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化學的院士有哪些

化學的院士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2-03 04:46:50

A. 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化學家

1、彼得·阿格雷

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1949年1月30日-),美國醫生和分子生物學家。因對細胞膜中的水通道的發現以及對離子通道的研究,與羅德里克·麥金農一起獲得了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

阿格雷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伯格學院講席教授及約翰·霍普金斯瘧疾研究所(JHMRI)所長。

2、庫爾特·阿爾德

庫爾特·阿爾德(德語:Kurt Alder,1902年7月10日-1958年6月20日),德國化學家,1902年7月10日,阿爾德生於德國克尼格許特(今波蘭霍茹夫),1950年與奧托·迪爾斯因對二烯合成的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1958年7月20日逝世於德國科隆。

阿爾德還研究了二烯反應的可逆性——反應的產物分解為一些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本是反應的原料。

3、斯凡特·阿倫尼烏斯

斯凡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瑞典語: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年2月19日-1927年10月2日),瑞典化學家。

提出了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電離的阿倫尼烏斯理論,研究了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得出阿倫尼烏斯方程。由於在物理化學方面的傑出貢獻,被授予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

4、黃鳴龍

黃鳴龍(1898年8月6日-1979年7月1日),江蘇揚州人,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鳴龍改良的沃爾夫-凱惜納還原法在當時的國際上廣泛應用(現又改良),並編入各國有機化學教科書中,是第一個用中國人名字命名的有機反應,簡稱為黃鳴龍還原法。

5、梅爾文·卡爾文

梅爾文·埃利斯·卡爾文(英語:Melvin Ellis Calvin,1911年4月8日-1997年1月8日),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出生,美國化學家,因與安德魯·本森和詹姆士·巴沙姆發現卡爾文循環,或稱卡爾文本森循環而聲名顯著,1961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B. 華東師大有多少院士,化學系有多少院士

