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遵循哪些原則

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遵循哪些原則

發布時間:2022-11-19 21:34:40

1. 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有效整合

一、究竟什麼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
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指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實現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當然,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不是簡單的結合,不是被動的融入,而是高層次的主動適應,它將帶來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資源的變革,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和師生之間關系的變革。不僅僅表現為策略或內容上的交叉、滲透、組合、綜合,更重要的是它們所表達的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整合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學習,我個人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武裝教師的頭腦,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
在開始的時候,對於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認識出現了偏差,錯誤的認為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的課程整合就是利用微機引導學生在互連網上學習。
大家知道,化學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的發明、創造一般是從化學實驗中獲得的,化學理論的建立也必須依靠實驗作佐證,化學實驗內容具有非常豐富的教育價值,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化學原理、概念,鞏固化學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在微機上進行化學學科的學習,勢必在學習過程中不能進行化學實驗,只能進行實驗模擬,在很大程度上,實驗模擬的可視性很好,但可信度卻很差。
基於以上的認識,在一段時間內,本人對於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的課程整合存在抵觸情緒。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才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的課程整合不僅僅是利用微機引導學生在互連網上學習,它囊括的內容相當廣泛,例如:早些時候常說的微機輔助課堂的教學等,既包括狹義上的網路學習,又包括廣義上的網路學習。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越來越密不可分,要摒棄傳統教育教學的弊端,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用嶄新的教育理念看待課程、教學,才能把握課程整合的實質與關鍵。課程整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個認識,實踐到推廣、普及的過程。
2、要重視化學學科教學資源庫的建設。
化學是一門信息量很大的科學,學科教學資源是學科課程整合的基礎,沒有資源,整合就無從談起。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本人深受資源匱乏的困擾。
剛開始的時候,為了上化學平衡的課,四處網羅有關動態平衡微觀模擬課件,但都不能很好的與我的教學設計兼容,不得不花很大的精力自己製作課件。
為了上一節鹼金屬的公開課,為了讓學生在感性上對銣和銫與水反應有多麼的劇烈有認識,而四處搜羅銣和銫與水反應的錄象,甚至聯系購買銣和銫。
諸如此類的困擾,大家也會有體會。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化學的探究學習過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資源支撐,僅有教材、參考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量圍繞化學課程,基於信息技術的數字化資源。
可能有人會說,網路資源瀚如煙海,還用你來開發?其實不然,正是如此,才更要教師將相關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和加工。在網路上搜集過資料的人對此都深有體會,我們總不能讓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大海撈針吧。
資源庫的建設和開發,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需要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當然,我們提倡學生親身經歷對自然或社會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資料,與在圖書館、網路或資源庫的第二收資料相結合,因為,這兩種資料及其收集過程中所培養出來的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3、要重視教學設計的「學教並重」
教學設計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規劃藍圖,教學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學設計一般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⑴ 創設學習情境。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不同,創設不同學習情境。如:社會、文化、自然情境;問題情境;虛擬實驗環境等。在學習情境中學生進行觀察、思考、操作,在這里,可利用多媒體課件、網上教學資源創設情境。
⑵ 教師指導學生探索學習。教師指導學生觀察事物的特徵、相互關系、規律等並進行思考,利用NetMeeting或BBS等進行協商或發表意見。
⑶ 學生實踐、驗證階段。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對所獲取的信息經過初步整理,加工後會得到一定的結論或提出某些假說,需要對這些結論或假說加以驗證。在這里,可利用信息技術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學習情境。
⑷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知識重構和歸納總結。
⑸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測評價,以了解學習效果。
教學設計應針對教學模式的各個環節進行教詳盡的設計和規劃。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逐步加大探究力度。整個高中應形成一個系統的學科探究目標。探究教學活動的數量應由少到多,使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切忌「一刀切」。
從每一節的教學來看,在探究問題的設計上,也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不同層次的探究情境。
