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怎麼解釋漢字文化學

怎麼解釋漢字文化學

發布時間:2022-12-22 12:12:39

⑴ 漢字的文化是什麼

你好

漢字文化,是指書面語使用漢字,並形成一定文化體系的地域。固有詞的表記文字文字同漢字混合使用的例子很多。這一文化覆蓋區域包括漢字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及與古代中國有朝貢關系的地域。漢字文化的覆蓋地域稱為漢字文化圈。漢字文化圈中的越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經完全廢止漢字的官方使用,大韓民國仍保留使用部分漢字。但是,各國的古文仍然完全用漢字表記。

漢字與書法,西方現代心理學當中把字體當作人性格最鮮明的體現,記得福爾摩斯都在他的探案中對字體作過精闢的演繹推理。二十六個字母在不同的人筆下或張揚、或猶豫、或堅定、或遲疑。今天考察字體已經成為招聘職員的重要參考,一個人的性子或急噪、或起伏、或深謀遠慮、或小心翼翼,都直白地流露在筆尖的墨跡里。 但字體作為一種藝術卻是中國獨一無二的。羲獻父子、顏筋柳骨、顛張醉素,使書法作為文人的技能登入大雅之堂,也早早地躋身「琴棋書畫」四技的行列。今日,鍛煉書法已經是提高文化修養、修身養性的途徑,甚至書法已然是國人禮儀的基本要素。 漢字的字形本身就是藝術。每一個漢字方方正正、筋骨扎實、結構嚴謹,但又易於個性的駕馭。昔日象形的甲骨文早已中庸成了今天文件的文字,但漢字作為象形符號的表意功能始終未變。然而更令人稱道的是,每一個漢字似乎都有精巧的構圖,恰當的比例,使這個符號被賦予了太多的藝術內涵。當「京」字被抽象成一個奔跑的運動員形象之時,它的靈動,它的剛毅與柔美的融合打動了六十億人。當中國字被作為文身在歐美流行之時,這些符號,我們在乎的已不僅僅是它的含義。漢字是最美的。 正因為有藝術的漢字才能有藝術的書法。春秋戰國時蒼頡的文字已經被各國變換成了互不相象的異體。戰亂可以滋生一大批憂國憂民,奔走各國的縱橫家,也可以滋生一大批一心想拯救社會、扶助國君的諸子,卻無法使文人們琢磨如何改進他的字體。即使老莊、鍾子期余伯牙這類耳根清凈者,也未必會放棄通行官方的大纂。加之此時字都寫在竹簡或帛上,比起在紙上創作的游刃有餘,是頗顯困難的,但大纂從字體繁間來講已經比甲骨文和祭祀器皿上的金文已是很大進步。漢字從這時候起,已經與絕對意義上的象形文字說再見。這是由書寫器具上的革新決定的。我們必須承認字體和書法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每一次字體的出現,都是一定基礎的成果,是衍變得到的。一個朝代的歷史條件通過對人的生活思維的影響來影響著字體的衍變速度。我們可以翻一翻《爾雅》或是《說文解字》來找找漢字衍變的足跡。 秦朝因大纂筆畫復雜,不適應統一後繁忙的公務需要,於是在統一文字改用省去了很多筆畫的小纂。但這樣仍不方便,於是程邈在監獄里創立了隸書來幫助他抄寫公文。秦始皇聞訊大悅,免其罪,封御史。隸書得以廣泛流行。這樣歷史條件的成熟,即統一的國家催生了字體的革新。魏晉時期,士人減省隸書的波磔,狂用楷書。這種規范、鏗鏘有力的字體時至今日都被視作是字跡工整、書寫規范的典型並被作為範本,令廣大「不拘一格」的同志唏噓不已。但不管怎樣,楷書的筆鋒和筋骨,一股嚴正之風卻是足以擔當正統的名號的。 這時慶祝官體字的時代結束。很快東晉王羲之就以獨具個性的行書震撼了古今。這樣的行書,拋棄了楷書的規范,卻繼承了它的浩然正氣。屏棄了草書的放肆,卻遺留了它的癲狂。行書筆畫連貫流暢,不拘泥於點滴,足是寫字者自信和自主的性格體現。既打破了楷書的禮儀規范,又不肯像草書那樣隨意,卻是大家風度。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米芾,用他們的灑脫寫下了一幅幅氣勢恢弘的書卷。 草書即章草、今草、狂草較之行書出現更早,因為早有狂人不喜歡楷書或隸書的格套迫不及待想要直抒胸臆了。章草始於漢初,是隸書的草體,今草之後的狂草,由唐人張旭所創,其狂野放縱似游龍一般的連書將書者狂放不羈的個性顯露無遺。但草書雖然無定法,但它的落筆、起承和結構都恰倒好處,極具美感,決不像某些人以為字跡潦草的就是草書,這是對藝術的褻瀆。 漢代以後各大書體相繼出現,既是越來越擴大的國家的公務需要,同時也是文景「黃老無為」影響下的產物,還是晉代隱士之風的傑作。總之只有這樣一個中國才能產生這樣的書法。它屬於「士」這個中國特色的階層,屬於漢字,更屬於中國文化。 練楷書可以使人心若止水,培養耐性,練行書可以使人揮灑自如,練草書大可高呼一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之後狂書一篇,彰顯豪邁之大氣。因此書法本身就是修身養性的良葯。也難怪中國文人和帝王對它如此的偏愛。唐太宗為了得到《蘭亭集序》不擇手段,終始之埋入墳底,不見天日。這時候,書法,甚至超越了藝術。

