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學化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的素材和方法有哪些
中學化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的主材,包括化學制劑量杯燒瓶,酒精燈等等,凡是教學需要的素材都要准備齊全,然後實驗過程進行一步一步的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化學原理元素的變化是很奇妙的
『貳』 化學教師如何組織好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
因此新課標理念下的化學課堂教學活動應不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其教學活動應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化學學習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與技能、化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化學經驗,促進科學素養的不斷提升。 現階段,班級授課制仍是新課程教學的主要方式,課堂仍是新課程學科教學的主陣地,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課堂組織能力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益和質量。但由於近幾年我縣教師管理體制的變化,高完中和城區初中的擴班增容,不少富有潛力的優秀初中化學教師部分向主城區流動,部分考調到高完中和城區幾所中學,致使全縣初中(尤其是農村初中)化學師資力量較以往大大削弱。現在留在初中的多為師范數化班畢業的老教師和近幾年招考的非專業教師,少有的幾個中青年教師後學歷雖是本科,但也是函授和中文自考畢業,真正從師范院校畢業和後學歷為化學的專科生已不多,部分教師對老教材比較熟悉,自持有一定的教學經驗,但化學新課程的教材體例,目標要求,教學方法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加上部分教師課堂教學組織能力不強,專業素質不高,要勝任新課程的教學難度較大。為了讓現有教師能用好新教材,搞好新課改,我們除強化課程新理念的學習,搞好新教材的培訓,認真開展新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抓好教師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外,重點是引導教師組織好化學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經過一年的探索,取得了明顯的實踐效果。那麼如何組織好化學新課的課堂教學,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更新理念是前提 理念是實踐的前提,行動的先導。有什麼樣的理念,就有什麼樣的教學,明確化學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是進行好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前提。化學新課程基本理念主要是面向全體學生,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學習適應現代生活及未來社會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面對全新的課程理念,要組織好課堂教學,就要從潛意識里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理念。要立足於「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來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根據「生活—化學—社會」的線索組織學習內容,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交流合作,主動建構知識體系,才能實現課改的目標要求,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重視設計是基礎 教學設計是課前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是組織好課堂教學的基礎。組織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以新理念為指導,按新課程要求統籌安排好「教的設計」和「學的設計」,尤其是如何指導學生學,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和發展。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和新課標的要求,化學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以化學課程標准為依據,整合三維學習目標,圍繞學習目標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其他課程資源,合理組織學習內容;要考慮化學啟蒙教育基礎性的特點,不過分強調學科的知識體系和概念的嚴謹,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要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熱點,結合自然現象和社會熱點介紹化學知識、觀點和方法;要考慮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選擇與學生認知方式相適應的教學程序和方法,選擇適合於學生認知方式的教學工具和教學媒體,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考慮如何從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技能基礎出發,設計和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在掌握「雙基」的同時,理解知識產生的過程,了解學習化學科學的方法,培養熱愛科學的精神,形成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提高科學素養。總之要打有準備之仗,不上無預設的課。 三、轉變行為是關鍵 有人說,課改成敗的關鍵在教師。因為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力軍,只有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發生轉變,才有學生的地位和行為的轉變。傳統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角,學生是配合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配角,是教學活動的載體。課堂上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做,學生看,學習的主動性得不到發展。而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因此,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化學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行為,要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的發展確立教學目標,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營造寬松、安全的學習環境,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和對話的教學關系。真正實現由重「教」向重「學」轉變,由重「教學結果」向重「學習過程」轉變,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習指導」轉變,由重「模式化教學」向重「個性化教學」轉變。逐步培養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如在進行《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的教學時,教師就要學會放開手腳,充分利用前面學習《氧氣》已有的「固體+液體」和「固體+固體」製取氣體的基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可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小組合作探討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收集方法和驗證方法。課前要求學生:1、查閱你所知道的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反應,分析哪一種更適合在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2、復習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有關內容。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准備,用實驗通知單告訴實驗室所需要的儀器和葯品。課上由學生匯報選用哪種方法製取,為什麼?選用什麼裝置,依據是什麼?如何驗證?教師點評,各組進一步完善實驗方案,並按自己的方案進行實驗。這樣,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體驗實驗成功地喜悅,得到自主創新的滿足,增大學習化學的信心。對於開放性、探究性的課題和復習課,可由學生走上講台,教師回到學生中去,謙虛地聆聽「小教師」講課,從中教師既可了解學生掌握「雙基」的情況,發現學生的思維方法和創造潛能,學生又能感覺到自己作課堂主人的欣慰與責任,主體意識也能逐步建立起來。 四、改變方式是核心 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教學方式的變革最終也要落實到學習方式的改變上。化學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單一、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以探究學習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設計學生自主參與、樂於探究、合作交流、主動接受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改變以教師傳授為主,學生 「聽、記、背、練」的被動狀況。