4、要重視課程整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進
信息技術是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和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在實施課程整合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結合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優點,使學生自己主動去完成學習的各個環節,達到學習的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粉筆和黑板的作用要逐漸淡化,代之而起的將是多媒體和網路;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要被重新定位,單純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局面將被改變;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將不斷提高。
總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當前教學改革的新亮點,它的發展無疑將為新的教學理念的實現開辟出美好的前景。
三、在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整合中應注意幾個問題
1、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急於求成。
數字化學習方式與傳統的學習方式有者本質的不同,這個轉變需要過程,從教育者的思想轉變到數字化資源的建設、從學習者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到主動探究式的學習以及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建設都需要一個過程。因此且不能急於求成。
2、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要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⑴ 傳統教育教學手段與信息技術手段之間的關系
化學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的直觀性、真實性是任何先進的技術手段都代替不了的,絕對不能以動畫等媒體流替代所有的實驗。
目前,在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出現過兩種很不好的傾向。
一是教學應用上的極端化傾向
這種傾向的最大特點是將信息技術應用到了「極致」,無論什麼課型,無論是否有必要,甚至板書都要應用信息技術,似乎沒有信息技術就不是一節課。以至於學生變得害怕上課。
對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解應該深入而全面,不能局限在「媒體論」的階段,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應該是多樣化的,學無定法,教也無定法,我們不應追求一個統一的模式,更不能流於形式,否則會走得太偏,不是不用,回到老路上,就是流於形式的處處都用。在這一點上,化學學科顯得更加明顯些:如實驗操作絕對不能完全由信息技術代替。傳統的教學手段也有它的優勢!不能用信息技術手段完全取代傳統的教育教學手段。
另一種是軟體製作上的極端化傾向
這種傾向的最大的特點就是認為,教師的教學課件必須由教師本人編制,並追求製作課件的平台的先進性。不是有一段時間就追求課件製作要用Authorware、3D Max、網頁等等嗎。
這種傾向只能無窮盡的增加教師的負擔,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素質教育的深入、教育教學方法和技術的發展和改進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在課程整合的過程中,信息技術是用的,不是作的。當然,作為一線的教師,能夠自己製作教學軟體更好,但如果有高水平的、符合自己教學思想的教學軟體就沒有必要再費神費力的重新自己編制軟體。
我認為,只要能將信息技術恰倒好處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點,彌補傳統教育教學手段的不足,就是好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課例。因此必須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實效性。
⑵ 關於教學進度和教學時間的關系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40或45分鍾為一個時間段,而基於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是不可能使所有的學生在一節或兩節課內就將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一節或兩節課的內容完成,即使完成了,也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無法達到教學的目的。
正是這種明顯的沖突,引來了在眾多的反對聲。
其實,產生這種反對聲正是由於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認識錯誤而造成的。現行的教材是以知識傳授為核心,能力培養為立意的體系,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基於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如果所有的課都要這樣去上,那隻能是作秀。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除了基於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之外,目前主要的還是網路下的課堂教學。如果將來有一天,教材和教學進度的安排都轉變為以培養能力為核心的化,都採用基於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也未嘗不可。
⑶ 學生低探究能力與實施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對學生高探究能力要求之間的關系
在基於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普遍感覺到學生的探究能力十分欠缺,而且個體間的差異極大。眾所周知,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探究能力的形成更是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這種能力的培養,最好從幼兒園、小學就開始。可惜的是,現在大多數地區的幼兒園、小學甚至初中根本就不重視,因此進入高中的學生非常缺乏探究的經驗與能力。
探究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網路型課程整合的教學時間和教學進度的安排。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前必須了解學生的探究能力達到了什麼水平、知識基礎能夠達到什麼水平、不同基礎的學生可能存在的主要差異是什麼等問題。最好是在基礎年紀(如剛入學時)調查研究整個年級學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並制定本學期期望達到的能力目標。這需要學校建立一個能力發展系列目標,各學科通力合作,幫助學生形成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為核心的能力基礎。
一旦基礎探究能力形成之後,各學科就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科探究能力,一旦學科探究能力形成,學習效率自然提高,教學進度和教學時間的問題自然就好解決了。

