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酸性鹼性怎麼區分
1.酸和酸度的區別:
酸性物質通常不含酸,但含有大量氫離子,遇水就會水解成酸性物質。
中學化學對酸的定義是:電離產生的陽離子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稱為酸。
一般來說,酸是基於中學對酸的定義。
CO2是一種酸性氧化物,不是酸。中學對酸性氧化物的定義是:凡是能與鹼反應生成鹽和水(並且只生成鹽和水,反應過程中各元素的化學價不變)的氧化物,都稱為酸性氧化物。
2、鹼和鹼的區別:
鹼性物質通常包括鹼和一些鹽,如碳酸鈉和碳酸鉀,水解時呈鹼性。
鹼的定義:電離的陰離子只有氫氧根,氫氧化鈉是典型的鹼。
❷ 化學如何區分酸鹼鹽
區分酸鹼鹽的方法:陽離子全是H+的化合物是酸,陰離子全是OH-的化合物是鹼,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是鹽。
酸: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H+)的化合物叫做酸,或者溶於水並能釋放質子形成H3O+(水合氫離子)的物質也是酸。如鹽酸、硫酸、碳酸、硝酸等。
鹼: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都是OH-的物質是鹼。如氫氧化鋰、氫氧化鈉、氫氧化銣、氫氧化銫、氫氧化鈁等。
鹽: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NH4+)與酸根離子或非金屬離子結合的化合物是鹽。如氯化鈉,硝酸鈣,硫酸亞鐵和乙酸銨硫酸鈣,氯化銅,醋酸鈉等。
酸類多數都易溶,硅酸微溶是獨種。
鹼類鉀鈉鋇銨溶,鈣是微溶余不溶。
硫酸鉛鋇沉水中,微溶鈣銀與亞汞。
鹽類溶有鉀鈉銨,外加易溶硝酸鹽。
碳酸能溶鉀鈉銨,其餘俱沉水中間。
鹽酸沉澱銀亞汞,還有微溶氯化鉛。
❸ 在高中化學里,如何判斷一個物質是鹼性還是酸性
主要看它是因水解顯酸(鹼性)性,還是電離顯酸(鹼性)性。
化合物的電離程度大,離子團水解性大,強酸弱鹼鹽都顯酸性,例如;NaHSO₄、NH₄NO₃、(NH₄)₂SO₄、NH₄Cl等等,因為它們它在水中電離出氫離子,因而呈酸性。
屬於鹼的物質,物質組成中含有氫氧根離子,就一定呈鹼性。但有一部分的鹽雖然在組成中沒有含氫氧根離子,但它在水溶液中所電離出來的陰離子會發生水解反應,反應產物中有氫氧根離子生成,所以該鹽的水溶液也呈鹼性。
要分辨鹽的酸鹼性最主要是看它屬於那種鹽:強鹼弱酸鹽呈鹼性,強酸弱鹼鹽呈酸性。
(3)化學物質如何區分酸鹼擴展閱讀
測酸鹼性可以用石蕊試液和酚酞,石蕊試液遇中性不變色,遇酸性變紅,遇鹼性變藍;酚酞遇中性、酸性均不變色,遇鹼性變成紅色。
測量酸鹼性的較精確方法是pH試紙,酸度計與中和滴定。其中pH試紙的精確度較差,一般只有一位,或沒有有效數字,酸度計的精確度可達2~3位有效數字,滴定則可以達到小數點後兩位。
隨著科學的進步,還可以使用ph計來測量酸鹼度,並且採用pH計能更好地控制化學反應,達到提高生產率和產品質量以及安全生產的目的。
帶有自動記錄的pH測量系統還可對污染公害提供訴訟的證據。某些間歇生產過程(例如某些化肥生產、食品加工過程)採用pH計後可變為連續生產方式。在現代工業中採用pH計比其他類型的連續分析儀表的總和還多。
幾乎凡需用水的生產部門都需要採用pH計,其應用范圍從工業用水和廢物處理到采礦中的浮選過程,包括紙漿和造紙、金屬加工、化工、石油、合成橡膠生產、發電廠、制葯、食品加工等廣泛領域。
❹ 化學上如何判斷物質酸鹼性
單純是酸的:看他的非金屬的氧化性,氧化性越強,其最高價對應的水化物酸性越強.沿著周期氧化性增強,按主族氧化性減弱.
