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洋化學資源有哪些
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學物質.地球表面海水的總儲量為13.18億立方公里,佔地球總水量的97%.海水中含有大量鹽類,平均每公里3海水中含3500萬噸無機鹽類物質,其中含量較高的有氯(1900萬噸/公里3)、鈉(1050萬噸/公里3)、鎂(135萬噸/公里3)、硫(88.5萬噸/公里3)、鈣(40萬噸/公里3)、鉀(38萬噸/公里3)、溴(6.5萬噸/公里3)、碳(2.8萬噸/公里3)、鍶(0.8萬噸/公里3)和硼(0.46萬噸/公里3),以及鋰、銣、磷、碘、鋇、銦、鋅、鐵、鉛、鋁等.它們大都呈化合物狀態存在,如氯化鈉、氯化鎂、硫酸鈣等,其中氯化鈉約占海洋鹽類總重量(約5億億噸)的80%.海水化學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悠久,主要包括:海水制鹽及鹵水綜合利用(回收鎂化合物等),海水制鎂和制溴,從海水中提取鈾、鉀、碘,以及海水淡化等.
❷ 海洋含有哪些化學資源
海洋化學資源是以各種經合物形態存在於海洋水體中的有用物質。現已發現的海水中化學物質有92種
❸ 海洋——豐富的資源與經濟作用
人類最初認識海洋,就是從生活需求獲取海洋中的漁、鹽之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能夠獲取的海洋資源越來越多,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經濟活動也日益發展。這構成了海洋經濟的主要內容。
海洋擁有地球上最豐富的資源。海洋資源的異常豐富和海洋資源的可再生性,為陸地資源遠不可及。當代人類已經可以開發利用海洋的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海水化工資源、海洋能源以及海水資源,已經形成了海洋捕撈漁業、海水養殖業、海洋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等多種海洋經濟產業。
海洋生物資源包括海洋動植物資源,海洋養殖生物資源和海洋微生物資源。據生物學家統計,海洋生物已達20多萬種,其中動物18萬種左右,植物2.5萬種左右。在18萬種動物中,有魚類2.5萬種,貝類10多萬種,以及對蝦、龍蝦、蟹等甲殼類動物。在2.5萬種植物中,絕大多數為藻類。其中可供食用的70多種,海帶、紫菜、石花菜、鵡鴿菜等都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將為人類提供大量的蛋白質,同時,海洋生物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和葯物原料。
生命之本——海洋海洋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礦物資源。海洋礦物資源的勘探及採掘技術的研究,是目前海洋研究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最大的一個方面。目前,人類發現的礦物有2200多種,包括礦物變種在內約3300種,已知有利用價值的約150種,其中大部分都能在海洋中找到,尤以海濱砂礦、海底油氣、深海錳結核和海底熱液礦床比重最大。
海洋化學資源是海水中利用潛力最大的資源。海水是一種復雜的天然溶液,迄今已發現海水中含有90多種化學元素,有人做過計算,在1000噸海水中,有965噸淡水、23噸食鹽、4噸芒硝、3噸氫氧化鎂、0.5噸鉀、6.5千克溴、170克鋰和3克鈾。海水能為人類提供十分豐富的化學資源。
另外,海水本身所產生的勢能和熱能等都可利用,有待人類進一步加以開發利用。
由於海洋包圍與分割了陸地,因此,國際間的經濟交流離不開海洋的紐帶作用,各大洲之間、隔海國家之間以及沿海國大陸與島嶼之間,都必須通過海洋來實施經濟交流。海洋的經濟紐帶作用是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整個社會經濟的組成部分。
目前,海上運輸量佔世界貿易總量的2/3以上。海洋運輸在世界交流活動中發展迅速。今天的海洋經濟紐帶作用,已呈現出海面、海洋上空、海水深層與海底的立體性,形成了海洋船舶運輸、海洋航空運輸、海洋電訊、海底鐵路交通、海底公路交通等多種經濟行業。正是海洋經濟紐帶作用的迅速發展,導致了當代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趨向。從某種意義上說,海洋是世界經濟的戰略生命線。
海洋經濟活動的蓬勃發展,推動著人類對海洋的開發利用,也引發了國際間的海洋矛盾與斗爭。一個沿海國家如果沒有海上武力來保衛海洋資源與空間的安全,國家的海洋經濟權益必然會受到損害。世界歷史表明,在人類海洋觀念經歷了由「靠海吃海與就近航海」到「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這一歷史飛躍以後,世界強國往往成了海洋經濟大國和海洋軍事大國的同義語。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的興起,特別是世界強國的興起,無不與其海外經濟掠奪和海外殖民經濟有關,也無不依賴於其強大的海上武力,他們海洋經濟活動范圍的擴大與強度的加大,都直接依賴於海洋經濟活動范圍的加大。知識點海和洋的區分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關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文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4個大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系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陸海,即位於大陸內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❹ 海洋資源化學的資源利用