以上是我個人對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整合的一點粗淺看法,不到指出請各位專家斧正。謝謝。

c

2.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創造生動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提高認識,深刻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義和作用
我們要深刻認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扎實推進素質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增強課程整合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重要途徑。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將極大地豐富教育資源和適時更新各類知識,不僅有利於擴大課堂教學信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生活的質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提高辦學效益的根本途徑。
三、構建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構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真正意義上整合的關鍵措施。由於信息技術是作為教和學的工具,因而教學模式必須建立在"任務驅動性"的課程整合理念上,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構建現代化的教學模式。
1.構建以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技能和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新模式。信息技術課程並不能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教師在任務設計時要靈活創新,對於相同的知識點,在完成所要求的學科目標的前提下,要根據不同的學校環境、教師特長和社會背景等創設不同的情景任務進行教學,不能拘泥於教材或參考書所提供的材料。

3.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

當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已成為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只有準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概念、原則和方法,才能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含義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 ,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創造生動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原則 在教學實踐中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則 1.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為指導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 ,並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不僅僅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過程,它必將伴隨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可以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構建新型教學結構 當前教改的主要目標是創建新型教學結構 ,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教並重」的教學結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既是知識的建構者,又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而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其主要任務是為學習者建構恰當的學習情境,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信息。 3.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 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是實現課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設教學資源可結合教師開發和學生創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資源作為素材,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可以通過中國絡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教師也可以自行開發適用的教學資源。 4.結合各學科特點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在基於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 ,信息技術要服務於具體的學科學習任務。教師應結合各自學科特點去建構既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又能較好體現新型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 三、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從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來看,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 這是信息技術用於學科教學的最初表現形式 ,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低層次。教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或多媒體素材庫,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製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還可以利用模擬軟體來演示某些實驗現象。這樣通過合理的設計與選擇,計算機代替了幻燈、投影、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是指將信息技術以輔助教學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學,主要實現師生之間情感與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興趣開設一些專題或聊天室,並賦予學生自由開辟專題和聊天室的權力,使他們在課後有機會進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這些通訊工具與外界交流,獲取知識。 3.信息技術作為個別輔導工具 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運用練習型軟體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軟體,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熟練知識,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實現個別輔導式教學。此外,教學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 校園中國、互聯中國的建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由單調的文字教材變為信息密集、形式多樣、海量開放的資源庫。在這種豐富的資源環境下學習 ,能夠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局限於學習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能開闊思路,接觸到豐富的信息。 5.信息技術作為測評工具 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學習者的個別輔導工具 ,指導個別化學習,它的測評系統能及時向學習者提供學習效果的反饋信息,使學生明確學習中的長處與不足,便於有目的地調整學習。 6.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養學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強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 7.信息技術作為協作工具 計算機中國絡技術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現協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中國絡環境大大擴充了協作范圍 ,減少了協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分工協作,獲得共同進步,不僅學到知識與技能,而且在過程與方法上獲得收益,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體驗。 8.信息技術作為探究工具 現代信息技術正在為探究學習這種高層次認知活動提供越來越有力的支持。根據教學需要 ,創設一定的情境,並讓學習者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有利於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可靈活採用各種教學模式 1.探討式(協作學習式) 其授課程序是 :提出問題----分組研究----確定選題----自主學習----發布學習成果----信息反饋。這種教學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模式。 2.講解演示 講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師課堂講授與演示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所具備的圖像、動畫、語言和音樂的功能 ,發揮計算機所特有的交互性,將教材內容呈現給學生。該模式也可供學生作為個別教學的形式利用,通過選擇學習時間的長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與練習 操作與練習是當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教學模式。它是通過反復地練習使學生鞏固和熟練某些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速度和准確性。該模式的特點是計算機的即時反饋功能得到了恰當的應用。 4.個別指導 個別指導模式主要模擬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情景 ,即利用計算機扮演講課教師角色。它基本採用分支型程序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分成一系列教學單元,每次呈現只是一個概念或知識點。 5.對話 「對話」是指計算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計算機可以向學生提問 ,允許學生用自然語言回答,學生也可以向計算機提問。這種模式實現了計算機與學生間的「真正」對話。 6.教學游戲 教學游戲常常被用於產生一種較強烈的競爭性的學習環境 ,而其內容和環境都與教學目標相聯系,把知識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為一體,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寓教於玩」的作用。 7.模擬 模擬亦稱模擬 ,是指用計算機模模擬實現象或實現理論上的「理想模型」。這種模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8.計算機輔助測驗 計算機用於教學後 ,許多學校用計算機進行教學評價、測驗。由計算機顯示題目,考生在終端操作答題,計算機立即核對答案和評分。這種測驗能為考生及時提供反饋信息,還可以及時幫助學生澄清錯誤概念,特別適合於單元測驗和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9.問題解答 問題解答試圖給學生呈現一個或幾個問題情景 ,讓學生加以解決。該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給學生以挑戰,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0.發現式學習 發現式學習是屬於認知建構主義理論中的一種學習方法。通過計算機使學生置於構造好的環境中 ,並提供進行探索、分析、推導、計算等工具,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11.遠程輔導與在線討論 遠程輔導與在線討論的模式主要是指處於異地的學習者及教師利用 Internet中國絡通信技術所進行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中國絡,可以共同上課,共同討論問題,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學手段難以完成的事情。

