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道爾頓和阿伏加特羅提出的什麼論和什麼學說奠定近代
道爾頓提出的原子論和阿伏加特羅提出的分子學說奠定近代化學基礎。
道爾頓原子理論是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在十九世紀初提出來的。道爾頓原子論認為,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是原子,原子是單一的,獨立的,不可被分割的,在化學變化中保持著穩定的狀態,同類原子的屬性也是一致的。道爾頓原子理論,是人類第一次依據科學實驗的證據,成系統的闡述了微觀物質世界,是人類對認識物質世界的一次深刻的,具有飛躍性的成就。
1811年,阿伏加德羅詳細研究道爾頓原子論和蓋·呂薩克的氣體反應定律後提出分子學說.他首先肯定原子論和氣體反應定律都是正確的,關鍵是原子論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分子的存在.於是他提出分子假說如下:
(1)元素的最小單元是原子,但氣體的最小單元並非原子,而是由幾個原子組成的分子.也就是說,氣體由分子組成,而分子由原子構成.例如,氧氣、氫氣都是由雙原子分子組成的.氣態化合物則是由分子組成,而化學物的分子是由不同原子構成的.例如,氨氣由氨分子組成,而氨分子由3個氫原子和1個氮原子構成.
(2)在同溫同壓下,同體積的任何氣體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有了這兩條分子假說,道爾頓原子論和蓋·呂薩克的氣體反應體積定律就得到圓滿解釋.
直到1858年,阿伏加德羅死後3年,他的學生義大利年輕化學家康尼查羅(Cannizzaro,1826-1910)在德國卡爾斯魯厄召開的國際化學家代表會議上散發《化學哲學教程概要》的論文,把阿伏加德羅的分子學說用通俗語言闡明,才得到許多化學家贊同.不久康尼查羅又用分子學說原理測定許多物質分子量用實驗事實證明分子的存在,至此才使原子學說和分子學說統一成原子--分子學說.
(1)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2)分子不能用物理方法分割,但是用化學方法能使它分解.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是用化學方法不能分割的微粒.
(3)原子和分子都在不斷運動.原子和分子的種類不同,它們的大小、質量和性質也各不相同.
化學家們在通力合作下,幾乎經歷半個世紀的努力,化學界才確認原子--分子學說,它為近代化學的發展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也是化學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⑵ 近代化學理論的建立
奠定近代化學基礎的是原子論和分子論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但是,物質又是由什麼組成的呢?最早嘗試解答這個問題的是我國商朝末年的西伯昌(約公元前1140年),他認為:「易有太極,易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陰陽八卦來解釋物質的組成。
約公元前1400年,西方的自然哲學提出了物質結構的思想。希臘的泰立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母;黑拉克里特斯認為,萬物是由火生成的;亞里士多德在《發生和消滅》一書中論證物質構造時,以四種「原性」作為自然界最原始的性質,它們是熱、冷、干、濕,把它們成對地組合起來,便形成了四種「元素」,即火、氣、水、土,然後構成了各種物質。
上面這些論證都未能觸及物質結構的本質。在化學發展的歷史上,是英國的波義耳第一次給元素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他指出:「元素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它可以與其他元素相結合,形成化合物。但是,如果把元素從化合物中分離出來以後,它便不能再被分解為任何比它更簡單的東西了。」
波義耳還主張,不應該單純把化學看作是一種製造金屬、葯物等從事工藝的經驗性技藝,而應把它看成一門科學。因此,波義耳被認為是將化學確立為科學的人。
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物質是由元素構成的,那麼,元素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1803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創立的原子學說進一步解答了這個問題。
原子學說的主要內容有三點:1.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毀滅的微粒所組成,這種微粒稱為原子;2.同一種元素的原子的性質和質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質和質量不同;3.一定數目的兩種不同元素化合以後,便形成化合物。
原子學說成功地解釋了不少化學現象。隨後義大利化學家阿佛加德羅又於1811年提出了分子學說,進一步補充和發展了道爾頓的原子學說。他認為,許多物質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例如氧氣是以兩個氧原子組成的氧分子,而化合物實際上都是分子。從此以後,化學由宏觀進入到微觀的層次,使化學研究建立在原子和分子水平的基礎上。
⑶ 原子論原子論和 分子學說分子學說的創立,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該理論由 道爾頓道爾頓和 阿伏加
化學的發展史可分為三個階段,古代化學、近代化學、現代化學,在古代對化學的認識只停留在表象階段,到了近代,道爾頓和阿伏加德羅創立了原子論-分子學說,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
故答案為:原子論;分子學說;道爾頓;阿伏加德羅.