漢字文化解讀(書)
內容簡介
一 .漢字文化蘊含在漢字的形體和本義之中。解釋漢字的形義來源,必然涉及該字的文化特點。
二. 本書分為三卷。第一卷526字,是許書解形釋義可信或基本可信者。第二卷262字,是後世學者糾正許君解形或釋義有誤,甚至解說形義均誤者。第三卷214字,形體或本義未詳,或形義來源均未詳者,我作了新的考證。其中約一半是拙著《漢字形義考源》中所釋之字,刪節後合在此卷之中。其餘百多個字的形義來源是1998和1999兩年考證所得,為節省篇幅,一般沒有或很少列舉各家之說。
三 .每卷的字頭依《說文解字》的順序排列。
四. 每個字頭標出的音讀。音讀後面的是《說文解字》原文。
五 .所解之字說明結構類型。漢字的結構類型迄無定論。
六 .所用古文字形體和例句書籍,《甲骨文合集》簡稱《合》,《小屯南地甲骨》簡稱《屯》,《懷特氏所藏甲骨集》簡稱《懷》,《英國所藏甲骨集》簡稱《英》,金文引自《金文編》《殷周金文集錄》,古文、籀文、篆文引自《說文解字》,其他古文字形體來自《漢語大字典》。
七 .為了便於理解例句文意在某些字後面用圓括弧標出帶注釋性的字。
八 .依照原文引用。
九 .甲骨文辭例句中的缺文和引用時省略的文字,按當今有關著作習慣,用……表示。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⑵ 關於漢字文化學的

「文」,在先秦時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別講,「文」指獨體字;「字」指合體字。籠統地說,都泛指文字
飾以篆文。――《後漢書·張衡傳》
分文析字。――《漢書·劉歆傳》
夫文,止戈為武。――《左傳·宣公十二年》
距洞數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文曰「天啟壬戌秋日」。――明·魏學洢《核舟記》
文曰「初平山尺」。

美國社會學家L •布魯姆等人認為文化的概念是指「在群體經歷中產生的代代相傳的共同的思維與信仰方式,它是一個社會的生活方式以及適用於其成員的知識、信仰、習俗和技能。」另一個美國學5者F•R•魯特則認為, 「文化可以定義為某一特定的人類社會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即一代又一代延續下來的獨特的思維方針、觀念、感情、信仰和行為」 這兩種說法強調了文化是人類在行為和觀念方面的一種生活方式,比較適用於分析市場營銷中文化的含義。我們可以把市場營銷中的文化含義表述為: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生活方式,其實質是一種精神文化。它反映在人們的日常行為(行為文化)和思想觀念(觀念文化)中,其構成要素包括:語言、「身體」語言、教育、思想觀念、風俗習慣與禁忌、宗教信仰等。

