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曉兵的人物簡介
教授,博士生導師。1971年8月出生,任《化學感測器》雜志編委、《大學化學概論》課程負責人。獲湖南大學有機化工工學學士(1993年)、有機化學理學碩士(1998年)、分析化學理學博士學位(2001年)。研究方向為新型功能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及化學生物感測技術。
Ⅱ 劉寶紅的專家簡介
於2002和2004年5-6月在瑞士洛桑高等理工學院(EPFL)學術交流與合作,2005年巴黎高師(Ecole Normale Superieure)邀請訪問教授,2006年Perpignan大學邀請訪問教授,2006年獲得中瑞科技合作研究基金。先後主持和參與完成國家基金委重大及面上項目、863項目、973子課題、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及上海市科委專項等課題研究,研究領域:生物分子光電化學分析、基於功能納米材料的生物感測器、晶元微分析系統、蛋白質組分析新方法和新技術等,在SCI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被同行引用300多次,獲3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005年獲得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獎提名一等獎,2001和2005年分別獲得上海市科技啟明星及跟蹤,復旦大學首屆世紀之星,1998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目前任復旦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培養指導碩士生6名,博士生3名,講授本科生專業基礎課《分析化學》以及研究生《分析化學進展》等課程。擔任《化學感測器》編委。
另有同名劉寶紅,畢業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MBA,專修供應鏈管理,現在矽谷從事供應鏈管理。從業半導體設備製造,先從事供應商管理,現負責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備件供應鏈庫存控制與規劃。攻讀商學院期間,擔任美國高級采購中心(CAPS Research)研究助理,協助供應鏈戰略成本控制、逆向競標、電子采購等研究。發表文章十餘篇,發表在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物流管理》、《CIO Weekly》等期刊或雜志。有意幫助國內企業引進國際上成熟的戰略采購、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成果。
Ⅲ 王平的社會職務
國際嗅覺與化學感測技術學會成員,國際化學感測器會議亞太區執委會委員,亞洲化學感測器會議國際執委會委員,全國高校感測技術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生物醫學測量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離子敏生物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生物醫學感測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等,國際刊物《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Nature子刊)》,《Scientific Journal of Microelectronics》等編委;《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Sensors & Actuators A, B》,《IEEESensors Journal》及《Sensors Letters》等刊物特約編輯或審稿人;《感測技術學報》副主編,《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等編委;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生物感測器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生物醫學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
Ⅳ 龐代文的擔任職位
國際雜志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SCI源刊)編委、國際學術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國際顧問編委、《科學通報》特邀編輯、《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學報》、《分析科學學報》、《化學感測器》等期刊編委;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九屆和第十屆化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現任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化學會應用化學學科委員會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化學感測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委員會委員、「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分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化學生物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82年獲武大電化學專業學士學位,92年獲武大電化學專業博士學位,92-94年武大生物學博士後,94年副教授,96年教授,98年博導,97-98年美國康奈爾(Cornell)大學合作研究,02年6-7月法國巴黎七大特邀訪問教授,02年9-10月美國康奈爾大學、加州州立大學高訪學者,03年12月-04年6月香港理工大學Croucher學者。