教師要啟發誘導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觀察與思考、調查與分析、資料查閱與信息收集、閱讀與發現、討論與交流、實驗與探究等學習活動,使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與方法,感受學習與探究樂趣的同時,主動的獲取化學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例如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的科學探究就是化學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與傳統的「讀化學」和「聽化學」方式截然不同,它要求為學生提供「做科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做」來學習化學。如學習《燃燒和滅火》時,就可以讓學生置身於司空見慣的生活場景中動手探究,例如試一試都是無色液體的水和酒精,那種物質能點燃;試一試在酒精燈上點燃紙花和硬紙板的難易;嘗試熄滅蠟燭火焰的種種方法,回憶生活中熄滅煤氣爐火或煤爐火焰的經驗,從「做」中領悟和歸納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方法,比單純從原理上分析或讓學生被動的觀察老師的演示、驗證講述的道理,教學效果會截然不同。 五、優化實驗是重點 「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基本特徵。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科發展的最現實、最生動、最有效的載體。「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所以化學新課程把化學實驗作為化學探究學習的重要手段,不僅讓學生動手實驗,還要求學生學會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從實驗中收集證據,驗證假設,獲得問題的解決或取得探究的結果。《化學課程標准》中提出了41個實驗系列,其中80%以上的試驗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完成,50%以上的實驗是作為科學探究的方式呈現的。可見化學實驗不再僅僅是學生驗證化學知識、訓練操作技能的手段,而是作為一種科學方法,使學生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去。因此在化學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改進傳統的實驗教學,充分發揮化學實驗在創設問題情境、啟迪學生思維、訓練學生科學方法以及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學習「分子的性質」、「化學反應前後的質量關系」、「影響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因素」、「酸雨的形成及危害」、「鋼鐵製品生銹的條件和防銹方法」等知識時,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設計實驗方案,學生按自己的方案動手實驗,收集證據,分析、總結得出結論。教師只作為設計的引導者、實驗的指導者、討論的組織者、過程及結果的評價者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促使他們在自主參與實驗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技能,學會學習的方法,提高實驗能力,培養科學素養以及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思想品德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優化實驗教學還要重視化學實驗室的建設和投入,配備必要的儀器和設備,及時補充易耗品,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動手實驗。同時老師也要創新思維,在用好現有器材和葯品的同時,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學會利用生活中的常用品和廢棄物製成簡易的實驗儀器,用替代品進行化學實驗。如用廢棄的飲料瓶、小葯瓶、一次性塑料杯、碗作反應容器,一次性醫用注射器取用葯品或作定量反應容器,用雞蛋殼代替碳酸鈣,用食用鹼代替碳酸鈉,用紅磚粉末代替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分解雙氧水制氧氣,用常見植物的花瓣或果實(如牽牛花、月季花、紫捲心菜、胡蘿卜等)自製酸鹼指示劑進行實驗,這樣既有助於解決實驗儀器、葯品短缺的問題,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節約和環保意識。同時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熟悉的素材,學習身邊的化學,解決周圍的問題,使學生感到化學就在身邊,能進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六、整合媒體是手段 媒體作為承載和傳播信息的工具,可以提供豐富、優化的學習資源,尤其是多媒體和網路技術強大的信息傳播功能,為化學課程的改革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如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把文字、聲音、圖像等集於一體,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信息的傳送效率,同時還可以把化學反應「由快變慢」(如用慢動作播映爆鳴氣燃燒現象)、「由慢變快」(如把鐵製品銹蝕的現象用幾個鏡頭濃縮表現出來),可以把某些圖像「由靜變動」(如用Flash動畫模擬分子的運動和變化,模擬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金箔的實驗等),用錄像將某些真實的事件重演(播放小白鼠在密閉的玻璃罩里呆一天後逐漸疲乏、室息,像鍾罩內充入氧氣,小白鼠又漸漸復活的錄像幫助學生學習氧氣的性質)等等,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看到形象直觀的現象,又能更深刻地理解物質變化的實質;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將部分可見度不高的演示實驗通過實物投影儀進行「實況直播」提高實驗的可信度和可見度,可以讓大班額中、後排的學生清楚地看到實驗現象和教師的示範動作;教師可以用電腦多媒體靈活自如的移動、修改、疊加實驗裝置,繪制裝置圖,比在黑板上繪制既省時、效果又好;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及時收集處理和傳輸教學反饋與學習評價信息,使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關系更為密切和融洽;還可以編制課件、提供學習資料在網路教室進行互動式學習。另外,互聯網上有異常豐富的化學資源,教師可以參考和借鑒,學生也可以從網上查閱相關資料自主學習或與同伴交流。所以現代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的互動方式的變革。 但近兩年我發現少數教師喜歡把實驗製成課件演示或用課件代替板書的情況,對現象不明顯,操作復雜、危險性大、耗時長的實驗可以計算機進行模擬,但模擬實驗無法全面體現化學實驗的作用,不能取代化學實驗,可以演示或學生可操作的實驗還是要演示或讓學生動手操作,這樣學生才有真情實感或親身體驗,才能體現化學的特點,發揮實驗的功能;課堂上,教師邊教學邊板書,才有利於學生明確重點,把握關鍵,學會構建知識體系,而不是跟著課件走馬觀花看熱鬧。多媒體教學有不少的優越性,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延伸課堂,「把世界變成學生的教科書」,但他仍是教學的輔助手段,我們千萬不能將過去的「人灌」變成現在的「電灌」,要學會將現代多媒體與化學課程進行有效整合,在改變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同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 總之,要組織好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教師的自我要求要進一步提高,要多學多聽多看,不斷充實自己,才能真正上好化學課。
『叄』 怎樣巧妙的將化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化學與生活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學過化學的學生都知道:化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 的。但是往往在學習時他們只是把它當成知識點來學習,只是記住化學與生活的這種關系,而 並沒有形成真正的認識,這種狀態不利於學生的學習,並且使學生的學習很被動,只是為了分 數或家長等因素而學習,導致了學不能用。為了改變這樣的學習狀態,就要在教學活動中聯系 生活實際,本文將從課前准備、課堂學習、課後鞏固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認識。
我們不難發現化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我們周圍的空氣」「自然界的 水」「生活中常見的酸」「生活中常見的鹼」等。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也應該要好好地利用化 學與生活的關系,使學生能真正地體會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能認識到生活中的化學知 識,能正確地運用化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何在課堂中能達到上述目標呢?我認為可 從課前准備、課堂學習、課後鞏固這三個方面來完成。
一、課前准備 學生每天都坐在教室里上課,回想我們曾和他們一樣坐在教室里學習時,當時我們最盼望 的也是下課鈴聲,課堂上也會有意無意地看看錶,看看窗外。學生在如此疲憊的狀態下,看到了老師帶來的一幅畫、一個實物、一段視頻,而這些實物或是視頻又是學生所熟悉的,例如: 在《生活中常見的酸》中,老師給大家帶來些有酸味的物品,蘋果、橘子、酸奶等,並以獎勵 的方式發給學生等。那這堂課將被引入到另一種狀態,學生興趣被激發了,學習的氣氛被調動 了,回答問題的聲音變大了,頭腦活起來了。我想這樣的學習狀態是每個老師都希望看到的。 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就必須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認真地對待每一堂課,找出每堂課中能 聯系生活的知識點,並准備相關的素材。 例如:《溶解度》中可以准備一瓶沒有打開過的可樂。課堂中,搖晃可樂瓶可以看到瓶內 產生大量的泡沫,打開瓶蓋後,可以看到可樂噴出,但要注意安全。這樣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氣 體溶解度隨壓強、溫度的變化。這樣通過實物的演示觀察,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幫助學 生理解記憶。 《有機合成材料》中可准備各種塑料,讓學生分析它的利與弊,從而使學生客觀地認識塑 料,並能找到正確使用塑料的方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看待問題的唯物主義辯證觀。
