀核和中縫核均屬此區。它們接受竇神經等的傳入沖動,再發出第2級纖維作用於腦干網狀結構中具有縮血管作用的神經核團,如巨細胞核,使後者處於抑制狀態,減少其傳出沖動,從而降低小動脈平滑肌緊張性,出現減壓效應。在減壓反射中並不包括使肌肉內血管舒張的交感膽鹼能性舒血管系統的作用,減壓反應純粹是縮血管中樞活動減弱的結果。 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呼吸運動的神經細胞群。它們分布在大腦皮層、間腦、腦乾和脊髓等部位,起著不同的作用,但一般認為基本的呼吸中樞在延髓,特別是閂的附近(見呼吸)。
應用微電極技術可記錄出延髓內與吸氣或呼氣同步活動的相對集中成群的吸氣和呼氣神經元。左右兩側對稱存在的呼吸中樞上界,相當於面神經核水平,下界延伸至閂附近的延髓網狀結構內。其中吸氣中樞靠近延髓網狀結構腹內側,而呼氣中樞位於背側網狀結構內;這兩組神經元的分布僅在其中樞部位相對集中,大部分則是交錯存在,很難從解剖上截然劃分。
延髓與呼吸有關的神經元可分為兩組:一部分集中在孤束核的腹外側部,叫做背側呼吸組。孤束核區是吸氣神經元(I)密集的部位(I中又分為Iα和Iβ兩類神經元)。呼氣神經元(E)只佔4~5 %。背側組的吸氣神經元發出軸突在閂前交叉,支配對側隔肌運動神經元;它是驅動腹側呼吸組及脊髓膈肌運動神經元的呼吸節律的發源部位。腹側呼吸組的呼吸神經元在延髓腹外側都,集中在疑核和後疑核,從閂部前方迷走神經根水平向下延伸至第一頸髓處,呈縱向排列。
疑核中有吸氣及呼氣兩種神經元,軸突走行於同側迷走神經、舌咽神經中,支配咽部的輔助呼吸,在閂處交叉,與胸段脊髓肋間外肌運動神經元發生聯系,其中又有25 %與膈神經元有側枝聯系。因之延髓呼吸神經元對呼吸肌的支配是對側性的(見腦橋、呼吸)。
延髓對呼吸的調節除神經途徑外,另一條是靠對血液中pH值和CO2 濃度的變化的反應。延髓腹外側的表淺部位有化學敏感細胞,叫做中樞化學感受器,它們感受化學性刺激(特別是氫離子濃度的變化)。當延髓局部CO2濃度增加或pH值下降時,這些神經細胞的膜電位下降或放電頻率增加。它們對腦脊液中氫離子濃度的變化也很敏感。CO2易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與化學敏感細胞周圍的細胞液中的水分結合成碳酸,再離解出氫離子,使腦脊液的氫離子濃度隨之升高,從而刺激延髓中樞化學感受器的敏感細胞,使呼吸增強;把過多的CO2及時排出體外。
⑶ 中樞化學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為什麼是腦脊液中的h
中樞化學感受器對H離子的敏感性較外周的高,約為外周化學感受器的25倍。腦脊液中的H才是中樞化學感受器的最有效的刺激。H離子通過血腦屏障礙物速度較慢,限制了它對中樞化學感受器的作用。
⑷ 缺氧對呼吸運動有何影響.為什麼
當濃度的PCO2是維持呼吸運動的重要生理性刺激。CO2對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過兩條途徑實現的。①刺激外周化學感受器:當PCO2升高,刺激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的外周化學感受器,使竇神經和主動脈神經傳入沖動增加,作用到延髓呼吸中樞使之興奮,導致呼吸加深加快。②刺激中樞化學感受器:中樞化學感受器位於延髓腹外側淺表部位,對H+敏感。其周圍的細胞外也是腦脊液,血—腦脊液屏障和血—腦屏障對H+和HCO-3相對不通透,而CO2卻很易通過。當血液中PCO2升高時,CO2通過上述屏障進入腦脊液,與其中的H2O結合成HCO3-,隨即解離出H+以刺激中樞化學感受器。在通過一定的神經聯系使延髓呼吸中樞神經元興奮,而增強呼吸。在PCO2對呼吸調節的兩條途徑中,中樞化學感受器的途徑是主要的。在一定的范圍內,動脈血PCO2升高,可以使呼吸加強,但超過一定限度,則可導致呼吸抑制。
吸入氣中O2分壓下將可以刺激呼吸,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缺O2對呼吸中樞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缺O2對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過對外周化學感受器所實現的反射性效應。當缺O2時,來自外周化學感受器的傳入沖動,能對抗對中樞的抑製作用,促使呼吸中樞興奮,反射性的使呼吸加強。但嚴重缺O2時,由於外周化學感受器的興奮作用不是以克服缺O2對呼吸中樞的抑製作用,則發生呼吸減弱,甚至呼吸停止。
⑸ 求解 延髓化學感受器主要是接受什麼刺激的
延髓腹外側的表淺部位有化學敏感細胞,叫做中樞化學感受器,它們感受化學性刺激(特別是氫離子濃度的變化)。當延髓局部CO2濃度增加或pH值下降時,這些神經細胞的膜電位下降或放電頻率增加。它們對腦脊液中氫離子濃度的變化也很敏感。CO2易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與化學敏感細胞周圍的細胞液中的水分結合成碳酸,再離解出氫離子,使腦脊液的氫離子濃度隨之升高,從而刺激延髓中樞化學感受器的敏感細胞,使呼吸增強;把過多的CO2及時排出體外。---引自網路