兩院院士共9人,其中化學系2人 童慶禧(1935.10-),遙感技術與應用專家。湖北武漢人。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前任所長,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1年畢業於蘇聯敖德薩水文氣象學院。 我國最早從事遙感研究的專家之一。 薛永祺(1937.1.11-),紅外和遙感技術專家, 江蘇張家港市人。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寧波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院長。 1959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物理系。 後一直在中科院上海研究所從事多光譜和成像光譜技術研究, 期間曾赴國外進行合作研究, 為我國建立機載實用遙感系統提供了多種先進的遙感手段, 並推動了我國遙感技術的應用。先後研製成功多光譜掃描儀、 成像光譜儀、超光譜成像儀。在航空遙感器應用於水文、地質、 考古、環境污染監測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 開拓三維成像遙感新技術, 提出將掃描光譜成像和激光掃描測距一體化, 實現物地面控制點快速生成數字地面高程模型和地學編碼圖像, 特別適用於灘塗、沙漠、草原、島嶼等交通困難地域。 宋大祥(1935.5.9-),蛛形學與無脊椎動物學家, 浙江紹興人。中共黨員。 1953年畢業於江蘇師范學院(東吳大學)生物系,1953- 1955年華東師范大學動物學研究班研究生。 1955年9月至1957年3月哈爾濱師范學院生物系助教。 1957年4月至1961年4月攻讀北京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甲 殼動物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曾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長、 動物學會理事長、《動物學報》主編等職。 1995年4月任河北師范大學生物系教授、博導。 1999年1月至今,河北大學教授、博導, 現為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名譽院長。先後作為訪問學者到法、美、德、 日、韓、南斯拉夫、荷蘭和新加坡等國的大學、研究所、 博物館進行訪問或合作研究。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丁德文(1941.2.7-), 海洋生態環境學家,遼寧省遼陽市人。 1965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專業。 現為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暨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研究所研究員 、名譽主任暨所長。兼任大連海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上海交通大學講座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 。 胡和生(1928.6-),數學家,生於上海,原籍江蘇南京。 1950年1月畢業於大夏大學數理系。 1950年8月至1952年7月在浙江大學當研究生, 師從蘇步青教授。畢業後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實習研究員、 助理研究員。1956年調至復旦大學任教。1993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早期研究超曲面的變形理論、 常曲率空間的特徵等問題,發展和改進了著名數學家E· 嘉當等人的工作。在黎曼空間運動群方面, 給出了確定黎曼空間運動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 解決了持續60多年的重要問題。對有質量規范場的存在性問題、 團塊現象和球對稱規范勢的決定等問題,都取得難度大、 水平高的重要成果。在調和映照的研究中, 發展了孤立子的幾何理論。撰有《孤粒子理論與應用》、《 微分幾何學》等專著。研究成果「經典規范場」 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李瑞麟(1928.9-),化學合成專家。 1950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化學系。 曾任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甾體激素組組長, 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葯物發展室主任。 曾受WHO資助以訪問學者去英美兩國訪問考察、 受美國北卡RTI研究所聘為顧問。 現為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他是中國女用計劃生育葯物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陳子元1924.10.5,核農學家。祖籍浙江鄞縣, 生於上海市。 1944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化學系。先後在大夏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任教。 1953年調浙江農學院任副教授兼化學教研室主任。 1960年起兼任農業物理系副主任,1978年晉升教授。 1979-1989年間任浙江農業大學副校長、校長。 曾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農業科學評議組組長、農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及分組召集人。 現任浙江省科協副主席、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 農業部及浙江省核農學重點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和中國原子能農學會 名譽理事長,浙江省核學會榮譽理事長等。 徐僖(1921.1.16-),生於江蘇南京。高分子材料學家。 我國高分子材料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40-194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獲工學士學位; 1947-1948年畢業於美國李海大學化工系, 獲科學碩士學位。1945年在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任助教; 1946-194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化學系任講師;1950- 1953年受聘重慶大學化工系副教授; 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在西南地區自己設計、 完全採用國產設備和國產原料的第一個塑料工廠重慶塑料廠的副廠長 、總工程師;1953年創建了我國高校第一個塑料工學專業。 1954-1981年在成都工學院、成都科技大學任系主任、 副校長、教授。1960年撰寫、 出版了我國工科高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書《高分子化學原理》。 唐崇惕(1929.11.26-),寄生蟲學家, 廈門大學生物系教授,福建福州人。 1950年考入廈門大學生物系。 汪品先(1936.11-),海洋地質與微體古生物學家。 江蘇蘇州人。 1960年莫斯科大學地質系畢業。 之後在華東師范大學工作到1972年。 現為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教授。

求採納

C. 中科院化學所最牛的是哪個領域推薦幾個好導師……

中科院化學所各門類均衡發展,但比較突出的是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有機合成的黃志鏜院士、
有機固體的設計合成、物性與結構研究
朱道本院士,物理化學中分子反應動力學,分子束激光光解動力學,飛秒化學動力學,團簇光譜與質譜及其現代分析方法的
朱起鶴院士,都是中國化學界的泰斗,你要考他們的研究生得充分加強自身素質!

D. 你知道有哪些近代化學史上的化學家他們有哪些成就

一、唐敖慶

唐敖慶(1915 11.18 - 2008 07.15),男,江蘇宜興人,理論化學家、教育家和科技組織領導者。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9年獲美國哥倫比亞 大學博士學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名譽主任,吉林大學教授、名譽校長,中國量子化學之父。他是中國理論化學研究的開拓者,在配位場理論、分子軌道圖形理論、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傑出的研究成果,對中國理論化學學科的奠基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他還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屆主任,創建了中國的科學基金制度。

二、盧嘉錫

1915年10月26日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祖籍台灣省台南市。盧嘉錫於1926年上過一年公立小學,1927年後相繼在廈門育才學社和大同中學初中就讀過一年半,1928年秋考入廈門大學預科,時年13歲。

1930年進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34年畢業,同時修畢數學系主要課程。畢業後留校任化學系助教三年,同時兼任中學數學及英文教員。1937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費,進倫敦大學學院學習,兩年後獲倫敦大學物理化學專業哲學博士學位。

