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英國著名化學家都有哪些

英國著名化學家都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14 05:24:22

❶ 世界著名化學家

門捷列夫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俄語: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俄羅斯科學家,發現化學元素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發現元素周期律的是紐蘭茲,門捷列夫是後來經過總結,改進得出現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依照原子量,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並據以預見了一些尚未發現的元素。1907年2月2日,這位享有世界盛譽的俄國化學家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那一天距離他的73歲生日只有五天。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准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道爾頓

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近代原子理論的提出者。他所提供的關鍵的學說,使化學領域自那時以來有了巨大的進展。 附帶一提的是道爾頓患有色盲症。這種病的症狀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開始研究這個課題,最終發表了一篇關於色盲的論文──曾經問世的第一篇有關色盲的論文。後人為了紀念他,又把色盲症叫做道爾頓症。道爾頓一生宣讀和發表過116篇論文,主要著作有《化學哲學的新體系》兩冊。

拉瓦錫

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法語: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國貴族,著名化學家、生物學家,被廣泛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拉瓦錫被後世尊稱為"化學之父"(father of chemistry)、"現代化學之父"(father of modern chemistry)。他使化學從定性轉為定量,給出了氧與氫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硅的存在。他幫助建立了公制。拉瓦錫提出了「元素」的定義,按照這定義,於1789年發表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列出33種元素,其中包括光與熱和一些當時被認為是元素的化合物。拉瓦錫的貢獻促使18世紀的化學更加物理及數學化。他提出規范的化學命名法,撰寫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學教科書《化學基本論述》(Traité lémentaire de Chimie)。他倡導並改進定量分析方法並用其驗證了質量守恆定律。他創立氧化說以解釋燃燒等實驗現象,指出動物的呼吸實質上是緩慢氧化。這些劃時代貢獻使得他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拉瓦錫曾任稅務官,因此他有充足的資金進行科學研究。不幸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台而死。法國著名數學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說:「他們可以一眨眼就把他的頭砍下來,但他那樣的頭腦一百年也再長不出一個來了。」

居里夫人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於華沙,世稱「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odowska Curie),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

戴維

漢弗萊·戴維,英國化學家、發明家,電化學的開拓者之一,1778年出生於英國彭贊斯貧民家庭。17歲開始自修化學,1799年他發現笑氣的麻醉作用後開始引起關注。在化學上他的最大的貢獻是開辟了用電解法製取金屬元素的新途徑:即用伏打電池來研究電的化學效應。電解了之前不能分解的苛性鹼,從而發現了鉀和鈉,後來又製得了鋇、鎂、鈣、鍶等鹼土金屬。他被認為是發現元素最多的科學家。1815年發明了在礦業中檢測易燃氣體的戴維燈。1820年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主席。

波義耳

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1691),英國化學家,化學史家都把1661年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年代,因為這一年有一本對化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著作出版問世,這本書就是《懷疑派化學家The Skeptical Chemist》,它的作者是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波義耳。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也同意這一觀點,他們譽稱「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

貝采里烏斯

瓊斯·雅可比·貝采里烏斯(Jons Jakob Berzelius ,1779年8月20日—1848年8月7日),又譯貝采尼烏斯。瑞典化學家、伯爵,現代化學命名體系的建立者、硅、硒、釷和鈰元素的發現者,提出了催化等概念,被稱為「有機化學之父」。

馮·李比希

尤斯圖斯·馮·李比希男爵(Justus von Liebig,1803年5月12日出生於德國達姆施塔特,1873年4月18日逝世於德國慕尼黑)是一位德國化學家,他最重要的貢獻在於農業和生物化學,他創立了有機化學。作為大學教授他發明了現代面向實驗室的教學方法,因為這一創新,他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教育家之一。他發現了氮對於植物營養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稱為「肥料工業之父」。

鮑林

萊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國著名化學家,量子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先驅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學鍵方面的工作取得諾貝爾化學獎,1962年因反對核彈在地面測試的行動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為獲得不同諾貝爾獎項的兩人之一。

霍奇金

英國化學家。1910年5月12日生於開羅。她曾入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學習 ,畢業後到劍橋大學工作(1932~1934),研究測定甾族化合物、胃蛋白酶和維生素B等的結構。霍奇金主要從事結構化學方面的研究。在1932年以前,X射線分析儀僅限於驗證化學分析的結果,但霍奇金將X射線分析技術發展成一個非常有用的分析方法。她在劍橋大學期間最先用 X 射線結晶學正確測定了復雜有機大分子的結構。1934年回到牛津大學後,研究了許多具有生理作用的化合物並做出第一幅蛋白質的 X射線衍射圖。1949年第一次成功地測定了青黴素的結構。1948年與同事拍攝出第一張維生素B12照片,1957年測定了維生素B12的結構。霍奇金因測定抗惡性貧血的生化化合物的基本結構而獲1964年諾貝爾化學獎。