⑹ 求解 延髓化學感受器主要是接受什麼刺激的
延髓腹外側的表淺部位有化學敏感細胞,叫做中樞化學感受器,它們感受化學性刺激(特別是氫離子濃度的變化)。當延髓局部CO2濃度增加或pH值下降時,這些神經細胞的膜電位下降或放電頻率增加。它們對腦脊液中氫離子濃度的變化也很敏感。CO2易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與化學敏感細胞周圍的細胞液中的水分結合成碳酸,再離解出氫離子,使腦脊液的氫離子濃度隨之升高,從而刺激延髓中樞化學感受器的敏感細胞,使呼吸增強;把過多的CO2及時排出體外。---引自網路
⑺ 二氧化碳刺激中樞化學感受器,調節反應慢,易發生適應,為什麼動脈血二氧化碳分
是主要通過刺激延髓中樞感受器增強呼吸作用的。延髓中樞感受器在延髓腹外側淺表,對氫離子敏感。其細胞外的液體為腦脊液,血--腦脊液屏障對氫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相對不通透,而二氧化碳易於通過。當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時通過血--腦脊液屏障與其中的水結合成碳酸氫根離子,隨即解離出氫離子,刺激延髓中樞感受器引起呼吸作用加強
⑻ 延髓在人體什麼位置
髓(mella oblongata) 也叫延腦。居於腦的最下部。
內部結構:
延髓的內部結構與脊髓相似,有連接脊髓和大腦的纖維束通過,還有舌咽、迷走、副、舌下四對腦神經的運動核和終止核。延髓的灰質和白質關系,自脊髓向上逐漸出現改變。首先在延髓下端出現錐體交叉,切斷了灰質前角;其次在延髓閉鎖段的上部,出現丘系交叉。
其三在延髓的開放部,出現橄欖體和繩狀體的形成;其四中央管敞開,脊髓的中央灰質形成第四腦室底的灰質,其中含有腦神經核;最後第四腦室底的灰質與下橄欖核之間的部分,由於縱橫纖維把灰質分隔,形成網狀結構。
(8)延髓中樞化學感受器對哪些刺激最敏感擴展閱讀
延髓作用
延髓對呼吸的調節除神經途徑外,另一條是靠對血液中pH值和CO2濃度的變化的反應 。延髓腹外側的表淺部位有化學敏感細胞,稱中樞化學感受器,它們感受化學性刺激(特別是氫離子濃度的變化)。當延髓局部CO2濃度增加或pH值下降時,可刺激延髓中樞化學感受器的敏感細胞,使呼吸增強;把過多的CO2及時排出體外。
此外,延髓對肌緊張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延髓中央的網狀結構控制著肌緊張,使肌緊張不致過高或過低(見腦干網 狀結構)以保持姿勢。
⑼ 中樞化學感受器可感受腦脊液和局部細胞外液中什麼濃度的變化外周化學感受器可感受動脈血中什麼的變化
①中樞化學感受器的生理刺激是腦脊液和局部細胞外的H+.其有效刺激不是CO2本身,而是CO2所引起的[H+]的增加.在體內,血液中的CO2能迅速通過血腦屏障,使化學感受器周圍液體中的[H+]升高,從而刺激中樞化學感受器,再引起呼吸中樞的興奮.可是,腦脊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很少,CO2與水的水合反應很慢,所以對CO2的反應有一定的時間延遲.血液中的H+不易通過血腦屏障,故血液pH的變動對中樞化學感受器的直接作用不大,也較緩慢.
②外周化學感受器則在動脈血PO2降低、PCO2或H+濃度升高時受到刺激,對缺氧格外敏感.
⑽ 中樞化學感受器與外周化學感受器各有何特點和作用
中樞化學感受器:
特點:
1、位於延髓腹外側淺表部位,Ⅸ、Ⅹ腦神經根附近。
2、能感受腦脊液中H+的刺激,並通過神經聯系,影響呼吸中樞的活動。
3、適宜刺激物為H+、CO2。
4、對PaCO2突然增高的調節反應慢。
作用:
1、調劑腦脊液的H+濃度。
2、使中樞神經系統有一點文檔的pH環境。
外周化學感受器:
特點:
1、指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
2、沖動分別沿竇神經和迷走神經傳入呼吸中樞。
3、對PaCO2突然增高的調節反應快。
作用:
在集體低氧時,維持對呼吸的驅動。
(10)延髓中樞化學感受器對哪些刺激最敏感擴展閱讀
化學感受器的分布:多分布在鼻腔和口腔粘膜、舌部、眼結合膜、生殖器官粘膜、內臟壁、血管周圍以及神經系統某些部位。
化學感受器的功能:在動物行為中,化學感受器具有導向作用,動物的攝食、避害、選擇棲境、尋找寄主以及「社會」交往、求偶等活動,一般都藉助化學感受器接受的信息。
嗅覺對人和動物都是識別環境的重要感覺,特別是群居動物常可用於識別敵我,尋找巢穴,記憶歸途,追逐捕獵物,逃避危害以及尋找配偶等。在辨別食物,探索毒害物質中嗅感受器與味感受器多協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