1939年秋,他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結構化學研究。在此期間,他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其中不少成為結構化學方面的經典文獻;1945年1月~1945年11月任美國加州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員。1946~1960年任廈門大學化學教授。

1981年5月~ 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84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早年設計的等傾角魏森保單晶X射線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數圖,載入國際X射線晶體學手冊,稱為「盧氏圖」。

在非線性光學晶體新材料探索研究中,提出了性能敏感結構的新概念。組織多學科的隊伍,發現了優秀的新型無機類芳香性紫外倍頻晶體低溫相硼酸鋇(BBO),含四個過渡金屬原子,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兩個網兜狀福州模型,而後又提出了一種新雙氮分子絡合物。

三、侯德榜

1890年8月9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 1916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獲學士學位. 1918—1921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其主要貢獻是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

四、邢其毅

1911年11月24日出生於天津市。1933-1936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院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1936-1937年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維蘭德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

1937-1941年在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44-1946年在新四軍華中軍醫大學任教。1946起歷任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有機化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後任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員。

他是我國多肽化學研究方向的開創者,是我國進行接肽方法和標記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與氨基酸發生德肯-威斯特(Dakin-West)反應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個帶色的氨基酮化合物,這是一個識別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

1959年,在國家科委的組織領導下,由北京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和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等共同組成一個統一的研究隊伍,開始胰島素合成研究,邢其毅是這個研究集體的學術領導者之一。

經過數年的共同努力,人類第一個用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活性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終於在1965年降生在中國大地上。另外他主持撰寫的《基礎有機化學》是一部綜合反映現代有機化學的教科書,對於高校的有機化學教學具有廣泛影響。這些著作滋育了幾代化學家的成長。

五、徐光憲

1920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市。194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46年任交通大學化學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不久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至今。

歷任北京大學原子能系(後改為技術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中國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徐光憲的成就在於提出的稀土串級萃取理論,使我國稀土分離技術和產業化水平躍居世界首位。

E. 巨星隕落!張俐娜院士去世,生前都獲得過哪些獎項

張俐娜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是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她於2020年10月17日晚不幸離世。她對我國的化學研究,有著突出貢獻。曾經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技術發明一等獎等,她研究成果的創新性、價值、前景在國內外,都有著重要影響。

3、張俐娜院士

張俐娜院士出生於1940年,今年已經有80歲的高齡。自己在2019年退休之後,本身應該過上幸福的生活,可是自己常年工作積累了不少疾病。在退休一年後,於中南醫院醫治無效去世。我國化學領域,從此少了一位巨星。