二、課堂學習
這個環節主要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利用生活素材,讓學生更進一步的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 關系,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化學,使學生能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並能正確 地利用化學知識來指導生活。 例如:《物質的變化和性質》課堂中,通過觀察分析四個演示實驗後,可以得到物理變化 和化學變化的概念與區別;然後教師可以出示生活中的某些變化,讓學生判斷它屬於化學變化 還是物理變化,例如:粉筆折斷、紙張撕碎等;最後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列舉出生 活中的變化,並分析它是屬於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分子和原子》課堂中,通過演示實驗後,可以從中得到分子的性質;然後教師可以列舉 生活中的某些現象,並用分子性質的知識點進行解釋;最後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思考 生活中能用分子性質解釋的現象。
參考資料:http://wenku..com/view/3c0291aaf111f18582d05a5d.html
『肆』 在教學中,如何選取材料,選取材料時應避免哪些誤區
政治教學過程中政治教師們經常運用大量材料來說明理論問題。從材料中分析歸納出結論,這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教學效果。但是,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在實際中都有一個如何運用的問題。運用得法,則事半功倍;運用不當,則事倍功半。本文就教學中材料的運用應該避免的誤區做一些簡要的分析。
一、材料的選用不是越多越好
材料是用來創設情境,以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質疑。在課堂上,教師以文本材料或多媒體手段等方式把材料提供給學生,用以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慾望。如果教師所用的材料過多,喧賓奪主,將大量課堂時間用於圖片欣賞或事例講述,佔用了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學習的時間,就達不到運用材料的目的。使用材料過多,還會讓學生對課堂教學主次不分,分散學習注意力。本來,運用材料重在通過材料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參與意識。過多的材料只會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刺激,不斷變換的圖片和文本資料讓學生應接不暇,哪裡還有精力去探究思索呢?自我調控能力差的學生,甚至轉移了學習方向,將注意力集中到了材料本身之上,不能促成其解決問題。這顯然失去了材料的本意。除此之外,使用材料過多,也讓學生的思維難以承受。課堂上使用的材料是與解決問題相聯系的,提供材料以後,要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思維空間,以促進問題的解決。
一般來說,課堂上使用材料一個為最佳。提倡一個材料反復使用,一個情境貫穿始終,要在情境的不斷推進中自然地呈現問題,在情境的不斷推進中不知不覺地完成教學目標,力求讓材料發揮最佳的效果。
二、不能用材料的教學代替系統的理論學習
政治課上一般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對材料進行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由於材料是直觀的感性的,可能是美麗的圖片,也可能是動人的事例;可能是一些詳實的數據,也可能是一些直觀的圖表。並且,教師在出示材料的時候,大都力求材料的視聽效果,這就往往容易使學生走入一個極端,對材料本身印象深刻而忽視了從材料中對理論的提煉。因此不能用材料來代替系統的理論學習,仍然需要教師在材料分析後組織學生進行理論總結。
其次,材料的分析是建構在「質疑—探究—反饋—評價」這一教學模式上的。這種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對材料的學習要圍繞教師所提的問題,或者自己所要了解的問題進行信息收集、加工整理,以自己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結論。而學生由於知識水平、個性能力、思維等方面的客觀差異,對問題的分析、材料的判斷等方面也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對於一些難以定論的問題,學生還會展開激烈的爭論。教師的職責是啟發和引導,並且要尊重學生的不同觀點,還要保護學生創新意識的「火花」,又不能挫傷學生的異向思維。這就為在材料中進行系統理論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難度,要使學生在材料學習中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仍然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理論總結和傳授,而不能用材料來代替。
再次,材料是為了一定的教學目的,圍繞選定的一、二個問題,以事實為素材,對某一實際現象進行的客觀描述,具有真實性和典型性,這只能就材料中存在的問題促使學生去思考和解決。雖然學生在就某一材料的思考和解決的過程中會有所理論升華,但鑒於知識准備、理論水平所限,對所獲的零散內容難以進行系統整理和提煉加工,仍然需要經過老師的系統傳授才能消化利用。如果用材料代替了系統的理論學習,則會讓學生對理論的掌握猶如吃了「夾生飯」一樣難以消化。
三、選用的材料與課堂內容不能牽強附會
材料最基本的特點是要求理論聯系實際。現行的中學政治課教材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基本理論觀點與豐富的感性材料相結合,通俗易懂,可讀性強。但是,教材也有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就是教材中的感性材料大多在時間上滯後,在空間上距離學生較遠。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些政治課教師就求新求近,將一些最近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但與課堂內容並無太大聯系的事例牽扯進課堂。這樣看似聯系了實際,實則與實際脫離,並不能體現材料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特點。
運用材料的另一個特點是在材料使用過程中,核心是學生討論和交流,教師不再獨霸課堂,要讓學生有更多的發表意見的機會。如果教師所選的材料與課堂內容牽強附會,或者聯系不緊密,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會迷失方向,很難形成對問題的正確認識。而教師為了完成任務,將聯系不太密切的材料與政治理論生拉活扯,有意把學生誤導進自己預設的「圈套」。這樣的課堂環境看似寬松、民主,實際上教師仍然獨霸了課堂。
為此,在選擇材料要注意以下三點:(1)、從時間上講,要選取能反映時代脈搏的最新事例;(2)、從空間上講,要選取盡量貼近學生,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材料,避免成人化;(3)、從內容上講,要精選材料,將教學目標融入到具體的材料之中,使學生能夠通過對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感悟知識,而不是牽強附會。
總之,如果我們運用得法,材料的運用可以幫助我們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授受」為「合作」,也可以幫助我們變「灌輸」為「探究」、變「苦學」為「樂學」。只要我們在實際運用中不斷總結和反思,消除應用上的誤區,材料的運用就一定能幫助我們提高政治課的教學質量。
『伍』 化學教學中如何提出化學問題
化學新課程讓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接觸化學、學習化學,結合初中化學教學,創設化學生活化課堂不僅可以密切化學與生活的聯系,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體驗,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探究能力,有效落實新課標。
一、捕捉生活現象,引入化學問題
因為許多化學反應和化學原理在生產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捕捉適宜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進而可以提煉出其中的化學問題。
例如,新買的鋁鍋,燒過自來水後有黑色斑點;經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長得很茂盛。這些奇妙的現象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後,就能促使他們去學習掌握鋁和氮氣的性質。由於有了跟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導入,學生對於下面新知的學習就有了積極性,興趣自然產生。
二、創設生活情境,感受化學問題
化學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它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的發展相關。
現行化學新教材內容的設計盡量貼近了生活實際,甚至手中的一張紙,呼出的一口氣都成了學生自己的研究學習對象,這樣的學習易被接受。
直觀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化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所以,在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選擇學生身邊的、生動有趣的、有利於學生探索的問題、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作為素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
三、參與生活實踐,認識化學問題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是知識理解的延伸與升華。
任何束縛學生手腳,只允許他們冥思苦想的教學方法是不科學的。只有讓學生充分進行生活實踐,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所學知識的價值。
例如,結合空氣、水、酸、鹼、鹽等內容的學習,組織學生對本地區的環境狀況(飲用水、空氣、土壤等)、空氣的污染狀況、污水處理廠的流程和原理、周邊農村施用化肥和農葯的具體情況等進行調查.