Ⅳ 有哪些重要的電化學專業期刊,各有什麼特點(8種以上)
1、electrochimica acta 3.777
偏重的研究方向 電化學(2) 電容器(1) 電化學感測器(1) 納米電鍍(1) 電極材料(1) 電分析(1) 鋰電池(1) 納米材料(1) 電沉積(1)
審稿速度 平均1.44個月的審稿周期
投稿平均命中率為 :60.71%
2、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2.279
發表時間過長,算起來從投稿到網上先行發表,大約用了半年時間。 要有創新性,如果已經在較高檔次文章的通訊上(如前面的Chem. Commun.)發表了,再將詳細的研究論文發在該刊上應該是比較容易了。
3、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5.437
偏重的研究方向 感測器(1) 電化學分析(1) Electrochemestry(1) Biosensor(1)
審稿速度 平均1.6個月的審稿周期
投稿命中率 投稿平均命中率為 :31%
【投稿方式】Online Submission
【投稿費用】免費。彩色圖片是否需要花錢不清楚。
【投稿感受】簡稱為BB,是elsevier旗下的一本月刊雜志,主要刊登生物感測器相關領域的工作,尤以電化學感測器居多,檢測對象最喜歡的則是葡萄糖(glucose biosensors),中國人投的比較多。近兩年影響因子直線上升,05年3.463,06年4.132,07年已升到5.061。讀研以來,我共投過此期刊三次,第一次被拒,後兩次均小改後接受。審稿時間一般為兩個月左右,投稿後狀態變化一般為「Submitted to the journal--> with editor-->under review--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Decision」,審稿人一般為兩到三個。該期刊對創新性要求不是很高,但最近由於IF升的高估計會提高標准了。文章類型有全文(full paper)和通訊(short communication)兩類。文章接受後一般2周內即online,4個月左右後能出卷/頁碼號。
4、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4.425
偏重的研究方向 鋰電池(2) 電化學(2) 多孔材料(1) 納米電極材料(1)
審稿速度 平均1個月的審稿周期
投稿命中率 投稿平均命中率為 :25%
ELECTROCHEM COMMUN是電化學領域的權威期刊。審稿速度快,編輯效率高,一般8-14天有初審意見,如果順利一個月左右就見刊了。期刊要求短小精悍,強調新穎。電化學期刊的影響因子總體不高,不過這些年有所抬頭,本刊的分數也隨之迅速增長。該刊作為國際電化學的旗艦期刊,其上的優秀文章領導著電化學領域的發展方向。
5、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1.836
電化學分類下的 3 區期刊,審稿速度非常慢,一般要超過3個月。
6、ionics 1.674
電化學分類下的 4 區期刊,平均2.8 個月的審稿周期,出版地在德國
7、Bioelectrochemistry 3.947
電化學分類下的 3 區期刊,電化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和生理學等多學科交叉點上的邊緣學科——生物電化學,偏重感測器
8、electrochemistry 0.934
偏重的研究方向 化學科學(3) 物理化學(3) 電化學(3) 工程與材料(1) 金屬材料(1) 金屬材料的磨損與磨蝕(1) ,電化學分類下的 4 區期刊,平均1個月的審稿周期
Ⅵ 吳海龍的介紹
吳海龍,1961年生,浙江舟山定海人,理學博士(湖南大學,分析化學)、工學博士(日本千葉大學,應用化學)。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學教授(1999- ,二級)、博士生導師、顧問(2010.01--),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學科建設責任人(2001-)。曾兼任湖南大學研究生部副主任(1992.04-1993.06;1998.04- 1999.10)、教務處副處長(1999.11-2001.10);化學生物感測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南大學)建設項目具體負責人(2001.7-2002.11)、常務副主任(2001.10-2005.03)、主任(2005.03-2007.03;2007.03--2009.12)。兼任中國化學會有機分析專業委員會委員(2007.01- )和副主任委員(2009.01- ),計算機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2005.01- )和副主任委員(2010.06- ),分析化學學科委員會委員(2006.01-2010.12);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常務理事兼化學感測器專業委員會主任、近紅外光譜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化檢驗分會副主任兼化學測試專業委員會主任等。任《分析化學》、《光譜學與光譜分析》等九種學術期刊編委。在化學計量學、化學生物感測技術等方向發表學術論文逾210篇,其中SCI論文逾160篇,被SCI等直接引用逾1800篇次,正面他引逾1200篇次。參編著學術書籍7本中8章節(約17萬字),主譯著「化學計量學實用指南」(61萬字)。指導培養博士研究生畢業12名、在學8名;指導培養碩士研究生畢業逾30名、在學11名。任俞汝勤院士學術小組組長逾10年。
Ⅶ 關於化學感測器有哪些好的SCI期刊呢(化學感測
化學與生物感測器的性質參數有哪些
1.按用途
壓力敏和力敏感測器、位置感測器、液位感測器、能耗感測器、速度感測器、加速度感測器、射線輻射感測器、熱敏感測器。
2.按原理
振動感測器、濕敏感測器、磁敏感測器、氣敏感測器、真空度感測器、生物感測器等。
3.按輸出信號
模擬感測器:將被測量的非電學量轉換成模擬電信號。
數字感測器:將被測量的非電學量轉換成數字輸出信號(包括直接和間接轉換)。