⑷ 近代化學理論的建立由什麼,什麼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論 初三化學
近代化學理論的建立由原子論(道爾頓)和分子論(阿伏伽德羅),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論.
⑸ 中國近代化學史
近代化學的孕育過程
近代自然科學革命
化學元素概念
燃素說
重要氣體的發現
分析化學的進展
近代化學的創建
氧化學說
第一張元素表
最早的化學基本定律
原子-分子學說
電化學的興起
伏打電堆
電解
電化當量
19世紀的分析化學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重量分析
容量分析
光學分析
比色分析
光譜分析
有機化學的興起
有機化合物元素分析
有機合成
有機化學結構理論的探討
基團論
取代學說
類型說的產生
核團學說
類型說的發展
原子價概念
碳鏈學說
化學鍵概念
原子價學說
化學結構概念
碳四價等同性
環狀結構
立體化學
無機化學的系統化
三元素組
螺旋圖
元素表
八音律表
周期表
有機合成化學的興起
合成染料
其他有機合成
合成葯品
合成香料
糖精
合成炸葯
電石化學
物理化學的建立
熱化學
反應熱
蓋斯定律
基爾霍夫定律
化學熱力學
質量作用定律和化學平衡
勒夏忒列原理
吉布斯方程
相律
逸度和活度
溶液理論
溶液性質的依數性
電離理論
膠體和表面化學
化學動力學
反應速率濃度的關系
反應速率與溫度的關系
反應級數
催化
催化本質
催化機理
催化反應的吸附理論
催化的應用
⑹ 近代化學的基礎是它們分別由什麼提出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發現者是
近代化學的基礎:原子論和分子學說
道爾頓:原子學說;阿伏加德羅:分子論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發現者:門捷列夫
⑺ 化學發展的歷史階段
1、萌芽時期
遠古的工藝化學時期。這時人類的制陶、冶金、釀酒、染色等工藝,主要是在實踐經驗的直接啟發下經過多少萬年摸索而來的,化學知識還沒有形成。這是化學的萌芽時期。
2、煉丹術和醫葯化學時期。
從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煉丹術士和煉金術士們,在皇宮、在教堂、在自己的家裡、在深山老林的煙熏火燎中,為求得長生不老的仙丹,為求得榮華富貴的黃金,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驗。
記載、總結煉丹術的書籍,在中國、阿拉伯、埃及、希臘都有不少。這一時期積累了許多物質間的化學變化,為化學的進一步發展准備了豐富的素材。
這是化學史上令我們驚嘆的雄渾的一幕。後來,煉丹術、煉金術幾經盛衰,使人們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學方法轉而在醫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當發揮。
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版了一些有關化學的書籍,第一次有了「化學」這個名詞。英語的chemistry起源於alchemy,即煉金術。
chemist至今還保留著兩個相關的含義:化學家和葯劑師。這些可以說是化學脫胎於煉金術和制葯業的文化遺跡了。
3、燃素時期
這個時期從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學的孕育時期。隨著冶金工業和實驗室經驗的積累,人們總結感性知識,進行化學變化的理論研究,使化學成為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
這一階段開始的標志是英國化學家波義耳為化學元素指明科學的概念。繼之,化學又借燃素說從煉金術中解放出來。燃素說認為可燃物能夠燃燒是因為它含有燃素。
燃燒過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過程,盡管這個理論是錯誤的,但它把大量的化學事實統一在一個概念之下,解釋了許多化學現象。
4、發展期
這個時期從1775年到1900年,是近代化學發展的時期。1775年前後,拉瓦錫用定量化學實驗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開創了定量化學時期,使化學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