F. 應用化學,列出在應用化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中外科學家

1、李曙光(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大教授)
地球化學家。1941年生於陝西咸陽。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地球化學專業並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與行星科學系進修。先後多次赴德國馬普化學所、香港大學作訪問學者。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變質同位素年代學理論研究方面最早發現超高壓榴輝岩的白雲母含大量過剩氬;證明了超高壓變質與退變質礦物之間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較早發現在低級變質條件下稀土元素可活動,且Sm-Nd體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確測定了榴輝岩中金紅石的U-Pb年齡。最早通過測定大別山榴輝岩年齡獲得華北與華南陸塊在三疊紀碰撞的結論;系統測定了北、南秦嶺一系列蛇綠岩及岩漿岩的同位素年齡,為秦嶺造山帶多陸塊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首次測定出大別山超高壓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卻曲線,並通過同位素示蹤對其多階段快速折返機制提出較完整模型。
李曙光教授在以下領域做出了系統研究,並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1.他在超高壓變質作用中同位素體系及變質年代學理論做出許多開拓性工作:較早發現並證明造山帶榴輝岩中的白雲母含大量過剩氬;證明了超高壓變質礦物與退變質礦物之間存在Nd,Sr同位素不平衡;計算了綠片岩相及疊加蘭片岩相變質作用各自的Sr同位素均一化尺度;在世界上首次精確地測定了榴輝岩中金紅石的U-Pb年齡。這些工作為正確進行超高壓變質定年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2.他對華北和華南陸塊的碰撞過程及秦嶺-大別造山帶演化進行了長期系統研究並取得重要成果:最早測定出大別山含柯石英榴輝岩的Sm-Nd年齡為三疊紀,並證明它們是陸殼俯沖成因,從而獲得華北與華南陸塊在三疊紀最終碰撞的結論;系統測定了北,南秦嶺一系列蛇綠岩及島弧岩漿岩的同位素年齡及地球化學特徵,為秦嶺造山帶兩條地縫合線的釐定及多陸塊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還首次在大別山北側發現古生代岩漿弧和洋殼俯沖成因榴輝岩,系統測定了大別山其它榴輝岩岩,岩漿岩年齡,研究了碰撞後殼幔相互作用及岩石圈拆離過程。
3.超高壓變質岩的折返機制是大陸深俯沖研究的著名科學問題。他首次測定出大別山超高壓岩石具有二次快速冷卻的曲線,對多階段快速抬升歷史給出重要制約。結合測定南秦嶺同碰撞花崗岩的年齡,查明俯沖陸殼不同構造單元的U-Pb同位素特徵,他提出了一較完整的超高壓變質岩多階段折返模型。
4.尋找富鐵礦曾是我國七十年代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他應用趨勢面分析成功預測出鞍本弓長嶺礦床深部富礦體,並鑽探驗證成功;應用C同位素證明弓長嶺富磁鐵礦石中的石墨為菱鐵礦變質分解成因,據此提出該富鐵礦床成因的新模型,為查明黑富礦成因及擴大富礦儲量做出了重要貢獻,並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二等獎。
上述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高度重視,第一作者論文的SCI總引用頻次477次,他人引用372次。
2、歐陽自遠(1935— )
世界著名的天體化學家和地球化學家。他積極參與並指導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具體設計國內首次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與載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測的方案與科學目標,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
歐陽自遠原籍江西上饒,1935年10月9日生於江西吉安。1952年從永新中學(現為任弼時中學)畢業後,就讀於北京地質學院,並於1956年本科畢業。1961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畢業後留所從事科研。1966年起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1980—1981和1983—1984年在德國馬普核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客座研究員。1991—1993年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局長。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貴州省科協主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7年7月,被貴州省遴選為貴州省首批核心專家。2008年6月13日,歐陽自遠出任奧運聖火在貴州省傳遞的第一棒火炬手。
歐陽自遠院士是我國天體化學學科的開創者。1960年在我國率先系統開展各類地外物質(隕石、宇宙塵、月岩)和比較行星學研究。提出了鐵隕石成因的假說,吉林隕石的形成演化模式與多階段宇宙射線照射歷史的理論。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地質體中消融型宇宙塵並提出判據系列,劃分了宇宙塵成因類型。對太陽星雲化學不均一性與化學演化過程,行星模式豐度,行星與地球大氣圈、水圈及內部圈層的起源與演化,地球的能源與演化階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模式與理論,為國際學術界所公認。充實了玻璃隕石成因理論,論證了中國白堊系/第三系界面撞擊事件,提出地外撞擊誘發古氣候旋迴的假說,以及新生代6次巨大撞擊地球事件誘發氣候、環境災變與生物滅絕。近年來提出地球原始組成的非均一性與演化的非均變性理論框架。由於傑出的科研貢獻,他多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地下核試驗地質效應綜合研究》(第一完成人)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和貴州省科學大會獎,《吉林隕石綜合研究》(第一完成人)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天體化學》專著(作者:歐陽自遠)獲199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至今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三百多篇,專著6部,合作主編專著11部。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多項。