膺數字感測器:將被測量的信號量轉換成頻率信號或短周期信號的輸出(包括直接或間接轉換)。
開關感測器:當一個被測量的信號達到某個特定的閾值時,感測器相應地輸出一個設定的低電平或高電平信號。
4.按其製造工藝
集成感測器是用標準的生產硅基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工藝技術製造的。通常還將用於初步處理被測信號的部分電路也集成在同一晶元上。薄膜感測器則是通過沉積在介質襯底(基板)上的,相應敏感材料的薄膜形成的。使用混合工藝時,同樣可將部分電路製造在此基板上。厚膜感測器是利用相應材料的漿料,塗覆在陶瓷基片上製成的,基片通常是al2o3製成的,然後進行熱處理,使厚膜成形。陶瓷感測器採用標準的陶瓷工藝或其某種變種工藝(溶膠、凝膠等)生產。完成適當的預備性操作之後,已成形的元件在高溫中進行燒結。厚膜和陶瓷感測器這二種工藝之間有許多共同特性,在某些方面,可以認為厚膜工藝是陶瓷工藝的一種變型。每種工藝技術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由於研究、開發和生產所需的資本投入較低,以及感測器參數的高穩定性等原因,採用陶瓷和厚膜感測器比較合理。
Ⅷ analytica chimica acta 中國編輯
日前,南開化學學院分析科學研究中心嚴秀平教授應邀擔任了「Analytica
Chimica Acta」雜志編委。該雜志創刊於1947年,為國際綜合分析化學雜志,2004
年影響因子為2.588.嚴秀平教授長期從事原子光譜/ 質譜和聯用技術及其在持久
性有毒污染物的分離分析、金屬離子和環境污染物與生物活性分子間相互作用的
研究。他所領導的課題組近年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
Analytical Chemistry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影響因子3.0
以上的化學和環境科學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約30篇,獲得了2003年國家自然科學
獎二等獎(第二完成人)、2003年和2004年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第一完成人)各一項。他培養的研究生有兩名獲得「南開十傑」稱號,一名獲
得「第二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嚴秀平教授自1999年歸國受聘南開大學工作以來,已經應邀擔任了兩種國際
分析化學期刊「Talanta 」、「Analytica Chimica Acta」以及五種國內分析化
學期刊《分析化學》、《環境化學》、《光譜學與光譜分析》、《現代科學儀器
》和《分析測試學報》的編委。
Ⅸ 俞汝勤的社會任職
俞汝勤在社會擔任的職務較多,主要有:
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二屆常委,原湖南大學校長,六、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二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組評審委員,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評委會成員,湖南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湖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化學會三屆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化學感測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湖南省化學化工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材料與生命過程分析科學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副主編,《化學感測器》主編,曾任英國皇家化學會分析化學刊物《The Analyst》中國地區顧問編委,現任國際化學計量學學會核心刊物《Journal of Chemometrics》顧問編委以及國際分析化學學報《Analytica Chimica Acta》顧問編委等。
Ⅹ 鞠熀先的個人簡介
鞠熀先(Huangxian Ju) 男,1964年11月生,江蘇靖江人。1986、1989和1992年獲南京大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年7月至今南京大學工作,1993年聘為副教授,1999年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分析化學教研室主任。1996.1至1997.8年加拿大Montreal大學博士後,1999年為愛爾蘭國立大學短期訪問教授,2000年6-8月為德國Potsdam大學和Münster大學客座教授。曾任首屆國際感測器科學研討會(巴黎,2003)學術委員,第二屆國際感測器科學研討會(南京,2004年)執行主席,《Sensors》地區編輯、副主編、執行主編《Analytical Letters》國際編委,《中國化學》(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編委,《分析化學》、《分析科學學報》、《葯學學報》、《化學感測器》和《分析試驗室》編委。曾在愛爾蘭6所大學、法國Nantes大學等國外研究機構和國外舉辦的10個國際會議作特邀報告。兼任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分析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化學感測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分析測試協會青年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分析化學山東省重點實驗室(聊城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重慶醫科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