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化學小故事100字以內
1、瑞典著名化學家舍勒,他發現軟錳礦與濃鹽酸混合加熱後生成嗆人的黃色氣體,身體受到嚴重傷害。他認為化學「這種尊貴的學問,乃是奮斗的目標。」舍勒逝世後,瑞典人們十分懷念他,在科平城和斯得哥爾摩都為他建立了紀念塑像,他的墓地前立有一塊樸素的方形墓碑,碑上的浮雕是一位健美男子,高擎著一把燃燒的火炬。
2、居里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07個,卻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
於是驚訝地說「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3、拉瓦錫的對化學的第一個貢獻便是從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早在拉瓦錫出生之時,多才多藝的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他當時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學意蘊。
但由於「物質不滅定律」缺乏豐富的實驗根據,特別是當時俄羅斯的科學還很落後,西歐對沙俄的科學成果不重視,「物質不滅定律」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
拉瓦錫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當他加熱石膏時放出了水蒸氣。拉瓦錫用天平仔細稱量了不同溫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氣的質量。他的導師魯伊勒把失去水蒸氣稱為「結晶水」,從此就多了一個化學名詞——結晶水。這次意外的成功使拉瓦錫養成了經常使用天平的習慣。
4、在英國劍橋大學讀研究生時,錢永健發明出一種更好的染料,可追蹤細胞內的鈣水平。鈣在多種生理反應中扮演關鍵角色,包括神經沖動調節、肌肉收縮、受精作用等。不過,計量細胞內鈣水平的方法當時還相當原始,需要穿透細胞壁注射鈣結合蛋白,這種方法通常會毀壞研究細胞。
錢永健利用化學技術發明出有機染料,與鈣質結合時會戲劇性地改變熒光。此外,錢永健還找到了為鈣質「上妝」的方法,使染料無需注射即可穿透細胞壁。
5、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於鹼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
此後十多年中,又經李遠哲將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近,用於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他所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所出現的各種狀態,為人工控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新的前景。
⑵ 急需一個化學家的小故事
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1834.2.8~1907.2.2),生在西伯利亞。他從小熱愛勞動,喜愛大自然,學習勤奮。
1860年門捷列夫在為著作《化學原理》一書考慮寫作計劃時,深為無機化學的缺乏系統性所困擾。於是,他開始搜集每一個已知元素的性質資料和有關數據,把前人在實踐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類關於元素問題的長期實踐和認識活動,為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礎上,發現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還有共性。例如,已知鹵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質;鹼金屬元素鋰、鈉、鉀暴露在空氣中時,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有的金屬例銅、銀、金都能長久保持在空氣中而不被腐蝕,正因為如此它們被稱為貴金屬。
於是,門捷列夫開始試著排列這些元素。他把每個元素都建立了一張長方形紙板卡片。在每一塊長方形紙板上寫上了元素符號、原子量、元素性質及其化合物。然後把它們釘在實驗室的牆上排了又排。經過了一系列的排隊以後,他發現了元素化學性質的規律性。