⑶ 說一下:漢字文化學和漢字學,文化語言學的關系. 最好能舉例說明啊,拜託

文化語言學是大概念,包含了漢字文化學和文字學的內容。主要是研究文化與語言的關系。因為文化的范圍廣所以這里包含的內容也雜。如漢字與性別、與年齡、與政治等等。不僅包含了文化與語言的關系也包含了與文字的關系。
文字學包含在漢字文化學中。前者主要研究漢字。漢字學本來與訓詁學、音韻學就分開了。比如研究漢字的形體、漢字的發展、漢字的規范等等內容。後者是從文化的角度闡釋漢字。除了研究漢字本身外還可以研究漢字的文化內涵。比如漢字與政治、漢字與歷史、漢字與婚俗、漢字與戰爭等。

⑷ 中國漢字文化

中國漢字文化
有獎勵寫回答共8個回答
很傻e很天真
TA獲得超過883個贊
聊聊
關注
成為第5位粉絲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元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於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並加以普及。
對於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於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於高峰期——並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於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並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

⑸ 關於漢字與文化

漫談漢字與漢文化

文化,從廣義上講,它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從狹義上說,它只著眼於精神方面,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民族心態、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等。這里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較寬泛的理解的。

何九盈先生在《漢字文化學》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產物,又服務於文化,促進文化的發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漢字作為自源文字,是漢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它是漢文化的產物。先有漢文化,然後才有漢字,但它又服務於漢文化,對促進漢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們從「以漢字構形理據看漢字的文化內涵」和「以漢字形為本體看產生的文化現象」兩個方面,舉例性地說明漢字與漢文化的密切關系。

一、 以漢字構形理據看漢字的文化內涵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經說過:「依照今日訓沽學之標准,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漢字作為語素文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在它的自身結構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我們探究漢字字形的構字理據,可以發現漢民族諸多的文化特徵。

現在和錢幣有關的字,像財、貨、貢、貧、賑、費、賞、贈、貪、貸、賒、賄賂之類都屬貝部,貝不過是一種介殼,為什麼可以用它來表示錢幣的含義呢?東漢許慎在《說文》里解釋說:「古者貨貝而寶龜,……至秦廢貝行錢。」可見中國古代曾經用貝殼當作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後才廢貝行錢,但是這種古代的貨幣制度在文字的形體上還保存著它的蛻形。

查《說文》,竹部的漢字共有147個,為何如此呢?這就在於中國盛產竹子。我國有370多種竹子,約佔世界竹類的三分之一。秦漢時的北方由於氣候比現在溫和,黃河以北地區還產竹。富饒的竹源,使我國在殷商時代就跨入了竹子文明時代。僅殷商時代誕生的竹簡就延續了兩千多年,構築了中華民族的竹文化。從遠古的女媧用竹做笙簧,羿使用弓箭「射九日」神話始,我國人民種竹、愛竹、用竹盛行。漢民族的衣食住行同竹子發生了密切的關系,在漢字中留下了竹文化的鮮明印記。

漢語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漢字都從心旁(或心的變形),如:想、忘、忠、恕、怨、愁、憶、惱、悅、憚、慍、恭、慕。這是古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一種觀念的反映,我們的先人認為心這個器官是專管思考的,心是思維的器官。《孟子 · 告子上》曰:「心之官則思。」這就是明證。鑒於先人們這種文化認識,於是在造字時,留下了一批從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漢字。

現在的紙是用竹質和木皮等製造的,但是當初造字時紙字為什麼從系呢?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在東漢蔡倫沒有發明造紙的新方法和新質料以前,中國曾經用絲絮造過紙的。

我們從「斬」字的結構看,可以證明古代有一種車裂的酷刑。《說文》雲:「斬從車斤,斬法車裂也。」清人段玉裁註:「此說從車之意。蓋古用車裂,後人乃法車裂之意而用鐵鉞,故字亦從車,斤者鐵鉞之類也。」顯然,古代這種「蠻性的遺留」,今人也不必為之諱言的。