1972年前後,相繼在柳珊瑚屬中發現了含量頗高的前列腺素15(R)-PGA2、15(S)-PGE2和15(S)-PGA2等,它們不僅在醫葯方面有應用價值,而且對生命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此外,國內外還相繼研究了海洋生物中一些結構特異的甾體、雜環和萜類物質,它們都有一定生理活性(見海洋天然產物)。 海底石油和天然氣是沿海各國極為重視的海底有機熱能資源。此外,存在於深海底部的錳結核是鎳、錳、鈷的重要資源,各國已注意對它們的採集和分離(見深海錳結核)。 海水中含有約 200萬億噸重水,其中所含的氘,是一種有前途的熱核能資源。 總之,充分開發利用海洋化學能源,是海洋科學的一項重大的研究課題。
❺ 海洋化學資源是怎樣的
海洋化學資源是以各種經合物形態存在於海洋水體中的有用物質。現已發現的海水中化學物質有92種,其中氯、鈉、鎂、鉀、硫、鈣、溴、碳、鍶、硼、氟等11種元素占海水中溶解物質總量的99.8%~99.9%。其他物質含量甚微。據估計,可以從海水中提取的化學物質約60種,但提取成本很高,除食鹽外,目前達到一定商業生產規模的只有鉀、鎂、溴和碘等物質;海水提鈾,海水提重水(氫的同位素與氧的化合物)還處於試驗階段。此外,通過海水淡化,從海水中直接獲取飲用水的技術日漸成熟,海水淡化生產也達到一定規模。
❻ 海洋有哪些資源
1、水資源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海水不僅是寶貴的水資源,而且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加強對海水(包括苦鹹水,下同)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解決沿海和西部苦鹹水地區淡水危機和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措施,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證。海水淡化,是開發新水源、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途徑。
2、食物資源
僅位於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年產量已相當於世界年產小麥總量的15倍以上,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能為人們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海洋中還有眾多的魚蝦,真是人類未來的糧倉。還有南極的磷蝦,每年都產50多億,我們只捕撈1億~1.5億噸,就能達到全世界魚蝦捕撈量的一倍還多。
3、油氣
世界海洋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油氣資源,其石油資源量約佔全球石油資源總量的34%。世界海洋油氣與陸上油氣資源一樣,分布極不均衡。在四大洋及數十處近海海域中,石油、天然氣含量最豐富的數波斯灣海域,約占總貯量的一半左右;第二位是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海域;第三位是北海海域;第四位是墨西哥灣海域;其次是亞太、西非等海域。
4、錳結核
世界大洋海底錳結核的總儲量達30000億噸,僅太平洋就有17000億噸,其中含錳4000億噸,鎳164億噸,銅88億噸,鈷58億噸。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超過3000米的深海底部。以太平洋中部北緯6°30′~20°、西經110°~180°海區最為富集。估計該地區約有600萬平方千米富集高品位錳結核,其覆蓋率有時高達90%以上。
5、砂礦
主要來源於陸上的岩礦碎屑,經河流、海水(包括海流與潮汐)、冰川和風的搬運與分選,最後在海濱或陸架區的最宜地段沉積富集而成。如砂金、砂鉑、金剛石、砂錫與砂鐵礦,及鈦鐵石與鋯石、金紅石與獨居石等共生復合型砂礦。
❼ 海洋中各種化學元素有什麼作用
鉀是植物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一種重要化學元素,它是海洋寶庫賜予人類的又一大寶物。海水中的鉀鹽資源非常豐富,但由於鉀的溶解性低,在1升海水中僅能提取380毫克鉀,而且鉀與鈉離子、鎂離子和鈣離子共存,要想它們分離並不容易,從而使鉀的工業開采一直沒有什麼大的發展。目前,已有採用硫酸鹽復鹽法、高氯酸鹽汽洗法、氨基三磺酸鈉法和氟硅酸鹽法等從制鹽鹵水中提取鉀;採用二苦胺法、磷酸鹽法、沸石法和新型鉀離子富集劑從海水中提取鉀。從可持續利用資源角度來看,開發海水鉀資源的意義和前景都是非常遠大的。
溴是一種貴重葯品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生產許多消毒葯品。例如我們都很熟悉的紅葯水,就是溴與汞的有機化合物,溴還可以製成熏蒸劑、殺蟲劑、抗爆劑等。地球上99%以上的溴都分布在寬廣的大海中,故溴有「海洋元素」的稱號。19世紀初,法國化學家發明了提取溴的方法,這個方法也是目前為止工業規模海水提溴的有效方法。此外,樹脂法、溶劑萃取法和空心纖維法這些提溴新工藝正在進一步研究中。溴的用途很廣,但它含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一些農葯和防爆劑對它的使用都有嚴格的控制。