因此,當有人將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律的發現看得很簡單,輕松地說他是用玩撲克牌的方法得到這一偉大發現的,門捷列夫卻認真地回答說,從他立志從事這項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約20年的功夫,才終於在1869年發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學元素從雜亂無章的迷宮中分門別類地理出了一個頭緒。此外,因為他具有很大的勇氣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責,不怕嘲諷,勇於實踐,敢於宣傳自己的觀點,終於得到了廣泛的承認。為了紀念他的成就,人們將美國化學家希伯格在1955年發現的第101號新元素命名為Mendelevium,即「鍆」。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規律:元素的性質,隨著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變化,但又不是簡單的重復。門捷列夫根據這個道理,不但糾正了一些有錯誤的原子量,還先後預言了15種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結果,有三個元素在門捷列夫還在世的時候就被發現了。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蘭,發現了第一個待填補的元素,命名為鎵。這個元素的一切性質都和門捷列夫預言的一樣,只是比重不一致。門捷列夫為此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科學院,指出鎵的比重應該是5.9左右,而不是4.7。當時鎵還在布瓦博德蘭手裡,門捷列夫還沒有見到過。這件事使布瓦博德蘭大為驚訝,於是他設法提純,重新測量鎵的比重,結果證實了門捷列夫的預言,比重確實是5.94。這一結果大大提高了人們對元素周期律的認識,它也說明很多科學理論被稱為真理,不是在科學家創立這些理論的時候,而是在這一理論不斷被實踐所證實的時候。當年門捷列夫通過元素周期表預言新元素時,有的科學家說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而通過實踐,門捷列夫的理論受到了越來越普遍的重視。
後來,人們根據周期律理論,把已經發現的100多種元素排列、分類,列出了今天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張貼於實驗室牆壁上,編排於辭書後面。它更是我們每一位學生在學化學的時候,都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課。
現在,我們知道,在人類生活的浩瀚的宇宙里,一切物質都是由這100多種元素組成的,包括我們人本身在內。
可是,化學元素是什麼呢?化學元素是同類原子的總稱。所以,人們常說,原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磚石」,這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還是可以的。然而,化學元素周期律說明,化學元素並不是孤立地存在和互相毫無關聯的。這些事實意味著,元素原子還肯定會有自己的內在規律。這里已經蘊育著物質結構理論的變革。
終於,到了19世紀末,實踐有了新的發展,放射性元素和電子被發現了,這本來是揭開原子內幕的極好機會。可是門捷列夫在實踐面前卻產生了困惑。一方面他害怕這些發現「會使事情復雜化」,動搖「整個世界觀的基礎」;另一方面又感到這「將是十分有趣的事……周期性規律的原因也許會被揭示」。但門捷列夫本人就在將要揭開周期律本質的前夜,1907年帶著這種矛盾的思想逝世了。
門捷列夫並沒有看到,正是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系列偉大發現和實踐,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質,揚棄了門捷列夫那個時代關於原子不可分的舊觀念。在揚棄其不準確的部分的同時,充分肯定了它的合理內涵和歷史地位。在此基礎上誕生的元素周期律的新理論,比當年門捷列夫的理論更具有真理性。
⑶ 化學趣味小故事
銅絲滅火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可以滅火,黃沙可以滅火,水也可以滅火。你知道嗎?銅絲也能滅火!不信,請你試一試。用粗銅絲或多股銅絲繞成一個內徑比蠟燭直徑稍小點的線圈,圈與圈之間需有一定的空隙。點燃蠟燭,把銅絲製成的線圈從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蠟燭的火焰罩在銅絲裡面,這是空氣並沒有被隔絕,可是銅絲的火焰卻熄滅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銅不但具有很好的導電性,而且傳遞熱量的本領也是頂呱呱的。當銅絲罩在燃著的蠟燭上時,火焰的熱量大部分被銅絲帶走,結果使蠟燭的溫度大大降低,當溫度低於蠟燭的著火點(190C)時,蠟燭當然就不會燃燒了。
⑷ 有什麼有趣的化學小故事
673年,阿拉伯艦隊入侵到了君士坦丁堡,而希臘人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只戰船,雙方的實力相差太懸殊了,在那種險境里,有誰會料到,來挽救希臘人的,不是友軍的軍團或艦隊,而是自己的化學兵團,是一種年出奇制勝的奇怪的火!
不知是哪位喜歡研究煉金術的希臘建築師,無意中發現了一種能在水面上著火的燃燒劑.正是這種燃燒劑,把阿拉伯艦隊周圍的水面變成一片火海,燒得敵人毫無還手之力.
僥幸逃命的阿拉伯的士兵說,希臘人叫「閃電」了燃燒艦船,有說希臘人掌握了「魔火」,連海都著火了.
從這以後,拜占廷的艦隊憑借著「魔火」在海上稱霸了幾個世紀,他們總打勝仗,神氣極了,歐洲人把這種燃燒劑叫做「希臘火」.