結合無錫太湖藍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組織學生關注新聞並從網上查詢分析原因。
通過這些實驗和調查活動,運用化學原理積極展開思維,不僅使學生樹立綠色食品、綠色環保、綠色化學的意識;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去親自體驗,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就理解了知識,掌握了知識。
四、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化學課程標准》指出,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初步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新教材努力從化學的視角去展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用科學、技術、社會相聯系的觀點引導學生認識材料、能源、健康、環境與化學的關系,逐步培養學生形成綜合的科學觀和對有關的社會問題做出判斷決策的能力。所以,化學教學不僅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學問題,還必須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化學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分析與解決,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化學的價值,進一步感受到化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陸』 求初中化學教學論文
初中化學中的化學史教學資源
作者:肖梅(南京曉庄學院 化學專業 09師范班)
指導老師:龍琪
[摘要] 本文在對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中的化學史料的內容、呈現方式、近年來教材中化學史的比重變化、教育功能分析的基礎上,給出相應實施建議並舉例剖析了如何開發教材中化學史料的教育功能,對化學教育中化學史資源的利用不當之處提出了些許建議。
[關鍵詞] 化學教材;化學史;教學資源
一. 前言 在西方最早提倡科學史教育可追溯到19世紀中葉。當時的英國科學促進協會主席在1851年的一次演講中呼籲:「我們要教給年輕人的,與其說是科學結論不如說是科學史」。二戰後,以美國哈佛大學校長、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科南特(J.Conant)為代表,一批教育家進行了以案例教學法引入學校進行科學史教育的實踐,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全世界的教育都陸續開始重視科學史的教育,也陸續獲得了成功。
中國從初中三年級開始開設了化學教育,對初中學生來說,化學是一門入門課程,教材很注重啟蒙的作用。而且初中學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尚屬少兒期,還是一些直觀的、趣味性的東西更能刺激其大腦興奮.化學史教育,不單純是講一些小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適當通過一些史實的介紹,能使學生理解相關科學知識、科學過程與方法以及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我國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准把化學史作為「可供選擇的學習情境素材」, 化學史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真實的學習情境, 為其營造生動有趣、基於生活經驗與社會文化的學習氛圍,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起促進作用。正如美國著名科學史家薩頓所說「:科學史能夠幫助我們達到教學的主要目的, 它能夠說明科學之意義, 科學之功能和方法, 科學之邏輯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含義, 科學之深刻的人性,以及科學對於思想凈化和文化整體化之重要意義。」可知化學史是化學教育的重要資源。
二. 化學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呈現方式
(一)應用現狀
開展化學史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廣大化學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承認。但是,化學史的教學功能能否得以充分發揮,必須以老師是否在化學課程教育中開展化學史的教育教學,以及得到的效果來看。而化學史教育教學開展狀況可以通過化學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化學史進行化學教學的頻次程度得以反映。
圖1 教師教學中引入化學史進行化學教學的頻次
從表中可知,54%的教師從不使用化學史進行教育教學,偶然使用化學史的教師僅占調查總數的43%,而經常使用化學史進行教育教學的教師僅為3%。由此可見,當我國中學化學史教育教學的開展狀況不容樂觀。
針對這一狀況,筆者參考了一些文獻整理得出化學教師對在課堂中引入化學史教學認識。表格設計是以教學論過程為主要依據,從中學「教」與「學」的實際出發,通過人員、物質、信息3個方面來全面尋求原因。
表1:化學教師對在課堂中引入化學史教學的認識調查表
完全同意 同意 中立 反對
⒈教材中涉及的化學史知識范圍廣、知識面大 12 (30 %) 6 (15 %) 2 (5 %) 20 (50 %)
⒉化學史知識中考、高考考點較少 20 (50 %) 16 (40 %) 1 (2. 5 %) 3 (7. 5 %)
⒊化學史知識中考、高考考題容易 24 (60 %) 15 (37. 5 %) 1 (2. 5 %) 0 (0 %)
⒋化學史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 30 (75 %) 10 (25 %) 0 (0 %) 0 (0 %)
⒌化學史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21 (52 %) 16 (40 %) 2 (5 %) 1 (2. 5 %)
⒍對學生來說,化學史知識是十分難學的知識 12 (30 %) 10 (25 %) 2 (5 %) 16 (40 %)
⒎對教師來說,化學史知識是十分難教的內容 15 (37. 5 %) 12 (30 %) 1 (2. 5 %) 12 (30 %)
通過上述調查分析表明,中學化學教師普遍認為重視和加強化學史知識的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但由於受「中考指揮」和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一部分教師認為中考、高考中涉及化學史知識的考點較少,考題容易,教師只須念念教材,學生只須背背考點,所以教也容易,學也容易;另一部分教師則認為化學史知識范圍廣、知識面大,要在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上進行教學有一定的難度。
(二)化學史在教材中的呈現方式
《科學課程標准》中提出了科學史進入科學課程的5種方式: ( 1) 作為引入新知識的背景素材; ( 2) 作為例題與練習題; ( 3) 作為相關資料插入; ( 4) 作為擴展性閱讀材料; ( 5) 作為科技活動素材。並且指出,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中引入科學史, 主要是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一種途徑和手段, 科學史不應作為新的知識點來考核, 其教學效果應當通過學生對相關科學知識的理解、對科學過程與方法的理解以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培育來體現。
表2 人教版中化學史
章節 化學史的
主要內容 化學史的
切入點 化學史的
呈現方式
緒言 火的發現和利用及一些古代物品;道爾頓、阿伏加德羅及原子和分子的構成;門捷列夫及元素周期
正文
圖片,文字
第一單元 課題2 煉丹術和煉金術、早期的化學實驗室
正文
圖片,文字
第二單元 課題1 拉瓦錫及氧氣的發現、空氣的成分 正文
圖片,文字
第三單元 課題1 拉瓦錫、普利斯特里、卡文迪許及水的組成
資料
文字
第四單元 課題1 院士張青蓮及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
資料
文字,圖片
第四單元課題2
道爾頓及元素符號
資料
文字,圖片
第五單元課題1 拉瓦錫及質量守恆定律
資料
文字,圖片
第六單元課題1 人造金剛石和金剛石薄膜
化學•技 術• 社會
文字,圖片
第六單元 課題1 課後習題
