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比較文化學專業的基本介紹
比較文化學(comparative culturology),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從屬於社會學范疇。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學術界開始正式使用“比較文化學”一詞。比較文化學是指,運用比較方法探討和研究兩種或多種文化之異同的學科。其研究方法如同其名稱,以比較法,文獻研究為主,同時輔以大量的“田野研究”。比較文化學進入門檻低,專業程度高,是文科留學生的不二選擇。1:課程內容
主要研究社會地域文化、世界各國文化的各種樣態,以及考察世界的各種文化與本國文化的關聯性等。研究對象是從過去到現在的歷史、思想、文學等諸現象。運用“比較”的手法進行研究的目的是最終解明與本國文化異同。
因此會涉及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言語學、文化學、自然環境等相關領域的內容,主要課程有:比較文化學、多元文化學、比較表象文化、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比較言語表現,以及史學等。
2:培養目標
比較文化學專業主要培養具有豐富的比較文化學專業知識及素養的專業人士、能夠對世界各國文化進行有積極主動的課題研究的專門領域的高端研究人才。
3:申請對象
該專業屬文科類專業,要求日語水平有一級,適合本科專業為日語專業,歷史專業或地理專業、及其他文科類專業且有一定日語基礎的學生。
該專業需要有比較文化學、歷史學等專業知識基礎作為研究條件,如果有本科為其他理工類專業且在研究生階段想要轉為此專業的情況,需要學生輔修為該專業內容,或者有該專業相關工作經驗且自學過該專業內容。在修士與博士階段,比較文化學會更加細分到各個領域。部分課題要求學生掌握第三外語。
4:就業前景
比較文化學專業畢業之後,學生能活躍在教育行業、旅遊業、網路、新聞行業、國際合作機構、咨詢業、公務員等各種各樣的領域。當然,到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相關部門從事比較文化學的教學科研、社會問題研究、各種文化現象的對比研究及理論研究等工作是該專業的主要就職前景。
5:部分推薦院校
•關西大學—東亞近代交流史學專攻
•築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現代語/現代文化專攻
•東北大學—國際文化研究科—國際地域文化論專攻
•御茶水女子大學—人間文化創成科學研究科—比較社會文化學專攻
•奈良女子大學—人間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文化學專攻
•愛知大學—國際交流研究科—多文化間比較研究專攻
•愛知大學—現代中國研究學科—3年制 愛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雙學位碩士課程
② 文化領域,行為領域,自然領域是指什麼
文化領域是人文和藝術學科研究的對象,比如文學、藝術學、歷史學、宗教學、哲學研究的領域等;行為領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比如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法學、教育學、軍事學等研究的對象領域;自然領域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比如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研究的對象領域。一般而言數學、符號學、形式邏輯學、形式語言學、理論計算機科學視為形式科學,研究的是形式結構,並不是存在於客觀世界的對象,所以不應該視為自然領域,他們更像是某些特殊的文化領域,可以稱之為符號領域或形式邏輯領域(⊙﹏⊙b汗,我也想不出更好的名字命名之了)。。。。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③ 什麼是「文化學」文化具有什麼樣的基本結構為什麼說文化的核心是傳統
文化學:簡單的說就是研究各種文化的學科.一般是做為一個統稱.包括N多.比如地域上的劃分:(西方文化學,東方文化學等);還有時間上的劃分,(古文化研究,現代文化等等);還有學科類的劃分(比如旅遊文化學,計量文化學,社會文化學)
其次:文化學和文化不是一個概念.文化的基本結構,核心的話.看下面你可能會更清楚一點.