❷ 世界著名的化學家

波義耳(1627年1月25-1691年12月30),英國化學家。他把嚴密的實驗方法引入化學,使化學成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把化學從煉金術和醫葯學中分離出來,使化學成為一門闡明化學過程和物質構造的科學;他提出了確切的元素定義,使化學有了特定的研究對象。化學史家把以他所撰寫的《懷疑派化學家》問世時間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年代!拉瓦錫(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國化學家、生物學家。他倡導並改進定量分析方法並用其驗證了質量守恆定律;創立氧化說以解釋燃燒等實驗現象,指出動物的呼吸實質上是緩慢氧化。這些劃時代貢獻使得他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阿伏加德羅(1776年8月9日—1856年7月9日),義大利化學家、物理學家。1811年,他提出了阿伏加德羅定律,創立分子的概念,闡述了分子與原子的區別。這是對原子論的有益補充和重要發展。但直到1860年,分子論的觀點才被科學界接受。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人們把1mol物質所含有的微粒個數命名為阿伏加德羅常數。

❸ 化學家,英國 卡文迪許,普利斯特里是誰啊

亨利·卡文迪許

一、生平簡介

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1731.10.10.~1810.3.10.)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公元1731年10月10日生於法國尼斯。1742—1748年他在倫敦附近的海克納學校讀書。1749—1753年期間在劍橋彼得豪斯學院求學。在倫敦定居後,卡文迪許在他父親的實驗室中當助手,做了大量的電學、化學研究工作。他的實驗研究持續達50年之久。1760年卡文迪許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成員,1803年又被選為法國研究院的18名外籍會員之一。

公元1810年3月10日,卡文迪許在倫敦逝世,終身未婚。

二、科學貢獻

卡文迪許的才能是多方面的。1784年左右他研究了空氣的組成,發現普通空氣中氮佔五分之四,氧佔五分之一。他確定了水的成分,肯定了它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還發現了硝酸。

卡文迪許生前在物理學方面發表的論文為數極少,一直到麥克斯韋審閱整理並出版了他的手稿後,人們才知道他在電學方面作出了很多重要發現。他發現一對電荷間的作用力跟它們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這就是後來庫侖導出的庫侖定律內容的一部分;他提出每個帶電體的周圍有「電氣」,與電場理論很接近;卡文迪許演示了電容器的電容與插入平板中的物質有關;電勢的概念也是卡文迪許首先提出的,這對靜電理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還提出了導體上的電勢與通過電流成正比的關系。

卡文迪許在熱學理論、計溫學、氣象學、大地磁學等方面都有研究。1798年他完成最後的實驗時,已年近七十。在物理學上他最主要的成就是通過扭秤實驗驗證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確定了引力常數和地球平均密度。

推算地球密度:卡文迪許測量地球的密度是從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中的常數著手,再推算出地球密度。他的指導思想極其簡單,用兩個大鉛球使它們接近兩個小球。從懸掛小球的金屬絲的扭轉角度,測出這些球之間的相互引力。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可求出常數G。根據卡文迪許的多次實驗,測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是水密度的5.481倍(現在的數值為5.517,誤差為14%左右),並確定了萬有引力常數(他測得的引力常數G是(6.754±0.041)×10-8達因·厘米2/克2,這個值同現代值(6.6732±0.0031)×10-8達因·厘米2/克2,相差無幾),計算出了地球的質量。被譽為第一個稱量地球的人。
卡文迪許驗證萬有引力定律的實驗採用自己設計的「扭秤」為工具,後人稱為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

三、趣聞軼事

1.最富有的學者,最博學的富豪

據說卡文迪許很有素養,但是沒有當時英國的那種紳士派頭。他不修邊幅,幾乎沒有一件衣服是不掉扣子的;他不好交際,不善言談,終生未婚,過著奇特的隱居生活。卡文迪許為了搞科學研究,把客廳改作實驗室,在卧室的床邊放著許多觀察儀器,以便隨時觀察天象。他從祖上接受了大筆遺產,成為百萬富翁。不過他一點也不吝嗇。有一次,他的一個僕人因病生活發生困難,向他借錢,他毫不猶豫地開了一張一萬英鎊的支票,還問夠不夠用。卡文迪許酷愛圖書,他把自己收藏的大量圖書,分門別類地編上號,管理得井井有序,無論是借閱,甚至是自己閱讀,也都毫無例外地履行登記手續。卡文迪許可算是一位活到老、干到老的學者,直到79歲高齡、逝世前夜還在做實驗。卡文迪許一生獲得過不少外號,有「科學怪人」,「科學巨擘」,「最富有的學者,最博學的富豪」等。