石墨炸彈
習題
文字
第六單元 課題3
溫室效應
正文
文字
第七單元課題1
燃燒的利用
正文
文字,圖片
第七單元 課題2
能量及我國古代燒制陶器
正文
文字,圖片
第七單元 課題3
雕像及酸雨的危害
活動與探究
圖片
第八單元 課題1 金屬材料;青銅奔馬;滄州鐵獅;鉛的利用
正文
圖片,文字
第八單元 課題3
我國古代煉鐵
正文
圖片
第十一單元課題1
大理石作為重要建築材料的應用
正文
圖片
第十一單元課題1 我國制鹼工業的先驅———侯德榜
資料
文字,圖片
第十一單元課題2
18 世紀化學肥料的使用
正文
文字
第十一單元課題2
物質的分類
拓展性課題
文字
第十二單元課題3
導電材料;納米材料 化學•技術• 社會
文字
從上面表格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學教材中的化學史教材多以插圖和閱讀材料的方式呈現。插圖所展示的化學史內容廣泛, 涉及化學家肖像、實驗儀器設備、日常生活中難以見到的實物。插圖與正文內容互為補充, 生動形象地說明或解釋知識, 促進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其次, 插圖與課文文字的合理搭配, 使教材在視覺上顯得圖文並茂、錯落有致,呈現出一種和諧美, 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
閱讀材料是課文正文內容的拓展。由於受教材篇幅和學科知識結構的限制, 一些化學史素材不便出現在課文正文中, 所以教材中在課文正文旁邊或課後設置了各種欄目 ,如「 資料」欄目, 這種呈現方式的目的在於:一方面對課文正文內容進行補充拓展, 開闊學生視野, 加深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 另一方面又能保持課文正文知識嚴謹的邏輯結構, 突出學科知識的連續性和整體性。
三. 教材中化學史材體現的不足之處
2001年新課程標准教科書中,化學史呈現的形式更多樣化,內容更豐富,在文內增加了不少插圖和實物照片。如:彩陶、古畫、雕像,透明金剛石薄膜等,在加上適當的文字說明或描述,把化學史知識融匯在各單元各課題中,畫面色彩明麗,其真實、直觀、親切、深刻,比文字更有說服力,使得化學史知識更直觀易懂,更接近於生活,能提高初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豐富他們的想像力,起到啟發思維的作用,便於學生有效地學習、理解和掌握,有利於給學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實際經驗等學習素材,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逐步認識化學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2],但就化學史材內容、呈現形式、分布等還有某些不足之處。
(一)化學史材過於粗略
表1化學史在近年教科書中所佔比例
版本 1978 1982 1987 1994 2001 2001(新課標)
比例 5% 15% 15% 31% 32% 50%
由表中可看出從1978年到2001年的新課標教材中化學史材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可以感受到化學史教育的重要性已深入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中。但縱觀教材可以發現化學史材都經過編寫者的改動,講得過於粗略,使本應該達到在潛移默化指導學生學習科學方法的目的完成不了。例如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兩百多年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閉的容器里連續加熱12天。發現有一部分銀白色的液態汞變成紅色粉末,同時容器里空氣的體積差不多減少了1/5 。他研究了剩餘4/5體積的氣體,發現這部分氣體既不能供給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燒,他誤認為這些氣體全部都是氮氣(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維持生命」)。
拉瓦錫又把在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紅色粉末收集起來,放在另一個較小的容器里再加強熱,得到了汞和氧氣(化學式為O2),而且氧氣的體積恰好等於密閉容器里所減少的體積。他得到的氧氣加到前一個容器里剩下的4/5體積的氣體中,結果所得氣體跟空氣的性質完全一樣。」我們都知道拉瓦錫開始並沒有將既不能供給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燒的氣體稱作氮氣,在1791年夏比塔才稱它為氮氣;也沒有「氧氣」,拉瓦錫稱它為「彈性流體」,是後人在後來的不斷摸索中定義了氧氣。加上這樣的信息占不了多少空間而且簡單易懂,加上去並不麻煩,可以給學生暗示科學的發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得到結果。
(二)關於化學史的習題過少
魯教版教材為加深學生對質量守恆定律的認識, 在課後以練習題目的方式呈現了另一則化學史素材: 波義耳為探索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變化而進行的實驗。教材利用這則材料創設問題情境, 讓學生對波義耳與質量守恆定律擦肩而過的原因做出分析。利用練習題目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化學史素材中的事件做出分析與評價, 不但可以啟迪學生思維, 鞏固所學知識, 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受到了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為逐步深入理解科學本質打下基礎。化學史素材成為「靜態」科學成果和「動態 」過程與方法的載體, 成為促進學生掌握自然科學方法、理解科學本質的催化劑。而人教版關於化學史的習題少之又少,使學生在學習化學中忽視化學史。
(三)教材中的化學史涉及到的中國人物較少
與我國有關的化學史素材(明確指出的)在化學教材的化學史中都占據著較大的比重。然而,在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國人物的名稱卻是鳳毛麟角。這不利於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利於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化學史料在教材中分布不均衡
從化學史素材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出,化學史料在三種版本的教材中的分布存在著不均衡的現象。一方面,在化學史料廣泛地融入教材的基礎上,化學史料並未覆蓋教材中的所有章節,每種版本的下冊涉及的化學史較少。另一方面,教材中有些章節的化學史料存在著較為集中的現象,如上教版中第三章第二節中原子中有關化學史的內容,閱讀材料三處,圖片7幅,涉及化學家4個。化學史料的過於集中造成了化學史資源在某種程度上的浪費。
四 對教材中化學史教育功能開發的建議與思考
現在國內大多數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側重於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習題運用,用化學史來強調化學家們的天資聰穎和勤奮。忽視化學家的錯誤,研究的艱辛,也就是化學家們的「人性」,使化學家這一職業離學生越來越遠。
(一) 教師應精心創設習題情景,進一步在習題中開發化學史教育功能
運用化學史創設習題情境是將化學史引用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其優點在於不僅可以是本來枯燥、無味的習題變得生動、活潑,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受到來自化學史的熏陶與教育。鑒於教材中的化學史料普遍存在「有而不足」的局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挖掘化學史料素材編制習題,彌補教材中化學史習題的匱乏。教師在編制習題時,要選擇一些典型的化學史料的素材,選材不僅要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而且一定是化學科學發展過程中起關鍵性或突破性作用的內容, 如元素和物質發現史、化學概念和理論發展史、物質結構的認識過程等。編制習題時,還應圍繞「科學事實、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這條主線展開。這條主線涉及的四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它既是科學史內容的核心,也是教學與訓練、評價的主線。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維角度獲得全面發展。此外,編制習題時應根據化學史教學的內容、目標以及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層次的題型,體現不同層次的教育功能。可以是選擇題、是非題、填空題、小論文或問題解決等多種題型。