楊成能先生在《由文字學上推得之先民文化遺跡》一文中認為,從《說文》中「見從某部字之多少,即可見某物於先民文化之關系密切與否。觀從土之字一百三十,從金之字一百九十五,則可推知金屬與先民文化之關系視土為繁。又觀從馬之字凡百十有五,從牛之字凡四十有五,則可見馬屬與先民文化之關系,較牛為重。」這種比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外,我們從新字的產生和舊字的消亡中,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變動。新字的出現和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文化科學各方面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從「金」旁的字,兩周以後才大量出現,「鐵」字不見於兩周金文,所以從「金」的字的大量出現,只有在青銅器高度發達以後才有可能。而「鐵」字也只有在能夠生產「鐵」的條件下才能夠創造出來。再如從竹的「箴」到金屬的「針」(繁體字左為「金」,右為「咸」),也有一個從竹針發展到金屬制針的歷史過程。就是到了現當代,由於化學的突飛猛進的發展,發現了若干新的化學元素,為此,表示新的化學元素的新造漢字共計有56個,如:氧、氯、氟、氖、碳等。
在《說文》里有不少從「馬」、從「牛」、從「羊」的字,有關於性別的,有關於年齡的,有關於形狀的,有關於顏色的,有關於動作品性的,不一而足。如:公馬叫「騭」(zhì),紅黃色的馬叫「騂」(xīng), 長髦牛叫「犛」(máo),被閹過的羊叫「羯」(jié),等等。這些字也只有在畜牧業高度發展後才能出現。同樣,隨著由畜牧業為主的社會過渡到農業為主的社會,上述這些「字」所代表的事物並未消失,可代表它們的「字」都逐漸消亡了,有的乾脆成了「死字」。張世祿先生的《文字上之古代社會觀》,就試圖用文字來證明「人類社會之演進,大都由漁獵而畜牧,由畜牧而耕稼」的。

總之,漢字中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折射出古代的社會生活、社會意識、民族風情等等,這些都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極好史料。

二、 以漢字形為本體看產生的文化現象

漢字產生以後,以漢字形為本體出現了許多漢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列舉如下:

1、對偶和對聯

對偶就是連用一對長度相等、結構相同、語義相關的語句,使表達均勻對稱的一種修辭格。漢語的書寫形式漢字是方塊字,每個音節寫在紙上佔有的空間也相同。對偶是漢語修辭格中所特有的,是最具有漢民族特色的一種修辭手段,它深深植根於漢文化之中。像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的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都要求用嚴格的對偶句,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杜甫《登高》)。古典小說各章回的標題,多採用對偶,精煉地概括本回的中心,如「林教頭刺配滄州道,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水滸傳》)、「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紅樓夢》)。

對聯是對偶中的一種特殊格式,是寫在紙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頭上、柱子上的對偶語句。過年過節貼對聯,已成為漢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春聯、婚聯、輓聯、店聯、楹聯,就是一部大書,各有千秋佳作。這里僅以對聯廣告為例說說。

廣告運用對聯這種形式,也有很長歷史。據說號稱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紀曉嵐是個對對子的高手,他為大柵欄一家剃頭店寫了一副門聯:「雖然毫發技藝,卻是頂上功夫」。上世紀30年代有一種「三星白蘭地」的酒一直銷路不暢,結果廠主想出一個絕招,在報上公開為一副上聯徵求下聯,上聯是「五月黃梅天」,應征者多如潮湧,當然最匹配的下聯是「三星白蘭地」。依靠這副對聯,「三星白蘭地」名聲大振,生意興隆。上海的「寬鼎皮裝」也專門徵集過對聯廣告語,中選的是:「寬讓三分利,鼎新一品裝」。其他廣告對聯如:「與時空同在,似日月常輝」(雷達表)、「少一份雜訊,多一份寧靜」(雙鹿牌冰箱)、「百貨百態百問不煩,千客千意千拿不厭」(百貨店)、「安全來自長期警惕,事故源於瞬間麻痹」(交通安全公益廣告)、「以平常心接納人生萬種風情,用大眼光飽覽全球時代女性」(《女性大世界》雜志)。