2.視名利如天上的浮雲

有一次卡文迪許出席宴會,一位奧地利來的科學家當面奉承卡文迪許幾句,他聽了起初大為忸怩,繼而手足無措,終於坐不住站了起來,沖出室外徑自坐上馬車回家了。卡文迪許沉默寡言,對慕名來訪的客人常常一言不發陪坐在旁,腦中想著科學問題,使一些幫閑文人尷尬掃興。他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成果豐碩,但只發表過兩篇並不重要的論文。

3.卡文迪許實驗室

人們為紀念這位大科學家,特意為他樹立了紀念碑。卡文迪許一生勤儉,逝世後留下了大筆遺產,其中一部分由它的家族在1871年捐贈給劍橋大學創辦卡文迪許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曾經對物理科學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先後培養出2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

4.沉睡了一百年的手稿

1810年卡文迪許逝世後,他的侄子齊治把卡文迪許遺留下的20捆實驗筆記完好地放進了書櫥里,誰也沒有去動它。誰知手稿在書櫥里一放竟是70年,一進到了1871年,另一位電學大師麥克斯韋應聘擔任劍橋大學教授並負責籌建卡文迪許實驗室時,這些充滿了智慧和心血的筆記獲得了重返人間的機會。麥克斯韋仔細閱讀了前輩在100年前的手搞,不由大驚失色,連聲嘆服說:「卡文迪許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他幾乎預料到電學上的所有偉大事實。這些事實後來通過庫侖和法國哲學家的著作聞名於世。」此後麥克韋決定擱下自己的一些研究課題,嘔心瀝血地整理這些手稿,使卡文迪許的光輝思想流傳了下來。真是一本名著,兩代風流。不啻是科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卡文迪許,1731年出生在英國。他一生都在實驗室和圖書館中度過,在化學、熱學、電學方面進行過許多實驗探索。但由於他對榮譽看得很輕,所以對於發表實驗結果以及得到發現優先權卻很少關心,致使其許多成果一直未被公開發表。直到19世紀中葉,人們才從他的手稿中發現了一些極其珍貴的資料,證實他對科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卡文迪許最為人稱道的科學貢獻,首先是他最早研究了電荷在導體上的分布,並於1771年用類似的實驗對電力相互作用的規律進行了說明。他通過對靜電荷的測定研究,在1777年向皇家學會提出的報告中說:「電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很可能反比於電荷間距離的平方。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物體中多餘的電幾乎全部堆積在緊靠物體表面的地方。而且這些電緊緊地壓在一起,物體的其餘部分處於中性狀態。」與此同時,他還研究了電容器的容量;製造了一整套已知容量的電容器,並以此測定了各種儀器樣品的電容量。而且預料到了不同物質的電容率,並測量了幾種物質的電容率,初步提出了「電勢」概念。

卡文迪許畢生致力於科學研究,從事實驗研究達50年之久,性格孤僻,很少與外界來往。卡文迪許的主要貢獻有:1781年首先製得氫氣,並研究了其性質,用實驗證明它燃燒後生成水。但他曾把發現的氫氣誤認為燃素,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1785年卡文迪許在空氣中引入電火花的實驗使他發現了一種不活潑的氣體的存在。他在化學、熱學、電學、萬有引力等方面進行地行多成功的實驗研究,但很少發表,過了一個世紀後,麥克斯韋整理了他的實驗論文,並於1879年出版了名為《尊敬的亨利·卡文迪許的電學研究》一書,此後人們才知道卡文迪許做了許多電學實驗。麥克斯韋說:「這些論文證明卡文迪許幾乎預料到電學上所有的偉大事實,這些偉大的事實後來通過庫侖和法國哲學家們的著作而聞名於科學界。」