鎂具有重量輕、強度高等特點,它不僅大量用於火箭、導彈和飛機製造業,還可以用於鋼鐵工業。鎂作為一種新型無機阻燃劑,已被運用於多種熱塑性樹脂和橡膠製品的提取加工中。另外,鎂還是組成葉綠素的主要元素,可以促進作物對磷的吸收。鎂在海水中的含量僅次於氯和鈉,位居第三,主要存在形式是氯化鎂和硫酸鎂。從海水中提取鎂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只要將石灰乳液加入海水中,沉澱出氫氧化鎂,注入鹽酸,再轉換成無水氯化鎂就能做到。運用電解海水的方法也可以從中得到金屬鎂。
鈾是一種高能量的核燃料,是發展核武器和核能工業的重要原料。1000克鈾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2250噸優質煤。陸地上的鈾礦很稀少,而海水水體中含有幾十噸的鈾礦資源,約相當於陸地總儲量的2000倍。海水提鈾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
從20世紀60年代起,日本、英國、聯邦德國等陸續開始從海水中提鈾,並且逐漸總結出多種海水提鈾的方法。以水合氧化鈦吸附劑為基礎的無機吸附劑的研究進展最快。現在人們評估海水提鈾可行性的重要依據,仍是一種採用高分子粘合劑和水合氧化鑽製成的復合型鈦吸附劑。發展到今天,海水提鈾已從基礎研究轉向開發應用研究。日本已建成年產10公斤鈾的中試工廠,一些沿海國家也將建造百噸級或千噸級鈾工業規模的海水提鈾廠這一計劃提到日程上。總的來說,從海水中提取鈾的研究方興未艾,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海水提鈾有著良好的發展前途。
鋰有著「能源金屬」的美譽,是用於製造氫彈的重要原料,海洋中每升海水含鋰15~20毫克,海洋中的鋰儲量估計有2400億噸。隨著受控核聚變技術的發展,同位素鋰6聚變釋放的巨大能量最終將為人類所用。鋰也是生產電池的理想原料,含鋰的鋁鎳合金在航天工業中佔有重要位置。此外,鋰在化工、玻璃、電子、陶瓷等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全世界對鋰的需求量正以每年7%~11%的速度增加,而陸地上鋰的儲量有限,因此海洋必定會成為開發鋰的新領域。
重水在海洋中的含量也較大,是原子能反應堆的減速劑和傳熱介質,也是製造氫彈的原料,如果人類研究的受控熱核聚變技術得到很好的解決,從海水中大規模提取重水的夢想將成為現實,從而大大造福於人類。
除了上述已經形成工業規模生產的多種化學元素外,海水還無私地奉獻給人類其他微量元素,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海洋的賜予。
海洋葯物
海洋是一個潛力無窮的天然葯源。據估計,目前從海洋生物中提制的葯品達2萬種,可謂是琳琅滿目。海洋葯物按其用途大致可分為心腦血管葯物、抗癌葯物、抗微生物感染葯物、癒合傷口葯物、保健葯物等,有人稱海洋為人類未來的「大葯房」。
❽ 海洋對人類有什麼益處
提供能源
提供食物
提供科研資源
提供旅遊資源
❾ 大海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我們還可以怎樣利用大海的資源
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經過20世紀70年代「國際10年海洋勘探階段」,人類進一步加深了對海洋礦物資源的種類、分布和儲量的認識。
(1)、油氣田
人類經濟、生活的現代化,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當代,石油在能源中發揮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於比較容易開採的陸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業已告罄,有的瀕於枯竭。為此,近20~30年來,世界上不少國家正在花大力氣來發展海洋石油工業。
探測結果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開采量約3000億噸,其中海底儲量為1300億噸。
中國有淺海大陸架近200萬平方千米。通過海底油田地質調查,先後發現了渤海、南黃海、東海、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以及台灣淺灘等7個大型盆地。其中東海海底蘊藏量之豐富,堪與歐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東海平湖油氣田是中國東海發現的第一個中型油氣田,位於上海東南420千米處。它是以天然氣為主的中型油氣田,深2000~3000米。據有關專家估計,天燃氣儲量為260億立方米,凝析油474萬噸,輕質原油874萬噸。
(2)、稀錳結核
錳結核是一種海底稀有金屬礦源。它是1973年由英國海洋調查船首先在大西洋發現的。但是世界上對錳結核正式有組織的調查,始於1958年。調查表明,錳結核廣泛分布於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屬礦資源。令人感興趣的是,錳結核是一各種生礦物。它每年約以1000萬噸的速率不斷地增長著,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
世界上各大洋錳結核的總儲藏量約為3萬億噸,其中包括錳4000億噸,銅88億噸,鎳164億噸,鈷48億噸,分別為陸地儲藏量的幾十倍乃至幾千倍。以當今的消費水平估算,這些錳可供全世界用33,000年,鎳用253,000年,鈷用21,500年,銅用980年。