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後50多人,有的已成為我國地學研究、教學和生產的骨幹力量,有的已成長為地球化學各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歐陽自遠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高級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我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國際環境科學中國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岩石圈中國委員會,國際地圈生物圈對比計劃中國委員會及國際空間研究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地質所,蘭州地質所兼職研究員,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及長春科技大學兼職教授,《環境科學》、《黃金科技》、《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及《地質地球化學》雜志主編,《空間科學學報》,《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南極研究》及《Chinese J. of Geochemistry》雜志副主編;《中國科學》等8種科技雜志編委。
歐陽自遠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過:「《科學家傳略》給我的影響較大,特別敬重居里夫人;武俠人物里,我最欣賞喬峰的坦盪大氣和家國情懷。」
3、傅家謨,
我國有機地球化學學科的奠基者,原籍湖南,1933年5月生於上海。195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院長、上海大學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科協副主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56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1961年取得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碩士學位,1956年—1957年任西南煤田地勘局技術員;1962年升為助理,1966年晉升副研究員,1988年晉升研究員。1966年領導建立中國第一個有機地球化學實驗室,並任實驗室主任。1985年領導組建中國科學院有機地球化學開放實驗室(1990年晉升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石油地球化學和分子有機地球化學研究。1993年依託國家實驗室組建成立「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曾負責和參加完成國家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中國科學院重大等三十餘項科研任務。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獎7項、部委級獎20項。2003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國際SCI論文100多篇,專著5本、譯著1部。代表作有《有機地球化學》、《碳酸鹽岩地球化學》、《乾酪根地球化學》和《地球化學進展》等,培養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研究生40多名。
4、張本仁
地球化學學家。1929年5月28日生於安徽懷遠。195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1956年北京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中國地質大學教授。80年代前期他將成礦帶地球化學研究與區域基岩地球化學測量相結合,突破了當時勘查地球化學單一找礦目標和就異常評價異常的局限,並開發出基岩測量數據在解決地質和成礦問題上的多種應用。80年代後期至1991年,他提出了以區域岩石圈為基礎的區域地球化學新理論和新方法,用於秦巴地區的區域地球化學研究,將區域岩石圈研究與區域構造、岩石、礦產研究有機結合,深化了對區域岩石圈演化、構造發展、成岩成礦規律的認識。1992年以來,通過殼幔演化和相互作用研究,探討了秦嶺-大別山造山帶構造分區與演化,揭示了造山運動的深部過程及其動力學因素。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於崇文
地球化學家。1924年2月生,寧波鎮海人。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長期從事地球化學基礎理論、理論地球化學、區域地球化學和數學地質研究。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學區域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從事的專業方面,理論上頗多建樹,如在區域地球化學方面,為發展中國的區域地球化學作出了開拓性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一等獎等獎項[1]。
6、塗光熾
1937年畢業於天津南開中學,1944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1949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博士學位,1949—1950年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ResearchAssociate,1950—1951年在清華大學任副教授,並首先在中國開設地球化學課程,1951—1954年在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1955年任北京地質學院副教授,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自1960年起任副所長。同期仍兼任北京地質學院、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教授。1966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七屆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國家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名譽理事長。兼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編委,中、英文《地球化學》、《礦物學報》主編。自1987年起為美國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曾任《》雜志國外編委。
塗光熾20世紀50年代在祁連山及西北乾旱地帶作綜合地質考察。60年代從事華南花崗岩類有關礦床及鈾礦地質研究,70年代除繼續此項研究工作外,著重從事富鐵礦床研究。80年代主要研究層控礦床,後期側重新疆北部及黃金地質並持續至今。90年代開始超大型礦床、低溫地球化學及分散元素成礦研究。1982年,「華南花崗岩類地球化學」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1987年「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93年,「中國金礦主要類型、成礦模式及找礦方向」獲國家黃金管理局一等獎(以上著作中為第一作者);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1996年,《中國礦床》專著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擔任鉛鋅礦床部分)。