早在庫侖之前,卡文迪許已經研究了電荷在導體上的分布問題。1777年,他向皇家學會提出報告說:「電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很可能反比於電荷間距離的平方,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物體中多餘的電幾乎全部堆積在緊靠物體表面的地方,而且這些電緊緊地壓在一起,物體的其餘部分處於中性狀態。」他還通過實驗證明電荷之間的作用力。他還早於法拉第用實驗證明電容器的電容取決於兩極板之間的物質。他最早建立電勢概念,指出導體兩端的電勢與通過它的電流成正比(歐姆定律在1827年才確立)。當時還無法測量電流強度,據說他勇敢地用自己的身體當作測量儀器,以從手指到手臂何處感到電振動來估計電流的強弱。
卡文迪許的重大貢獻之一是1798年完成了測量萬有引力的扭秤實驗,後世稱為卡文迪許實驗。他改進了英國機械師米歇爾(John Michell,1724~1793)設計的扭秤,在其懸線系統上附加小平面鏡,利用望遠鏡在室外遠距離操縱和測量,防止了空氣的擾動(當時還沒有真空設備)。他用一根39英寸的鍍銀銅絲吊一6英尺木桿,桿的兩端各固定一個直徑2英寸的小鉛球,另用兩顆直徑12英寸的固定著的大鉛球吸引它們,測出鉛球間引力引起的擺動周期,由此計算出兩個鉛球的引力,由計算得到的引力再推算出地球的質量和密度。他算出的地球密度為水密度的5.481倍(地球密度的現代數值為5.517g/cm3),由此可推算出萬有引力常量G的數值為 6.754×10-11 Nm2/kg2(現代值前四位數為6.672)。這一實驗的構思、設計與操作十分精巧,英國物理學家J.H.坡印廷曾對這個實驗下過這樣的評語:「開創了弱力測量的新時代」。
卡文迪許在1766年發表了《論人工空氣》的論文並獲皇家學會科普利獎章。他制出純氧,並確定了空氣中氧、氮的含量,證明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被稱為「化學中的牛頓」。
卡文迪許一生在自己的實驗室中工作,被稱為「最富有的學者,最有學問的富翁」。卡文迪許於公元1810年3月10日去世。
後來,他的後代親屬德文郡八世公爵S.C.卡文迪許將自己的一筆財產捐贈劍橋大學於1871年建成實驗室,它最初是以 H.卡文迪什命名的物理系教學實驗室,後來實驗室擴大為包括整個物理系在內的科研與教育中心,並以整個卡文迪許家族命名。該中心注重獨立的、系統的、集團性的開拓性實驗和理論探索,其中關鍵性設備都提倡自製。近百年來卡文迪許實驗室培養出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已達26人。麥克斯韋、瑞利、J.J.湯姆遜、盧瑟福等先後主持過該實驗室。