2、析字、借字和聯邊

析字就是把一個漢字拆成幾個能表意的有一定獨立性的字的一種修辭格。如:

「對!找他!今天我章世昭豁出來跟『工人階級』掰了!」工會主席不跟他倆「掰」。掰?--手分手?才不呢!工會主席緊緊地、友好之至地跟他倆握手,(梁曉聲《預碎》)

這里的「掰」字被拆成「手」「分」「手」,就是一種析字。

漢字單音的,音同音近現象較為嚴重,口語中常容易混淆,所以漢人的姓往往有一個析字的代稱,如「十八子李」「弓長張」「立早章」「口天吳」「古月胡」等。再像為了表意含蓄,將「分」析為「八刀」(「打八刀」指解除婚約)、將「老鴇」的「鴇」析為「七十鳥」、將「謝」析為「言身寸」等。其他再如析字對:「一明分日月,五嶽各丘山」,「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析字詩:「日月明朝昏,山風嵐自起。石皮破仍堅,古木枯不死。可人何當來,意若重千里。永言詠黃鶴,志士心未已。」(南宋劉一止《山中作拆字語寄江子我郎中》,「詠」的異體字是左「言」右「永」。)
再如宋代李禺夫妻互憶迴文詩:

正讀是夫思妻:

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
途路阻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倒讀是妻思夫:

兒憶父兮妻憶夫,寂寥長守夜燈孤。
遲回寄雁無音訊,久別離人阻路途。
詩韻和成難下筆,酒杯一酌怕空壺。
知心幾見曾來往,水隔山遙望眼枯。

寶塔詩,顧名思義,形似寶塔。如唐代白居易寫過這樣一首寶塔詩:


綺美,鑲奇。
明月夜,落花時。
能助歡笑,也傷別離。
調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王下只應我愛,世間唯有君知。
自從都尉別蘇句,便到司空送白辭。

胡適《追想胡明復》一文中,也引到兩首寶塔詩:

那時候我正開始作白話詩,常同一班朋友討論文學的問題。明復有一天忽然寄了兩首打油詩來,不但是白話的,竟是土白的。……第二首是一首「寶塔詩」:

痴!
適之!
勿讀書!
香煙一支!
單做白話詩!
說時快,做時遲!
一 做 就 是 三 小 時!

我也答他一首「寶塔詩」:

咦!
希奇!
胡格里,
覅我做詩!
這話不須提。
我做詩快得希,
從來不用三小時,
提起筆何用費心思,
筆尖兒嗤嗤嗤嗤地飛,
也不管寶塔詩有幾層兒!

這種朋友游戲的樂處,可憐如今都成了永不回來的陳跡了!

我們從迴文詩、寶塔詩來看,它們都牢牢依附於漢字方塊字特殊表意特點或形體結構才得以成立的,而且大多屬於文字游戲性質。

另外,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通過點畫運動來表現一定情感、意蘊的藝術。篆刻是我國具有藝術價值的印章鐫刻,它由古代印章多用篆書入印而得名。這兩個特殊的藝術門類,也都是依賴於漢字而產生的,當是不言而喻的。

這里再補充一點,通過漢字形體也形成了一部分詞語進入漢語詞彙之中,詞如:井田制、人字形、國字臉、之字形、金字塔、田字格;成語如:十字街頭、止戈為武、利旁倚刀、烏焉成馬、魯魚帝虎、亥豕相望(前三個都是在借字或析字的基礎上產生的;後三個都形容文字錯訛多,前提是漢字中存在著形近字);歇後語如:自大加一點--臭、王字少一橫--有點土、王奶奶和玉奶奶--差一點;諺語如:田養豬,豬養田、人欺地,地欺人;等。

綜前所述,我們不難對漢字與漢文化的密切關系,有一個更為深入的了解。正鑒於它們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漢字文化學應運而生。這個新興學科的任務之一就是「探討漢字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也就是從漢字入手研究中國文化,從文化學的角度研究漢字」(何九盈等主編《中國漢字文化大觀 · 前言》)。我們相信,在一代學人的努力下,漢字與漢文化問題的研究,一定會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

閱讀全文

與怎麼解釋漢字文化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