19世紀初,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突出地強調了各種元素的原子的質量為其最基本的特徵,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與古代原子論的一個主要區別。
近代原子論使當時的化學知識和理論得到了合理的解釋,成為說明化學現象的統一理論。接著義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提出分子概念。
自從用原子-分子論來研究化學,化學才真正被確立為一門科學。這一時期,建立了不少化學基本定律。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和維勒發展了有機結構理論,這些都使化學成為一門系統的科學,也為現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5、現代化學時期
二十世紀初,量子論的發展使化學和物理學有了共同的語言,解決了化學上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化學又向生物學和地質學等學科滲透,使蛋白質、酶的結構問題得到逐步的解決。
(7)近代化學主要的主要理論有哪些擴展閱讀:
化學的歷史淵源非常古老,可以說從人類學會使用火,就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踐活動。我們的祖先鑽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驅趕猛獸,充分利用燃燒時的發光發熱現象。
當時這只是一種經驗的積累。化學知識的形成、化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它的發展,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歷史的前進。
燃素說的影響:
可燃物如炭和硫磺,燃燒以後只剩下很少的一點灰燼;緻密的金屬煅燒後得到的鍛灰較多,但很疏鬆。這一切給人的印象是,隨著火焰的升騰,什麼東西被帶走了。
當冶金工業得到長足發展後,人們希望總結燃燒現象本質的願望更加強烈了。1723年,德國哈雷大學的醫學與葯理學教授施塔爾出版了教科書《化學基礎》。
他繼承並發展了他的老師貝歇爾有關燃燒現象的解釋,形成了貫穿整個化學的完整、系統的理論。《化學基礎》是燃素說的代表作。
舍勒和普里斯特里發現氧氣的製法:
令後人尊敬的瑞典化學家舍勒的職業是葯劑師——chemist,他長期在小鎮徹平的葯房工作,生活貧困。白天,他在葯房為病人配製各種葯劑。一有時間,他就鑽進他的實驗室忙碌起來。
有一次,後院傳來一聲爆鳴,店主和顧客還在驚詫之中,舍勒滿臉是灰地跑來,興奮地拉著店主去看他新合成的化合物,忘記了一切。對這樣的店員,店主是又愛又氣,但從來不想辭退他。
因為舍勒是這個城市最好的葯劑師。到了晚上,舍勒可以自由支配時間,他更加專心致志地投入到他的實驗研究中。對於當時能見到的化學書籍里的實驗,他都重做一遍。
他所做的大量艱苦的實驗,使他合成了許多新化合物,例如氧氣、氯氣、焦酒石酸、錳酸鹽、高錳酸鹽、尿酸、硫化氫、升汞(氯化汞)、鉬酸、乳酸、乙醚等等。
他研究了不少物質的性質和成分,發現了白鎢礦等。至今還在使用的綠色顏料舍勒綠(Scheele』s green),就是舍勒發明的亞砷酸氫銅(CuHAsO3)。
如此之多的研究成果在十八世紀是絕無僅有的,但舍勒只發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直到1942年舍勒誕生二百周年的時候,他的全部實驗記錄、日記和書信才經過整理正式出版,共有八卷之多。
其中舍勒與當時不少化學家的通信引人注目。通信中有十分寶貴的想法和實驗過程,起到了互相交流和啟發的作用。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對舍勒十分推崇,使得舍勒在法國的聲譽比在瑞典國內還高。
在舍勒與大學教師甘恩的通信中,人們發現,由於舍勒發現了骨灰里有磷,啟發甘恩後來證明了骨頭裡面含有磷。在這之前,人們只知道尿里有磷。
1775年2月4日,33歲的舍勒當選為瑞典科學院院士。這時店主人已經去世,舍勒繼承了葯店,在他簡陋的實驗室里繼續科學實驗。
由於經常徹夜工作,加上寒冷和有害氣體的侵蝕,舍勒得了哮喘病。他依然不顧危險經常品嘗各種物質的味道——他要掌握物質各方面的性質。
他品嘗氫氰酸的時候,還不知道氫氰酸有劇毒。1786年5月21日,為化學的進步辛勞了一生的舍勒不幸去世,終年只有44歲。
⑻ 奠定近代化學基礎的是什麼
奠定近代化學基礎的是原子論和分子學說。