約瑟夫·普利斯特列是英國著名的化學家。他1733年3月13日生於英格蘭約克郡利茲市郊區的一個名叫菲爾德海德的農莊裡。
他的父親約萬斯·普利斯特列經營著這個收入微薄的小農庄,兼營毛織品的加工和裁縫,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約瑟夫·普利斯特列是家中的長子,由於家境艱難,同外公、外婆一起度過了大部分童年。1739年,他的母親去世了,他又被送到姑母家裡居住。姑母家裡經營著一個大農庄。普利斯特列在那裡不用幹活,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姑母一心要把他培養成一名神甫。但是,他的優裕生活沒過上幾年,姑夫就突然病逝了。心情悲痛的姑母成了靠遺產過活的寡婦,她身邊沒有一個子女。為了減輕經濟負擔,她把普利斯特列送進了教會學校,後來又把他送到離利茲城不遠的布萊克先生家中。布萊克是一家啤酒廠的職員,他曾是普利斯特列的姑夫的朋友,家裡生活比較富裕。
自幼漂泊不定的生活,養成了普利斯特列善於獨立思考的性 格。18歲那年,由於經常與基督教的牧師來往,他遭到了姑母的激烈責備。從此,他成了家庭的叛逆者。
普利斯特列刻苦好學,興趣廣泛。他曾學過古文、數學。自然哲學導論等,後因體弱多病,中斷過一段學習,待康復後,他進入了考文垂的非國教的高等專科學校。因為他學習勤奮刻苦,成績超群,學校同意他免修一、二年級的部分課程。他在後來的學習中,深感自己的數學與德語基礎太差,又主動要求學校允許他補學了這兩門。在學校里,他學會了希泊來文、希臘文和拉丁文,加上他在神學方面的廣博知識,他常常同那些信仰傳統宗教的人們進行辯論,並且總是占上風。以後,他做過教師,也當過牧師。在沃靈頓的非國教高等專科學校里,他講授過語言學、文學、現代史、法律、口才學及辯論學等,甚至教過解剖學,他曾編著出版過《基礎英語語法》和《語言學原理》寫過《口才學和辯論學講義》。1764年,愛丁堡大學授予他法學博士。從此,他開始了科學生涯,著有《電學史》一書,1766年他被推薦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
1762年,普利斯特列與瑪麗·維爾金遜結了婚。他的妻子是當時英格蘭最大的鐵器製造商艾薩克的女兒,婚後,普利斯特列仍然專心地埋頭科學研究。到了1767年,由於他們的兒女先後出世,家庭經濟負擔加重。加上各教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普利斯特列就放棄了教師職業,重新當上了牧師,家庭收入雖增加不多,但他卻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自由地從事科學研究和著書立說。《電學史》一書就是這個時期寫成的。他不僅用通俗的、准確而生動的語言概述了關於電現象研究的完整歷史,而且還具體地描寫了各種不同的試驗情況。不久,他痛感自己缺乏化學方面的知識,於是把興趣由物理移向了化學。在化學領域中,他首先對空氣發生了興趣,思考著不少有關空氣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放在封閉容器中的小老鼠,幾天後就會死去?容器中本來有空氣,老鼠為什麼不能長期活下去?學生時代他參觀啤酒廠時,發現有一種能使燃著的木條立刻熄滅的空氣,這種空氣就存在於發酵車間內盛啤酒的大桶里。因此,他懷疑是不是存在著好多種空氣。 「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普利斯特列進行了多種有趣的實驗。例如,他點燃一根蠟燭,把它放到預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後蓋緊容器。他發現:蠟燭燃了一陣之後就熄滅了,而小老鼠也很快死了。這一現象使普利斯特列想到,空氣中大概存在著一種東西,當它燃燒時空氣就會被污染,因而成為不能供動物呼吸,也不能使蠟燭繼續燃燒的「受污染的空氣」。為了證明這一想法的正確與否,他設想,能否把受污染的空氣加以凈化,使它又成為可供呼吸的空氣呢?他為此做了一個新的實驗。他用水洗滌受污染的空氣,其結果使他大為驚異,他發現,水只能凈化一部分被污染的空氣,而另一部分未被凈化的空氣,還是不能供呼吸,老鼠在其中照樣要死去。
善於思考和鑽研問題的普利斯特列進一步想到,動物在受污染的空氣中會死去,那麼植物又會怎樣呢?對此,他設計了下列實驗:把一盆花放在玻璃罩內,花盆旁邊放了一支燃燒著的蠟燭來製取受污染的空氣。當蠟燭熄滅幾小時後,植物卻看不出什麼變化。他又把這套裝置放到靠近窗子的桌子上,次日早晨飽發現,花不僅沒死,而且長出了花蕾。由此他想到,難道植物能夠凈化空氣嗎?為了驗證這一想法,他盡點燃了一支蠟燭,並迅速放入罩內。蠟燭果然正常燃燒著,過了一段時間才熄滅。當時,科學家們把一切氣體統稱為空氣。為了確定究竟有幾種空氣,普利斯特列曾多次重復自己的實驗。他認為,在啤酒發酵、蠟燭燃燒以及動物呼吸時產生的氣體,就是早先人們所稱的「固定空氣」(實則二氧化碳)。他對這種「固定空氣」的性質做了深入研究。他證明,植物吸收「固定空氣」可以放出「活命空氣」(實則氧氣)。還發現「活命空氣」既可以維持動物呼吸,又能使物質更猛烈地燃燒。
由此,普利斯特列想設法製取這種「活命空氣」。當時已知硝石也能助燃,於是他想:「也許硝酸能夠把它分離出來?或者,把沾有稀硝酸的銅絲加熱,也許可以放出活命空氣?」他沿著這一思路,埋頭進行各種實驗。他取了一根一端封閉的玻璃管,裝人水銀,用手指堵住管口,把開口的一端置入盛有水銀的槽中,再把裝有硝酸和銅屑的另一根管子與裝有水銀的管子連接在一起。然後,開始加熱混和物質。經過短時間加熱,產生的無色的氣體就把水銀排出管外,於是管內充滿了新的物質。普利斯特列小心地取出管子,打開管口,俯身一嗅,突然,他被驚楞了:一種揮發的無色氣體,轉眼間就變成了棕紅色的蒸氣,它的強烈氣味很象硝酸,因此當時就稱它為「硝石空氣」。這種在空氣中變成的棕紅色的氣體是二氧化氮,試驗的結果未能製得「活命空氣」,卻發現了兩種新氣體: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他繼續試驗,又發現了許多新氣體,普利斯特列給它們定名為「鹼空氣」(氨)、「鹽酸空氣」(氯化氫)以及二氧化硫等。此後多年,普利斯特列一直在研究氣體,並寫成了《論各種不同的氣體》一書,大大豐富了氣體化學。