單純是鹼的:看他的金屬的還原性,還原性性越強,其最高價對應的水化物鹼性越強.沿著周期還原性減弱,按主族還原性增強.
鹽類的:判斷是一樣強弱的酸鹼組成的鹽(中性).強酸弱鹼鹽(酸性)還是強鹼弱酸鹽(鹼性)
❺ 如何判斷化合物的酸鹼性
分辨酸鹼性氧化物要看反應,例如鹼性氧化物和酸反應只生成鹽和水,而鋁即可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同樣可與鹼反應所以說他是兩性氧化物。
鹼性氧化物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氧化鐵和氧化銅都只生成鹽和水,但是過氧化銅與酸中氫離子反應卻生成《銅,銅離子,水》三種它不止生成了鹽和水還有單質銅,所以不屬於鹼性氧化物。
(5)化學物質如何區分酸鹼擴展閱讀:
在同一族裡,尤其是副族元素,從上向下熱穩定性增強,這是因為,雖然從上向下隨著陽離子和陰離子半徑之和的增加而減小了晶格能,但隨原子半徑的增大而減小電離能的效應更為顯著,特別是當陽離子的半徑比氧離子的半徑小時更是這樣。
二氧化碳,三氧化硫跟酸的性質相似,因此,人們把二氧化碳,三氧化硫這樣能跟鹼反應生成且只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稱為酸性氧化物。
非金屬氧化物大多數是酸性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但是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屬氧化物。
❻ 怎樣鑒別酸和鹼
一、化學物質不同
1、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H+)的化合物叫做酸,或者溶於水並能釋放質子形成H₃O+(水合氫離子)的物質也是酸。H₃O+的濃度越高,溶液酸性越強。
即使是純水中也存在H₃O+,其濃度為10-7mol/L。這是由於質子從一個水分子跑到另一個水分子所造成的。在傳統意義上,H₃O+的濃度還取決於氫離子的濃度,雖然水溶液中的大部分氫離子是以H₃O+形式存在的。
2、在酸鹼電離理論中,鹼指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都是OH-的物質;在酸鹼質子理論中鹼指能夠接受質子的物質;在酸鹼電子理論中,鹼指電子給予體。
二、化學性質不同
1、酸
酸一般有腐蝕性。弱酸在水溶液中存在電離平衡如下﹕
[HA]﹑[H+]﹑[A-]分別是HA﹑H+﹑A-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弱酸HA的電離平衡常數。例如﹐298K時乙酸的電離常數為1.8×10-5﹐氫氟酸為7.2×10-4。電離平衡常數隨弱電解質的濃度和溫度有很小的變化。
在一定溫度下﹐弱酸的電離度因溶液變稀而增大﹐如0.10﹑1.0×10-3﹑1.0×10-4乙酸的電離度分別為1.34﹑13.4﹑42%﹐無限稀釋時完全電離。
2、鹼
1)鹼溶液能與酸鹼指示劑作用
鹼溶液遇紫色石蕊試液變藍(現象不明顯,但有變化),遇無色酚酞溶液變紅(現象明顯)
2)鹼能與酸發生反應,生成鹽和水(這類反應通常被稱作中和反應,此類反應放出大量熱△H=57.3KJ/mol)
舉例:工業上常用熟石灰(氫氧化鈣)中和含過多硫酸的廢水
Ca(OH)₂+H₂SO₄=CaSO₄+2H₂O
三、分類不同
1、酸
1)根據有機無機分為無機酸和有機酸
有機酸是指一些具有酸性的有機化合物。最常見的有機酸是羧酸,其酸性源於羧基(-COOH)。磺酸 (-SO₃H)等也屬於有機酸。有機酸可與醇反應生成酯。