原子論和分子學說是認識和分析化學現象及本質的基礎,是奠定了近代化學基礎的理論。分子是由原子組成,原子則是用化學方法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粒子,它已失去了原物質(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的性質。
起源:
18世紀末,在化學領域里,人們發現物質在化學變化過程中一系列可確切描述的規律。這為原子理論成為一個科學理論提供了實驗依據。
19世紀初,道爾頓提出了他的原子理論來解釋化學中的現象。而有關原子是否真實存在的爭論,直到20世紀初愛因斯坦從分子運動論角度解釋布朗運動,並得到實驗驗證後,才真正得到肯定答案。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物理學家通過一系列與電磁學和放射性有關的實驗發現,原本認為「不可分割」的原子實際上是由一系列的亞原子粒子(主要有電子、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而這些粒子可以各自獨立存在。
⑼ 近代化學的基礎
一、近代原子論的建立 道爾頓最初提出的原子論的觀點並非完全正確。現今修正如下: 原子是由更小粒子(中子、電子、質子)構成,並非最小單位。現知構成物質最基本粒子為誇克和電子。 因元素有同位素的存在,故同一元素的原子,質量並非完全相同。 因元素有同量素的存在,故同一質量的原子,未必是同一元素。 同一種原子所組成的元素,因空間排列不同,性質亦不同,會形成同素異形體。 因人工核反應及放射性衰變現象的產生,證明原子在核反應中可再分裂。 在結晶化合物中,常發現晶體有缺陷,意即在晶體中應有原子的地方沒有了原子。在這種化合物中,原子比例常嚴重違背整數化合的規則。二、分子學說的建立 1811年,阿佛加德羅在法國《物理雜志》發表一篇經典性的論文,題為《論測定物體中原子相對重量及其化合物中數目比例的一種方法》,論述了有關原子量的測定,化學式的確立等,他根據蓋·呂薩克的實驗事實,進行了合理的推論,引入了分子概念。文章指出,原子是參加化學反應的最小質點,分子則是游離態單質或化合物能獨立存在最小質點。分子由原子組成,單質分子由相同元素的原子組成,化合物分子則由不同元素的若干原子組成。
⑽ 化學的理論體系有哪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所有的理論都是為了解釋實驗現象而存在的,而實驗現象又是千變萬化,不可復制的。
而不是推理其他的東西。
化學也是一門新興的科學,他的發展歷史很短。
「化學」一詞,若單從字面解釋就是「變化的科學」之意。化學如同物理皆為自然科學之基礎科學。很多人稱化學為「中心科學」(Central science),它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 化學對我們認識和利用物質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化學則是人類用以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門歷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學科,它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從開始用火的原始社會,到使用各種人造物質的現代社會,人類都在享用化學成果。人類的生活能夠不斷提高和改善,化學的貢獻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化學是重要的基礎科學之一,在與物理學、生物學、自然地理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相互滲透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也推動了其他學科和技術的發展。例如,核酸化學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學從細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學;對地球、月球和其他星體的化學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規律,發現了星際空間有簡單化合物的存在,為天體演化和現代宇宙學提供了實驗數據,還豐富了自然辯證法的內容!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化學的萌芽 古時候,原始人類為了他們的生存,在與自然界的種種災難進行抗爭中,發現和利用了火。