G. 截止到現在還在世的分析化學專業院士有哪些能不能詳細介紹一下他們的資料

化學家。江蘇鎮江人。1952年畢業於滬江大學化學系。1959年獲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副博士學位。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50年代末發現了陰離子促使汞電極氧化發生極譜氧化波的普遍規律, 提出界面形成汞配合及汞鹽膜理論。系統地研究了釕的極譜動力催化波和吸附催化波並提出其電極過程機理,&127;發現銻(Ⅲ)與各類氨羧配合劑形成配合物,錳(Ⅱ)與酒石酸雙核配合物等的極譜波,系統研究配合物的極譜電極過程。研究了各類染料、中性載體、配體等在液/液界面的離子轉移及對金屬離子的推動過程並探討其機理及離子轉移規律。系統研究各類微電極、化學修飾電極、電化學檢測器與液相色譜和毛細管電泳聯用。進行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學和生物電化學研究。發表論著500多篇冊。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黃本立】男,1925年9月21日生於香港。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廣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五邑大學(廣東江門)名譽教授;中國化學會24屆常務理事,分析化學學科委員會主任,中國光學學會光譜學委員會副主任;《光譜學與光譜分析》副主編,《分析化學》編委會顧問,《分析化學學報》、《分析試驗室》、《冶金分析》、《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等國內期刊編委,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1985 -1995), Spectrochimica Review (formerly Progress in Analytical Spectros) (1986 -1995),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 (formerly Canadian Journal of Spectros) (1983 - ), ICP Information Newsletter (1981 - ) 等國際期刊顧問編委或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分析與環境化學學科評審組成員(1992—1995)何梁何利基金科學獎學科(專業)組評審委員。

1945—1949年就學於廣州嶺南大學物理系,1950 年在長春東北科學研究所(後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參加工作,78年升副研究員,82升研究員,83年獲批為博士研究生導師,歷任分析研究室主任、中科院長春分院及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吉林大學、浙江大學、及長春地質學院兼職教授等職。1986年調廈門大學至今,歷任化學系教授、現代分析化學研究所所長等職。

46年來一直從事原子光譜分析研究,1957年提出的新型雙電弧光源多次為國內外專著及論文所引用和一些實驗室所採用,60年代初在我國首次建立原子吸收光譜裝置並發表了國內首批原子吸收論文,所主持的「光譜感光板測光自動化」課題1985年獲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1975年起從事感耦等離子體(ICP)光譜分析研究,參加過多項獲獎工作(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 2次,國家科委及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三等獎 2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一次),所研製的新型霧化-氫化物發生裝置獲中國專利。所主持的「ICP進樣方法及其過程的研究」1993年獲中科院長春分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流動注射在原子光譜分析中應用的技術、新方法」研究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1年獲廈門大學第七屆「南強獎」個人一等獎。

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近二百篇,出版專著有《發射光譜分析》(1977,1979,合著)、《混合稀土元素光譜圖》(1964,合著)、《原子吸收及原子熒光分析譯文集》(1975,主編,合譯)。1982—1995參加過國際會議25次,應邀作過大會報告四篇,特邀報告13篇。

俞汝勤(1935-) 長沙人,分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畢業於長沙雅禮中學。1953年入蘇聯列寧格勒礦業學院化學系學習,1959年畢業。回國後在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1962年調湖南大學,歷任化工系教授、校長等職。1984年加入共產黨,是中國化學學會理事。《化學感測器》主編。專長於有機分析試劑和化學計量學研究,所主持的「氟離子選擇性電極研究」和「有機試劑用於電化學及催化動力分析研究」,分別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著有《現代分析化學與信息理論基礎》、《化學計量學導論》等。 選自百年長沙老照片叢書之《長沙名人》

H. 中國著名的高分子學家

卓禧仁,男,1931年2月出生於福建廈門。高分子化學家,現任武漢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3年獲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1991年、1999年分別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和三等獎。已發表論文240餘篇。1986年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9年當選為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會士。

曹鏞,男,1941年10月生。湖南長沙人。1998年至現在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分子光電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2001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院士。曹鏞教授在光電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的學術成就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承認。共發表有關論文130餘篇(其中有2篇是發表在NATURE(London)雜志),根據SCI的檢索,被他人引用達2200餘次;已獲得專利13項,其中中國專利1項,美國專利12項,另有6項美國專利正在審查中。與其他同志共同分別於198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1991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程釒容時,高分子物理化學家。1927年10月生,宜興和橋鎮人。在高分子的分子表徵、溶液性質、體積排除色譜、交聯高分子網路結構、高分子鏈的構象理論、高分子凝聚態等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迄今已發表研究論文110餘篇。參與研究的順丁橡膠工業化生產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稀土催化聚合順丁生膠的表徵》和《高聚物的分子量測定》兩項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他主持的《凝膠色譜的擴展和分離效應的統一理論》受到國際同行高度重視並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參與指導的「高分子長鏈支化結構研究」和《系列窄分布聚苯乙烯樣品的研製》分別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馮新德,又名心得,1915年10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同里鎮。胺存在下的烯類聚合與引發機理」獲1986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醫用嵌段聚醚氨酯抗凝血材料」獲1990年天律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烯類自由基聚合引發體系研究」獲1990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甲類)二等獎。在其近六十年的教學與科研生涯中,為我國高分子科學事業和培養造就一批高級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我國高分子化學的先驅和奠基者之一。