目前,隨著錳結核勘探調查比較深入,技術比較成熟,預計到21世紀,可以進入商業性開發階段,正式形成深海采礦業。
(3)、海底熱液礦藏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海洋調查船在紅海首先發現了深海熱液礦藏。而後,一些國家又陸續在其他大洋中發現了三十多處這種礦藏。
熱液礦藏又稱「重金屬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縫中噴出的高溫熔岩,經海水沖洗、析出、堆積而成的,並能像植物一樣,以每周幾厘米的速度飛快地增長。它含有金、銅、鋅等幾十種稀貴金屬,而且金、鋅等金屬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銀庫」之稱。饒有趣味的是,重金屬五彩繽紛,有黑、白、黃、藍、紅等各種顏色。
在當今技術條件下,雖然海底熱液礦藏還不能立即進行開采,但是,它卻是一種具有潛在力的海底資源寶庫。一旦能夠進行工業性開采,那麼,它將同海底石油、深海錳結核和海底砂礦一起,成為21世紀海底四大礦種之一。
(4)可燃冰
進入21世紀,各種能源的數量逐漸減少。科學家們開始尋找新的能源。而可燃冰是科學家們在海洋里發現的一種新能源。它位於海洋深處,樣子像冰,可燃燒,可用作各種交通工具的能源,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目前,中國、美國等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計劃,准備開采與使用可燃冰。
6、海洋——未來的糧倉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有些讀者可能會想,在海洋中不能長糧食,怎麼能成為未來的糧倉呢?
是的,海洋里不能種水稻和小麥,但是,海洋中的魚和貝類卻能夠為人類提供滋味鮮美、營養豐富的蛋白食物。
大家知道,蛋白質是構成生物體的最重要的物質,它是生命的基礎。現在人類消耗的蛋白質中,由海洋提供的不過5%~10%。令人焦慮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海洋捕魚量一直徘徊不前,有不少品種已經呈現枯竭現象。用一句民間的話來說,現在人類把黃魚的孫子都吃得差不多了。要使海洋成為名副其實的糧倉,魚鮮產量至少要比現在增加十倍才行。美國某海洋飼養場的實驗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魚產量是完全可能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數不清的食物鏈。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貝類,有了貝類就有小魚乃至大魚……海洋的總面積比陸地要大一倍多,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漁場,大抵都在近海。這是因為,藻生長需要陽光和硅、磷等化合物,這些條件只有接近陸地的近海才具備。海洋調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硅、磷等含量十分豐富,只是它們浮不到溫暖的表面層。因此,只有少數范圍不大的海域,那兒由於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動上升到表面層,從而使這些海域海藻叢生,魚群密集,成為不可多得的漁場。
海洋學家們從這些海域受到了啟發,他們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強烈的海區,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層,而後在那兒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飼養貝類,並把加工後的貝類飼養龍蝦。令人驚喜的是這一系列試驗都取得了成功。
有關專家樂觀地指出,海洋糧倉的潛力是很大的。目前,產量最高的陸地農作物每公頃的年產量摺合成蛋白質計算,只有0.71噸。而科學試驗同樣面積的海水飼養產量最高可達27.8噸,具有商業競爭能力的產量也有16.7噸。
當然,從科學實驗到實際生產將會面臨許許多多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從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當數量的電力。這么龐大的電力從何而來?顯然,在當今條件下,這些能源需要量還無法滿足。
不過,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竅門:他們准備利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表面層和深海的水溫差來發電。這就是所謂的海水溫差發電。這就是說,設計的海洋飼養場將和海水溫差發電站聯合在一起。
據有關科學家計算,由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光照強烈,在這一海區,可供發電的溫水多達6250萬億立方米。如果人們每次用1%的溫水發電,再抽同樣數量的深海水用於冷卻,將這一電力用於飼養,每年可得各類海鮮7.5億噸。它相當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類消耗的魚、肉總量的4倍。
通過這些簡單的計算,不難看出,海洋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是完全可行的。
希望能幫到你,麻煩給「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