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臭氧污染是如何形成的
近地面臭氧大多是在高溫光照條件下,由機動車、發電廠、燃煤鍋爐和水泥爐窯排放的氮氧化物,加上機動車、石化工業排放和有機溶劑的揮發出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兩者在光照太陽輻射的催化作用下產生的。
揮發性有機物既來源於石油化工、有機化工、表面塗裝、包裝印刷等工業生產,也來源於裝修、乾洗、餐飲等日常生活,來源分散,控制難度大。入夏以來,盛行的露天燒烤加快了臭氧前體物的產生。此外,機動車排出的尾氣中同時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亦是形成臭氧的絕佳條件。
同霧霾一樣,臭氧的危害也不容小覷。相關研究表明,當臭氧濃度達200微克/立方米以上時,會損害中樞神經系統,使人頭痛、胸悶、思維能力下降。
刺激眼睛,使視覺敏感度和視力降低;破壞皮膚中的維生素E,讓皮膚長皺紋、黑斑;臭氧會阻礙血液輸氧功能,造成組織缺氧;使甲狀腺功能受損、骨骼鈣化。此外,臭氧還會使植物葉片壞死、脫落、長漂白斑、生長受抑制,造成農作物減產。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員肖宇說,在距離地面10-50千米的高空,臭氧能吸收紫外線,是當之無愧的「地球衛士」,一旦臭氧到了距離地面10-100米左右的近地面層,就換了一副可怕面孔,變成人類的「健康殺手」,應該引起公眾和環保部門的重視。
有研究表明,當臭氧濃度達到50ppb時,全國冬小麥就減產413.2萬噸,相當於減掉了北京加山西省的全年產量;大豆減產88.5萬噸,相當於減掉了整個吉林省的全年產量。隨著臭氧濃度增加,減產還會更加嚴重。
相比於PM2.5,臭氧污染的成因更為復雜,呈現出顯著的區域分布和季節變化特徵,與此同時,國內對形成臭氧的一些重要前體物檢測還處於起步階段,加上缺乏相應的應對措施,因此臭氧污染防治難度更大。
Ⅱ 臭氧是如何形成的
臭氧是一種無色而有特殊臭味的氣體。在近地層中,汽車尾氣、森林火災、火山爆發、自然閃電、人工放電以及核爆炸等,均會產生臭氧。但大氣中臭氧的主要來源還是太陽紫外線輻射的作用。
在高層大氣中,氧分子經太陽紫外線輻射的作用而離解為氧原子,這種氧原子在第三種分子的介入下與氧分子碰撞而結合成臭氧分子。
由於太陽紫外輻射離地面越高處越強,大氣密度離地面越高處越小,因此,就形成了20~25公里高度上的臭氧含量出現極大值,這就是臭氧層。一般臭氧層的界限可取為15~50公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