何炳林中國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18年8月24日生於廣東番禺。迄今,已培養出100多名碩士,50多名博士及博士後12名,獲國家級、部委級及省市級教學及科研成果30多項,在國內外科技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0多篇。正在進行的研究課題有國家973重大項目子課題和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等。近年來主要成果和獎勵:1999年「生物醫學高分子」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0年「若干生物醫學高分子的研究」 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2000年《高選擇性吸附分離功能高分子材料》獲科技部杜邦科技創新獎。

林尚安,男,漢族,福建省永定縣人,1924年生,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在國內外高分子學術界享有盛譽。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具有高水平的論文150多篇;先後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4項,廣東省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7項。在教學成果方面,先後榮獲「全國高校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國家教委、人事部、全國總工會聯合授予的「全國優秀教師」稱號,並獲「全國優秀教師獎章」,廣東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優秀園丁獎」、「南粵傑出教師獎」和「廣東省職工先進工作者」稱號以及中山大學授予「特別貢獻獎」。

黃葆同,著名高分子化學家,1921年5月生於上海市。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為我國高分子科學培養了19名碩士生,20名博士生(含博士後3名)。在國內外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稀土催聚順丁橡膠的表徵》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5年在紐約的「高分子科學十年展望」國際會議上,應邀作了題為「稀土催聚體系的最近成就與展望」的學術報告。他領導的鎳順丁表徵工作研究組,為獲得1986年國家首屆科技進步特等獎的「順丁橡膠工業生產新技術」項目的 7個協作單位之一。

錢人元 男,化學家。江蘇常熟人。1939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沈家驄浙江紹興市人。高分子化學家。已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合著專著2部。1992年經評選增補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學部委員。

王葆仁,江蘇省揚州市人,中國高分子合成和有機合成化學家。 發表研究論文約70篇。晚年雖體弱多病,仍奮力著作,完成了逾二百萬字的有機合成一書,被認為是有機化學方面的重要參考著作,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王佛松,1933年5月23日出生,廣東 興寧人。高分子化學家。1988年至1994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84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稱號。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兩次及三等獎1次,發表論文200多篇,合編專著1部,譯著1部。

徐端夫,男,1934年生於浙江杭州。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發明獎,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和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和中國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

徐僖,高分子化學、高分子材料科學專家。發表研究論文200餘篇,出版著作、譯著4本,申請專利20餘項。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等20餘項國家、部委、省級獎勵,以及高分子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高分子化學育才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曾被授予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和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是我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楊玉良,男,漢族,1952年11月生於浙江省海鹽市。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被聘為國家「973」項目-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礎研究的首席科學家。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被再次聘為國家「973」項目——聚烯烴的結構與高性能化的基礎研究的首席科學家。

於同隱,江蘇無錫人。高分子化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化學雜志》副主編,合著有《高分子粘彈性》,發表論文60餘篇。

周其鳳,男,1947年10月生,北大教授,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主任,研究所所長。16年來,周其鳳發表論文160篇,據SCI統計,其論文被引用486次。他曾獲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優秀青年教師基金,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勵。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I. 北京化工大學院士名單

北京化工大學院士有三位,高金吉(過程裝備與控制),段雪(化學工程與工藝),和2011年11月剛剛當選的譚天偉(生物技術)。其他都是雙聘院士。

閱讀全文

與化學的院士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