普利斯特列在化學以及物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他的學術威望。1772年,」他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的名譽院士,同年12月,他被當時英國的一位政治顯貴謝爾本勛爵請去做家庭教師及圖書管理員。這項工作有較高薪金,而且每天只用上午時間。所以每天下午,他仍舊可以從事科學研究。在這里,他完成了許多著作。他的6個最有價值的氣體實驗,有5個是在這里完成的。普利斯特列終生信奉燃素說,在這里他寫過有關論證燃素說的文章。
他還是一位神學家,在這里完成了一部關於神學的代表作《物質和精神的研究》(1777年):還著有《哲學必要性學說注釋》(1777年)。他明確地剖析了神學和科學哲學之間的聯系。
在氣體化學的研究成果中,普利斯特列最重要的是對氧氣的發現。1774年,他得到了一個大型凸透鏡(火鏡),開始研究某些物質在凸透鏡聚光產主的高溫下放出的各種氣體。他研究的物質中有「紅色沉澱物」(氧化汞)和「汞灰」亦稱水銀燒渣,也就是(氧化汞)。普利斯特列把氧化汞放置在玻璃鍾罩內的水銀面上,用一個直徑30厘米、焦距為50厘米的火鏡,將陽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發現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種氣體,將玻璃罩內的水銀排擠出來。他把這種氣體叫做」脫燃素的空氣」。他以排水集氣法,把這種氣體收集起來,然後研究其性質。發現蠟燭會在這種空氣中燃燒,火焰非常明亮,老鼠在這種氣體中生活正常,且比在等體積的普通空氣中活的時間長了約4倍;他還親自嘗試了一下,感覺這種空氣使人呼吸輕快、舒暢。他對實驗的全過程做了詳細的描述。
其實早在1771年,普利斯特列把硝石加熱對,已經製得了氧氣。他在題為「各種空氣的觀察」一文中,曾提到:「在我從硝石得到的一定量(的空氣)中,不僅蠟燭能點燃,而且火焰增大,還聽到了響聲,好像硝石在明火中燒爆的聲音。」但由於他當時把這種氣體,混同於一般空氣,所以未能發現氧。普利斯特列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助燃能力之所以不同,其區別僅在於其中含燃素量的不同。從汞燒渣中分解出來的是新鮮的、不含一點燃素的空氣,所以吸收燃素的能力和助燃能力都特別強。因此他把這種氣體叫做「脫燃素空氣」。而尋常的空氣,由於經過動物呼吸、植物的燃燒和腐爛,已經吸收了不少燃素,所以助燃能力就差了:一旦空氣被燃素飽和,那麼它就不再助燃,變成「被燃素飽和了的空氣」(指氮氣)或叫「燃素化空氣」。在後來的研究中,普利斯特列發現,綠色植物在陽光中也能放出「脫燃素空氣」,成為光化學作用研究的基礎。
謝爾本勛爵支持普利斯特列的研究工作,一直為他提供研究經費。1774年,他帶著普利斯特列一起訪問了歐洲大陸。在歐洲,他們結識了許多科學家,這對普利斯特列的利學生涯具有重大意義。在巴黎,普利斯特列拜訪了法國化學家拉瓦錫,他向拉瓦錫介紹並演示了從氧化汞中誰、取氣體的實驗。拉瓦錫後來又重復了他的實驗,並且把普利斯特列的實驗材料以及他本人的實驗結果聯系起來。拉瓦錫能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大膽地提出了氧化概念,形成了燃燒的氧化理論。他指出所謂「脫燃素空氣」實際上就是氧氣,終於推翻了統治化學近百年的燃素學說。而堅持燃素說的普利斯特列卻堅決反對拉瓦錫的新觀點,他拒絕接受拉瓦錫對氧和水的任何解釋。於是,二人由此開始了一場爭論。
雙方的爭論最初出現在《哲學學報》上,後來,這些爭論文章又被編輯成一些小冊子。他們爭論的最後批文章發表在美國出版的《美國哲學會會報》上,其它刊物上也時有他們的文章發表。
在爭論中,普利斯特列證明,不是所有的酸都含有氧,鹽酸就是一個例子。他以此來反對拉瓦錫的氧化理論。但是,普利斯特列在爭論中所使用的理論始終是燃素說。這使他象一個守舊的老人,嘴裡經常念叨著教條的燃素學說,而絲毫不願放棄它。普利斯特列與拉瓦錫,一直都在持續地進行各自的觀察與研究。但他們觀察的深度不同,對觀察到的現象背後的本質理解不同。普利斯特列總是躲避開理論上的思考,他只埋頭於實驗,認為只有實驗才是最重要的,陷入了狹隘的經驗論,影響他的認識進一步發展。而拉瓦錫則不然,他在實驗的基礎上很重視理論思考,這使他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實現了第一次化學革命。
縱觀普利斯特列的一生,他37歲起研究氣體化學,直到終生。他曾分離並論述過的大批氣體,數目之多超過了他同時代的任何人。他可以說是13世紀下半葉的一位業余化學大師。是他發明了帶有酸味的氣水。1772年出版了他的小冊子《用排水集氣法收集「空氣」》,該書深受歡迎,非常暢銷,當年就被譯成法文。普利斯特列名揚世界, 1773年他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的銅質獎章。他對氣林化學的研究成果,一是以其強烈的求知慾與非凡的勤奮態度為基礎的,二是他得益於自己精湛的實驗技能。為此,皇家學會曾授予他卡普里獎。他出版過巨著《關於種種空氣的實驗與觀察》(三卷).以後他的研究成果又匯集於《與自然科學各個部門有關的實 驗與觀察》(三卷)。
1804年2月6日,普利斯特列死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卅的諾贊巴蘭鎮,終年71歲。普利斯特列一生主要靠自學成為一位化學大師。其刻苦奮勉精神,堪稱今人之典範。