原始人類從用火之時開始,由野蠻進入文明,同時也就開始了用化學方法認識和改造天然物質。燃燒就是一種化學現象。(火的發現和利用,改善了人類生存的條件,並使人類變得聰明而強大。)掌握了火以後,人類開始食用熟食;繼而人類又陸續發現了一些物質的變化,如發現在翠綠色的孔雀石等銅礦石上面燃燒炭火,會有紅色的銅生成。這樣,人類在逐步了解和利用這些物質的變化的過程中,製得了對人類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人類逐步學會了制陶、冶煉;以後又懂得了釀造、染色等等。這些有天然物質加工改造而成的製品,成為古代文明的標志。在這些生產實踐的基礎上,萌發了古代化學知識。 古人曾根據物質的某些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並企圖追溯其本原及其變化規律。公元前4世紀或更早,中國提出了陰陽五行學說,認為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組合而成的,而五行則是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成的。此說法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認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現象變化的根源。此說為中國煉丹術的理論基礎之一。 公元前4世紀,希臘也提出了與五行學說類似的火、風、土、水四元素說和古代原子論。這些樸素的元素思想,即為物質結構及其變化理論的萌芽。後來在中國出現了煉丹術,到了公元前2世紀的秦漢時代,煉丹術以頗為盛行,大致在公元7世紀傳到阿拉伯國家,與古希臘哲學相融合而形成阿拉伯煉丹術,阿拉伯煉丹術於中世紀傳入歐洲,形成歐洲煉金術,後逐步演進為近代的化學。 煉丹術的指導思想是深信物質能轉化,試圖在煉丹爐中人工合成金銀或修煉長生不老之葯。他們有目的的將各類物質搭配燒煉,進行實驗。為此涉及了研究物質變化用的各類器皿,如升華器、蒸餾器、研缽等,也創造了各種實驗方法,如研磨、混合、溶解、潔凈、灼燒、熔融、升華、密封等。 與此同時,進一步分類研究了各種物質的性質,特別是相互反應的性能。這些都為近代化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許多器具和方法經過改進後,仍然在今天的化學實驗中沿用。煉丹家在實驗過程中發明了火葯,發現了若干元素,製成了某些合金,還制出和提純了許多化合物,這些成果我們至今仍在利用
16世紀開始,歐洲工業生產蓬勃興起,推動了醫葯化學和冶金化學的創立和發展,使煉金術轉向生活和實際應用,繼而更加註意物質化學變化本身的研究。在元素的科學概念建立後,通過對燃燒現象的精密實驗研究,建立了科學的氧化理論和質量守恆定律,隨後又建立了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和化合量定律,為化學進一步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世紀初,建立了近代原子論,突出地強調了各種元素的原子的質量為其最基本的特徵,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與古代原子論的一個主要區別。近代原子論使當時的化學知識和理論得到了合理的解釋,成為說明化學現象的統一理論。分子假說提出了,建立了原子分子學說,為物質結構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後,不僅初步形成了無機化學的體系,並且與原子分子學說一起形成化學理論體系。
通過對礦物的分析,發現了許多新元素,加上對原子分子學說的實驗驗證,經典性的化學分析方法也有了自己的體系。草酸和尿素的合成、原子價概念的產生、苯的六環結構和碳價鍵四面體等學說的創立、酒石酸拆分成旋光異構體,以及分子的不對稱性等等的發現,導致有機化學結構理論的建立,使人們對分子本質的認識更加深入,並奠定了有機化學的基礎。
19世紀下半葉,熱力學等物理學理論以入化學之後,不僅澄清了化學平衡和反應速率的概念,而且可以定量地判斷化學反應中物質轉化的方向和條件。相繼建立了溶液理論、電離理論、電化學和化學動力學的理論基礎。物理化學的誕生,把化學從理論上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綜上,應該是在19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