4. 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化課堂教學

方法有如下: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1、信息技術整合於課程教學,不是被動地納入,而是主動地適應課程的發展,並與其和諧自然地融為一體。作為課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條件,它的飛速發展,必須引起一場學習的革命,使教師更新教學觀念,營造學習環境,完善教學模式,變革評價方法。讓課堂更精彩。

2、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融為一體。正因為信息技術既可以豐富視聽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為具體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圖像、聲音、文字與時代氣息為一體,教師使用這一媒體,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讓自己的課堂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整合中作為重要工具的信息技術,可以提高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知識的分割和學科間的隔離,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識體系統一聯結起來。這種整合是一種和諧,一重互動,而不等於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其基本特徵是它具有學科的交叉性和立足於能力的培養。

二、優化課堂教學:

1、信息技術簡單地應用於教學,而應該創設主動學習的情景,創造條件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習者強大的認知工具,最終達到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2、信息技術與其主體是課程,而並非是信息技術。教學中不能為運用信息技術而使用信息技術,甚至不惜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代價,應以課程目標為根本出發點,以改善學習者的學習為目的,選擇適用的信息技術。

3、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更新,既要繼承、發揚優秀的傳統經驗,又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創新精神。在整合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學習管理,加強課外輔導,重視學科基本素養的培養。在使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時候,不能否定傳統教學方式,生硬地使用信息技術。

4、信息化時代的教師必須有更高的素質。對教材的處理、學生的特點、教法的變革要能准確把握,同時,要積極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即獲取、選擇、加工信息的能力,由於信息的單一化轉變為多元化,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自由選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樣可能會使部分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使課堂無法調控,完不成教學任務,導致學生成績兩極分化。

5、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中,切忌好高騖遠,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既要勇於創新探索,又要善於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既要學習了解信息技術,又要深刻認識學科教學的真諦。

6、說明: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但整合不等於混合,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並了解學科教學的需求。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2)現代學習理論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教與學的層面上,每一種理論都具有其正確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沒有一種理論具有普適性,無論哪一個理論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論而成為惟一的指導理論。

(3)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對需要機械地記憶知識或具有操練和訓練教學目標的學習中突顯出來。

(4)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作用,則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控制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5)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給學生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環境和廣闊的建構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式地學習。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適當的內容重復,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通過信息技術設置情景,讓學生便於意義建構。

(4)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遵循哪些原則擴展閱讀: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但整合不等於混合,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並了解學科教學的需求。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2、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實施多樣性、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整合策略。對於學習類型和思維類型不同的人來說,他們所處的學習環境和所選擇的學習方法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如有的學生不能主動地對外來信息進行加工,喜歡有人際交流的學習環境,需要明確的指導和講授。

5. 信息技術應用時要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信息技術在課堂應用中應遵循的原則;

  1. 注重過程的原則;老師不要給學生准備好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案,我們不要;

    2.主動性原則;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學;

    3.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相結合的原則;網路環境下的個別化學習是指學生在集體環境下,運用;