❹ 近代化學奠基人是誰

羅伯特•波義耳(RobertBoyle,1627~1691)是英國著名化學家,世界近代化學的奠基人。他對世界化學界的重大貢獻是,用實驗事實科學地闡明了化學元素的本質,把化學確立為一門科學,使化學走上了科學的道路。波義耳之所以能成長為一位著名的化學家,對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有他獨特的成長道路和經歷。

❺ 世界著名化學科學家

世界最著名的化學家就是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1691),化學史家都把1661年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年代,因為這一年有一本對化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著作出版問世,這本書就是《懷疑派化學家The Skeptical Chemist》。它的作者是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波義耳。
波義耳在科學研究上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他曾研究過氣體物理學、氣象學、熱學、光學、電磁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化學、工藝、物質結構理論以及哲學、神學。其中成就突出的主要是化學。
和當時的許多科學家一樣,波義耳首先研究的對象是空氣。通過對空氣物理性質的研究,特別是真空實驗,他認識到真空所產生的吸力乃是空氣的壓力。他做了一系列實驗來考察空氣的壓力和體積的關系,並推導出空氣的壓力和它所佔體積之間的數學關系。在他的著作《關於空氣彈性及其物理力學的新實驗》中,他明確地提出:「空氣的壓強和它的體積成反比」。法國物理學家馬略特在此後15年也根據實驗獨立地提出這一發現。所以後人把關於氣體體積隨壓強而改變的這一規律稱作波義耳一馬略特定律。這一定律用當今較精確的科學語言應表達為: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它的壓強和體積成反比。
在化學實驗中,波義耳讀了不少前人的有關著作,也了解到當時的一些科研成果。這不僅開闊了他的眼界,豐富了他的思想,同時也為他整個實驗的安排提供了指導。當時德國有位工業化學家格勞伯,大半生從事化學實驗,對金屬冶煉、酸鹼鹽的製取有較多的研究,對於振興德國的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格勞伯的事跡以及他的關於化學實驗的著作《新的哲學熔爐》給了波義耳一個重要的啟示,使他認識到化學在工業生產中所具有的廣泛意義,化學不應只限於製造醫葯,而是對於整個工業和科學都有著重要作用的科學。

❻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化學家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俄羅斯科學家,發現化學元素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發現元素周期律的是紐蘭茲,門捷列夫是後來經過總結,改進得出現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

歐文·朗廖爾(Irving Langmuir,1881年1月31日—1957年8月16日),美國化學家、物理學家。1909年至1950年在通用電器工作,發明了氫氣焊接、在燈泡充入氣體的技術,因在表面化學的貢獻而獲得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

歐內斯特·盧瑟福在放射性和原子結構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盧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嬗變。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與β射線,並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

等等

❼ 化學界最厲害的化學家

人類化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公元前1500年從煉丹術開始,有了化學的影子,經過了幾代科學家前赴後繼的不謝努力,終於使化學這門學科得以確立,化學的發展離不開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小析姐總結出了十位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快來看看有你的偶像嗎。

第一位 拉瓦錫



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出生於1743年8月26日,是法國貴族,被廣泛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提出了元素的定義,命名了氧和氫,預測了硅,發表了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

他為後人留下的傑作是《化學概要》,這篇論文標志著現代化學的誕生。在這篇論文中,拉瓦錫除了正確地描述燃燒和吸收這兩種現象之外,在歷史上還第一次開列出化學元素的准確名稱。名稱的確立建立在物質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這個基礎之上。

拉瓦錫的對化學的第一個貢獻便是從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這些劃時代的貢獻,足以讓他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被人們稱為「近代化學之父」。不幸的是,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台而死,實在可惜!