多少年過去了,這種「希臘火」的秘密才被化學家揭開,原來它不過是有普通的兩種物質――石灰和石油組成.君不見建築工地上能煮熟雞蛋的石灰池嗎?使用這種燃燒劑時,生石灰遇水放出熱量,足以將石油蒸汽點著,燃燒劑就在水面上發火延燒開來.
當希臘人利用他們的「魔火」在地中海耀武揚威的時候,我們中國人早以在其100多年前發明了有硝石、硫璜和木炭組成的燃燒劑,利用它來作焰火、黑火葯和火箭.
如今,黑火葯早已經不用於現代戰爭上了.可是你是否知道,棉花,它細長柔軟的纖維,也蘊藏著一種極其危險的性質,在高三化學實驗室里,用濃硝酸和濃硫酸的混合溶液處理棉花後,只要用熱玻璃棒一接觸,他就會馬上一燒而光,鼎鼎大名的無煙火焰就是用它製成的.工業上把含氮量高的硝酸纖維叫做火棉,用壓緊的火棉填充的炮彈,爆炸時生成的氣體體積會增大12000倍.
⑸ 化學家勵志故事
每個化學家都是最勇敢的!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化學家勵志故事,供大家參閱!
化學家勵志故事1:
約翰·道爾頓(1766—1844)是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1808年他發表了《道爾頓原子學》,從而被譽為原子理論的創建人。為了紀念他,科學家至今還把他的名字用作原子量的單位。
奇怪的是,醫學上有一種病叫“道爾頓病”。這里的道爾頓,不是別人,正是這位化學家和物理學家。 那麼,“道爾頓病”是一種什麼病呢?為什麼用道爾頓的名字命名?這里還有一段故事呢!
那一天是聖誕節。青年道爾頓到街上去買了一雙長筒襪,作為節日禮品,親手送給母親。母親收到這份禮品非常高興。她打開禮品盒一看,“啊,原來是一雙長筒襪。”她感到顏色實在太鮮艷了,與自己的年齡和身份不太相稱。
她笑著問道:“約翰,你的禮物真讓人高興,但是你怎麼看上了這么鮮艷的顏色呢?”這使道爾頓感到有些奇怪。他不以為然地說:“難道深藍的顏色還不穩重嗎?媽媽。” “什麼?約翰。它和櫻桃一樣紅呀!” “不對,媽媽。是我親手挑的,是深藍色。” “是紅色,約翰。你的眼光不壞。”母親重復回答。
道爾頓找來了弟弟。弟弟也說是藍色的。而且,他倆對顏色的感受完全一樣。 可是,他的朋友們和他倆的識別力卻不同。朋友們開玩笑說:“照你所說,你將永遠也看不到女性美麗動人的面容。你會把她們面頰上那羞澀的紅暈,看成一片淺藍。”
從那天起,道爾頓才知道自己的色覺與別人不同。 道爾頓沒有放過這一偶然的發現。他不但仔細分析了自己的體驗,還對周圍的人做了各種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他又經過多方考查驗證,寫出了一部科學著作——《論色覺》。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色盲病,而道爾頓既是色盲病的第一個發現者,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色盲病人。
發現苯的結構
近代化學史上著名的有機結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凱庫勒,1829年9月7日出生於德國達姆施塔特。
中學時代的他已才華初露,能夠流利地使用法語、拉丁語、義大利語和英語。 他在研究苯的化學結構時,碰到了一個難題——苯的空間結構。正當他百思不解的時候,他從夢境當中得到啟迪,把苯的六個碳原子首尾相連,組成一個環狀結構,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苯環的空間結構,奠定了有機化學與生物化學的基礎,成為人類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他在夢境中發現苯環的結構並不是巧合,而是由於大量的,深入的對笨結構的研究以至於在潛意識里,對笨有了深入的了解。
“我成功了!”
