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傳統文化(如古詩詞)中的初中化學知識
石灰吟
[明] 於謙
千 錘 萬 鑿 出 深 山 ,
烈 火 焚 燒 若 等 閑 。
粉 身 碎 骨 渾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間 。
Ⅱ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化學
蒸饅頭富含了化學知識,鹼面與發酵產生的酸性物質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Ⅲ 古考代優秀傳統文化與化學有關的有哪些
中國漢語文化博大精深,
很多成語體現了化學知識。
下列成語可做參考:百煉成鋼,
飲鴆止渴,火上澆油。
我國古代文獻中有許多化學知識的記載,
如《夢溪筆談》中的「信州鉛山縣有苦泉,…,
挹其水熬之,則成膽礬,
熬膽礬鐵釜,久之亦化為銅」等
Ⅳ 如何在中學化學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辯證法是唯一的、最高地適合於自然觀這一發展階段的思維方法」。(恩格斯語)在化學教學中,通過化學知識的傳授, 對學生進行辯證法思維的訓練,培養他們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1、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矛盾著的對立面互相依存互相聯系的關系。
講到離子鍵形成的本質時,指明陰、陽離子通過靜電作用形成穩定的化學鍵,並闡明這里的靜電作用是陰、陽 離子間的引力,核與核之間、電子與電子之間的排斥力。這種既排斥又吸引的一對矛盾在「一定距離」上,又達到了力的平衡,而統一在穩定的離子鍵中。又如溶
解和結晶、中和和水解、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氧化與還原、正反應與逆反應、酯化與水解等都反應了對立統一規律。可以培養學生的「世界充滿矛盾、而矛盾互相對立又統一」的觀點。
2、量變、質變規律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的兩種形式。事物的發展過程就是由量變到質變,由質變到量變的循環往復而由低到高的過程。
元素周期表有力地論證了事物變化中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性,從氫開始,核電荷數每增加一就產生一種不同質的新元素。中學化學教材中量變引起質變的事例還有很多。如碳、氫、硫三種元素可分別與氧元素形成不同的三組氧化物。
CO--CO2, SO2--SO3, NO--NO2
就每組內的兩種物質而言,組成的元素種類相同,僅原子個數比不同,引起質變,化學性質也有明顯差異。又如硫酸溶液由於濃度變化也會引起性質的變化:稀硫酸無吸水性、脫水性,其中的SO4 2-無氧化性,而濃硫酸有吸水性、脫水性,濃硫酸中的SO4 2-有強氧化性。由量變到質變的結合點分散在教材中,教學時應作深入研究,創造性地加以利用。
3、內因和外因的關系
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一規律在中學化學中也普遍存在。
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充分體現了內因和外因有辯證關系。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參加反應的物質的性質,
是內因,如同濃度的鹽酸和醋酸分別與碳酸鈣反應,鹽酸與碳酸鈣的反應有盡有速率比醋酸與碳酸鈣的反應速率要快得多,這是由於鹽酸的酸性比醋酸的酸性強,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質決定的。若同是鹽酸與碳酸鈣反應,濃度大的鹽酸比濃度小的鹽酸反應速率要快,加熱比不加熱反應要快。在過氧化氫分解反應中,加入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反應速率明顯加快。可見,增大濃度、升高溫度、使用催化劑這些外部條件的改變也能起到加快反應速率的作用。所影響化學反應速率還有其他因素,這里不一一例舉。但對於一個不能發生的反應,不管外因如何變化,如增大濃度、升溫、加催化劑等反應也還是無法進行。
又如,H2和O2可化合成H2 O ,但常溫下兩種氣體混合幾乎不反應,而在點燃或鉑粉催化(常溫)下,立即爆炸生成H2 O;乙醇與濃硫酸以1∶3的體積比混合後,若溫度控制在140℃,主要生成乙醚,若溫度迅速升高到170℃則主要生成乙烯在這類知識點的教學中,思想觀點教育的切入要自然,使師生配合默契,自然地滲透。
4、現象和本質的關系
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及這些表面特徵之間的外部關系,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現象與本質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可以通過現象認識本質,另一方面,現象和本質又是對立的,必須透過現象來認識本質。
化學反應常常伴有發光、發熱、生成沉澱、逸出氣體、改變顏色等現象,但上述現象卻不一定是發生化學反應、在具有相同現象的變化中,有的表現出相同的本質,如一切燃燒現象,其本質是發生氧化還原反
應。但有些現象相同的變化表現的本質卻不相同,如氯水、過氧化鈉、臭氧、二氧化硫、活性炭都能使某些有機色素褪色,其中氯水、過氧化鈉、臭氧使色素褪色的本質是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二氧化硫使色素褪色是發生化合反應,而活性碳使色素褪色卻只是吸附作用,沒有發生反應,所以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具有問題具體分析。
中學化學教材中有大量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素材,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自然地引導學生學習辯證唯物主義,使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