    4.注重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原則;強調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並不是學有餘力的學生

6.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能力的原則是什麼

1、強調評價對教學的激勵、診斷和促進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撥和甄別功能;2、發揮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創造條件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3、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創造實踐;4、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5、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進行。

7. 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1、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不僅是技術手段更是一種學習方式建構在網路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這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標。信息技術作為媒體工具作用於教學過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學習質量;課程內容可以通過恰當的技術手段,把課程系統組織成為一個整體。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突出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之中,就要把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工具,把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日常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要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課程是實體,而技術是載體,課程內容需要通過恰當的技術形式呈現出來,從而形成有序的、系統性的課程體系。優秀的教學軟體其操作界面友好、交互性強、藝術表現力強等,能很好地反映出內容與技術之間的和諧統一。利用多媒體呈現具有聯想結構的特點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發現、探索學習的能力。2、整合是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的有機集合信息學習環境是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的有機集合,藉助信息技術而搭建的數字化學習環境,由教學軟體平台、學習系統平台、遠程教育系統以及各種資源網站等等所構成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信息加工處理和表達交流能力。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後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不僅僅是教師用來演示,還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讓學生知識重構,利用文字處理、圖像處理、信息集成的數字化工具,對課程知識內容進行重組、創作,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僅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讓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能夠使學生進行知識重構和創造。整合的關鍵是教師觀念的轉變和信息技術能力水平的提高。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越來越重視教學設計體現出人性化、交互性、自主性、綜合性等特點。3、將理念轉化為行動,做到「軟硬兼施」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取決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硬體、軟體、應用等,隨著硬體設備的逐步到位,如何發揮信息化投資效益,重視軟體、資源建設,盡快突破教育信息化面臨的瓶頸;由「重建設、輕應用」到「建設與應用並重」。建設數字化硬體環境,優先建設與教學密切相關的設備,為整合提供物質條件:比如數字教室、數字化辦公室、數字化校園建設等。建設教育教學軟體資源庫,搭建各種教學應用軟體平台,軟體只提供了處理教學或管理問題的工具,它必須要有加工的對象才能真正有價值,因此必須建設與軟體配套的教育資源,比如支持教學平台的教學資源、支持管理平台的管理信息資源等。4、緊密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各種形式的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要根據學科特點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如在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整合中,「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單元教學中,安排實踐性教學活動,利用互聯網收集到世界能源消耗增長數字和發展趨勢;世界已探明常規能源的貯量、新能源的利用和開發現狀及前景等;製作成演示文稿,以文字、圖形、圖片、圖像的形式展示給大家。

8.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原則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但整合不等於混合,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並了解學科教學的需求。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1.運用教育理論指導課程整合的實踐
現代學習理論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教與學的層面上,每一種理論都具有其正確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沒有一種理論具有普適性,無論哪一個理論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論而成為惟一的指導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對需要機械地記憶知識或具有操練和訓練教學目標的學習中突顯出來。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作用,則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控制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給學生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環境和廣闊的建構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式地學習。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適當的內容重復,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通過信息技術設置情景,讓學生便於意義建構。
2.根據學科特點構建整合的教學模式
每個學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科特點,它們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語言教學是培養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主要訓練學生在不同的場合,正確、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較好的與別人交流的能力。
數學屬於邏輯經驗學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則以及應用問題組成,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開發學生的認知潛能上。
物理和化學,則是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在教學中,應注意學生的觀察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做實驗的能力的培養。
如果需要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那麼用計算機的模擬實驗全部代替學生的親手實驗,將會違背學科的特點,背離教學目標中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3.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整合策略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實施多樣性、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整合策略。對於學習類型和思維類型不同的人來說,他們所處的學習環境和所選擇的學習方法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如有的學生不能主動地對外來信息進行加工,喜歡有人際交流的學習環境,需要明確的指導和講授。而有的學生在認知活動中,則更願意獨立學習、進行個人鑽研,更能適應結構鬆散的教學方法或個別化的學習環境。
4.「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來進行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
目前流行的教學設計理論主要有「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兩大類。理想的方法是將二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形成優勢互補「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而且,這種理論也正好能適應「既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的要求。將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
5.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
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台,對於同一任務,不同的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和選擇不同的工具來完成。這種個別化的教學策略,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既要為學生提供個別化的學習機會,又要組織學生開展協作學習。