(二)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化學史料的內容和呈現方式程中進一
富 雖然教材中的化學史料是教材編輯者立足於課程標准,根據教材內容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教材中的化學史史料是「取之能用,用之有效」的。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化學史料的內容過於簡單,不利於其教育功能的發揮,這些史料的內容有待進一步豐滿。在使教材中的化學史史料豐滿起來的過程中,不一定使其完整無缺,重要的在於凸顯其教育功能,使學生真正能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如魯教版第七單元第二節金屬的化學性質僅在挑戰自我中以習題的形式呈現教育意義不大,若能在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的實驗探究後再以文字加反應原理呈現,學生就更能理解其本質,更好地掌握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這一知識點。
另一方面,由於化學史料在教材中分布存在不均衡的現象,各個學校的資源條件不同、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情況各異、學生的原有知識、興趣愛好和心理發展特點等都有差異,這些因素影響著化學史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基於這點考慮,為了充分發揮化學史的教育功能,教師在備課時還應該在化學史的呈現方式上下功夫。
(三) 教學中應適當增加我國的化學史料和人物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歷史悠久,有著璀璨的歷史文化財富,與化學有關的歷史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中的黑火葯、造紙術,聲名遠播的中國瓷器,中國煉丹家的發現……這些都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不朽的榮耀,其中都閃爍著化學的光芒。教材中關於我國的化學史的數量還算差強人意,但是我國化學家的名字確是少之又少。為了進一步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質量,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適當增加我國的化學史和有關人物的名稱是大有裨益的。不僅如此,我國歷史名人在教材中的出現還能為學生樹立榜樣的作用。可以參考引入的人物很多,如東漢時期的煉丹家魏伯陽,晉代煉丹家葛洪,我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徐壽……
(四)加強中學化學教師的化學史素養
將化學史教育推廣到整個科學史教育層面,從實踐方面來看,盡管在科學史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無論在課程標准還是在教材中都有著明顯地體現,但是科學史教育並沒有形成一種主流。究其主要原因在於,廣大科學教師本身沒有受到多少科學史和科學哲學教育。正像BAAS上世紀六十年代一份報告中指出的那樣,「他們(科學教師)的行為和思想都是職業訓練的結果,缺少對科學本質和目的的理解」。因此,教材中化學史教育功能的開發除了受到教材自身的一些因素的限制外,最大的問題是多數的中學化學教師本身缺乏化學史的背景知識。這些教師本身在學習期間沒有系統地學習化學史,也很少從化學史的相關教材中得到啟發。因此,他們在成為教師後就很少願意用化學史來教學,或很少知道如何正確地進行有關化學史內容的教學。因此,通過再培訓、教師間交流等形式提高中學化學教師的化學史素養是非常必要的。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積極探索有績效的化學史教育,是充分挖掘化學史的教育功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前提。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化學.九年級.
[2]. [英] J.R.柏廷頓著 胡作玄譯化學簡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p.107-108
[3]. 許青鋒.化學教學應重視化學史的教育.教學探新
[4]. 楊艷麗 .任志鵬. 中學化學中化學史教學的現狀調查與思考.化學教育,2005.(10) 46-47
[5]. 楊慶元.中學化學史教育綜述.化學教育,2006.(11) 61--62
[6]. 王秀紅,於建軍.中學化學史教育教學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 化學教育,2009.(2) 71--73
[7]. 孟獻華.中學化學教師結合化學史進行教學的調查與分析.化學教育,2005.(2) 48--50
[8]. 畢華林,辛本春.中學化學教材中化學史內容編排的思考,課程•教材•教法,2008 .3(28) 63--65
[9]. 李艷梅, 鄭長龍, 李德才.義務教育化學教科書中化學史教育內容的選擇與呈現.化學教育,2007 .(5) 61--63
[10]. 趙永芹.談中學化學教育中的化學史教學. 理科教學探索,2007
[11]. 魏少紅,牛曉玉.談化學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安陽大學學報
[12]. 王旭東,荊黎田.談化學史教學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作用.文化教育 ,2007
[13]. 王偉群,王慧.讓化學家的真善美走進化學課堂.蘇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學報,2003
[14]. 劉霖.巧用化學史培養創造性.化學教育,2003.36(5)
[15] 張成山.淺析如何進行化學史的教育.高校理科研究,2003
[16]. 劉傳銀,薛梅,楊曉芳.淺談化學史教育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
[17]. 馬剛,向炳蓮.論化學史的素質教育功能.化學教育,2000
[18]. 馬磊.化學史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考試周刊,2008
[19]. 曾凡芝.化學史在初中化學教科書中的滲透. 柳州師專學報,2003
[20]. 韓永娟.化學史料在中學化學中的教學功能釋例. 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9
[21]. 郭瑞斌,徐大仁,莫尊理.化學史課程資源的開發特點及途徑.化學教育,2007
[22]. 劉前樹,邱道驥.化學史教育的實踐與思考.化學教育,2007
[23]. 關婷婷,蘇育志,常向陽.化學史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其教育功能. 廣東化工,2005
[24]. 梁建軍.化學史:教育理解科學本質的切入口.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
[25]. 梁建軍.化學史教學在學生理解知識結構中的作用.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
『柒』 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畢業論文 急急急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
「以學生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熱點,自主學習是一種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學習方式。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形成依賴於教師有意識地按照能力形成的規律,去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並通過一些相應的主體活動才能獲得知識與技能。化學學科的特點是開展化學實驗的探究,讓學生「模擬」科學家去探索問題,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操作、想像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去獲取知識,激發興趣,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呢?