2)根據是否含氧分為含氧酸和無氧酸
含氧酸(如硫酸H₂SO₄、碳酸H₂CO₃等)無氧酸(如鹽酸HCl、氫氟酸HF等)
3)根據從酸分子中可以電離出H+的個數
可以分為一元酸(HCl)、二元酸(H₂SO₄)、三元酸(H₃PO₄)
2、鹼
1)按一個鹼分子電離出氫氧根離子的個數分:一元鹼、二元鹼、多元鹼
2)按溶解性分:可溶性鹼、微溶性鹼、難溶性鹼
3)按電離能力分:強鹼、弱鹼
4)按用途分:工業鹼、食用鹼
工業鹼:工業純鹼(碳酸鈉Na₂CO₃)、工業燒鹼(氫氧化鈉NaOH)、工業重鹼(NaHCO₃)。工業鹼的純度和雜質(可能含有重金屬等)含量滿足一般性工業使用,工藝相對簡單,可以進行大規模工業生產,對人體有危害。
食用鹼:食用純鹼(碳酸鈉Na₂CO₃,分子式相同,但沒有工業純鹼的雜質)和食用小蘇打(碳酸氫鈉NaHCO₃)。
❼ 化學中怎樣判斷酸和鹼列舉一些比較簡單的方法!謝謝了、、
初中就比較簡單了,
酸:含有【唯一】的氧離子是氫離子(H+);鹼則含有【唯一】的陰離子氫氧根離子(OH-)!看它的化學式就可以大致判定;
如:HCl(有H+)那就是酸了,但是NaHCO3,也有H+,但是H+不是唯一的氧離子,它還有Na+所以,它不是酸,是鹽。
如:NaOH(有OH-)
就是鹼了,但是:
氨水NH3`H2O,看不出來OH-,但是他也是鹼,因為溶於水是,可以電離出唯一陰離子OH-。
到高中階段,關於酸鹼的定義就很多了!
電離理論:凡在水中能電離出H+的化合物是酸,凡在水中能電離出氫氧根的化合物是鹼。
質子(即H+)理論:凡能給出質子的物質都是酸,凡是能接受質子的物質都是鹼!(按照質子理論來說,碳酸鈉是鹼,因為它可以和H+反應)
這些理論會相互干擾,定義范圍不固定,就會導致某些化合物判斷起來有誤區,這要具體物質具體說明了,但是有異議的物質很少,大部分還是都可以判斷的。
❽ 怎麼判斷物質是鹼性還是酸性
判斷物質酸鹼性的方法:
方法一:鹽類物質的酸鹼性,是看陽離子的金屬性強弱。金屬性強的,即是鹼性。例如,鈉、鉀、鈣與弱酸形成的鹽就是鹼性。金屬性較弱,則是酸性。
方法二:是看陰陽離子的水解強弱,若陽離子容易水解,物質是酸性,若陽離子不容易水解,則物質是鹼性。
❾ 怎麼分辨酸、鹼、鹽
酸鹼鹽區分口訣:陽離子只有H+的,全是酸。陰離子只有OH-的,全是鹼。鹽,除了酸鹼,再除去有機物(像甲烷,乙烯,乙炔,苯,甲苯,乙醛等)的化合物就全是鹽。
酸的定義:化學上是指在水溶液中電離時產生的陽離子都是是氫離子的化合物。
鹼指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都是OH-的物質;在酸鹼質子理論中鹼指能夠接受質子的物質;在酸鹼電子理論中,鹼指電子給予體。
鹽是指一類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NH4+)與酸根離子或非金屬離子結合的化合物。
酸、鹼、鹽的溶解性是判斷復分解反應能否發生的一個重要依據,酸鹼鹽溶解度記憶口訣:鉀鈉銨鹽硝酸鹽,全部都屬可溶鹽。硫酸鹽不溶鋇和鉛;酸易溶,鹼難溶。氯化物不溶銀亞汞,碳酸鹽,多不溶。
❿ 酸鹼性怎麼判斷
酸鹼性的判斷方法如下:
1、能提供H離子的是酸,相反就是鹼;
2、是溶液中陽離子只有H離子的是酸;
3、是能提供電子的是酸,相反的是鹼;
4、鑒定酸鹼性常用兩種試劑,酚酞和石蕊,石蕊試劑遇酸變色,遇鹼變藍,酚酞遇酸不變,遇鹼變紅。也可以用pH試紙,比照標准比色卡;
5、是有酸味的是酸。
以上方法能判斷物質的酸鹼性,當然實驗是一切理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