9.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堅持哪些原則

在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學科的運用過程中我們還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
1、要適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與心理特點
小學生的思維是從直觀行動思維發展到具體形象思維,再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因此,兒童最初學習數學概念和規律時,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的演示可以讓學生從動作感知表象,再抽象概括,上升為理性認識。此外,小學生具有好奇、愛動的特點,新異事物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慾望,通過多媒體的演示,把形、聲、光結合起來,生動、形象、鮮明,感染力強,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課時,教材要求統計某路口在10分鍾內各種機動車輛通過的數量,並製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如只通過教師口頭的表述是難以描繪這一場景、營造學習氛圍。此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媒體計算機就能有效地演示一幅情景交融的畫面,學生非常直觀地通過電腦投影屏幕清晰地看見一輛輛的摩托車、小汽車、大客車、貨車通過路口,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興趣高漲,充分體現到實踐收集數據的真實感,優化了課堂教學,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要展開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學生的探索和發現
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要為理解數學的本質服務,作為一種數學學習的認知工具,由於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難以使學生直接感知的事物和形象直接有聲有色有序地呈現出來。所以在運用多媒體的時候,要注意展開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數學性質發現的過程與解題思路探索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經歷體驗與數學思考。
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利用計算機課件依次閃動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鮮艷的畫面,悅耳的聲音,對學生形成了強烈的多樣刺激,使學生正確認識了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並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的長方體表象。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探究,初步發現了長方體的特徵,這時利用課件就能發揮助學、驗證發現的作用。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的面時,可見展示長方體的上下、前後、左右兩個面會完全重合。引導學生觀察棱時,課件就會出現紅、藍、紫三種不同顏色的棱,進而閃動每種顏色的4條棱慢慢重合。從而非常生動地說明了長方體的12條棱可以分為三組,相對棱的長度相等。同學們面對自己的發現,心裡特別高興,特別自豪。
3、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隨著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更新和增加,要求適當加快教學進度,決定課堂容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的接受能力,多媒體手段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加快了學生的理解進程,相當於增強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從而縮短了學生對同樣內容的接受時間,為增大課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另一方面,課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書方式、速度的影響,尤其是當需要板書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圖比較多的課堂上,粉筆書寫和作圖對課堂的速度起到了較大的制約,利用多媒體技術存儲功能可以根據需要把一些圖形、題目、題目的分析或解答過程等預先存儲在電腦當中,課堂上適時地再現出來,還可以利用計算機高速處理信息的特點,在課堂上快速、准確地進行作圖,為課堂增加知識容量。通過計算機軟體,教師可以對教學目標信息實現實時控制,可以在任何時刻讓某段文字、某個圖形出現,也可以在任何時刻讓客觀存在們隱去;可以隨機作出圖像;可以對屏幕上出現的運動對象隨時干預,像電影定格一樣使之靜止在某一畫面上,以對某些需要強調的運動結果進行特寫;可以對圖形(或圖像)進行局部放大等等。這樣大大豐富教學手段,拓展了師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課堂效率。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探索和建構新型的教學模式,必須體現現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它要遵循如下基本原則:

(1)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要從知識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活動的導演者;(2)學生地位的轉變:學生要從被動聽講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3)媒體作用的轉變:把媒體從原來作為教師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識工具;(4)教學過程的轉變:把教學過程從傳統的邏輯分析講授過程,轉變為讓學生通過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意義建構過程來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1、直觀性原則。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由於現代教育技術集圖、文、聲、動畫於一體,能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復雜為簡單,它不但形象生動、信息量大,而且易於操作,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喚起學生的有意識或無意識注意,起到創設情境、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的作用,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的目的。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它畢竟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更不能體現學生的主動探索。因此,我們在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時,要正確處理好人機關系,始終堅持「以人

閱讀全文

與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遵循哪些原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