諾貝爾,瑞典傑出的化學家、發明家、慈善家。他把一生獻給了炸葯的研製和發明。他發明的安全炸葯,是瓦特發明蒸汽機後的一個劃時代的重大發明,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他臨終前設立的“諾貝爾獎”,是對給人類做出貢獻的科學家、文學家最高獎賞的表徵,為人類的美好事業起了巨大的作用。
諾貝爾年輕的時候,歐洲正在進入大工業革命時代,到處開礦山、修鐵路、鑿隧道、挖運河,炸葯需求量很大。可是當時歐洲使用的仍然是從中國引去的黑色火葯。這種火葯爆炸力小,已經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許多科學家都在尋找威力強大的新炸葯。
當時,科學家們發現硝化甘油有強烈的爆炸性能,但是,硝化甘油是一種像油一樣的液體,性能極不穩定。這種東西不但非常容易爆炸,而且爆炸起來威力很大,有時在器皿中晃得厲害了它就炸開了,人們沒有辦法控制它。
年輕的諾貝爾決心通過試驗,用硝化甘油取代黑色火葯。
1864年9月3日這天,寂靜的斯德哥爾摩市郊,突然爆發出一連串震耳欲聾的巨響,滾滾的濃煙霎時間沖上天空,一股股火苗直往上竄。僅僅幾分鍾時間,一場慘禍發生了。當驚恐的人們趕到出事現場時,只見原來屹立在這里的一座工廠已盪然無存,無情的大火吞沒了一切。火場旁邊,站著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突如其來的慘禍和過度的刺激,已使他面無人色,渾身不住地顫抖著----這個大難不死的青年,就是諾貝爾。
諾貝爾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所創建的硝化甘油實驗工廠化為灰燼。人們從瓦礫中找出了五具屍體,其中一個是他的弟弟埃密,另外四人也是和他朝夕相處的親密的助手。五具燒得焦爛的屍體,令人慘不忍睹。諾貝爾的母親得知小兒子慘烈伯噩耗,悲痛欲絕。年老的父親因大愛刺激引起腦溢血,www.52article.com 從此半身癱瘓。然而,諾貝爾在失敗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卻沒有動搖。
三四年過去了,失敗的記錄已經有幾百次了,這些都沒有動搖諾貝爾的決心。
1867年秋,諾貝爾把雷汞(雷酸水銀)裝進一根管子里做引爆物,用它來引爆硝化甘油。試驗開始了,他獨自一人點燃了雷汞,為了把試驗的整個過程都看在眼裡,他凝神注視著,忘記了一切,也忘記了自己的安全。只聽得“轟”的一聲巨響,轉眼間,實驗室被送上了天,地上炸開了一個大坑,試驗儀器在濃煙里翻飛。遠處的人們不禁哀嘆:“可憐的諾貝爾完了!”
正在人們悲痛的時候,忽然發現一團煙火向人群跑來,原來是血跡斑斑的諾貝爾從硝煙中跑出來了。他一邊奔跑,一邊狂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羅蒙諾索夫的班門弄斧
德國著名的物理化學家沃爾夫因成功發明一種從熔煉廢渣中回收鐵的方法而譽滿歐洲。不少愛好物理和化學的年輕人,都甘願當他的學生。
一次,沃爾夫的一名弟子羅蒙諾索夫在權威學術雜志《德國科學》上發表了一篇化學論文。在文中,這名“狂妄”的學生,竟然點名批評他的老師沃爾夫是個“保守的老頭兒”,並指出“這個老頭兒在教學中有一些錯誤觀點”。一時間,輿論嘩然。許多人打電話或寫信給沃爾夫,為他鳴不平。同時,幾乎每個人都希望沃爾夫狠狠地教訓一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班門弄斧”的羅蒙諾索夫,好讓他以後知道怎麼尊敬老師,尊重權威。
孰料,面對學生的公開指責,沃爾夫教授非但不生氣,反而頗為得意。在羅蒙諾索夫批評他後不久舉行的一次演講中,他只用寥寥數語,就解釋了一切:“其實,那篇文章是我推薦給《德國科學》發表的。我的觀點不一定是完美的,敢於向老師挑戰、能提出自己見解的人才是最有出息的人。”