第二位 道爾頓



約翰·道爾頓,生於1766年9月6日的英國。近代原子理論的提出者。化學中的新時代是隨著原子論開始的。1808年繼承古希臘樸素原子論和牛頓微粒說,提出原子學說 。最先從事測定原子量工作,提出用相對比較的辦法求取各元素的原子量,並發表第一張原子量表,為後來測定元素原子量工作開辟了光輝前景。

道爾頓患有色盲症,這種病的症狀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開始研究這個課題,最終發表了一篇關於色盲的論文──曾經問世的第一篇有關色盲的論文。後人為了紀念他,又把色盲症叫做道爾頓症。道爾頓一生宣讀和發表過116篇論文,主要著作有《化學哲學的新體系》兩冊。

第三位 門捷列夫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生於1834年2月7日,俄羅斯科學家,門捷列夫的最大貢獻是發現了化學元素周期律。今稱門捷列夫周期律。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並據以預見了一些尚未發現的元素。

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准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第四位 波義耳



羅伯特·波義耳,生於1627—1691的英國,化學史家都把1661年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年代,因為這一年有一本對化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著作出版問世,這本書就是《懷疑派化學家The Skeptical Chemist》,它的作者是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波義耳。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也同意這一觀點,他們譽稱「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

推翻了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說,波義耳通過一系列實驗,對這些傳統的元素觀產生了懷疑。他指出:這些傳統的元素,實際未必就是真正的元素。固為許多物質,比如黃金就不含這些「元素」,也不能從黃金中分解出硫、汞、鹽等任何一種元素。

第五位 舍勒



卡爾•威爾海姆•舍勒,生於1742年12月19日,是瑞典著名化學家,氧氣的發現人之一,同時對氯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種氣體,都有深入的研究。

舍勒正式發現氧氣可以定在1773年以前,比英國的普利斯特列發現氧氣要早一年。舍勒著有《火與空氣》一書,介紹了製取氧氣的方法比較多,主要有:

(1)加熱氧化汞(Hg0);

(2)加熱硝石(KNO3);

(3)加熱高錳酸鉀 (KMnO4);

(4)加熱碳酸銀(AgCO3)、碳酸汞(HgCO3)的混合物。

舍勒1775年當選為瑞典科學院成員,他的工作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為化學事業奉獻終生。

❽ 英國人有哪些著名科學家

  1. 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1691)英國化學家,化學史家都把1661年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年代,因為這一年有一本對化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著作出版問世,這本書就是《懷疑派化學家The Sceptical Chemist》。

  2. 卡文迪什 (Henry Cavendish) (1731年 - 1810年) 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其重大貢獻是建立電勢概念、測量萬有引力扭秤實驗等。

  3.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公元1791-公元1867)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也是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主要成就:提出電磁感應學說;發現電場與磁場的聯系;提出磁場力線的假說;發現了電解定律,推廣專業用語;發現苯等物質。

  4. 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 (1818年 - 1889年) 英國物理學家,由於他在熱學、熱力學和電方面的貢獻,皇家學會授予他最高榮譽的科普利獎章(CopleyMedal)。後人為了紀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單位命名為「焦耳」,簡稱「焦」。

  5. 斯托克斯(George Gabriel stokes)(1819~1903)英國力學家、數學家。斯托克斯的主要貢獻是對粘性流體運動規律的研究。從分子假設出發,將歐拉關於流體運動方程推廣,1821年獲得帶有一個反映粘性的常數的運動方程。

  6. 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 )(1831年 - 1879年) 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史上,稱牛頓把天上和地上的運動規律統一起來,是實現第一次大綜合,麥克斯韋把電、光統一起來,是實現第二次大綜合,因此應與牛頓齊名。

  7. 湯姆遜 (Thomson,Joseph John) (1856年 - 1940年)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以其對電子和同位素的實驗著稱。他是第三任卡文迪許實險室主任。

  8. 狄拉克(Paul Adrie Maurice Dirac) (1902年 - 1984年)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因狄拉克方程獲得1933年諾貝爾獎。他的《量子力學原理》,一直是該領域的權威性經典名著,甚至有人稱之為「量子力學的聖經」。

❾ 化學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1、阿莫迪歐·阿伏伽德羅(Amedeo Avogadro,1776年8月9日—1856年7月9日),義大利物理學家、化學家。阿伏伽德羅出生於義大利西北部皮埃蒙特大區的首府都靈,是當地的望族,阿伏伽德羅的父親菲立波,曾擔任薩福伊王國的最高法院法官。

父親對他有很高的期望。阿伏伽德羅勉強的讀完中學,進入都靈大學讀法律系,成績突飛猛進。1811年發表了阿伏伽德羅假說,阿伏伽德羅定律。

阿伏伽德羅30歲時,對研究物理產生興趣。後來他到鄉下的一所職業學校教書,1815年1月與馬西亞結婚。1832年,出版了四大冊理論物理學。為了紀念他,NA稱為阿伏伽德羅常量。

閱讀全文

與英國著名化學家都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