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判斷有機物極性的大小
判斷有機物極性的大小如下:
極性仍是取決於各自的對稱程度是否將鍵的極性完全抵消。當某分子並不因其中C—Cσ鍵的旋轉而引起碳干排布不同的構象時,構型則絕對對稱,分子無極性。將其分子中H原子全部用CH3所替代,分子的偶極矩仍為零。
作為以烷烴為主要成分的汽油、石蠟,其中可能含有非極性的分子構象,但從整體來說,同絕大多數烴的分子一樣,它們也是具有極性的,只是由於其中C—H鍵的極性極弱,其偶極矩極小。烴類的偶極矩一般小於1D。
在不飽和烴中尚有以Sp2、Sp雜化方式成鍵的碳原子,鍵的極性及分子的極性均較相應的飽和鍵烴強,炔烴的極性較烯烴強。至於烴的衍生物,常見的除四鹵化碳,六鹵乙烷、四鹵乙烷、對二鹵苯、對二硝基苯、間三鹵苯等非極性的烴分子中。
氫原子或CH3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團全部或部分以完全對稱的方式所取代的產物等少數物質外,多數都具有極性,分子的偶極矩較相應的烴大,一般大於1D。
(1)有機化學中極性小的物質有哪些擴展閱讀:
極性分子應用
有機物的分子除少數為非極性分子外,大多數是具有極性的。其偶極矩不少還比水大,如一氯甲烷為1.87D、一氯乙浣為2.05D、溴苯為1.70D、乙醛為2.69D、丙酮為2.88D、硝基酸為4.22D、乙醇為1.69D,有機物的極性並不都很弱。
與無機物相比較,有機物是弱極性,作為常見的有機物之一的汽油,盡管其主要成分的偶極矩不大,在教學中往往將汽油及烷烴等視為非極性的。但烷有烴等有無極性是個是非問題,在教學中尤其在師范院校化學專業的教學中,不宜進行如此處理而不加任何說明。
否則容易引起學生錯覺,往往不加考慮地認為烷及烴的分子都絕對對稱的、均無極性,而將問題簡單化、絕對化、對本身的業務進修及今後的教學工作都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所以不管因為什麼原因在教學中至少都必須明確說明。
⑵ 高中有機化學常見溶劑及可溶、分層物質(分層後上面是什麼下面是什麼),萃取常用試劑及現象
首先從溶解度入手,加入物質後出現什麼現象跟兩種溶劑有關。如在水中加入乙醇,不會看到分層,因為乙醇和水互溶;若在水中加入苯則會分層,因為不互溶。
接著再考慮密度的問題。對於兩種不互溶的試劑,密度大的在下層,反之在上層。
例:
苯加入溴水中,溶劑為苯和水,不互溶,故分層。又由於苯是烴類,密度低於水,在上層。故分兩層,苯於上層,水於下層。進一步,由於含溴,需要考慮溴在兩種溶劑中的溶解度。溴更溶於有機溶劑,因為溴的極性小,相似相溶,水的極性大於苯,故溴更易溶於苯。因此,溴水中加入苯後,會分層,且由於溴更易溶於苯,溴會大量集中於上層(即苯層),則,上層呈現溴的顏色,棕色。分析完畢。加入甲苯同理。
⑶ 常見溶劑的極性大小順序
水(H2O)>甲醇(MeOH)>乙醇(EtOH)>丙酮(Me2CO)>正丁醇(n-BuOH)>乙酸乙酯(EtOAc)>乙醚(Et2O)>氯仿(CHCl3)>苯(C6H6)>四氯化碳(CCl4)>正己烷≈石油醚(Pet.et)。
其中甲醇、乙醇和丙酮三種溶劑能與水互溶,正丁醇是所有與水不相容(分層)的有機溶劑中極性最大的,常用於萃取苷類成分。氯仿是唯一比重比水重的溶劑。
混合溶劑的極性順序:苯∶氯仿(1+1)→環己烷∶乙酸乙酯(8+2)→氯仿∶丙酮(95+5)→苯∶
丙酮(9+1)→苯∶乙酸乙酯(8+2)→氯仿∶乙醚(9+1)→苯∶甲醇(95+5)→苯∶乙醚(6+4)→環己烷
乙酸乙酯(1+1)→氯仿∶乙醚(8+2)→氯仿∶甲醇(99+1)→苯∶甲醇(9+1)→氯仿∶丙酮(85+15)→苯∶乙醚(4+6)→苯∶乙酸乙酯(1+1)→氯仿
甲醇(95+5)→氯仿∶丙酮(7+3)→苯∶乙酸乙酯(3+7)→苯∶乙醚(1+9)→乙醚∶甲醇(99+1)→乙酸乙酯∶甲醇(99+1)→苯∶丙酮(1+1)→氯仿∶甲醇(9+1)
拓展資料:
水不具有任何葯理與毒理作用,且廉價易得。所以水是最常用的和最為人體所耐受的極性溶劑。水能與乙醇、甘油、丙二醇及其他極性溶劑以任意比例混合。
水能溶解無機鹽以及糖、蛋白質等多種極性有機物。液體制劑用水應以蒸餾水為宜。水的化學活性較有機溶劑強,能使某些葯物水解,也容易增殖微生物,使葯物霉變與酸敗,所以一般以水為溶劑的制劑不宜久貯。在使用水作溶劑時,要考慮葯物的穩定性以及是否產生配伍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