http://bk..com/view/3537.htm
④ 文化領域和學術領域的區別
文化領域是人文和藝術學科研究的對象,比如文學、藝術學、歷史學、宗教學、哲學研究的領域等。
學術大全可以分為五大研究領域新聞、商業、法律研究、醫學、以及參考文獻。
⑤ 文化遺產專業學什麼 文化遺產專業課程有哪些
該專業開設課程:文化遺產概論、文化遺產規劃與管理、文化遺產法規與政策、文化遺產保護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案例、北京文化遺產、文化人類學、考古學概論、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北京史、文化遺產專業外語等。文化遺產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文化遺產主要研究文化學、考古學、文化遺產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包括文化遺產的概況、分類、分布、管理、保護狀況、法規與政策等,掌握文化遺產保護與修復的`基本技能,進行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價值研究、保護、開發、管理等。
本專業通過文化遺產及相關課程的教育與實習,培養熟悉文化遺產核心理念、具備文化遺產系列基礎知識、了解國際及國內文化遺產保護狀況、掌握基礎研究理論與方法、具備文化遺產保護與修復一技之長的復合型人才。
該專業培養學生具備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較高文化素養;具有現代化觀念特別是現代化文化理念;熱愛文化遺產事業,掌握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了解文化遺產的調查、評估、保護、開發、管理、宣傳等基本流程,熟練掌握專業外語,具備一定的自然科技、人文藝術修養和實際操作能力。
課程體系:《文化遺產概論》、《文化遺產規劃與管理》、《文化遺產法規與政策》、《文化遺產保護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案例》、《北京文化遺產》、《文化人類學》、《考古學概論》、《中國文化史》。
就業方向:文博類企事業單位:文化遺產的調查、評估、保護、開發、管理。
⑥ 世遺文化都能應用到哪些領域
文化遺產是指由先人創造並保留到今天的一切文化遺存,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極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競爭力的構成要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和世界遺產運動的推進下,文化遺產事業發展迅速,形成了獨特的社會實踐對象和研究領域,建構「文化遺產學」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問題。文化遺產學的研究領域包括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景觀、文化線路、產業遺產、文獻遺產、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等。學科的特點具有綜合性、貫通性和應用性。作為一種學術體系,它的建構是世界范圍內不同國家諸多學者長期實踐和探索的結果,反映了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對歷史、當代和未來,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及追求社會平衡與和諧發展等方面的全方位思考,代表著一種新的歷史價值觀與社會發展觀,是文化科學與歷史科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展與創新的成果。
「文化遺產」是近年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重視的話題與領域。所謂「文化遺產」,是指由先人創造並保留到今天的一切文化遺存,大體包括物質形態的、非物質形態的、文獻形態的和人與自然共同作用形態的等各類遺產,它們分別被表述為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遺產和文化景觀類遺產等。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極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社會實踐行為和經學術界提煉之後的系統表述,它最初出現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2年10月17日公布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即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建築群、遺址三個方面2。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正式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又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我國近年來通過對國際上「文化遺產」先進理念的吸納並結合中國的自身實際情況,也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給予「文化遺產」以界定。認為「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部分。這一「文化遺產」內涵的建構,對推動我國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與「文化遺產」的概念逐步明確的同時,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也不斷得到發展,一門新的學科即「文化遺產學」逐漸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早在2003年,曹兵武先生就提出建立「文化遺產學」的設想,認為這是「一門新興的職業性學科」、「一門應當和遺產價值及本體研究、管理、經營、運作等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的高度綜合的創新性學科。」此後,楊志剛先生又提出:「文化遺產學應該是一門涵蓋面甚廣、學科交叉性很強的學問。」也有學者建議將這門新興學科稱為「文化遺產科學」。
《世界遺產公約》中表述的「文化遺產」是此前已有的「文物」、「文物建築」、「歷史地段」、「歷史景觀」等概念的繼承和創新,包含了更加廣泛、新穎的內容,而且它將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及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納入到一個體系中加以考慮,體現了一種整體的、綜合的、系統的遺產思想和全新的遺產保護意識,同時,作為一個國際性行動綱要,它具有更加普遍的全球性及全人類的社會實踐價值和思想價值。到2006年,已有180多個國家加入《世界遺產公約》,該公約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加入國家最多的國際公約。