台下的聽眾先是一愣,繼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人們在欽佩沃爾夫教授寬容大度的同時,也為羅蒙諾索夫高明的“弄斧”技巧所折服:作為一名深具實力但默默無名之輩,他沒有將文章直接發表,而是先恭恭敬敬地送給老師指教,在老師面前弄了一回漂亮的“斧技”,然後才由大名鼎鼎的老師推薦發表。
這次“班門弄斧”,使得沃爾夫更加欣賞羅蒙諾索夫的勇氣和才華;而老師的謙遜和博學,也讓羅蒙諾索夫十分敬仰。在沃爾夫的悉心指導下,羅蒙諾索夫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很快成為世界聞名的科學家。
找高手下棋,你也能成為高手;與庸者對弈,你只會日趨平庸。只有勇於在高手面前“弄斧”的人,才會褪去平庸,成就卓越。
化學家勵志故事:2
馬克迪爾米德(AlanMacDiarmid),美國化學家,1927年生於紐西蘭的馬斯特頓。曾就讀於紐西蘭大學、威士康星大學和劍橋大學。1955年開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現為化學系教授。他是導電聚合物創始人之一,在聚乙炔的電化摻雜和聚苯胺導電性方面有傑出貢獻。1973年他開始了聚硫氮的導電研究。1976年他邀請在日本研究膜狀聚乙炔導電的白川英樹,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與該校物理系的黑格教授三人共同研究聚合物導電體。他們完成了碘對聚乙炔的化學“摻雜”,實現了有機聚合物顯示金屬導電性。兩個月的研究,使有機聚合物薄膜的導電率提高了7位數。他們的研究成果開創了金屬性有機聚合物的結構與電性關系的物理學和化學的全新研究領域。目前,他主要對聚苯胺及其齊聚物和衍生物,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導電率和力學性能的異構體結構的研究。
由於馬克迪爾米德與白川英樹、黑格共同開發成功了導電性高分子材料,這一歷史性創造而獲得 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此外,1999年他還獲得了美國化學會材料化學獎。他的學術成果卓著,已發表論文600餘篇,獲專利20餘項,並多次獲得美國和國際科學領域的其他獎項。
化學家勵志故事:3
瑞典化學家舍勒只上過小學,從十五歲起在一家葯房裡當學徒。用舍勒自己的話來說,他的許多化學知識和技能,都是那時“偷著學會的”呢!
有一天晚上,舍勒在鑽研孔克爾的名著《實驗室指南》時,對書中的一段論述產生了疑問。他多麼想去葯店老闆的實驗室驗證一下啊!可是,刻薄的老闆有規定,未經特殊許可,任何人不得進入他的私人實驗室。
夜深了,窗外寂靜極了,只有秋蟲偶爾發出唧唧的叫聲。舍勒實在憋不住了,就點上蠟燭,偷偷溜進了實驗室。他正聚精會神地操作著,突然,耳邊響起一個嚴厲的聲音:“誰在這兒?”他嚇了一跳,猛抬頭,只見旁邊站著自己的同事格倫貝格。頓時,他心中象一塊石頭落地似的,變得輕鬆起來。
因為,格倫貝格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啊!
“這么晚了,你來實驗室干什麼?”格倫貝格不解地問。
“我實在睡不著呀。”舍勒指著桌上的《實驗室指南》和實驗裝置,感慨地說:“你看,孔克爾的書上說,鹽精和黑苦土不能混合。我想驗證一下,看書上寫的對不對。”
“噢,原來如此。”格倫貝格關切地說,“不過,你可要注意身體呀,別熬得太晚啦!”
“放心吧,我一定注意。另外,希望你替我保密,千萬別讓老闆知道了。”
舍勒低聲央求說。
格倫貝格默默地點了點頭。
經過實驗,舍勒證明了孔克爾的書上是把石墨和軟錳礦混為一談了。後來,他還用軟錳礦制出了氯氣。
舍勒就是這樣,一有疑問就背著老闆,偷偷地去實驗室驗證。天長日久,這位小葯劑師終於躋身於著名化學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