1、尋找合適的自主探究素材:
根據國家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准》(實驗稿),我們使用的是2001年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們一直堅持「依據課程標准、靈活使用教材」的原則,對人教版的教材進行二次資源開發和利用。
1.1 對圖片的利用與開發。教材編排了眾多彩色圖片,有化學發展的歷史資料圖片、有實驗操作圖片、有實驗現象圖片、有數據資料圖片,這些圖片清晰而又明快的表現了主題,使教材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如何利用這些圖片呢?在教學實踐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們改變了過去教師一個人在台上孤立地講,學生被動地聽、記的舊習慣,針對不同的圖片,首先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分組討論,探討一些問題,整理記錄,逐步形成結論。圖片給予的學習空間是編排教材的作者和教師無法想像的,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言,會將發散思維影響到每一個人,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圖片,學生很容易形成許許多多的結論,並且學生對圖片相關知識的掌握更深,一看到圖片就想起了內容,突破了重點和難點,學生相互之間融洽地交流和合作,營造了和諧的課堂。
11 1.2 對實驗的探究與改進。教材擁有許多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家庭小實驗和探究性實驗,實驗教學是化學課程的顯著特徵,教材更是充分突出了化學實驗。但是教材中的部分實驗還存在很大的開發空間,如教材第37頁實驗2—5所示過氧化氫分解實驗,(1)裝有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的試管,用帶火星的木條來檢驗,木條不復燃。(2)向上述試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後,用帶火星的木條來檢驗,木條復燃。這是什麼原因呢?為了探究並改進此實驗,興趣小組的同學經過熱烈討論,制定了三種實驗方案並進行了大膽探究:第一組同學採取增大H2O2溶液濃度的方法,用10%的H2O2溶液加熱,結果一段時間後,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木條復燃; 第二組同學在5%的H2O2溶液中加入2滴新制氫氧化鈉溶液,加熱一段時間後,用帶火星木條檢驗,木條復燃;第三組同學從實驗裝置上進行了改進,效果很好(見左上圖)。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同學們經過討論,還提出了下列問題作了進一步的研究:①由第一組同學的實驗可得出:影響H2O2分解產生O2的量的多少及分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②由第二組同學的實驗可分析得出氫氧化鈉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什麼?③第三組同學的實驗驗證了實驗前同學們猜想的正確性,其中,濃硫酸的作用是什麼?經過這樣嘗試,學生既豐富了自己的實驗知識又提高了實驗技能,還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有時一個實驗的改進會給學生產生終身的影響。
1.3 對人文科學和情感態度的開發與培養。教材突出了讓學生認識身邊的一些常見物質的組成、性質及其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認識物質微觀構成,了解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認識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系,了解化學與社會和技術的相互關系,能以此分析有關的簡單問題,這些目標既有利於培養學生對待自然、物質和科學方面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又有利於學生對待社會和自身發展方面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自主探究學習中,學生通過學習化學,注重了本地的環境污染的調查與保護,如有些學生主動拾起教室內、樓道、校園內的紙屑、果皮、食品袋、冰糕棒等。甚至有的學生制止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為,使校園煥然一新、十分清潔。讓學生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愛校園的情感。
2、創設恰當的自主探究問題:
2.1.創設情景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探究的問題和興趣是自主探究學習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體驗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問題,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創新意識、探究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師生在問題情景中互動、體驗、探究、實踐、感悟,在互動中實現「教學相長」。如:「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有些學生認為蠟燭燃燒現象見得較多,不觀察就知道實驗現象。在自主探究學習中,我們設置了問題群:你見過的蠟燭有哪些形狀和顏色?你以前點蠟燭時有哪些發現?今天,我們再次點燃蠟燭,請你帶著這樣幾個問題觀察,蠟燭燃燒中有哪裡變化?火焰有幾層?哪層溫度最高?有時燃燒為什麼會冒黑煙?…通過系列的學生未知的問題群,將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就激發起來了。有了探究的問題和慾望,再適時引導觀察、探究,同學們個個認真觀察、記錄,又一次成功地自主探究就成功了!
自主探究學習的初期,教師要積極引導幫忙學生提出問題,逐漸轉向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這要求教師創設一種民主、開放、靈活的教學氛圍,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自主學習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特徵。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並通過積極的探究,解決問題,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就會逐步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會發揮充分,就才能有真正的探究性學習。
2.2.貼近生活事例,培養問題意識。
問題是自主探究的出發點,也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所以問題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在自主探究學習時,要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從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化學知識著手,最能培養學生從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發現問題的意識。讓學生感到化學問題就在你身邊,就在你平常的生活之中,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到化學的無處不在:「生活處處皆化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通過實踐活動、調查采訪等探究形式,把化學知識運用於生活,或運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溝通中,增長見識和能力。
2.3.利用課堂資源,激勵生成問題。
課堂中的教與學是動態的過程,特別是在自主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更是出現一些出人意外的事情。在老師的引導中,在實驗的探究中,在學生的讀書中,在同伴的討論中,在自己的歸納中,往往會有許多的新的發現。這些新的發現就是課堂資源,也是極其有價值的新問題。老師在其過程中因勢利導,進一步激勵學生生成新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習「空氣」這一節時,做完了紅磷在鍾罩里燃燒的實驗後,有同學提問,剩餘的約五分之四的氣體能支持燃燒嗎?這個問題原不在教學計劃之中,但是教師沒有放棄,而是充分地肯定了這一同學的問題意識,並及時組織學生討論、探究。最後,師生在探究實驗中,找到了問題答案。課堂時常會出現意外,但意外中蘊涵著豐富的探究資源。教師要善於抓住課堂中的意外,因勢利導,恰當組織自主探究性教學活動。在自主探究學習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從學習過程、材料、網路或其他途徑發現新的問題,然後進行更開放、自由的方式進行探究,讓學生充分討論,歸納總結出相應知識。根據學生思維能力的強弱而開展不同的自主探究,有利於探究性學習的進行。適時的自主探究,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的思維也活起來了,收獲是意想不到的大!
3、進行廣泛的自主探究拓展:
組織學生開展課外自主探究學習,對於加深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展他們的愛好和保護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使他們學的更好更活,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加強思維品質修養都十分有益。
開展課外自主探究學習的方式有:
3.1家庭小實驗。讓學生按教材學習的知識,在家裡有身邊的材料(如茶杯、食醋、純鹼、雞蛋殼、酒、蠟燭等)做一些小實驗。通過小實驗的探究、觀察、解釋一些簡單的化學現象。
3.2課外閱讀。可以上網或到圖書館閱讀化學家的故事,閱讀科普讀物,閱讀有關現代科技成果方面的文章等等,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3課外參觀、調查。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觀調查城鎮化工廠、化肥廠、食品廠、造紙廠、自來水廠等,了解一些工業生產原理及其對環境污染的狀況,提出防止污染的建議等。也可以調查日常生活中的化學事例,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進行一些簡單的自主探究,予以解釋。如在學完「水資源的保護」這一課題後,讓學生通過調查身邊的水資源污染的情況、通過收集報紙、上網收集關於水資源保護的一些知識,並把活動過程及改進保護水資源的建議寫成小論文,然後與同學交流。另外組織部分學生開展社會小實驗和社會調查。如「自來水的硬度檢測」,「污染空氣」與「酸雨」的關系。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調動同學們自主探究學習化學的興趣。
3.4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先設計自主探究實驗方案,然後進行實驗探究。還可以組織化學展覽和化學綜藝晚會,讓學生自己撰寫文章、編輯化學小報、問題徵集及游藝活動。
實踐證明,進行廣泛的自主探究拓展,讓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策略。鼓勵學生課堂內外自主探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並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發展志趣和愛好。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只要我們尋找到了合適的自主探究素材,創設了恰當的自主探究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自主探究拓展,就會構建新的學習主體,就能堅持以學生能力發展為本,學生自主的探究的熱情就會自然而然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信心、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主動意識就會明顯增強,學生個性特長也就會得到充分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就會得到明顯提高
『捌』 課標教材中提供的學習情境素材的教學功能是什麼如何利用這些學習情境素材
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活動的產生與學習情景具有密切的關系,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情景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理解和全面素質的發展。課程標准中的「活動與探究建議」是為了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設置的。實驗探究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的基本活動形式。觀察、調查、資料收集、閱讀、討論、辯論等具體活動也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體現科學探究的積極的活動方式。這些活動本身就是初中化學課程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實現化學課程目標的基本保證。
為了促進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主動進行,在學生熟悉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引發矛盾和沖突,能有效地調動和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為此,標准中設置「可供選擇的學習情景素材」,這些素材包括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背景資料,如化學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動的自然現象和化學事實、化學科學與技術發展及應用的重大成就、化學對社會發展影響的事件等。這些素材旨在幫助教師理解課程目標,教師可在相關主題的教學中利用這些素材來創設學習情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體驗化學與技術、社會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玖』 化學課應該怎麼上
剛升入初三的同學,要增學一門新的基礎自然科學——化學。初中化學是化學學習的啟蒙階段,是化學學習的基石,學好其基本知識和技能亦是一代公民所必須擁有的基本素質。如何入好化學之門,看如何學好初中化學,如何入好初中化學之門則要看入門的開堂課。老師如何精心設置好初中化學的第一課,將是引領學生走入化學世界大門的重要一環。按現在新課程的理念,教師是新課程建設者和開發者,作為教師要用好教材,但應不被教材所禁錮。我想可以從以下面幾個方面思考整合設計自己的教學:
一、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當一個個體對某一學科發生興趣時,他總是積極主動,心情愉快的去進行學習,而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他學習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發揮,就有可能取得優良的成績。
在化學第一課,組織學生感興趣的化學素材,透過這些素材可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依學生的成長特點來看,感興趣的東西首先是外在的,外在能讓學生感興趣的不外乎是好聽、好看、好玩的。因此第一課可從這三個方面去找素材,上好化學的第一課。「好聽」的在化學上最多的是化學歷史、與化學有關的故事、生活常識,可以通過講述的方式向學生展現。「好看」的有化學實實中和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學生覺得驚奇的現象,可以通過演示實驗方式展示,也能通過視頻展示。「好玩」就是讓學生親自做一些實驗,讓其在開堂課就體驗到化學實驗的魅力。
二、要能引導學生確立自己學習目標。有趣的事物只能起外在的吸引,只有內在的因素才能保持興趣的持久和持久的學習動力。現代國際教育新理念之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目標的功能如同燈塔一樣起著整體的導向作用,在動態的學習過程中應鼓勵學習者確立自己的目標,通過不同的途徑達到目標,並評定自己在達到目標過程中獲得的進步。只有學習者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工作目標,並形成與獲得所希望的成果相應的預期時,學習才可能是成功的。在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的出發點都不同,有為上高中大學為目標的,有隻為混完九年義務教育為目標的。其動機不同,學習的動力強弱也不不樣。作為義務教育最起碼的學習目標就是完成義務教育對公民教育中最起碼的素質教育。讓學生能認識到不論出於哪個層次需求學習化學都具有用性,確立學好化學的目標,才能對不同層次目標學生保持學習興趣產生持久刺激。化學作為中考必考科目,對定位讀高中大學的學生目標明確,學習主動性較強,學習內在動力也持久。對於不想繼續讀高中大學的學生,則要拿化學知識在現代生活中的實用性和少了則有缺陷的實例來刺激他們,讓他們覺得學習初中化學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常識,來確立其學習化學的目標,才能使這樣的學生學習熱情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